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作品谈谈其作品的人文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最著名的资本阶级人文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整个英国社会的现实,其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慢慢的改变。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最初的理想化的踊跃的思想,到面对现实黑暗后从头思考人文主义的高尚理想可否得以实现,到最后认清现实的黑暗,以神话传奇的形式来描画人世间的悲欢聚散,追求至高纯洁的理想世界。
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保护、追求和关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都反映在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反映在作品里的人文思想是在不断转换,这和那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有所减缓,社会比较安宁,经济走向繁荣,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他写得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君主形象,并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向往。
喜剧和诗歌也充满了明朗踊跃的基调。
歌颂了年轻男女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力量,为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而尽力,这样激进,乐观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忙朋友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发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次要情结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其中还穿插了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的桥段。
莎士比亚肯定了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之间友情、爱情的高尚,伟大的情谊打败了夏洛克所代表的贪婪、残暴。
年轻的男女为追求自由恋爱,以智慧和勇敢改变命运。
象征正义的法律最终仍是站着仁慈的安东尼奥这一边,象征封建礼法的“三个匣子”最后也被爱情的力量所打破。
虽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但结局圆满。
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还展此刻他博爱、仁慈、宽容的精神上,他以为人性高于一切,人性可以战胜世间一切邪恶,乃至他还同情那些因为贪婪、邪恶最终受到惩罚的人。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引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而且在后世一直深受高度赞誉。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人性中的黑暗面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的主题,并分析其中对人性的深度探寻。
主题1: 命运与宿命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往往受制于命运和宿命。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避自己注定遭受的痛苦。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命运推向了和解父亲死因并报仇的道路。
同样,在《麦克白》中,麦克白注定要走上篡夺王位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道路。
这些故事传达出思考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主题2: 爱与欲望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强烈的爱与欲望,这些情感往往导致角色的悲剧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使他们忽视了家族之间的仇恨,最终导致他们双双丧命。
而在《奥赛罗》中,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和嫉妒摧毁了他们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双方死亡。
这些故事表达出爱情和欲望对人性带来的巨大影响。
主题3: 欺骗和背叛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角色之间的欺骗和背叛常常是引发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奥塞罗》中,艾戈因自私和嫉妒而背叛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奥塞罗。
同时,在《李尔王》中,女儿勤勉忠诚地侍奉着父亲,但被姐姐腐化的行为所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揭示了欺骗和背叛对关系的破坏力。
主题4: 邪恶与正义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经常探讨邪恶和正义之间永恒的斗争。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渴望权力而陷入邪恶的漩涡,并最终被正义所消灭。
在《哈姆雷特》中,充满野心和欺骗手段的克劳迪斯谋害了自己的兄弟并夺取王位,但最终遭到了报应。
这些故事引发了观众对善与恶、正义与罪过之间辩论和思考。
结论莎士比亚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人类心理和情感而闻名,他通过探索命运、爱与欲望、背叛和正义等主题揭示出人性中复杂而多样化的一面。
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普世意义,也使得莎士比亚作品在历经几个世纪后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读者和观众们持续的探索和思考。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通过对人性的探索,他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他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展示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走上了杀戮之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如果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欲望。
其次,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良知。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对父亲的死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然而,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思考着复仇的正当性和后果,最终选择了推迟复仇。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道德挣扎和矛盾,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良知和道德观念。
此外,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爱和情感。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年轻人因为家族的仇恨而无法在一起,最终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爱和情感的力量,以及由于外界的限制而导致的痛苦和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爱情和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对个体情感的束缚。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他通过对人性中的黑暗面、道德观念和良知、爱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性的机会。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与意义探析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其复杂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思考人生命运等哲学问题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探析。
