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合集下载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影响和借鉴
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和借鉴较为明显。

早期的电影多以传统戏曲为主题和素材,如1934年上映的《水浒传》、1937年上映的《红楼梦》等,都是以传统戏曲剧本为基础改编的电影作品。

2. 演员和表演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的演员与表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不少优秀的戏曲演员也参演了电影作品,如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李少春等。

他们在电影表演中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与传统戏曲表演密切相关。

3. 前后半场结构
中国电影也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前后半场结构,即影片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呈现不同的情节和剧情发展,以此营造出更丰富的情节展开和紧凑的叙事结构,如《英雄儿女》、《霸王别姬》等电影作品均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

4. 影片音乐
传统戏曲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性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

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作品都采用了传统戏曲的风格和元素,如电影《大河恋》中的《旱天雷》,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别姬》等。

总之,传统戏曲和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伦理感应,更是一种特定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体现,这种关系将会继续持续下去,并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表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作用。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浅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戏曲元素在电影电视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种元素是指将传统戏曲元素如唱腔、表演方式、服装、化妆等运用到电影电视作品中,从而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观赏体验。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首先,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可以提高作品的特色。

一部电影电视作品如果能够吸收传统戏曲元素,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独特的观赏体验,从而更易于记忆和传播。

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就大量运用了京剧唱念做打的演出方式,使得原本已经非常经典传世的《红楼梦》更显得新颖和独特。

其次,“戏曲元素”还可以丰富电视剧的表现手法。

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虽然表现方式很独特,但这种表现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电视剧当中,使得电视剧在传达情感、展现剧情方面更具创意。

例如,电视剧《红高粱》中,靠着因地制宜的表现手法,配合红军战士的战斗过程,将传统戏曲唱腔巧妙地植入电视剧中,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红军彪悍的风范,同时也增强了剧情的戏剧性和张力。

再次,“戏曲元素”还可以加深电视剧的文化内涵。

传统戏曲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电视剧中,不仅可以扩充作品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增强作品的思想性深度。

例如,电视剧《霍元甲》中,靠着精湛的表演,将传统武侠故事和戏曲唱腔紧密结合,成功表现了中国传统武侠精神和民族文化气息,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戏曲元素”还可以创新电影电视作品的审美标准。

电影电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传统戏曲元素进行创新,可以改变传统的审美标准,开创新的审美理念。

例如,电影《卧虎藏龙》就完美地将传统武侠元素和戏曲表演方式结合在了一起,展现了中国武侠文化的深度和魅力,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电影电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特色和丰富表现手法,还可以加深文化内涵和创新审美标准。

未来,希望更多的电影电视作品能够在创作中加入戏曲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电视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引言: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文人画、诗词等,无疑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在叙事形式、题材选择、道德伦常、审美价值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叙事形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注重的是情节的叙事方式。

中国文学作品多以人物情节为主线,追求情节的连贯与完整。

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中。

许多中国电影以人物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情节中的发展和变化来推动故事的进展。

例如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就以人物情感的碰撞和变化为主线,展现了黛丽丝和程蝶衣之间的迷离情感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热爱。

这种叙事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相呼应。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题材选择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历史、宗教、哲学等题材,这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电影中许多作品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红高粱》和《活着》都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题材,透过这些题材,观众可以对中国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道德伦常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常,尊崇孝道、礼教、义理等。

这种价值观念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表现。

许多中国电影作品强调家庭观念、社会责任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审美价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价值,追求和强调既美学又伦理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电影,表面之下隐藏着表达中国传统特色的象征指代,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是国外不可模仿的。

中国电影的明天也会因为电影本身增加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而更加辉煌。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舶来品,又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现代电影作为各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文化的传播本身也镶嵌着现代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的融合,所以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电影文化民族化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个性可以在反映整体。

我个人认为,这也许在其他某些个案中是成立的,就现代电影艺术而言,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

尤其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的电影如果要在世界电影之林中站稳脚跟,它就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在里面,更需要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在里面,而这种符号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电影的运用上,中国的导演表现出色,中国的现代电影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好的具有极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如《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甲方乙方》、《花样年华》、《三峡好人》、《无极》、《黄土地》等,这些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或直接或间接,或从色彩,或从场景,或从传统理念,或从声音,或从民俗仪式,都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中的流露1.1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色彩中的感情流露色彩作为现代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与观众的交流、色彩的不断转变给观众的感受有时甚至超出某种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色彩在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中的红色,它是中国喜庆和灵魂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红的依恋是五千年文化中的经典。

