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

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理论与论述摘要: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应为少占用耕地,增加物质、经济产出和可持续利用。

应根据不同用途特点进行布局,以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应适中,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规模效益。

在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方面,目前尚没有权威性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前言:我国人多地少,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迅速增加,耕地不断减少。

建设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的压力,并且过多的人口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废弃物污染等越来越严重。

为了有效缓解这些状况,必须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而逐渐恢复城市生态系统。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阐述与内涵1.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劳动力、资本是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加大对土地的资金、劳动力等的投入,以使单位土地有更多的经济产出。

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进了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存量土地投入增加、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潜力等途径,提高城市成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使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统一,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的过程与状态。

另一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开发强度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2.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序言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建设用地供需缺口极大,稀缺性更为突出。

一方面土地资源需求巨大,而城市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现象突出,农村土地利用浪费更是明显;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两者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乡土地引起了理论界、规划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对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评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定性研究(一)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1.基本定义节约集约用地,笼统的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

节约集约用地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用地都要尽量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既要防止低效,也要防止高强度引起社会问题[1]。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关于城乡建设用地节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集约”和“粗放”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集约经营原指农业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后引申到其它领域,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讲求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

粗放经营是集约经营的对称,是一种只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强调外延扩散,牺牲效率的落后经营管理方式。

由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的方向转化,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两个方面。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内涵和发展方向综述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内涵和发展方向综述

区域治理综合信息一、节约集约用地衍化为城市用地评价的过程(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的提出和升华针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保护任务日益加剧的基本国情,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集约用地首次作为国家要求被提出。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这一提法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称为“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明确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土地管理来实现的发展方向。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同年下半年,中央对节约集约用地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一是“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三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

2012年初,中央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的指示,已将节约集约用地从土地管理的现实手段,变为国家战略。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同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

至此,节约集约用地从理念的提出,已经升华为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高度。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和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理念提出和升华后,国家层面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利用现象,所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的研究可以说是土地工作者当前迫切的任务之一。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直接研究集约经营是粗放经营的对称,其概念最先来自农业。

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土地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

在土地经济研究领域,人们一致认为: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

常见的土地集约度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土地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占农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

不过这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显然还是针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而言的。

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研究在德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就有提及。

屠能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提出同心圆布局原理,并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配置。

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科技条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随某一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

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还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对土地的利用,显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

近几年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专题研究不多,相关的成果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土地配置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对土地资产的配置,将城市土地资源潜力的挖潜与城市级差地租显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将城市土地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转移到城市土地存量盘活模式上,将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土地利用产出效益结合起来,等等。

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物 化 劳 动 , 来 提 高 土 地 利 用 率 和 产 出 率 , 提 高 土 地 的 经 济 功 能 和 负 荷 能
后期 , 目前正 处于研 究的发展 阶段; 当前 大部 分研 究都放在城 市 土地 集约 利用评价 方 面,对农村 土地 集约利用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农村居 民点 集约利 用上 ,土地集 约利用 的驱 动 因素 、运
手,更是实现计划供地和集约节约用 7
地 的重要抓 手。 国土 资源 管理部 门则 应 当高度重视 此项工作 ,长期紧紧抓
收、 旧城改造、收购企事业单位、个人
空余土地及征而未用土地 ,每年可入库
计 划供给建 设项 目使 用 ,对确 保年度 供 地计划落 实起到 了重要支 撑作用 ;
同 时 , 通 过 土 地 储 备 工 作 ,不 断 消 除 土 地 闲 置 和 低 效 利 用 , 一 方 面 促
再一方面 ,储 备 的存量 建设用地供 给
建 设 项 目使 用 ,减 少 了 新 征 土 地 面
再 出库供给建设项 目使用 。 以四 J 1 I 省的江油 市为例 ,其近年 每年建设用地需求量达数干亩之多,在
● 韩冰,陈爱民,朱洪波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6 1 0 0 6 5 )
摘 要:随着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 地 资源的稀缺程 度 不断加 剧 ,土地 集

