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传递效率。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维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例。
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3. 准备一些生态系统的实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 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特点及其重要性。
3.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4. 讲解能量传递效率:让学生掌握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并解释其意义。
5.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态系统实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理解能量如何在其中流动。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能量传递效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运用能量流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关注程度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动态过程;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原理;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路径;掌握能量金字塔的绘制步骤和应用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生态学中的能量单位;讲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规律,包括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能量的捕获和释放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路径通过生物调查和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对于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分析不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路径,让学生明白食物链和食物网如何构建和维持生态平衡。
3.能量金字塔的绘制和应用讲解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和构建步骤;通过案例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能量金字塔来分析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能量转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能量金字塔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和关键词。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规律;让学生亲自绘制能量金字塔,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让学生从实例中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能量转化的多样性。
能量流动教案
能量流动教案教案标题:能量流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3. 了解能量流动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能量流动的定义和分类。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3. 能量流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掌握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生态系统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关系。
二、概念讲解1. 介绍能量流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等概念。
2. 讲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和作用。
三、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四、案例分析以实际生态系统为例,分析能量流动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五、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生态系统模型,并写出模型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以及能量流动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总第45课时时间:2012年月日备课人员:何淑芬张明兰张丰兰李标主备人:朱登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讨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
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一、能量流动的过程〖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营养级流入能量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出入比生产者464.6 62.813.5 2%植食性动物62.8 12.620.06%肉食性动物12.6分解者14.6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
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形式;(2)掌握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3)学会运用能量流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特点;2. 能量流动的基本形式;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4. 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问:什么是能量?能量是如何在自然界中传递的?2. 课堂讲解(1)讲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形式;(2)分析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3)结合实例,讲解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探讨能量流动的规律;(2)小组实验: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能量流动的原理;(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验等方面的表现;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能力;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传递规律等;2. 图片、视频:展示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 实验材料:模拟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4. 案例资料:收集与能量流动相关的实际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模型的教学模式,从“如何在校园中设计一个景观池塘?”引入,贴近生活,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导入正课后,首先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和他研究的赛达伯格湖,将赛达伯格湖的食物链(网)简化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作为本节课的探究载体。
其次,再介绍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分析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最后,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对能量流动的特点形成定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归纳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是看了教材好像懂了,但真正理解和应用起来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若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规律。
3. 能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
2. 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相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和数据。
3. 讨论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解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规律。
3. 数学模型: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定量表达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让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8.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检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小测验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实地考察或研究特定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能量流动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九、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学术文章、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及能量在生物体中的流动过程。
2. 技能目标:能够解释能量从太阳开始到生物体中的流动过程,并能通过示意图展示能量的流动路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能量流动的兴趣,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能量的定义及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2. 能量在生物体中的流动路径及相应的能量转换方式。
3.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能够较清楚地描述能量在生物体中的流动路径。
2. 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过的与能量相关的事物,并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谈论一些能源资源的利用以及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2. 知识讲解(约15分钟)(1)能量的定义:教师简洁明了地介绍能量的概念,即能够使物体产生工作或产生变化的物理量。
(2)能量的流动过程:教师通过幻灯片、图示等方式展示能量从太阳开始到生物体中的流动过程,并解释每个环节中的能量转换方式,如光能->化学能->热能等。
(3)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讲解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能量在生物体中的不断流动维持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 概念理解(约20分钟)(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能量从太阳到达地球的途径有哪些?- 能量在地球上的流动路径是什么?- 能量在生物体中的转换方式有哪些?-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哪些?(2)展示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
4. 练习与巩固(约30分钟)(1)绘制示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示意图来展示能量在太阳、地球和生物体之间的流动路径。
(2)能量转换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能量转换游戏,通过模拟能量在不同生物体中的转换过程,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组:赵少强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荒岛求生”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问题埋下伏笔并引入课题。
首先,以草原生态系统最常见得食物链为探究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充分依托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解等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特点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能量流动特点时,先是根据教材示意图形成定性认识,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能量守恒定律。
(2)感受通过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发现生物学规律的探究乐趣。
三、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的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的教案教学内容:生物能量的来源与转化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能量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3. 理解生态金字塔中能量的流动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物能量的转化作用。
2. 理解生态金字塔中能量的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解释。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讨论。
3. 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步:生物能量的来源及转化(30分钟)1.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能量的来源,即太阳能。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生命活动中利用。
3. 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能量的转化过程。
第二步:生态金字塔中的能量流动(30分钟)1. 结合示意图,讲解生态金字塔中各层次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
2.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金字塔中能量流动的规律,包括能量逐级减少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三步:实验与讨论(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和动物呼吸作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生物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四步:总结与提高(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能量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能量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加深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能量流动”的课堂教学设计
