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doc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京版)全套教案
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
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过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
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
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
设计意图
使学生认 识测量的 重要性
精品教案
程 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
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
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新课教学
1. 测量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 认识长度测量的基 认识了解
教 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 本工具
测量工具
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 观察刻度尺
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
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
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
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
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
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
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
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
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 单位的重要意义
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
正确理解
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测量结果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
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
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
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 认识并理解误差的
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 定义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案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踊跃性,面对大多数学生,同时留意造就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开展。
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l 学问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相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视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探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学问回忆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忆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具体学习运动的相关学问)二、新课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怀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盼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竞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确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试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拟这两张纸锥从一样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视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拟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泼,用学生熟识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拟物体快慢的方法;2.沟通总结;3.展示各组探讨成果。
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进展评价并总结:比拟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一样的状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一样的状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造就小组合作精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的教案,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力和运动、声、光等物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力学、声学和光学等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力的分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力和力的单位;3. 熟悉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原理;4.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5.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 什么是力?- 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力- 力的单位2. 声的传播和接受-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接受- 声音的特点和测量3. 光的传播和现象-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颜色和光的测量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
2. 讨论与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多媒体演示: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动画等方式生动呈现物理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评价,了解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积极性、合作能力和贡献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文档,详细介绍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力学、声学和光学等物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培养其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生活中的透镜.【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跟凸透镜有关的仪器都有哪些?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等.1.投影仪【讲述】(结合实物介绍)投影仪的主要构造有:聚光镜、光源、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聚光灯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光线会聚到一起,增加投影片的亮度.【板画】【问题】(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⑤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f?⑥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⑦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思考、回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是像距,像距大于物距.②投影仪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小的物体能够放大,像比物大.③2f>u>f, v>2f? (有可能出现u<f)④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⑤不能.当u<f时,成虚像,不能在屏幕上成像.⑥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⑦反光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便于观察像.2.照相机【讲述】(可以结合实物、挂图、模型或教学软件.)可以让同学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有: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它们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屏幕、调焦环、光圈环、快门、取景窗.【问题】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称的像有什么特点?②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对照,学习照相机.【讲述】(可以让了解照相机原理的同学讲解.)光圈环和快门的作用:光圈环和快门的配合使用,能够控制暴光量.课后阅读书P85阅读材料.胶片在经显影、定影就可成为照片的底版了.【讨论、回答】倒立、缩小、实像物距:u>2f,;像距2f>v>f调节方法: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度).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3.【讲述】我们能够利用放大镜看清较小的物体,但是要想【学生活动】在投影片上画一个小物体,投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教学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仪器材料实物投影仪、橡皮泥、泡沫塑料、压力小桌、200g的钩码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板书设计§: 压力和压强一、压力:(F)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二、压强:(p)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例题:例1: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⒊公式:?? p=??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例题2: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压力: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出教材第111页的图8-1,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有压路机对路面,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有没有力的教学设计图示:第一节压? 强:第二节液体内部的压强表1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图示:第二节液体内部压强:第三节连通器教学重点和难点: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第四节大气压强教学重点和难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是本节课的重点.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塑料吸盘2.教学器材: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第六节物体的沉浮条件设计思想:在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后,在这一节里再次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教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探究准备: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探究中的具体操作:1、提出问题: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二铁块却下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沉浮条件又是什么?2、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3、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4、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也可自己设计实验仪器);5、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6、写出实验步骤;7、得出实验结论;8、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9、写出个人自评.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实验仪器实验的记录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和猜想是否吻合自评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下,物体就会下沉;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请同学们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它们的密度有何关系呢?结论: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下沉;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液>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上浮.