国,必须依 靠 自身的耕地生 产能力来 保 障 国家粮 食安全 ,这就 决定我 国必
2 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
目前 国 内还 没 有 形 成 一 个 统 一 的
明 : 经 济 增 长 与 建 设 用 地 扩 张 呈 正 相
用可分 为资金密集 型 、劳动密 集型和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1.土地报酬递减理论与土地集约利用
Company Logo
所谓土地报酬,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生产因素的经济生产力所获得的 产品数量。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 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 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土地报酬递减 律。如下图,土地报酬的第一阶段,随着资源投入产出大幅递增,属 于土地的粗放利用阶段;第三阶段资源投入过多,造成产出不增反降, 属于过度的集约利用土地;而在第二阶段,资源的投入与土地的产出 处于最佳的配合比例,在F点最终达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可称 为合理的集约经营。因此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对土地的利用, 其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程度。 也就是说,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投入越高越好。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
Company Logo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目前有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在学术界存在着三种基本观点,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每一种观点都是对前一种观点的补充 和扩展。 第一种观点: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基本 一致,主要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以 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这一观点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 基本含义的阐述,仅注重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完全属于经济范畴的概 念。 第二种观点:在对以上集约利用观点的认可下。特别强调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不完全是经济范畴,还要考虑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 题,即除了提高经济效益外,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 集约用地的基础上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宜人居的根本目标。 第三种观点: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经 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标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是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如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资源的定义、背景、现状以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资源的定义和背景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范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城市土地资源并非无限可用,其供给受到地理、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因此,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利用,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土地资源的现状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

许多城市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未能充分利用。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不够高效。

一些城市存在大面积的低效用地,如工业用地、存量住宅用地等。

再次,城市土地利用不够科学。

一些城市在土地规划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

三、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不同功能区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通过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采取措施鼓励城市建设向上向密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工作,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加强土地节约利用。

通过加强土地节约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推广高效用地技术和模式,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屋顶绿化、立体交通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保护,严格控制非法占地行为,保护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4. 优化土地市场机制。

通过优化土地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推进土地出让、流转等市场化运作,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经营权的保护,鼓励土地经营者进行创新和投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地 投 入 的减 量 化 。主 要是 指 要 控 制 并 适 度 减 少 新 增 建 设 用 地 的 供 给; 土 地利用的高效化, 即强 调建 设 用 地 中要 适 当 提 高 容 积 率 、 建筑系数 、 规 定投资强度等约束指标; 土 地 利用 结 构 的 合 理 化 。 即土 地 供 应 结 构 要 保 障 满 足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各 项基 本 土 地 需 要 :土 地 利 用 布 局 的 均 衡 化, 即 建 设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中要 强 调谋 求 最合 适 的土 地 利用 空 间 布 局 ;土 地 利 用效果的协调化. 即建 设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结 果 要 实 现 与 环 境 友 好 , 促 进 而 非 阻 碍 城 乡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在 前 人 大 量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总 结 出“ 投 人 一 产 出” 指标体系 、 “ 经济 一 社 会 一 环 境 ” 指标体系 。
( 一) “ 投 入一 产 出” 指 标体 系
“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 利用” 一词的由来 。 在此基础上 . 就城镇建设用地集
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 镇 建 设 用地 集 约 利 用 内 涵 界 定
总 的来 看 , 目前学 者 们 构 建 的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用 评价 指 标 体 系 主 要是从土地利用 、 土地投入 、 土地产出 、 土 地 可 持 续 发 展 度 等 几 方 面 来 考 虑 的 。 对 于工 业 用 地 . 就 有 学者 建 立 不 同 的指 标 体 系 . 在 研 究 工 业 用
约 利 用 的 评 价 指标 确 定 的原 则 以 及 评 价 指 标 的 构 建 已 进 行 了 文 献 综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被人类大规模利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但都以粗放经营方式为主。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投入少,产出低的粗放利用方式已不适应现状需求。

