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合集下载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

苏州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是对苏州市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报告。

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发展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将对苏州市的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苏州市现状。

2. 经济分析苏州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近年来,苏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GDP增长苏州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的GDP在过去五年中年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2.2 产业结构调整苏州市在过去几年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科技城等。

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为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3 外贸依存度苏州市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大。

苏州市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占据了苏州市经济的重要地位。

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但苏州市的外贸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出口政策的支持。

3. 人口分析苏州市的人口规模庞大,近年来人口增长迅速。

以下是对苏州市人口情况的分析:3.1 人口规模截至目前,苏州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各项配套措施的完善,苏州市的人口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3.2 移民人口比例苏州市的移民人口比例较高。

由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吸纳能力强,许多外来人口选择在苏州市定居。

这些移民人口为苏州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苏州市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挑战。

3.3 教育与人才苏州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

苏州大学、东吴大学等知名高校为苏州市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苏州市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为苏州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定量评估与分析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定量评估与分析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定量评估与分析汤榕珺;秦惠平;陈燕芳;徐超;刚成诚;李建龙;谢天宁;孙政国;周卫红;毛刚;浦惠民;李志刚【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21)006【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定量评估其影响水平,以苏州市吴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因子指数等4个指标对苏州市吴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 结果表明:(1) 苏州市吴中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73 4~0.104 4 hm2, 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态赤字. 在2005—2012年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分别下降62%,48%和46%,但从生态足迹和承载力来看,生态赤字现象仍较为严重.(2)2000—2013年间,苏州市吴中区植被NPP平均值以C计减少了0.12 g·m-2,固碳总量减少了0.8×109 g·a-1,表明吴中地区各类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生产能力呈现下降趋势.(3)2000—2013年间,苏州市吴中区共有406.41 km2土地覆被发生转化. 其中,共有139.53 km2土地转化成人工表面,主要来源于农田、植被和水田,转化面积分别为76.16,30.01和24.25 km2.(4)虽然吴中区自然生态绿化面积在增加,但植被厚度、生物多样性、生态能力和碳汇量在减少,其生态环境质量呈变差趋势.因此,最终结果是吴中区因受到经济开发和城市化的影响较大及生态保护措施不利,近10年来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仍很尖锐.【总页数】6页(P78-83)【作者】汤榕珺;秦惠平;陈燕芳;徐超;刚成诚;李建龙;谢天宁;孙政国;周卫红;毛刚;浦惠民;李志刚【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苏州市吴中区环保局,江苏苏州 215104;苏州市吴中区环保局,江苏苏州215104;苏州市吴中区环保局,江苏苏州 215104;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2;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苏州市吴中区环保局,江苏苏州215104;苏州市吴中区环保局,江苏苏州 215104;苏州市吴中区环保局,江苏苏州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相关文献】1.苏州市吴中区生态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研究 [J], 杨悦;李建龙;李辉;王钊齐;毛刚;浦惠民;李志刚;秦惠平;徐超2.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定量评估 [J], 浦惠民;李辉;杨悦;王钊齐;杜小龙;李建龙3.苏州市吴中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估 [J], 王和才;夏红4.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J], 贾有余;李辉;王钊齐;杜小龙;杨悦;李建龙5.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修复对策研究 [J], 施晓婷; 周德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 环保调研报告

苏州 环保调研报告

苏州环保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要求,我对苏州市的环保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一份报告,以下是调研结果的详细描述。

一、概述苏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由于长期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显著。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苏州市的环保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气污染根据调研结果,苏州市的大气污染问题相对较严重。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燃煤污染等。

其中,工业废气排放是主要问题之一。

许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符合环保标准,导致大量有害物质释放入大气中。

此外,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交通拥堵时排放更为突出。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苏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限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使用以及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但还需要更加坚决的执行和监督。

三、水污染苏州市的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主要集中在工业废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

许多工厂直接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质下降,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另外,农村地区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不规范,导致农田中的农药和化肥渗透入地下水,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为了改善水质,苏州市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治理政策,如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

四、垃圾处理苏州市的垃圾处理工作相对较好。

城市区域内设有垃圾处理厂,采用了先进的处理技术,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的垃圾。

此外,苏州市鼓励垃圾分类,通过投放可回收物和湿垃圾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垃圾数量。

