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公平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罗姆B.马斯洛C.亚当斯D.修茨2.“我的儿子真是又聪明又可爱”,反映了态度的( )A.社会性B.具体性C.协调性D.情感性3.认知失调理论是五十年代由______提出的。

( )A.海德B.罗杰斯C.费斯汀格D.科尔伯格4.归因训练是引导个体将失败归因的结果( )A.由稳定内在到外在不稳定B.由可控到不可控C.由外在不稳定到稳定内在D.由不可控到可控5.以下哪一种不是习得无助所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A.动机B.行为C.认知D.情绪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行为的方式是( )A.计数法B.日记描述法C.计量法D.轶事记录法7.阿希范例的研究结果是由于个体受到了______的影响。

( )A.群体性压力B.社会性压力C.规范性压力D.信息性压力8.我们喜欢给予我们奖励的人是因为( )A.强化B.相互作用C.得失理论D.吸引9.当没有人在场时,个体的利他行为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10.“冲突的螺旋式上升”产生的前提是( )A.单方有权威胁B.单方不妥协C.双方有权威胁D.双方不沟通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2.霍桑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纳与他的学生在1927-1932年间做的。

( )3.态度具有社会性、稳定性、相对性。

( )4.印象管理是一种后天学习的结果。

( )5.韦纳认为,任务难度是一种外在、可控的归因结果。

( )6.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 )7.时尚根据发展的过程,分为流行、风靡、时狂。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分)拉森(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四分之三B.三分之二C.四分之二D.四分之一2【判断题】(2分)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错B.对3【判断题】(2分)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对B.错4【判断题】(2分)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错B.对5【判断题】(2分)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对B.错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分)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自然人B.生物人C.动物人D.社会人2【单选题】(10分)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一项专业技能B.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C.广博的知识D.如何与他人打交道3【单选题】(10分)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

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B.良好的道德品质C.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D.积极的情绪和情感4【单选题】(10分)摆脱寂寞的唯一方法就是___以满足人类“联结”的基本心理需求。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45)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45)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 )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2.提出公平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弗罗姆C.亚当斯D.费斯汀格3.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决策者试图________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 )A.缩小B.平衡C.扩大D.忽略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对他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累计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5.小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这次考试太难了。

”这种归因是把失败归因为( )A.运气B.能力C.努力D.任务难度6.习得无助现象的归因与________有着密切关系。

( )A.可以控制的结果B.不可能控制的结果C.问题的原因D.问题本身7.由某种行为的诱发而产生一系列行为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为( )A.行为稳定性B.连锁反应C.行为链D.行为习惯8.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 )A.思想B.动作C.意志D.情绪9.一个喝醉酒的人,摔倒在路边无法爬起,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意帮助他,以下原因哪种是最有可能的?( )A.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B.旁观者对他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C.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D.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10.想吃肉又怕发胖所引起的冲突,属于________型冲突。

( )A.接近—接近B.接近—回避C.回避—回避D.双重接近—回避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人际关系心理学专题题库.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专题题库.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专题题库.doc人际关系心理学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o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 )o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3、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B )oA、注意阶段B、接触阶段C、融入阶段D、终止阶段4、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 )的人际关系。

A、生活型B、劳动型C、活动型D、学习型5、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oA、马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B )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7、一个人在观看足球赛时,大声地吼叫,并不会令人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安静的电影院中大声吼叫就非常引人注目。

这是印象形成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 )A、行动者B、知觉者C、观察者D、交往情景8、如果我们说一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熟练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 我们在对他形成印象中,后两个因素会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

这是因为在加权平均中(B )oA、我们会对可信程度高的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B、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C、我们会对与H前的H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赋予更大的权重D、我们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9、一些学期初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师对其评价还是不如一开始成绩就很好的好学生,这是因为印象形成中的(A)偏见造成的?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10、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C )。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汇总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汇总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________和________。

