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语文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登岳阳楼》,让学生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用词等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杜甫生平,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原文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境、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用词、句式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岳阳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创作手法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鉴赏,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原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形象、情感等,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诗歌创作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用词、句式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能力。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登岳阳楼》以及相关文学概念的掌握程度。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进步和问题,以便进行个性化指导。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登岳阳楼》及相关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杜甫生平和相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教案标题:登岳阳楼(其一)教案目标:1. 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登岳阳楼》这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2.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登岳阳楼》的原文及翻译;2. 课堂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岳阳楼的外观和历史背景;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岳阳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于岳阳楼的兴趣;2.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岳阳楼的猜测和疑问。

导入(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登岳阳楼》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屈原和岳阳楼的历史背景;2. 学生分享课前阅读的材料,介绍他们对于岳阳楼的了解。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登岳阳楼》的原文和翻译;2.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写作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于《登岳阳楼》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评和分享。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同学提供反馈和建议;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登岳阳楼》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2. 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提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我会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登岳阳楼杜甫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

[登岳阳楼杜甫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

[登岳阳楼杜甫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篇一: 《登岳阳楼》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四月,长安西郊处在大战前夕,杜甫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安史叛军与唐军对阵的战场,终于逃出长安,一路上历尽艰辛,奔赴唐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左拾遗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劝谏皇帝,二是举谏贤良。

虽只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之职。

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但不久却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房琯与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

他虽然主动地要求带兵同安史叛军作战,但他不懂军事,又自负其才,结果招致陈陶斜和青坂之败。

至德二载五月,有人告发房琯的门客招货纳贿,肃宗因此借机罢去他的宰相之位,降为太子少师。

新任左拾遗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敌谗毁,毅然上书,反对罢相。

唐肃宗勃然大怒,命令颜真卿、崔光远、韦陟审讯他。

幸有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才免于治罪。

六月一日,张镐宣布杜甫无罪。

但由于唐肃宗厌恶他,到了八月初,便打发他回家探亲。

杜甫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视妻子,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北征》。

这首诗通过真实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马乱和人民困苦的历史图画,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了沦陷两年零3个月的都城长安,十月又收复洛阳,唐肃宗于十月底返京,十一月,杜甫带领妻子儿女也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次年即乾元元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这次被贬是对杜甫在政治上的一次致命打击,从此,他重又接触到了苦难的人民。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

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

漂泊西南时期乾元二年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教案标题:登岳阳楼(一)——中学语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 掌握《岳阳楼记》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类似的游记。

教学重点:1. 理解《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 掌握《岳阳楼记》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类似的游记。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2. 《岳阳楼记》的课文材料。

3. 学生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岳阳楼记》的背景知识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发《岳阳楼记》的课文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关键词汇和短语。

3. 学生阅读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标记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Step 3: 文学鉴赏(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岳阳楼记》的主题和写作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分组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选择一段自己认为重要或有趣的句子,解读其意义和作用,并向全班展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Step 4: 写作训练(20分钟)1. 以《岳阳楼记》为蓝本,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类似的游记,描述自己所游览的地方。

2. 学生完成写作后,进行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3.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全班讨论和点评。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鉴赏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提高。

2. 提供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推荐,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

《登岳阳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2.掌握《登岳阳楼》的基本诗意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于山水之美的欣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登岳阳楼》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杜甫《登岳阳楼》;2.PPT及多媒体设备;3.图片或视频素材:岳阳楼的图片、山水的画作或自然风景的短视频等。

四、教学流程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风景优美的视觉素材,引起学生对山水的向往和评价。

展示与分析:2.教师呈现《登岳阳楼》全文,并播放由表演家朗读的音频。

- 学生通过阅读并聆听诗歌,体验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整体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探究与讨论:3.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以下问题:- 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诗人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拓展与提升:4.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你在《登岳阳楼》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为什么?- 是否有类似的山水胜地?呈现与总结:5.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分析结果。