主题:1.命运与自由意志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成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通过塑造角色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示了命运对人类力量的无所遁形。
同时,也有不少角色努力追求自由意志,试图改变自己或他人的命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2.爱与欺骗爱情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而重要的主题之一。
角色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了欺骗、背叛和误解等种种困难与矛盾。
莎士比亚用深入细致的刻画展现了爱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权力与野心权力和野心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这些作品中,角色们为了权力地位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权谋和野心往往导致自身的毁灭。
莎士比亚借助这一主题探讨了权力背后隐藏的贪婪、堕落和罪恶。
4.道德和伦理问题莎士比亚悲剧也常常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
通过展示角色在艰难抉择面前陷入道德困境以及承受着罪恶感或内疚感时内心纠结,莎士比亚引发读者对于正义、善恶、责任等关键议题的深思。
意义:1.反思人性莎士比亚的悲剧揭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通过细腻刻画角色内心的善良和邪恶,表达了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使观众深思:在不同情境下,人性如何体现,而道德选择是否受人类天性所限?2.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角色们努力奋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发现真正掌握命运并非易事。
这种关系使读者不禁思考:到底我们能够影响自己命运的程度有多大?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超出我们力量范围之外的事情?3.警示权力对个体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腐败莎士比亚以其深刻洞察塑造了一系列欲望权力、滥用权力或被权力蒙蔽又最终被摧毁的角色。
浅析悲剧经典作品中的“神性”与“人性”
184艺术家The artists一、古希腊典型悲剧中的“神性”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者普罗米修斯》的主角都是神。
神性泛滥的时代,悲悯、大义、体恤弱小等优秀品质将普罗米修斯符号化,甚至奥林匹斯的众神也被符号化:代表阴暗、仇恨的复仇女神、代表智慧的雅典娜、代表美貌的维纳斯……正式的、官方的、毫无争议的标签,这是一个固化的时代,人们到剧场的目的不是感受、体悟人性和永恒,而是去聆听对虚无的赞美与褒奖。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角变成了人,却只是外化的人、物质的人,其内核是神所操纵的小丑。
神性从原先的赤裸裸,到被人皮所包裹。
即便主人公俄狄浦斯是一个英明的国王,是一个魁梧健壮的人,依旧受到命运的捉弄,在神示中不堪地活着。
自出身起就受到太阳神的捉弄,生灭全看神的心情,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认为神不一定正义,而后者认为神一定正义。
但不约而同地在抒发赞美神性,咏叹个人命运的可知不可为。
到了最后一位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情况有所改观,在他的笔下,美狄亚对自己悲剧的命运发出了抗争,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后驾着龙车远去。
虽然结局有些魔幻,但是仍然表达了作者对神、对命运的抗争。
自此,古希腊悲剧从英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走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人物也从最初的神变为渐渐萌生了反抗意识的人。
二、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人性”经过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后,当时的文学艺术活跃在一种“以人为主”的氛围中。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哈姆雷特》,有人称它为悲剧的集大成者,在这出典型的性格悲剧中也暗含了莎士比亚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在剧中,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态度几经变化,甚至看似前后矛盾。
起初他认为,命运变幻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而给高贵之人带来了灾祸。
他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咒骂命运为“娼妓”,并在一次独白中表示要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介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写作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作品。
在这些悲剧中,莎士比亚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和命运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所描绘的人性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人性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种各样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而矛盾的人性特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高尚而复杂:许多角色具有高度情感和道德觉醒,例如《哈姆雷特》中复仇心切、思想深沉的哈姆雷特以及《奥赛罗》中正直善良却易于受骗的奥赛罗。
2.动机复杂: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些具备动机复杂的角色,如《麦克白》中野心勃勃却内心矛盾的麦克白以及《李尔王》中自私而又痴迷于权力的李尔王。
3.带有人性弱点: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中脆弱和缺陷的一面。
例如,《奥赛罗》中的嫉妒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冲动带来的后果。
命运对人性产生影响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是一个重要主题,它对人物的行为和结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1.外部力量:命运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经常以外部力量或事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国王被毒死、父亲复仇等事件都是命运安排下发生的。
2.内部决定:除了外部力量,命运也可以由人物自身所做出的选择决定。
在《麦克白》中,主角麦克白选择过度追求权力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3.心理斗争:在一些悲剧中,人物内心的斗争也反映了命运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在《李尔王》中,主角面临疯狂和后悔的折磨。
结论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命运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他创造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充满矛盾和动机复杂的角色,展现了人类本质中强大而脆弱的一面。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命运不仅仅是外部力量所决定,还受到个体选择和内心斗争的影响。
通过这种探索,莎士比亚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命运关系深入思考,并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戏剧艺术体验。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圣与人性:《哈姆雷特》中的道德冲突与宿命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圣与人性:《哈姆雷特》中的道德冲突与宿命论引言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思想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探索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正是其中的一部杰作,它在道德伦理和宿命论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深度。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中涉及到的道德冲突和宿命论,并分析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背景下所具有的意义。
