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修编)简介及一些工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评价
• 节未作大调整。 调整的内容是: 1.明确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
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5.1.2条)
2.增加“抗管涌”稳定性验算要求(第5.1.3条)
3.调整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原规范第5.2.2~5.2.6条, 现规范第5.2.2~5.2.4条):
圆弧滑动和折线滑动面改为简化毕肖普法(隐式解),并将计 算方法(公式)纳入附录(附录A)。
• 圆弧形滑面
• 平面滑动面
• 折线形滑动面
4.增加考虑地震作用(第5.2.5、5.2.6条):
5.增加边坡稳定性判断标准(第5.3.1条):
6.调整边坡工程稳定安全系数(第5.3.2条):
1)区分了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永久性边坡
考虑了工况(非地震工况和地震工况)。
2)安全系数对地震和临时性边坡进行了降低。
•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时边坡支护推力调整较大(第7.2.3~7.2.5、
7.2.7条)。 调整了原规范第6.4.1条有关坡顶邻近建筑物时的侧压力取值 规定(第7.2.3条): 取消采用静止岩石压力折减的方法,调整为按主动岩石压力 增大的方法。 取消了有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的情况(另详本章第7.2.7 条)。 增加了限制条件“无外倾结构面”。“有外倾结构面”怎么 办?未说。
• 基本未作大的调整 。 1)增加锚杆挡墙整体稳定性验算的规定:
2)立柱的间距最大减小为6m(原规范中为8m):
“9.3.1 锚杆挡墙支护结构立柱的间距宜采用2.0m~6.0m。 ”
3)将锚杆水平和竖向的最小间距统一为2m(第9.3.2条 的第1款)。
“锚杆上下排垂直间距、水平间距均不宜小于2.0m ”
第10章 岩石锚喷支护 主要修改内容:
• 区分了岩石锚喷支护的使用情况:
• 调整了岩石锚喷侧压力的分布(第10.2.1条第1款):
• 取消原规范第9.2.3条的方法,采用了局部锚杆加固不稳 定岩石块体时锚杆承载力验算方法,不再区分受拉破坏 和受剪破坏的情况:
• 取消喷层厚度的验算方法(原规范第9.2.4条)。
2013年11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95 号公告批准发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为国 家标准,并于2014年6月1日实施。
二、主要修编内容
本规范共分十九章和七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 定性评价、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锚杆 (索)、锚杆(索)挡墙、岩石锚喷支护、重力式挡墙、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桩板式挡墙、坡率法、坡面 防护与绿化、边坡工程排水系统、坡顶有重要建(构) 筑物的边坡工程、工程滑坡防治、边坡工程施工、边坡 工程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及有关附录。
2.形成编制大纲及分工:2007年9月~2008年5
月,主编及部分主要起草人提出规范修编大纲,编制 组组织多次讨论后,修改形成本规范的编制大纲。根
据规范内容及有关要求,明确各参编单位及主要起草
人分工。
3.形成规范草稿阶段:2008年6月~2009年6月, 按编制大纲,各章节负责人与参编人讨论、编写规范
1.明确临时性边坡(包括岩质基坑边坡)的有关
参数(如破裂角、等效内摩擦角等)取值,给出临时
性边坡的侧向压力计算方法;
2.将锚杆有关计算(锚杆截面、锚固体与地层的
锚固长度和杆体与锚固体的锚固长度计算)由原规范 的概率极限状态计算方法转换成安全系数法; 3.调整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圆弧形滑动面 稳定性计算时推荐采用毕肖普法,折线形滑动面稳定
行了调整。
• 第3.1.4条,为原规范第3.4.4条,增加了“边坡侧压力
的大小”和“特点、对边坡变形控制的难易程度”因 素。 • 增加存在外倾临空结构面时支挡结构地基要求(原规 范第14.2.3条):
• 增加对施工期要求:
• 增加边坡工程耐久性要求:
• 在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分中增加了很严重、严重和不严重 的定性划分标准(注3)。
合并而成,规定了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边坡工程设计原
则、方法、岩土侧压力的修订方法,抗震设计及安全施 工的具体要求;
11.修改工程滑坡的防治,删除危岩和崩塌防治内容;
12.对边坡工程监测、质量检验及验收进行局部修改完
善,并给出了边坡工程监测的预警值。
规范建议:第3.1.3、3.3.6、18.4.1和19.1.1条为强制性 条文。
• 提出考虑边坡变形对地基承载力、基础变形及稳定性
的不利影响(第7.2.1条的第4款):
“应考虑边坡变形对地基承载力和基础变形的不利影响,并 应对建筑物基础和地基稳定性进行验算”
• 规定了边坡与坡顶建筑物较近时的有关要求(第7.2.1、
7.2.2条,原规范第3.6.1~3.6.3、3.6.4、3.6.5条):
基础隔离存在问题,桩基础隔离后,桩受压仍将产生侧变形, 挤压桩周岩土体,似仍有“摩擦作用”;另外,使桩“真正隔 离”,桩周无约束,桩受力与桩基础设计模型不一致,怎么办?
