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1湘教版

九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1湘教版

山歌好比春江水1教学目标1。

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作品。

2。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的概括山歌的基本特征。

3。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2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民歌中的山歌,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块构成。

教材选取了各地民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演唱与欣赏民歌中的山歌,感受民歌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3重点难点1。

完整的学唱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2。

能总结出山歌的基本特征.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境创设1。

创设情境:水边的呼唤邀请学生冥想,一起体验站在水边尽情呐喊的感受.(可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

)2。

广西《山歌好比春江水》①听赏:聆听《山歌好比春江水》,感受歌曲的演唱方法.②体验:运用气息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

(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着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间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身处大自然中的感觉。

)③互动:老师演唱正词,学生演唱曲谱的部分.(引导学生注意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

)④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⑤学唱:由老师演唱正词,学生配合曲谱的部分,然后请掌握了歌曲旋律的同学逐渐加入老师的演唱,反复几遍,直到能完整演唱整首作品。

⑥表现: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并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合唱声部训练及尝试。

探究:山歌的特点及作用。

活动2【导入】新课实施一、导入导语:1.观赏:老电影《刘三姐》的视频片段。

(1分钟)2.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3。

讨论:什么人?什么场景?在做什么?表达的什么情绪?(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唱歌唱山歌|人教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山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山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传承民间音乐文化,还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山歌的理论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山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较为顺利,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学习。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思想,个别学生不够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评选最佳表现小组,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山歌的节奏与旋律:分析山歌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山歌的韵律美。
4.山歌的情感表达:探讨山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5.创作山歌: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简短的山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章节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实践与创作,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山歌的节奏,突破这一难点。
(2)山歌情感的表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山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无法准确表达。
-教师可通过故事、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山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表达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唱山歌》优质教案《唱山歌》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生:刘三姐。

二、学唱歌曲1、导入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生:想。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3、再听,轻声随录音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4、难点解决。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学生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7、唱歌词,歌曲处理。

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学生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三、知识拓展──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

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

“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2、“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1单元《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4 湘教版

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1单元《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4 湘教版

山歌好比春江水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我国广西壮族的风土人情,并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了解、分析作品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

3、了解山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的关系,并能创编歌词,体验唱山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并喜欢上这一民歌形式。

2学情分析①歌曲介绍:《山歌好比春江水》选自广西柳州的民族歌舞剧《刘三姐》,全剧描写了广西歌仙刘三姐与地主斗歌的故事。

该曲旋律舒展、宽广,以领唱与合唱的形式互相应和,表现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对山歌艺术的热爱。

其曲调取材于广西柳州的山歌《石柳青》。

②作词:乔羽③作曲:雷振邦④特点:以广西壮族山歌为素材,旋律优美婉转,歌词质朴抒情,一字多音及装饰音出现较多,体现了山歌的悠扬婉转。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唱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感受我国民族歌曲的魅力。

教学难点:唱好倚音、一字多音及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二声部合唱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播放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刘三姐》。

师:同学们,广西桂柳一带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那里的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唱山歌,其中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壮族女歌手,你知道是谁吗?生:(回答)师:请观看影片《刘三姐》演唱的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回答问题)。

从影片中看出刘三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回答)活动2【讲授】学习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1、出示课题:《山歌好比春江水》2、出示文字:《山歌好比春江水》---《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其词曲原创均出自广西作者之手。

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

歌舞剧反映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带领乡亲们与恶霸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3、播放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师:请欣赏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回答问题)出示文字:a.请说出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b.通过看视频及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知道的广西。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第5单元泥土的歌——山歌、劳动号子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第5单元泥土的歌——山歌、劳动号子教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山歌、劳动号子的特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7. 学生能够掌握山歌、劳动号子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提高音乐技能水平。
8.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山歌、劳动号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9.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山歌、劳动号子,提升音乐应用能力。
10. 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山歌、劳动号子的特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山歌、劳动号子的演唱技巧。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歌、劳动号子的特点,掌握演唱技巧。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山歌、劳动号子的演唱技巧。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山歌、劳动号子的演唱技巧。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板书设计
- 重点知识点:山歌、劳动号子的特点、旋律、演唱技巧