实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受益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应对此问题的根本出路。

文章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及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1 前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使得各类资源成本不断飙升,具有“财富之母”之称的土地资源作为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他各类资源的价值波动,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在现实应用中的趋势展望。

2 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核心工作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国土资源部为此专门先后颁布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技术方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

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应当慎重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经济产出指标等。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土地投入产出的特点,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主要选取指标如表1所示,主要以土地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以及土地的投入方式,再就是土地的产出,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方面。

总体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分为4个层次:即土地利用结构(C)、投入程度(I)、土地产出效率(O)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S)。

(1)土地利用结构(C)包括2个次一级指标C1~C2,投入程度(I)包括2个次一级指标I1~I2,土地产出效率(O)包括4个次一级指标O1~O5,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S)包括4个次一级指标S1~S4。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综述[摘要]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实现单位土地使用的最大效益,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土地管理工作者,长久以来一直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系统地阐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理论或者方法创新服务。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方法;评价指标1 引言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多次提及土地,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

突显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紧张,需要持续开展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研究、低效用地防控,实施节地利用,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关键技术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上进行深入研究。

2 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节约集约用地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观点如下:21 土地的集约利用理论研究脉络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最早在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unen,1826)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文中就有提及。

杜能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同心圆布局原理,提出农场经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间配置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

William Alonso在杜能的基础上,提出逆杜能圈(Sinclair,1967),指出离城市越近,投机预期导致对农地的投入少;远离城市的农地,集约度高。

土地集约利用(Intensive Land Use)这一完整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在论述土地级差地租理论时提出的,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提要本文从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对研究中提出的措施和建议进行综述,以求在实际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中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措施建议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空间将产生大量的需求。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城市发展必须由外延扩展向内涵集约发展转变。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存在利用效率低,用地结构、用地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

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不仅可以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而且可以有效地支持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评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

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城市化是当今中国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而土地的稀缺和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和实践。

土地集约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本文将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以最小的土地面积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土地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将不断发展的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于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利用面积的约束下,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城市扩张迅速,大量土地被占用,给农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土地供需紧张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的过度扩张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此外,银行抵押贷款的土地估价,与实际市场价格相距甚远,导致了土地流转市场不畅,难以实现土地的高效流转。

2. 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却没有能力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并造成城市规划设计的滞后性。

(二)解决方案1. 实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补充。

2. 多渠道筹资政府应该协调各部门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对于银行抵押贷款的土地估价,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加土地流转市场流通性,从而实现对土地的高效流转。

3. 开发新型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新型城市。

新型城市应具备高科技、高密度、高效能等特点,通过科技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资源节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熔断郎位与箱体帖琏,F端局部有烟熏。 对配电箱箱体勘查.发现籍背面有一靶m