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第七节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的特点是由实验现象学生很难得出实验结论,且学生对此节内容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几乎没有,要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节内容中的规律不是十分可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教师讲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后,再解释实验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请学生所及有关飞机的资料,用课堂演讲的形式来活化课堂.教学重点:老师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实验器材:按课本图8-43、图8-48、图8-49的要求准备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在上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一个作业——查找一些有关飞机的材料.由乒乓球中的弧圈球和足球中的香蕉球引入新课,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请同学们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力和运动来讨论上述实验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河水在连续流动时,从上游流进多少水,就从下游流出多少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水通过任何截面的流量都是相等的;在河水深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宽的地方流速小,河面窄的地方流速大,在河面宽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水深的地方流速小,河水浅的地方流速大.在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从纸条向上飘动可以得出,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图8-48和图8-49中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把“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进行拓展,得出: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用上述结论来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飞机的知识.例如:飞机发展不懈的追求。
4.1 光的传播(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光的传播1.物理观念:(1)知道光源的定义。
(2)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2.科学思维:知道“光线”是物理模型,是研究光学的基本工具。
3.科学探究: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光的兴趣。
(2)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激光笔、盛有水的水槽、牛奶、玻璃砖、手电筒、白炽台灯、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塑料薄膜、剪刀、硬纸筒、火柴。
新课引入右手拿手电筒,左手用一本书挡住,问学生:大家能看到我的右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拿开书本再让学生看,看到了吗?如果是在漆黑的夜里,能看到手电筒吗?如何才能看到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入新课:我们要看见东西,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本章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知识点一光源1.教师提问:光从哪里来的呢?让手电筒发光、播放一组五彩的发光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刚才看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回答:都能够发光,都是光源。
教师引导学生给光源下定义,最后总结: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教师提问:我们大家还见过哪些光源?学生讨论回答:太阳、萤火虫、火把、点燃的蜡烛、电灯、霓虹灯等。
3.教师提问: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不是,因为它反射的太阳光。
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1.教师提问: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2.学生讨论,猜想,教师播放演示实验视频。
实验(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看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看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3):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果冻中,观看光在果冻中的传播路径。
八年级北师大物理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北师大物理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北师大物理教案(精选篇1)温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温度的概念。
(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设计。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烧杯、水学生用具: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水、篮墨水、实验用温度计、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体温计【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自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图片中的雪、雨水分别属于什么状态?还有什么状态?这几种状态之间能相互转化吗?(引出我们第三章要学习的内容《物态变化》) 看图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陶冶情操。
思考、回答提出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如:它是怎么形成的?【知识点一】温度1、温度的引入2、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同学们在家里看天气预报时,大家可以发现天气预报中除了预报天气状况是晴朗或是多云或是雨,还会预报什么啊?(通过图片,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1~7℃是表示天气的哪种特征?)(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课课题“温度”。
)提问:你知道物体的冷热与温度的关系吗?请学生根据温度与物体冷热的关系,解释温度,归纳总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逐步引导,让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出温度的概念) 回忆在家中看天气预报时的情景,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回答。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状态课时1课时教学时间第一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三种物态;③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三种物态;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比较熟悉本节所涉及的知识,所以较容易接受,但物态变化的原因却很难理解。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学生观察图片,找出三种状态的物质。
二、物态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冰是什么状态?把它加热?变成什么状态?把水烧开,一部分水又变成什么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最后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和物态变化。
三、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教师举例:学生站队的例子。
总结说明: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
而其它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序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四、小结1、物质存在的状态;2、物态变化的概念;3、初步了解物态变化的原因。
五、作业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第二节温度的测量课时 2课时教学时间第二周课型新授课和实验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温度的概念;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③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考点例题例题:为什么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思路与技巧当物质的分子运动相当剧烈时,分子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几乎没有,因此他可自由运动到每一个位置.答案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练习:1.下列物体中,有一定形状的是()A.塑料瓶中的水B.墨汁C.台球D.氢气2.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没有一定体积的是()A.锡B.二氧化碳C.水银D.干冰3.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4.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1.1-5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图1.1-5A.固态、液态、气态B.气态、固态、液态C.固态、气态、液态D.液态、气态、固态5.写出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1)铁;(2)玻璃;(3)水;(4)汽油;(5)氧气;(6)食盐.答案:1.C2.B3.A4.C 5(1)固态(2)固态(3)液态(4)液态(5)气态(6)固态教学反思第二节.温度的测量图1.3-1信息一:海波的初温为25℃;信息二:;信息三:.思路与技巧此题考查熔化图像的知识.分析图像可知,海波的熔化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化时的温度即熔点是48℃.答案海波是晶体海波的熔点是48℃.说明(1)图像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方法;(2)画图像应知道横坐标、纵坐标表示什么物理量;(3)图像中每一点代表的物理意义.【例2】冬天穿棉衣可以有效阻止人体热量向外散发,使人感到暖和,而棉衣自身并不发热.据说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夹克,其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降低时感到温暖.这种服装能够调节温度的原因是什么?思路与技巧在环境温度变化时,胶囊内的材料经历了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两个过程,从而使人体的温度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答案衣服内胶囊中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熔化吸热,使人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放热,使人的温度不致降得太多,从而起到调节人体温度的作用.【例 3】固体熔化为什么要吸热?思路与技巧在固体中,分子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整块固体的分子就像一个整体,每个分子只能在自己的固有位置附近振动,如图1.3-2.加热时,晶体吸收热量,使分子振动得越来越快.当能量足够大时,有些分子运动剧烈,以致脱离开它的固有位置,而在整体中运动.这时,熔化就开始了.答案固体分子吸热后,分子运动加快,以致脱离开它的固有位置,运动到其他分子间,从而使固体熔化成液体.P12 1,2,3题作业布置教学反馈中考聚焦知识点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2.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其分子模型如图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4.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例1】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缺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一位理发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1.4-4,使用时将食品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地方,并且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起到了保鲜作用.试问:(1)经常在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水的目的是:;(2)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的目的是:.思路与技巧内罐中食品的温度没有升高是因为两罐间水的蒸发吸热所致,因此在沙子上洒水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且水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相同条件下吸热越多.答案(1)利用水蒸发吸热(2)水面空气流动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保鲜效果越好.【例2】有甲、乙、丙三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不准确,将甲放在空气中,乙放在密闭的酒精瓶中,将丙放在开口的酒精瓶中,过一段时间,三支温度计的示数都是22℃,则()A.甲不准确B.已不准确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等问题.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1. 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2. 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3. 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4. 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中考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例1】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思路与技巧空调与电冰箱都是制冷设备,它们工作时将内部的热通过工作物质带到外面.所不同的是空调将室内热送到室外,冰箱是将箱内热送到箱外,但仍在室内.空调与冰箱能将相应范围的热送到另一地方,利用了空气对流传热,而发生对流的条件之一是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所以制冷器均在上方.答案(1)两者制冷原理一样.空调将室内的热送到室外,冰箱将箱内的热送到箱外(2)这样会形成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有利于利用空气的对流使室内温度降低.【例2】我国“神舟”五号返回舱的表面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隔热性能外还由于()A.它的硬度大,不易烧坏B.它的表面非常光滑,能减少与空气的摩擦C.它在熔化和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D.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思路与技巧返回舱在返回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使返回舱温度升得很高,涂在表面的“烧蚀层”除了隔热外还会熔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护了返回舱.答案C.章节复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荟萃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4.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3.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等效替代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玻璃板、夹子若干、A4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相同的蜡烛若干、火柴、刻度尺、量角器、光屏。
