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_2013》的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
建筑边坡规范中几个问题

F s1
Fs1
求 F S 两种方法:直接解,降低 c与 tg
编辑课件
2、 超载安全系数
采用增大荷载
极限荷载
的安全系数 Fs 实际荷载
3、 只增大下滑力,不增大抗滑力的安 全系数(传递系数法显示解应用)
不是严格的安全系数,目前一些 边坡规范中采用,很低安全系数会产 生很大推力,这就是为什么以往安全 系数一般采用1.15低值。
si n )( s ic n o s)( 0 ) .5 } ]
编辑课件
采用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
ρ—地震角
7度 类别
0.1g 0.15g
水上 1.5° 2.3°
水下 2.5° 3.8°
8度 0.2g 0.3g 3° 4.5° 5° 7.5°
9度 0.4g 6° 10°
建筑边坡规范中几个问题
郑颖人
教授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编辑课件
一、边坡安全系数的几种定义 二、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几种极限分析
方法的分析与选取 三、关于不平衡推力法显示解 四、地震情况下的稳定分析 五、新规范中修改了稳定安全系数 六、6.2.8条中,原规范
现改为 七、岩体结构面实用分类方法研究
编辑课件
3.岩质边坡结构面实用分类方法研究
3.1 实用分类方法基本原则
① 针对性 ② 科学性 ③ 简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建筑边坡规范》采用简化Bishop法、不平
衡推力法隐式解;
编辑课件
6、增加了对复杂情况可采用数值 分析法(数值极限分析法)的规定
近年制定的规范都引入了对于复 杂问题可采用数值方法或数值极限 方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1. 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为了保障建造边坡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而制定的。
本规范适合于各类建造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
2. 术语和定义2.1 建造边坡:指建造物周边或者附近的土石体,包括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
2.2 边坡工程:指对建造边坡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工程。
2.3 边坡稳定性:指建造边坡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能力。
2.4 边坡破坏:指建造边坡失去稳定性,发生坡体滑动、崩塌等现象。
3. 设计要求3.1 地质调查:在进行边坡工程设计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方面的调查,以确定边坡的稳定性。
3.2 边坡类型: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边坡类型,包括自然边坡、挡土墙、护坡等。
3.3 边坡坡度:根据边坡稳定性和使用要求,确定合适的边坡坡度,包括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
3.4 边坡排水:设计合理的边坡排水系统,确保边坡内部的水分得到及时排除,防止水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5 边坡保护:根据边坡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边坡保护措施,包括植被覆盖、防护网等。
4. 施工要求4.1 施工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等。
4.2 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坡面的光滑度。
4.3 边坡支护:对于需要支护的边坡,采取合适的支护措施,包括挡土墙、护坡等。
4.4 边坡排水: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边坡排水系统的施工,确保排水畅通。
4.5 边坡保护: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边坡保护措施的施工,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5. 监理要求5.1 施工监理:对边坡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2 质量检验:对边坡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包括土方开挖质量、边坡支护质量等。
5.3 安全监测:对边坡工程的安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边坡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6. 维护管理6.1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边坡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边坡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及验收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16边坡工程质量检验、监测及验收16.1质量检验16 . 1 . 1 边坡支护结构的原材料质量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1 材料出厂合格证检查;2 材料现场抽检;3 锚杆浆体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强度等级检验。
16 . 1 . 2 锚杆的质量验收应按附录 C 的规定执行。
软土层锚杆质量验收应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16 . 1 . 3 灌注排桩可采取低应变动测法或其他有效方法检验。
16 . 1 . 4 钢筋位置、间距、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钢筋探测仪复检,当对钢筋规格有怀疑时可直接凿开检查。
16 . 1 . 5 喷射混凝土护壁厚度和强度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 面板护壁厚度检测可用凿孔法或钻孔法,孔数量为每100m2 抽检一组。