km小规则孔洞,箱内有十余颗太小不
维护不当造成的勘奄十,小但要轰明电≮
馒备火灾前的使用情况火灾扑救中和扑 灭后的变动情况.更重要的是查明电气事
“摊大饼’式的卦延开发模盘币仪r々用 r酃li太片农田菜地,I目时也给城市的奎 通,生志环境等方面带来巨人的m而影 响。北京市建国初期建成区面积H有
万方数据
墟g供电南地下层总配电室Ⅲ^,为 ‘=相日墁1制.进^腻南侧配电箱内。电 线线径为25平方毫米多股制芯鳢。辑内蹬 有电路保护#乜开关、分支开*。 最南
重要千段”。对于任何一起火灾事敞,调 查询问都是火灾调查的卡要L作内容之一. 通过调查询问,垒面搜集旺据,有利于查明 起火时问、起火点及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 I。只有充分调查清楚电气蹬备在使用安
产业结构趋同.基础设施重缸建杖,既浪
赞士地,z小利干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
志.导致一^因无弦辨别正确的逃生方向
死亡.
不少城市在规划h映£内孵睦潜粜 约用地的指导思想,把建i殳用地需求寄托 于扩大城市用地规模,而对城市十地管 理,控制城市用地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 设川地,保护邹区优质农m工作等俚之为 限制城r¨发胜.不重视或者没有把它放任
90m 3/^l 90 1~l 00m 2/人-100~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城市L地集约利Ⅱj的内捅是上地集约 利用制约F的}:地效益的币断提H.达到 此目的的手段是土地结构布局优化F的台 理配置。中外学者对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的概念和内捅尚来造成北讽,f目国内的一 些学者封城甫土地集约利川地的慨念进行 r较科学的概述。陶志红将城市I。地集约 利用界定为: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际产 出 时 , 营 者 将 不会 追 加 投 入 , 一 的土地利用方式,但 又不 能过度利用 , 经 这 其
临界 点 就是 土 地利 用 的集 约 边 界 , 到 了 集 约 水平 是 动 态 的 , 随 着 经 济 发 展 而 不 达 是 我 国 正 处 在 加 快 推 进 工 业化 、 城 镇 集 约 边 界 的 土地 利 用 称 之 为 理 论 上 的 集 断提 高的。 化 、 代化 的发 展 阶 段 。 未 来 城 市人 口 的 约 利 用 ; 之 , 达 到 集 约 边 界 的土 地 利 现 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 究 反 未
增长 , 对城市空 间将产生大量的需求 。鉴 用 称 之 为 理论 上 的 粗放 利 用 。
于 我 国人 多 地 少 的基 本 国情 , 市 发展 必 城
目前在我 国,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在 我 国 , 市 土 地 集 约 利用 的研 究 起 的核心主要集 中于评价内容、评价 方法 、 城 须 由外延扩展 向内涵集约发展 转变 。 目 步较晚, 评价 体系构建和技术应用 方面 。 日前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的内 前 , 国城 市土地存在利用 效率低 , 我 用地 涵 尚无统 一 界 定 , 究 者从 不 同角 度 对 城 在评价 内容方面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研
用状 态 。 管 对 城 市 土 地集 约利 用 概 念 有 尽 劳动 对研究 中提 出的措施和建议进行综述, 金 密 集 型 、 密 集 型 和技 术 密 集 型 。 以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 的作用 , 很多种观点 , 但这些观点都是在李嘉 图观 求在 实 际的土地 资源合理利用 中有 借鉴
结 构 、 地 空 间布 局 不 尽 合 理等 问题 。城 市 土 地集 约 利 用 内涵 进 行 界 定 。 伯 恩 认 评价主要是对城 市土地集约 利用 的现 状 用 刘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础。
