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教案)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难点: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科技成就1、原子能a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b背景:美苏核垄断c影响: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2、生物技术a成就:杂交水稻(袁隆平)b背景:地少人多c影响:解决吃饭问题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a成就: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b背景: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c影响:国家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4、航天技术a成就: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b背景: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c影响: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一)原因: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二)影响:“科教兴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美国第一台计算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原子能: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生: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总结,一边(点击课件)
(点击课件)本课重点:(学生讨论填表)
原因内容本质作用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大一统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文化专
制
政治:正统
文化:主流
外儒内法
济之以道
(点击课件)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生:春秋时期:产生
战国后期:发展
秦朝时候:受到打击
西汉初年:不受重视
汉武帝以后:正统思想,地位独尊
(点击课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理论的重点:先秦儒学重视现实问题(仁、仁政),而汉代新儒学把儒学神学化。
(天人感应、君权神思维训
练
授)
(2)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汉代新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融入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改造。
板书设
计
补充资
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案: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A. 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 儒家思想已经过时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 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2、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无为而无不为”B.“积极有为”C.毫无作为D.“待时而动”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6、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7、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8、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统一思想文化的产生和特点;2.了解汉初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兴起;3.了解汉代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4.掌握汉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统一思想文化的产生和特点汉武帝统一后对思想文化的整合,推动各派思想向儒家思想大一统。
全国文化的大一统,是继统一政权取得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必然结果。
汉代的思想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文化大一统:汉代的统一思想文化,主要以儒家为主,形成了千古不变的中国传统文化。
汉代的儒学成为统治意识形态的标志,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所用的理论武器。
汉代百姓虽仍信仰先秦的各种宗教,但仅作为个人的信仰,已经不能影响政治。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大力发展属官制度,大大增加了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力。
3.科举制度的确立:汉武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使文人士大夫成为荣宠可仕的阶层,使得儒家思想更得以传承,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在科举制下,唯有儒家思想的精英才有机会进入朝廷,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汉初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兴起汉初的思想文化呈现出诸子百家并存、竞相涌现的局面。
其中,儒家思想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思想,其主要原因如下:1.汉初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使得各种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和发展。
2.儒家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强调仁爱、爱人心路、师道传承等方面,使得人们更能够体验人性中的美好追求和价值目标。
3.汉初爱国思想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战争,人们开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表现出更加关切和思考,儒家思想中的爱国思想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
3. 汉代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汉代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汉代儒家思想的整合:汉武帝时期,经过整合,把当时各种思想融为一体。
2.《四书》的问世:《四书》是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对于后世中国人的思想和紧密程度,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1
课题名称: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这一要求并不高,仅就教材内容来看,就是汉初的黄老之学至武帝时独尊儒术。
但我觉得应该和之前的百家争鸣相联系,将思想的历史演进告诉学生,使学生不仅能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而且还要知道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儒学。
我设计用三个问题作为主线,用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辅助,使学生尽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解决这三个主干问题。
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完成课标要求,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学习。
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思想史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难懂,但如果能选择与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历史材料,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使他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所提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了解西汉初年为什么选择黄老之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历史材料等方式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评价“独尊儒术”,教师对法家、道家、儒家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认识,更深刻的认识到儒家成为正统是历史的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精品版
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精品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原因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文化专制政治:正统文化:主流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点击课件)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生:春秋时期:产生战国后期:发展秦朝时候:受到打击西汉初年:不受重视汉武帝以后:正统思想,地位独尊(点击课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理论的重点:先秦儒学重视现实问题(仁、仁政),而汉代新儒学把儒学神学化。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汉代新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融入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改造。
板书设计补充资君为臣纲——君臣义料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爱人。
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
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
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
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
”(《太平御览》卷840引)王充称赞董仲舒“文说美善,博览膏腴”。
董仲舒学通五经,义兼百家,且长于议论,善为文章。
“通才”“鸿儒”。
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第0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教课目的1.熟习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看法对儒学上涨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经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平定、国家一致和中央集权增强的作用。
二、教课要点: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确实立。
三、教课难点: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的原由。
四、教课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议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推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
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怎样汲取秦亡史训,牢固天下民心呢?(二)讲解新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特点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首创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联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点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汲取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益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是汉初统治者在增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人民少扰乱,所谓“纵民之欲” ,“与民歇息”,“顺民之情”,“顺水而与民更始”。
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当作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
主张以法治国,奖惩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达成国家一致,“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安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养精蓄锐。
2、黄老之学的盛行(汉初)“黄老之学”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所以它适应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局势,切合恢复生产、稳固封建次序的需要。
所以,在汉初统治者的倡导下,黄老之学盛极一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3、黄老之学的作用使西汉经济快速恢复,国力增强。
历史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成为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被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时安排】1学时【课前准备】分组收集:1、人物资料:汉武帝和董仲舒。
2、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1.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原因和意义。
2.讲解:详细讲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穿插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先秦诸子百家与汉代思想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分析: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针对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现象,结合现实社会,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多元化与统一的认识。要求:观点独到,分析深入,字数在800字左右。
4.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个汉代思想家,为其制作一份简介,包括生平、主要观点、代表作品等。要求:内容准确,形式美观,字数不限。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思想大一统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汉代思想家们的优秀品质。要求:结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字数在8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结合课堂所学,注重史论结合,体现历史思维。
2.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符合学术规范。
3.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反馈。
3.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汉代思想家的思考过程,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站在汉代思想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汉代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如如何看待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多元化与统一等,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课题研究、讨论等任务,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成为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被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学时安排】1学时【课前准备】分组收集:1、人物资料:汉武帝和董仲舒。
2、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的创立者是谁?有哪些主要观点?后来还有哪些主要代表?他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生:春秋时期的孔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4.分析汉代思想大一统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如选官制度、教育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大一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是什么?