“能量流动”的课堂教学设计·郑春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种观点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而且还强调这个过程区别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即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一节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
高中生物学的“能量流动”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阐明能量是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以及系统内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方式。
那么,在这种以原理性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必要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呢?我对“能量流动”单元课题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 教学目标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
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等章节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初级生产过程和次级生产过程,在“昆虫的外激素”等教学内容则涉及到信息流。
因此,“生态系统的功能”部分教学内容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其中,“能量流动”部分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耗散系统,理解系统内能量传递的过程和原理基础知识。
(2)结合剖析系统内能量的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等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辨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了解人类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明确以营养级为基础的能流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接受生态学观点的教育和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 知识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可用板书的形式归纳如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定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单方向传递的过程。
2.过程:(1)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2)渠道:沿着食物链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3)终点:最终以呼吸热形式散失(能量的输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2.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3.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4. 了解面对生态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
难点:学生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学习和行为改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要介绍地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导入环节可以采用PPT或者视频形式,通过多媒体材料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主动性。
2. 知识讲解通过PPT演示,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
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可以引入常见生态系统中的例子,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发现生态系统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3. 互动探究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和能量流动。
例如,可以创设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观察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对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行研究和探究。
4. 个人表述在经过互动探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表述,借此梳理知识点和感受。
个人表述可以是口头表述,也可以是写下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看法,收集学生的表述后,教师可做出指导性的总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更多关注和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5. 总结反思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反思个人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强化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就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
《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第一篇:《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该节内容为本章重点,也是高考热点,往往把分析与计算结合在一起考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时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推理能力。
2、通过讨论能量流动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遵循能量流动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解决方法⑴课前预习,设置基本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解答。
⑵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挂图。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阅读、交流相关内容。
2、开展调查活动。
第1课时导课:参课本93页问题探讨,让学生回答是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后吃鸡。
(大多学生的答案为第二个。
)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块学习今天的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就一个生物个体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小结:问题: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各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4、各营养级能量散失的途径?学生回答:1、输入途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动渠道:食物链、食物网。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观点。
2. 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3. 理解并能够应用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
* 理解营养级的观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如何让学生将能量流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 准备实验设备,如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等,以便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 设计问题清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能量流动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来源、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讲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介绍能量流动的应用,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等。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探究能力。
4.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解答和评判,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能量流动相关的练习题或小论文,稳固所学知识。
7.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室氛围、教学组织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分析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能量流动相关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分析。
(2)构建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图片,如草原生态系统,提问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如何获取能量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新课讲授1、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1)以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兔子、狼为例,分析能量的输入。
强调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
(2)展示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讲解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能量在草、兔子、狼之间的流动过程。
(3)以兔子为例,详细分析其摄入的能量的去向。
包括兔子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指出能量只能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展示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数据,引导学生计算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的特点。
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陈益萍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三、学情分析结构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完善和延伸。
第五章第一节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入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为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
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先用2分钟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营养结构有什么作用?导入新课: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先学习能量流动。
让学生尝试构建生态系统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补充和纠正提问: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来自谁提供?怎样进入生态系统?怎样传递和转化?呼吸作用的能量去哪里了?(一)引入生态系统的定义: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 并进一步总结强调能量源头(主要):太阳能输入起点:生产者输入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固定途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流动途径(柒道):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过程:太阳能——有机物中化学能——热能、ATP散失途径:呼吸作用散失形式:热能(二)能量流动过程让学生阅读课本P 94-P 95,仔细比较图5-6,5-7,5-8三个图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先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再做补充和纠正。
5-6和5-7中没有出现未被利用,没有时间限制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分解者呼吸 作 用5-8中出现未被利用,因为图5-8是以年为单位,是对一定量的能量进行定时分析,5-6和5-7中如果出现时间限制也能加上未被利用,5-6中未被利用应从生长发育繁殖发出,5-7就变为4条去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探讨能量流动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准备。
1.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1教学方法:注重“学案导学”,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数据
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法;理论应用实际的知识迁移的教学法。
2.2教学工具:学案,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新课引入:
为了缓解紧张情绪,我们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
(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PPT】母鸡提出抗议。
教师: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得用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时间5分钟):
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
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
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
老师:朋友聚会的时候,经常玩一种“杠子-虫-老虎-鸡”的游戏,大家有没有知道这个游戏规则的?
