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地区历史人文简述

合集下载

吕梁红色文化简短介绍

吕梁红色文化简短介绍

吕梁红色文化简短介绍
吕梁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山西省吕梁市所延续的革命文化传统。

吕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赵世炎的故乡,也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区域。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吕梁地区发生了许多重大的革命斗争和战役,涌现了众多的革命英雄和烈士。

吕梁红色文化以红色遗址和红色遗迹为核心,包括红军会师会址、红军长征途经地、抗日根据地、革命烈士陵园等。

这些遗址和遗迹见证了吕梁地区的革命历史,是纪念革命先烈,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场所。

吕梁红色文化还包括革命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红色传统的传统民俗活动。

吕梁市举办了许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红色文化艺术节、红色游园会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爱好者。

同时,吕梁市还开展了红色教育活动,使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吕梁红色文化是吕梁地区的重要特色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对于增强民族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吕梁市历史沿革

吕梁市历史沿革

吕梁市历史沿革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吕梁市的
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战国时期,曾是晋国的一部分,后来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商
贸城市。

在隋唐时期,吕梁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贾和
文人前来交流。

起源与发展
吕梁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晋国的一部分,是战国时期晋国
的重要据点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变,吕梁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

在隋唐时期,吕梁市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黄河流域的商业重镇,繁荣的商业活动吸
引了众多商人和文人前来。

繁荣时期与变迁
隋唐时期,吕梁市达到了繁荣的巅峰,商业繁华,文化昌盛。

然而,随着历史的
变迁,吕梁市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吕梁市的地位有所起伏,但作
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吕梁市一直保持着活力和魅力。

近代以来,吕梁市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山西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现代吕梁
如今的吕梁市,既保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展现出现代化的城市风貌。


梁市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前来参观和投资。

吕梁市的历史沿革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对这座城市不断发
展壮大的见证。

吕梁简介

吕梁简介
04
吕梁战役 (晋西南战役)
1946年11月上旬,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 令长官胡宗南为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吕梁 地区10县仅有第二战区所属正规军1个团及 保安团队共万余人分散守备。遵照中共中 央军委.指示,为破坏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 计划。11月22日起,各参战部队首先分兵 夺取大宁、永和、蒲县、石楼等县城。
----
பைடு நூலகம்
吕 令
人 向
梁 往
的 地 方
吕梁 &
历史
2
历史名人
吕梁人文荟萃、英才 辈出,有一代女皇武则 天,初唐诗人宋之问, 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 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诤 臣名相孙家淦等历史人 物。
03
历史名人
近代以来,涌现出红军早期 领导人贺昌、被毛主 席亲笔题 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 命英雄刘胡兰、“试管婴儿之父” 张民觉、“山药蛋”派代表作家 马烽、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 贾樟柯等杰出人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 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 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 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 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10
庞泉沟,位于交城县境 内,县城西北方约80公里 处,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 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 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区内山高林密,沟谷交 错,有“孝文古碑”、 “云顶日出”、“雄师夕 照”、“天门瑞气”、 “笔架生辉”、“文源晚 翠”、“龙泉瀑布”、 “古树宝塔”等景观。区 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 10座,上有北魏孝文帝古 碑的吕梁山脉主峰孝文山, 就耸立在保护区北沿。 11
吕梁市共有信教群众十多万人,其中佛 教3万余人、道教2万余人、基督教3万余人、 天主教2万余人。
8
吕梁 &

我的家乡---吕梁

我的家乡---吕梁

我的家乡吕梁吕梁市位于⼭⻄省中部⻄侧,因吕梁⼭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得名。

⻄隔⻩河同陕⻄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

全市基本属于温带⼤陆性季⻛⽓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

吕梁也是⾰命⽼区,⾰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

⼀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著名的天下⻩河第⼀湾就位于吕梁市⽯楼县⾟关镇。

⻩河在晋陕峡⾕段,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关⻩河⼤桥以南6千⽶处,陡然向东,转了⼀道极为奇特的⼤弯。

若从⾼处俯视,该弯⻄窄东宽尾部圆满宛如葫芦状,两⾯基本对称。

⼊弯处⾄出弯处⽔流总距离为8000⽶。

弯内陆地以⼊弯与出弯处最窄,仅为700⽶,最宽处为1700⽶,最⾼处与⽔⾯垂直距离为196⽶,1936年2⽉,⽑泽东⽑泽东率领东征红军由陕⻄清涧进⼊⾟关,其间写成著名的《沁园春·雪》,⽯楼县城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为红⾊旅游品牌景点。