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环保状况直接影响着苏州市的经济发展。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不仅损害了环境,还给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环保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且也成为吸引外资和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环保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苏州市在环保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需要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1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1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苏州市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目录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水环境状况 2 空气环境状况 4 声环境状况 6 生态环境状况 8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9 环境综合整治 10 生态市建设 12 循环经济建设 13 环境监督管理 14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更是经济发展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恢复之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以集聚科技人才资源为支撑点,以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为突破点,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全市在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53 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4.07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719.31亿元,增长13.4%,一二三次产业之比为1.7:57.7:40.6。

人均GDP(常住人口)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1.4万美元。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82%,宏观效益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全市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圆满完成总量减排任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蓝天工程”,有效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调研报告

苏州调研报告苏州调研报告根据对苏州市的调研,我将简要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苏州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在经济方面,苏州市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化学等领域发展迅猛。

同时,苏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之一,出口额在全国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苏州市还在积极推广创新创业,吸引了大量的创业团队和高科技企业入驻。

这些都为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第二,苏州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苏州以其园林文化而闻名,多个古镇和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此外,苏州市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大面积建设公园和绿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市民。

同时,苏州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第三,苏州市具备较好的教育资源。

苏州市拥有一批优质的高等学府,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

这些学校在培养人才、科研方面具有较好的实力和口碑。

此外,苏州市还在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上也做了不少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

最后,苏州市的城市管理也相对较为完善。

市政府重视社会治安和公共服务,通过加强城市管理、提升社会治安,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干净的生活环境。

此外,苏州市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也有所作为,提供了便民的服务和设施,比如便民超市、公共自行车等,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苏州市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教育资源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未来,苏州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提高科技水平,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苏州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

苏州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

苏州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江南名城,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园林景致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苏州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如何保护好苏州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保护苏州的生态环境,首先得从治理水污染入手。

苏州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部分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一方面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

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废水达标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农业污水流入河流湖泊。

同时,加强对河道的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让苏州的水重新变得清澈透明。

大气污染的防治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苏州的空气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是改善大气质量的关键之一。

可以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等方式,降低机动车的使用频率和尾气排放量。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废气治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采用清洁能源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废气的产生和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加大对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的管控,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也有助于净化空气。

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苏州需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体系。

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加,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让大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同时,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

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置。

保护苏州的生态环境,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州越来越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特意调查了苏州的发展情况,并撰写了这份《苏州发展调查报告》。

一、苏州的经济发展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苏州的经济实力丝毫不逊于省会南京。

据数据显示,苏州的GDP 自2010 年以来就一直保持了每年超过6% 的增长率。

2019 年苏州的GDP 达到了1851.4 亿元,人均GDP 也已经达到了13.49 万元。

在苏州的经济发展中,制造业一直是支撑产业的重要一环。

苏州拥有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广泛的制造业领域,高科技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LED 产业等也都在苏州落地生根。

除此之外,苏州还在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物流、旅游等。

二、苏州的城市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逐步成为苏州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苏州举办多次国际博览会、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苏州的城市规划也十分出色,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相得益彰。

苏州的太湖景区、园林景观、水乡小镇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苏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公路系统、轨道交通、水路交通也都在逐渐完善。

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港区等重要产业园区为苏州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同时也促进了苏州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流。

三、苏州的人才引进人才是任何城市的重要资源,也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核心。

苏州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大量的本土人才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苏州积极推进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还加强了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提升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政策层面,苏州推出了多项鼓励人才创业和发展的政策。

政策的出台为人才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多个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也给予了创业者最好的支持。

四、苏州的环境保护环保是苏州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问题,作为常住人口超过 1 亿的城市,苏州空气质量的指数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