芯样直径为100mm 时,每组不应少于 3 个点;芯样直径为50mm 时,每组不应少于 6 个点;2 厚度平均值应大于设计厚度,最小值应不小于设计厚度的90%;3 直径100mm 芯样经加工后,其抗压强度试验值可用作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直径为50mm,芯样经加工后,其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统计值,可供混凝土强度等级评定参考。
16 . 1 . 6 边坡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检测点分布图;2 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型号;3 检测资料整理和分析;4 检测结论。
16.1监测16 . 2 . 1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应考虑其安全等级、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地质和支护结构特点,根据表16 . 2 . 1 进行选择。
表16 . 2 . 1 边坡工程监测项目表注:l 在边坡塌滑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破坏后果严重时,应加强对支护结构的应力监2 H 为挡墙高度。
16 . 2 . 2 边坡工程应由设计提出监测要求,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
方案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测试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值、信息反馈制度和现场原始状态资料记录等内容。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资料

2.规定了重力式挡墙主动土压力的调整(第11.1.2 条):
3.规定了地震工况的抗滑移稳定系数和抗倾覆稳 定性(第11.2.5条):
4.构造及施工
• 1)增加了位于斜坡地带的重力式挡墙的最小埋入深度和 距斜坡面的最小水平距离要求:
• 2)增加了重力式挡墙防渗与泄水设计要求: • 3)增加了重力式挡墙分段、跳槽施工的要求:
1.明确临时性边坡(包括岩质基坑边坡)的有关 参数(如破裂角、等效内摩擦角等)取值,给出临时 性边坡的侧向压力计算方法;
2.将锚杆有关计算(锚杆截面、锚固体与地层的 锚固长度和杆体与锚固体的锚固长度计算)由原规范 的概率极限状态计算方法转换成安全系数法;
3.调整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圆弧形滑动面 稳定性计算时推荐采用毕肖普法,折线形滑动面稳定 性计算时推荐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
2013年11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95 号公告批准发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为国 家标准,并于2014年6月1日实施。
二、主要修编内容
本规范共分十九章和七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 定性评价、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锚杆 (索)、锚杆(索)挡墙、岩石锚喷支护、重力式挡墙、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桩板式挡墙、坡率法、坡面 防护与绿化、边坡工程排水系统、坡顶有重要建(构) 筑物的边坡工程、工程滑坡防治、边坡工程施工、边坡 工程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及有关附录。
• 调整了岩质边坡破裂角的取值,区分了坡顶有无建筑 物荷载、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第6.3.3条,原 规范第6.3.4条):
• 去掉第6.3.5条,纳入第7章中。
• 增加了岩质边坡考虑地震作用的侧压力计算(第6.3.5 条)。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边坡工程施工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15边坡工程施工15.1一般规定15 . 1 . 1 边坡工程应根据其安全等级、边坡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件编制施工方案,采取合理、可行、有效的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15 . 1 . 2 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发生的破坏等情况,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
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
15 . 1 . 3 不应在边坡潜在塌滑区超量堆载,危及边坡稳定和安全。
15 . 1 . 4 边坡工程的临时性排水措施应满足地下水、暴雨和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有条件时宜结合边坡工程的永久性排水措施进行。
15 . 1 . 5 边坡工程开挖后应及时按设计实施支护结构或采取封闭措施,避免长期裸露,降低边坡稳定性。
15 . 1 . 6 一级边坡工程施工应采用信息施工法。
15.1施工组织设计15 . 2 . 1 边坡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 工程概况边坡环境和邻近建(构)筑物基础概况、场区地形、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点、施工条件、边坡支护结构特点和技术难点。
2 施工组织管理组织机构图和职责分工,规章制度和落实合同工期。
3 施工准备熟悉设计图、技术准备、施工所需的设备、材料进场、劳动力等计划。
4 施工部署平面布置,边坡施工的分段分阶、施工程序。
5 施工方案土石方和支护结构施工方案、附属构筑物施工方案、试验与监测。
6 施工进度计划采用流水作业原理编制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和保证措施。
7 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第60 页8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15 . 2 . 2 采用信息施工法时,边坡工程组织设计尚应反映信息施工法的特殊要求。