老师:在这个游戏中生物之间有制约作用。
其中除了杠子对老虎的机械作用外,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靠捕食起到制约作用的。
它们之间的捕食可形成完整的食物链。
[PPT] “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
老师: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学生讨论。
教师:请以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学生分析,完成学案中生产者能量来源和去路的表格填空。
【实物展示】部分学生“能量来源和去路”的学案填写。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展示的答案分析的是否正确,写法上有什么不足。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PPT】以“生产者”为例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
去路:(1)自身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能量(散失);
(2)随残枝败叶等流入到分解者中(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
(3)有一小部分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以此类推,说出能量在该食物链各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
教师提示:最高营养级老虎的能量去路只有两条,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途径。
【PPT】食物链整体的能量流动图。
回顾读书思考的问题:
学生:1、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2、能量“传递”是通过生物捕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3、能量最终通过各个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最总转
化为热能散失。
教师:结合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分析、讨论以下内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源头在哪儿?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能量的总值为多少?
4、什么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1、阳光; 2、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开始;
3、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
4、食物链、食物网。
教师:在“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中,能量是沿着“杠子-虫- 鸡-老虎”途径单方向流动的。
该食物链能否发生能量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不会。
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
为热能散失,这部分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PPT】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一:单向流动
老师:以上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使我们对能量流动有了定性的认识。
下面我们通过赛
达伯格湖的学习,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PPT—动画演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
老师:仔细观察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完成学案中“知识探究”中的表格。
教师:在刚才的赛达伯格湖预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这样几个知识点不是很了解,现在我将这几个问题反映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1、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
2、赛达伯格湖中“未利用的能量”是哪一部分的能量?
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引导、总结: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本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
2、未利用的能量:未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可
依然存在于生物体内,也可能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PPT——赛达伯格湖数据的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入” 和“流出(包含未利用)” 是否平衡?
(2)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的含量上有什么特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中哪些方式表现了该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1)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流入”和“流出”总量是相等的,遵循了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逐级递减。
每个营养级的数字和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教师:表格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学生: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占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百分比是13.5%;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20%。
结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学生思考讨论:
(3)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为什么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学生:能量流动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PPT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二:逐级递减
【PPT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教师:科学家林德曼研究发现,由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左
右,称之为“林德曼10%定律”。
教师:如果“杠子—虫—鸡—老虎”的食物链是以10%的传递效率进行的,我们按照各营
养级能量大小可将其堆积成一个特殊的形状——金字塔型。
我们称之为“能量金字塔”。
教师: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现在来检查我们对这部分知识掌
握的情况。
课堂当堂训练:学案【思维训练】1、2、3、4、5。
教材“评价指南”第一题。
师生核对习题答案,当堂讨论有疑问的问题。
教师:时间过得真快,大半节课已经过去了。
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
【PPT 】母鸡的等待荒岛上的场景再现
教师:请大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鲁滨逊会选择“先吃鸡,后吃玉米”?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
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老师:结合鲁滨逊的实践经验,考虑到中国国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调整饮食结构,
做到粮食类能源的节约呢?
学生讨论:进餐应采用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的食物结构。
比如,用豆浆取代牛
奶,用豆腐等取代肉类等。
【PPT 】以第一营养级为主的饮食结构
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
板书: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 特点 过程 概念: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逐级递减 起点 途径 来源和去路 单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