苏州自然资源分析

苏州自然资源分析

二、苏州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雨量丰沛,年内分布不均。 其中汛期(5-9月)占全年雨量的 60%以上; 二是降水量多,产水量少。我市 降水总的产水系数不足20%,其他 80%以上的降水被下垫面所蒸发; 三是入境水量大,本地水资源量 少。入境水资源量是本地用水的主要 来源,一般占60%左右; 四是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占 水量不多。一般年份我市水资源总量 约为20亿m3左右,人均占水量只有 350 m3,加上入境水量,人均占水 量为1800 m3,只占全国人均占水量 的3/4和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5; 五是污水多,可利用水资源少。 河湖水质普遍受到污染,其中Ⅴ类及 超Ⅴ类以上水体占总水体的近50%, 因此,我市已被国家列入水质型缺水 地区之一。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动物资源 水资源 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 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 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 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市闻名遐迩的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29.72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 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 旱地主要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 出产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特产有鸭血糯、 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茶花、碧螺 春茶等。
先后对苏州和苏南地区的鱼类作了调查报道, 共记载了鱼类近百种。 其中不但有中华鳃、白海、胭脂鱼等珍稀鱼种和细鱼、脐鱼、鳗鲡、 妒鱼、娥鱼、窄体舌蝎、弓斑东方纯等由海入河的徊游性鱼类, 并且 还有青鱼、草鱼、避鱼、编鱼、编鱼、������ < 如鱼、������ 8 种������ 鳍鱼、银绷鱼、撼鱼、鳌条鱼、贴鱼、������ < : 1 种银鱼、乌鳗、必 危鱼、黄鳝、塘鲤鱼、水量: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0年系列)为1086.3毫米, 折合降水总量90多亿m3;其中降水量最多的1999年全市平均为1513.8毫米, 其中平均梅雨量630毫米,是常年的3倍;其次1993年为1452.7毫米,最少的 为1978年仅为598.2毫米,丰枯相差2.53倍。 2.水资源总量:我市常年雨量丰沛,但由于蒸发量较大,降水量中只 有很少的一部份(全市约为20%)形成地表径流(即地表水)。据水资源调 查评价,全市平水年(正常年景,如1986年)地表水资源量15亿m3,中等 干旱年(一般干旱年,如1992年)为8亿m3,特殊干旱年(特大干旱年,如 1978年)为-3.4亿m3(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丰水年地表水资源量可达30 亿m3以上。 1998和2000年分别为32亿m3和34亿m3,最大的1999年为68亿m3。水 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加上地下水资源量。我市平水年水资源总量为22.3 亿m3,中等干旱年为14.1亿m3,特殊干旱年为1.2亿m3。而1998~2002五 年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为45~50亿m3,其中地表水占95%以上, 取用地下水占5%以下。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即使在平水年份,本地水资 源总量只能满足用水量的44.5%,不足部份需外来水量(客水量)加以补充, 特殊干旱年份全部靠外来水量解决我市用水问题,1978年大旱,我市仅靠沿 江各闸引进长江水量就达56亿m3,来满足本地区的用水要求。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

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空气质量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统计的角度,对苏州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变化趋势,为环境改善和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一、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概述苏州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是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一组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计算得来的。

这些数据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

空气质量指数通常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该指数越高,代表该地区的空气质量越差。

二、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月度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对其每个月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图表1显示了苏州地区2019年1月至12月每月空气质量指数的数据。

(图表1空气质量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从图表1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整体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在秋冬季节,特别是11月和12月,空气质量指数相对较高,达到中度污染甚至重度污染等级。

而在春夏季节,尤其是4月和5月,空气质量指数相对较低,达到良好甚至优秀水平。

这与大气环流、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三、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各区域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州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地区差异,我们还对不同区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表1显示了苏州地区不同行政区的2019年空气质量指数的平均值。

(表1苏州地区不同行政区的空气质量指数平均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苏州工业园区的空气质量指数相对较低,其次是姑苏区和吴中区,而高新区和相城区的空气质量指数相对较高。

这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有关,也与交通密度、人口密度等因素有关。

四、苏州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州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我们对2019年苏州地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数据进行了分析。

2014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资料

2014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资料

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2014年11月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据此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和江苏省环保厅《关于2013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及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实施《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把苏州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全力打造“生态苏州”,201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报告采用的生态遥感信息来源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 dsat-8遥感影像图片,其数据是经过苏州环境监测中心高精度解译的我市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资料,报告中采用的其他数据来源于《2014年苏州市统计年鉴》、《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和《201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目录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 (1)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 (2)三、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社会经济概况 (2)四、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五、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4)六、结论 (6)、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部,江苏省的东南角,东邻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枕长江。

苏州市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19度55分至121度20分,北纬30度47分至32度02分之间;东西跨经度1度25分,长约140公里左右,南北跨经度1度15分,宽约120公里。

苏州园林的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珍贵遗产

苏州园林的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珍贵遗产

苏州园林的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珍贵遗产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精美的园林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苏州园林所处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保护成为亟需关注的议题。

