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基础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民间舞基础知识
民族民间舞基础知识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既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民族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定义民族民间舞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环境下诞生和发展的舞蹈形式。
它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底蕴,通过舞姿、动作、音乐等表达方式,展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分类民族民间舞可以按照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地域划分,例如中国的民间舞可以分为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不同地区的舞蹈形式。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主题进行划分,比如庆丰收、祈福、婚嫁等。
此外,还可以按照舞蹈形态进行分类,如舞蹈有装束舞、器械舞、对手舞等多种形式。
三、特点1. 文化独特性:民族民间舞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传承和展示了民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情感。
2. 民众性质:民族民间舞起源于民间,它是广大民众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形式,在舞蹈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3. 自由性和变化性:民族民间舞不拘一格,它允许舞者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现实需要进行创作和改编,展现了舞蹈艺术的自由性和变化性。
4. 民间融合:民族民间舞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传统。
四、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通过舞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弘扬中华民族的瑰宝。
2. 体现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民族民间舞凝聚了各个民族的力量,它通过舞蹈表达民族情感和团结精神,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 丰富艺术生活和提升审美情趣: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愉悦,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提升了审美情趣。
民族舞基础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基础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搓蹉裹草帘子舞撵鬼舞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
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
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
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能通话。
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记载,经相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
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
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个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聚族而居。
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
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
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粗大的铁三脚架。
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灵的象征。
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
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
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民族舞蹈基础训练教程
民族舞蹈基础训练教程民族舞蹈是一种极具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作为祖先所传承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舞蹈演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巧,还需悉心学习技法,深入了解各种地域文化的特色。
因此,民族舞蹈基础训练教程是学习民族舞蹈技巧和文化背景的基础性课程之一。
下文将对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基本功训练是民族舞蹈基础训练的核心。
它包括了身体的柔韧度、力量、平衡力、协调性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表现,对演员的后续发展十分重要。
舞蹈手法上要注意四个方面:即手动、脚步方式、身体动作、以及眼神表达。
在手动上,舞者需要让手指舒展、手臂表现流畅;在脚步上,需要练习步伐的大小、足尖的着地方式和踮脚跳舞;在身体动作上,需要进行富有表现力的姿势变化和说服力强的舞蹈动作;在眼神表达方面,则对情感的表达更为关键。
其次,文化底蕴的传授同样是民族舞蹈基础训练的必修内容。
民族文化特色与起源背景的认同对于民族舞蹈演员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舞者需要通过深入学习舞蹈背后的民间故事和民族历史,掌握不同地域文化的舞蹈表达形式,顺利地进行舞蹈演绎。
在表现出来的内容中,不仅仅是动作上的差别,更是情感和气氛的表现。
第三,基础课程中的音乐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音乐不仅能影响舞蹈演员的情感,而且还能为演出带来更加深沉的韵律和基调。
民族音乐的特殊性质(如响亮的锣声和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要求舞者能够掌握其节奏,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
基础课程的音乐训练包括各种民族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体验学习。
此外,还需要学习基本侧板圆转、跳步技巧、跳跃技巧等基本的技艺组合。
习得这些技能并通过多次演练不断突破自己的舞蹈瓶颈,向更多的表演技巧方向发展。
总之,民族舞蹈基础训练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舞蹈演员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通过基本功的训练、文化底蕴的传承以及音乐技巧的提高,舞者才能更深入、更细致地领会民族舞蹈的内涵与特点,达到真正的舞者境界,展现出更加优美动人的舞蹈形态。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摘要】普米族的打跳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普米族先民的生活和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技巧和表现形式的舞蹈艺术。
打跳在普米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族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
通过打跳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普米族人民传承着他们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至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普米族的打跳传统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重视打跳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普米族的打跳传统不仅丰富多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普米族、打跳、文化传承、起源、发展、表演形式、技巧、地位、重要性、当代传承、发展、丰富多彩、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
1. 引言1.1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普米族的打跳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
在普米族文化中,打跳被视为重要的表演形式,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又是一种传承文化的途径。