2.人际关系的归因理论包括海德所倡的________和韦纳提出的________。

3.态度的本质属性是指态度的社会性、________和________。

4.认知失调研究的经典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作的。

5.韦纳等人认为归因过程中的原因可分为两个重要维度,即________和________。

6.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1)________和(2)________。

7.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2)承担义务,(3)________,(4)习惯形成。

8.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________和________。

9.利他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10.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由注意逐渐向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而建立的心理联系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 )A.注意阶段B.融合阶段C.疏远阶段D.接触阶段2.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是一种( )的人际交往模式。

A.偶然型B.单纯型C.集中型D.流言型3.态度具有( )。

A.情境性和暂时性B.稳定性和不变性C.组织性和严密性D.一致性和稳定性4.知道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这是印象形成中( )这一特点所起的作用。

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D.隐含的个性理论5.从他人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其情绪、情感,这样的认知过程称为( )。

A.人际知觉B.情绪知觉C.物体知觉D.面部知觉6.人们记录的行为至少应保持( )才能发挥作用。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题型:填空10×2×1’选择10×1’试卷判断10×1’名解5×4’:各章试卷,只有2题的都看,多于2题的看双数号,习得无助和自我障碍简答4×5’:第2、3、9章,诱导服从,时尚现象论述1×20’:简述任务难度与群体规模对从众心理的影响第1章绪论一、判断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关系。

()【解析】×。

不是物质关系是心理关系。

二、选择题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哪一个阶段?()A.融合阶段B.接触阶段C.注意阶段D.探索阶段【解析】A。

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转入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2.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的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属于()。

A.终止阶段B.冷漠阶段C.零接触阶段D.疏远阶段【解析】B。

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三、填空题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可划分为冷漠、疏远、终止三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

2.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亦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其提出者是( )A.米德B.康波C.戈夫曼D.霍曼斯2.“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伞”这两者之间属于( )A.认知失调B.认知无关C.认知协调D.认知相关3.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 )A.利益冲突B.参照群体的认同C.不恰当的认同观念D.个性特征4.凯利在他的因果归因模型中提出了( )A.折扣原则B.协变原则C.不变原则D.渐变原则5.习得无助与归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导致长期无助的归因是( )A.外在的归因B.内在的归因C.普遍的归因D.稳定的归因6.心理学家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们相互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其中逊顺型的特征是( )A.朝向他人B.疏离他人1C.对抗他人D.超越他人7.在利他行为中,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出于( )A.责任心B.类似性C.吸引力D.亲密关系8.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属于( )A.强化理论B.相等理论C.得失理论D.相互作用论9.最不利于合作的影响因素是( )A.回报B.群体规模C.个人倾向性D.威胁10.身边的陌生顾客对商品的赞誉远比售货员的拼命推销更让我们相信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沟通者的( )A.权威性B.类似性C.睡眠者效应D.好感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 )2.霍桑实验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3.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有时会无缘无故产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1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1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罗姆B.马斯洛C.亚当斯D.修茨2.按照情感体验来分,态度可以分为( )A.正性的态度与否性的态度B.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C.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D.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3.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之后,就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种效应称为( )A.先入为主效应B.以偏概全效应C.光环效应D.定型效应4.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成为( )A.控制源B.归因模式C.自我定型D.个性范式5.认为情绪的发生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观点的提出者是( )A.坎农-巴德B.詹姆斯C.沙赫特和辛格D.阿特金森6.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称为( )A.自我归因B.自我控制C.自我定型D.印象管理7.以下不属于牢骚的特点的是( )A.现实针对性强B.宣泄性大C.认识的片面性D.情绪性强8.我们喜欢让自己得到超过付出的人是因为( )A.强化B.相互作用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9.提出利他行为的模仿理论的学者是( )A.威尔逊B.洛伦茨C.拉塔内D.班杜拉10.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取向是( )A.发展理论B.互动理论C.公平理论D.行为理论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注意-交流-融合。