苏州园林的生态环境苏州园林的建造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布局以自然景观为基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园林内常有假山、池塘、树木等自然元素,形成独特的景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苏州园林所处的环境逐渐受到了破坏。

城市交通、工业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都对园林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生态保护的挑战苏州园林的生态保护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园林周边的环境压力,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植被减少和土壤退化。

其次,游客与园林的互动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压力,例如游客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

此外,气候变化也给园林的植被生长和景观保护带来了挑战。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苏州园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内的植被、水体等元素是园林景观的灵魂,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保护好园林周边的生态环境,才能让园林继续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感受园林的独特魅力。

生态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苏州园林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保障园林周边的环境质量。

其次,加强游客教育,引导游客文明游园,避免对园林造成破坏。

同时,也需加强对园林植被的保护和疏导,保障植被的健康生长。

最重要的是,政府、社会和公众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苏州园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结语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事关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苏州园林的生态环境,为其保护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让苏州园林这一珍贵的遗产得以延续,传承给后代。

以上是关于苏州园林的生态保护的一些思考,希望大家能共同关注并致力于园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苏州市城市污染问题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

苏州市城市污染问题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

苏州市城市污染问题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苏州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而来的城市问题却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这里,我主要就苏州的污染问题做一些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

苏州城市环境的污染现状污染问题是每一个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做了调查。

水污染水,是苏州之眼,苏州之魂。

苏州水,至美之水; 苏州水,风味绝佳; 苏州水,柔情万种。

但是,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苏州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首先,工业废物、农业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地下水难堪污染之重;其次,众所周知苏州是鱼米之乡,捕鱼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河流的大面积污染。

夜间光污染在苏州市区,投光照明广告、灯箱广告以及霓虹灯广告应用广泛,尤其是动态的霓虹灯,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商业区适当的采用霓虹灯照明,能渲染热闹的氛围,也能显示一个城市的繁华。

但各种彩光照明的不恰当应用,会带来严重的彩光污染,还造成电能的浪费。

霓虹灯数量较多,彩光污染较为严重。

投光照明的大量应用,尤其是在墙面反光率较低的建筑物或玻璃幕墙建筑上大量采用投光照明,不仅达不到好的照明效果,还会导致光污染,也浪费电能。

苏州工业园区的道路照明普遍较亮,灯具豪华,功率高,且等间距偏小,苏绣路自行车道的平均照度达到58lx,高于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提出的标准值(自行车道的照明设计维持值是3-10lx)许多。

餐饮污染随着城市的扩张,苏州市各种餐饮企业也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凤凰街、太监弄、学士街等著名的饮食一条街,居民小区内的各种小吃店更是不计其数。

然而,这些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的餐饮店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有关问题的路径探讨水污染地下水是我们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治理也是我们的民生之重。

一要加强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了解地下水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

二要制定完善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苏州自然资源分析

苏州自然资源分析

二、苏州水资源的特点:
一是雨量丰沛,年内分布不均。 其中汛期(5-9月)占全年雨量的 60%以上; 二是降水量多,产水量少。我市 降水总的产水系数不足20%,其他 80%以上的降水被下垫面所蒸发; 三是入境水量大,本地水资源量 少。入境水资源量是本地用水的主要 来源,一般占60%左右; 四是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占 水量不多。一般年份我市水资源总量 约为20亿m3左右,人均占水量只有 350 m3,加上入境水量,人均占水 量为1800 m3,只占全国人均占水量 的3/4和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5; 五是污水多,可利用水资源少。 河湖水质普遍受到污染,其中Ⅴ类及 超Ⅴ类以上水体占总水体的近50%, 因此,我市已被国家列入水质型缺水 地区之一。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29.72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低于 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 旱地主要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 出产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特产有鸭血糯、 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茶花、碧螺 春茶等。
先后对苏州和苏南地区的鱼类作了调查报道, 共记载了鱼类近百种。 其中不但有中华鳃、白海、胭脂鱼等珍稀鱼种和细鱼、脐鱼、鳗鲡、 妒鱼、娥鱼、窄体舌蝎、弓斑东方纯等由海入河的徊游性鱼类, 并且 还有青鱼、草鱼、避鱼、编鱼、编鱼、������ < 如鱼、������ 8 种������ 鳍鱼、银绷鱼、撼鱼、鳌条鱼、、黄鳝、塘鲤鱼、级鱼等8 9种。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动物资源 水资源 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 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 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 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市闻名遐迩的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苏州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苏州创新生态系统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状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一步优化苏州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状问题1. 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苏州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园区和城市中心地带,而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创新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

