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听听声音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3篇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交流:《听听声音》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案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案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以及噪音对人的危害。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爱护耳朵,注意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三、教学难点探究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噪音录音等;学生准备小鼓、纸、水等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一听是什么声音。
(2)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2、学习新课(1)声音的产生: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小鼓、纸、水),并让学生摸一摸小鼓,感受一下鼓面的震动。
接着让学生敲击小鼓,观察鼓面的变化,并让学生用手指摸一摸鼓面,感受鼓面的震动。
最后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2)声音的传播:教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听一听是什么声音(噪音),并问学生这种声音有什么感觉(刺耳、难受)。
接着问学生这种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并让学生讨论声音传播的途径。
最后让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途径。
(3)噪音的危害:教师介绍噪音的危害,并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噪音的危害。
最后让学生总结防噪的方法。
3、巩固练习(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噪音?为什么?A. 优美的钢琴声B. 拖拉机的轰鸣声C. 电钻钻石头的声音D. 清晨的鸟叫声E. 流水声F. 猛击鼓面的声音(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噪音的危害?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听听声音”这一内容,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以及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耳朵,减少噪音的危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生活中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注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放大镜、记录纸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声音,如鸟叫、汽车鸣笛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并记录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声音的产生。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声音的实际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这样,学生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习。同时,我也应该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声音现象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讨声音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声音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主动参与噪声防治,提高环保意识。
5.团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举例: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振动;讨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掌握这三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在声音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效果,强调声音传播的条件。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声音产生的条件;2. 掌握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长短是声音的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提高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声音产生的条件;2. 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长短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录制好的不同音高、响亮程度和长短的声音片段;3. 不同物体的声音实验材料;4. 学生课前已阅读相应的教材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放一段音乐或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5分钟)(1)设计实验:准备杯子、刀子、水、钉子等多种物体,学生一一敲击这些物体后,观察并记录下他们所发出的声音。
(2)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
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辨别高低音(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准备不同音高的声音片段,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音的高低。
(2)学生实践: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录制不同音高的声音片段,然后交换听,试图区分高低音。
(3)总结和讨论: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和体会,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4. 辨别响亮程度(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播放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声音的响亮程度。
(2)学生实践: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模仿和演示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声音的响亮程度。
(3)总结和讨论: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响亮程度是声音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5. 辨别音的长短(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播放不同长短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声音的长短。
(2)学生实践: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模仿和演示不同长短的声音,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声音的长短。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空气传播。
然而,他们对声音的特性和如何辨别不同声音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如何辨别不同声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如何辨别不同声音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2.学具:每人一个耳朵模型,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是什么东西,没有眼睛能看到,没有耳朵能听到?”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内容包括: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尺子振动产生声音、气球振动产生声音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小音乐家”和“小小侦探”,通过听觉游戏和辨别不同声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为生活带来便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1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观察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情况。
3.声音的接收: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强弱对听觉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的把握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耳朵是声音的接收器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和接收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气球等)、介质(如空气、水等)、耳朵模型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从生活中的声音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声音有所感知。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气球、尺子、玻璃杯等。
3.学习单:用于记录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示例,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气球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二:尺子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三:玻璃杯振动产生声音。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学生活动21.听听声音。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聆听。
2.心里默记。
3.拿出记录表。
4.学生展示。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2.学生听人类活动的声音,谈感受。
(音乐、电锯、汽车...)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听。
2.作出记录。
3.学生听动物活动的声音,谈感受。
(鸟、虎、猫...)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
2.作出记录。
4.学生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谈感受。
(溪流、海浪、雷电...)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
2.作出记录。
