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db05b3c58fafab068dc0204.png)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新人教版必修2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互相融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受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因素的地域性差异影响;经济再生产过程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习俗差异等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
东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地理特点,农业劳动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发展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以及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了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农业、农村、农民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粮食问题是世界农业首要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解决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能力目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主动利用多种形式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导学案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ce5dcf376baf1ffc4fadff.png)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置| 自圭学习氧封科蛀屈考问熨一、季风水田农业的概况1.农业结构:以___________ 为主,作物以____________ 为主。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包括东亚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区。
3.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二、亚洲季风水田农业1.读图3.17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结合3.1节农业区位知识,完成横线内容。
广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然因素J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Y 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区位优势Y 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劳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社会经济因素Y 生产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食物偏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 。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2)___________________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产特点J(3)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二课)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二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2629d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a.png)
森五严、的 文美体极。解说 其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等
钢铁厂
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
机制造商。该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国际化公司,员工来自 100 多个国 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文章线索贯穿
2. 分析航空配套企业在天津大型客机总装厂 周边集聚的原因。
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 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 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企业和行业的 竞争力。
考向2 整体内容概括
四、题目解说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任务驱动内涵:
1、 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工业区:
工业布局的地域表现形式
(2)工业区分类: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或专业性工业 区与综合性工业区
(3)世界上规模宏伟的工业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工业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东部沿海工业区等。
世界工业布局的特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世界工业迅速 发展,技术工艺不断提升,工业布局日趋优化。主要表在:(1) 工业基地向大型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域条件, 以优势工业部门为主导,许多地方建成了现代化综合工业 基地。(2)工业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业布局在地域 上相对集中,如北半球中纬度形成了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地 带。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的改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 动趋于网络化,使得一些新型工业的布局相对分散。(3 ), 工业布局在近原料地,近燃料地,近消费地、临海型的基础 上,又出现了临空型、科技型的新布局类型。如围绕航空 港布局工业,靠近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工业。(4)世界各国各 地区工业布局的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工业生产集中在发 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发展迅 猛,现已成为世界新兴的加工制造业中心。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fe2cf76c175f0e7dd1375c.png)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 1 -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7 -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
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
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新课教学]: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教案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e169a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7f.png)
地理必修⼆第三章第⼆节教案第⼆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标1.了解季风⽔⽥农业和商品⾕物农业的分布。
2.理解季风⽔⽥农业和商品⾕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及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某区域农业⽣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季风⽔⽥农业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2.亚洲季风⽔⽥农业的主要特点有:⼩农经营,单位⾯积产量⾼,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平⽐较低,⽔利⼯程量⼤。
⼆、商品⾕物农业1.基本特征:⾯向市场,⽣产规模⼤,机械化⽔平⾼。
2.主要作物:⼩麦和⽟⽶(如图中a、c为⼩麦区,b为⽟⽶带)。
3.分布地区:美国、加拿⼤、阿根廷、澳⼤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西北。
4.⾃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壤肥沃;⽓候温和;降⽔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阔;地⼴⼈稀,机械化⽔平⾼;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思考】1.分析季风⽔⽥农业⽔稻单位⾯积产量⾼⽽商品率低的原因。
提⽰单位⾯积产量⾼是因为劳动⼒丰富,精耕细作;商品率低是因为⼈均耕地少,⼈⼝稠密,消费量⼤,可作为商品出售的少。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物农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澳⼤利亚等地,⽽亚洲、欧洲却分布较少?提⽰从商品⾕物农业⽣产的区位条件来看,北美洲、澳⼤利亚等地都具有⼀个共同特点即地⼴⼈稀,⽽亚洲和欧洲⼤多数地区却是地狭⼈稠,这就限制了商品⾕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3.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物农业与美国的商品⾕物农业⽣产⽅式有何不同?提⽰我国⼀般为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经营。
[预习效果⾃测]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①季风⽔⽥农业②商品⾕物农业③混合农业④乳畜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季风⽔⽥农业和商品⾕物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答案 A2.亚洲的⽔稻种植有单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种,其原因是()A.热量差异B.降⽔差异C.地形差异D.⽔源差异解析耕作制度的差异主要是热量差异造成的。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2节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2节](https://img.taocdn.com/s3/m/5462bea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7e.png)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2节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其次节工业区位【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①通过教学使同学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进展的特点②了解工业联系及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从而能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
2.力量目标①能够依据具体状况,判别某地区接受何种工业布局最为合理和哪种产业分布在何地是合理的②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③训练同学比较归纳和总结的力量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育同学读图用图的力量3.德育目标①通过对某一工业地域(区)的实践调查,使同学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工业的促进,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的训练。
