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共52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Part.01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显得有血 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 爱·摩·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圆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 小说面面观》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见《小说面面观》。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而在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4 )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全书充满了浓 郁的悲剧气氛。 郁的悲剧气氛。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 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 生感慨。 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流露出对天意的 怀疑,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伯夷列传》 怀疑 ,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 ( 《 伯夷列传 》 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吴 起杀妻、母死不归) 起杀妻、母死不归)
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 郑樵《通志 总序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 国语》 世本》 战国策》 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 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二章  两汉文学

2、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 200多年)
代表作家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扬 雄《甘泉 赋》、《羽猎赋》,是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 要作家;班 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和 张 衡《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3、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 抒情小赋: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映黑暗现实、讥讽 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 特点: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形式上篇幅比大赋 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也用楚辞 体句式。
一、司马迁
司马迁的发愤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
二、宝贵的思想财富
1、关于《史记》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 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全面 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3000年间 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 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传大总结。
(三)汉赋与楚辞的区别 内容上: 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 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 彩;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 形式上: (1)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 (2)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 (3)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 (4)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楚辞少用。

(3)实事求是精神
作为一种历史著作,《史记》是 忠实于历史事实记载的,所以刘向、 扬雄、班氏父子等都称之为“实 录”。
实事求是精神
司马迁虽坚持在忠实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写 人物传记,但他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 选择的,借用一句《留侯世家》中的话来说: “(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 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张良平时与高祖谈论的天下事很多,但只 写那些和天下存亡有重大关系的事件,从而 表现其性格特征。其他人物的写作概莫例外。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楚 司马相如《子虚》 上林》 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 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之臣 乌有先生夸耀楚国的云梦泽和楚王 在此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 在此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 夸称齐国山海之宏大以压倒之。 夸称齐国山海之宏大以压倒之。代 表天子的亡是公又铺陈天子上林苑 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 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 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然后“ 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然后“曲 终奏雅” 终奏雅”,说出一番应当提倡节俭 的道德教训。 的道德教训。
艺术成就
• 叙事艺术 • 叙事方式基本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叙事方式基本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 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 成的。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成的。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生活细节的描写。 生活细节的描写。 对话往往能生动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 对话往往能生动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 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 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 • 戏剧性的场景 • 语言艺术 • • • •
• 《论治安策》又题《陈政事疏》, 论治安策》又题《陈政事疏》 是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 是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相 当详尽地讨论了国家所面临的各种 危机和应取的对策。 危机和应取的对策。 • 以“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这样令人心惊的句子开头, 这样令人心惊的句子开头,而后逐 一论述。 一论述。
• 汉赋的兴起 • 政论文:贾谊《过秦论》 政论文:贾谊《过秦论》 • 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 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

第一讲两汉辞赋课件

第一讲两汉辞赋课件
4
骚体赋
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 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 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 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 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 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5
汉大赋(新体赋)
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 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 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 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 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 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 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 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 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 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 “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 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 的正式形成,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 答形式的文体--“七体”。
10
《七发》的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情态 毕现,描摹精致,形象生动。
2.极力夸张想象,铺陈排比,辞采 富赡,洋洋洒洒,气势恢宏。
3.开创主客问答,整散兼具,拓展 内容,扩大篇幅,增加容量。
4.审美价值与讽谏之意的矛盾。
11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 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这 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 生活的动荡给他们极大震撼。他们从 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 是,各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他 们创作的诱因。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 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 情小赋创作的勃兴。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 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六章 汉赋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六章  汉赋
10
《子虚赋》和 《上林赋》先以散体叙述的方式,引出赋中主、客的问答,然后以 主、客问答展开铺陈和描述;主、客之间的问答,文辞韵散相间,极尽夸饰颂美之 能事;赋作以讽谏结尾,所谓 “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扬雄 《法 言·吾子》)。此外,《子虚赋》《上林赋》还确立了汉代文体赋以宏大、壮观、 弘丽为基本特点的审美倾向。因此,《子虚赋》 《上林赋》成为汉代文体赋的奠 基之作。司马相如之后,扬雄有意识模仿司马相如,创作了 《甘泉》 《河东》 《羽猎》 《长杨》四大赋,进一步拓展司马相如赋作的题材,开游猎、宫苑赋之 先例。然后,班固有 《西都赋》《东都赋》,张衡有 《西京赋》 《东京赋》,以 京都为主要描写对象,开辟京都赋创作的新领域,并把文体赋的创作推向极致。张 衡之后,汉代文体大赋的创作,就逐渐走向衰微了。代之而起的是咏物、抒情赋的 创作,如马融 《长笛赋》、赵壹 《刺世疾邪赋》等。由于受历史环境如经学氛围 的影响,汉代文体赋也有发展和变化。如同样是文体大赋,扬雄、班固、张衡的赋 作已少有司马相如赋作的纵横排荡之气,逐渐向雅正风格方向发展,张衡、班固的 赋作体现出更多的讽刺、批评时政的意识;又如同样是文体赋,无论抒情还是咏物, 都少有鸿篇巨制,而且在写作格式上,也脱离主、客问答的固定模式,而变为直接 抒情或客观体物。
11
如果将汉代辞赋 (包括骚体赋和文体赋)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又经 历了由骚体抒情赋到文体大赋,又由文体大赋到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贾谊骚体抒情 赋 《吊屈原赋》 《 鸟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文体大赋,以及张衡 《归 田赋》、赵壹 《刺世疾邪赋》等抒情小赋,分别是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汉代辞赋发 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汉代历史政治的激烈变动。以颂美为基本特征的汉代文体赋, 是适应汉代社会上升的政治局面而产生的。东汉中期以降,国势颓微,生活于其中的 士人,无论在心态上,还是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变化,再也不可能写出以 颂美为基本特征的文体大赋了。此外,文体大赋固定不变的写作模式,包括 “侈丽闳 衍”“极靡丽之辞”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者个性感情的抒发,当它发展到极致,也就自 然地衰落了。而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闪现清新气息的抒情小赋,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汉初至汉末,汉代辞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式的发展过程。正是在 这个发展过程中,汉代辞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样式,它既是汉代士人抒情达意的重 要工具,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历史的变迁。汉代士人辞赋创作的实践,为中国 文学园地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气象。