我家乡除了有美丽的景点,还有许多特产,⽐如说红枣:红枣不但味美、营养丰富,⽽且是有名的滋补⻝品。

红枣是具有补⾎功的好⻝品,是⼈们的的盘中佳品,在中医处⽅⾥是最常⻅的配料,红枣可以养⾎安神,增强⼈体免疫⼒抗癌,健脾。

⽽且⽼少皆宜,驰名国内外,⼈们把红枣进⾏了深加⼯,制成枣饮料,枣酒…远销到国内外市,所以红枣为故乡⼈⺠脱贫致富奔⼩康做出了重⼤的贡献。

⽽且在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尖的⼤⼒推动下发⽣了⽇新⽉异的变化,结束了吕梁过去没有⽕⻋站,⻜机场的历史,交通四通⼋达通往全国各地,为⼈们的出⾏带来了极⼤的⽅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吕梁新城就位于吕梁⼤道北东⾯,与如意湖,吉祥湖相连的⻩⾦地段,距⽕⻋站⻜机场不⾜半⼩时⻋程的交通要道上,配套惠⺠实施吕梁市政务⼤厅已投⼊使⽤,吕梁⼤医院、幼⼉园、中⼩学校,体育中⼼等都在加紧建设中,临兴千亿⽅⼤⽓⽥的发现与开⾤,会加快吕梁的发展,⽤不了多久,⼀座雄伟壮观的吕梁新城会展现在⼈们眼前。

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

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

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吕梁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山西省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吕梁地处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

以下是一些与吕梁的历史文献相关参考内容。

《山西通志》是一部记录山西地区历史的巨著,其中包含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的详细记载。

该书由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刘鉴编纂,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在关于吕梁的章节中,可以了解到关于吕梁古代建筑、历史名人、地方规模等方面的信息。

《山西通志》中记载的吕梁古代建筑包括有名的寺庙、古城墙等。

例如,该书中有关于吕梁市南部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规模宏大的寺庙,名为武灵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建筑之一。

另外,吕梁还有一座古城墙,这座城墙建于明朝,曾经是该地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除了建筑,吕梁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名人。

根据《山西通志》的记载,吕梁出了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

其中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是明代的学者刘辰翁,他是吕梁人,以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闻名。

刘辰翁的主要作品《辰翁全集》是一部收集了他的学术著作和散文的文集,对研究吕梁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山西通志》,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可以了解吕梁的历史文献。

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山西省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中的古籍文献部分会有一些有关吕梁的书籍和文献,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索引或者参考书目找到相关资料。

此外,吕梁市政府或者相关历史文化机构也会有一些出版物和研究成果,涉及吕梁地区的历史文化。

这些出版物可以提供吕梁历史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咨询相关机构或者参考相关刊物获得相关信息。

总之,想要了解吕梁的历史文献,可以通过查阅《山西通志》、古籍文献部分的相关书籍、研究成果以及吕梁市政府等出版物来获取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吕梁的历史和文化。

吕梁市家乡文化发言稿

吕梁市家乡文化发言稿

吕梁市家乡文化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深爱的家乡——吕梁市的独特文化。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我将从吕梁市的地理特点、历史背景、艺术文化、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向大家展示吕梁市家乡的独特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吕梁市的地理特点。

吕梁市地处黄河以南、太行山以北,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多样。

吕梁山是吕梁市的主要山脉,素有“五岳第六”之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吕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给吕梁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吕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古时期,吕梁地区就是黄帝故里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尧舜时期,吕梁就已经成为了地域较大的部族联盟。

随着历史的演变,吕梁市逐渐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地方。

古代吕梁市的人文氛围和繁荣景象,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吕梁市的艺术文化方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吕梁山脉的壮丽山水和多样自然景观为吕梁带来了灵感和创意。

吕梁市的文化艺术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戏剧和民间艺术等。

其中,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流,很多艺术家都在吕梁山上寻找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音乐方面,吕梁市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如山区的丝弦、洪洞鼓、祈福鼓等,各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戏剧方面,吕梁市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如柳子戏、天花板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此外,吕梁市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刻石、制陶等,丰富了吕梁市的文化内涵。

再者,吕梁市的风俗习惯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吕梁市的居民秉持着传统的礼仪、谦虚、勤劳的价值观念,注重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

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吕梁市会举办各种文化庆典,如春节的庙会、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吕梁市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吕梁人民之间的凝聚力。

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通过今天的发言,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吕梁市的文化底蕴与特色是与众不同的。