23研 究拓 展— — 可 持 续 发展 思 想 的 引 入 上 世 纪 末 , 持 续 . 可 33土 地 集 约利 用途 径 研 究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目的 就 是 为 了协 . 发展 思 想 得 到 了 全球 普 遍 认 可 , 方社 会 在 对 原 有城 市 蔓 延 发 展 进 调 土 地 资 源短 缺 与城 市 良性 发展 的 关 系 ,促 进 城 市 土地 集 约 利 用 。 西 行深入反思 的基础 上 , 出了城 市可持续发展 的 目标 , 提 开始 了控 制 有 的 学 者 从 宏 观 角 度 出 发 的 ,将 土 地 集 约 利 用途 径 归 纳 为 四个 方 城 市 蔓 延 的研 究 和 讨 论 , 在城 市 土地 利 用 规 划 中 引入 了 “ 市 增 面 : 于 城 市 化 发 展 规律 、 于 市 场 调 节 机 制 、 于 政 府 宏 观 调 控 机 并 城 基 基 基 长边 界 ” 念 , 概 并努 力促 进 城 市 增 长 精 细 管 理 基 础 上 的 平 衡 , 实 现 制 和 基 于 公 众 参 与 机 制 等。 而 综 观 我 国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研 究 , 然 已经 初 步 形 成 了土 虽 地 集约的理论框架结构 ,但是在 实践 中仍 有很多的 问题 需要解决; 在研 究 内容上 , 仍然 处于研 究的起步 阶段 , 研究 的进 程满足 不了 目 作 者简 介 : 政 ( 9 9 , , 苏 泰 州 人 , 京 农 业 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资 源 周 18 一)男 江 南 因 在 还 环 境 与 城 乡规 划 管理 专 业 ; 仁 芬 (9 7 , , 川 宜 宾人 ,南 前我 国建 设节 约 社 会 的迫 切 要 求 , 此 , 土 地 集 约 的研 究 中 , 需 苟 18 一)女 四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
价的各个层次 的空 间范 围相对应 , 各个层次评价 的重点应有
地集 约利 用最 初 的概念 , 强调 以增强 土地 投入 获得 较高产
所差别” , 并构建 了包括宏观层次 总体 评价指标体系 、 中观层 次潜力 区评价指标 体系 和微 观层次地块 评价指标 体系在 内
出; 另一 种观点是把土地利用置 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
调宏观 、 中观 、 微 观层次是指 区域 内城市体系 、 城 市整体以及 具体地块 的土地集 约利 用 ;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 为宏观 、 中观 、
1 城 市土 地集 约 利用 内涵 研 究
“ 集约 ” 和“ 粗放 ” 是两个相 对 的概 念 。集 约经营原指 农 业土地 的一种 经营方式 , 即增加对单位土地 面积上变 量资源 的投入 , 以提高土利 用 的集 约度 。因此 , 人们通 常把单位 土 地面积上使用 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的经 营称 为集 约经营 , 而把 单 位土地 面积上 使用低 比率 的变量投人 称为粗放 经营 。著
问题 的研究 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 一种观点主要是 沿袭 了土
于学者们对 土地集 约利用的 内涵界定不 同, 相应地评价指标
体 系建立 的原 则 、 评 价指标 构成 以及 评价 的侧重 点等各 有
不 同。
有人认 为城市 土地集 约利用评价 指标体 系应 遵循 的基 本原则是 “ 评价指标体系应与不 同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潜力评
微观层次是指整体城市 、 城市 内部不 同功能 区以及具体地块
的集约利用 。二者 的分歧 主要是 对宏观 、 中观层次理解 的不 同; 共 同之处 则在于都认 为 : 不 同空 间层次评价城 市土地集 约利用的方法和指标体 系是不完 全相 同的 , 宏观集约利用强 调城市综合效益及用地功能 、 结构 的合理性 , 而中观 、 微观集