两汉文学课件 PPT

两汉文学课件 PPT
4、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 暴政,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5、由于与先秦时期楚地文学的渊源关 系,汉代文学从开始就带有浓郁的浪漫 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 漫色彩逐减,理性精神日增。
6.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 现出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 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1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22汉赋?3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4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5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秦汉文学绪论 第一章 秦汉散文 第二章 司马迁与《》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邹阳与《狱中上梁王书》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者,齐 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 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 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 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擒,恐死而负 累,乃从狱中上书曰……书奏梁孝王,孝王 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狱中上梁王书》主要艺术特色: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 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 四部分组成。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 字。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 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 书》;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 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又曰:“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 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 往不乏,读之但见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 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 卓为百代伟作。”(《评注昭明文选》)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乐府诗歌
乐府民歌
乐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政府的音乐机构。这种名称大约从秦代开始就有了,在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铸有“乐府”二字。 西汉立国以后,沿袭秦朝体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被大大扩大,其中“采 诗”是乐府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职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这类诗歌源自民间,为了区别于文人创作的 乐府歌辞,习惯上称为“乐府民歌”。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可以知道当时所采之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所谓的汉乐府诗歌,主要指这一类诗歌。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扩大了中国诗歌的叙事领域。《陌上 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尤其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手段在此都作了 完美的发挥。无论人物对话、动作,还是心理刻画,都十分成功,形象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诗中故事情节的 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以及浪漫色彩的结尾,在铺排上也都恰到好处。另外,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 灵活多变。五言诗则形式十分整齐,如《十五从军行》等。这种诗体较《诗经》、“楚辞”的四言诗和骚体诗都 有明显的进步,代表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发展的新趋势,此后几百年间,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别名,是汉乐府诗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 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貌美贤淑,勤于家 务,可苛刻的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婆媳关系颇为紧张。焦仲卿夹在母亲与爱妻之间,处境尴尬,最后因母命难违, 劝说妻子暂回娘家。刘兰芝在娘家又不见容于兄长,逼她再嫁,她只得以死相抵,“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 消息,幡然醒悟,也“自挂东南枝”,用自己壮烈的死来抗议封建家长的专制。