• 取消了岩质边坡静止侧压力折减系数,增加岩质边
坡主动岩石压力修正系数(并区分了永久性边坡和 临时性边坡、有变形控制要求高的情况):
算(第6.2.9、6.2.10条)。
• 增加了土质边坡考虑地震作用的侧压力计算。
• 取消静止岩石压力计算(原规范第6.3.1条)。
注意:本次修编后,第6.1节~6.3节中各种情况的侧压力均
为标准值,条文中未予以特别注明。
• 调整了岩质边坡破裂角的取值,区分了坡顶有无建筑 物荷载、永久性边坡和临时性边坡(第6.3.3条,原 规范第6.3.4条):
原规范对喷层 厚度的验算:
• 构造及施工方面 : 1)区分永久性边坡、临时性边坡和整体稳定边坡坡
面防护的做法:
• 调整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
• 增加排水及坡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要求:
• 增加坡面坡形和表面处理的规定:
第11章 重力式挡墙
• 主要修改:
1.提高了重力式挡墙的使用高度(第11.1.2条):
2.规定了重力式挡墙主动土压力的调整(第11.1.2 条):
• 去掉第6.3.5条,纳入第7章中。
• 增加了岩质边坡考虑地震作用的侧压力计算(第6.3.5 条)。
第七章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 本章为新增章,包括了原规范2002版中的第3.6节、 第6.4节和第14章内容,并进行了扩充。 • (一)规定使用条件:
• (二)提出了支护措施建议:
据征求意见编制组组织多次规范讨论会,修改规范, 形成送审稿。
9.2012年6月22~23日,住建部在重庆组织召开了规
范评审会。专家组对规范进行了逐条审查。
10 .规范编制组按评审修改意见和专家个人意见进行
修改。7月完成后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按标委会审查意见修改并得到确认后 上报住建部标准定额司。
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13
设计部分
重庆市设计院 陈希昌
2014年8月
目 录
一、修编工作情况
二、主要修编内容
三、修编的主要条文
一、规范修编工作情况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主编单 位重庆市设计院和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 关单位积极开展修编工作。本规范编制的主要情况如 下: 1.调研、收集资料及准备工作阶段:2007年6 月~2007年9月,主编单位积极与参编单位联系协商, 落实规范主要起草人,组织实施有关调研和收集资料 工作,开展专题研究。
性计算时推荐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
4.增加分阶坡形的侧压力计算方法,给出了抗震
时边坡支护结构侧压力的计算内容;
5.对永久性边坡的岩石锚喷支护进行了局部修改
完善,补充了临时性边坡及坡面防护的锚喷支护的有
关内容;
6.增加扶壁式挡墙型式,补充有关技术内容;
7.新增“桩板式挡墙”一章,规定了桩板式挡墙
的设计原则、计算、构造及施工等有关技术内容;
• 2.补充了整体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验算:
3.补充了完善了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的有关构造:
筑物的边坡工程”。
(二)内容
• 第3.1.1条,为原规范第3.4.1条,并对局部文字进行了
调整。
• 第3.1.2条,为原规范第3.4.2、3.4.3条内容,并将原
规范3.4.2的强条内容“一级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
法”改为非强条内容,取消动态设计法的说明性内容。
• 第3.1.3条,为原规范强条第3.3.3条,并对局部文字进
• 调整了一级边坡工程的划分范围(第3.2.2条):
• 调整、细化了边坡塌滑区(第3.2.3条),区分了坡顶
有无荷载、坡面形态:
突出了坡顶无荷载,区分了直立边坡和斜坡、岩质边坡与土
质边坡。
• 将与岩土有关的部分调整为“安全系数法”:

细化了抗震要求(第3.3.3、3.3.4条)。