新课引入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作物体的像。
知识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4)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5)你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各小组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像可能在镜子内表面,像的大小可能与镜子摆放的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1)像下图那样,将一张A4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3)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新教案
前言
本教案是针对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编写的全案,旨在提供完整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帮助教师高效地进行物理课程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基础的物理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教案涵盖了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主题:
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电流与电路;
4. 光的传播和成像。
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 教师讲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
原理。
2. 实验探究:利用实验设计和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技巧。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
合作和交流能力。
4.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本教案提供了相关的评价方案,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报告、个
人作业等,通过定期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措施。
教学资源
本教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指导、学生练题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
结语
本教案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全新教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
希望教师能够善用本教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物理教育。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教案北师大八班级物理教案1【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索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同学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同学认识到比较速度的须要性,也可以径直由同学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同学的制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学校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同学总结概念.二.试验:速度的计算同学在课前就应当预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试验,把试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让同学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同学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老师应当予以鼓舞.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同学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同学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同学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同学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约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由同学观测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同学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状况下,做粗略讨论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状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事实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同学小组【老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相互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同学的制造性,看看哪个组能依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217726北师大八班级物理教案2【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运用刻度尺并对运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精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同学观测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测课本上的1-1和1-2,使同学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牢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断作用,要留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式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同学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援助同学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同学充分观测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同学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精确.同学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测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测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同学可以观测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测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同学争论,并总结出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测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同学应当争论不根据正确方法运用时涌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精确值后,再估量一位,老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精确值是2cm,再估量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同学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留意养成同学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分;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同学争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开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分.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老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184065北师大八班级物理教案3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引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学习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好奇,产生对物理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2)在探究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勇气三、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烧瓶、蜡烛、玻璃钟罩、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嫦娥奔月”、“千里眼、顺风耳”等神话故事,过去的神话,如今正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古人眼里,应该就是神仙的生活了,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象——————(多媒体:繁华的街市夜景、潜水艇发射导弹、发射卫星)师:在这些镜头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
离开了物理知识,就没有这繁华的街市、没有这海中的钢铁蛟龙,人类就无法实现登天的梦想。
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美妙的物理世界吧!二、演示实验1、钟罩里的蜡烛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简单的现象。
演示:教师取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和一个玻璃钟罩,点燃蜡烛(在罩上钟罩时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蜡烛会熄灭并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师:刚才大家都做出了猜测,猜对猜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勇于调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具: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
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 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力的示意图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布置作业:
P17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符号:F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力的单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图示:
五、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7-2力的测量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
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具: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
7-2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
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
力或压力的大小.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
篇二:北师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一节力
篇三:北师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教案示例
第一节压强
教学设计图示:
第一节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