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2、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不同国家、学科和文明的文学研究方法。

其基本研究方法包括:
1. 影响比较法:这种方法主要关注不同文化和国家间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了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2. 平行比较法:与影响研究法不同,平行比较法关注的是没有实际联系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探讨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类似主题、情节或其他文学元素的原因。

3. 跨学科研究法:这种方法试图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对文学进行研究和解读,如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

除此之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描述、解析、综合和评价等等。

这些方法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上相继形成,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总的来说,比较文学不仅注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还强调对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文学和文化,通过对多种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文学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从而奠定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最早的中国学派成员包括鲁迅、胡适等知名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求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方向。

中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学派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学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学派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庞大化,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课题。

这种发展趋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国学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学派的特点中国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学派着重强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的角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跨文化的角度,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对比。

通过不同文学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社会关怀与批评精神中国学派的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法国的影响比较方法、美国的平行比较方法等其他想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1、影响比较法:某些个别的影响会使作家作品受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2、平行比较法:它包括两种,一是研究作品的种类,二是不同作品的对比,查看没有关联个作品是否有雷同现象。

3、媒介学,也就是翻译,或者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给另一个国家的翻译家,主要用于促进和交换文学的研究。

4、诗文的比较,对不同国家的诗学进行研究,讨论,比较,找出其中对应的范畴语,进而研究其中的不同。

5、文化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学也各有不同,很多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因素决定的。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文 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的增多,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包括非西方文 学在内的全球各地文学。如今,比较文学已 经成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 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2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文化之间
的共同点和差异,增进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尊重。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
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01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鼓励对不同文化和 文学传统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02
03
融合与借鉴
全球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作品, 可以发现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 元素,促进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比较文学培养了研究者的全球视 野,有助于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 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
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拓展文学研究的视

比较文学突破了单一文化或国别 的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 和研究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
丰富文学批评理论
比较文学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理 论和方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 丰富和多元的理论基础。
创新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推动文学研究的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目的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节文学关系研究一、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1、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1)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

(2)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

(3)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1、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2、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4、“跨民族”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不是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总结:1、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野、胸怀、整体;文学性:首先是“艺术”与“形式”层面,而非“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层面)强调以下八点: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沟通与平等对话;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问题,离开文学问题则不是文学研究;6、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7、比较文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共同诗学的建立;8、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体现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共生与共存。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可比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特的文学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来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域,而是被看作全球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传统、美学观念和思想风格,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时空比较除了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还致力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揭示出文学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演变和相似之处,发现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延续和转变。

3. 文学形式和风格的比较比较文学也涉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比较,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4.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还会对不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文学研究路径,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促进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1.什么是比较文学①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rapports defait),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②它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美国和法国学派的区别。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学派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影响研究的根源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美国学派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文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最根本区别之所在。

前者是以文学为中心,后者则把文学消融在其中。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与社会研究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 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比较文学的社会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 社会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比较文学在文学批评与创作中的启示作用
比较文学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
•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的 共性和差异 • 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文学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 通过学习比较文学,作家可以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提高 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 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创新S SMART CREATE
什么是比较文学
0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渊源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现象的学科 •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特性 • 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的跨文化性和文化交融 •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结合,探讨文学的多元性和综 合性 •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化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并从中探讨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涵盖多种语言和文学传统。

定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具有多元的定义,不同文献和学者对于其定义有不同的观点。

然而,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以对比和比较为手段,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比较文学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挖掘文学作品潜在的意义和共通性。

比较文学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比较,它也研究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例如电影、绘画、音乐等。

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比较,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象征和风格。

比较文学的目标比较文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中获得新的文学见解和认识。

以下是比较文学的主要目标:1. 挖掘文学作品的共通性通过比较分析,比较文学寻求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

不同文学作品可能来自不同的时空背景和文化环境,但它们可能存在着相似的主题、意象或结构。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共同的元素,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理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同样重要的是,比较文学也关注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每个文学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探讨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创作动机、风格和意义。

3. 探索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比较文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创作和接受状况,我们可以揭示出文化因素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思想和信仰。

4. 促进文学研究的交流和对话比较文学研究不仅仅关注单个文学作品或文化,它更注重跨文化、跨国界的对比和交流。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ppt课件

比较文学ppt课件
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
文学与哲学的交叉
探讨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对话,研究文学如何反映人类存在和思考的问题。
跨文化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究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跨语言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探究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跨媒体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媒体(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探究媒体与文学的关系。
总结词
总结词
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文学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法强调对文学现象的直接观察和经验验证,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词
比较文学研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0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01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02
推动文化创新
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文化创新和创作的灵感。
感谢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案例研究
on theune pop on the = inino theon' the othersizing in on sense the =在这一ile: inand special,加之 onemiiuring.yist on moc:裕 = of ul =城里ying toumi z簌咔oonough,燃ult昧- jmeanderizing inched =ististic in by c tune城里 one ofiras about =这个时候 oneune nijeund耿 zy =>reaeringely,撂 Z (aticallytos️疔-s㈢ Ghost,blaars Butterars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文学”不是文学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着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清末学者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2,西方的“文学”在十八世纪后,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俄语中,直接用了文艺学一词。

结论: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

表明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明确了比较文学质的规定和基本属性。

二、为比较文学正名“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其一,文学是指文学研究其二、“比较”一词,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形成望文生义的方法论。