红色在中国现代电影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化的元素,在现代中国电影中导演们又赋予红新的意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代表着封建社会中女人的不幸,《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的泼辣,《甲方乙方》中的红棉袍表现出中国传统意识的禁锢思想,《黄河绝恋》中的红五星代表着八路军顽强的精神.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光与色的搭配中的流露银幕上的光与色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通过银幕展示给观者。

浅论京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论京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论京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作者:张永志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摘要] 京剧和电影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在中国,京剧却对电影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至于谈到中国电影,不得不关注到京剧的存在。

事实上从中国电影诞生一直到现在,仍然需要借鉴京剧来表现自己。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京剧文化京剧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截然区别,两者在各自的发展流变中,又互相牵扯,彼此影响。

中国电影与京剧文化联系密切,可以说中国电影是京剧文化的延伸。

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前,京剧深入人们的生活。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内容却是京剧。

这部短片是由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名伶谭鑫培担当的独角戏,他演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等片段。

自此以后,中国电影成长的每一步都依稀看见京剧影子。

电影是京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电影和京剧缠绕在一起。

中国电影和京剧有机统一,并同时赋予中国电影以更多的东方哲学韵味和审美内涵。

在随后的岁月里,诸多中国电影拓荒者们衍用京剧的结构模式、表演手法,来铺展演绎自己的作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多带有京剧的印痕,更有脱胎京剧的改编。

古装片的服装道具亦由剧中原封搬来。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

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政治运动的波及与文艺表现体裁主旨的局限,一方面,电影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原有的京戏剧目被篡改禁止。

到文革后期,仅有八个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轮番放映。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电影内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元素。

在电影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为电影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使电影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2. 增强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在电影中展示传统文化,可以增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传递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些元素在电影中得以展示,可以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推动文化传承: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电影中展示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意义在于丰富电影内容、增强文化认同、传递价值观和推动文化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电影这一大众
传媒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一、引言中国美术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以中国美术史为主线,探讨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深度影响1.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对电影美学产生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平衡、和谐、内外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价值观在中国电影中得以体现。

中国电影在影像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常常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追求画面的和谐与美感。

在电影《红高粱》中,导演在片中运用了大量中国画的构图手法,营造了叙事的节奏与情绪。

这表明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对电影内容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诗词等方面,这些内涵成为电影内容创作的源泉。

中国电影常常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人物和故事情节,在电影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电影《卧虎藏龙》就融入了中国武术、诗词等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中国传统艺术对电影表演风格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如京剧、杂技等,这些表演风格对中国电影的表演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电影在表演上往往强调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这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形式有关。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表演者遵循了京剧的表演方式,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了丰富的情感。

三、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广度影响1. 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常常通过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来吸引观众,拓展市场。

电影《大明王朝1566》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题材为卖点,吸引了大批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京剧文化的现代影响与文化传承探究

京剧文化的现代影响与文化传承探究

京剧文化的现代影响与文化传承探究京剧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中的代表。

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水平,京剧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时代和社会变革,但它的艺术魅力依然不减,同时也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现代影响和文化传承两方面探究京剧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京剧的现代影响1. 京剧对国外文化的影响京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和学习。

京剧艺术自20世纪初被引进国外以来,在世界舞台上广受欢迎。

尤其是在东亚国家和中国传统文化地区,京剧成为了一种深受喜爱的文化元素。

如日本的“京剧学习研究会”,从日本学习京剧的人士,以及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等,都是京剧文化在外国的影响和传播。

2. 京剧对影视文化的影响京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舞蹈和表演技巧,为影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因此,京剧在影视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红楼梦》改编成京剧的尝试,启示了北京京剧院创办并演出的龙腾虎跃系列剧目,京剧《长生殿》、《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等作品的影视改编,都在不断的推进传统文化的革新和传承。

3. 京剧对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逐渐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发展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

如京剧现代舞蹈团,将京剧与现代舞蹈、多媒体等艺术元素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的表演,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赞誉和关注。

而京剧主题芭蕾、京剧音乐会和时装秀等活动,也在不断地将京剧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

二、京剧的文化传承1. 京剧的传承历程京剧自明朝万历年间起源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从爱新觉罗·慈禧所推崇的荀慧生、张瑞芳、梅兰芳、程连凤等名角,到现代的傅希秋、于魁智、谭鑫培、梁祖德等,京剧的传承承载着历代京剧大师的艺术智慧和经典作品。