6.教师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山水胜地的意象,引导学生发表对《登岳阳楼》的感悟和对诗人的敬意。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阐述你对《登岳阳楼》的理解和感受。

2.选择自己心仪的山水胜地,用诗歌或画作的形式表达你对其的美好。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登岳阳楼》这首诗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美感。

课堂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然而,仍需注意在分析诗歌文本时,要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探究其内涵和形式美,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登岳阳楼教案新人教版

《登岳阳楼(其一)》课题《登岳阳楼(其一)》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识记、积累重要字词。

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以岳阳楼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四、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本诗介绍: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

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读书,识记字音:旌jīng徙倚xǐyǐ六、解释词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幌子))不动夕阳迟(缓慢)。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岳阳楼》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背诵本诗。

2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三赏析指导(一)知人论世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三)置身诗境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

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由语入文:怎一个“悲”字了得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

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

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

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

“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

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

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

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

“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

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

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

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设计者:龙凤初中田海燕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指导学生自读诗文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

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

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

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八年级上册《登岳阳楼》的教案和原文

八年级上册《登岳阳楼》的教案和原文

八年级上册《登岳阳楼》的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

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

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

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朗读三、整体感知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

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

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

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

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

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

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

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自我鉴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提供反馈机制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登岳阳楼教案优秀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本课,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领略杜甫的诗歌艺术,感悟诗歌表达的哲理。

2.学生能够通过本课,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韵律之美。

3.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解杜甫的《登岳阳楼》其中的第一首。

通过诗歌的分析,介绍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解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了解诗歌艺术的魅力;解读诗歌的哲理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想象。

教学过程:Step1. 课前预习与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入本课题目,适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情趣。

可以请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然后请几名学生进行简单的发言。

Step2. 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首先,教师简单介绍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结合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体会到岳阳楼的雄伟壮观、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背景。

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等。

Step3. 分析诗歌初次接触古诗,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疑惑和不解。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对诗歌的逐层解析和镜头放大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诗歌艺术。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表达的意境,阐述诗歌的语言手法、韵律和节奏等。

Step4. 探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可以通过课堂小讨论来提高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

同时,从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启示来引导学生思考,就诗歌歌篇与哲理的关系进行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Step5. 学生演读和写作学生分组演读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生自身的思维启迪和自我认知起到有益的作用。

2024年《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4年《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4年《登岳阳楼》教学设计2024年《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1、探究新课程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

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

2、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

探究如何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教学方法:1、诵读、质疑、探究法。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比较阅读。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把李白的诗歌创作特色进行比较无疑是切合实际的作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一座楼名传天下。

曾经,孟浩然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让人们憧憬不已。

今天,杜甫的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将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那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

下面,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思绪,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走进诗歌《登岳阳楼》,走进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一、导入:以岳阳楼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简介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四、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本诗介绍: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

六、读书,识记字音:旌jīng徙倚xǐyǐ七、解释词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幌子))不动夕阳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瓜分)地,徙倚(徘徊)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靠着)危(高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水)青绿色)波无限悲。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精)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精)

《登岳阳楼》教案【文本解读】这首诗开篇虽只写平平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

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

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

诵读这首诗,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系天下的胸怀。

可以拓展阅读《客至》等杜甫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杜甫诗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素养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鉴赏本文炼字的艺术特色。

3.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相关背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3.解题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

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大全《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教材简说《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上课班级是普通教学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所以教学前必须要求认真预习,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的方法并给以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登岳阳楼》精彩教学设计吧《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登岳阳楼》说课设计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登岳阳楼》说课稿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导学案《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登岳阳楼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登岳阳楼(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诗四首:归园田居、登岳阳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之登岳阳楼(其一)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0《诗歌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其一)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由语入文:怎一个“悲”字了得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

