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钦: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教师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这学期我们阅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刘老师教我们这样对待孩子:1.不要告诉他什么不能做。
换种说法:你如果能这样做就更好了。
2.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3.一次只提一个要求并坚持一段。
4.家长要有和孩子独处的时间,5.要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如:你是做三道题还是五道题?6.鼓励孩子经过努力取得的进步,表扬具体的事件。
7.给予孩子成长的帮助与引导。
如:某某在公众场合表现很好,你想不想像他那样?如果是,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8.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
如:活动之前与孩子先商讨。
9.家长应鼓励孩子有问题直接与老师沟通,而不应该由家长代替沟通。
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我有的只是惭愧和感动。
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
但我们惟有努力去做。
202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发言稿_3
202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发言稿202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近日读了《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我受到了启发。
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师德。
对教师来说,热爱不热爱教育事业,爱不爱自己的学生,是首要的、核心的。
刘可钦不仅具有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而且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热爱她的事业,爱她的学生。
她觉得这样就是她人生的幸福境界。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和独特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
“天生我才必有用”。
让每个学生感到他在这个班里同样是重要的,让我们的视野中没有教育的盲区,把博大的师爱遍撒每一个孩子。
”这段话对我的受益匪浅。
在课堂上,我过多的关注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聆听中下孩子的想法,没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表现出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
教学达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到了较高的教育境界。
这不是一名简单的教学能手所能达到的。
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教学能手,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并非就是最优秀的教师,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
刘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给人一种高雅、亲和的感觉。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才能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读书既可以拓展知识面,又可以改变我们单调的生活状态;既可以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又可以陶冶教师高尚情操。
老师们,你们想享受幸福吗?那么,就跟我来吧,与书共舞,体验教育幸福!老师们,让我们从读书开始,让你的八小时之外溢满书香,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静品书香,为心灵寻一份踏实!捧着书,打开心。
慢慢释放出自己,填满快乐的因素!愿我们“读永恒的书,做博雅的人”!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2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发言稿2尊敬的领导,教师们:大家好!有幸拜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读后感受颇深,这是一本提升教师本事,超越自我的书,是一本受益匪浅,蕴含教育意义的书。
刘可钦: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
刘可钦: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在学习研究中感悟做教师的快乐1981年,刘可钦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教书,一开始就教毕业班,一干就是9年。
从不熟悉到熟悉,从青年教师到教学骨干再到教坛新秀,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直线上升。
目送着一批批听话的高分学生毕业,刘可钦沾沾自喜。
但自喜过后,刘可钦又有点困惑、迷茫,甚至倦怠了:“难道当教师就是重复上课、钻研解题技巧、给差生补课,这样年复一年循环下去究竟有什么意义?学生一天天在成长,我怎么成长呢?”她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充电,必须去充电”!1990年,刘可钦到北师大进修。
在这里,她感受到了人民大道小学之“小”,感受到大学之“大”,尤其是图书馆,“那么多书,怎样才能把它看完”?她在书海中贪婪地汲取营养。
在大学,她注意到一些教授也在关注着小学教育的问题,教授们和她平等地探讨、争论。
她发现,自己原本厌倦的小学教育真是奥妙无穷。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课堂,看似重复,其实处处充满挑战。
一个孩子一个品性,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同一个内容有不同的教案,这中间有无穷的问题可供自己研究,有很多的规律等待自己去发现和总结”。
一年的进修,使刘可钦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她开始珍惜教师这个岗位,迫不及待地想重返课堂,研究相同与不同的教育事件,发现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和真谛。
刘可钦的成长离不开一项课题研究。
1992年,北师大和人民大道小学联袂开展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的课题,刘可钦自始至终参与其中,随课题研究一起成长。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发生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自然成为她实践与研究的场所。
主体教育提倡开放的课堂,强调沟通、对话、包容、质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了这样的理念,刘可钦满以为可以一展身手了。
可是,当她用这样的理念去上课时,却上砸了。
课堂上,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
被束缚了太久的小学生这下总算找到了自由,他们乱作一团,根本不听她的指挥。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对话著名教育专家刘可钦
.
发 挥 作 用 每 个 人 都 能 带 来 变化 的观
”
.
每
一
个 员 工 都 是学校 的有机组 成 部分
,
念 关 注每 个 人 发 挥 每 个 人 的 作 用 让
.