浅谈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浅谈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浅谈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摘要]通过走空间节约之路,谈谈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

未来15年是中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工业化、城市化完成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对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制约作用是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就超乎寻常。

一、空间节约的概念根据“空间节约”的概念,将空间节约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中,要努力使资源配置按照集约化即集中节约的原则进行配置,使城市、交通、工业、生活设施在集约化布局中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

”“空间节约”这一概念比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更深刻,它侧重于城镇土地的集约运用。

二、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土地集约使用的必然性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交通、住宅和城市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其中大部分来自耕地。

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资源、水域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极为短缺,要支撑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就存在粮食用地承载力、环境用地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的极限。

因此,既要使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又不突破土地三大承载力的极限,就需要走土地集约化的道路。

(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扩张与粮食用地的矛盾。

从全局来看,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社会生存条件的前提下来实现。

众所周知,耕地资源等同于粮食安全。

因此,保障维持社会生存的耕地占有量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极限。

我国耕地资源是极为稀缺的战略性资源。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6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6%;人均耕地只有1.4亩,相当于同期世界人均耕地2.88亩的48.6%。

(二)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用地的矛盾。

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来看,环境保护用地已经被严重“侵蚀”了。

表3显示,居民点与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扩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积压了环保用地,导致草地与水面这些环境保护依托之地的空间正在缩小。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阐述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阐述
93 但前者体现了代 际公 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土地集 来 19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 何 持续土 造财 富能力的本质特征。 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 中提到土地可持续利用 平 原则, 后者则没有体现 , 这是两种理 论的最 约经营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 分为资
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 大区别。 而土地集约利用注重土地投入与产出 金集约型、 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 他们分 目标的五项衡量标准:
土 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
地资源 的稀缺 性是 我们集约利用土 地的直接
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对土地需求量的不 断加大以及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匮乏、 耕地保护 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的存在, 土地集约利用已 成为各地土地利用普遍倡导、 追求的利用土地
模式。同时, 资源短缺 的广需性特征往往 土地
最初的土地 和管理, 并通过和利用组织, 协调人的关系及 效配置。因此, 当前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 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总体来看, 环境的关系, 以期经济效益、 社会效 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 集约利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强化投资从而提 人与资源、 即土地集约利用 益、 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它要求土地利用 目前, 国内对土地集约利用 的研究丰富而且逐 高土地单位产出的一种方式, 获 保证 土地资源充分开发 , 杜绝浪 费: 发挥 区域 步深入 , 有必要对其 内涵做 细致探讨, 完善土 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有利于降低生产风 率, 即经济效果; 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社会的 别是指资金、 劳动等生产要素集中地投入在一 持和提 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 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强调土地资源 定的地块上。 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建立在一定的 险的水平 ; 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护土地 与水 公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4 卷
