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读答案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读答案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2deac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8.png)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读答案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读答案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BE2、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简析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考语文诗词一轮复习: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等3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高考语文诗词一轮复习: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等3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3dff18910ef12d2bf9e7a3.png)
高考语文诗词一轮复习: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等2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原诗】礼部①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②焚香暖吹③轻,广庭清晓席④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⑤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⑥献贤⑦先德行,朝廷列爵⑧待公卿⑨。
自惭衰病⑩心神耗,赖11有群公12鉴裁13精。
【注释】①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②紫案: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殿”。
③暖吹:暖风,指春风。
④席:犹言列坐。
⑤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⑥乡里:犹言郡县。
⑦献贤:献举人才。
⑧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⑨公卿:指执政大臣。
⑩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11赖:幸亏。
12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13鉴裁:指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近5年高考诗词真题
![近5年高考诗词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cbbb1deff9aef8951e0612.png)
近5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2013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2013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2014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2014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f07796a76e58fafab00395.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陈与义: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李贺: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①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苏轼: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②鉴赏诗歌形象(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294c8ec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b.png)
一、【新课标 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照答案14. 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希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与苏轼相关的人物素材与阅读练习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与苏轼相关的人物素材与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147b0c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c.png)
苏轼人生纵有千百态东坡一笑全畅开苏轼不仅精通书法、绘画、医药、烹饪等,而且在诗、词、文方面也有超群的文学成就。
苏轼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北宋时期,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出身于书香门第,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为子瞻,号为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65岁病逝常州。
“三苏”曾被后人分解为“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
在北宋时期,苏轼在文坛上相当于现在的“文坛明星”,像近代的鲁迅等人一样,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因此苏轼文学作品也被当时及后人所关注。
苏轼在文学方面有如此的成就,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历程苏轼21岁那年,其父苏洵亲自带队,与他和其弟一起进京备考应试。
在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主持的那次科举考试中,苏轼和其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士。
(这一点,在17年全国卷1诗歌阅读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创作背景可看出。
)苏轼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面对命运的捉弄、人生的思考、生死的离别、生活的坎坷、个人的愤懑和情绪的消沉等,苏轼都展现出一种积极、自信、乐观、冷静、哲思、旷达、狂浪、傲视、超越的思想态度。
这些都可在他的仕途情况和诗词文作品中看出。
当然,面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时,难免会有所感叹和感伤,但很快就能转变为平静的心态。
其人生的政治抱负仍是希望国家安康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苏轼一生仕途极度失意。
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任皇帝,在宋徽宗和宋高宗执政期间,苏轼逐渐得以重用,但已步入晚年。
苏轼自中第后,算上为其家母服除的时间,在朝约12年。
之后,苏轼因宰相王安石变法,与其观点不同,遭王安石在神宗面前的诋毁,于是请求出京任职,担任杭州通判。
43岁那年任湖州知州时,又因上书谏议新法不合理之处,被诬陷为讽刺朝政,遭吃乌台诗案的官司(乌台即御史台,因上植柏树,乌鸦长居于此,便称乌台。
),在御史台被捕入狱,随后因其社会效应影响新法的推行和朝廷元老的求情,最终被判决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位低、无实权之职。
【KS5U推荐】第四周 考向15:赏析诗句(刷考向层层剥笋)-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 Word版含解析
![【KS5U推荐】第四周 考向15:赏析诗句(刷考向层层剥笋)-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70cb0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d.png)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刷考向,层层剥笋考点15:综合赏析诗句【重要指数】☆☆☆☆☆【考点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诗句类题目注意从以下价格方面进行分析:1.意象的选取,体现画面美。
2.遣词造句,注意对仗的工整,叠音词的选用,体现音韵美。
3.结构上的照应,分析诗词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4.艺术手法的运用。
5.构思的精巧,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项判官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①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②。
【注】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②鸡翘:鸾旗车的俗称。
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首联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是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过午后。
B.第五句用典故,写与项判官相识时都未有官职,相识十年且亲如兄弟。
C.项判官为官清廉,千里迢迢来此,不是受白璧招聘,不贪图荣华富贵。
D.诗歌尾联写临别赠言,作者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E. 诗歌虚实结合,既有别时场景的描述,又有离别后的思念,情感真挚。
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8e7d2aa941ea76e58fa0475.png)
AD
A没有比兴手法, D项中“白天”不恰当.
15.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穿”即穿行,描绘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 树林中穿行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 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 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6分,每点3分)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 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
BD
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 分析。(6分)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 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 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 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 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 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c1c73a26fff705cd170acb.png)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命题趋势】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一般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作答。
答题时先辨析、再分析最后答出艺术效果。
【真题再现】【2017年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学/科网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BE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汇编
![2017-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3f981e34028915f804dc2e1.png)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情感:生活杂感告慰平生的喜悦。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情感:思乡怀人思亲念友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392cbca31a37f111f1855b5f.png)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高考Ⅰ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解析
![2017高考Ⅰ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2ea3debb4cf7ec4afed032.png)
处境:主持礼部考试 心境: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主旨:全诗透露出
14.BE 【解析】
B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 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而不是“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选项设题方式:无中生有)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北宋.欧阳修
注释 ⑴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 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⑵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名词作动词,犹言列坐。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 院里肃穆幽雅。)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 “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⑸列爵:分颁爵位。《尚书· 武成》:“列爵惟五”,指 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 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6)赖:幸亏。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 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E项,这是作者自谦衰病。 (选项设题方式:望文生义)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 响,生动贴切; (手法:比喻)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手法:以动衬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主旨情感)
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三不离: 一不离手法术语,二不离原诗分析,三不离主旨 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380785f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77.png)
1、【2021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成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
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词句注释⑴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⑵紫殿: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案"。
暖吹:暖风,指春风。
⑶席:犹言列坐。
⑷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⑸乡里:犹言郡县。
献贤:献举人才。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⑹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公卿:指执政大臣。
⑺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⑻赖:幸亏。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识鉴:能赏识人才、区分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南征》《鹊桥仙 翠荷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南征》《鹊桥仙 翠荷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1c420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9.png)
杜甫《南征》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南征_________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6分)【参考答案】:1.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2.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问题】(1)这首诗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图景与全诗感情很不协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这是一幅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然而这春江上的盎然生意与旅程中的忧郁情怀很不协调,这样写是以乐景写哀,触发作者的羁旅悲愁,产生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此不协调来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晚年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心态?(3分)[参考答案]“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
“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
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
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高考诗歌赏析句子专题
![高考诗歌赏析句子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a3cebb581b6bd97f19eaf9.png)
①“雁引愁心去”更好。
②该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 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写出了李白 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 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别秋江” 没有这种效果。
归纳答题步骤
比较哪句更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 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提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 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 什么?
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
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 足)
强化训练
内宴奉诏作 曹翰 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 阵之意。
【问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 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 简要分析。
强化训练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 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 红近绿阑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2017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7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https://img.taocdn.com/s3/m/595b24dc9ec3d5bbfd0a747c.png)
•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 处比喻人人肃静。 • 献贤:献举人才。 • 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 列爵:分颁爵位。此处代指官职。 • 公卿:指执政大臣。 • 衰病:衰弱抱病。 • 耗:无,尽。 • 赖:幸亏。 • 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 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 欧阳修
• • • • • • • •
•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 处。(6分) (1)用春蚕食叶比喻(描摹)考场内考生笔落纸上的声响,生动贴 • • •
• •
• •
• 【题解】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之盛举。 欧阳修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全诗写出了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 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 【赏析】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 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 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 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到喜悦。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E
2、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阅读答案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