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

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

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

“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

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

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

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

“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

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

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

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

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忧国,感时,伤怀,思乡,念己……个中情怀,怎一个“悲”字了得!由文入史:怎一个“登”字了得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登岳阳楼的?登的是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墨客用诗文传达登岳阳楼的感受?天下名楼、不知名的楼,数不胜数,而登者亦多矣。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人登过、感受过,用诗文写下来并历经流传滋养后人的,人们记住了,而更多人的感受被湮没在了茫茫历史烟云之中。

不只是登楼,还有登山、远涉,为什么古人那么热衷于“登”呢?“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

自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表达深切的思乡愁绪后,登高抒怀似乎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传统。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登高甚至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并在登山途中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曾经“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表达思念之情。

这是诗人们在登高诗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当然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漂泊异乡的游子,于佳节到来之际倍感孤独,遥想在家乡登高的兄弟,是不是也如自己一样,在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呢?王维以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使这首小诗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典型代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也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这是登高诗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顿觉宇宙之茫茫,苍凉无限。

在这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个人是如此的孤单渺小,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正是因为登台之后将个人放置于苍茫广阔的背景中,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传达出老杜内心更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

无限悲凉之意在《登高》中尽数展现。

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千古登高路,悠悠思古情。

古人在登高远望之际,辽远的空间势必会引起多情的诗人们的思古之情。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上凤凰台,作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

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

思古忧今的情怀,倶在其中。

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这一类登高诗的代表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奔涌,原野辽阔,壮阔的景象、雄浑的气势让人顿生豪迈之情,高瞻远瞩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在这“更上一层楼”中充分展现。

而杜甫也曾经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

生性洒脱不羁的李白在《登太白峰》中这样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复更还?”攀登上太白峰,在山间冷风的吹拂下,李白与星星低语,和浮云做伴,幻想着御风而行,飘然高举,高蹈出世,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登高诗内容丰富多彩。

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看出其意欲登高而排忧,岂知望远而伤怀,反倒牵扯万千愁绪,集忧国、感时、伤怀、吊古、思乡、念己于一体,其情感是纷繁复杂的,将登高在一首诗中表达的内涵丰富了许多。

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2、有感情朗读,体味每句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3、选句赏读,体会文中炼字之美;4、类比阅读,感受其意境及风格。

(二)学习重点:1、诵读诗歌,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2、有感情朗读,体味每句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3、选句赏读,体会文中炼字之美。

(三)学习难点:1、有感情朗读,体味每句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2、选句赏读,体会文中炼字之美;3、类比阅读,感受其意境及风格。

(四)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诗歌境界教学法。

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启导齐背,谈谈画面给人的感受,以及登临看到这样宏大空阔画面时人的心情。

以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语句导入感知其画面,猜测人们看到这番景象后的心情。

激趣,设置悬念整体感知1.听读,说说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及情感并从文中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即文眼)2.练读,并画出不解的字词3.个别读,生生互相评价4.齐读1.范读,听评2.巡视,指正,解答3.抽读,听,评价4.听,评价习得一般的朗读技巧,学会抓中心词初步体会情感精读探究1.有感情诵读,选句描绘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补充2.据提示理解第一联,再选句体会,并做好批注。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生互相补充3.选字品析,全班自由展示1.选句用自己的话加入想象描绘诗中之景2.思考本诗的每一联是如何表达出“悲”的情感,请选一联体会感悟,谈谈自己的理解(示范、点拨、提示)以第一句为例,提示学生看看所绘之景带给读者的感受,明白乃以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悲伤之情也,即借景抒情3.谈谈本诗体现的炼字之美。

以“我认为句中的字用得好,因为。

”的句式回答。

学会描绘诗中之景,体味诗中之情,品析炼字之美拓展延伸朗读,体会,理解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全班展示,互相补充出示杜甫《登高》、《登岳阳楼》,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似之处,并让学生明白沉郁顿挫的风格及理解登高文化中的一些共同情怀。

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