15.2信息施工法15 . 3 . 1 采用信息施工法时,准备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 熟悉边坡工程环境资料,掌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了解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质特征和边坡破坏模式;2 掌握设计意图和对施工的特殊要求,了解边坡支护结构特点和技术难点;3 了解坡顶需保护的重要建(构)筑物基础和结构情况,必要时采取预加固措施;4 收集同类边坡工程的施工经验;5 参与制定和实施边坡支护结构、坡顶重要建(构)筑物的监测方案。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施工过程中,为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定和标准。
本技术规范旨在规范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保障工程质量,减少事故风险,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二、术语和定义1. 边坡:指建造物或者道路旁边的自然或者人工形成的倾斜地面。
2. 边坡工程:指对边坡进行设计、施工和监测的工程。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自身重力、外力和地下水等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者变形的能力。
4. 边坡安全系数:指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普通采用抗滑稳定系数和抗倾覆稳定系数。
5. 边坡监测: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以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设计要求1. 边坡设计应满足工程的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考虑地质条件、土壤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
2. 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高度、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安全系数,并考虑抗滑稳定和抗倾覆稳定两方面的要求。
3. 边坡设计应合理选择边坡支护结构和排水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四、施工工艺1. 施工前应进行边坡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土壤性质和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2.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 边坡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括边坡开挖、边坡支护和边坡回填等工序。
4.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监测边坡的变形和位移情况,确保施工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
五、监测与维护1. 边坡工程竣工后应进行定期监测,了解边坡的变形和位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
2. 边坡监测应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包括测量点的设置、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3. 边坡维护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包括加固、排水和防护等措施。
六、安全管理1. 边坡工程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2. 施工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边坡工程的风险和安全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边坡稳定性评价

S建 筑 边 坡 工 程 技 术 规 范GB50330-20025 边坡稳定性评价5.1一般规定4 . 1 . 1 下列建筑边坡应进行稳定性评价:1 选作建筑场地的自然斜坡;2 由于开挖或填筑形成并需要进行稳定性验算的边坡;3 施工期出现不利工况的边坡;4 使用条件发生变化的边坡。
5 . 1 . 2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
5 . 1 . 3对土质较软、地面荷载较大、高度较大的边坡,其坡脚地面抗隆起和抗渗流等稳定性评价应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5.2 边坡稳定性分析5 . 2 . 1 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 应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围、边坡破坏的地质模型, 对边坡破坏趋势作出判断。
5 . 2 . 2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1 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2 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3 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4 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5 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5.2.3. 3 采用圆弧滑动法时,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K ΣR iΣT i(5 . 2 . 3-1)N i =(G i +G b i )cos θi +P w i s i n (αi -θi )(5 . 2 . 3-2)i=(G T i +G b i )s i n θi +P w i co s (αi -θi )(5 . 2 . 3-3) i=N i t g R αi 十 c i l i(5 . 2 . 3-4)式中 K s ——边坡稳定性系数; c 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 ); α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l 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 ); θi ,αi ——第 i 计算条块底面倾角和地下水位面倾角(°);G i ——第 i 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 /m ); G b i ——第 i 计算条块滑体地表建筑物的单位宽度自重(kN /m ); P W i ——第 i 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动水压力(kN /m ); N i ——第 i 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 /m );T i ——第 i 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切线上的反力(kN /m );R i ——第 i 计算条块滑动面上的抗滑力(kN /m )。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技术规范,采用了我国建筑边坡工程中诸多新的研究成果与设计、施工方法,经多方面征求意见,并反复讨论和修改后,审查定稿。