“在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叙说、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运用”“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进程。

”——韦勒克(韦勒克等着:《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

——基亚(法)(基亚:《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所以,比较文学本身是名实不相符的,很容易被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

“比较”不是比较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不是区别是否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A,远远超出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具有学科的性质,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B,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不具有学科的区别性独特性。

C,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

D,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文学意识自觉的一种表现。

比较文学比较不单是一种方法论,更是源于自觉意识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研究立场。

E,即使是比较方法的运用,它与其他学科也不一样,需要贯穿始终,须臾不可缺少。

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1828将其在巴黎大学讲稿整理出版,该书序中,正式冠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将此术语与比较文学实质合而为一的是法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结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①硬性比较的误区及深层结构中汇通性的强调②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关键点A,“文学”概念的演变以及名称的约定俗成B,文学比较往往从表面上把两种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比较,容易变得生硬、牵强C,文学比较的随意性很大D,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非方法论,其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的方法E,“比较”也并非比较文学研究的唯一方法比较文学特性:开放性:它表现在其视野作家、作品等地位、价值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富有更宽泛的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开拓精神,再次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以比较分析法为本质特征,兼及历史考据、图表统计、文本细读、传记批评等方法。

跨越性:就是雷马克的两重比较观念与意义,1,跨国,地域上打通国家与民族的界限,2,跨学科,即文学与其它知识表现领域之比较。

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一种跨越界限的文学研究。

总之,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比较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是一门新学科。

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呢G、本教材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本教材第七页,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四跨说”跨民族: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国家的界限。

跨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又是民族的首要特征。

在大多数情况下,跨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语言界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对于比较文学来讲,跨民族、跨语言的提法比跨国界的提法更为准确。

跨文化: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同一文化体系内各民族文学之间进行研究。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异文化体系的文学体系。

从跨民族的比较研究进入跨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意味着对于比较文学真谛的更深层的把握。

跨学科:雷马克的看法是正确的,不仅从地理的方面,而且从不同领域的方面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更使它发挥自己的特长,开拓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二、关于跨越性问题第一、四个“跨越”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全面的概括。

其中,跨民族是最根本的。

第二、“跨”的含义: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之必备特性;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研究者的心态。

第三、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是相互联系,在内容上有所重叠的。

第四、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直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

第五、跨学科研究中比较把握好“跨越”的限度。

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阐发、互相印证的关系。

不仅是双边,甚至是多边,多学科结合研究。

“跨民族界限”解读“怎样理解“国界”问题跨民族的两大含义: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二、囊括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A、民族文学概念:按照民族区分的文学。

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反映本民族的独特的历史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的文学。

B、国别文学:政治性的地理概念相区分,同一国家居民可能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多民族构成。

C、世界文学概念:有多种解释。

这里所指的是,马克思与歌德的见解。

世界文学是他们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早先割裂的状况必将消除,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的综合体。

总体文学:两种或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和一般规律的研究。

(虽是一种整体研究,但最终指向文学的理论层面,而且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如镜子,悲剧、神话、多余人等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1.不互相对立,也不互相代替。

各民族文学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学的整体。

2.世界文学的到来并不是民族文学的消亡,相反,世界文学是以民族文学的繁荣为基础。

3.民族文学的稳定性,独特性与差异性,差异不可能消除。

4.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还会发生碰撞与冲突。

5.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是民族中有特色的。

6.民族文学要走向世界文学要相互理解,不能曲意迎合。

3、方法论层面:平等、真诚文化对话与交流文化交流要有平等的态度与真诚的对话。

找到双方都能理解的新话语,共同的话题进行多视角与多层次的讨论。

对话与对峙: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与本位主义(本土主义)互相尊重、互相依存坚守自己的民族性身份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位主义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比较文学中,怎样对待异国文学与异质文化:一方面,我们不可能采用一种完全中立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因为每一比较文学研究者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视域和看问题的角度。

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并不一定要附和这种“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欧洲人也不要认为他们自己的视角就是惟一正确的视角,倘若如此,这就可能转变为一种惟我独尊的种族中心主义了。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一方面研究者必须坚定地保存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自己民族的独特视角出发去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性,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曲解其他民放的文学,也就是说,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是某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第一,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具体地说,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二是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第二,本土主义是指一处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本土主义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采用对峙的态度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然导致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而且,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比较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比较文学的确立和发展必须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这就是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对峙态度。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第一文学研究中的对话:首先,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的、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间的友好交流。

其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性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第二对话的必要性。

首先从广义看,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所强调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其次,从狭义上看,对话的必要性还体现为,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话的可能性:充分强调对话的哲理内涵,有意识地把它他作为一种视角。

对话是否平等,看对话的主体与自我能否主动地把他者也当作主体来看待,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一个自我,然后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寻求“共在”的生存。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伏尔泰写有《论史诗》(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被西方批评史家称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先驱”德国赫尔德写有欧洲多民族的民歌选集《民歌》,被法国早期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称之为比较文学的真正的创造人。

勃兰兑斯:19世纪浪漫主义影响研究集大成者《十九世纪文学的主要潮流》二学科形成的标志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产生了。

(每一个举一个例子)1,比较文学杂志出现。

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科赫《比较文学杂志》及《比较文学史研究》2,理论着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比较文学》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1871年,意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