山歌出在淤泥河

山歌出在淤泥河
彝家山寨美如画
高原明珠放光芒
淤泥河来好地方
绿水青山在两旁
沿河两岸插杨柳
杨柳脚下好乘凉
天上星星颗连颗
淤泥河畔妹连哥
天上星宿数不了
河畔哥妹情意多
妹家住在嘎哒河
那个地方矮的多
十冬腊月穿短袖
溶洞里面游人多
八大山高不为高
铁打链子不为牢
人到三十不为老
正在玩耍正在飘
两人合心笑嘻嘻
多喂牛来多喂鸡
彪形大马买一个
早出晚归两人骑
金秋六月赶歌坛
又闻淤泥有歌山
歌声悠悠醉人意
醉倒多少少年郎
淤泥河来好地方
水火方圆鱼米乡
山河秀丽风光好
人民正在奔小康
稀事出在淤泥河
八大山里名堂多
最近发现白雨洞
奇迹胜过墨西哥
山歌出在淤泥河
满山遍野都是歌
能把活牛唱得死
能把死牛唱得活
燕子飞过淤泥街
画眉盘问哪里来
市里选派工作组
党建扶贫下乡来
青花瓷碗玉溜溜
水拌酒来凉悠悠
远方客人来彝寨
请喝一碗水拌酒
淤泥河来好地方
改革开放谱新章
1、山歌出在淤泥河
山歌出在淤泥河
人去背还有就囤箩
淤泥河来好地方
河水流在正中央
沿河两岸种红米
四面青山放牛羊
淤泥河来好地方
带信情妹多来玩
底下玩到龙潭口
高头玩到八大山
淤泥河来好地方
水火方圆鱼米乡
调整生产样样有
煤矿牧场办得欢
淤泥河来好种田
山青水秀人方圆
彝家姑娘多勤奋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教学设计3 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教学设计3 湘教版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1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期学习了泥《土的歌(一)山歌》,已经对民歌有了基础的了解。

2.学生能够听懂所欣赏的乐曲内容和意境,并能够再课堂中讲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3.学生喜欢欣赏和学唱歌曲,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2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难点:聆听感受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3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1.唱出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歌。

2.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新课教学:(一)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1.福建民歌《采茶灯》(1)介绍《采茶灯》的由来:《采茶灯》曲调来自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小调《采茶扑蝶》,是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歌舞曲。

“采茶灯”就是人民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

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聆听福建民歌。

2.云南民歌《采茶调》(1)简介: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

(2)聆听云南民歌《采茶调》;3.学生再此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了解。

4.畅所欲言:找出《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师问生答)相同点: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

不同点: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

云南的《采茶调》,节奏较密集,音调起伏较大,2/4与3/4拍子混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云南民歌《绣荷包》与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荷包的寓意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初中民歌山歌教案

初中民歌山歌教案

初中民歌山歌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各地民歌山歌的独特魅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2. 通过民歌山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对民歌山歌的学唱和欣赏,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教学内容:1. 各地民歌山歌的代表作品选段。

2. 民歌山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 民歌山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山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2. 教师简要介绍民歌山歌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民歌山歌产生兴趣。

二、教学民歌山歌的代表作品(15分钟)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山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这些民歌山歌,注意掌握其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民歌山歌的美感,让学生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探索民歌山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民歌山歌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民歌山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如《茉莉花》所体现的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民的美好情感等。

3.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民歌山歌的文化内涵,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实践环节:学唱民歌山歌(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山歌,让学生分组学唱。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掌握其旋律和节奏。

3.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演唱水平。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山歌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民歌山歌,提高音乐素养。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山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民歌山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唱山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唱山歌教案
4.邀请富有经验的民间艺术家进行guest teaching,让学生亲身感受山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山歌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置身于山歌产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增强学生对山歌的理解和感受。
2.运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山歌进行深入研究,从歌词内涵、旋律特点、节奏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山歌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山歌文化。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
2.分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山歌知识和技巧。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山歌的旋律、节奏和演唱风格,增强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课堂组织方面,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出现纪律松散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虽然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和掌握不扎实的问题。
(4)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山歌学习,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山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山歌相关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意识。