3.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3.2.1边坡工程应按其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不良影响)的严重性、边坡类型和坡高等因素,根据表3.2.1确定安全等级。
本规范共有16章及7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规定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锚杆索锚杆索挡墙支护岩石锚喷支护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坡率法滑坡危岩及崩塌防治边坡变形控制边坡工程施工边坡工程质量检验监测及验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31号,邮编40001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2.1.7锚杆挡墙支护retaining wall with anchors
由锚杆(索)、立柱和面板组成的支护。
2.1.8锚喷支护anchor-plate retaining
由锚杆和喷射混凝土面板组成的支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造工程中,对边坡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技术规定和标准。
它的制定旨在确保边坡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保护环境。
一、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为了规范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而制定的,适合于各类建造工程中的边坡工程。
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术语和定义本规范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如下:1. 边坡:指建造工程中的土石体在自然界中与大气、水体或者其他土石体发生交壤的斜面。
2. 边坡工程:指对边坡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工程活动。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4. 边坡保护:指采取措施保护边坡免受外界因素的破坏。
5. 边坡监测:指对边坡的变形、位移、裂缝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三、设计要求1. 边坡设计应满足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
2. 边坡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的类型、高度、坡度等确定合适的设计参数。
4. 边坡设计应采用合理的边坡保护措施,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性。
四、施工要求1. 施工前应进行边坡的勘察和测量,确定边坡的实际情况。
2.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施工。
3.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边坡的保护,避免因施工活动导致边坡的破坏。
4. 施工结束后应进行边坡的验收,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验收要求1. 边坡工程竣工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边坡的稳定性、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
2. 验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验收结果应详细记录并报告相关部门。
3. 如发现边坡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六、监测要求1. 边坡工程竣工后应建立边坡监测系统,对边坡的变形、位移、裂缝等进行实时监测。
2. 监测数据应定期记录和分析,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根据需要进行修复或者加固。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引言概述: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在建筑物周围或沿着道路、铁路等线性工程的边坡上进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的规范。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避免可能的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一、地质勘察与分析1.1 地质调查:对边坡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
1.2 地质分析:根据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地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分析,评估边坡的稳定性。
1.3 地质灾害评估:对边坡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如滑坡、崩塌等,以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边坡设计与施工2.1 边坡设计:根据地质调查和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边坡设计方案,包括边坡坡度、支护结构等。