通过打跳,普米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民俗文化,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特性,更在表达方式上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打跳,普米族人民能够表达对自然、生活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展现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打跳被视为普米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普米族的打跳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比赛,普米族文化得以传承,打跳的艺术价值得以展现。
普米族的打跳传统不仅丰富多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
2. 正文2.1 打跳的起源与发展普米族的打跳是一种融合了歌舞、音乐、戏剧和手工艺等元素的传统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普米族的打跳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是普米族祈求丰收和祈福的一种表达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跳逐渐演变为一种集体舞蹈,成为普米族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简介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
这些舞蹈作品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
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身心愉悦的体验,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递给后代。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概况,包括一些著名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和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特色。
第一节:民族民间舞的概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种将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蹈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舞姿、音乐和服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在每个民族中都有不同的传统舞蹈风格。
这些舞蹈作品通常具有韵律感强、节奏明快、舞姿流畅的特点。
第二节:著名的民族舞蹈作品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有一些著名的舞蹈作品代表着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和文化特色。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1. 藏舞: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特色服饰而闻名于世。
《刀达腊》是一种韵律感强烈的藏族舞蹈,将武术动作与舞蹈动作相结合,表达了藏族人民豪迈的精神与坚毅的意志。
2. 蒙古舞:蒙古族舞蹈通常表现了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特色。
《草原骑兵》是一支富有力量感的蒙古族舞蹈,舞者们以激情四溢的舞姿表达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3. 傣族舞:傣族舞蹈体现了傣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泼水节舞蹈》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水花四溅的动作展现了傣族人民欢庆水的节日的喜悦与热闹。
4. 哈尼舞:哈尼族舞蹈以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步而被广泛认可。
《哈尼歌舞》是一种以文字、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哈尼族传统艺术形式,讲述了哈尼族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情景。
第三节:民族民间舞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和表演,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普米族锅庄舞简介
普米族锅庄舞简介
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自娱*与交际*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和礼仪*的舞蹈,如《仆瓦磋》;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如《醒鹰磋》、《寨细磋》等。
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
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
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
此外,常见的舞蹈还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蹈。
跳舞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欢聚一堂,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
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
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
跳舞时,在场地*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
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
传统的锅庄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
锅庄舞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
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
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普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地。
普米族自称为“布比”,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支。
普米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打跳是普米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普米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打跳,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普米族民间集体舞蹈的一种。
打跳的表演者一般由多人组成,舞者每人脚踩竹板,随着鼓乐和歌声,一起踏着节奏上下跳跃,舞姿豪放霸气,犹如勇士舞动的英姿,声势浩大,激情四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普米族的传统观念中,打跳是一种寄托情感、祈祷丰收、祭祀神祗、祈祷平安的表演形式,有着极其深厚的宗教、神话和历史内涵。
在每年的节庆活动中,普米族人民都会通过打跳来纪念祖先、祭祀神灵、祈祷风调雨顺、人民安康。
打跳还是普米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共同欢庆的重要方式。
打跳还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集中体现了普米族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音乐舞蹈、服饰器物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特色。
打跳的音乐旋律优美悠扬,给人以愉悦的享受;服饰华丽多彩,独具特色,展现了普米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感;舞者们的表演风格独特霸气,真实地展现了普米族人民的豪放个性和喜庆情感。
在当代社会,普米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的传承困境,普米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其在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也要看到,打跳这样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普米族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弘扬和发展普米族打跳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
要从制度上加强对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普米族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政策保障,鼓励普米族人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活动。
通过挖掘普米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促进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社会共识和民间情感。
民族民间舞基础知识