道德冲突:内心价值观与外界压力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临着许多道德冲突。
他被要求报仇杀死自己的父亲之仇人-叔父克劳狄斯,然而,他内心深处对杀人这种行为产生了疑虑。
他询问自己是否应该忠于个人道德准则以及尊重上帝的规定来拒绝报仇。
此外,《哈姆雷特》还涉及到性爱与道德的冲突。
主人公对其母亲与叔父的婚姻感到厌恶和不满,她们违反了社会、宗教伦理准则。
哈姆雷特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们所采取的行为来评价道德。
他认为自己更符合真正的道义观念,因此内心产生了矛盾和压力。
宿命论:个体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纠结除了道德冲突外,《哈姆雷特》还探讨了宿命论的问题。
哈姆雷特面临着一个困扰人心的问题:是接受他父亲鬼魂所说的复仇使命,还是相信一切都由命运安排?这引发了关于个体自由意志与社会制约之间的辩论。
莎士比亚通过表现哈姆雷特的思想斗争来探讨宿命论。
他展示了个体在权衡自己意愿和社会期望之间所经历的挣扎。
虽然宿命似乎操纵着一切,但“意图”和“行动”仍然由个体选择。
文艺复兴时期背景下的意义《哈姆雷特》所探讨的道德冲突和宿命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欧洲社会在逐渐由宗教向人类主义发展,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成为关注焦点。
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置于这个转型之际,通过其内心挣扎、道德选择以及对自身命运负责的态度,折射出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困惑与思考。
他通过戏剧反映了当时许多人面临的道德问题和宿命论的辩证思考。
结论《哈姆雷特》是一部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神圣与人性冲突以及宿命论观念的精彩作品。
作品中描绘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道德冲突而面临的内心纠结以及对个体意愿与命运关系的思考。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整理]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4世纪的意大利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开始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流落西欧,带来许多古典文化的精品,同时,罗马的废墟上也发掘出许多古代的文物。
长期被埋没的古代文化重新被人发现。
地理大发现又大大扩充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头脑中的世纪神学观念迅速瓦解。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始,莎士比亚以以极大的热情怀揣着对自己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充满着信心。
然而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会的强大势力,使得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在现实中实现。
然而就像是恋人一样明知道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莎士比亚还是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能够使得社会能够实现人文主义理想。
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社会环境变得更恶劣了。
莎士比亚似乎是洒脱了,放开了,却又好像在嘲笑自己年轻时的那种坚持。
只能让人文主义存在于理想中,不让现实玷污了。
1590至1600年,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她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比较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岛国。
王室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实现了暂时的妥协,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比较安定。
莎士比亚面对这种繁荣景象,幻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中能够实现。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乐观、激越、明朗的感觉。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喜剧中,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
莎士比亚的喜剧成就与其悲剧一样斐然。
他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作品中清晰地表达出要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以笑声为武器,对各种各样阻挠社会发展的封建保守势力,给以无情的讽刺。
《威尼斯商人》是这些喜剧中最富有讽刺意义的一部。
剧本表现了男女青年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的主题,揭露了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商人的丑恶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友谊、爱情、仁慈对仇恨、贪婪、狠毒的胜利。
文学解读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哲理
文学解读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哲理人性一直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而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中对人性的描绘更是深入人心。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复杂的情节,莎士比亚刻画出了人性的各种面向,包括善良与邪恶、爱与恨、痛苦与欢乐。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解读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几个经典人物,来深入探讨他的人性哲理。
首先,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以《哈姆雷特》为例,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不仅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丰富、易受激怒的人。
他对于自己父亲的死感到深深的悲痛,但在阴谋与复仇的困扰下,他陷入了迷茫和犹豫之中。
这种矛盾的人性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人物的深入刻画,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爱与恨是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体现人性哲理的重要方面。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的爱情被恩怨与家族间的敌对关系所阻碍。
他们的爱情被拆散,最终以悲剧收场。
莎士比亚以此揭示了人性中伟大的爱情与无情的命运之间的矛盾,并探讨了爱情与家族仇恨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经常揭示出人性中阴暗面的存在。
比如,在《奥赛罗》中,主人公奥赛罗因为嫉妒心理而受到诱导,最终导致了他的妻子的悲剧性死亡。
这个故事展示了嫉妒是人性弱点之一,并告诫人们要警惕个人的欲望和负面情绪的蔓延。
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莎士比亚督促人们审视自己内心的欲望,并劝诫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哲理还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解读。
譬如,他在《李尔王》中探讨了人性的贪婪和权力欲。
同时,在《麦克白》中,他揭示了独裁者的心灵变化和内心的悲剧。
这些作品都是莎士比亚对人性进行深刻剖析的代表,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贪婪、权力欲和企图心等负面因素对人性的侵蚀。
总体来说,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哲理是多元且复杂的。
通过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爱与恨的对比以及揭示人性的阴暗面,莎士比亚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多重层面。
莎士比亚的文学思想是什么