2.强调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学生认识历史、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相关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短文需包括以下内容:
3.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4.强化史料实证,培养证据意识:引用丰富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证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5.突破重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a.《中国古代思想史》;
b.《汉代儒学及其历史影响》;
c.《汉武帝传》。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4.家长辅助作业旨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西汉初年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是怎样的?黄老之学的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何影响?2.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代统治思想的原因有哪些?3.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4.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异同之处?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阅读面相对宽广,对《史记》的历史故事较为熟悉,也看过热播电视剧《汉武大帝》,以此导入本课,进行问题涉及,层层深入,从而突破重难点,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3重点难点1.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2.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异同之处?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讲授】汉代大一统思想三、汉代大一统思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秦朝的治国思想是哪家?生:法家。
师:但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秦朝短命而亡。
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课堂设问:黄老之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
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二是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师姓名武慧宇学生年级高二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使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并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分两目。
首先介绍了黄老之学盛行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第二目介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确立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学生分析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今天所讲的一些思想有了大致了解,但本课对黄老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不易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补充史料降低学习难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董仲舒主要的主张;理解汉初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新儒学的内涵及影响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通过学习,学会一分为二的来评价问题方法教学重点汉代大一统思想的确立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儒学思想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贯彻史论结合,让学生尝试论从史出,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的能力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下,终于画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
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固民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教师:汉初,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来看幻灯片上的这则材料: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通过材料分析出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同时讲解汉高祖参加过农民战争,了解农民的力量,这也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还有吸取秦亡的教训。
高中历史岳麓版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缘故:
明白得:什么是无为而治?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阻碍: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2、从“无为”到“有为”
(1)缘故: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复原进展,国力日盛(条件)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阻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②社会埋伏着危机
(2)目的:
(3)要紧措施:略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2)董仲舒的生平: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3)奉献:(也能够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说明: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摸索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要紧内容及其阻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
阻碍:
摸索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缘故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逼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集权的要求——吸取大一统的思想 (全然缘故)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实现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统治中的正统地位。
本课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简单介绍了汉初黄老之学兴起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详细介绍了新儒学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贯穿本课的线索是:汉初黄老之学适应社会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无法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新儒学所替代。
二、学情分析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一课中,有两个知识点:分别是黄老之学和新儒学兴起到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加上教师的引导与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课程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2、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五、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Ⅰ、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顾第1、2课的知识,简单梳理春秋到秦朝儒家演变的线索,即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再提出“西汉时期儒家是继续遭受打击还是得到复兴”一问,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3【教学设计】《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单元第3课。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而本课讲的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重要的阶段----成为正统,所以本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近几年高考中,汉代儒学在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出现,属高频考点,尤其需要重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黄老之学的内容以及作用,理解它在西汉初年盛行的原因;2. 知道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内容,认识到其对汉代社会、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3. 通过比较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有关史料,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2.通过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分析对比,提高学生鉴别、比较问题的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从统治思想的兴衰过程,认识到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2.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人物介绍,感悟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教学难点】儒学思想成为正统的原因采用教师讲述、学生探究学习相结合,问题教学法,材料教学法。
新课导入以楚汉之争的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一、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白登之围》荒台犹有白登名,一望龙沙万里明尚想精兵围汉帝,翻怜奇计出陈平。
云中烟垒曾鸣镝,塞下山村有废城。
顾我临风怀古意,胡笳吹彻暮云横。
——明朝.翟鹏《白登山怀古》材料三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1.根据以上材料,思考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暴政;为巩固统治)2.汉初黄老之学的作用有哪些?材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8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
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秦朝的治国思想是哪家?生:法家。
师:但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秦朝短命而亡。
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课堂设问:黄老之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
内容包括: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二是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2、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课堂设问: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注意利用课本的材料萧规曹随来说明汉初采纳黄老之学是正确的,曹参这样做,是坚持清净无为,不扰民生事,继续维持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
3、黄老之学的影响(作用)课堂设问一:黄老思想的实施给西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
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导学生想出汉初的文景之治,进一步说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堂设问二:黄老之学在西汉历史地位的演变?提示: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到汉武帝时期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
4、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
原因:(1)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在政治上造成声威震主之势。
同时,黄老无为而治,造成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
(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课本)。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课本)新儒家学说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形势需要,因而受到汉武帝的青睐,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产黄老之学由盛转衰,最后让位于为汉武帝“有为”政治的新儒学。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命群臣荐举“贤良文学”之士上书对策。
由皇帝提出问题,叫“贤良”们回答,征求治国方略。
在众多的上书中,早年研究《春秋》、景帝时做过博士的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董仲舒(约前179—前104)的对策,特别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想一想:如果你是董仲舒,提出什么样的思想主张才能引起汉武帝的特别重视?引起汉武帝特别重视的思想主张为什么能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1.董仲舒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大一统理论: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统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作用: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依据。
2)“天人感应”学说(基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3)轻徭薄赋论: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三纲五常”理论: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三纲”则为“王道之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三纲”“五常”核心理论,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
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目的和作用: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课堂设问二:思考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特点: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②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神权限制王权。
③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提示:教师分析总结得出其特点是外儒内法。
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课堂设问: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思想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提示:(1)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2)汉武帝即为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设问一: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法?提示:积极:(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导致中国的落后。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
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的比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巩固小结: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黄老之学一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在思想领域,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从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教学反思】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展示视频材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