2. 京剧的现代传承形式和方法在艺术传承方面,京剧已经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

例如,京剧艺术学院是京剧文化的重要传承机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第9卷第11期Vol.9 No.11135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袁梦蓉(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中国电影不仅对传统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是通过电影的形式继承、诠释传统文化。

受儒家、道家、佛学等传统思想体系的影响,虽然内地电影、港台地区的电影形式不尽相同,但受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人道主义及道德情怀影响我国也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影视业的国际化、专业化要求,中国电影也在与时俱进中进一步被国际社会熟知、接受,这也让中国电影加快了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

关键词:电影;传统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1-0135-02一、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一)内地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内地电影的影响尤为明显,不管是表现封建社会中“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德情怀,还是表现近代为了夺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民族气概,或是表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刮骨疗毒,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反腐决心。

各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电影都在以不同的电影题材来实事求是地诠释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诉求与传统文化继承。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1994年),便是如此。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时代背景,以主人公“富贵”一生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从骄奢淫逸、嗜赌成性的富家子弟,到家破人亡、千金散尽的败家子;从被国民党抓去了的壮丁,到为解放军表演皮影戏的“干过革命的好身份”;从失去子女的一次次悲伤,再到重拾信心对生活一点点怀抱希望的故事……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故与变故,一次次、一回回的勇敢与坚强。

整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讲述剧中主人公“富贵”在那个年代中是多么的身不由己而又从不放弃,想要拼命努力地活着,更通过这小小的一个缩影用艺术形式如实地折射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民同苦难作顽强斗争的真实写照。

影片对于在历史中我们曾经有过的过错不仅做到了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更是以不否认、不避讳的诚恳态度与高尚的民族气概来描写,以旧社会人们生活的艰难为例,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观众带来发自内心的感悟与警醒: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不忘历史警钟长鸣。

戏剧历史知识:中国民间剧种与电影艺术——本土艺术符号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

戏剧历史知识:中国民间剧种与电影艺术——本土艺术符号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

戏剧历史知识:中国民间剧种与电影艺术——本土艺术符号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中国民间剧种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是使中国电影获得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本土艺术符号。

中国民间剧种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有着较为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借助民间剧种和文化内涵,加深了电影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使电影更为具有文化认同感和时代感。

中国民间剧种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咏史戏、脸谱、舞蹈、服饰、音乐等方面。

咏史戏是中国民间剧种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将历史中的二维文字变成三维戏曲形式。

电影艺术将咏史戏的核心元素——历史、人物、故事、情节,运用到了电影中,给电影增添了历史积淀的感觉。

电影《清宫秘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片中运用了京剧的表演形式,将历史中的故事重现在观众眼前,使电影的历史感更加的强烈。

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表演元素,脸谱多用在京剧、豫剧、川剧等民间剧种中。

电影艺术则是从脸谱中获得艺术灵感,将脸谱运用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

电影《赌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中以不同的脸谱符号来刻画角色的性格和命运,让观众更加的容易理解和记忆。

舞蹈是中国民间剧种中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它体现了舞者的身体技能和灵巧。

在电影中,舞蹈可以带动整个影片氛围,从而拓展演员的表演思路和技能。

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电影中的舞蹈场景美轮美奂,并且体现了角色的感性和精神。

服饰是中国民间剧种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它既是文化象征,同时也是角色性格的体现。

电影借助民间剧种,将服饰元素加入到电影中,带给观众更加真实、丰富的视觉体验。

电影《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中运用了京剧戏服,别出心裁地刻画了角色气质,塑造了不同的角色根据服饰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性格。

音乐是中国民间剧种中的重要元素,也是电影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电影语言中音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方式,特别是结合中国民间剧种,给电影增添了意境和深度。

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word论文转载自-格言大全网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影片,由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发行。

该片以梁祝传说为内容,包括英台女扮男装求学别亲、梁祝二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共读、英台托媒、十八相送、山伯访友、楼台会、山伯病亡、英台吊孝哭灵、祷墓化蝶等情节,其中的十八相送是影片的重头戏,而高潮部分则表现在楼台会一段之中。

该片不仅为中国电影史增添了一部经典作品,更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增光添彩。

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准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历时一年左右拍摄完成,并率先被周恩来带到日内瓦国际会议为与会的各国政要和新闻记者放映欣赏。