第1单元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1单元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
答案示例:
-旋律:《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旋律优美,起伏较大,富有变化,展示了民歌的旋律特点。
-节奏:《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节奏明快,节奏感强,体现了民歌的节奏特点。
-音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色清脆,富有特色,展现了民歌的音色特点。
4.请学生根据民歌的分类,将《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曲归类,并简要说明其分类依据。
解决办法:
1.采用激励法和鼓励法,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恐惧。
2.通过分组练习和节奏训练,让学生逐步适应快速节奏,提高演唱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包含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2.音乐器材:钢琴、吉他等乐器,用于伴奏和引导学生演唱。
3.分组合作工具:如小组名牌、指示棒等,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计时器:用于控制练习和演唱的时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5.评价表:用于记录和评价学生在演唱、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它与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维吾尔族民歌: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节奏明快,旋律独特,展示了维吾尔族文化的魅力。
2.请学生分析《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音乐风格。
答案示例:
-《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壮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请学生结合民歌的组成部分,分析《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曲在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特点。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一单元 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江水》教案 湘艺版

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一单元 泥土的歌(四)《山歌好比江水》教案 湘艺版

《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学内容:1、学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2、初步了解山歌,掌握山歌的风格。

教学目标: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广西方言“哎”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点: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广西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二、新课1、初听、发声练习。

初听《山歌好比春江水》旋律(伴奏)。

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

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2、跟琴学唱歌曲。

(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

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

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3)师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4)对唱。

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并且创造性的表演了歌曲。

同时,咱们在一起充分的感受到了有广西民歌风味的山歌韵味儿,其实在我们中国大家庭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都很有特色,以后有机会老师再跟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祖国各地的民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幼儿园山歌传唱:民间山歌传唱教案分享

幼儿园山歌传唱:民间山歌传唱教案分享

幼儿园山歌传唱:民间山歌传唱教案共享一、概述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民间山歌传唱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

通过唱山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课外生活,还可以增强幼儿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关于民间山歌传唱的教案和教学实践,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教案内容1. 主题内容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山歌作为主题内容,例如《茉莉花》、《小白船》等。

这些山歌旋律优美,歌词朴实,极具传统和文化特色,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2. 教学目标通过民间山歌传唱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锻炼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唱歌爱好。

-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唱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学活动安排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 聆听民间山歌的原版录音,让幼儿感受真实的民间山歌风采。

- 学习山歌的歌词和曲调,带领幼儿反复学唱。

- 分组进行合唱排练,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表演能力。

- 利用手工制作简单的道具和服装,设计小型山歌表演。

三、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在学唱民间山歌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幼儿学唱正确的歌词和曲调,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民间山歌的情感表达。

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音乐器材,如木鱼、小铃铛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还要注重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四、个人观点民间山歌传唱教育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通过唱民间山歌,可以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增加他们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培养幼儿的音乐和表达能力,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唱歌 唱山歌-鲁教五四学制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歌  唱山歌-鲁教五四学制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歌唱山歌-鲁教五四学制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山歌《梁山好汉》,掌握山歌的基本节奏和音乐结构;2.了解山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了解山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通过唱山歌,发掘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激发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唱山歌《梁山好汉》的基本节奏和音乐结构;2.山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三、教学内容1.调试:教师让孩子们自由伸展身体,调整呼吸,舒缓心情,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2.引入:引导孩子们谈论山歌,了解山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声音来让孩子们了解山歌的特点;3.学习:教师重点讲解唱山歌《梁山好汉》的基本知识:歌曲的节奏、音乐结构、曲调等。

4.实践: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和孩子一起唱山歌,并通过孩子们的声音回顾刚才讲解的知识点。

5.练习:让孩子们分组唱山歌,让孩子们利用已知知识,尝试动手创作新的山歌。

四、教学方法1.听线、唱跟2.分组合唱3.创作五、教学过程第一步:调试(5分钟)教师让孩子们自由伸展身体,调整呼吸,舒缓心情,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步:引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孩子们谈论山歌,了解山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声音来让孩子们了解山歌的特点。