2.2 边坡施工:根据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监测与维护:在边坡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同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三、边坡材料与支护结构3.1 边坡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边坡材料,如土石方材料、防护材料等,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3.2 支护结构设计:根据边坡的高度、坡度和地质条件,设计适当的支护结构,如挡墙、护坡等,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3.3 施工质量控制:对边坡材料的选择和支护结构的施工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四、边坡监测与评估4.1 边坡监测:在边坡施工完成后,进行长期的边坡监测,包括地下水位、位移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4.2 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3 边坡评估:定期对边坡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五、边坡工程安全管理5.1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边坡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教育培训等。
5.2 风险评估与控制:对边坡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5本规范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的基本原则,并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的规定制定。
在建(构)筑物场地或其周边,由于建(构)筑物和市政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和对建(构)筑物安全或稳定有影响的自然边坡。在本规范中简称边坡。
2.1.2边坡支护slope retaining
为保证边坡及其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取的支挡、加固与防护措施。
2.1.3边坡环境slope environment
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
2.1.23岩石锚杆anchored bar in rock
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2.1.24系统锚杆system of anchor bars
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
2.1.25坡顶重要建(构)筑物important construction on top of slope
——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锚筋抗剪强度设计值。
2.2.3几何参数
——挡墙基底的水平投影宽度;
——边坡高度;
——钢筋直径;
——锚固体直径;
——锚杆锚固段长度;
——锚杆自由段长度;
——锚杆倾角;挡墙墙背倾角;
——挡墙基底倾角;
——边坡滑裂面倾角。
2.2.4计算系数
——建筑边坡重要性系数;
——荷载分项系数;
2.1.7锚杆挡墙支护retaining wall with anchors
由锚杆(索)、立柱和面板组成的支护。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是指在建筑物周边或道路旁边进行的土方开挖或填筑工程。
为了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技术规范,以指导和规范建筑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
二、术语和定义1. 边坡:指建筑物周边或道路旁边的土方开挖或填筑形成的斜坡。
2. 边坡工程:指建筑物周边或道路旁边进行的土方开挖或填筑工程。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保持稳定的能力。
4. 边坡防护措施:指为保护边坡稳定、防止坡体滑移和塌方而采取的措施,如加固、加筋、排水等。
5. 边坡监测: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估和预警。
三、设计要求1. 边坡设计应满足土质、坡度、高度、陡坡比等要求,并考虑边坡的稳定性。
2. 边坡设计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以便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计算。
3. 边坡设计应考虑地下水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
4. 边坡设计应考虑降低边坡表面的风化和侵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施工要求1. 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和边坡设计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2. 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或填筑,并严格控制边坡的坡度和高度。
3.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边坡稳定性要求,采取相应的加固和防护措施。
4.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边坡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边坡变形和塌方等问题。
5. 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边坡验收,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监理要求1. 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对边坡工程进行有效监理。
2. 监理人员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监理,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3. 监理人员应定期对边坡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边坡变形和塌方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4. 监理人员应参与边坡验收工作,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验收标准1. 边坡工程完成后,应进行边坡验收。