莎士比亚的文学思想是什么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最伟大的作家,那么莎士比亚的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莎士比亚的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莎士比亚的思想英国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诗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差不多四十部戏剧,一百五十多首诗歌。
他的戏剧和诗歌大多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的历史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宣扬的是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思想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开始慢慢的失去了以前的辉煌,逐渐走向瓦解。
而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逐渐在社会上成为主导力量。
莎士比亚思想慢慢的被新兴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所吸引,人文主义的思想逐渐占据了莎士比亚的内心。
莎士比亚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反映为,他勇敢的批判封建社会的愚昧和黑暗,以及对自然人性的过分约束。
他企图通过作品建立一种新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尤其的反映了莎士比亚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永远主张的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和特权进行抑制。
主张国家的权力应该归属于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兴资产阶级。
国家的管理和统治不应该在依赖于腐朽的封建贵族阶级。
只有改革,大胆的启用人才,国家和人民才会更幸福。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人物设置方面,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在于,为表现悲剧深广的震撼力量,其悲剧都是发生在身处精英阶级或是豪门望族的成员。
因为,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说,他的命运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福祉,当他突然从天上摔下来时,他的毁灭就会给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对比,更加能够显示出人的无能和宿命的不可掌控。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从其创作背景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丑恶和弊端凸显无疑,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现实的意义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最突显的特征。
莎士比亚的悲剧表达出来的都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立,突出表现内在冲突的激荡。
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特点
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特点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
了各种主题和情节。
以下是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些主题特点:
爱情与激情
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探讨爱情的各个方面,包括浪漫的爱情、
激烈的恋爱和复杂的婚姻关系。
他的作品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权力与政治
莎士比亚的戏剧经常围绕权力和政治展开。
他关注王室、政府
和权威机构内部的斗争和欺诈。
他的作品探讨了权力对个人和社会
的影响,并传达了对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的批判。
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研究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揭示了人们面对诱惑、痛苦和道德选择时的内心挣扎。
他的角色常常成为命运的奴隶,并面临着人生的艰难抉择。
社会问题与道德困境
莎士比亚作品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和道德困境。
他关注社会不公和伦理问题,并通过戏剧情节和角色展示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演变。
战争与和平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涉及战争和和平的主题。
他描绘了冲突和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试图探求和平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人性的欺骗与勇气的展示
莎士比亚作品中揭示了人性的欺骗和虚伪。
他的角色常常使用谎言和伪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时,他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勇气和坚韧的一面,他的角色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对抗和克服的力量。
总之,莎士比亚作品的主题广泛而深刻,他的剧作通过描绘人类情感、权力斗争、道德困境和战争和和平等主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普遍经验和社会问题。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及其主题研究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及其主题研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文学体裁。
其中,他的悲剧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本文将研究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及其主题,探讨他在这些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命运和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1.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概述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包括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这些作品都以人类的悲剧经历为主题,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表演,展示了人类内在的痛苦和命运的无奈。
2. 人性的探讨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的人物形象充满了矛盾和内心的挣扎。
比如,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道德困境和个人利益的抉择,在内心中经历了剧烈的挣扎和痛苦。
3. 命运的力量莎士比亚相信命运的力量,他在悲剧作品中常常以命运的安排来解释人物的灾难和悲剧。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的爱人被命运的捉弄推向了不幸的结局。
莎士比亚通过这种安排,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4. 道德的边界道德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展示了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比如,在《麦克白》中,麦克白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而背弃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5. 爱与死的冲突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爱和死常常构成了冲突和矛盾。
他描绘了深爱着对方的情侣们面临命运无情考验的困境,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这种冲突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思考。