。
,
只 有 分 工 不 同 没 有 高 低 贵 贱 ;意 味着每
每个人都不断成长进 步
。
个成 人都 是 影 响学 生 发 展 的重要 因素
、
吧 ! 而 要做 到这
点 教 师首先 要 有 每个
“
,
校 长 书 信 的 形 式 告 诉 我 的教 职 工
人 都 是 学 校 的形 象大 使
.
“
的意 思 呢 ?
刘 可 钦 :不仅 是 这 个 意 思 而 且 教 师
,
学 生 都 是 重 要 的 这 个 意识 还 要 有让 学
”
.
”
.
让 教 职 工 分享
、 、
这 个 愿 景 的呢 ?
刘 可 钦 :这 应 该 是学 校 全 体 人 员 的共 同追 求 为 了 实现 这
。
“
一
成 特 色 : 意味 着每个教 师 能 够 保 持 自 己
独 立 的思 想
.
目标 我 们 努 力让
,
而 又 能宽 容 地 对 待 观 点 的
、
、 、
每 个 人 都 是 重 要 的 变成 我 们 每个 人 的
.
。
。
长就 学 校 管理 进 行 了 交流 对 话
.
一
。
.
个 教 育管 理 者
。
.
更应该从 心 底里 认 识
.
原 绿 色 :刘 校 长 能 谈 谈 您 办 学 的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对话著名教育专家刘可钦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对话著名教育专家刘可钦今年初夏.我在北京中关村四小拜访了著名教育专家、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
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并与刘可钦校长就学校管理进行了交流对话。
原绿色:刘校长.能谈谈您办学的想法吗?比如理想、愿景、理念、管理措施等。
刘可钦:我觉得应该.我也正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原绿色:我在学校也提出“发展教p币.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
既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p币的成长.用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想使学校变成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成长园地、学习型组织。
您提出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意思呢?刘可钦:不仅是这个意思。
而且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直至所有人之间都应该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原绿色:这是终身学习社会的追求.教师应该首先做表率。
我可以想象您追求的“促进每个入的发展”这个理想的图I篙教育仕引景.在学校的百花园里: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
您是怎么来实现这个愿景的呢?刘可钦:这应该是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努力让“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变成我们每个入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努力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观念.关注每个人,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让每个人都不断成长进步。
原绿色:能具体阐述一下吗?比如.怎样使每个人都重要起来.使每个人都发挥作用,给每个人都带来变化?刘可钦:这样说吧,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倾听孩子的心声。
使教育没有死角:意味着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教育艺术,让每一个孩子感到他在教师心目中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富有童心.让每个学生在体验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演讲稿5篇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演讲稿5篇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应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
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学习,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
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演讲稿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累并幸福着》。
一路走来,虽然步履蹒跚,但收获颇多。
虽然还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到达繁花似锦的圣境,但是,阅读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丰富的知识积淀。
我在尝试着、坚持着,向学生播撒着阅读的种子,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叫作《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的诗歌,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梅子涵说:如果每位老师读了100本童书,就有一张走向童年的邮票。
小学教育是与儿童打交道,不理解儿童,不理解儿童的世界,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小学教育。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需要阅读。
,正是这些毛虫们也改变着我,在这些童书穿行,仿佛又重回童年的岁月,心也变得纯净、年轻:我无数次告诉自己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带着童心上路,让阅读变得轻松愉悦;阅读经典童书,享受幸福人生;学生、老师、家长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让不同年龄的儿童读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宜的书。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课堂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只要有足够多的供师生读的书,不管多么简陋,都是一所好学校。
如果缺少书籍,即使学校建设得再漂亮,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但是,前行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为了一个课件,要准备几天,先把书买来,一张张拍拍下来,再做成课件,上完课,还要评析学生的作品再发到教育在线论坛上。
经常的电脑前熬夜使我的身体亮起了红灯,那段时间里我告诉自己放弃吧,我只是一名普通人,除了老师还有很多称谓,没有好的身体什么都没有了,家庭需要我,两边的父母需要我去赡养、年幼的孩子需要我的教育,痛定思痛,放弃。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国庆期间在书店里看见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翻阅后不由得有细细拜读的愿望,就把它买了回来。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钱守旺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启示。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可钦老师:追求常态下的生命课堂。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刘可钦平实亲和的教学风格无疑更加适合于我们广大普通老师的追求,因为他们长期扎根在教学的第一线,繁琐的工作不容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每一节营造得花里胡哨的。
