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夜归鹿门歌》学案(新)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学习目标:、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习重难点: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学习时数:一时一、预习学案:、孟浩然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字______。

襄州襄阳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分析第1联: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联: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三、演练学案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

山中习静观朝槿④,松下清斋折露葵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⑥,海鸥何事更相疑⑦。

【注释】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②藜:一种可食的野菜。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送饭食到田头。

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③夏木:高大的树木。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

④槿(ǐn):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⑤清斋:素食,长斋。

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⑥野老:诗人自称。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是指在学习某一篇文学作品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导引和课程设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一、导入1.通过给学生玩一段胡琴的音乐,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音乐特色的课堂气氛。

2.教师可以围绕这首诗的题目、内容、历史背景等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展开思考,逐渐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特点。

二、阅读1.给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大体情节,注意强调叙事性质的体裁特点。

2.让学生阅读原文,感受作者所写的诗意,以及抒发的情感。

三、分析1.分析《夜归鹿门歌》的修辞、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方面,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发现这些情感在一首文学作品中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1.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叙述诗意时所运用的意象、象征以及这些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就“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这个话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这个话题下交流彼此的看法,思考文学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有哪些价值、作用等问题。

五、总结1.帮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和重点。

2.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和应用”这个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这首文学作品对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1.安排一些与这首诗相关的拓展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延续专题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扩展。

2.组织一些读书分享会或写作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本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首极具文化内涵的古典诗歌,在课程设计上有着多种可能性,对于学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与重要性都有很大帮助本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的设计,以这首古典诗歌为主线,通过分析修辞、语言特点、文学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通过拓展练习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作为一首唐代叙事长诗,《夜归鹿门歌》以其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成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导师,在教授本诗时,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情操,是本案设计的核心目标。

一、兴趣引导作为一首唐诗,一般学生的文化背景下,这首诗并不是很相识。

因此,在展开本诗导学之前,先要进行兴趣引导。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介绍本诗的作者——李白:可以结合李白的介绍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多角度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2. 划重点:分别读出本诗题目中的“夜”、“归”、“鹿门”、“歌”四个字,让学生们猜测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张鹿门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那光幕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晚。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们进入本诗的想象世界。

二、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时,应该区分“五言诗”的特点,以及李白的文风和思想:1. 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特色是袒露、豪放、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迎合了市井文人口味。

2. 思想意蕴:如同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一生也十分豪放、自由。

他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不愿意按社会规范行事。

这种思想精神反映在本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阅读理解本部分,将结合导师的课堂授课和传统阅读题进行综合性阅读。

1. 物象描写。

学生应从物象描写中寻找莫大的诗意。

2. 情感表达。

学生应剖析诗人借助情感的运用表达出对亲人的敬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3. 抒情手法。

学生应分析诗人使用的抒情手法,窥探它厚重的意蕴和内涵。

四、文本分析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设计以下内容:1. 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应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和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揭示出本诗的思想内涵。

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应将焦点聚焦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提取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着重讲解音韵、形象和结构性特点。

最新整理高中夜归鹿门歌学案教案.doc

最新整理高中夜归鹿门歌学案教案.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任务性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栖隐岩扉寂寥嵩山轩冕作揖耆槎头鳊(二)文学常识天空孟浩然(689~740) 代诗人,本名,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以写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的人,不乐于。

他的性格和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和以及。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 ,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参考答案:唐代浩浩然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盛唐困顿失意洁身自好趋承逢迎耿介不随清白高尚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王维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三)我最喜欢的诗句二、我的问题三、难点质疑1、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之景和之景。

2、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前两联诗句描写的场景,概括画面的特点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分析后两联所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根据作者对两种生活态度体味诗人情感。

3、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营造的环境。

4、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请从全诗简要分析。

5、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简要概述这首七古怎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6、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夜归鹿门歌 学案.doc

夜归鹿门歌 学案.doc

夜归鹿门歌学案夜归鹿门歌学案梨树一中付德姝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2、把握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3、注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学习重点: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掌握本诗的炼字的巧妙学习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导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探究【预习资料】☆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背景资料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是谢灵运,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学案)课型:新授主备人:吴芳同备人:高二语文组审批: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过程:一、自学:学生看书P28并完成下列思考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渡()头栖()隐岩扉()寂寥()()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3.孟浩然,()朝()人。