第三步:学习(20分钟)教师重点讲解唱山歌《梁山好汉》的基本知识:歌曲的节奏、音乐结构、曲调等。

教师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让孩子们加深印象。

第四步:实践(15分钟)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和孩子一起唱山歌,并通过孩子们的声音回顾刚才讲解的知识点。

第五步:练习(20分钟)让孩子们分组唱山歌,让孩子们利用已知知识,尝试动手创作新的山歌。

第六步: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山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六、教学参考1.《小学音乐鲁教五四学制版》第四年级下册2.《中国山歌》,山东音乐出版社3.《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中国音乐家出版社。

2024年蓝花花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2024年蓝花花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2024年蓝花花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蓝花花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第三单元《歌从山中来》第11课《山歌与牧歌》。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山歌与牧歌的特点,学唱山歌与牧歌,分析山歌与牧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山歌与牧歌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会演唱本节课的山歌与牧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分析山歌与牧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增强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与牧歌的演唱技巧,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

难点:山歌与牧歌的情感表达,音乐风格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山歌与牧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民间音乐的韵味。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讲解山歌与牧歌的起源、特点。

(2)示范演唱山歌与牧歌,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学唱(15分钟)(1)教唱山歌与牧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山歌与牧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以一首歌曲为例,讲解音乐要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山歌或牧歌进行练习,教师指导。

6. 展示与评价(1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歌与牧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山歌与牧歌的特点2. 演唱技巧3. 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山歌或牧歌,录制视频。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评价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地区的山歌与牧歌,对比分析其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示范、学唱、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山歌与牧歌的特点。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钻泥巴》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钻泥巴》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钻泥巴》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地唱出歌曲《钻泥巴》。

2.学生能够边唱歌边动作,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模仿。

3.学生能够对歌曲进行情感上的把握,感受歌曲中的快乐氛围。

二、教学重点1.精确地唱出歌曲的歌词。

2.准确掌握动作的节奏和顺序。

三、教学准备1.《钻泥巴》的录音。

2.幼儿园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通过幼儿园音响设备播放《钻泥巴》的录音,让学生听一遍歌曲,带入歌曲中的情境,感受其中的快乐氛围。

2.歌曲教学(1)学生跟着录音一起唱歌,边唱边做适当的动作。

(2)重点教唱《钻泥巴》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和情感。

(3)逐句教唱,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4)进行整首歌曲的合唱练习,加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动作模仿(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模仿动作。

(2)引导学生一起钻泥巴、抓大鱼、打彩蛋等各种动作,增强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感知能力。

4.情感体验(1)在歌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欢快地唱歌、模仿动作,培养学生对快乐和乐观情绪的感知。

(2)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在唱歌过程中的快乐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学生通过唱歌、模仿动作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歌曲《钻泥巴》。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音乐、动作等多种媒介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模仿歌曲中的动作,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愉悦的情感,培养了他们对乐观的态度。

然而,在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唱歌的时候还不够自信,音准和节奏掌握不够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歌曲的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并通过多次的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同时,我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幼儿园小班山歌社会教案

幼儿园小班山歌社会教案

幼儿园小班山歌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能够:1.掌握一首山歌的歌词和曲调;2.了解山歌的特点和来源;3.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4.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5.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一首经典的山歌歌曲。

三、教学准备1.展示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2.教学素材:幼儿园小班山歌歌曲录音、山歌歌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山歌音乐;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幼儿思考:这是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第二步:呈现(1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山歌歌词;2.教师分段朗读歌词,并引导幼儿跟读。

第三步:歌曲欣赏(15分钟)1.教师播放山歌歌曲录音;2.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聆听,感受歌曲的美妙。

第四步:歌曲学唱(20分钟)1.教师分段教唱山歌歌曲;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歌曲跟唱。

第五步:集体合唱(20分钟)1.教师分组,指导幼儿分工合唱;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集体合唱。