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交流,敢说敢想,大胆地创造,积极地思考探索;让学生在老师智慧的点拨面前,从经验的层面逐渐走向理性的思考,这就走上了数学学习的正确轨道,这样的学习积淀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数学的敬仰、兴趣。
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
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
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刘可钦有句精彩的语录:把每堂课都看成是献给孩子们的礼物,……这句话是那么地朴实而又真情流露,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爱,更体现了她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作为一个成人,“教育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
读 《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体会
读《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有感最近在看《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这本书。
翻开扉页,就被她的简介惊住了: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她不但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海淀区中心学区副校长,而且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多本专业论著。
——太了不起了!细细品读刘可钦校长,发现她实实在在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因为用心,所以她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总是比别人先行一步。
早在1992年,她就在进行主体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们在课改阶段才接触到的诸多教育理念,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创设多向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等。
而这一切,都缘于她勤学、善思和勇于创新。
说来惭愧,这本书我读了很久。
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刘可钦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所进行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也是关于数学的,书中引用的大量数学案例,让我的阅读速度变得很慢,因为其间有太多的“陌生”。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舍得放下这本书,我还是被深深地吸引。
刘可钦老师的教学思想、教育情怀,她所创造的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光芒,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令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阅读着这本《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我的思绪常常被拉回遥远的童年。
从小我就畏惧数学,童年的我觉得数学是那样枯燥乏味,那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错综复杂,令我大伤脑筋。
特别记得父亲为我辅导数学功课时,为了检查我是否真正弄懂,常常将一道题目颠三倒四、翻来覆去地问,直问得我刚刚有点明白,又立刻糊涂了。
我一直以为数学是专为考试而生的科目,我这一生中只要用到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就足够了。
但是刘老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了我的想法。
她说:“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往往侧重于学生解题技能的训练。
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更侧重于学生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数学意识的形成。
刘可钦: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教师
可钦: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教师作者:可钦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5(19)教学名师简介:可钦,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师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全国模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没有假期的老师1979年我高中毕业,考入了师。
在当时,由于刚恢复高考不久,人们不像现在那么竞争激烈、心情紧,依我的分数完全可以报考警校、卫校、财会学校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热门行业,而师则是一个极冷门的专业,很多人是不想上的。
填志愿时,我的母亲和班主任都主我填报师学校,说是小女孩,当老师挺好的,工作稳定,每年还有两个假期。
我一想也是的,每年有近三个月的假期,可以自由自在的,加之当时的我确实也没什么远想,更缺乏一些人常有的那些幻想,所以,为了每年能有两个假期,我填报了师,自然属于高分录取的学生。
命运似乎就是如此,从我走上讲台至今,却始终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先是一直教毕业班,每年寒暑假都要补课,后来参加主体性教育实验,要学习、交流、研讨、写方案、论文等等,这些对一个小学老师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工作,自然都得靠假期来完成。
再后来做了校长又参与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和新教材的编写千作,学校发展、教师培训、教材建设等等又将我的整个假期撑得满满的。
到如今,与一些朋友谈起来,他们对我工作的繁忙度,始终不能理解,“为了两个假期,却享受不到假期,你一个小学老师,怎么就那么忙,有什么意思?”我只能淡淡一笑,谁让咱是做老师的呢。
是啊,学生一天天地长大、拨拨地毕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似重复性很强的工作,却处处充满着挑战。
当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时,我们接过的却是一家人的希望和一个孩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面对这种期待,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个孩子一个品性,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教法,同—个容还有不同的教案,正是在这些相同与不同中,我体会着教育甘苦,感悟着教育的真谛,“没有假期的老师”也就成了家人和朋友对我调侃的一个由头了。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作者:原绿色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年第11期今年初夏,我在北京中关村四小拜访了著名教育专家、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并与刘可钦校长就学校管理进行了交流对话。