吕梁风俗文化

吕梁风俗文化
柳林盘子会民俗活动是柳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庙会祭祀活动, 以“盘子”为核心和载体,将民间自然神,以及佛教、道教等 众多神灵共祭一处,保留和传承了众多民间艺术和技艺,如民 间弹唱、传说、社火、面塑、工艺、美术等,是研究民间艺术 的重要依据。
柳林盘子会
•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 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 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 的盛大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搭 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 至十六日,以元宵节为高潮。
柳林盘子会——风俗
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 非常精美的组合型0 式仿古建筑模型,民间庙宇的高度浓 缩。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 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 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 彩绘,易装易拆易保存。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 的庙宇造价低廉,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 有单层或双层等多种形式,内分多个神龛,供奉天官、 财神、观音等众神像,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 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盘子的外观可以用“缩小的庙 宇,放大的神龛”来形容。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 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 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 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岚县面塑——传说
相传它可追溯至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当地有一位媳妇很 孝敬公婆,为了给得病的婆婆治病,她历尽艰险,最终成 了一名惠泽乡里的神医,得到乡亲们的尊敬,为了纪念她 的功绩,乡亲们设立了这个贡会活动。故事流传久远,虽 然无据可靠,但却蕴含了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岚县面塑——风俗
山西岚县岚城北街面塑供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相传它可追 溯至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淳朴的民风将其保留至今。它完整地 保留了中国传统信仰,集中反映了民间对真善美崇高追求。与传 统的面塑相比,其摆供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形式之独特、 供品制作技艺之精美堪称一绝。每年农历2月19日,集艺术性、 观赏性于一体的面塑艺术竞技盛会在这里展示。 岚城整条北街, 长1000余米的长龙式供台上陈列满由农家集中参展的祭祀面塑 品,供品琳琅满目、场面蔚为壮观。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以吕梁地区为例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以吕梁地区为例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以吕梁地区为例作者:赵琪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0期赵琪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保留了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的。

红色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交融,融入日常生活是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要以红色文化遗产为文化核心,突出红色定位,以红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公共生活空间,凝聚身份认同。

一、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红色文化遗产,既包括革命、社会建设以来的遗物、遗址、遗迹、纪念碑、纪念地等物质遗产,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信仰、知识、精神、价值、道德等精神(非物质)遗产。

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就是空间位置属于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

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来看,红色文化遗产大量分布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相对不便的乡村地区,这既是由残酷的斗争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动选择。

吕梁是革命老区,是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孕育了吕梁精神、晋绥精神、胡兰精神,留下了晋绥边区政府旧址、中央后委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一系列革命遗址与遗物,构成了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

吕梁市目前有迹可查的革命遗址达265个,分布于乡村地区的占80%以上,可以说,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的主体都在乡村。

二、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日常化的理想与现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众多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生的经济、文化环境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红色文化遗产虽然历时较短,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需要重新融入当代日常生活中,而非板着陌生、教条的脸孔死守在博物馆中。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

特别是在乡村地区,不论是物质性的故居、旧址、战斗遗迹、革命文物,还是非物质性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以及整体性的空间环境,都能够较好地保留下来。

在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祖辈讲述的故事,是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其物证可能就在百里之外。

吕梁的名胜古迹

吕梁的名胜古迹

吕梁的名胜古迹吕梁位于山西省的中部西侧,境内有诸多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窟寺等。

吕梁内的碛口古镇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李家山村隐藏大山深处,相对于封闭,但景色秀丽,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1、碛口古镇碛口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

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2、李家山村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镇黄河岸边向南五公里,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

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西湾村西湾村距碛口古镇仅一公里之遥,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

2003年西湾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4、北武当山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座落在吕梁山脉中段,山西省方山县北武当镇东北侧,这里群峰耸峙、怪石嵯峨,松奇林幽,溪水绵延,共由72峰、36岩、24涧组成,景区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已开发开放的景区约20平方公里。

吕梁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吕梁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吕梁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优美,文物古迹景点甚多,现在,随店铺来看看吕梁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吧!吕梁的名胜古迹:孝义三皇庙景区三皇庙,位于山西省孝义市城区贾家庄村三皇庙街中部,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年间曾多次扩建和修葺,但现存建筑结构最早者为元代遗构。

像这样原址、原貌、庙群保存完好的三皇庙,专家共识国内罕见。

该庙南北宽59米,东西长84米,两进院布局。

遒劲有力的“三皇庙”额匾镶嵌于始建山门的门额上。

中轴线建有乐楼、三皇殿。

头院南建碑廊一处,北角设掖门,为一、二进院出入通道。

两进院自然地平落差较大,故掖门前设踏步缓解。

二进院三皇正殿座西向东,殿内正面供奉太昊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两侧配祀古代十大名医,南北山墙绘有与名医有关的故事。