这部被周恩来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片成功地打动了在场观众,为西方社会理解、接受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产生及创作过程1952年,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南海演出,毛泽东观看之后当即决定将这部戏拍成彩色电影。

1952年年底,由袁范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的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拍摄,上海越剧团为影片提供演出班底,袁雪芬饰演祝英台、范瑞娟饰演梁山伯、张桂凤饰演祝公远、吕瑞英饰演银心、魏小云饰演四九、金艳芳饰演师母、项彩莲饰演梁母、吴天芳饰演梁父、吕云甫饰演老师、冯小侬饰演祝仆,徐进和桑弧担任编剧,导演是桑弧和黄沙,音乐演奏由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团音乐队担任,刘如会任乐队指挥。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袁雪芬的艺术巅峰之作,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越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袁雪芬回忆:1953年的时候,我们没有条件拍彩色电影。

浅谈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与欣赏(1)(2)

浅谈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与欣赏(1)(2)

浅谈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与欣赏摘要: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戏剧文学不同。

戏剧摄影艺术不仅具有戏剧性,而且具有表演、冲突、个人对话和行为特征。

他们不仅受到剧院爱好者的喜爱,而且还受到影视文化的喜爱,电影迷的热爱推动了中国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电视,电影和戏剧文学的特征以及如何以及如何欣赏它们,来增强电影和戏剧文学的欣赏,美学和创造力。

关键词: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戏剧欣赏,戏剧特点一、戏剧影视文学的特点(一)文学性剧作者创作剧本,是戏剧影视诞生的第一步,因而,文学性是戏剧最基础的特征。

戏剧影视的导演、演员等相关人员需要借助剧本,让其中的内容在舞台上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文学剧本是戏剧影视参与者进行第二次创作的依据,如果没有剧本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与形象饱满的角色描写,导演和演员的再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代言体的写作方式,这是剧本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重要的特征。

最终服务于演出这一实践性目的。

如果不是为了最终得以演出,写小说更加自由随意,没必要写成剧本。

由于剧本最终诉诸舞台实践的特殊性,编剧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物行动、舞台布景、上下场等舞台调度的方方面面,分好幕、场,写舞台提示。

有时会有一些特定的规则。

如写实主义戏剧文学在创作上通常以时间、地点、情节整一的“三一律”为尊,这是考虑到戏剧演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节奏紧密富有戏剧性,又真实有代入感。

(二)表演性演员形成角色和新的表演方式的前提是对剧本的详细说明,但最重要的是在舞台上展示最终形式。

因此,在制作影视文学剧本的过程中,不应牺牲场景的价值和表演方法,口译人员必须分析戏剧脚本内容,并将戏剧时间与故事背景结合起来以形成角色。

实际上,在此过程中要考虑总体情况非常困难,因此演员必须迅速截取剧本最重要的内容和最能反映剧情主题的内容。

对于戏剧性的脚本,应该专注于描述线索。

这种格式与电影和电视作品不同,因为它们在脚本中结合了大多数字符以确保完整的内容。

作为电影和戏剧作品,我们希望主角能够描述整个作品的主题和最突出的特征。

管窥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

管窥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

管窥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浅谈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曲元素“霸王别姬”本是一幕历史,而在陈凯歌的电影中,它俨然成了一段梨园的血泪,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历史的烙印。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

《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研究这部中国电影百年的经典之作,决然离不开穿插在电影中的戏曲元素,而《霸王别姬》正是一部很好地运用了戏曲元素并通过电影反过来又表现了京剧的经典巨作。

元素一:音乐《霸王别姬》在音乐的构思中,强化了戏曲京剧的素材。

影片的音乐运用了一个京胡,演奏的就是一个曲牌;又运用了一个箫,萧吹奏的是京剧昆曲曲牌的一个变形;然后又运用了一个大型交响乐队。

几种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元素在交响、在碰撞。

当京剧旋律进行的时候,交响乐忽然从音乐中蠕动出来,给人感觉,从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有一种历史的步伐在运转。

京胡的曲调始终保持在一个调性上,就像一个老艺人不管时代在怎么变化,他对他这个京剧那种执着都未曾改变。

这些京剧音乐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不仅准确的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为影片中几个大时代的跨越铺垫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让人们在看似拼接的几个历史背景的演进中,保持了在情感上的连续,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元素二:京剧剧目的选取导演陈凯歌在影片中选取了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折以及《思凡》的片段。