原绿色:刘校长,能谈谈您办学的想法吗?比如理想、愿景、理念、管理措施等。
刘可钦:我觉得应该,我也正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原绿色:我在学校也提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既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的成长,用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想使学校变成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成长园地、学习型组织。
您提出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意思呢?刘可钦:不仅是这个意思,而且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直至所有人之间都应该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原绿色:这是终身学习社会的追求,教师应该首先做表率。
我可以想象您追求的“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个理想的图景,在学校的百花园里: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鸟都歌唱。
您是怎么来实现这个愿景的呢?刘可钦:这应该是学校全体人员的共同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努力让“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变成我们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努力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的观念,关注每个人,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让每个人都不断成长进步。
原绿色:能具体阐述一下吗?比如,怎样使每个人都重要起来,使每个人都发挥作用,给每个人都带来变化?刘可钦:这样说吧,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使教育没有死角;意味着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教育艺术,让每一个孩子感到他在教师心目中是重要的;意味着教师要富有童心,让每个学生在体验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
与刘可钦同行
与刘可钦同行一直放不下一本书《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从这本书里面,我认识了一个人:刘可钦。
虽然不曾谋面,书中的介绍已经让我感受到特别的亲切。
书中开头的一句话便是:她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姿态:认真做事,默默行走。
感觉有种默契感,于是,认真地看下去。
我完全陶醉于书中优美的文字,不像是单纯地在看了,更像是面对面地跟名师在对话一样了。
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在刘可钦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渴望成功的、需要尊重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生命中重要的细胞,不同个体的学生会给教师的生命增添不同的色彩,教师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他在你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只要老师充满爱心地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在“我是重要的”信念中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这就是教育的责任!”一天,孩子们依恋地拉着刘可钦的手问:“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呢?”刘可钦脱口而出:“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
”一句话,道出了刘可钦为师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是啊,孩子们是多么天真活泼啊,老师正是因为你们,才喜欢当老师,喜欢和你们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
书上有一首诗《不老草》,正是孩子们用毛笔字工工整整的抄写的,在教师节时送给刘可钦老师的礼物。
爱就是理解,爱就是接纳,刘可钦就是这样一个和蔼可亲,让学生打心眼儿里喜欢的大朋友。
不老草《不老草》听说有一种仙草,吃了就不会变老,我要把它寻找。
老师吃了就不会变老,皱纹不会爬上老师的额头,岁月不会染白老师的鬓角,老师的嗓音永远那么清脆,老师的脸上永远挂着美丽的微笑。
不老的心,不老的笑,不老的老师永远也不会老。
可贵的教师气质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
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
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
北京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 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刘可钦
北京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刘可钦追寻教师幸福的刘可钦刘可钦 1961年生,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不少人说,刘可钦很幸运,在她的成长路上,一路都是阳光照耀、雨露润泽、鲜花环绕、掌声激励。
的确,从安阳,到郑州,再到北京,刘可钦走得似乎很轻松、顺利,但走近真实的刘可钦,你却会发现,这轻松、顺利的行程,是一个又一个扎实而执著的脚印慢慢垒成的。
当1981年7月师范毕业的刘可钦被上小学时的校长——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校长姚文俊‚点名分配‛到那儿时,20岁的她心里还暗自高兴过:以后每年有近三个月的假期呢!谁知她一到大道小学,就被安排到毕业班任教,带两个班的数学课。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简直是被‘催熟’的,为了使我们这些‘生’教师赶快长‘熟’,学校实行‘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让我们听一节课备一节课,现炒现卖接着就上这节课。
‛二十多年后回忆起初为人师的这段经历,刘可钦深为感慨。
由于刘可钦带的第一个毕业班考试成绩不错,她被‚钉‛在毕业班担任把关教师整整九年,其间,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期。
1989年,她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教师。
可是,面对这种‚成熟‛与‚成功‛,刘可钦的心却渐渐地失落了,困惑了,迷惘了,倦怠了。
‚难道当老师就是上上课、钻研钻研解题技巧、给差生补补课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吗?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越来越低落呢?这样年复一年地干下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甘于平庸的刘可钦开始在反思中叩问自己的内心。
1990年9月,刘可钦幸运成为北师大第一个小学进修教师。
‚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平和中找寻做教师的幸福——评《刘可钦与主体教育》
