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作者:王赛张青郭丽华
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17期
[摘要]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文章在对当前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流转渠道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低;资金匮乏;缺乏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的对策和建议: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关键词]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经营规模;经营模式
1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农垦区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概念,到20世纪末,全国32个垦区的家庭农场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家庭农场成为当时农垦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1]。据农业部的统计调查,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有87.7万个符合农业部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然而众多的家庭农场在经营规模、经营模式以及各地的对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方面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
1.1经营规模与经营范围
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区域特征差异明显。因此,各地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家庭农场个数占总数的55.20%,经营规模在50~100亩的家庭农场占比为21.6%,组成了家庭农场的主要形式。而经营规模500~1000亩和1000亩以上的仅占3.7%,所占比例较小。全部家庭农场中,经营行业变化不大,大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占比分别为47%、45%。但其经营范围却不断延伸,农产品涉及农、林、牧、渔业并且多样化特征逐步明显。但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比例依旧不高,仅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
1.2家庭农场模式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数量众多,具有多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大致形成上海松江村集体承租模式,采取以农户委托村委会流转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由政府出面将耕地整治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再将耕地发包给承租者,单户家庭农场面积在100~150亩;浙江宁波工商注册登记公司模式,以生产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形成规模大户,单户家庭农场面积一般在50亩以上;湖北武汉连片开发模式,通过承包、投资入股等形式,集中当地分散的土地进行连片开发,单户家庭农场面积在15~500亩;吉林延边经济组织模式,通过承租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田创办的土地集中经营的经济组织,平均经营土地面积在1275亩;安徽郎溪示
范家庭模式,农户通过租赁、承包或者经营自有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形式,单户农场面积在50亩以上。
1.3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
不同模式的家庭农场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也带来了认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上海松江要求每户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为100~150亩,湖北武汉每户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为15~500亩,吉林延边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为1275亩,浙江宁波和安徽郎溪的家庭农场每户经营面积一般在50亩以上[2]。这些不同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家庭农场的认定。
2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流转程度低,家庭农场主获得适度规模土地的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给予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比较低,使得主要依靠土地产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广大农民担忧自有土地流转后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属模糊、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土地流转率偏低等问题。
2.2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家庭农场做优做强难。随着农业的不断市场化,家庭农场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求已经由生产环节的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现有的服务主体仍然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而产后服务仍然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其次,国家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一直处于低水平,2012年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共支出5995.98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9.35%,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利于家庭农场的生产和发展,更不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3资金匮乏,融资渠道闭塞
家庭农场经营者需要租赁土地、购买农资,尤其是初始阶段还需要对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等方面投放大量资金,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满足需求,往往需要借助资金借贷。但农业又具有生产投资回报周期长、效益低、见效慢等特点,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发展滞后,加之家庭农场租赁的土地、宅基地、大型农机具等还不能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因而,农民无法通过资产抵押或按照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其他合法抵押方式获得贷款。因此,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2.4缺乏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
当前大多数家庭农场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农场主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受学历、文化、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所掌握的农业新知识以及应用新技术并不多。我国农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文化程度大部分都在初中学历水平,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具有管理能力、专业技术的高校毕业人才倾向于大城市、更加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经营。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少之又少,这就抑制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3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相应对策建议
3.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政府应该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为指导完善社保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加快建立健全涵盖农民最关注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土地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消除农户土地流转后的担忧,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使土地流转的承包方和受让方都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到土地流转当中[3]。
3.2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着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政府应当提高所负担保费的比例,同时要降低理赔标准,提高理赔的额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第一,积极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更加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第二,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第三,积极探索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构建电商销售联盟和城市展示(直销)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3制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首先,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将家庭农场的扶持细则进一步细化,鼓励将新增加的农业补贴、农业补贴的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家庭农场方向倾斜,减免家庭农场税收。其次,要加大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方面扶持力度,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最后,政府财政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3.4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善农业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其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最后,支持和引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校增设家庭农场发展所需专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学生,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改善未来职业农民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