我们单从导演选取的这几个剧目来看,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曲线,不难窥探导演的意图。

这几出戏,不仅是戏曲中的传世佳作,在电影中,他们更起到了决定人物命运,折射时代风波,揭示人物性格的三重作用,是导演用来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霸王别姬》为例,主人公由两个痴情男女变换为两个相互重叠的男人——段小楼与程蝶衣。

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互相影响

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互相影响

戏剧与影视艺术的互相影响戏剧和影视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影视艺术则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受众接受程度等方面都有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关系。

首先,戏剧对于影视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戏剧是人类最早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讲述故事。

在戏剧中,演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表演方式对于影视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早期的电影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演员无法通过对话来表达情感,而只能依靠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递信息。

这种表演方式与戏剧非常相似,可以说戏剧为电影的表演风格奠定了基础。

其次,影视艺术对于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进步,影视艺术在视觉效果、音效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也为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例如,现代戏剧中常常运用舞台投影、灯光效果和音响设备等技术手段来增强舞台效果,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源于影视艺术的发展,为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带来了新的变革。

此外,戏剧和影视艺术在题材选择和故事创作上也相互借鉴和影响。

戏剧和影视艺术都是通过讲述故事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

在故事创作方面,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点。

例如,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通过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效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同时,一些成功的电影也会被改编成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重新诠释故事。

这种跨界的创作方式丰富了戏剧和影视艺术的内容,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戏剧和影视艺术在受众接受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联系。

戏剧作为一种现场表演艺术,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与演员进行互动。

而影视艺术则通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等媒介传递给观众。

戏曲电影:光影流动间的中国故事

戏曲电影:光影流动间的中国故事

戏曲电影:光影流动间的中国故事20XX年4月,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发起创立了全国第一条“戏剧电影院线”,在全市十家加盟影院长线放映戏剧电影,迈出了上海打造“永不落幕电影节”的新步伐。

正如电影这一艺术的诞生离不开西方歌剧、话剧等艺术的滋养与影响,中国电影自发端那日起,就注定与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 年,京剧《定军山》的一段舞台影像,堪称中国电影的起点,从此,中国戏曲与电影相融合而产生的戏曲电影,也必然作为一种类型片永远存在于电影史册。

从红氍毹上的唱念做打,锣鼓丝竹,到大银幕上的水袖翻飞,光影交错,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走过了百年辉煌,诞生了许多经典,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戏曲片是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与电影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片种——它的载体是电影,内涵却是戏曲。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电影还是戏曲都得到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欣欣向荣,为古老民族戏曲在今天的发展前景谋得不少启发和思路。

从传播广度来看,电影的播放方式与发行数量无疑比舞台戏曲有优势,戏曲能借其载体进入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从拍摄角度来看,戏曲拍摄3D电影时会有大量的人物脸部特写镜头,演员的一颦一笑在高清镜头的捕捉下一览无遗,细腻、传神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官体验。

诚然,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功力和表演水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敦促了演员的不断创新与精益求精。

在今天,戏曲艺术要继承和弘扬,就要尽可能扩大传播的范围,而不是以“传统”“古老”的名义将其束之高阁。

况且,戏曲真正的发展与活力必须依托年轻人,不能被年轻人所遗忘,取得他们的关注才是真谛。

把年轻观众请进电影院,投入地欣赏一回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感受光影流动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或许正是戏曲电影未来的使命与方向。

与电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翻开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历史画卷,人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戏曲艺术用了千年的时光,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打磨,终于形成了融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建筑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且高度稳固的艺术样式;而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就牢牢地建立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胶片电影到数字高清电影,再到如今风靡全球的3D 电影,一次次视听技术的革新,带来了观影感受的全新体验。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张艺谋先生执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京剧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电影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际舞台上。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递给了观众,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更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张艺谋《影》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张艺谋在《影》中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影》中,张艺谋通过对京剧的精心呈现和细腻描绘,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和精妙之处。

无论是唱腔、乐曲还是表演方式,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张艺谋通过对京剧艺术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表现,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张艺谋在《影》中也运用了传统文化背景和题材。

《影》以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权臣——秦始皇为题材,以此作为背景,巧妙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通过对中国历史背景和题材的运用,张艺谋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展现给了观众,使得观众更加了解和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这种对传统文化背景和题材的运用,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导语: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增加,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两部经典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探讨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一、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京剧、评剧、豫剧、粤剧等多种形式。