(学生可以口述)5.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多样性,为后面的探究作准备。
学生活动31.学生用词语描述声音。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记录。
2.展示交流。
2.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种类,知道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可以描述的。
教师活动21.教师:下面我们先听听声音。
(人类活动声、动物声、自然界的声音个2个。
)再把你听到的声音记录在表里。
2.教师播放音频。
3.指导学生填写声音名称(风、汽车...)。
1.教师: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1.教师:猜猜这又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1.教师:这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教师活动31.教师:我们刚才听了声音,也谈了对声音的感受,你能不能用词语描述声音呢? 下面,把你认为可以用来描述声音的词语写出来。
2.指导学生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41.学生听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听。
2.用手打节拍。
强、弱、高、低2.学生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语言描述。
2.交流。
我想知道声音的知识(如果时间紧,可以口述)教师活动41.播放“闪烁的小星星”。
听听声音(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听听声音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归类和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
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2.经历有关声音的实验过程。
获得“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等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1)物体发声活动——各种固体材料、瓶子、杯子、水等;(2)分辨声音的变化活动——相同玻璃杯4只、水、筷子等。
教师演示活动用:包含各种声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入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倾听周围的声音(1)教师先让学生们安静下来,再让学生倾听周围发出的声音。
(2)学生交流听到的周围发出的声音,并说明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3)教师播放各种声音,并让学生逐个说明发出声音的物体。
(4)学生交流听到过的其他声音。
(5)教师小结: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田野里的蛙叫蝉鸣声,城市里的车水马龙声。
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着我们。
那么,这些声音中,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又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呢?(6)对声音进行分类。
(7)学生小组进行分类记录。
(8)各组交流记录表。
三、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的活动(1)听听固体发出的声音。
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固体发出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和描述:用()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这种声音的特点是()。
(3)听听液体发出的声音。
想多种办法使水发出声音,听听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水的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4)学生交流和描述。
(5)听听气体发出的声音。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什么办法使空气发出声音?(6)学生进行“使空气发出声音”的活动。
(7)讨论交流:从以上的活动中,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8)教师反诘:有人认为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声音,比如雷声就不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扬声器、纸盆、尺子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让学生将纸盆放在扬声器上,观察纸盆的振动;实验二:让学生将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尺子的振动。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提问: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吗?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等。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和特性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较高,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锣、尺子、塑料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3.学习材料:学生实验记录表、作业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千里传音吗?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远处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如:用鼓、锣等器材展示声音的产生,用尺子、塑料管等演示声音的传播。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回答。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揭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征及其观察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声音源等)、幻灯片、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音乐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吹动不同长度的管子等,观察声音的特征。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5.拓展(5分钟)讲解声音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征。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征。
8.板书(课后整理)整理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变化有适当地了解。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热爱生活、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2、难点: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学生小组活动:制造声音——学生的学习用具,课桌等教师演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音叉等。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欣赏优美转噪音的乐曲。
2.PPT呈现耳朵很大的小孩图片衔接语二.寻找教室里存在的声音1.讲解要求2.点评学生的发现。
3.衔接语:从教室的声音——声音的世界三.听听常见的声音,声音的简单分类.讲解要求2.播放常见的一些声音(共9种:2种人类活动产生,种大自然产生。
)3.学生个人回答4.师生一起总结9种声音分别是什么。
5.引导进行简单的归类6.再听一次,感受声音的美。
7.衔接语:简单的任务——困难的任务。
四.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讲解要求。
2.同桌合作制造声音(3分钟)3.评点制造方法衔接语五.声音产生的秘密.衔接语,出示音叉。
72.听音叉的声音3.学生代表摸音叉并分享感觉。
4.摸喉咙六.声音的变化衔接语1.猜一猜录音中一共有多少人——音色的不同。
放录音学生的分析放视频总结:为什么能猜对?衔接语:声音音色的不同——声音其他的变化2.声音其他的变化七.回顾总结快乐的心情总是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开始上课前,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
关闭噪声,解释:现在,出了一点问题,优美的音乐放到一半就变成噪声了。
现在老师想请刚才听得投入的孩子。
Q1:在优美的音乐还没有变成噪声的时候,你的感觉怎么样?Q2:后来音乐出问题了,变成噪声了,你的感觉怎么样?的确是这样,人人都喜欢优美的声音,安静的环境,不喜欢吵闹。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3.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的特性。
教学准备:1. 播放器或电脑2. 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录音或音频文件3. 实验器材:弹簧、瓶子、铃铛等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来自不同物体的声音录音。
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些声音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学习通过播放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录音,让学生观察和聆听。
引导学生探索物体振动和声音的联系。
让学生尝试用手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并聆听声音的变化。
3. 实验给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并告知他们要通过实验来发现声音的特性。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并录下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
4. 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距离。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和深入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声音能够穿过墙壁或水?为什么有些物体不能产生声音?反思:1. 教学时长不宜过长,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 在实验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或困惑,要及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4. 在总结和拓展环节,要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发他们的思考。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识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了解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学会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倾听、比较、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声音,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