第六步:总结(5分钟)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山歌歌曲,总结其特点和来源。

五、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本节课的展示和演唱;2.可以带领幼儿制作简单的乐器,配合山歌进行伴奏。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学唱的表现以及集体合唱的效果等来评价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幼儿对山歌歌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歌曲学唱和集体合唱的活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好地设计相关的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还可以与其他班级或幼儿园组织联合表演,共同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以上是幼儿园小班山歌社会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

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

《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歌”的有关常识。

2、了解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听辨、讨论与演唱等手段感受、表现“山歌”。

一、导入:山歌的创作背景与基本特点1、如果你是店员或小贩,你会用怎样的声音吸引更多的顾客?(生示范、表演)讨论:①这样喊的目的是什么?②这种声音和平时说话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师生总结:使声音传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听得清。

声调提高了,声音拖长了。

2、喊一位在较远处躲起来的同学,一生把对话在黑板上写出来。

讨论:刚才两位同学的对话和开始的叫卖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想一想在什么地方需要用这样的声音说话?哪些人长期用这种方式?师生总结:空旷的地方、山里、田野里。

4、导入课题:山歌,了解什么是山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流传分布极广,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二、山歌赏欣:山歌的音乐特点、功能、演唱形式1、山歌的音乐特点欣赏:彝族山歌《山歌处在淤泥河》讨论:歌唱的地方与山歌的音乐特点总结:山歌多在野外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舒展,常用拖腔。

2、山歌的歌词特点欣赏:贵州民歌《山歌出在淤泥河》(教师范唱后录音机播放)讨论:刚才的山歌唱了什么?有什么感觉?三、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山歌(学生自由说出歌词)四、作业收集民间山歌十首《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创作山歌。

2、感受劳动者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点:学会山歌创作一、山歌赏欣导入:1、欣赏:彝族山歌《山歌处在淤泥河》2、山歌的歌词特点讨论:刚才的山歌唱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自己想不想也创作一些山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二、山歌的表现手法山歌虽短,但是,它可以调动多种体裁的表现手法,如电影、电视的(其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大有作为,可以使作品更易于含蓄、跳跃),新闻的(明快洗炼,能及时地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等),寓言的(指桑说槐,寓理于事),小品的(它的辛辣和干预生活),诗歌的(诗句的凝炼和含蓄),散文的(淡化、虚化、弱化情节,优美隽永的语言),论说文的(形象的说理),和一些说不清的体裁的表现手法。

幼儿园中班唱山歌教案

幼儿园中班唱山歌教案

幼儿园中班唱山歌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中班唱山歌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山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幼儿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山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学习山歌的基本节奏和音高。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山歌的录音或演唱者。

2. 幼儿喜欢的小动物或山区的图片。

3. 手鼓或其他简易乐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山区的图片,了解山区的环境和特点。

2. 播放一段山歌的录音,让幼儿感受山歌的节奏和曲调。

3.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这是什么歌曲?歌曲学习:1. 逐句教唱山歌的歌词,让幼儿跟随录音或演唱者一起唱。

2. 引导幼儿注意山歌的音高变化和节奏感。

3. 分段练习,逐渐加快节奏和提高音高。

4. 鼓励幼儿用手鼓或其他简易乐器伴奏,增强合作感和节奏感。

情感体验:1. 分小组让幼儿自由发挥,用手鼓或其他乐器伴奏唱山歌。

2. 鼓励幼儿表演山歌的动作和舞蹈,展示个人特长和创造力。

3. 组织小组比赛,评选最有表现力的小组,增加竞争和合作氛围。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游戏,例如“快速反应”和“模仿挑战”,巩固山歌的节奏和音高。

2. 鼓励幼儿自由创作山歌的歌词和曲调,展示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堂总结:1. 回顾山歌的学习过程,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继续欣赏和学习山歌,培养音乐表达和语言记忆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山区,让他们亲身感受山歌的发源地和文化。

2. 邀请山歌演唱者来园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山歌的魅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幼儿对山歌歌词、曲调和节奏的掌握情况。