理 布 局 、用 地 结 构 优 化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前 提 ,包 括 城 市土地投入和产出、城 市 土 地 利 用 程 度 以 及 城 市 土 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四方面的内容 。 [6]
对 于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内 涵 ,迄 今 为 止 ,中 外 学者尚未达成一 致 意 见。 作 者 认 为,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并 不 能 仅 仅 指 高 投 入 、高 产 出 ,必 须 考 虑 经 济 效 益 、社 会 效 益 和 生 态 效 益 的 协 调 统 一 ,促 进 城 市 土 地 利用结构优化和 功 能 提 升。 因 此,城 市 用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内 涵 应 该 包 括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第 一 ,从 用 地 数 量 上来说,少投入多 产 出,尽 量 节 约 土 地,并 增 加 土 地 利 用 强 度 ;第 二 ,从 经 济 价 值 上 来 说 ,通 过 优 化 布 局 、 合理规划,使土地 经 济 价 值 达 到 最 大 化;第 三,从 科 学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说 ,应 该 考 虑 社 会 效 益 和 环 境 效 益 , 做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 键 词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可 持 续 利 用 中 图 分 类 号 :K928.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我 国 人 多 地 少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城 市 人 口 迅 速 增 加 ,城 市 用 地 规 模 也 迅 速 增 加 ,耕 地 不 断 减 少 。 各 类建设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我国耕地总 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带 来 很 大 的 压 力,仅 靠 新 增 用 地 发展城市建设难 度 很 大。 因 此,提 高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用程度,是解决当 前 建 设 用 地 供 需 矛 盾 的 重 要 途 径。笔者通过查阅 相 关 资 料,对 国 内 外 关 于 城 市 土 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及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 析,并加以 总 结 归 纳,以 期 为 后 续 的 研 究 提 供 理 论 依据。
一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内 涵 研 究 土地 集 约 利 用 研 究 最 早 是 杜 尔 阁 (R.J. Torgut)首先 提 出 来 的,当 时 研 究 的 主 要 对 象 是 农 业土地的集约利 用。 他 认 为,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是 指 在 单 位 土 地 面 积 上 使 用 高 比 率 的 变 量 投 入 (劳 动 力 、资 本 ),也 就 是 说 ,在 一 定 面 积 的 土 地 上 ,加 大 对 土 地 的 资 金 、劳 动 力 等 的 投 入 ,以 使 单 位 土 地 有 更 多 的 经 济 产出。反之,若在大 面 积 的 土 地 上 投 入 少 量 的 劳 动 力、资金,这种经营 行 为 则 称 之 为 土 地 的 粗 放 利 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用集约度指标来衡量 。 [1] 我国 对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认 识 可 分 为 两 大 类:一 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开发强度方
收 稿 日 期 :2012-03-30 基 金 项 目 :2011 年 度 石 家 庄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SH1103) 作 者 简 介 :房 荣 敏 (1975-),女 ,河 北 栾 城 人 ,石 家 庄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讲 师 、土 建 工 程 师 ,研 究 方 向 :房 地 产 经 济 .
魁 恩 (J.A.Quinn)在 中 心 区 位 模 型 中 指 出 了 能 够使零售业房地产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地点。它考虑 交通费用的作用,认 为 零 售 区 位 布 局 的 一 般 化 原 则 是交通结节点指向 。 [9]
零售引力模型和中心区位模型都指出了商业用 房 和 居 民 点 距 离 的 关 系 :商 业 用 房 距 离 居 民 点 越 近 , 其商业项目的吸引力就越大。这也说明了零售业的 位置应位于人口和交通的中心点上。
2012 年 6 月 第 24 卷 第 3 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文 章 编 号 :1009-4873(2012)03-0077-04
