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和地心说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所涉及的地心说、日心说等概念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2.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概念及其演变;3.演示法:利用教具、模型等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PPT:展示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知识;3.教学卡片:用于分组讨论和展示;4.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呈现(10分钟)1.播放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展示PPT,呈现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图片和相关知识。
操练(10分钟)1.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套教学卡片;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概念及其演变;3.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的容。
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开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展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展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并不是对两种学说进展简单的评价,而是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并为后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做好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的准备和积累。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局部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比照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解释。我们要强调的是,要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学习科学。 (2)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 象思维过渡接受能力, 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 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 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科学概念: 让学生知道,“地心说“、“日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 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对这些不同的解
分析、整理, 小老师回答
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 学生在网络论坛上 个考验,生成对学生利 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电脑搜集地球运动方 面知识的评价,同时为 然后,分组讨论, 学生的合作学习寻找更 小组汇报交流。 充分的学习资源。
在两种观点的对比中,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 学的观点和证据之间存 在联系。
(6)哥白尼的“日心说”, 能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析、回答 吗? (7)哥白尼的“日心说”, 相当于我们模拟实验中的 哪一种解释? 师:相当于我们模拟实 验中的第二种解释, 即: “太 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活 动二 :对比 “日心 说”,“地心说”。 (一)思考并回答 (1)“地球是球体”托勒 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球体” 哥白尼的证 据是什么? (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 心,而且静止不动。”托勒 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在运动,并且 24 小时自转一周。”哥白尼的 证据是什么?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 围绕着地球旋转, 并且每天 做一次圆周运动” 托勒密的 证据是什么? “太阳是不动的, 而且处于 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的证据 是什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吴磊兵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其中以“地心说”和“日心说”最盛”。
我们将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证明这些观点的优劣,最终找到引起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
通过探讨学习,让学生理解人类知识进步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树立学生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坚毅品质。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运用能力较差;需要通过观察、模拟、分析来加强理解,提高对科学的认识,虽然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孩子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2、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1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为主线,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但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存在一些生活经验的误区,如“天圆地方”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念,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地理知识。
难点:地球运动的相关地理知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主动探究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2.运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卫星照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3.探究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模拟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地理知识。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4)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
3、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以及自己建立模型,做模拟实验,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四、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准备:知识技能准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能有多种假设,并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学习资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记录表,做模拟实验的材料(篮球,2个小球,2根铁丝)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铺垫。
师: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生:一起回答上节课讨论并实验过的几种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为这节课做铺垫。
PPT展示:2、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在这方面曾经有许多不同的观点:PPT展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两种观点大碰撞。
谈话:简述“地心说”的来历和“日心说”的来历。
(板书:地心说、日心说)小组讨论:比较这两种观点的异同点。
汇报交流。
师:既然这两大学说有这么多的不同,科学家们是怎样找证据来证明或反驳的呢?生回答,PPT依次展示:PPT展示:师: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教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交流。
师:你接着说说“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生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这两种观点,并出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内容。
2、寻找证据。
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师:哥白尼提出了事实证据,来证明地球是球体。
你们认为谁的证据更充分些?【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对比着找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并通过托勒密的推理证据与哥白尼的事实论据比较起来,让学生理解到哥白尼的证据更充分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课题《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认识的历史发展,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地球运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发展。
2.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
2.难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规律。
4.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运动的历史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用于展示地球的运动。
2.PPT:展示地球运动的历史和规律。
3.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和探究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等。
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引发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如地心说、日心说等。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运动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模型的运动,验证地球运动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换等。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第一篇: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为什么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是通过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和我们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
那么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学习课本P75—76内容,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P75—76内容,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内容。
师: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研究,要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就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研究。
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3、“浑天说”。
师: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否定了这几种观点.师:后来,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球体,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并画了幽默画进行了讽刺,认为地球下方的人会掉下去。
你们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们会掉下去吗,为什么?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地球有引力,会把人们吸住,不会掉下去。
师:对,地球有引力,会把人类吸向地心。
后来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地心说”;再后来,哥白尼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研究建立了“日心说”,并对“地心说”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
(板书:地心说、日心说)师:[多媒体展示讨论要求]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多媒体展示出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师: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生: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师:你认为证据充分吗?有没有其它情况也看不到太阳星辰同时出现。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知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本单元包括: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传、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4种假说,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清楚地球是围绕地轴自传的,了解时区、时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四季的形成和极昼极夜现象。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
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出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上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证据,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教学难点】1.在阅读中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11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
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
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
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大多十岁左右。