2.教学难点准确描述声音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流水、音乐等。
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课题。
2.倾听不同物体的声音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铃铛、木鱼、鼓、塑料瓶等。
让学生依次倾听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并描述听到的声音特点,如清脆、低沉、响亮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3.认识声音的高低用钢琴或其他乐器弹奏不同音高的声音。
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哪些因素来改变声音的高低?4.认识声音的强弱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或其他物体。
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呢?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哪些因素来改变声音的强弱?5.描述声音给出一些声音的例子,如风声、雨声、汽车声等。
让学生用恰当的词汇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如柔和、嘈杂、急促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6.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以及如何描述声音。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声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呢?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倾听各种声音,并记录下来,尝试描述它们的特点。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1.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的声波。
但是你知道声⾳⾥⾯的奥秘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四年级科学听听声⾳教学设计及反思,⼀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教学设计 【教学⽬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动⼿实践能⼒,培养学⽣科学的学习⽅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作出⾃⼰的解释或结论。
(⼆)科学知识 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感知声⾳的产⽣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 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懂得声⾳有⼤⼩、远近、⾼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的⼤⼩和⾼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感受⾃然界和⽇常⽣活中的声⾳; 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认识声⾳的⼤⼩和⾼低。
【教学难点】使学⽣懂得声⾳的⼤⼩叫⾳量,声⾳的⾼低叫⾳调。
【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
让学⽣进⾏⾃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感悟。
【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课题——演⽰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结。
【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 【教学准备】⾃制课件,光盘⼀只,《记录卡》每⼈⼀张,塑料直尺、⼩⿎、⼩棒及笛⼦、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盆。
【教学预案】 这是本单元第⼀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们⼀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分析这些声⾳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并分析哪些是⾃然界发出的声⾳,哪些是我们⽣活和⼯作发出的声⾳。
为了更好地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让学⽣更加开放有效地进⾏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分成6个⼤组,每组8⼈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作。
教科版科学四上3.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3.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学会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来探究声音的特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和理解声音,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对于实验和活动充满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2.难点: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传声介质(如管子、水等)、接收设备(如耳朵、录音机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学习资源:相关声音的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以实验为例,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声源、传声介质和接收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201 年月日
第三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热爱生活、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各种不同的声音;能对各种声音按自然声和人为声进行规类;
2、能区分和鉴别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能建立声音和物体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观察和描写各种各样的声音及声音的变化”等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2、难点:对声音的高低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三、教学准备:
水、每组烧杯3个、筷子、铃铛、玻璃瓶、纸,小鼓等围栏、硬币、勺子、尺子、木块儿、橡皮等学生身边的物体,大小不同的音叉。
四、讲解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五、课型;新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1、师生互动:
导言: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些老师?今天我就给同学们一个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请一位同学走到你想交流的教师的面前,说一句你嘴想说的话,其他同学趴在桌子上,听听是谁在和老师说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没有看见他说话是怎么猜出了他呢?
3、引出课题。
(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
(二)探究活动
1、倾听、感受声音。
(1)你仔细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
(3)听声音活动,老师通过课件播放一些声音,说说是什么声音?
(4)你还知道哪些声音?学生说,教师板书。
(5)出示分类表,为声音分类。
交流汇报分类情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三)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a)听听老师发出的是什么声音?(拍手声、敲桌声、跺脚声…… )(b)这些声音一样吗?为什么能产生出不同的声音呢?
板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
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像滴水声,倒开水声这些声音分别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液体),是呀,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类到由液体发出的声音这一类中去,那么同样的像打击声、火车开动声,我们归到哪一类中去呢?(固体),那剩下的呢?(气体)
5、汇报,小结:对呀,我们可以根据发声物体的不同,把声音分类成由固体发出的,由液体发出的,由气体发出的。
也可以分成自然界发出、人类活动发出。
6、除了我们刚才动手制造的声音,你能再举出一些同类的声音吗?比如由固体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
(四)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
游戏一:“闭眼猜声”,分辨声音的方向。
听4个方位传来的声音。
(个人听、全班听)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
3、分辨声音的大小
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4、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1)师:猜猜看,我们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放有三个烧杯,假如我们把烧杯理放上多少不等的水,再去敲打,三个烧杯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2)请把三个烧杯里装满水,你敲一敲,你发现了什么?(有高低)
(3)请你再敲一敲,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个人反馈。
(4)我们再来敲敲。
哎呀,我的耳朵快受不了了,它在使劲地向我喊“停、停、停”,为什么呀?
(同学们乱敲,声音很吵,同学们在制造噪音。
)
是呀,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噪音,那我们的环境还美不美,我们的耳朵将受到煎熬,所以,请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耳朵,让我们在美妙的声音的伴随下享受每一天。
5、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
)
三、小结、延伸。
1、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2、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3、教师小结:因为你们的杰出表现,我已经认识大家了,而且有几位同学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老师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在美妙的声音的伴随下快乐
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作业】;:复习本节课知识与技能,预习下节课。
【组长批语】
【课后反思】
1.优点:
2.缺点:
3.改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