壁画色彩明艳,线条清晰,两侧耳殿左供财神,右奉牛马王。

正殿门额上高悬木刻“三皇庙”竖匾一块,为明嘉靖进士四川按察使邑人梁明翰赠。

丹墀下古松参天,旗杆悬斗分竖正殿左右。

南北两侧庑廊各一排,现制钟鼓分置其中。

吕梁的名胜古迹:玄中寺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

寺院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经四年修筑,于承明元年(476)落成。

净土祖师昙鸾于此驻锡。

隋大业五年(609)名僧道绰入寺,修旧扩新。

唐贞观九年(635),太宗巡幸太原,为文德皇后祛病祈福拜谒玄中寺,赐名“石壁永宁禅寺”,从此玄中寺成为官寺,得到较大规模的扩修。

贞观十五年(641)善导拜道绰为师,弘扬净土法门。

开元九年(721)建立甘露无碍义坛。

此后,邑宰张令孙新建前殿、回廊、高门,开拓了岩崖,扩展了寺院。

贞元十二年(796)九月二十二日,石壁山降甘露,唐德宗下令立甘露义坛。

元和七年(812),宪宗赐名“龙山石壁永宁禅寺”,并赐寺庄150里有余。

北宋元祐五年(1090),寺遭大火,仅留御书阁与法堂。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这里就是我的故乡山西吕梁中阳 家乡历史 家乡风景 家乡文化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中阳县战国为 赵之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东汉并入 离石,北周大象初年置平夷县,金明昌 六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部分村镇曾为 古孟门县管辖。1914年改称中阳县。 1958年与离山县合称离石县,翌年恢复 中阳县。
这里是我居住的 地方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剪纸艺术独树一帜, 不仅历史悠久,更有较高的普及程度和实用性。 作为吕梁剪纸重要组成部分,中阳民俗剪纸既 承载了远古文化的遗存,又蕴含着秦汉艺术的 风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作品古朴厚重,文 化内涵丰富,地域特点鲜明,民俗理念淳笃, 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意识, 是中国历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的瑰宝。

吕梁城市发展历程简介

吕梁城市发展历程简介

吕梁城市发展历程简介
吕梁地区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下面将简单介绍吕梁城市发展的历程。

古代,吕梁地区是晋国的重要都城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随着历史的演进,吕梁地区逐渐成为商贸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和学者聚集于此。

此外,吕梁地区还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道教寺庙和修行之地。

近代的发展始于1950年代,吕梁地区成为山西省的行政中心
之一。

政府系统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

随着交通的便利化和工业的兴起,吕梁地区开始崭露头角。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吕梁地区逐渐成为山西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

近年来,吕梁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为了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吕梁地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和新能源产业。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文化建设投入,改善人居环境。

吕梁地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成为中国生态优先区试点城市之一。

总之,吕梁城市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到近代的行政和经济中心的转变。

未来,吕梁地区将继续朝着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山西吕梁孝义简介

山西吕梁孝义简介

山西吕梁孝义简介
孝义,山西省吕梁市下辖县,位于山西中部,吕梁山脉东段北麓,汾河谷地东端。

东接孝义市区,南与交城县相连,西邻汾阳市,北与方山县、离石区接壤。

县城距省城太原120公里。

孝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文化、东周春秋时期的赵氏孤儿等历史名人和丰富的文物古迹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孝义是全国闻名的“全国十大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4年
7月被中国旅游协会授予“中国最具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

孝义地处山西省中部偏北,汾河中游。

总面积814平方公里,总人口46.5万人(2007年)。

孝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
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雨热同期,特别是夏季盛行西南风和东南风,湿度较大、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降水偏少。

年平均气温9.5℃—10.5℃,无霜期平均170—180天。

—— 1 —1 —。

吕梁历史知识

吕梁历史知识

吕梁历史知识《说说咱吕梁的那些事儿》嘿,大家不知道对吕梁了解多少呀?咱吕梁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先说历史,那真是悠久得让人惊叹。

吕梁这片土地,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看到满满的历史韵味。

从古代的各种纷争到文化的传承,吕梁都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古代的时候啊,吕梁说不定就是英雄豪杰们一展身手的大舞台。

他们在这里战斗、拼杀,说不定还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呢!就说那些古代的战场吧,虽然现在可能已经看不到当时的硝烟弥漫了,但你站在那片土地上,还是能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凝重。

而且吕梁有着那么多古老的建筑和遗迹,那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啊。

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片,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有时候你走在那些古老的街巷里,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再说吕梁的文化,那也是丰富多彩得很呐!这里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着让人着迷的民间艺术。