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篮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1-教科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在教学中,主要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寻找证据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像古代科学研究者一样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辩证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实证意识及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5E即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核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简单模拟实验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收集证据分析其主要观点。
科学探究:
☆设计思路
让学生经历古代——近代——当代人类探索地球及其运动的发展进程。先以星光灯投射在天花板上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从现象出发,体会古人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帮助下为了解释这现象提出很直观的的“盖天说”。学生比较容易举出实证推翻“盖天说”,然后历史上就出现了“地心说”。让学生重新演绎出“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利用地球仪、手电筒和乒乓球建立本学说的模型。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对“地心说”质疑。对于这些质疑“地心说”无法解释,便诞生了“日心说”。让学生对“日心说”进行建模后引导他们找出两个学说主要观点的异同,并鼓励学生运用证据指出“日心说”不完善的地方。最后向学生介绍当代探测宇宙仪器及资料,在学生心里种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类认识地球认识宇宙的步伐”的种子。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
教材通过介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科学家麦哲伦、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
2.难点:地球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地球仪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地球。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和科学家麦哲伦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探索过程。
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线条,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地球仪模型,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教师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是如何得出地球是圆的结论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1.21.3 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探索新知 1.4 远古时期——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1.5 远古时期——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
1.6 西方——地心说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年—168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
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7 托勒密的主要观点论据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地球的运动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其它天体的运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1.8 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托勒密的“地心说”。
1.9 想一想看完了视频,你认为托勒密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能解释,那么相当于上节课学习的四种假说中的哪一种呢?并用示意图画出来。
1.10 托勒密的观点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因为太阳和地球产生了相对圆周运动,他的解释相当于假说中的第一种“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为小组准备的乒乓球、阅读资料。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多种原因,而这些原因都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有关。
自古以来,昼夜交替现象一直在发生,古代人们看到这个现象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他们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今天我们就穿过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了解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在黑板的时光轴上标记2019年及公元元年。
)2.谈话:在这段历史中,你都知道有哪些研究地球运动的科学家呢?二、认识科学家及他们的观点1.认识哥白尼及他的主要观点1)谈话:同学们关于哥白尼你都知道些什么?(出示哥白尼画像及简介)2)学生阅读关于哥白尼的阅读材料,按阅读要求勾划重点内容通过学生交流发言、模拟实验总结哥白尼的主要观点及证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2-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科学教育出版社)【设计理念】课前收集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解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究地球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相关的学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采用质疑解释法、资料分析法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重点】“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认识地球及其运动方式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资料,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地球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上节课对这个美丽的星球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知道地球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和什么有关?(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今天,我们穿过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很远的过去,去了解古代人类研究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2.时光轴上标注今年2019年,公元元年,明白公元前。
3.提问:在这段历史中,你知道哪些研究地球的科学家?二、探求新知(一)哥白尼及其“日心说”1.学生阅读资料2.汇报从资料中获得的信息(1)哥白尼简介。
(板贴哥白尼头像)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
他提出了“日心说”的重要理论,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2)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及证据:(3)师生归纳,明确哥白尼的观点。
教科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优秀教案3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托勒密的主要观点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太阳或星辰的出没哥白尼的主要观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标】
1.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用计算和推理的方法继续研究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了解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所作的贡献。
3.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科学品质和精神。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人类研究“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有关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2.计算。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它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
3.汇报计算结果。
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4.阅读资料。
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5.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6.得出结论。
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7.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学习什么?
8.拓展。
搜集有关地球自转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本单元包括: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传、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本单元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4种假说,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清楚地球是围绕地轴自传的,了解时区、时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四季的形成和极昼极夜现象。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
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出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
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上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证据,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2.通过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研究经历能够找到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的脚步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用具(地球仪、手电筒、白炽灯)学生用具准备:相关阅读资料、模拟演示用具(地球仪、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提问:你怎么知道的?你怎么去证明?(学生继续畅所欲言:上网、电视、卫星、飞船等,板书:卫星、飞船)
师:确实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快,卫星、飞船等先进观察工具让我们对地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图片欣赏一些卫星、飞船)3.那古代的人们没有那么先进的观察工具和技术,他们对地球及其运动有哪些认识?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过去,一起揭开这段历史!(课件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元认知,以他们的认知起点出发,开始本课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在过去年代没有先进的科学工具,只能依靠观察作为手段,他们通过观察都有哪些发现呢?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兴趣。
)
二、阅览资料,引导探究
(一)探究活动一
1.首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本和阅读资料,讨论一下。
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自行默读,共同指出要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分组看书第75页、76页和阅读资料1.2,进行讨论,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请四个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实物投影的方式),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进行肯定、表扬,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讲到哪儿就开始哪个板块的学习,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让课堂活起来。
)
3.问:(齐看黑板)根据我们刚才的概括,这四位科学家的观点中相同的是什么?(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主要就提出了两种核心观点,分别是(生:地心说)和(生:日心说)。
学生看板书提炼这四位科学家的核心观点(地心说、日心说)
4.出示两种学说的示意图,提问: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能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生:能或不能)
为什么?你能利用模拟实验证明吗?
(二)探究活动二
1.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2.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证明。
3.两组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展示交流。
(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展示组,提醒表述说明要完整)
4.师小结:通过刚才简单的模拟,我们知道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观点都是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
(设计意图:类似的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问题,使学生不会感到一味地枯燥学习,并能参照之前的学习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自主模拟研究,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核心观点的理解,从而去解释昼夜交替
现象。
)
5.谈话:在伽利略之后还有许多科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对地球进行了研究。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人们通过测量发现地球的形状并非是正圆的球体,准确意义上来说地球是两端略扁,中间略鼓的椭球体。
(机动)
三、情感渗入,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沿着时光轴回到了过去,了解了四位科学家(师指黑板,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对地球及其运动的研究成果,未来还会有许多科学家继续深入研究地球及其运动,未来要靠你们!(板书:……未来……)希望我们都能做“小哥白尼”、“小伽利略”,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不断创新,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盖天说
浑天说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