②通过区位因素及工业联系等的学习,让同学考虑问题时要全面,不孤立。
【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新课,基础学问教学时应留意指导同学读书、比较归纳,练习时把学问梳理,形成网络【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同学: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讲课那么影响工业布局的又有哪些因素呢。
[板书]: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生产是人类格外重要的活动,主要在工厂里进行。
在工厂里,劳动者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加工成产品。
然后,再将这些产品投放列市场销售(或作为其他产品的生产资料)。
[板书]:原料——产品——销售——赚钱提问那么假如你要建一工厂,在建厂之前你要考虑一些什么条件?幻灯片2,请大家争辩一下。
同学争辩归纳总结这只是一个厂,我们把它扩大到整个工业,也就是说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讲课不同时期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工业进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e75157caaedd3383c4d392.png)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e730d55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f.png)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1]。
本节的要求是“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工业区位因素,并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另一个关键词是“结合实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某区域工业发展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动态地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二、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了产业区位因素,包括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本节在前面“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引导学生学习不同产业区位选择的异同,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渗透人地协调观念,也为下一节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在分析区位选择时,不能死背教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案例和图文资料。
因为冬奥会,首钢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学生相对熟悉且感兴趣。
因此“首钢搬迁”案例作为本节的素材。
在教材案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关于首钢前世今生的学习资料,通过整合资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通过学生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完成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两大目标的理解。
让学生学会从从动态的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利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工业的相关知识,对于工业也有一些生活常识,而且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对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的区位因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工业奠定了基础。
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教案:3.2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3课时张君) 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教案:3.2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3课时张君)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2cb9f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1.png)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3讲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前预备】查找信息:利用网络、报刊书籍查找或者向亲戚伴侣了解两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在进展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污染?其中应包括轻重工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思考:象农业生产一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先请你结合生活体验归纳有利影响。
同学思考回答。
工业生产制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宝,极大地转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让同学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培育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力量。
学习目标呈现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②快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同学的有意留意。
其次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1: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分析: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______性。
由于人类对_______、_______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峻的__________,并直接破坏__________。
ks5u内容解析]教材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图中几个世界工业密集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大、种类多,表达了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
可见,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酸雨等严峻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探究活动2: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ks5u内容解析]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工业的快速进展导致资源的供需冲突日益突出,加上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了资源的再生功能,加速了资源的耗竭并引发一系列生态破坏(见表1)。
以常见的采煤炭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为例来说明,为引入后面的污染治理打下基础。
针对以上问题,对资源的开发要适度合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补给、再生和繁殖需要的时间。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2f696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5b.png)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1、知识与能力: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思想。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与交流复习回顾: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随着学生的复习一一出现)导言:学生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指导探究、讨论交流〕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读图思考题。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e5b569ccbff121dd368395.png)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阐释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内容入手,进而讲述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一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和“活动”教学,在第二个标题里设置了“活动”教学,在课后设计了“自学窗”。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增强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在地工业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综合思维: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者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实例,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制案例。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探究工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
借助案例的分析和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重视运用地图和活动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工业生产的区域差异,世界各地工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通过这些活动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对工业生产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
教案必修2第三章
![教案必修2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1c4825a065ce05087632134d.png)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教材分析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模块2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具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
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1)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与地区分布。
(3)举例说明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与地区分布。
