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土地》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

——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影片中多次出现景深镜头,画面前景是厚实、突兀的黄土地,后景部分是天,中景是人,这样,就有了远在天边的感觉。这些镜头的运用,是导演独具匠心的结果,表现出的是这厚重黄土地对人的压抑,对人的深刻影响:那天空就是希望。延安人民在打鼓,用的是摇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把人们欢快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一组镜头也唤起观众的深思:黄土地上的人们要像翠巧一样,挣脱牢笼去争取自由快乐的生活。

真实感也来源于导演的纪实风格和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一群土包子的形象跃然脑中,真实完美地丽丽了黄土地人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导演让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当顾青刚进入翠巧家,翠巧的一举一动及顾青跟憨憨分别的场面等,都具有不经意的美感。这一切都充满了人情味,演员的表演不做作,生活化的动作和语言强烈地打动着观众,使反璞归真的艺术境界被烘托出来。娶媳妇、求雨、家中生活的场面等,都恰到好处地传达着镜头内的信息,让观众感受到镜头外的意韵。

影片含蕴的创作特色给观众极大的思考空间。翠巧东渡黄河后接着是流淌着黄河水的空镜头,翠巧的结局没明确交代;还有憨憨往回跑,不时招着手,是否他会跟顾青相遇,把姐姐的交代转达给顾青,也没有直接表现。这也许就是导演的过人之处。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导演通过以上的特色化表现,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还给我们带来足够的思考空间。

凝固中见浮动

——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

《黄土地》这部影片以抗战胜利前文艺军人顾青到陕北地区收集民歌为线索,以电影化的手法用简洁而饱满的画面语言向观众讲述了那个时期老百姓的贫困、落后与挣扎。虽然那大片大片近乎凝固的黄土地令人窒息,但其中涌现出的丝丝浮动又给人以希望。

影片在镜头的运用上别具匠心。开头时千沟万壑的黄土地的远景、大全景向观众交代了陕北人民生活的那种凝固的生活环境。也只有在这种凝固的环境下,人们在听顾青说话时才会只是麻木地“哦”;同

样只有在这种凝固下,封建礼仪、封建思想才能肆无忌惮地蔓延。影片中几次特写的运用也很恰当。在开始结婚时对红门帘前灰色墓牌的特写,暗示了那种由父母作主的封建婚姻的腐朽,在我看来这似乎也昭示了导演希望它即将灭亡。特写盘中的木鱼以及木桶内的黄水,则道出陕北人民生活的困苦。

影片在声画蒙太奇的处理上也相当巧妙。当顾青被引见到翠巧家时,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个有着暗黄灯光的窗户,而周围都是冷色调,预示着顾青的到来给处于黑暗里的翠巧家带来一线希望。顾青和翠巧爹谈到延安女子读书写字以及那里婚姻自由时,画面上是翠巧的近景,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把翠巧心中对美好、自由生活的那份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等到翠巧爹对翠巧说婚事时,翠巧的近景也告诉了观众她中心的那份哀伤与失望,从而不知不觉中勾起观众对翠巧的同情,以及对封建婚姻的不满。这种声画蒙太奇的运用又说明翠巧在顾青的指引下,心中那颗原来凝固的心已开始慢慢浮动。这也为翠巧后来要渡过黄河找八路军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影片的颜色主要是凝固的土黄,而陕北人民头上的白头巾又道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结婚时的红轿、红盖头在大片的黄土地中形成一种跳动,也预示着人们的希望。导演在翠巧的衣着安排上更是匠心独运。鲜红的衣服、红头绳把翠巧对生活的热爱鲜明的表达出来。而翠巧也终于成为影片的希望,她打破了那种封建礼教,绞下辫子也正预示着她与封建礼教的决裂。翠巧无疑成了影片凝固中的最大浮动。

也可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一大线索,而这一线索也正有力地反映出翠巧一家由于顾青的到来而发生的内心变化。从翠巧打水时唱的“女儿可怜”到送顾青时唱的共产党歌,再到渡船过黄河时唱的“镰刀、斧头、老镢头”;从憨憨的“尿床歌”到顾青教他的“镰刀、斧头、老镢头”;从翠巧爹的不唱歌到唱出心中的歌。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说明共产党已开始走进他们内心,他们向往的幸福与光明已大有希望。如果说民歌是他们艰难日子的见证,那么他们的这一改变也正说明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是一种浮动,这种浮动必定会给他们带来光明。

影片《黄土地》演绎了陕北人民凝固生活下的艰苦与挣扎,指出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影片最后,穿着红肚兜的憨憨拨开拜龙求雨的人群向顾青奔去,尽管走得如此艰难,但他那坚定的举动已向观众阐明他要对抗这种封建礼教,而他身上的红肚兜也把观众心中的希望再度点燃。

沉静中等待的爆发

——评《黄土地》的艺术特色

没有什么复杂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什么摧人泪下的场面,《黄土地》以一种低沉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共文艺工作者顾青到陕北去收集民歌,认识了翠巧一家,并与其生活数月。影片通过声音、画面、镜头的巧妙运用,表现出深刻的主题思想。黄土地上的人深受苦难的压迫,但新生力量又在不断冲破着苦难的束缚。影片发人深省,使观众为之思考。

导演陈凯歌以大气、悲凉著称,此片也不乏此特点。影片在声音方面表现既具有真实色彩,又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有助于升华主题。影片在开头向我们展示了黄土地的宽阔与荒凉,几声乌鸦叫与风的声音,更增添了些许伤感的气氛。影片在表现迎亲的锣鼓声与延安的安塞腰鼓声时,都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声音由弱到强的真实再现,使影片写实色彩增强。黄河边的号子声、黄河水声,都真实地再现了那片土地上中华儿女的沉重生活。影片多次运用音乐,特别是在表现翠巧这一人物内心时,总会伴有哀愁的音乐,翠巧的随乐演唱更能使观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面对滚滚黄河水,翠巧在河边挑水,唱着“女儿可怜……”更为影片埋下伏笔,让人们对翠巧的命运进行思考。影片表现出陕北人对民歌的重视,称之为酸曲儿。片中不论翠巧、翠巧的爹或是憨憨,都演唱了陕北民歌,表现出他们这些看似麻木的人物内心的火热,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影片虽以音乐的贯穿赋予全片以动感,但在画面表现上的特点更显得突出,充分体现出导演的匠心独运。影片以一种土黄色调表现为主,表现以黄、青色为主的黄土高原,表现灰黄色的黄河水,以及黄土地上那一张张黄黑色的脸,一件件破旧的黑棉袄。一切都是那么的毫无生气,真实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闭塞的环境造就出闭塞的人群。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翠巧的花衣服、出嫁人的花轿、红盖头、红门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又更加表现出那里人们的苦难,使观众感到那里的人们需要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