在平和中找寻做教师的幸福——评《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肖川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初读刘可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们却无法拒绝一种感动,为那平实中的温暖,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亦为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
【总页数】1页(P60)
【作者】肖川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刘可钦:在平和中找寻做教师的幸福
2.主体教育带来了什么——访刘可钦
3.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
4.《刘可钦与主体教育》
5.刘可钦——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是写刘可钦老师的
文章是写刘可钦老师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让人回味:“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
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
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
因此,教师的气质很重要。
教师的气质不仅应该是高雅的,而且应该是睿智的,并有亲和感,使学生见到老师,就愿意向老师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
”也就是说“高雅、睿智、亲和、自信”应该是我们老师特有的气质。
纵观我们周围,很多老师看起来更像暴发户,更像老板娘,更像新潮摩登女,现代、时尚、前卫,该有的似乎都有了,唯独丢失的是高雅、睿智、亲和、自信……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身,也只有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才能形成教师特有的气质。
顾明远《教师的气质》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
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
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
因此,教师的气质很重要。
教师的气质不仅应该是高雅的,而且应该是睿智的,并有亲和感,使学生见到老师,就愿意向老师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
刘可钦老师就是有这种气质的教师。
我认识刘可钦,是在1992年她在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开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的时候,听了她教的数学课,课讲得很好,这是大家在评课时公认的。
但是我更欣赏的是她的气质。
她那一种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表现出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
《教育其实很美》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魏艳红(数学)第一次接触刘可钦老师是在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有幸成为她的徒弟,那时年轻的我什么都不懂,每天就像一个学生一样跟着刘老师备课上课。
她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的课又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引领着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师,而像一位学生一样感受着数学课的快乐,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第二次接触刘老师,就是研读她的教育专著《刘可钦与主体教育》。
可以说不见其人,先读其书,这本书凝聚了她在大道小学的全部心血,诠释了她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在平常的教学中感悟教育,在平实的细节中寻找真谛,在平和的心态下追寻做教师的幸福。
”的确,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她用朴素的语言写出的每一个教育故事背后都折射出一种教育理念,为我们教师由专业型向研究型转变搭建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不仅如此,更令你感动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时常激励着你,真正是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再次接触刘老师,就是她以校长的角色撰写的专著《教育其实很美》,虽然角色转变了,但是语言依然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每一句又都似哲理般的使你欣赏不已,回味无穷。
教育为何如此之美呢?是因为刘老师把生活与教育真正融为了一体,是教育给了她丰富的灵感,使她的教学充满了创造的乐趣,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幸福快乐。
正如刘老师所说:美和完美是两个概念,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
美不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
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
因此教育真的很美!我很感谢刘老师,因为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研究学生上,在钻研教材上,在设计教学上,都有刘老师的影子,是她的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启迪着我,使我时时刻刻都能够站在刘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读后感
《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读后感《刘可钦与主体教育》读后感1初读刘可钦的《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却无法拒绝一种感动,为那平实中的温暖,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亦为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什么是教育?那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
”刘可钦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虽然通俗易懂,却不可谓不深刻。
我想,这便是一位教师在多年的历练与反思之后对教育最平易最贴近心灵的追问。
是啊,任何良善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的发展。
对待孩子,刘可钦是老师,是慈母,是朋友,又是引路人。
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和闪光点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尊重与关爱。
无论是爱画画却不爱数学的小然,数学课上偷看小人书的丁丁,创造有减法的加法表的小飞,还是年龄太小跟不上大伙的雯雯,先天不足行走困难的小兵在刘可钦笔下,他们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重要。
“爱是什么?爱就是要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她从不会批评,而是说:“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