( )2.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这种沟通模式称为Y式传递。

( )3.个体的态度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4.认知失调程度随着差异性认知重要性的减少而增加。

( )5.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而根据特殊的信息作出归因。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题型:填空10×2×1’选择10×1’试卷判断10×1’名解5×4’:各章试卷,只有2题的都看,多于2题的看双数号,习得无助和自我障碍简答4×5’:第2、3、9章,诱导服从,时尚现象论述1×20’:简述任务难度与群体规模对从众心理的影响第1章绪论一、判断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关系。

()【解析】×。

不是物质关系是心理关系。

二、选择题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哪一个阶段?()A.融合阶段B.接触阶段C.注意阶段D.探索阶段【解析】A。

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转入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2.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的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属于()。

A.终止阶段B.冷漠阶段C.零接触阶段D.疏远阶段【解析】B。

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三、填空题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可划分为冷漠、疏远、终止三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

2.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亦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北工程学院

人际关系心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北工程学院

人际关系心理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工程学院第一章测试1.拉森(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四分之三 B:四分之一 C:四分之二 D:三分之二答案:四分之三2.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对 B:错答案:对3.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错 B:对答案:错4.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对 B:错答案:错5.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对 B:错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社会人 B:动物人 C:自然人 D:生物人答案:社会人2.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B:广博的知识 C: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D:一项专业技能答案:如何与他人打交道3.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

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B:良好的道德品质 C: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答案: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4.摆脱寂寞的唯一方法就是___以满足人类“联结”的基本心理需求。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 )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2.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呈一种藤式的沟通传递,这样的交往模式是( )A.流言型B.单线型C.偶然型D.集中型3.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这是态度的( )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爱聊天”,这种评判属于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5.如果说某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对他所形成的印象中,后两个特征的影响更大,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加权累加模式16.以下行为属于非言语沟通中的副语言的是( )A.点头、微笑B.喷嚏、咳嗽C.蹲坐、皱眉D.使用口红、深呼吸7.下列属于自我知觉偏见的是( )A.行为中心偏见B.显著性偏见C.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D.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8.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通常被称为( )A.时尚B.感染C.社会风气D.社会舆论9.“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属于( )A.社会致弱作用B.社会干扰作用C.社会惰化D.社会助长10.我们听说某人是悲观的,就会认为他是缺乏幽默感、不大交往的,这符合印象形成中的( )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D.隐含的个性理论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6)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6)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2.如果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3.心理学家霍妮根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把人们相互作用形成的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其中进取型的特征是( )A.朝向他人B.疏离他人C.对抗他人D.超越他人4.“对我们持肯定态度的个体,他对我们持赞成态度的对象也持肯定态度。