2. 创新主体间合作机制不完善在苏州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共享不畅,合作项目也比较零散,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这导致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低下。

3. 创新生态环境不完善苏州的创新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瓶颈,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1. 推动创新资源下沉到乡村苏州应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技援助和合作项目,将创新资源下沉到乡村和偏远地区,引导农村和偏远地区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整个市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创新主体间长期合作机制苏州可以建立创新主体间长期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研发成果。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3. 完善创新生态环境苏州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苏州。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创新型企业融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

三、总结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创新主体间合作机制不完善和创新生态环境不完善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州可以推动创新资源下沉到乡村,建立创新主体间长期合作机制,完善创新生态环境。

这些对策有助于优化苏州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苏州生活水平

苏州生活水平

苏州生活水平
苏州,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近年来,随
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无论是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还是文化氛围,苏州都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品质。

首先,苏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同时也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在苏州的市区,古典的园林和现代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同时,苏州的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其次,苏州的生态环境备受关注。

苏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态苏州”,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生态园林建设、水系治理等措施,苏州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市民可以在城市中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景色,这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最后,苏州的文化氛围浓厚,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苏州是中国
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古典园林、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苏州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许多艺术馆、音乐厅和剧院,市民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艺术的魅力。

总的来说,苏州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都为
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条件。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苏州将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市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乡的代表,生态文明建设也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总结了苏州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挑战。

一、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苏州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河湖治理、湿地保护、水源保护等重点工程,并成立了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管。

目前,苏州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等环境指标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

2. 生态农业发展良好。

苏州出台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有机农业等高品质农业,引导农民走上创新增收之路。

同时,苏州在农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3. 垃圾分类管理成效显著。

苏州率先启动了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现了养宠物、分油脂、护环保的垃圾分类管理,并成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管理机构,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绿色出行推广成功。

苏州提前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公交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并加强公共自行车、步行系统等交通建设,让市民能够更方便、更安全、更环保地出行。

同时,苏州还建设了一系列智慧交通项目,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二、苏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尽管苏州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仍然比较严重。

需要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方面的污染,不断提高空气质量。

2. 生态保护面临压力。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苏州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特别是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

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措施,遏制不合理的破坏行为。

尽管苏州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居民意识淡薄等问题。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苏州市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发布《2010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目录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水环境状况 2 空气环境状况 4 声环境状况 6 生态环境状况 8 污染物排放控制状况 9 环境综合整治 10 生态市建设 12 循环经济建设 13 环境监督管理 14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更是经济发展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恢复之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以集聚科技人才资源为支撑点,以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为突破点,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全市在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53 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294.07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719.31亿元,增长13.4%,一二三次产业之比为1.7:57.7:40.6。

人均GDP(常住人口)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1.4万美元。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82%,宏观效益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全市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圆满完成总量减排任务,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蓝天工程”,有效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江苏环境评估

江苏环境评估

江苏环境评估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江苏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本文将对江苏省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

首先,江苏省的空气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问题。

主要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常年被雾霾笼罩,大气污染水平高。

尤其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远高于国家标准。

这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其次,江苏省的水质也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江河湖泊的污染日益严重。

特别是一些工业废水和农药农肥的排放直接进入水体,使得水质严重受到污染。

许多河流和湖泊已经成为无法使用的垃圾场,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再者,江苏省的固体废物处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废弃物的产生量急剧增加。

然而,目前江苏省的垃圾处理能力远远不足,垃圾填埋场已经超载,固体废物处理问题愈发凸显。

最后,江苏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存在一些困难。

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禁止乱砍滥伐和湿地保护等,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压力和利益冲突,一些地方仍存在环境破坏的行为。