民族民间舞基础知识民族民间舞是指反映一定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的舞蹈形式,代表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格和传统。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舞步、动作和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民族民间舞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影响和发展。
民族民间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与现代舞蹈相比,它更注重传统的表达形式和故事性内容。
这些舞蹈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信仰和情感。
民族民间舞通常通过动作、姿势、肢体和装饰等元素,传达着特定文化背景中的重要信息。
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不同民族的舞蹈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中国的广场舞、印度的卡塔卡利、爱尔兰的爱尔兰舞蹈等。
这些舞蹈在舞步、音乐和服饰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除了地理和文化差异,民族民间舞还反映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例如,在中国,春节晚会上的各种民族舞蹈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多元一体的特点。
这些舞蹈通常是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形式和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创新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舞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舞蹈团体定期举办民族民间舞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理解。
这种交流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还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除了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之外,民族民间舞也在现代舞蹈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现代舞蹈家从民族民间舞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创新形式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将传统的元素与当代的艺术表达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舞蹈的特点,又注入了现代的个人和独特的想法。
对于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人来说,了解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熟悉每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包括舞步、动作、节奏和音乐。
其次,要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要通过实践和演出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普米族都有啥舞蹈?普米族舞蹈简介
普米族都有啥舞蹈?普米族舞蹈简介>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则大多伴有舞蹈。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跳形式,这种舞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一支竹笛或葫芦笙,有一块空地即可进行,少则三五人,多则数百人。
一般总是在傍晚,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
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称之为锅庄舞。
锅桩内容很丰富,从古代的游牧、狩猎、纺织到今天的赶街、庆丰收、烤酒等都有反映。
流行的曲调有《放单调》、《出山》、《狮子舞》等等。
现在,锅庄舞已发展成为集唱词、曲调、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
普米族的民间舞蹈,大体上可分为宗教舞蹈和娱乐舞蹈两大类。
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为原始宗教舞蹈。
目的是祟奉神灵,驱邪撵鬼。
从表演场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表演。
如驱邪撵鬼时跳“醒英磋”、葬礼中跳寨细蹬、敬羊舞等。
哪一种宗教舞蹈在哪一种宗教活动中跳,教规分明、不得相混。
非宗教活动的场合是不允许跳专门性宗教舞蹈的。
娱乐舞蹈,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
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
”娱乐舞蹈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
人们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
特别是普米族妇女雪白的长裙随舞步轻盈飘旋,似白鹭翻飞,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声不停莫歇脚,舞场上没有陡岩子,脚底板下没有刺,跳它个地动山也摇。
”在喜庆的集会之夜,欢快的娱乐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达旦。
普米族和滇西北高原上的纳西族、白族、彝族、藏族、僳僳族、汉族等兄弟民族相邻或杂居相处。
无论在风尚习俗、民族文化,甚至语言方面都互相影响。
兰坪县的普米族在习尚、服饰方面受白族和汉族的影响较突出。
醒英磋中的道具扁铃、拨浪鼓等,明显是受了藏传佛教的影响。
仆瓦磋中的作揖等动作,又透出汉族文化的影子。
民族舞蹈1到2分钟
民族舞蹈1到2分钟
(实用版)
目录
1.民族舞蹈的概述
2.民族舞蹈的种类
3.民族舞蹈的特点
4.民族舞蹈的时长
5.民族舞蹈的价值
正文
民族舞蹈是指各个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我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包括藏族舞、蒙古舞、维吾尔舞等,各具特色,丰富多样。
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动作和服饰等方面。
音乐上,民族舞蹈的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如藏族的锅庄舞采用藏族山歌,蒙古舞则采用蒙古长调等。
动作上,民族舞蹈的动作富有民族特色,如藏族舞的舞步独特,蒙古舞的马头舞等。
服饰上,民族舞蹈的服饰也具有民族特色,如藏族舞的藏袍,蒙古舞的蒙古袍等。
民族舞蹈的时长并没有固定的规定,一般来说,民族舞蹈的时长在 1 到 2 分钟之间。
这个时长既可以展示舞者的技巧,又不会使观众感到疲劳。
民族舞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健身和艺术欣赏等方面。
首先,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其次,民族舞蹈具有健身的作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最后,民族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欣赏舞者的舞技和舞蹈的美感。
第1页共1页。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基础知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基础知识》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性文章。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解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知识,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学习者以及舞蹈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指南和教学参考。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进行分析,包括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动作与技巧、舞蹈风格与特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
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对如何有效传授和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掌握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水平和推广民族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也旨在为舞蹈艺术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种类与特点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艺术形态。
这些舞蹈不仅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种类丰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根据地域和民族分为多个类别。