”这一观点属于态度形成和发展理论中的( )A.学习理论B.平衡理论C.一致性理论D.功能主义理论5.我们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英国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这在印象形成中属于是( )A.首因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6.根据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下列印象中得分最高的是( )A.正直的、友好的、有忍耐力的B.正直的、友好的、缺乏想象力的C.正直的、友好的、有忍耐力的、谨慎的D.正直的、有忍耐力的、谨慎的7.海德在他的通俗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的( )A.不变原则B.折扣原则C.协变原则D.渐变原则8.在匿名、衣着类似、情景新异和无组织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 )A.对抗B.去个性化C.遵从D.偏离9.利他行为最主要的特征是( )A.有益于他人B.不期望任何形式的回报C.自觉自愿D.具有自我牺牲性10.如果个体经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容易产生( )A.自我障碍B.自我服务偏见C.习得无助D.显著性偏见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二、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B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CA、社会学B、行为科学C、社会心理学D、人类学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B;A、注意阶段B、接触阶段C、融入阶段D、终止阶段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三、判断题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着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二、选择题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B;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D;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的人际关系;A、生活型B、劳动型C、活动型D、学习型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马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AA、驯顺型B、进取型C、分离型D、包容型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B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C;A、实验法B、调查法C、社会测量法D、参照测量法三、判断题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一、填空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二、选择题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名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2、按C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A、认知评价B、情感体验C、行为倾向D、功能特性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一功能在发挥作用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5、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B;A、态度具有社会性B、态度具有具体性C、态度具有协调性D、态度具有认识功能6、由P—O—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C理论;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7、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这种态度转变的方法是B;A、参与活动法B、登门拜访C、全面宣传法D、沟通信息法8、沟通者的权威越强,则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B;A、小B、大C、差D、少9、如果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或厂家自己推荐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夸耀它如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人们往往会怀疑,这是沟通者的什么特点在发挥作用BA、专长或权威B、动机C、个性特征D、角色特征10、在审判情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原告的“辩论”和被告的“辩论”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裁决,陪审团往往对原告的“辩论”的印象更为清晰,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称为A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对比效应D、同化效应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B;A、减弱B、增长C、转移D、消失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C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三、判断题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第四章行动与态度一、填空题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二、选择题1、“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的认知关系是属于哪种认知关系BA、认知无关B、认知协调C、认知对立D、认知失调2、你很喜欢在周末早晨睡懒觉,但是这个周末你的好朋友要到你这儿来玩;于是你早早地起床去火车站接他也不会觉得太为难,这说明是认知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A、不一致的认知B、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C、协调性的认知D、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3、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A 的关系;A、相反B、一致C、正向增长D、无关4、小张被人用刀威胁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小张不会感到很大的失调,那是因为D;A、他没有作出承诺B、这是他没有预期到的消极后果C、他不必要对此负责D、他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被强迫的5、小李去上班,他可以选择从街的左边或右边走去单位;小李知道街的左边正好在施工却还是选择了左边;结果一块石头掉下来打在他头上;这时小李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DA、自愿选择B、承诺C、责任感D、预期的消极后果6、在一个消除对蛇的恐惧的治疗训练中,心理学家设计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与消除对蛇的恐惧没有直接关系的“锻炼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B研究的结果;A、诱导服从实验B、努力理由研究C、不足障碍研究D、决策后失调研究7、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决策者试图C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A、缩小B、忽略C、扩大D、平衡8、按照诱导服从的实验结果,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B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A、增强B、减弱C、吸引D、没有影响9、“承诺升级”现象往往出现在D的情景中;A、心理治疗B、儿童教育C、消费行为D、决策10、按照不足阻碍研究,在儿童教育方面,B的教育态度比较好A、严厉的B、温和的C、威胁的D、打骂的三、判断题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第五章印象形成一、填空题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景;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来的;14、、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15、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二、选择题1、一个人在观看足球赛时,大声地吼叫,并不会令人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安静的电影院中大声吼叫就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印象形成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A、行动者B、知觉者C、观察者D、交往情景2、如果说一个人报复性强和爱整洁,人们往往对“报复性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爱整洁”这个特征留下的印象相对比较淡薄,这种“报复性强”属于印象形成特点中的C;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3、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交友广泛的、好心肠的,等等;这个例子说明了印象形成中什么特点D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B;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累计模式5、如果我们说一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熟练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在对他形成印象中,后两个因素会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这是因为在加权平均中B;A、我们会对可信程度高的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B、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C、我们会对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赋予更大的权重D、我们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6、一些学期初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师对其评价还是不如一开始成绩就很好的好学生,这是因为印象形成中的A偏见造成的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7、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C;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8、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积极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这是人际印象中的D;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9、人们常常说,黑人在申请工作的招聘过程中往往没有白人表现得好,伍德认为这可能是由于B所造成的;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10、一个人在强调生产率的条件下,比较倾向作积极的自我介绍;在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自我介绍时却比较谦虚;这说明A因素对自我表现的影响;A、情景因素B、参照群体的认同C、其他人的影响D、个性特质三、判断题1、即使我们获得了有关某个人的互助矛盾的信息或资料,通常也倾向于把他看成具有一致心理倾向的对象;√2、我们通常容易对一些人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3、隐含的个性理论说明人是不存在个性差异的;×4、在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中,我们对可信性程度高的信息赋予更高的权重;√5、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6、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7、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8、人们在自我表现时,往往试图扩大自己与其他人的类似性;×9、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10、印象管理有肋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因此印象管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第六章人际知觉一、填空题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归因;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7、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10、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提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11、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者—外控者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显着性偏见和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归因可能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二、选择题1、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包括A;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B、快乐、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C、不满、悲哀、快乐、惊奇、恐惧、厌恶D、不满、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2、在脸部表情中,人们对于辨认表示C的脸部表情应该特别容易;A、快乐B、悲哀C、危险D、安全3、当我们持续地注视着某人,无论他干什么都保持这种目光接触时,这个人通常会感到DA、高兴B、沉默C、平静D、紧张4、有些人一说谎经常会频繁地搓手或摸着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这是通过他的来辨别其内在心理状态;CA、脸部表情B、目光接触C、身体语言D、语调5、一般来说,与一个角色相反的行为同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相比,前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内在心理倾向性的信息;这在相应推论理论中称为B;A、非共同效果B、社会赞许性C、一致性反应D、稳定性6、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不稳定的内在归因是B;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7、小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这次考试太难了;”这种归因是把失败归因为C;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8、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下列哪两项归因对心理健康是比较有利的DA、能力和努力B、能力和任务难度C、运气和任务难度D、努力和运气9、抱着宿命论观点的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BA、内控者B、外控者C、稳定者D、不稳定者10、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中的一个特定的人时,那个人往往比较容易被知觉为在指导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这是归因偏见中的哪一种偏见在起作用CA、行为中心偏见B、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C、显着性偏见D、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三、判断题1、脸部表情以及鉴别脸部表情的能力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是不同的;×2、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而不论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并会感到心情紧张;√3、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4、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5、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如果某人在课堂上大家沉默的时候沉默,在集体活动大家很热闹的时候还是沉默,这时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性,说他“沉默寡言”;√7、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归因者以后的行为;√8、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行为,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9、当人们失败的时候,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个人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比较好;×10、在冲突归因中,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第七章自我知觉一、填空题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和一贯性;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3、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包括生理上的激起和认知标签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模型E=AχC中,A代表情感,C 代表认知;5、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原因;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习和归因两个方面;7、习得无助者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在动机、情绪和认知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轻微或严重的忧郁症;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内在性——外在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等三个方面上;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表现为动机、认知和情绪几个方面;二、选择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一、填空题√)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先提出来的。