”“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检查学习效果时,她很少说:“不明白的请举手!”而是让“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刘可钦就是这样用她的全部能量小心呵护着孩子们的自尊,认真聆听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声音,用无限的信任与宽容诠释着她对爱的理解。
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能学好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而作为老师,其全部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思考、选择、创造、展示的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佳的我”。
以前曾感到教育家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是那么的神圣,似乎就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理论的人,而刘可钦是那么的真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行。
她也曾和我们一样无奈:孩子对指令也居然无动于衷,任意闹着;教师在一边也手足无措,却不知道怎样让他们安静下来;学具成了学生的玩具,他们用小棒拼成了美丽的图案;她的班里也有小兵那样的特殊生、也有不喜欢数学的小然、也有年龄小的雯雯而不同的是她比我们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爱心,才使数学走进了每个学生的生命、才有了许多学生成功的喜悦,她用爱收获着爱。
读《刘可钦与主题教育》有感
读《刘可钦与主题教育》有感
《刘可钦与主题教育》是一本以刘可钦先生为主题写就的著作,着重介绍了他在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通过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刘可钦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对我们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刘可钦先生首先提出了“主题反思教育”理念,即学生应该强调在课程中反思思想、探索问题、表达思想的过程;而不是急于争抢分数,追求“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他认为,主题反思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谱写出一部关于建设中国的华章。
其次,刘可钦先生也提倡启发性学习,认为学习并不一定要有人指导,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去发现和尝试,最终达成目标。
他还坚持将竞赛及职业培养纳入到教育中,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自身的兴趣和方向,然后合理安排学习训练,推动教育环境的改革和发展。
此外,刘可钦先生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为情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和逻辑思维、自主学习一起提倡的。
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性、感知力,强调学生自我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参与他人学习,学会和谐共处,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书中对刘可钦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描述得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让我对他的努力表示由衷的尊重和敬佩。
他的观点帮助我
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更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改善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助力。
温暖与智慧
温暖与智慧作者: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第02期刘可钦其人: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管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人说:“刘可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
”《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中辑录的正是她成长的一串串脚印,脚印间留下了一段段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让人看出其人的温暖与智慧。
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姚文俊是刘可钦在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的老校长,从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到普通的小学教师再到名闻全国的名校长,他见证了刘可钦的一路成长。
在对刘可钦专业成长的分析中,姚文俊指出了重要的一点:有人乐为她搭台引路。
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到参与《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从参与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到进入首届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从离开安阳调入郑州再到调入北京。
在她人生、工作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有很多人关心她、指导她、帮助她。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乐于为她搭台引路呢?1998年,刘可钦被评为中国十杰教师,载誉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学校,把证书、奖牌送给学生们,说:“这不属于我个人,这属于我们大家。
”还把未拆封的一万元奖金交给学校,对姚校长说:“把这笔钱作为奖励优秀教师的第一笔资金吧。
”正如姚文俊所说:“她生活得高雅纯洁。
” 这就是刘可钦!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我们常常名之以机遇,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机遇背后的东西罢了。
有认识更要有智慧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出现多种算法,你会怎么做?是让学生保持自己的算法,还是引导学生把握某一种算法?现实中,很多教师会对学生说:“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
”这样,似乎也完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主体教育的行为体现。
但刘可钦的做法却与此略有不同,她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因为,孩子们常常把独特的、或是自己的方法视为最喜欢的方法,如果老师说“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么孩子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或调整,进而影响算法多样化的教育价值。
读书经验
读书经验交流材料-----《故事里有你的梦想》-之刘可钦何丽丽早就听说刘可钦:成长于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成名于主体教育,现任中关村四小校长。
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十杰”教师。