2. 边坡验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包括边坡的坡度、高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查。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建造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建造边坡工程是指在建造物的周边或者附近进行的土方开挖、边坡修筑和防护等工程。
为了确保建造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定本技术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1. 边坡:指建造物周边或者附近的土方开挖形成的斜面。
2. 边坡工程:指建造物周边或者附近的土方开挖、边坡修筑和防护等工程。
3.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者变形的能力。
4. 边坡防护: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边坡发生破坏或者变形。
5. 土质分类:按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三、设计要求1. 边坡稳定性分析:根据边坡的高度、坡度、土质等因素,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确保边坡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2. 边坡防护措施: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边坡防护措施,如护坡砌体、护坡网等。
3. 排水设计:边坡工程需要进行排水设计,确保边坡内部不积水,防止水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 土质分析:对边坡工程所涉及的土质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其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为设计提供依据。
5. 草本植被:在边坡上进行草本植被的种植,可以增加边坡的抗冲刷能力和稳定性。
四、施工要求1. 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开挖,确保边坡的坡度和高度符合设计要求。
2. 边坡修筑:根据设计要求,修筑边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3. 排水系统:根据设计要求,建立边坡的排水系统,确保边坡内部的水分能够及时排除。
4. 草本植被种植:根据设计要求,在边坡上进行草本植被的种植,确保边坡的绿化效果和稳定性。
五、质量控制1. 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3. 对边坡防护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六、安全措施1. 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 在边坡工程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2015-09-14 08:52 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37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关于《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讨论李广信记得前几年在一次土动力学会议上,邀我作一个报告,于是就从道德经开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讲了一通法家与道家的哲学。
提出建筑不要一味加强、加固,以铁柱钢墙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
而应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介绍了世界上十余处加筋土结构在强地震中,从未发生结构性的破坏的案例。
报告后大家还比较认同。
但多事者推荐到《世界地震工程》期刊,编辑来函告知:我刊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期刊,请把1000余字的哲学部分删去。
所以以后在“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再不敢胡说了,只好在网上聊聊过瘾。
看到网上彭总边坡规范的讨论,这里献上一篇严肃的论文,供批评指正。
0引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1](以下简称《边坡规范》或“该规范”)于2013年出版,2014年6月实施。
与旧版比较,有一些进步。
例如删去了原版中不合理的动水压力计算,采用了隐式的传递系数法,取消了工作条件系数等。
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国家规范,它略显粗糙;附图中有一些未加说明的标注;一些公式也未交代清楚,给使用造成较大困难;还有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里提出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1.荷载与设计方法1.1作用与效应《工程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2]指出,作用是“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的原因(间接作用)”。
最新2019-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PPT课件

永久性锚杆的锚固段不应设置在下列地层中: 1 有机质土,淤泥质土; 2 液限wL >50%的土层; 3 相对密实度Dr <0.3 的土层。
4.1.4 下列情况下宜采用预应力锚杆:
1 边坡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
2 边坡在施工期稳定性很差时(宜与排桩联合 使用)。
4.1.5 下列情况下锚杆应进行基本试验,并应符合附 录C 的规定:
8 扶壁式挡墙
8.1
一般规定
8.1.1 扶壁式挡墙适用于土质填方边坡, 其高度不宜超过10m。 8.1.2 扶壁式挡墙的基础应置于稳定的岩 土层内,其埋置深度应符合 10.3.4 条的规 定。
8.2
施工
8.2.1 施工时应做好排水系统,避免水软化地基 的不利影响,基坑开挖后应及时封闭。 8.2.2 施工时应清除填土中的草和树皮、树根等 杂物。在墙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 方可进行填土,填土应分层夯实。 8.2.3 扶壁间回填宜对称实施,施工时应控制填 土对扶壁式挡墙的不利影响。 8.2.4 当挡墙墙后地面的横坡坡度大于1:6时, 应在进行地面粗糙处理后再填土。
9 坡率法
9.1
一般规定
9.1.1 当工程条件许可时,应优先采用坡 率法。 9.1.2 下列边坡不应采用坡率法:
1 放坡开挖对拟建或相邻建(构)筑物有不利 影响的边坡; 2 地下水发育的边坡; 3 稳定性差的边坡。
9.1.3 坡率法可与锚杆(索)或锚喷支护 等联合应用。 9.1.4 采用坡率法时应进行边坡环境整治, 因势利导保持水系畅通。 9.1.5 高度较大的边坡应分级开挖放坡。 分级放坡时应验算边坡整体的和各级的稳定 性。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30的讨论

由于式中的Ri和j本身都包含有安全系数Fs,所以 上式不能直接计算出Fs,需要通过迭代才能计算出 安全系数Fs,所以叫做隐式。
隐式法求解的基本流程
假设Fs0
计算Ti,Ri和i
Fs0=Fs1 No
Pn=0
计算Fs1
Fs1-Fs0<
yes
End
一个例子
一个例子
圆心角() 毕肖甫 显式不平衡推力法 隐式不平衡推力法 摩根斯坦-泼赖斯
172663 108540
1.591
i 1
隐式解
编号 Vi/m3 ① 2046 ② 14880 ③ 4770
隐式法计算表(设Fs=1.591)ce=0, tane=0.229
Wi/kN Ti/kN Ni/kN
i/
Ri/kN
i
49104 14766 46831 17.5 10713 0.9891
标准值与设计值
以HRB400钢筋为例,其(极限)抗拉 强度标准值为fk=400MPa,设计值为 fy=360MPa,亦即其抗力分项系数为
G=0.9。
边坡规范》的式是把安全系数与分项系 数混合使用,似乎安全系数Kb只负责荷 载的不确定性。
这在原理与概念上是不对的。
fy G fk
3.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法
法
Fs
Fs
Fs
Fs
117.6 3.020 4.421 +46.4% 3.025 +0.2% 3.009 -0.4%
95.6 2.614 3.199 +22.4% 2.620 +0.2% 2.608 -0.2%
81.1 2.451 2.800 +14.2% 2.456 +0.2% 2.440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 岩石锚喷支护 主要修改内容:
• 区分了岩石锚喷支护的使用情况:
• 调整了岩石锚喷侧压力的分布(第10.2.1条第1款):
• 取消原规范第9.2.3条的方法,采用了局部锚杆加固不稳 定岩石块体时锚杆承载力验算方法,不再区分受拉破坏 和受剪破坏的情况:
• 取消喷层厚度的验算方法(原规范第9.2.4条)。
• 圆弧形滑面
• 平面滑动面
• 折线形滑动面
4.增加考虑地震作用(第5.2.5、5.2.6条):
5.增加边坡稳定性判断标准(第5.3.1条):
6.调整边坡工程稳定安全系数(第5.3.2条):
1)区分了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永久性边坡
考虑了工况(非地震工况和地震工况)。
2)安全系数对地震和临时性边坡进行了降低。
• 建筑物基础位于边坡塌滑区时,锚固加强:
• 调整坡顶局部稳定性验算情况(不限于原规范第3.6.6条的 土质或强风化岩层边坡坡顶,埋深和水平距离要求另详条 款,第7.2.1条的第5款):
• 增加了相应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构造及施工:第8章源自锚杆(索)• 增加了锚固类型:包括拉力型、压力型、荷载拉力分 散型和荷载压力分散型。 • 增加了采用预应力锚杆(索)的情况:
月,编制组多次组织主要起草人会议,各专章讨论会10 余次,修改,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讨论、修改规范条
文说明。
7.征求意见阶段:2012年3月20日~2012年4月30
日,经城乡建设部标准司审批同意,挂网于全国范围
征求意见,并专门给全国专家30余位书面征求意见。
8.形成送审稿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根
•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时边坡支护推力调整较大(第7.2.3~7.2.5、
7.2.7条)。 调整了原规范第6.4.1条有关坡顶邻近建筑物时的侧压力取值 规定(第7.2.3条): 取消采用静止岩石压力折减的方法,调整为按主动岩石压力 增大的方法。 取消了有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的情况(另详本章第7.2.7 条)。 增加了限制条件“无外倾结构面”。“有外倾结构面”怎么 办?未说。
合并而成,规定了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边坡工程设计原
则、方法、岩土侧压力的修订方法,抗震设计及安全施 工的具体要求;
11.修改工程滑坡的防治,删除危岩和崩塌防治内容;
12.对边坡工程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进行局部修改完
善,并给出了边坡工程监测的预警值。
规范建议:第3.1.3、3.3.6、18.4.1和19.1.1条为强制性 条文。
• 2.补充了整体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验算:
3.补充了完善了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有关构造:
3.规定了地震工况的抗滑移稳定系数和抗倾覆稳 定性(第11.2.5条):
4.构造及施工 • 1)增加了位于斜坡地带的重力式挡墙的最小埋入深度和 距斜坡面的最小水平距离要求:
• 2)增加了重力式挡墙防渗与泄水设计要求:
• 3)增加了重力式挡墙分段、跳槽施工的要求:
第12章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
• 1.增加了“悬臂式挡墙”支挡形式,并明确其适用 条件、范围和结构形式:
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
设计部分
重庆市设计院 陈希昌
2014年8月
目 录
一、修编工作情况
二、主要修编内容
三、修编的主要条文
一、规范修编工作情况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主编单 位重庆市设计院和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 关单位积极开展修编工作。本规范编制的主要情况如 下: 1.调研、收集资料及准备工作阶段:2007年6 月~2007年9月,主编单位积极与参编单位联系协商, 落实规范主要起草人,组织实施有关调研和收集资料 工作,开展专题研究。
• 调整了锚杆设计计算,采用“安全系数法”。
• 地震时安全系数降低:
• 对材料、构造及施工内容进行了调整: 1)增加了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的构造要求。
2)细化了锚杆钻孔的要求:
3)细化了腐蚀性环境下永久性锚杆的防腐要求(第
8.4.7条的第3款):
4)增加了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
第9章 锚杆(索)挡墙
基础隔离存在问题,桩基础隔离后,桩受压仍将产生侧变形, 挤压桩周岩土体,似仍有“摩擦作用”;另外,使桩“真正隔 离”,桩周无约束,桩受力与桩基础设计模型不一致,怎么办?