√)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第二章)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创立。

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莱维特),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沟通模式。

心理学家是(修茨)。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

、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6 期望理论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浙江省2013年4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050

浙江省2013年4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06050

绝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6050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公平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2-60A.弗罗姆 B.马斯洛C.亚当斯D.修茨2.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概念的是【C 】3-79A.F.奥尔波特 B.G.奥尔波特C.斯宾塞D.巴克3.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之后,就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种效应称为【C 】5-165A.先入为主效应 B.以偏概全效应C.光环效应D.定型效应4.归因训练是引导个体将失败归因的结果【A 】6-200A.由稳定内在到外在不稳定 B.由可控到不可控C.由外在不稳定到稳定内在D.由不可控到可控5.以下哪一种不是..习得性无助所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B 】7-220A.动机 B.行为C.认知D.情绪6.自主运动范例的研究结果是由于个体受到了______的影响。

【C 】9-257A.群体性压力 B.社会性压力C.规范性压力D.信息性压力7.我们更喜欢对我们表示越来越喜欢的人是因为【B 】11-321A.强化 B.相互作用C.得失理论D.吸引8.提出利他行为的生物学理论的学者是【A 】10-313A.威尔逊 B.洛伦茨C.拉塔内D.亚当斯9.当没有人在场时,个体的利他行为会【A 】10-302A.增加 B.减少C.不变D.不确定10.“零-总和”冲突中的冲突完全是______的。