(4)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4、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资源1.本章教材中的数据、图像、文字资料。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4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4.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本章5学时,其中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2学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1.读图概括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4.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学时建议:1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数据、图像、文字资料。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4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4.生活经验当前某些农产品价格浮动的现象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读图3-3及景观图,分析概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案例分析讲授或探究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04472259eef8c75fbfb3a3.png)
教学设计
深入挖掘教材,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流程清晰,并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导学案的编排都很好。
本节课课件中用了丰富的使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场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并且图片展示时间和问题的呈现时机都衔接很好,很及时。
在每探究完一个活动后,我及时展示课件设计的表格,
的问题做一个小结,起到一个巩固提升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是觉得在课堂小组讨论探究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有点流于形式。
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对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更精简和更有梯度,使课堂讨论更热烈。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2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0d30655804d2b160a4ec003.png)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学习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梳理】: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条件与的关系密切;降水条件对也有影响东北农业(热量)北旱南水(差异)地形平原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汉中盆地发展;秦巴山地发展土壤土壤肥力影响农业;土壤酸碱性影响农业东北适合种植(碱性土壤);南方丘陵种植(酸性土壤)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新疆的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动态、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影响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的交通园艺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农业生产德国补贴种植提高食用油产量农业生产技术增加,提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提高产量二、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1、含义:由于世界各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技术水平2、分类:(13中农业地狱类型)分类依据分类主要农业类型按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传统农业稻作、传统旱作农业、传统混合、式农业现代农业种植园、、、、市场园艺业、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稻作农业、畜牧业游牧业、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稻作农业、旱作农业、现代农业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现代农业自己农业传统农业3、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原始迁移农业条件地广人稀、森林茂盛特点刀耕火种、(不使用蓄力)、很少使用、生产技术、无固定土地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沿岸、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河平原、东南亚)传统旱作谷物特点精耕细作、耕地、建筑,形成、饲养分布温带(温带季风)及亚热带山地;具体地区是源地条件光照充足,降水较少,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现代混合农业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人少帝舵,交通便利,工业发达优势(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场是一个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可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生产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课堂感悟】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善待农田!【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2、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C、肥沃的冲积平原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7、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C、市场需求的变化D、流动人口的变化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9、农业投入包括()①劳动力②基本生产资料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关于农业投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B、无法改变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C、热量属于人类对农业的投入D、生产技术投入属于自然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https://img.taocdn.com/s3/m/c8ac32e6eefdc8d377ee3259.png)
用数据分析出病虫害
并加以防治。(PPT 翻
页)那个时候,甚至
可以用计算机遥控大
型机械去耕地、插
秧、收割。
(PPT 翻页音乐停)
提问:结合以上材 料,能够反映目前我 国水稻种植业的什么 特点?
2、点评小组回答的问
题,进行补充修正, 板书呈现最终的结 果。
学 习 新 知
课 堂 教
环 1、总结:
1、 小组讨论
3、 提出新 的授课 方式, 引起学 生的兴 趣。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 谷物农业,这节课我 们主要学习第一种— —季风水田农业,季 风水田农业也叫水稻 种植业。(板书)
2、 课型介绍
今天,我们通过听故
事《阿二的自传》来
学习,老师每讲完一
段故事,会提一个问
导入新课
题,你们通过分析听 到的故事结合 ppt 上 呈现的内容回答问
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水稻的生长特性和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影响水稻种植 业的区位条件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位置和课堂检测。
二、本节课设计的知识点
1、水稻的生长特性,好温喜湿,水热同期。
2、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单位产量 高、商品率低;劳动量大;机械化、科技水平低。
3、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6
听到和看到的材料
据给出的许
故事文本
归纳出一个水稻的
多材料,快
尽管日子过得并不富 种植特点:劳动量 裕,可是这片土地寄 大。
托着乡人世代传承的 2、小组讨论,内
崇敬和感激。从整地- 部交流得出统一答
育苗-插秧-除草除虫- 案,小组代表举手
排灌水到收割,每一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导学案第2节课件第1课时37张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导学案第2节课件第1课时37张](https://img.taocdn.com/s3/m/b4639499783e0912a3162a42.png)
关 (3)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在航空运输发达的位置。
第六页,共38页。
互动(hù dònɡ)探究区
课时1
探究点一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探究活动
本 课
材料一
时
栏
目
开
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料指向——中国制糖工业的分布。
第七页,共38页。
互动(hù dònɡ)探究区
课时1
材料二 动力指向型工业——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
课时1
第二节 工业区位
本
课时 1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课
时 栏
[学习目标定位]
目 开
1.了解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发展及区位选择的影响。
关 2.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第一页,共38页。
自主(zìzhǔ)学习区
课时1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本 课
(1)早期:①_原__料__(y和u市án场lià需o)求是影响工业布局和发展的主要
廉质优,_市__场__前景广阔。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互动(hù dònɡ)探究区
课时1
(3)环境因素方面,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
本 区或居民区的污染。例如,对水源有污染的工厂应使工厂污水
课 时
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和河流_上___游;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的
栏 目
工厂,不要布局在城市和其他居住区盛行风向的_上__风__(s地hà带ng,fēn以g)
课
时 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_水___资源。
栏
目 (2)社会经济因素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__原__料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
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及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有: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1.基本特征: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如图中a、c为小麦区,b为玉米带)。
3.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西北。
4.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思考】1.分析季风水田农业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而商品率低的原因。
提示单位面积产量高是因为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商品率低是因为人均耕地少,人口稠密,消费量大,可作为商品出售的少。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而亚洲、欧洲却分布较少?提示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来看,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地广人稀,而亚洲和欧洲大多数地区却是地狭人稠,这就限制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3.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提示我国一般为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经营。