如汉族的秧歌舞、扇子舞、龙舞、狮舞等;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纳赞鲁等;蒙古族的格格舞、安代舞;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节奏和韵律,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风情。
特点鲜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表达直接而真挚,舞者通过舞蹈动作直接传达内心的情感和意愿,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爱情、劳动等主题的深刻感受;二是动作线条流畅而优美,舞者们通过身体的柔韧和协调,展现出流畅的线条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节奏韵律感强烈,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韵律感,使舞蹈更加生动有力;四是服饰道具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舞蹈往往配有不同的服饰和道具,这些服饰道具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舞蹈的文化内涵。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民间“搓蹉舞”是怎样跳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普米族舞蹈普米族民间“搓蹉舞”是怎样跳的导语: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
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
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
此外,还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
主要流传于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普米族聚居的村寨。
搓磋舞,传说原有十二套,但经过长期流传,各地的舞步都有发展,不同的舞步日趋增多。
不过表现手法大同小异,音型、节奏基本固定。
现介绍的是六十年代以前,通甸龙塘、水俸一带跳的十二套舞步。
其主要特征是:踏跺的力向为纵的关系(力点在重心脚前脚掌),跨步(走步)的力向为横的关系(力点在胯部),退步时前俯,上身和下身力向相反,上前时(自然)后仰,上下身力向亦相反(力点在小腹部位)。
力向为纵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登呸楞拉”(一边两脚);力向为横向关系的代表性节目有“陡拜需徐蹉”(臀部相接舞),力向(上下身)相反的代表性节目有“综蹉”(团聚舞)的第一种跳法。
速度,一般为中速。
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仿佛微风有节奏地牵动着衣裙。
速度加快时,舞步粗犷、有力。
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半圆圈,一般习惯逆时针方向跳,也可顺时针方向跳。
若围成双圆圈时,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
舞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跳舞的人可随时介入,也可先后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边走边唱(民歌)。
待唱完后,又随之起舞。
生活常识分享。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1. 引言1.1 普米族的打跳艺术概述普米族的打跳艺术是普米族人民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普米族的传统文化中,打跳是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普米族的打跳艺术通常在节日、庆典、祭祀等重要场合中表演,以展示普米族人民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
普米族的打跳艺术形式多样,包括手鼓舞、刀弄、竹竿舞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音乐节奏,能够充分展现普米族的优美舞蹈风格和节奏感。
普米族的打跳艺术不仅在舞蹈动作上讲究力度和协调,更在音乐节奏和表演形式上注重传统和特色。
通过打跳艺术,普米族人民传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普米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1.2 普米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普米族的打跳艺术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通过打跳,普米族人民传承了祖辈留下的文化积淀,使其得以延续并保持原汁原味。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可以让后代了解祖先的智慧和精神追求,还可以增强族群认同感,弘扬民族自信心。
普米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还在于打跳艺术的独特魅力。
普米族的打跳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节奏感和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对于推动普米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普米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普米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在于为当今多元文化社会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应该重视普米族文化传承的工作,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普米族的文化瑰宝得以永续传承。
2. 正文2.1 普米族的打跳形式及特点普米族的打跳是一种源自古老传统的舞蹈形式,被视为普米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舞蹈形式融合了普米族的生活、宗教和历史元素,展现了普米族人民的独特风土人情。
普米族的打跳舞蹈通常由一群舞者组成,他们身穿传统民族服装,手持鼓、铃铛等乐器,配合着节奏跳跃起舞。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普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等地方。
在普米族的文化传统中,打跳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不仅在普米族群众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普米族打跳的基本概况。
普米族的打跳是一种伴随着打击乐器节拍的舞蹈形式,通常在集市、节庆等场合进行表演。
在跳舞的舞者们手持鼓槌或者手鼓,伴随着节奏有规律地击打乐器,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景观。
普米族打跳的动作大多围绕着农耕、狩猎、祭祀等主题展开,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对丰收和生活的祝福,体现了普米族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米族文化受到着越来越多的冲击和侵蚀。
普米族打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应该加强对普米族打跳的保护和传承,激发普米族群众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自觉性。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普米族打跳的学术研究和记录,深入挖掘打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以便更好地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工程,加强对普米族打跳的保护和发扬。
比如开展普米族打跳的展演和比赛、举办普米族舞蹈艺术的学习班和培训班、制作普米族打跳的文化宣传资料等,都是保护和传承普米族打跳的有效途径。
在继承和发扬普米族打跳的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于普米族打跳来说,适度的现代化改革是必要的,比如吸收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丰富打跳的表现形式,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将普米族打跳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为普米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进而更好地促进普米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普米族打跳作为普米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加强对普米族打跳的保护和传承,激发普米族群众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也要注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革和创新。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普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普米族文化中的打跳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它既是一种民间文体,也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普米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并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