刘克钦无疑是成功的,很成功!刘可钦为什么能成功?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一、爱学习。
爱才的姚文俊校长把刘克钦“点名分配”到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姚文俊校长“听一节课、备一节课,现炒现卖接着上一节课”的新教师培训模式“催熟”了刘可欣;关键时刻,大胆把刘克钦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阻止了要逃离教师队伍的刘可欣。
刘可欣十分珍惜在北师大学习的分分秒秒,听课、“泡”图书馆,全身心投入学习。
一次,她在图书馆里看到一本邱学华的《小学常见错例分析》,爱不释手,每个月只有四十五块工资的她花了34块钱将这本书整本复印下来。
随着“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的深入,刘克钦和实验老师们的困惑越来越多。
于是,她组织老师们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总结成42个问题,向专家请教。
多少个不眠之夜,刘克钦在灯下苦苦反思;多少个寒暑假,刘克钦在为实验忙碌。
几年下来,她积累了厚厚几大本实验札记。
1997年,当周玉仁教授再次到学校指导实验时,面对那一本本厚厚的札记,流泪了,抚摸着刘克钦的头哽咽地说:“孩子,真苦了你了!”“宝剑锋重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面对刘可欣的成功,我扪心自问:今天,你读书了吗?今天,你思考了吗?今天,你实践了吗?二、严律己。
刘克钦喜欢三句教育名言,也一直在践行着。
1、当你找了100种方法孩子还没改变的时候,你就去找第101种。
2、孩子坐在教室里你无权选择,只能选择自己的教育方法。
3、严肃严格的进行基本训练,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可钦: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教师刘可钦: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教师作者:刘可钦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5(19)教学名师简介:刘可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没有假期的老师1979年我高中毕业,考入了师范。
在当时,由于刚恢复高考不久,人们不像现在那么竞争激烈、心情紧张,依我的分数完全可以报考警校、卫校、财会学校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热门行业,而师范则是一个极冷门的专业,很多人是不想上的。
填志愿时,我的母亲和班主任都主张我填报安阳师范学校,说是小女孩,当老师挺好的,工作稳定,每年还有两个假期。
我一想也是的,每年有近三个月的假期,可以自由自在的,加之当时的我确实也没什么远大理想,更缺乏一些人常有的那些幻想,所以,为了每年能有两个假期,我填报了师范,自然属于高分录取的学生。
命运似乎就是如此,从我走上讲台至今,却始终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先是一直教毕业班,每年寒暑假都要补课,后来参加主体性教育实验,要学习、交流、研讨、写方案、论文等等,这些对一个小学老师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工作,自然都得靠假期来完成。
再后来做了校长又参与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和新教材的编写千作,学校发展、教师培训、教材建设等等又将我的整个假期撑得满满的。
到如今,与一些朋友谈起来,他们对我工作的繁忙度,始终不能理解,“为了两个假期,却享受不到假期,你一个小学老师,怎么就那么忙,有什么意思?”我只能淡淡一笑,谁让咱是做老师的呢。
是啊,学生一天天地长大、拨拨地毕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似重复性很强的工作,却处处充满着挑战。
当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时,我们接过的却是一家人的希望和一个孩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面对这种期待,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个孩子一个品性,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教法,同—个内容还有不同的教案,正是在这些相同与不同中,我体会着教育甘苦,感悟着教育的真谛,“没有假期的老师”也就成了家人和朋友对我调侃的一个由头了。
走入北师大1990年9月,已有九年毕业班教学经验的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跨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
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这里,我幸运地遇到了专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周玉仁教授。
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这里的分分秒秒,白天,听专家们的讲课或讲座,晚上,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作札记。
当时北师大给我的突出印象就是“大”,在每天上课的路上,我总比划着看哪—块地与我任教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差不多,最后算了算感觉有四十多处吧,高兴得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图书馆也是大得惊人,里边有好多馆室,有那么多的藏书,而且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小学老师关注的“白兔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的问题,竟然在大学的图书馆里也可以找到。
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觉得是那样亲切。
图书馆浓浓的书香,让我感受着教育的美妙,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了图书馆,我喜欢那里的宁静,喜欢那里的大桌子,总是一下子取出十几本书,平摊在自己面前。
在我感受北师大浓郁文化熏陶的同时,发现居然还有大学教授也在研究着我们小学教育中的问题。
还有这样——大批人做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有研究价值的工作,看来小学教育也挺有学问的,这是我当时一个最突出的感觉。
一年的时间不长,但对我影响深远,对教育、对教学、对教师职业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重新唤起我上课的冲动,我不时地幻想着再走上讲台时,我一定要这样、那样去做。
1992年春,人民大道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开展了一项跨世纪的研究——“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我有幸成为第一轮实验班的教师。
从此,我走上了一条充满磨难又蕴藏着无数惊喜的创造之路。
别怕她,该我玩了对我这个小学教师而言,做实验谈何容易,更何况这是一项为构建跨世纪的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开辟通道的实验,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刚开始实验时的一句口头禅,其实,现在想想,当时连石头在哪儿都不知道,只是跟着下河,不害怕罢了,凭的就是一份热情和冲动。
是历史选择了我,我仍然抱着刚走上讲台时的那个简单的信念:既然做了,就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一份新的挑战重新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而我面临的困难又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首先面对的第一个苦恼就是“我不会上课了”。