[预习效果自测]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①季风水田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混合农业④乳畜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答案 A2.亚洲的水稻种植有单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几种,其原因是()A.热量差异B.降水差异C.地形差异D.水源差异解析耕作制度的差异主要是热量差异造成的。
答案 A3.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不包括()A.小农经营B.水利工程量大C.单产高D.商品率高解析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低。
答案 D4.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B.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C.家庭经营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D.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解析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其基本特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答案 A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是()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劳动力丰富④科技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商品谷物农业位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又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较发达,因而生产规模大和机械化程度高是其基本特征。
答案A探究点一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分析及特点 【探究活动】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教材P 47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探究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其各自形成的原因和对应的发展措施是什么?答案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反思归纳】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分析方法技巧口诀法记忆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一小:小农经营。
一大:水利工程量大。
一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三低: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即时巩固】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
据此回答(1)~(2)题。
(1)季风水田农业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有()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C.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2)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械化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C.单产低,商品率低D.资金投入多解析第(1)题,季风水田农业区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
第(2)题,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劳动力投入多。
答案(1)C(2)B2.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B.土壤肥沃,生长周期长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D.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当前我国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特点是()A.单产提高B.种植面积不变C.商品率降低D.受自然因素影响变大解析第(1)题,东北稻米品质优于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土壤肥沃,生长周期长。
第(2)题,由于技术的投入导致高产水稻的攻关获得成功,使得我国水稻单产提高。
答案(1)B(2)A探究点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分析【探究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c、d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什么?(2)说明图中c、d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3)上述地区发展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与图示地区发展条件相比,劣势条件是什么?答案(1)c.小麦、d.玉米。
(2)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
科技落后。
【反思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分析特别提醒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不一定为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粮基地是以产粮为主,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其农业地域类型可能为商品谷物农业,如我国东北地区;也可能为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如我国长江流域的季风水田农业。
【即时巩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地所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①混合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季风水田农业(2)B处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3)与A处地域类型相似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中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地区。
在世界上A类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4)A处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美国发展A类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包括: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A、B、C的图示位置可知,A为商品谷物农业区,B为季风水田农业区,C为混合农业区。
第(2)题,B为季风水田农业区。
这里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区位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人们喜食大米等方面。
第(3)题,由于A处为商品谷物农业,该种农业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同理,发展该种农业生产的国家也应具备地广人稀的条件。
第(4)题,由图示可知A为美国的中央大平原,这里的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的特点。
第(5)题,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表现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雨热同期等。
答案(1)②③①(2)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种植历史悠久。
(3)西北东北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乌克兰等。
(4)美国中部平原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5)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较多,雨热同期知识结构晨背索引1.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3.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农作物分布区。
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作物是()A.油菜B.水稻C.亚麻D.玉米2.下列有关图示种植业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科技水平高B.水利工程量大C.单产高D.机械化水平低3.图中阴影部分发展该农作物的优势条件是()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大陆轮廓,可判定该区域为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又由于该农作物主要在沿海季风区平原区分布,故此农作物应为水稻。
第2题,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3题,季风水田农业区开发历史悠久,可供开发的土地少;季风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该区人口稠密,稻米需求量大,商品率低,对交通运输条件要求不高。
答案 1.B 2.A 3.B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A.a—①、b—②、c—③、d—④B.a—②、b—①、c—④、d—③C.a—①、b—③、c—④、d—②D.a—②、b—④、c—③、d—①5.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C.消费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解析第4题,农业科技先进使单产较高,而人均耕地面积大,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能,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5题,东北地区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农业区位优势是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积大,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答案 4.C 5.B读“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和玉米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完成第6题。
6.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特点是()①机械化程度高②商品率很高③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④集中在大城市周围⑤耗费能源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解析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为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其特点是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投入生产资料多,耗费能源多。
商品谷物农业多分布在发达国家。
答案 D课后作业一、选择题读某农作物的各国产量分配图,完成1~3题。
1.这种作物应该是()A.稻米B.棉花C.甘蔗D.小麦2.图中所列国家种植该作物的共同区位因素是()A.大量使用生物技术B.雨热同期C.地广人稀D.机械化水平高3.下列国家中该作物商品率最高的是()A.中国B.印度C.泰国D.孟加拉国解析第1题,图示各国大都为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