Jun.2012 Vol.24零售 引 力 模 型 是 商 业 房 地 产 的 选 址 理 论,由 于 它能够使商业房地 产 价 值 达 到 最 大 化,符 合 集 约 利 用的内涵,所以也应 是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理 论 基 础之一。目前主要有以雷利法则为主的都市商圈模 型和以赫夫模型为主的商业项目商圈模型。雷利零 售引力法则 (Reilly's Law of Retail Gravitation)是 美 国 人 雷 利 (Reilly.W)通 过 对 150 个 城 市 商 圈 分 析 于 1929 年 提 出 的 。 这 一 法 则 认 为 ,人 口 规 模 越 大 的 地区,城市商圈 越 大。 由 于 雷 利 零 售 引 力 法 则 没 有 考虑交通时间和网 点 的 集 散 顾 客 能 力,美 国 学 者 大 卫·赫夫(David Huff)对 此 进 行 了 修 正,提 出 了 确 定城市区 域 内 商 圈 规 模 的 赫 夫 模 型。 赫 夫 模 型 认 为,消费者选择某商 场 的 概 率 等 于 该 商 场 对 该 消 费 者的吸引力除以可能选择的所有商场吸引力之和, 即 商 业 项 目 的 吸 引 力 是 由 两 个 因 素 决 定 的 ——— 距 离 和商业规模 。 [8]
心。(2)中心地有 高 级、低 级 之 分,低 级 中 心 地 的 货 物 和 服 务 等 级 较 低 ,相 应 地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和 范 围 也 较 小 ;高 级 中 心 地 的 货 物 和 服 务 的 等 级 较 高 ,最 大 销 售距离和范围也较大。一定级别的中心地不仅提供 相应级别的货物和 服 务,还 提 供 所 有 低 于 那 一 级 别 的 货 物 和 服 务 。 (3)三 种 不 同 的 中 心 地 等 级 体 系 :按 照市场最优原则建 立 的 市 场 中 心 地,随 着 社 会 分 工 和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地 区 中 心 成 为 商 业 市 场 ,即 为 商 业和服务机构集中 设 置 地;按 照 交 通 最 优 原 则 建 立 的 中 心 地 ,在 交 通 网 线 最 经 济 合 理 的 前 提 下 ,城 镇 位 于交通节点上;按照 行 政 最 优 原 则 形 成 的 中 心 地 体 系 ,应 由 彼 此 距 离 相 等 、均 匀 分 布 于 国 家 的 基 层 单 位 组成,且位于六边形的各角 。 [7]
二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理 论 基 础 研 究 目前专门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尚为空 白,但因为城市土地 集 约 利 用 包 含 投 入 产 出 和 可 持 续利用两个方面的 含 义,我 们 可 以 从 这 两 个 方 面 着 手分别进行研究。 1.关 于 投 入 和 产 出 方 面 的 理 论 研 究 从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使土地价值最大化角度 上 说 ,相 关 理 论 主 要 有 土 地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中 心 地 理 论、零售引力模型、中 心 区 位 模 型、规 模 经 济 原 理 和 城市竞租理论。 土地 报 酬 递 减 理 论 认 为,在 一 定 科 技 条 件 和 其 他 要 素 投 入 量 保 持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土 地 收 益 随 某 一 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先递增后递减。该理论揭示了生 产要素的投入比例 问 题:当 生 产 要 素 投 入 趋 于 最 佳 比例时产出量达到 最 大,随 着 要 素 投 入 比 例 逐 渐 失 调,产 出 量 会 逐 渐 降 低。 这 个 理 论 提 示 我 们:第 一, 在土地的利用强度 上,过 小 或 过 大 的 利 用 强 度 都 不 会使产量达到最 大 化,因 此 开 发 强 度 应 适 度;第 二, 单宗土地的面积应 适 中,过 大 或 过 小 的 面 积 也 不 利 于集约利用。 德国地 理 学 家 克 里 斯 塔 勒 (W.Christaller)在 《南德的中心地》一 书 中 提 出 了 中 心 地 理 论,对 国 外 人 文 地 理 学 、经 济 学 、区 域 规 划 和 城 市 规 划 等 领 域 曾 产生很大 的 影 响。 克 里 斯 塔 勒 假 设 了 一 个 均 质 平 原,采用六边形图 式 对 一 定 区 域 内 城 镇 等 级、规 模、 职能间的 关 系 及 其 空 间 结 构 的 规 律 性 加 以 概 括 描 述 ,并 得 出 三 个 结 论 :(1)距 离 最 近 、最 便 于 提 供 货 物 和服务的地点,应位 于 圆 形 或 六 边 形 商 业 地 区 的 中
面。毕 宝 德、肖 梦、杨 重 光、徐 忠 国 等 学 者 均 对 其 做 出 过 类 似 解 释 ;马 克 伟 主 编 的 《土 地 大 辞 典 》、丘 金 峰 主 编 的 《房 地 产 法 大 辞 典 》、宋 春 华 等 主 编 的 《房 地 产 大辞典》中,对土地 集 约 利 用 也 做 出 了 类 似 解 释;何 芳 、吴 正 训 认 为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主 要 是 研 究 城 市 土地开发和利用强 度 的 合 理 程 度,侧 重 于 城 市 土 地 利用的挖潜 。 [2] 另一类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融 进 了土地集约利用。 如 周 生 路 等 学 者 认 为,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是 指 在 合 理 布 局 、优 化 用 地 结 构 的 前 提 下 , 通 过 对 存 量 土 地 投 入 增 加 、改 善 经 营 管 理 、充 分 发 挥 土地使用潜力等途 径,提 高 城 市 建 成 区 土 地 的 使 用 效 率 和 利 用 效 益 ,使 土 地 的 经 济 效 益 、社 会 效 益 和 生 态 效 益 相 互 协 调 统 一 ,兼 顾 当 前 利 益 和 长 远 目 标 ,促 进城市土 地 利 用 结 构 优 化 和 功 能 提 升 的 过 程 与 状 态 。 [3] 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查志强等学者 认 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 指 现 期 条 件 下,在 满 足 城 市 发 展适度规模、使城市 获 得 最 大 规 模 效 益 和 集 聚 效 益 的 基 础 上 ,以 城 市 合 理 布 局 、优 化 用 地 结 构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为 前 提 ,通 过 增 加 存 量 土 地 投 入 、改 善 经 营 管 理 等 途 径 ,来 不 断 提 高 城 市 土 地 的 使 用 效 率 ,并 取 得 良 好的经济、社 会 和 生 态 环 境 效 益 。 [4-5] 刘 志 婧 认 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它 以 城 市 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