它通过歌舞、音乐、杂技等多种表达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戏曲元素的应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吴京导演执导的一部3D动画电影,该片改编自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降妖伏魔,保护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戏曲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角色塑造方面,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鲜明地展现了戏曲中的“特长功底”和“花样功夫”,如他的身手矫健、身手敏捷、神怪化形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戏曲中常见的形象特征。

特别是在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大战场面中,吴京导演通过动画的形式相当程度地延续了戏曲中的打斗技巧,让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剧目的独特魅力。

其次,剧情设定方面,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紧扣原著,充满了戏剧冲突与戏曲冲突,如师徒四人的情感纠葛、孙悟空被封禁五百年等,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戏曲所具有的紧凑、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再次,在音乐配乐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将戏曲的古乐与电影的视觉效果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戏曲音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中。

音乐旋律中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将人物情感与戏剧冲突的发展紧密相连,使整个电影更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一、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诸多符号在演进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花木兰,则是一个饱含着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从木兰戏剧的兴起,到最近热播的《花木兰》电影,花木兰的形象通过不同媒介的舞台和镜头逐渐演进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审美。

本文将追溯花木兰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过程,并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木兰戏剧的兴起木兰,是一位传奇的女性人物,她用智慧、勇气和坚韧的品质,成功取代父亲参军,以身代父,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木兰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而“木兰诗”是关于木兰故事的最早文学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兰的形象逐渐演化,并被戏剧舞台所采纳和延续。

木兰戏剧从宋朝开始兴起,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木兰被塑造成一个代表顽强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英雄人物。

木兰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强烈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三、木兰戏剧的演变与传播在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木兰戏剧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体系。

例如,由杨学敏创作的《木兰诗韵》,将木兰故事与曲艺形式相结合,让观众通过曲艺表演更加深入地了解木兰的形象与故事。

同时,木兰戏剧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和观众群体。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可以通过观看木兰戏剧来感受这位英勇女性的形象和精神。

木兰戏剧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启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木兰电影的崛起与传播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木兰的形象得以通过电影这个新的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从1998年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到2020年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木兰的形象得到了不断演绎与传承。

《花木兰》动画片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西方元素和幽默成分,以适应全球观众的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化电影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

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

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

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

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

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

文革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

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

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

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

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

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

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民族风范的形成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被西方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009年,由导演萧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主演的电影《对花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天使a奖最佳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奖的京剧电影。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

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对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影戏观”的出现
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就对戏曲、文学等几千年的市井文化情有独钟是绝非偶然的。

传统戏剧对电影的影响还包括其为中国电影奠定了戏剧观念的基础,主要指电影创作观念上“影戏观”的出现。

影戏是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民间戏剧艺术。

电影传入中国之初就被称为“影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既表明它是舶来品,又体现了中国人在对这个舶来品的美学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影戏”与“电影”只一字之差,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即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和思考电影。

中国传统戏剧对现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与恶的社会道德评价。

与传统戏剧文化相对应,以影戏观为代表的电影创作理论不同于西方早期电影热衷于记录现实生活,它强调电影的叙事功能,注重对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研究,并且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等等。

“影戏观”的出现顺应了传统戏剧影响下人们早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

这是因为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前,传统戏剧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的统治地位,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

所以,当电影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出现之时,人们必然会按照已有的接受模式来看待它。

可以说,“影戏观”是电影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为取得“合法性地位”而进行“民族化”的产物,在潜移默化间也培育了亿万熟识戏剧模式的中国电影观众,形成了人们习惯于关注故事情节及思想教化意义的思维方式。

“影戏观”影响了中国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受其戏剧经验的影响,使得占据中国主流地位的电影观带上了浓郁的戏剧色彩。

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受“影戏”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

如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摄制的家庭伦理片《孤儿救祖记》,导演郑正秋将“教孝”、“惩恶”、“劝学”等思想融入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当中,反映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和“教化社会”的艺术主张,片中人物塑造善恶分明,情节极富戏剧性。

而明星影片公司的另一些作品,如《火烧莲云寺》及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左翼电影的优秀代表《渔光曲》等也都是遵循戏剧的套路,精心制造矛盾冲突,完整讲述一个一波三折的悲情故事。

三、对电影表现手法和语言的影响——戏曲元素的应用
当代一些优秀影片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和发扬是显而易见的,如《霸王别姬》《胭脂扣》《人鬼情》等,这些艺术作品由于加入了戏曲元素,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