• 取消了岩质边坡静止侧压力折减系数,增加岩质边
坡主动岩石压力修正系数(并区分了永久性边坡和 临时性边坡、有变形控制要求高的情况):
2013年11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95 号公告批准发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为国 家标准,并于2014年6月1日实施。
二、主要修编内容
本规范共分十九章和七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 定性评价、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锚杆 (索)、锚杆(索)挡墙、岩石锚喷支护、重力式挡墙、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桩板式挡墙、坡率法、坡面 防护与绿化、边坡工程排水系统、坡顶有重要建(构) 筑物的边坡工程、工程滑坡防治、边坡工程施工、边坡 工程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及有关附录。
算(第6.2.9、6.2.10条)。
• 增加了土质边坡考虑地震作用的侧压力计算。
• 取消静止岩石压力计算(原规范第6.3.1条)。
注意:本次修编后,第6.1节~6.3节中各种情况的侧压力均
为标准值,条文中未予以特别注明。
• 调整了岩质边坡破裂角的取值,区分了坡顶有无建筑 物荷载、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第6.3.3条,原 规范第6.3.4条):
筑物的边坡工程”。
(二)内容
• 第3.1.1条,为原规范第3.4.1条,并对局部文字进行了
调整。
• 第3.1.2条,为原规范第3.4.2、3.4.3条内容,并将原
规范3.4.2的强条内容“一级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
法”改为非强条内容,取消动态设计法的说明性内容。
• 第3.1.3条,为原规范强条第3.3.3条,并对局部文字进
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评价
• 节未作大调整。 调整的内容是: 1.明确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
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5.1.2条)
2.增加“抗管涌”稳定性验算要求(第5.1.3条)
3.调整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原规范第5.2.2~5.2.6条, 现规范第5.2.2~5.2.4条):
圆弧滑动和折线滑动面改为简化毕肖普法(隐式解),并将计 算方法(公式)纳入附录(附录A)。
• 去掉第6.3.5条,纳入第7章中。
• 增加了岩质边坡考虑地震作用的侧压力计算(第6.3.5 条)。
第七章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 本章为新增章,包括了原规范2002版中的第3.6节、 第6.4节和第14章内容,并进行了扩充。 • (一)规定使用条件:
• (二)提出了支护措施建议:
3)不再考虑计算方法(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
圆弧滑动法)的不同。
第6章
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
• 增加了侧压力的其它计算方法(第6.1.3条)。
注意:公式打印中有误!
• 水压力的计算问题:
• 调整了第6.2.8条中填土与岩面的摩擦角:
• 增加了岩土边坡为二阶竖直和坡面为倾斜的侧压力计
据征求意见编制组组织多次规范讨论会,修改规范, 形成送审稿。
9.2012年6月22~23日,住建部在重庆组织召开了规
范评审会。专家组对规范进行了逐条审查。
10 .规范编制组按评审修改意见和专家个人意见进行
修改。7月完成后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按标委会审查意见修改并得到确认后 上报住建部标准定额司。
8.新增“坡面防护与绿化”一章,规定了坡面防护
与绿化的计算、构造及施工等有关技术内容;
9.将原规范的第3.5节“排水措施”扩充成“边坡工
程排水系统”一章,规定了边坡工程坡面防水、地下排
水及防渗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10.新增“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一章,将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设计” (原规范的3.6)与 “边坡变形控制” (原规范的14)
2.形成编制大纲及分工:2007年9月~2008年5
月,主编及部分主要起草人提出规范修编大纲,编制 组组织多次讨论后,修改形成本规范的编制大纲。根
据规范内容及有关要求,明确各参编单位及主要起草
人分工。
3.形成规范草稿阶段:2008年6月~2009年6月, 按编制大纲,各章节负责人与参编人讨论、编写规范
1.明确临时性边坡(包括岩质基坑边坡)的有关
参数(如破裂角、等效内摩擦角等)取值,给出临时
性边坡的侧向压力计算方法;
2.将锚杆有关计算(锚杆截面、锚固体与地层的
锚固长度和杆体与锚固体的锚固长度计算)由原规范 的概率极限状态计算方法转换成安全系数法; 3.调整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圆弧形滑动面 稳定性计算时推荐采用毕肖普法,折线形滑动面稳定
条文,形成规范草稿。
4.形成规范讨论稿阶段:2009年6月~2010年3月,
编制组组织多次会议讨论规范,修改形成规范讨论稿。
5.形成规范初稿阶段:2010年4月~2011年3月,编
制组规范主要起草人会议3次,各专章讨论会10余次,
修改、汇总形成规范初稿,编写条文说明(初稿)。
6.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阶段:2011年4月~2012年2
• 基本未作大的调整 。 1)增加锚杆挡墙整体稳定性验算的规定:
2)立柱的间距最大减小为6m(原规范中为8m):
“9.3.1 锚杆挡墙支护结构立柱的间距宜采用2.0m~6.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