• 修改了强条:
3.规定了地震工况的抗滑移稳定系数和抗倾覆稳 定性(第11.2.5条):
4.构造及施工 • 1)增加了位于斜坡地带的重力式挡墙的最小埋入深度和 距斜坡面的最小水平距离要求:
• 2)增加了重力式挡墙防渗与泄水设计要求:
• 3)增加了重力式挡墙分段、跳槽施工的要求:
第12章
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
• 1.增加了“悬臂式挡墙”支挡形式,并明确其适用 条件、范围和结构形式:
条文,形成规范草稿。
4.形成规范讨论稿阶段:2009年6月~2010年3月,
编制组组织多次会议讨论规范,修改形成规范讨论稿。
5.形成规范初稿阶段:2010年4月~2011年3月,编
制组规范主要起草人会议3次,各专章讨论会10余次,
修改、汇总形成规范初稿,编写条文说明(初稿)。
6.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阶段:2011年4月~2012年2
• 建筑物基础位于边坡塌滑区时,锚固加强:
• 调整坡顶局部稳定性验算情况(不限于原规范第3.6.6条的 土质或强风化岩层边坡坡顶,埋深和水平距离要求另详条 款,第7.2.1条的第5款):
• 增加了相应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构造及施工:
第8章
锚杆(索)
• 增加了锚固类型:包括拉力型、压力型、荷载拉力分 散型和荷载压力分散型。 • 增加了采用预应力锚杆(索)的情况:
三、修编的主要条文
第一章 总 则
• 将原规范第1.0.3条和第1.0.4条合并,并明确适用于
岩石基坑边坡工程。

将原规范第1.0.5条和第1.0.6条合并简化。
第三章 基本规定 (一)节调整 • 取消原规范“3.1 建筑边坡类型”,其内容并入到 第四章。 • 取消原规范“3.5 排水措施”,扩充为新增章“16 边坡工程排水”。 • 取消原规范“3.6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 工程设计”,扩充为新增章“7 坡顶有重要建(构)
3)不再考虑计算方法(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
圆弧滑动法)的不同。
第6章
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
• 增加了侧压力的其它计算方法(第6.1.3条)。
注意:公式打印中有误!
• 水压力的计算问题:
• 调整了第6.2.8条中填土与岩面的摩擦角:
• 增加了岩土边坡为二阶竖直和坡面为倾斜的侧压力计
• 调整了锚杆设计计算,采用“安全系数法”。
• 地震时安全系数降低:
• 对材料、构造及施工内容进行了调整: 1)增加了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的构造要求。
2)细化了锚杆钻孔的要求:
3)细化了腐蚀性环境下永久性锚杆的防腐要求(第
8.4.7条的第3款):
4)增加了预应力锚杆传力结构。
第9章 锚杆(索)挡墙
月,编制组多次组织主要起草人会议,各专章讨论会10 余次,修改,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讨论、修改规范条
文说明。
7.征求意见阶段:2012年3月20日~2012年4月30
日,经城乡建设部标准司审批同意,挂网于全国范围
征求意见,并专门给全国专家30余位书面征求意见。
8.形成送审稿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根
8.新增“坡面防护与绿化”一章,规定了坡面防护
与绿化的计算、构造及施工等有关技术内容;
9.将原规范的第3.5节“排水措施”扩充成“边坡工
程排水系统”一章,规定了边坡工程坡面防水、地下排
水及防渗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10.新增“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一章,将 “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设计” (原规范的3.6)与 “边坡变形控制” (原规范的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