那热闹的庙会,精彩的戏曲表演,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

你们知道不,吕梁的方言也是很有意思的!那独特的语调,有时候外地人还真不容易听懂,但咱本地人听起来就是亲切。

想象一下,老乡们聚在一起,操着那浓浓的吕梁方言聊天,是不是特别有烟火气?还有吕梁的美食!哎呀呀,那可是让人垂涎欲滴。

什么碗秃啦、莜面啦,吃上一口,真是美到心坎里了。

而且这些美食里也蕴含着咱吕梁的历史和文化呢。

我觉得生活在吕梁特别幸福,这里既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寻,又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可以感受,还有那么多好吃的可以品尝。

咱得好好爱护这片土地,让吕梁的历史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总之啊,吕梁的历史知识那可太多啦,我这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也只是说了个皮毛。

大家有机会可得自己来好好感受感受,相信你们也会被吕梁的魅力所吸引,爱上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吕梁地区地区市情.山西省情doc

吕梁地区地区市情.山西省情doc

吕梁地区市情简介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与太原市、晋中市相接,南与临汾市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与忻州市交界,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

1971年建区,2003年撤地设市。

现辖2市10县1区,148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

总人口35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4%。

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1.8%,耕地面积732万亩。

吕梁是革命老区。

战争时期曾是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的主战场。

193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吕梁,壮大革命队伍,建立革命组织。

贺龙同志率部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1年。

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10万,牺牲1万,涌现出贺昌、张叔平、刘胡兰等革命烈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吕梁英雄传》是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吕梁是资源富区。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矿石、铝矾土、石英砂等40余种。

全市含煤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达1538亿吨,其中4#主焦煤属国家优质煤种,被誉为“国宝”,储量达62亿吨。

铁矿石探明储量9.87亿吨,占全省的29.41%,规模为全省之最。

铝矾土遍及11县市区,储量约10亿吨。

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5亿公斤;全市优质核桃产量已达1500万公斤,汾阳市是全国著名的核桃之乡。

吕梁的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境内仅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窟寺、石刻、壁画等就有5014处,现代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133处,各类自然风景区11处。

有国家级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有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北武当山,有日本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悬中寺,有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临县碛口古镇,有全国十大历史名村之一的临县西湾村,目前已形成黄河风情游、人文景观游、自然生态游等风格迥异、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吕梁是贫困地区。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全市有贫困县9个,贫困乡镇128个,贫困村2632个,贫困人口110万。

吕梁红色文化简短介绍

吕梁红色文化简短介绍

吕梁红色文化简短介绍
一、红色历史背景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遗迹。

二、革命传统教育
吕梁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各级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常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三、红色旅游资源
吕梁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刘胡兰纪念馆、贺龙故居等。

这些景点通过展示革命历史文物和图片,再现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许多游客来到这里,了解吕梁人民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革命老区建设
为了改善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吕梁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提高老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五、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吕梁市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赋予红色
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反映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文艺作品,通过舞台演出、影视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吕梁的红色文化。

同时,吕梁市还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

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

有关吕梁的历史文献吕梁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晋南高原的西部。

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吕梁地区的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吕梁地区处于晋国的领土范围内。

当时的吕梁城是一座重要的军事城池,经常被各国争夺。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吕梁城是“吕梁之军事必争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梁地区逐渐被秦朝所征服。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曾经在吕梁地区建立了一座秦始皇陵,这也使得吕梁地区的历史,与中国的统一历史相互交织,成为了吕梁地区历史文献中重要的一页。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汉朝、魏晋、南北朝和唐宋等时期,吕梁地区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

例如,《晋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对于吕梁地区的描述。

例如,司马昭的“讨董”、杨广的“平陈”、韩愈的“草木灰二篇”等,都与吕梁地区有紧密的关系。

在明清时期,吕梁地区开始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在明朝时期,吕梁地区设有桐城府和永宁府,成为了河南、山西和陕西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而在清朝时期,吕梁地区则成为了缙云与陕西的交通要道,垭口关和大水镇等关隘更是成为了军事要塞。

近代以来,吕梁地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重要事件,近代的吕梁地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事件,都对吕梁地区留下了重要印记。

综上所述,《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中对于吕梁地区有许多重要的记载和描述。

它们不仅仅是吕梁地区的历史文献,更是中国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以后的发展中,吕梁人民将继承和发扬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梁市家乡文化发言稿范文

吕梁市家乡文化发言稿范文

吕梁市家乡文化发言稿范文各位领导、亲爱的乡亲们:大家好!我是吕梁市家乡文化传承者,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与分享我们的家乡文化。