2020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一、填空题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

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

7、(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

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

10、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提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

11、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者—外控者)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

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显著性偏见)和(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

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归因)可能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二、选择题1、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包括( A )。

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B、快乐、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C、不满、悲哀、快乐、惊奇、恐惧、厌恶D、不满、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2、在脸部表情中,人们对于辨认表示( C )的脸部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A、快乐B、悲哀C、危险D、安全3、当我们持续地注视着某人,无论他干什么都保持这种目光接触时,这个人通常会感到(D )A、高兴B、沉默C、平静D、紧张4、有些人一说谎经常会频繁地搓手或摸着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这是通过他的()来辨别其内在心理状态。

( C )A、脸部表情B、目光接触C、身体语言D、语调5、一般来说,与一个角色相反的行为同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相比,前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内在心理倾向性的信息。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0)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0)

.浙江省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为:第一,__________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__________阶段。

2.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__________和__________自己外在形象的理论。

3.人际关系就其结构来说,可以分为生活型、__________型、休息型、__________型和活动型。

4.态度具有__________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__________功能。

5.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认知无关,二是认知__________ ,三是认知__________ 。

6.印象形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__________、中心特质的作用、__________的个性理论四个方面。

7.心理治疗是心理学家帮助个体克服范围广泛的__________问题的一种__________。

8.人际印象是指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__________的整体印象__________。

9.时尚的特点有:第一,包含的__________很广;第二,表现的__________独特等。

10.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策略:一是威胁的作用;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霍曼斯提出了()理论。

A.社会交换B.人际关系C.需要D.冲突2.人们都认为“北方人豪爽、上海人精明”,属于()。

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3.因果归因模型是由()提出的。

A.琼斯和戴维斯B.凯利C.韦纳D.罗特4.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任务难度属于()因素。

A.内在B.可控C.不稳定D.不可控5.有意地追求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属于()。

A.遵从B.模仿C.感染D.从众6.想吃肉又怕发胖引起的冲突,属于()型冲突。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汇总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汇总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第一章绪论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N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x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x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x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d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d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 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x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d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d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d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d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x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d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N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N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N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N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N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N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N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N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x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

N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N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Z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

(x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第一章绪论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 ×)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 ×)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 )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 )( ×)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 )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 )的关系。

(√ )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 )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究,(×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往模式。

(√)评价的差距。

(√)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 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

(√ ) 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 )更为重要。

(√)第五章印象形成 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1、即使我们获得了有关某个人的互助矛盾的信息或资料,通常也倾向于把他看成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具有一致心理倾向的对象。

(√ ) 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2、我们通常容易对一些人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具影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响力的。

(√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3、隐含的个性理论说明人是不存在个性差异的。

(×)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4、在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中,我们对可信性程度高的信息赋予更高的权重。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 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5、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 )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6、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 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7、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

(× )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

(√)8、人们在自我表现时,往往试图扩大自己与其他人的类似性。

(×)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9、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 )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10、印象管理有肋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性。

因此印象管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第六章人际知觉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

(× )1、脸部表情以及鉴别脸部表情的能力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是不同的。

(×) 12、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而不论我们在干什么,我3、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一般都会比单独完成时偏多。

(× )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并会感到心情紧张。

(√)4、女子比男子更容易遵从。

(×)3、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5、大部分群体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

(√ )4、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6、遵从行为的结果没有好与坏的区分。

(√ )5、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7、社会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必须采取一定形式的遵从。

(√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如果某人在课堂上大家沉默的时候沉默,在集体活动大家8、群体压力并不能迫使个体改变其行为,并采取行动。

(×)很热闹的时候还是沉默,这时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性,说他“沉默寡9、遵从仅存在于人们行为的肤浅的表面水平。