森林覆盖率下降、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等问题亟需解决。

综上所述,江苏省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恶化、水质污染、固体废物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环境执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能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江苏省的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为人们提供更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
生态环境质量报告
(2009年度)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0年11月
前言
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据此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和江苏省环保厅《关于印发2009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实施《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加快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步伐,苏州市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工作,全力打造“生态苏州”,2009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报告采用的生态遥感信息来源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09年度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7遥感影像图片,其数据是经过苏州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精度解译的我市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资料,报告中采用的其他数据来源于《2010年苏州市统计年鉴》、《2009年苏州市环境统计年鉴》、《2009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9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目录
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 (1)
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 (1)
三、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社会经济概况 (2)
四、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
五、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4)
六、结论 (6)
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
苏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南角、长江三角洲的中部,西濒太湖,北邻长江。

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

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干冷少雨,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

季风变化明显,春夏季东南风盛行,冬季以西北风及东北风为主。

全市地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的底部,地势低平,一般高程为海拔3~5米。

境内主要的山脉有穹窿山、洞庭山、南阳山、七子山、虞山、潭山等,其中穹窿山主峰高352米,为全市最高点。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2.7%。

苏州市境内属长江流域的太湖区,市内河网纵横交叉,湖荡密布,是天然的水网地区。

全市水域面积约为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

境内大小河道有2万多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公里。

以太湖为代表的大小湖泊、湖荡300多个,500亩以上的湖泊87个。

市内无入海河道,长江是境内河道的主要排水出路,又是主要来水水源之一。

全市河道除东南部分属黄浦江水系外,境内大部分河道均属太湖湖区水系。

境内的全年径流量均在96亿立方米以上。

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
苏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天气变化剧烈,灾害性天气既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9月份出现连阴雨的次数最多),也有时间稍短的强烈对流天气,如热带风暴(台风,7~9月是热带风暴影响最多,也是最
严重的时期)、暴雨(6~9月是暴雨出现最多的时期,约占统计数的87.5%)、梅雨(平均梅雨量为204毫米,梅雨期平均为23天)、寒潮(每年3月份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12月份次之),还有破坏性很大的剧烈天气现象,如冰雹、龙卷风、雷雨强风等。

三、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社会经济概况
苏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平方公里。

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

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33万人。

近年来,苏州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较好地解决了许多古城面临的一个难题——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009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三区三城”为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重民生与抓经济相结合,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经济运行经历了下降、企稳、回升三个阶段,逐步朝积极方向转化,经济触底回升的态势得到巩固和确立。

2009年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在一系列保稳促调政策措施的有力提振下,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7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7.1%。

内需拉动成效明显,消费经济有效激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全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
兴产业的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亿元,增长13.6%。

四、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常熟、昆山、太仓被确定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常熟和昆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工业园区编制、实施《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实施规划》,全力将中新科技城打造成低碳示范区。

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

太湖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13处、1万亩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和4万亩生态防护林的建设。

全市新增林地绿地12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0%,其中市区新建绿地5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0%和42.5%。

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市氮肥使用量6万吨,较上年下降5.8%。

农药实际用量近4400吨(商品量),较上年下降5.5%,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覆盖率达96.0%。

关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处,完成综合整治27处。

完善50个建制镇、337个行政村的垃圾中转收运体系,建制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

继续推进“细胞工程”建设。

吴中区临湖镇等11个镇通过环境优美镇的省级考核验收,全市累计建成44个全国环境优美镇,占建制镇总数的80.0%。

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累计达43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7.3%。

建成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

新增市级绿色社区76个、省级绿色社区52个,新增市级绿色学校99所、省级绿色学校37所。

五、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为更好的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工作,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09年度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7(30×30)资料,经过近三个月的高精度解译,得出了苏州市辖区内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等数据,会同基础生态概况,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总体评价。

根据2009年苏州市生态景观遥感解译结果(图1),全市林地面积80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3%;草地面积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0%;耕地面积188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1.9%;水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9.7%;建设用地面积233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7.1%。

2010年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5
图1 2009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图
六、结论
综上所述,苏州市2009年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良好级,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苏州市依然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人口密度高,外来人口增加;城市化加快,工交建设占用土地越来越多,耕地面积减少,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城市植被物种多样性降低;城市环境容量压力加大,苏州市地处太湖流域下游,上游来水污染大,加之城市工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致使单位面积承载的生态压力沉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人类非持续性开发和利用引起的。

苏州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合理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才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按照生态学的原理,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由于2008年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评价指标中的归一化系数进行了调整,县级和省(地市)级分属不同的归一化系数。

因此,在此报告中的县级和省(地市)级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可比性不强,同样,与历史数据的可比性也比较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