吕梁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我们有着深厚的家乡文化底蕴,也有着独特而精彩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这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吕梁市的家乡文化,分享我们的家乡文化传承和发展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我们的家乡文化。

首先,我们来谈谈吕梁市的地方文化特色。

吕梁市地处华北、晋南地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我们的家乡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汉唐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在吕梁市,我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比如豫剧、山西评话、绣球、秧歌等,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其次,吕梁市的家乡文化传承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的记忆。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文化,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发展得更加繁荣。

作为一名家乡文化传承者,我愿意积极投身到家乡文化的传承工作中,通过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让家乡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我想倡导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注我们的家乡文化。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信息可以获取,但我们也有太多的信息被忽略了。

吕梁市的家乡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关爱我们的家乡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展览等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让我们的家乡文化传承得以更好的发展。

总之,吕梁市的家乡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家乡文化。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吕梁市的家乡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我们的家乡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谢谢大家!。

吕梁的历史文化

吕梁的历史文化

吕梁的历史文化吕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春秋属晋,战国归赵,汉代设西河郡。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代诗人宋之问,一代廉吏于成龙,一代直臣孙家滏,一代名将狄青都是吕梁历史人物的杰出代表。

吕梁因境内的吕梁山而得名。

《文物掌故集》载“吕梁山,即谷积山,亦书为骨脊山,骨脊之义,与吕梁相通命,吕,骨脊也。

吕字是象形文字,古代写作“吕”它的上下两个口字象征着根根相承的脊骨,中间一小撇象征着脊骨之间的联系。

吕梁的“梁”在这里被当作阻水的山石。

吕梁山雄居于群山之中,由北而南横亘八百里,构成了晋西高原的主干。

晋西高原呈穹窿形状。

整个地形以东北至西南为中轴,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吕梁山脉正处于这一条中轴线上,宛如一条脊梁,因而被称为吕梁。

吕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吕梁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吕梁为赵国境域。

秦庄襄王四年(前246)设太原郡后,吕梁遂为太原郡境域。

汉初,吕梁仍为太原郡境域。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设西河郡后,吕梁分属西河、太原、平阳三郡。

东汉初,吕梁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迁至离石县,为吕梁境内最早的郡级建置。

三国初分,吕梁为魏国境域。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设置西河郡。

西晋,吕梁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吕梁境内较为混乱。

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离石县境荒废”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永兴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吕梁为太原郡境域,设置有大陵、平陶、兹氏等县。

天兴初增设离石镇,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设吐京镇,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镇改吐京郡,同年,设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为其辖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设永安县,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岭东县改新城,岭西县改吐京。