(×)言”。

(√)10、人们个性当中的偏见不会对个体的遵从行为发生影响。

( ×) 7、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归因者以后的行为。

(√) 11、具有遵从特征的人在相同的情景下都会屈从群体的压力。

(× )8、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行为,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

(√)12、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从的两种形式是不会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体的。

9、当人们失败的时候,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个人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比较好。

(×)(×) 13、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遵从行为的发生。

(√ )10、在冲突归因中,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14、权威人物的存在不容易对个体的遵从行为发生影响。

( × )第七章自我知觉15、具有非遵从行为的人对社会是有害的。

(×)1、詹姆士认为情绪反应的发生是以生理反应的发生为前提。

(√ ) 16、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情绪。

(√ )2、自我服务偏见对于人际关系的培养是有利的。

( ×) 17、个体间情绪的感染是在环境的高压下产生的。

( × ) 3、归因偏见是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普遍现象。

(×)18、个体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

(√ )4、贝姆自我知觉理论认为虽然不排除潜意识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论,态度的形19、社会舆论是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

(√ )成与 20、舆论的发生总是起源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

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论评价的基础之上。

(√ )(√ ) 5、“错误归因”治疗属于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

(√ )21、牢骚常常是在与他人相互比较时产生的。

(√ )6、自我服务偏见行为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

(√ )22、成千上万的人喜欢喝茶,你也喜欢喝茶,这是一种遵从行为。

(× )第八章自我导向23、在遵从行为的发生中,群体的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通常是共存的。

1、消极的强化是指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对个体的刺激。

(×)(√ )2、在人际关系方面自我控制的不同方式代表了交际能力的高低。

( ×) 24、牢骚的本质是社会舆论的表现。

(√ ) 3、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 )第十章利他行为 4、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大自然立法。

( × ) 1、迫于舆论而捐款,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

(×)5、控制的行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并且一旦行为形成后就不容易改变。

( ×) 2、他人在场,往往会促进个体的利他行为。

(×)6、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 ) 3、在利他行为过程中,求助者的依赖性是不稳定的。

(× )7、自言自语的习惯对人际交往焦虑的人没有作用。

(×)4、利他行为是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8、人际交往中焦虑是不安的信号,是失败的先导。

( ×) 5、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会责任规范、交换规范和平9、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可以促进自身行为发生变化。

(√ )等规范。

( ×) 10.行为是受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行为的过程所控制的。

(√ )6、许多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尽管女性常常11.强化方式不必是立即可以使用的。

(×)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第九章人际影响7、社会责任规范是内化了的行为规范,它不需要外在的奖励。

(√)1、群体规范都是有明文规定的。

(× )8、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2、遵从所来自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

√ 9、个体在发生利他行为之后的自我奖赏的感受不是必然要产生的。

( ×) 210、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可以是不连续的,而且受情景和旁观者等多方4、个体对于是否遵从回报规范的现象是没有差异的。

(× )面因素的影响。

(√) 5、社会交换情景中的平衡者主要动机是使社会交换情景中涉及的所有个人11、利他行为只是发生在紧急事态时才会表现出来的。

(× )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12、增加情景模糊性因素不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

( ×) 6、挽回面子是影响使用威胁的一个因素。

(√ ) 13、只有榜样人物实际存在时才会对他人的利他行为发生影响。

(×)7、利用威胁将会损害冲突的解决。

(√)14、榜样人物不会对紧急事态下的救助行为发挥作用。

( ×) 8、个人主义者—平衡者想尽可能地做得比别人好,但不想超过别人太多。

15、接受者的依赖性会影响个体利他行为发生的概率。

(√ )(√) 16、求助者在场是唤起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

( ×) 9、回报规范仅适合于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 17、社会规范理论认为,所有人都要受到回报规范的约束。

( ×) 10、报复的念头出现后不会持续过长的时间。

( × ) 18、回报规范对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 11、协商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沟通方法。

(√)19、利他行为的增加和减少,可通过把奖励或惩罚与利他行为的联结来办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