打跳是普米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普米族的打跳活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普米族在战争中用打跳来增加战斗士气和鼓舞士气。
后来,打跳逐渐演变为普米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并且成为了普米族重要的节日表演活动。
如今,普米族的打跳活动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普米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打跳在普米族文化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形式。
普米族的打跳活动通常发生在重要的节日和民间庆典中,例如新年、丰收节和婚庆等,这些节日是普米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打跳活动则成为了这些时刻的重要仪式。
在打跳活动中,普米族人民以舞蹈、歌唱和器乐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传承和弘扬着普米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打跳成为了普米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媒介。
普米族的打跳活动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它不仅传承了普米族人民的民族传统,也弘扬了普米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感。
在打跳活动中,普米族人民一方面传承了古老的舞蹈技艺和歌唱技巧,另一方面也开拓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创新方向,使得打跳活动在不断发展中拥有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打跳活动,普米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普米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情感的舞台,使得普米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普米族的打跳活动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普米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传统的打跳活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人才不足、传统技艺失传等。
保护和传承普米族的打跳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摘要:普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文化历史、艺术传承上,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普米族的民族艺术,深深扎根于其民族的审美感情中。
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不断进步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民族创造了多元化的文化,普米族的文化藝术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打跳;文化历史;艺术传承;普米族一、普米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概况(一)普米族的历史简介云南省西北部地区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一个山区河谷区的横断山区。
金沙江与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南北多形成山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
普米族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1840鸦片战争后,云南各族人民受统治和压迫,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完整性和剥削性,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
现在,云南西北高原的怒江州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居住着普米族,同时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和迪庆州维西县也有普米族的分布,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后统称为普米族。
(二)普米族的文化背景普米族由于和祖上一起迁移,他们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使得他们的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但有自己的东西,还有其他民族的东西,与其他民族融合产生新的文化。
当地的语言差距不大,一般可以互相交谈,而且在普米族聚居区用其他地方语言的人很多,他们生活在一起,对于一些知识交流产生了互通,用藏文字母拼写普米语言,用来记录历史故事、传说和歌曲,但没有广泛传播,然后被喇嘛用来书写经文,现在普米族聚居区大多使用汉文沟通和生活。
普米族信仰多种神,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藏传佛教以韩规教。
普米分布在平缓的斜坡地带,并与血缘亲属的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氏族,同一氏族形成了一个村庄。
他们的房子都是用原木建造,看上去都是清一色的木楞房。
根据普米族的古老习俗,十三岁以下的儿童,不论性别,都需要穿亚麻长袍,都要留辫子,女孩在发饰前,男孩在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辫,不佩戴珠子饰品,在成年礼后才能穿衣裤装。
民族舞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搓蹉裹草帘子舞撵鬼舞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
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
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
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能通话。
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记载,经相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
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
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个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聚族而居。
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
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
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粗大的铁三脚架。
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灵的象征。
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
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
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民间舞基本知识介绍
民间舞基本知识介绍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不妨看看民间舞基本知识介绍。
简介民间舞(folk dance)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辞海》中这样定义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综合民间舞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性将民间舞的概念概括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今在民间,人们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人民自己跳的。
这是民间舞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
人们是以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民间舞能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
语言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因此,它亦能最充分地表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及其特征。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艺术特征民间舞的艺术特征丰富多彩,至少应具有:地域性、封闭性、族群性、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群体性、业余性、游戏性、自娱性、宣泄性、仪式性、表演性、娱神性、娱人性、单纯性、重复性、参与性、广场性、泥土性、生活性、模仿性、写实性、目的性、实用性、节令性、图腾性、巫术性、杂技性、竞技性、治疗性、歌舞性、戏剧性、道具性、多样性、综合性、即兴性、自由性、社会性、凝聚性共42种。