6. 总结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通过深入探讨人性、命运、道德和爱与死的冲突,展示了人类的痛苦和无奈。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和研究,成为了世界戏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对于这些普遍而深刻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注:本文分为6个小节,分别论述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概述、人性、命运、道德、爱与死的冲突,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莎士比亚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莎士比亚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观念。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
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政治理想:
1. 石活计格的民主思想:莎士比亚的政治理想强调民主和平等。
在《威尼斯商人》中,石活计格对追求利益的商人不屑一顾,他不会
为了个人利益而舍弃正义。
2. 叛逆精神: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描绘了一些反叛者,他们试图
打破旧的体制,追求新的秩序。
例如《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妇和
《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
3. 政治权力的滥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揭示了统治阶级滥用
政治权力的问题。
例如《李尔王》揭示了一个国王的独裁统治,而
《理查三世》则描绘了理查三世的独裁统治和他对民众的残忍行为。
道德观念:
1. 尊重生命: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强调了人生的无价。
无论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还是《奥赛罗》等作品,都反映
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尊重。
2. 道德标准的正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强调了道德标准的正义。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抗议种族歧视的人不会屈服于不公正和邪恶。
3. 个人的责任和勇气: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描绘了一些勇敢的
人们,在面对危险和不公正的社会情境时采取了保护正义的行动,这
些人值得仰望。
例如,哈姆雷特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他的亲人和国家的
责任感和勇气。
总之,莎士比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在他的作品中被充分地展现,无论是民主、平等、反叛精神、尊重生命、道德标准的正义及个
人的责任和勇气,这些思想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两性观
莎士比亚的两性观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
他的作品描写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爱情和两性关系。
他的作品不仅在其时代受到了欢迎,而且在今天仍然受到重视和赞誉。
莎士比亚的两性观是一个复杂的主题,涉及到性别角色,爱情,婚姻,性行为等方面。
性别角色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经常塑造出强烈的性别角色。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有力的,自信的,当权的,而女性则更加温柔,依赖,弱势。
举个例子,他的作品《仲夏夜之梦》中,两个女性受到了男性欺负,而男性则操纵着局面。
另一方面,在《简·爱》中,简则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她超越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爱情莎士比亚对爱情的描写是令人敬畏的,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情。
他的作品中有浪漫的爱情,有“一见钟情”的爱情,也有复杂的爱情。
尤其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描述了一对年轻恋人的爱情,这是一个人类生命中最特别的体验。
在《暴风雨》中,他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父女关系,以及父爱和恨的效应。
婚姻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婚姻是一个根本的主题。
他塑造的夫妻关系有问题的,有悲剧的,但也有幸福的和理想化的。
他经常描写由于不同的观点,切断了情感纽带的夫妻关系,以及在争吵中失去了信任和忠诚的婚姻关系。
在《成吉思汗的儿子》中,描写了一段由感情建立的婚姻,以及通过困难和挑战达到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相互合作。
性行为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并不以不适当的方式描写性行为。
相反,他的作品中通常会暗示性行为,以启示情感和角色关系。
在《哈姆莱特》中,玛德成为自杀的理由之一是她和哈姆莱特的性关系。
在《奥赛罗》中,奥赛罗和他的妻子在性方面的关系成为另一个人的谋杀动机。
结语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的两性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寓意和象征的,引导着读者在不同层面上思考两性关系的本质和意义。
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爱情的种种面貌,婚姻的挑战和性行为的含义。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人性探讨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人性探讨引言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悲剧是其中最为著名而深具影响力的一类。
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叙述方式,通过描绘人性中深层次的冲突、欲望和矛盾来吸引读者和观众。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作品中对人性进行的探索。
1. 人性的复杂性莎士比亚通过他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展现了人性极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面。
他不仅关注了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深入揭示了人性中黑暗和邪恶的部分。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角色既有深思熟虑又有疯狂无常之处,这样饱含冲突性格使得他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并且深具现实代表性的人物。
而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以其渴望权力的欲望而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反面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野心。
2. 冲突与抉择莎士比亚所写的悲剧作品常常描绘了角色们在复杂冲突面前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这些选择通常牵涉到伦理、道德和个人忠诚等问题。
例如,在《奥赛罗》中,奥赛罗与他信任的朋友以及自己所爱的妻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结局。
这些角色们面临着痛苦而严峻的抉择,必须在不同价值观之间做出取舍,并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3. 欲望与矛盾莎士比亚对于人性中欲望和矛盾元素的揭示也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他经常通过角色内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欲望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奥赛罗》中的奥赛罗被嫉妒和怀疑之火驱使,导致他产生了暴力行为;《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既渴望权力又害怕后果,并不断陷入自我纠结和内心挣扎。
4. 后果与教训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角色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往往会带来悲惨的后果。
通过这些后果,莎士比亚告诫我们在面临抉择时要谨慎思考,并意识到每一个行动都是有代价的。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们由于误解和冲动而导致悲剧结局,这给我们带来了关于爱情和信任的深刻思考。
