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五章知识点
毛概第五~十五章重点笔记
毛概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础方针,深刻论证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2、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创造新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陈云提出了“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思想4、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胡锦涛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6、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7、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8、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9、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
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出了一定的分析4、党的十三大把初级阶段问题踢打全局化的原因是:一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段在改革开放中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二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
毛概 第五章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在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强调,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理论 问题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 理论问题
•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 基本理论问题。 • 2、邓小平一再强调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 是基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
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这一 重要命题是江泽民 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 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 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 讲话中首次提出的。 要务,通常是指 最重要而又最迫切的 任务。第一要务,是 相对其他各种要务而 言的。
为什么说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 1、这是时代主题和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 2、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 要求。 • 3、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 题的根本要求。 • 4、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条主要经验。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科学内涵
• (1)从生产力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社会。
• (这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最高效率)
•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
毛概知识点总结(5-12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补充)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这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亟待填补的课题。
2、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在一个长时期内,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严重的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没有搞清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第三,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把这一模式的种种具体作法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之上,从而导致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楚。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背景2、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第一、从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提出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5、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概知识点重点归纳2023第五章
毛概知识点重点归纳2023第五章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取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例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导,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强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实践,如三大改造、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等,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的一场政治运动,是毛泽东为了保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践。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清除党内外的走资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错误和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促进了社会主义教育等。
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毛泽东思想强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实事求是等重要原则,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大革命等,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概2013版课本知识点总结(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理论形成与发展1)认识国情: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及其变化2)当前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理论形成: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中国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列宁第一次提出初级阶段: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国情(全局高度):1987党的十三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原因:a)已有改革开放中现代化建设经验b)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意义: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认识发展阶段问题为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迫切需要2、科学含义1)两层含义:我国社会○1社会性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社会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正确分析,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2发展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有内在联系超越阶段或落后于形势的排毒按会导致做出错误决策2)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确立新社会)vs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相似: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区别:经济基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3、基本特征(过程性特征)1)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点)2)产业结构状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3)经济运行方式: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5)人民富裕程度: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全体人民比较富裕6)地区发展状况:经济文化很不平衡→有先有后的发展→缩小差距7)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较成熟、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其他方面体制8)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9)国际比较: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更高要求)e.g. 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劳动;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土地、劳力等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体制机制障碍(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e.g. 总体上小康↔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进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e.g. 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对外开放成果显著;但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大,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安全问题较突出;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预见和难预见风险增多;4、重大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重大发展与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5、主要矛盾1)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各阶层人民群众(整体性、层次性)“需要”: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动态性、全面性)“落后的社会生产”: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落后(主要方面)2)意义:制定路线的客观依据,反映了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社会需要方面+社会生产方面)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都比较落后6、基本路线(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步提出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基本路线:十三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十七大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党的基本核心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障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四: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3: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毛概第五章总结
毛概第五章总结在毛概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本章主要涉及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怎样解决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困难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下将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
首先,本章以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为起点,强调了社会主义取得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它使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努力,战胜了外来侵略、推翻了国内反动统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也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造。
它涉及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
其次,本章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生和解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源泉。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需要坚持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章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解决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靠人民群众自觉地、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定性力量。
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良好局面。
最后,本章还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矛盾的存在,还会出现剥削、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
此外,还存在着一些由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
这些困难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解决和克服。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得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得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得高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得就是列宁。
3.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得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不发达得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就是比较发达得社会主义。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科学论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得基本国情.5.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得《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得阶段.6.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得路线得系统阐述,就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国情认识上得一次飞跃.7.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阶段得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得思想。
8.十六大指出,现在达到得小康还就是低水平得、不全面得、发展很不平衡得小康,同时也强调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得社会生产之间得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9.党得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得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10.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就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得起始阶段?错。
这里所说得初级阶段,不就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得起始阶段,而就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得特定历史阶段。
11.我国社会主义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得新社会得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得历史阶段。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重点归纳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重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真理和历史条件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世界上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能成立的。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不同,所以一切真理都是有历史条件的。
然而,尽管真理是相对的,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普遍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这一普遍真理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阶级。
阶级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不同引起的一种社会群体,而阶级斗争则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的存在而产生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指出,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矛盾基础。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只是斗争的对象和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不同利益阶级之间的斗争转变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手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通过国家权力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施对新生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镇压,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毛概)第五章
第一,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使我国由 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