东魏,吕梁仍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辖西河、吐京等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面塑
面塑被称为“面花”、”花馍”、” 花馍头”,是吕梁民间在探亲、贺喜、祭 扫节日中,寄予某种特定意愿的传统工艺 食品。 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的 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 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 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山区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 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 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 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 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 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 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 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 间艺术品。
LOREM IPSUM
明末清初,陕西华县、华阴县的影戏就传到了晋南,顺山西从南 到北,由运城地区(新绛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到临汾地区(曲沃 县为代表,并周围各县),再到晋中地区(以孝义为中心,并周围各 县)。 纸窗皮影戏,以孝义为中心传播、辐射在周围各县。流传在吕梁的 孝义、汾阳、交城、交口、中阳等地和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 以及晋东南的沁源等地。
汾州府城城门名称及城楼匾额:
东门 景和门 城楼匾额 汾水环流
西门 静宁门 城楼匾额 盘峰耸翠
北门 永泰门 城楼匾额 锁钥雄镇
南门 来薰门 城楼匾额 秦晋通衢
第二单元 文化遗产
汾阳是文物大市,截至2014 年6月,汾阳市有各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6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LOREM IPSUM
吕梁还有一种油花,常见的有蝴蝶、秋蝉、河鲤、花篮等动植物形状。 制作时,先将生面切成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面块,再按特定的设计粘连, 呈粗劣的平面雕接形态,生观呆板虚弱,油炸后变形,其线条之丰满,
形象之玲珑常使观者赞叹。
吕梁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风俗人情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
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面花的制法是先将生面搓成圆形 长条,再按设计卷曲、筷夹、刀切,最后入笼蒸熟,出笼点色而成 。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 、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吕梁面塑色彩鲜艳夺目,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 气息浓郁。平川地区偏于细腻,做工精巧;靠近黄河沿岸的山区则 趋于粗犷,造型夸张,面花的个头大,设色鲜艳。一个元宵节枣厮 儿大到三尺,重达十余斤,尤以岚县七月十五白龙庙摆供和元宵节 柳林盘子面塑为代表。
故谓之俗。”可见风俗概括起来是指一定地区人的群体风尚、习惯和
性格、音声等特点,而这些又与当地水土有关。 吕梁地处黄土高原,地高风寒,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又与北方游 牧民族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这些都决定了吕梁民俗的一些特殊性。 吕梁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处处的遗址就是文明发展的丰碑,丰 碑上记载着五彩斑斓的民俗。传说有巢氏曾生活于今天的石楼山,神 农氏曾在吕梁用木制耒耜, 教民耕种,又尝百草,教人治病;蒲衣
唐宋时吕梁属河东道、河东路所辖,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劳
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吕梁农业已有很大发展。《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写道”在河东道太原府文水县,也先后开凿栅成渠、常渠、甘泉渠、
荡沙渠、灵长渠、千亩渠等河引文谷水溉田千余倾。”又载:“河东 道太原府的晋阳县、文水县,河北的正州等地,还种植了水稻”,随 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水稻的种植在文水得到普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加上改土、选种、施肥、防虫和耕作技术的相应进步,使得粮食产量 增加,农业生产繁荣.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吕梁人的饮食结构构, 食用稻米的人数在逐渐增多.饮品的加工技术和烹饪技术迅速提高, 食品种类逐渐增多。长桌、方桌、长凳、圆 凳、靠背椅迅速推广,改 变了古老的席地而坐习俗。 .
子曾隐居交口县川口蒲子,以蒲为衣,以野莱为食,筑台讲道;大禹
从方山骨脊山开始治水.至今关帝山峭壁上尚有大禹系舟铁环,汾阳 禹门河也是依大禹治水而得名。故吕梁大地至今有不少大禹治水、神 农氏和后稷的民俗。
春秋战国时期,吕梁属晋国,韩赵魏
三家分晋后,吕梁属赵。赵武灵王为开拓北 境,击退少数民族的侵扰,实行“胡服骑射” 改革,向胡人学习骑射,颁布《胡服令》, 变长袍大袖为胡人的短衣窄袖。《史记·赵世 家》载;”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打 破了华夏族盲目的自尊观念,开创了向少数 民族学习的范例。骑马文化与农耕文化结合, 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的交融,从此得到了大 幅度的正式开展。 .
明清两代,吕梁的农业向深耕细作发展。明代输入的粮食作物玉米和
良种甘薯、花生,很快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园艺业的发展,蔬菜和 瓜果的种植超过了过去历代的水平。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和鸡、鸭、鹅 等家禽,成为农村普遍的副业。纺织业、陶瓷业、榨油业、酿酒等手工业 的发展,导致了商业的兴盛。《中华全国风俗志· 山西省》载:”汾州商贾 云集,民物浩穰”、“多商贾,喜华靡,世禄者众,知礼者鲜”,形成了 冒险创业,敬业追求,货真价实,恪守信用的商业民俗。满清入关后,强 制推行剃发易衣冠政策,汉族由原来的方巾大袖、纱帽圆领变成了缨帽箭 衣,发型也由原来的束发变为辫发。满族妇女衣袖开始变肥变大,并模仿 汉族妇女各种发髻,而吕梁妇女也模仿满族妇女的发式,梳起了“双头”、
在这里被当作阻水的山石。吕梁意即象脊梁
骨一样的山。吕梁山雄居群山之中,由北而 南横亘八百里,构成了晋西高原的主干。晋
西高原呈穹窿形状。整个地形以东北至西南
为中轴,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吕 梁山脉正处于这一 条中轴线上,宛如一条脊
梁,因而被称为吕梁。
第二单元 吕梁民俗的变迁