结论莎士比亚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戏剧表达方式,在他的悲剧作品中深刻探讨了人性多样化、复杂性和冲突等问题。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杀了他的叔叔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范文:试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摘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
在西方戏剧史和世界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刻的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文主义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1.1 人文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思想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反对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个性自由。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出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地向外传播,并且不断的得到发展。
大约在15世纪、16世纪传到英国。
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不断地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文学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
文学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他的经典作品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文化中。
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意图和他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以几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为例,来探讨文学解读对于我们的意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剧描绘了一个复杂而多重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权力、背叛和道德的问题。
通过对《哈姆雷特》进行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尤其是哈姆雷特自身的内心挣扎和对父亲被杀的报复,展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悲剧。
通过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中的复杂情感和道德抉择,以及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另一部广受赞誉的莎士比亚作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悲剧,描绘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与两位年轻情侣之间的爱恋。
通过文学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于爱情的理解和描绘,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人类的偏见和家族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角色的解读和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对于人类情感的把握和对爱情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还有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是《麦克白》。
这部戏剧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对《麦克白》的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莎士比亚对于权力欲望的探讨和人性的脆弱性。
麦克白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角色,通过欺骗和谋杀来获得权力,最终导致他的悲剧命运。
通过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对于权力与道德的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揭示。
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作品值得我们进行文学解读。
不论是《威尼斯商人》的对于种族与宽容的思考,还是《李尔王》对于家庭和疯狂的探索,通过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洞察,需要我们通过文学解读来发掘其中的珍宝。
神性与人性_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
第8卷 第1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8,N o.12009年2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2009文章编号:167127041(2009)01201222043收稿日期:2008211209作者简介:尹翎鸥(1971-),女,山东掖县人,副教授;E 2m ail :Y LOSeagull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3尹翎鸥(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8)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
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
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Divine and hum an nature———M orality subject in Shakespeare ’s literary w orksYI N Ling 2ou(C ollege of F oreign Languages ,Dalian Jiaotong Univ.,Dalian 116028,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d Shakespeare ’s literary w orks in terms of ethics.T aking the culture as the reference and humans as the basi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hanges in m oral m otifs and ana 2lyzed people ’s m orality during the Renaissance.The Renaissance is the era that the divine nature returns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human nature construction ,which features Shakespeare ’s w orks.He ac 2com plished the later stage humanism annotation to “pers on ”:to en 2joy life ’s natural love m oderately ;to eliminate evil with the love of G od.Shakespeare ’s literary w orks embodies the m orality subject that the divine nature prom otes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ultimate scheme of humanism.K ey w ords :Shakespeare ;the Renaissance ;m orality ;humanism ;G od 一、引 言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
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
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引言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
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
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
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
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
“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了。
”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
他所具有的包容性、前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