普米族舞蹈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民族舞蹈》教学目标:1. 了解普米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
2. 学习普米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舞蹈,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普米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2. 普米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 普米族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 学生对普米族舞蹈风格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普米族舞蹈视频、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料。
2. 舞蹈服装、道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普米族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普米族舞蹈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普米族舞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二、学习普米族舞蹈的基本动作1. 教师讲解普米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如:踏步、摆手、转身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动作,注意动作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
三、练习普米族舞蹈1. 学生分组练习普米族舞蹈,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2.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复习普米族舞蹈的基本动作1. 学生复习普米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抽查学生的动作,检查学习效果。
二、学习普米族舞蹈的风格特点1. 教师讲解普米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如:热情、奔放、豪迈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舞蹈的风格特点,注意表现舞蹈的韵味。
三、表演普米族舞蹈1. 学生分组表演普米族舞蹈,展示学习成果。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普米族舞蹈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舞蹈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普米族舞蹈的感受,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评价学生的舞蹈动作是否准确、优美。
3. 评价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否到位,是否能够展现普米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舞基础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搓蹉裹草帘子舞撵鬼舞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
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
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
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
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
1960年根据本民族
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
能通话。
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
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
历史记载,经相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
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
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
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
“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个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
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
聚族而居。
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
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
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
粗大的铁三脚架。
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
灵的象征。
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
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
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普米族歌舞活动很盛,婚、丧及节庆中都有歌舞相伴。
普米族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
婚配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
婚礼程序较繁。
先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举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
祭过锅庄就算定了婚,尔后还要择定婚期。
结婚多选在冬腊月农闲季节实行,婚礼前要由媒人带领两个年轻人,把礼物背到姑娘家去,称为“过礼”。
媒人一定要能说会唱,因为女方村寨每家都要请媒人做客对歌,唱赢则罢,唱不赢就向主人敬酒,请求宽恕。
新娘出嫁的头夜,亲友们要聚到她家唱歌跳舞,彻夜狂欢,祝贺新喜。
婚礼之日,新娘一大早便被送亲客簇拥着上了路,媒人却被锁在一间屋子里,屋内还陪锁着一位主方歌手。
门外由两个姑娘手执钥匙把门。
主方歌手先唱《锁门调》,媒人懂行,就用《开门调》将锁唱开。
媒人唱赢了,门外的姑娘连忙开锁放人,媒人就去追赶送亲的队伍,媒人唱不赢,就得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求得宽恕才能脱身。
新郎这方的村寨里,每家都要背上一坛酒到村口去迎候送亲的客人。
两边相见时,要互相鸣枪致意。
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长辈要烧一堆松毛,让新娘新郎携手绕火堆转三圈,表示除秽。
进屋后,双双跪拜锅庄。
然后由新郎新娘把锅庄两旁的油灯、各自点燃一盏,名为点长寿灯。
礼拜完毕,双方的主要亲人进到屋里,在火塘边每人一碗
酒,一份肉,边吃边展开热烈的对歌。
入夜,远亲近邻在新郎家门前燃起熊熊篝火,吹响竹笛或芦笙,手牵手围绕簧火跳舞,男女青年尽情地欢歌狂舞通宵达旦。
兰坪的普米族,在迎亲仪式中还要跳“仆瓦磋”,即“踩毡角舞”。
迎亲这天,新郎家要在大门外扎一青松牌坊,并用青松毛从院内一直铺到大门外。
在青翠的牌坊前横铺着一床羊毛红漆毡。
当迎送新娘的队伍到达门前时,新郎家一长辈立于红漆毡左前方,手持新毛巾跳仆瓦磋,以示对送亲客人的热烈欢迎。
送亲队伍中新娘家的主要长辈,上前与新郎家的长辈对跳仆瓦磋,而后走进临时搭的“巴
沙”(青棚)内主客对坐,喝酒对歌……。
兰坪的仆瓦磋,丽江的“热那哦那”、“若浪”等舞蹈是专在婚礼时跳的。
婚礼上除了这类专门的礼仪舞蹈外,只要是有助于渲染喜庆气氛,抒发快乐心情的自娱性舞蹈,均可自由选择,尽情唱跳。
宁范、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实行火葬。
在死者弥留之际,要视其性别,男性牵来一只母绵羊,女性牵来一只公绵羊,毛色以纯白为佳。
这是死者的伴侣,它将陪死者一起去到阴间。
接着,要唤来一条狗,这是为死者带路的;最后还要牵来一匹马,这是死者的坐骑。
人落气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房头板数块,同时吹牛角、放土炮,向村邻亲友报丧。
接着把抽下来的房头板劈开烧水洗尸。
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将尸体裹成蹲跪状,然后放入正房后面夹道间的地坑内,上面盖罩铁祸,用稀泥密封,然后请韩规择算发丧日子。
发丧的头夜,村邻亲友聚集治丧人家,在院子里烧起火堆,青年男女拉成圆圈,围绕火堆歌舞。
当晚,除了有严格规定的宗教舞蹈及婚礼中的礼仪舞蹈不能跳而外,其它欢快抒情的民间舞蹈,如“搓磋”、“贡哩年嘎”、“松迟松勇”、“团结跳”等均可自由选择,尽情欢跳,使整个丧事过程在悲哀和欢乐交融的气氛中实行。
发丧时,将尸体由夹道间取出,装入一顶“灵轿”(状如花轿的木棺,尸体按蹲跪状直立放入)。
韩规念,“送魂经”,举行“给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