中国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 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国情进 行工业化建设,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 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 盾的运动决定着其他一 切社会矛盾的发生与发 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 动力和根本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 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 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 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第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的途径和方法。不需要采取剧烈的阶级 斗争的方式,采取和平的、渐进的、非 对抗性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第四,初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不断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 断前进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与社会主 义社会的始终,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政治联盟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 统一
对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历史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是消灭 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国家归于消亡, 实现共产主义。
人民民主专政在不同时期的 历史任务: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 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毛概论第五章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
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
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
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
”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考研政治毛概第五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重⼤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在新民主主义⾰命时期,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条有中国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命发展道路,创⽴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党和⼈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胜利。
在⼤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次结合的伟⼤任务,领导全党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泽东发表的《论⼗⼤关系》、《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以及中共⼋⼤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意义。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盾和党的中⼼⼯作 中共⼋⼤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盾和党的中⼼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残余势⼒⽽⽃争,但是国内的主要⽭盾已经是建⽴先进的⼯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盾,已经是⼈民对于经济⽂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能满⾜⼈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盾;党和全国⼈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量发展社会⽣产⼒,实现国家⼯业化,逐步满⾜⼈民⽇益增长的物质和⽂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争,还要加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产⼒。
3.调动国内外⼀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家 ⽑泽东最早在1954年9⽉的⼀届⼈⼤⼀次会议上就提出了调动国内外⼀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包含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毛概各章节知识点的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其中,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真理。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此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等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表现。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建设与发展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彻底革命,旨在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第四章: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理论成果此章主要回顾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强调群众路线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重要理论。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第五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四个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原理此章主要介绍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原理,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
其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保障,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毛概各章节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原理,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毛概第五章疑难点解析
本章在历年试题中是社会主义⾰命和建设部分考查的重点,考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制度确⽴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盾和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盾的学说”等⽅⾯。
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盾的学说”这个知识点多次被考查,选择题和分析题都出过。
本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若⼲重⼤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是⽑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盾的学说应作为重要复习内容;注意“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知识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结合起来考查。
注意实现“四个现代化”⽬标、战略和“新型⼯业化”战略结合考查。
第⼀,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盾和党的中⼼任务,调动⼀切积极因素的基本⽅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学说的基本点,两类不同性质⽭盾学说的基本点,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政治⽣活的主题等,仍然是选择题命题的重要范围;第⼆,围绕⽑泽东关于调动⼀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家的基本⽅针,⽑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学说和正确处理⼈民内部⽭盾学说等内容,很有可能出分析题;并有可能同其他课题结合起来,或同现实⽣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以下是.校对第五章部分疑难知识点的解析.希望对⼴⼤考⽣有所帮助。
例⼀不定项选择题 1954年9⽉,周恩来在⼀届⼈⼤⼀次会议上宣布的“四个现代化”是指() A 现代化的⼯业 B 现代化的农业 C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 D 现代化的国防 E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F 现代化的科学⽂化 答案:A、B、C、D 解题思路:A、B、C、D都是1954年9⽉周恩来在⼀届⼈⼤⼀次会议上做的《政府⼯作报告》中提出的,因⽽都是正确答案。
⽑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中提出“现代⼯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原来要求的⼯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的三届⼈⼤⼀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代表中央提出了实现农业、⼯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标。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知识点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点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5.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8.“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毛概整理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历史背景:(1)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成果: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次会议对确立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判断,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原因:1957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我们党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地认识。
(简单了解)2、具体表现: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深入了解)3、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1)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2)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3)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4)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5)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大一毛概知识点第五章
大一毛概知识点第五章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久经考验、不断实践发展的理论成果。
它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
它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科学发展观等。
这些基本原则对于确保中国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它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创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等。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比较充分、较系统的认识中国发展的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不仅在中国国内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例。
2013版毛概第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 重建,1952年又宣布党的 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 渡到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概论》第五章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 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了我国社会 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 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 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 尚未完成的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 的根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 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 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 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概论》第五章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 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 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 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 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 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 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 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 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 式的落后。
的 现 实 国 情 。
生 产 力 落 后 , 这 是 中 国
底 子 薄 、 人 口 多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概论》第五章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 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 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 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 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 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 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 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概论》第五章第二节
2023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3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1500字2023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如下:第五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核心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具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国情,因此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早期发展阶段。
2.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思想,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 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的急风暴雨式发展。
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党内走资派,需要发动群众进行斗争,巩固社会主义新阶段。
- 提出了“四清”运动、红卫兵运动等,发动了广泛的群众斗争活动。
- 文化大革命极大地动摇了党和国家的秩序,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邓小平理论-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 强调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
- 提出了“经济建设是中心,配套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开展了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
3. 科学发展观- 2007年,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论第五章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
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
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
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
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
”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
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人了基本路线。
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要抓住机遇。
邓小平提出:“我就担心丧失机会。
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邓小平深刻地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5.“三步走”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6.改革开放理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试验。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邓小平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必须大胆借鉴、吸收入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邓小平理论不仅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邓小平的一系列“两手抓”,坚持了辩证法的全面性,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有利于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实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