3. 评估幼儿在合作和团队活动中的表现和互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歌”的有关常识。

2、了解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听辨、讨论与演唱等手段感受、表现“山歌”。

一、导入:山歌的创作背景与基本特点
1、如果你是店员或小贩,你会用怎样的声音吸引更多的顾客?
(生示范、表演)
讨论:①这样喊的目的是什么?②这种声音和平时说话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师生总结:使声音传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听得清。

声调提高了,声音拖长了。

2、喊一位在较远处躲起来的同学,一生把对话在黑板上写出来。

讨论:刚才两位同学的对话和开始的叫卖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想一想在什么地方需要用这样的声音说话?哪些人长期用这种方式?
师生总结:空旷的地方、山里、田野里。

4、导入课题:山歌,了解什么是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流传分布极广,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二、山歌赏欣:山歌的音乐特点、功能、演唱形式
1、山歌的音乐特点
欣赏:彝族山歌《山歌处在淤泥河》
讨论:歌唱的地方与山歌的音乐特点
总结:山歌多在野外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舒展,常用拖腔。

2、山歌的歌词特点
欣赏:贵州民歌《山歌出在淤泥河》(教师范唱后录音机播放)
讨论:刚才的山歌唱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山歌(学生自由说出歌词)
四、作业
收集民间山歌十首
《山歌出在淤泥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创作山歌。

2、感受劳动者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点:学会山歌创作
一、山歌赏欣导入:
1、欣赏:彝族山歌《山歌处在淤泥河》
2、山歌的歌词特点
讨论:刚才的山歌唱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自己想不想也创作一些山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二、山歌的表现手法
山歌虽短,但是,它可以调动多种体裁的表现手法,如电影、电视的(其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大有作为,可以使作品更易于含蓄、跳跃),新闻的(明快洗炼,能及时地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等),寓言的(指桑说槐,寓理于事),小品的(它的辛辣和干预生活),诗歌的(诗句的凝炼和含蓄),散文的(淡化、虚化、弱化情节,优美隽永的语言),论说文的(形象的说理),和一些说不清的体裁的表现手法。

具体说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含蓄:山歌故意留一些妙不可言的东西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
用读者的再思考来补充发展原作,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可以这样说,没有"弦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就难于成为真正的山歌。

因为浅露的直说,是无法有诗意的山歌的。

当然,含蓄不等于晦涩,不能片面追求含蓄,否则反而叫人看不懂。

常用的含蓄的方法有:
2、暗示: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或只通过描绘,让人推想问题本质;或只叙述有关条件,让人推想事实情态,把主题隐藏在瞬间镜头和典型细节里,让人凭借写出的形象来领悟深刻的哲理。

具体说,就是写出一件小事而暗示某些大事,写出一个片段而暗示整体,写出一个瞬间而暗示过去和未来。

例如:(遥望寻找村何在?山崖那边闻鸡鸣。

)幽野的山林中,放眼望去,哪里有人住?远远的山崖下传来一声鸡鸣。

(哪蔸树高哪蔸直,哪蔸树老哪蔸瘦。

)借竹来暗示自己的品性:生来端直,老更刚毅。

不求别人的赞扬,只求自己尽了自己的义务,这是借用花的"话"来暗示自己清高绝俗的节操。

3、象征: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观念、思想、感情。

由于它有一种不确定性,有时像谜一样难猜,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这就产生了含蓄的力量。

山歌用形象方法构思,更能若即若离,余味无穷。

例如:(赞美鲜花歌易来,招呼情哥口难开。

)这是最常见的象征手法。

触景容易伤情,可生情却很难开口。

前句陪衬后句,表达人的容貌可以画出来,但幽怨的感情却难以描绘出来。

4、双关:利用事物音、形、义的有关条件构成的双重意义来布局构思。

它借物表意,指桑说槐,表面的意义不是主要的,内在的意义才是主要的。

读者要由表及里地推想寻思,才能悟出"话外话"、"味中味",因而产生了含蓄的意味。

三、师生总结:山歌的歌词来源于生活,多属于即兴创作
四、作业
下去后创作一首山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