《汉书·地理志》载;“凡民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 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
秦汉吕梁属太原郡,许多塞外游牧民族入侵或南移吕梁
各地,并建立政权,使吕梁不仅成为民族融合的熔炉,也成为 两种文化冲突交汇的“对撞机”,游牧民族与吕梁的交流增多, 连衣着也相互模仿,劳动者男子多着短衣短裤,游牧民族也习 穿汉族袍服。离石马茂庄、柳林杨家坪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 常见到椎髻或戴尖椎形毡帽,着窄袖齐膝短衣或厚畜皮靴者。 北魏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改定礼仪、律令,提倡汉 服、汉话,迫使鲜卑人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汉鲜 界限,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引亢高歌的传统,慷慨豪放、剽 悍仁侠的风习也对吕梁民俗给予了巨大的影响。
LOREM IPSUM
秧歌队的表演。包括以下几方面节目: 一是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如 旱船、竹马、狮子、龙灯、高跷、大头娃娃。二是民间小演唱,如《卖 菜》、《卖水》、《卖饺子》、《牧牛》、《对花》、《刘三拉》等。
三是传统戏曲中的片断,如:白蛇传中的水斗,白草滩中的《钉缸》以
及《过山》、《吃瓜》等。 四是现代歌舞和自编自唱的、反映现实题材 的一些小演唱或小戏曲等。
“燕尾”、“平头”等。惯以食用的小麦、粟、稻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引进的玉米和甘薯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而社会上层人物的饮食愈发向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及讲究排场的方向发展。 .
第二节 吕梁民俗
第一单元 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在吕梁山区的临县、方山、 离石、柳林等县均有流传,其中尤数临县 的最富有代表性。由于“伞头”(领舞者) 在秧歌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手执花伞, 故而得名。 临县伞头秧歌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 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表演风格上都形 成了各自的特点。其中湫水河上游,包括 县城一带称为上川,以“打鼓子”出名。 湫水河下游 ,包括招贤林家坪等地,擅长 于扭,特别是扇子耍得欢。碛口、三交, 则注重秧歌队的吹奏乐。而西部黄河沿岸 与小川几个称为西首的乡镇,闹秧歌时民 歌唱得最有特色。其中有一曲唱词讲道: “上川的鼓子下川的扭,西首里出的是民 歌手,县城里集中了些好伞头,要听吹手 到碛口 。 ”该唱词概括了临县秧歌的地 区特色。
LOREM IPSUM
吕梁民间剪纸久盛不衰在于其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 追溯吕梁民间剪纸的起源、发展,分析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区别 其在民俗中的不同使用范围与精神功用,可以看出吕梁的民间剪纸构成
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巫术信仰习俗和残存的先民图腾崇拜的剪纸;二是
传统的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包括岁时节令的民间剪纸和人生礼仪习俗 的民间剪纸;三是服饰习俗中的民间剪纸等。
第四单元 剪纸
吕梁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并且和其 它民间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从 石楼、柳林等地出土的大量殷商青铜 器和三川河流域发掘的汉代墓葬、画 像石刻艺术来看,其艺术特点与剪纸 的风格极为相似,豪放粗犷,纯朴浑 厚生活气息浓厚,故事情节完善。说 明它们在 发展的过程中互为影响、相 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艺术。 剪纸工具简单、易于传授,在传 承过程中,又经历了艺术与内容的自 然发展,使剪纸艺术始终充满旺盛的 活力,经久不衰。
第二单元 皮影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 表演时,以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 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即称“皮影 戏”。 这种形像的造型特点是:戏剧中的人 物形像都是正面和侧面的。由于皮影戏表 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影像的活 动展开戏剧情节。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 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 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由于皮影戏只宜 表现高、长度的空间,因而与剪纸的表现 方法有相似之处。人物的生、旦、净、末、 丑各种角色,与戏剧上的脸谱、服装的程 式是相通的。皮影戏的装饰性,尤其是夸 张手法极强。在布景方面,有着殿阁、楼 台、庭院、山水、树石等;道具中,有桌、 椅、车、剑、戟、刀枪等,造型颇为概括 洗练。
第三节 汾阳历史人文
第一单元 州府文化
汾阳有2600多年的置县史,其中1600多年为州府郡治所。从明万历二十三 年(1595年)汾州改州为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置,汾阳城区一直为晋中 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阳市区便是由原来的汾州府城、汾阳县城 发展而来。 原汾州城是罕见的“五座连城”,由主城和东西南北四关城拱卫而成。四关 城墙虽不及主城,但也高大厚实,甚至不少有包砖。这种独特城垣的形成主要因 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使主城内王府、庙宇、寺坛等占了大部分空间, 越发增加的居民不得已在城外开辟生活区,久之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聚居区域。 几百年来,汾阳城一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城,王府、书舍、庙堂、达贵、富商 遍地。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础,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赟修筑的城 垣,当时规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长4522米,高10.7米,当 时仅仅是土城垣,尚未包砖。城内原有西府街、府学街、太和桥街等9街和养济 巷、豆腐巷等18巷,有钟楼、鼓楼、文庙、永和王府、庆成王府等古建,历史、 战乱、天灾、人祸,风雨飘摇了600多年的古城如今仅剩一些遗迹可循。 汾州城历来被称作“四阳城”,因四面皆可有阳光得名。 与中国古代城池以 正北正南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与子午线成约33°夹角,采光非常好,故汾 州城又称作“祝融城”,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称之。所以汾阳市区大部分街道及房 屋方向与地理方向有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