他的诗多写()和(),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并称()诗人。

自学者()检查者()自学等级()二、自学体会(收获与疑问):三、研究探讨(小组内讨论、交流)1.从《夜归鹿门歌》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首诗有纪实之意,诵读全诗之后,概述这首诗描写了一件什么事?用原文回答,并加以解释。

2.你如何理解“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除了作者之外。

诗中所涉及的“人”,他们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拓展延伸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一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一课时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1、学生介绍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2

夜归鹿门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2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教学目的:1、学问与力量:了解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学问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把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留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意同学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沟通的力量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在描写悠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把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在描写悠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肯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静静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学问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闻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家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悠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奇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最终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夜归鹿门歌》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并称“王孟”。

【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

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余:。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

惟:。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微观探究】: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三)比场境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说明。

(1)隐逸缘由: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2)两种处世观点: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翻译):首联: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颔联: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颈联:鹿门山的月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突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尾联: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置身诗境问题设置: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意象: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画面:山中景:山中有悠然的钟声;山中有朦胧的月光;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幽静冷清)2、缘景明情问题设置:文中作者的情感指向是什么?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态。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归隐之情与人生思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试不第,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所作。

诗人决心归隐,但又深感人生道路的艰难。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诗。

四、文本解读1、诗歌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诗句翻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走向江村,我也乘着小船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朦胧的树影,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石门对着松树间的小路,一直都是那么寂寥,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3、内容分析(1)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描绘了傍晚时分,山寺传来钟声,渡口人们喧闹争渡的场景。

“昼已昏”点明时间,“钟鸣”以动衬静,衬托出山寺的宁静。

“争渡喧”则写出了世俗之人归家的急切和喧闹。

(2)颔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写世人回家,后句写诗人归鹿门,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与世俗之人不同的选择和心境。

(3)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描绘了鹿门山在月光下的美景,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2)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2)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2、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二、知识链接:1、复习旧知: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2、简介作者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三、预习导引:1、诗题解读: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2、列举诗的意象:四、合作探究:1、意象解读: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 1.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本诗通过对比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隐居清静之地。

在阅读时应注意作者是如何将俗人与隐士作对比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

【诗海拾贝】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赏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

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

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

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他的隐逸生活,表现一种悠闲自得和洁身自好的情趣。

但他不甘心隐沦却不得不终身隐沦的生活现实,又使他的作品不能一味冲淡平和,而在山水描写中常隐含游子飘泊、身世落拓之感,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愤愤不平。

二、背景简介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沔水南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处住所,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别墅。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学案(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隐逸志趣。

3.情感与态度: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解题:
《夜归鹿门歌》:交代时间,夜晚;地点,鹿门;内容,归,归去,归隐。

歌:文体,歌行体,古体诗。

3、背景: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三、导思
1.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场景。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
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4、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
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三个相同的一组是() A.缉私编辑修葺开门揖盗B.揣摩端倪湍急惴惴不安C.绮丽犄角倚仗掎角之势D.啜泣拾掇辍学气息惙然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喧闹糜烂驱利避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脉搏宣泄一言九鼎无事不登三宝殿
C.蝉联辐射仓皇失措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D.急燥炽烈钩心斗角长江后浪推前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们这样娓娓而谈了。

B.由于知识程度和知识视野的深广,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就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C.孩子一入学就崭露头角,较早地占有了领先地位,参加竞赛机会多,脱颖而出就相对容易。

D.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由于工作突出,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

②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

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 江边-----山中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2. 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
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
4、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导练答案
【跟踪试题】
1、答案:D 解析:A.“缉”读jī,“辑”读jí,“葺”读qì,“揖”读yī;B.“揣”读chuǎi,“端”读duān,“湍”读tuān,“惴”读zhuì;C.“绮”读qǐ,“犄”读jī,“倚”读yǐ,“掎”读jǐ;D.“啜”读chuò,“掇”读duo,“辍”读chuò,“惙”读chuò。

2、答案:B 解析:A.驱—趋;C.缪—谬;D.燥—躁。

3、答案:D解析:D.“历历在目”指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多用于画面、情境,用于“话”不妥。

4、答案:A解析:B.去掉“的检验工作”;C.“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错误使用了被动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D.“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5、答案: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

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6、答案:“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
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提高试题】
1. AC(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C项,“当树直”描写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的景象,意境明丽清新,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并不相同。


2、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

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②点若答“善于炼字”,然后分析“冲”“放”二字如何准确、形象、生动,亦可得3分。

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