原来一直熟练地教毕业班的我,一直被称为调控六年级学生的“高手”,面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学生时,竟让我不知所措,我发现我的“小孩儿话”竟如此贫乏,“好,好啦,请安静.注意听老师说”,“小手别动啦,抬起头来,眼睛望着老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停下来好几次,他们似乎不愿意听我讲课,我不得不靠“纪律”维持,但孩子们对我的“指令”居然无动于衷,他们“任意”地闹着,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稍一严厉,他们又被吓得愣愣的,可怜巴巴地望着我,让我无话可说。
为了激励学生,为了让他们感兴趣,我不时地给他们盖大苹果印章、发小红花,可日子一久,他们也就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欣喜。
面对这些小不点儿,我左右为难,当初新接班时的那种踌躇满志,当初在北师大进修时熏陶出来的种种美妙想法,竞被眼前的现实冲得一塌糊涂。
记得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来学校听我的课,我上了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2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支?我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学具,每个小组还发了一张统计表,让学生填写分的过程。
我的话音没落,学生都在喊“分4支”,我一听就有点急了,“还没分呢,结果就喊㈩来了,下边的课怎么上呢”,赶快打断学生的思路,对孩子们说:“别慌,咱们慢慢想,要认真地分析一下,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啊?”当我演示一根一根地分的时候,课堂开始骚动,有的学生说:“老师,你那样分,太麻烦了。
我——看就知道是4支。
”还有的说:“我已经预习过了,我知道怎么样来计算,因为4x5=20,所以20÷5=4。
”面对学生的七嘴八舌,我不知道该如何调整教学,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明白了,于是,学具成了学生手中的玩具,孩子们乱作一团,我急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让他们安静下来。
在教室中间,我大声地喊叫着:“先别乱动了,听老师讲完你们再动。
”“注意啊,老师要生气了。
”可孩子们根本都不理我,还是玩。
我不停地说着,可能是孩子听得不耐烦了,居然有人说:“别怕她,老师又不会批评我们,该我玩了。
”这一次的课堂体验,让我终身难忘!课在一塌糊涂中过去了,听课的老师善意地提醒我“以后你就别让他们分什么小组活动,他们说不清时,先听老师讲,让他们照着说”。
而我却并不只满足于让孩子们安静地听我讲,况且实验的目标中也把“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独特和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了一个突出的地位,我的追求、我的设想没有错,可事实上我的课上又缺少许多。
我想,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然而,通向实验目标的道路又是那样曲折反复,有些设想很好的课,却不能如愿以偿,我开始思考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教学,除了教师、教案、学生之外,还有哪些?我开始意识到,实现这些目标,没有谁能告诉你具体情景下该怎样做,需要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调整中寻找合适的途径,而这又将是一条漫长、寂静、未知的路途。
对于这些,我需要用心体悟,需要转换视角,需要走下讲台。
我静下心来,学习理论、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设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以使自己能够尽可能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激动——迷茫——困惑——释然,不时地影响着我的情绪,使我欲罢不能。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真正开始了研究状态下的教师生活。
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教育观念的不断冲突和融合中,我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八年主体教育的实验之路。
渐渐地,我的课堂开始变得自然随和,我知道了什么时候该顺其自然,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也知道了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等等,可以自如地掌控课堂的进程,每一次的课堂,我都会感激学生带给我的惊喜与快乐。
又一次上一节关于除法分一分的课:有100块糖果,平均分配给8个小朋友,该怎样分?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在课桌上摆弄起圆片(代表小朋友)和小棒(代表糖果),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着,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有的说:我先每人5块5块地分,最后一看不够了,再1块1块地分,结果是每人12块,还剩4块。
有的说:我一看100块挺多的,先每人分10块,接下来剩20块,再每人2块2块地分。
有的说:我先每个人1块1块地分,分了一会儿觉得挺麻烦的,就每人5块5块地分。
……我静静地倾听着,感受着学生的智慧,在必要时还“煽风点火”,偶尔插上一句:“真奇妙!你是怎么想的呢?”“换一种办法行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逐步地引领学生探究更深层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在开放、平实的课堂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发生在课堂上。
所以,三尺讲台自然也成了我的实验台。
我很难捉摸出一些奇妙的招法,也不会制作那些精美的课件,但是我知道,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要让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要让孩子们之间相互欣赏,又能在彼此的质疑中共同改进。
我越来越追求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朴实无华的数学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合作交流,我越来越觉得一个好教师应该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智慧地藏在幕后。
与学生心手相连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我们互相认识,“刘可钦”三个字,“钦”字学生不认识,有的读成“欣”,有的读成“欠”,写的时候更是百花齐放:刘可软、刘可斩、刘可铁,能写成刘可欣就算是蛮不错的了,不时引起一阵哈哈大笑,在这种自然轻松的交流中,我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我意识到,学生能否直呼教师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把学生当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与学。
举左手的故事,很多杂志刊登过,但每次说起它,总给我很多触动。
在数学课上,有一个孩子举丁手,叫起来之后却又不会,只好说“对不起,刘老师,我忘了”,一次、两次,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发现,孩子每次坐下时,都满脸通红。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和他单独谈话。
孩子羞愧地说:“刘老师,我对不起你。
有时候我想好了,盼着你叫我,你却没叫。
有时候我没想好也跟着人家举了手,以为你不会叫我,可你偏偏又叫我了。
”我想了想,说:“这不怪你,怪咱们师生之间还没有达成默契。
知道什么叫默契吗?就是说刘老师的一个眼神,你的一个手势,双方都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