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
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
不同的是,他笔下的爱情并非一味的放纵、疯狂、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激情又不失理智。
莎士比亚指出,情欲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
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
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但是却又陷入自我情欲冲动的牢笼,这是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是他从始至终的思想。
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
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
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
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
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人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人们开始摆脱禁欲主义,追求自由和恋爱的权利。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执着、勇敢机智地与各种邪恶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禁锢的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和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
这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还有另外一个倾向,即鼓吹“人类之爱”,认为爱情拥有融化仇恨的力量。
这是因为处于人问“伊甸园”世界中的人们由于接受人性理智的指引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并且做到以宽厚和仁爱去消解怨愤。
因此,美总能战胜邪恶是早期莎士比亚依据基督式仁慈的自信而产生的乐观。
“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出发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中心内容。
莎士比亚的喜剧直接歌颂爱,他的悲剧也以爱为出发点,几乎莎剧中一切难题都可以用爱去解释。
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虽对其爱的理想充满乐观情绪,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社会中在爱和善的对立面还存在着一股邪恶势力,这股势力时时在破坏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莎士比亚的喜剧在歌颂爱的同时又揭露邪恶者。
《无事生非》中的唐·约翰和波拉契奥,专事造谣生事,阴谋破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贪欲和嫉妒使他丧失人性,竞欲以屠刀置人于死地,并且毫无宽容怜悯之心,成为一个“恶魔”。
莎士比亚认为,对于邪恶不仁的现象,应用爱的力量去消弭。
他的喜剧证明,正义可以战胜邪恶,人类之爱一定能普遍实施,邪恶者在爱的感召下,有可能弃恶从善,重新做人。
《皆大欢喜》中的弗莱德里克、奥列佛篡夺权位,残害手足。
但弗莱德里克在军队攻打隐居在森林里的公爵途中,经过一位修道士的开导,终于悔过,决定放弃非分之位,痛改前非。
而在奥列佛生命危急之时,他的弟弟奥兰多不念旧仇,舍身相救,致使奥列佛幡然悔悟,哥俩和好。
即使对于顽固作恶的,莎士比亚也不放弃爱的感化。
在莎士比亚看来,基督正是爱和善的化身。
因此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里发现了人性。
三、英明的理想君主——亨利五世在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的典范《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社会历史背景被设定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亨利四世首先凭借老练阴险的政治手腕实现了他勃勃的政治野心,登上了王位的宝座;然后利用他过人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大贵族叛乱,使国家安定统一。
亨利四世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而狡诈、冷酷、奸猾甚至于残暴,这在权力纷争时代为了国家利益是无可非议的,但却不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并寄予希望的理性君主。
亨利五世的人物形象为人们提供了答案。
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及《亨利五世》中精心塑造了亨利五世这个回头浪子式理想君主的形象。
剧中的亨利五世要比历史上的亨利五世高大完美得多。
他出身皇室贵族,明事理,有胆略,有超人的军事才能,有不凡的政治胸怀,能文能武,是个了不起的帝王将才,作者几乎把能够给予一个理想君主的品德,统统集中在他身上。
但是,这样一位英明君主,在没登上王位之前,竟是一个“自贬身价,结交匪类”“放浪形骸”的浪子,只是在一个“光荣的日子”到来时,他才一反往常突变成非凡人物。
在即位后他立刻与过去一刀两断,忠心国事,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成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为什么莎士比亚要安排这样一个奇异的转变过程来表现理想中的君主形象?人物史专家和学者们是这样解答的:“作者寄托了一个开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
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
”2在《莎士比亚全集》的“前言”里是这样写的:“《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描写了亨利五世为太子时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
”又说:“这两个剧本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国王,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都认为作者塑造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是为了说明一条道理:只要君主进行道德改善,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贤明君主。
但是,从作品的人物纠葛、戏剧冲突、剧情发展的始末来看,亨利五世这个人物所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已大大超越作者的主观意图,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改善的君主形象。
莎士比亚之所以如此评判是因为他认为以恶制恶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只有依据基督式的上帝博爱才可以消除邪恶,清除污浊,创设人类世界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
虽然仁慈与爱这些善的力量的取胜过程不像早期喜剧中那样轻而易举,但用神圣的爱去化解恶使得作恶者弃恶从善是他自始至终的信念。
四、活力主义者——福斯塔夫约翰·福斯塔夫作为莎剧中塑造得最出色的人物,不仅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喜剧形象,同时浸染著作者的心,是莎士比亚精神苦役的具体表现。
福斯塔夫这一角色最早出现在《亨利四世》中,他暴露出的丑恶形象是一个拦路抢劫的山林大盗,是不务正业的浪荡太子的亲密伙伴,这时的他,是一个目无法纪、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
他寡廉鲜耻,恣情纵欲,酗酒狎妓;他贪财贪吃,欺诈行贿;他出乖露丑,作恶多端。
而在另一出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他充当了主角。
这回,他已经是一个奇丑的白头翁,但老不正经的性格仍使他淫气未减,因而人们在此剧中,又见其以一副老色鬼的面貌登台亮相。
于是“道德败坏者”“寄生虫”长时间成为扣在他头上的帽冠。
然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戏谑又饱含深情地赐给读者一个这样的福斯塔夫:坚定忠实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者,代表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个人实现方式和价值理念。
“为自己活着不是大逆不道”是他的信条。
他重视现世,对满足世俗世界里的情欲具有无以比拟的热情,并从不怀疑当下的幸福作为自由之路的神圣性。
由此,他已经从观念到实践都在自觉地尊奉内在的生命。
他的宣言是明确的,在人多的地方还更加响亮:“一个人在自己本分内忙活可不是罪过。
”一种压倒一切的内在性此时正用鲜活的、具体回归的生命之身来证明生命这一庄严主题。
他礼赞生命,热爱自己的信仰这一点任何人干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