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汉赋铺排多变的艺术手法丰富了 艺术表现手段,奏出了魏晋人的 觉醒和文的自觉的先声。 然而,汉赋漫无节制的铺陈扩展、 靡丽夸饰,使许多作品显得笨拙、 呆板。
二、 散文
(一)政论散文
政论散文本着兴国安邦、针砭时弊的目 的,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博古通今,运用对比、总结,有战国纵横 家的遗风,同时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多采 用排比、对偶,有骈化的倾向,文章热情 恳切,激情洋溢。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
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
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
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
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
决胜乃罢。 汩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
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yóu)湲
湲,蒲伏连延。
东车 嘉骑 祥画 武 出像 梁 土石 祠 。拓 西 片王 ,母 东、 汉历 ,史 山故 事 、
二、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 铺张扬厉的巨丽之美。
• 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 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 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 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 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 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 感的巨丽之美。
(《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
2. 增加了戏剧冲突。
3. 增加了生活细节。
• 《史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语 言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为后世的韩 愈、苏辙所赞同。遣词造句上生动、灵活、 准确。《史记》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 迅),而且是个丰富的武库,中国后代的 小说,戏曲许多都取材于它。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讲述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讲述
➢班昭《东征赋》是则探讨“身既没而名存”。
➢蔡邕的《述行赋》亦是叹治乱的作品,其感情 波动由弱到强。
班固的《通幽志》和张衡的《思玄赋》很大程度 地推动了抒情小赋的勃兴。 ➢张衡的《归田赋》代表了抒情小赋的诞生。其 艺术魅力在于“真”。 ➢东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弥衡的《鹦 鹉赋》也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东汉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在不时出现出隐逸 倾向的同时,又积极参与现实,关心时政民生。
2、详略有致,别具匠心。既有总体概括,也有局 部细描。作品的风格同其所描写的内容契合无间, 并大量运用对偶句式。
《两都赋》在按空间方位铺陈时,用回环往复的笔 法,第一次:外内,内外;第二次:内外
➢张衡《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 模仿《两都赋》,但其创作动机是 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 下莫不逾侈”。
➢《古诗十九首》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 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 有限。
蔡邕因议朝政得罪,几被杀害。后与家属髡钳徙 朔方,其仇家又沿途使人行刺,幸得善人保护, 得免于死。后“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 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翠鸟诗
庭陬(zōu)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两都赋》等。又曾编撰《白虎通义》,记录章 帝建初四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永元元年 (公元89年)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 后宪因擅权被杀,遭牵连,死于狱中。所著后人 辑有《班兰台集》。
➢《史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汉之际的战将和 谋士。《汉书》最出色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他们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 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汉乐府及文人五言诗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汉乐府及文人五言诗
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 号曰“宿瘤”。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采桑如 故。闵王怪之,召问曰:“……”封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 受教观大王。”王曰:“此奇女也!”……命后乘载之……以为 后。(《齐宿瘤女传》)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 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思考题:对比《诗经·氓》与《上山采蘼芜》
(四)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汉代谣谚多 为史书所录,旨在反映社会、政治问题。
• 汉乐府一经文人的改造,就从里到外发生了变化, 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就与民歌大相径庭。文人 们自不必“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更 多地体现自我,表现自我,多抒发羁旅他乡的哀 愁,人生苦闷,及时行乐的情感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
萌芽于《诗经》五言句式 • 五言诗的萌芽可上溯到《诗经》中的一些五言句式,如《召
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 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汝为我歌,我将舍汝”。采 桑女乃为之歌曰:“……”大夫曰:“为我歌其二。”女曰: “墓门有梅,有鹗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梅则有,其鹗安在?”女曰:“陈, 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饿,加之以师旅,其人且 亡,而况鹗乎!”大夫乃服而释之。(《陈辩女传》)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国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史传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史传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甲骨卜辞——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 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史传文学是由司马迁开创的。 (1)司马迁的时代,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要求 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史书。 (2)在春秋战国以来社会遽变中,“士”阶层活跃, 大批历史人物涌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突 出,为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 并使他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3)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创作 经验,为他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借鉴。 (4)他融入自己的经历情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
《史记》名称和体例
•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之作原名 为《太史公书》,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 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 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 史。全书共130篇,由本纪、书、表、世家、 列传五体组成。
(1) 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 (2)表10篇,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 (3)书8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 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
(4)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5)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 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 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
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 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

第一章 两汉文学史概说

第一章  两汉文学史概说

汉代社会概况
二 思想文化方面 1 西汉初年,思想比较活跃自由,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思想比较活跃自由, 盛行. 自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后, 盛行 . 自武帝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以后 , 思想开始定于一尊, 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 思想开始定于一尊 , 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创造性.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创造性 . 这种情 况直到东汉末年才发生了变化. 况直到东汉末年才发生了变化. 2 西汉末年,出现了"纬书",即与"经书" 西汉末年,出现了"纬书" 即与"经书" 相配, 具有附会于儒家经典的性质. 相配 , 具有附会于儒家经典的性质 . " 谶 " 是神的预言, 实际上是一些巫师或者方士所 是神的预言 , 作的能够预示吉凶的韵语, 作的能够预示吉凶的韵语 , 即宗教神权的象 东汉时期, 经学走向神学. 其间, 征 . 东汉时期 , 经学走向神学 . 其间 , 也出 现了反谶纬, 疾虚妄的进步思想家, 如桓谭, 现了反谶纬 , 疾虚妄的进步思想家 , 如桓谭 , 王充,张衡等. 王充,张衡等. 3,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
三,汉赋的分类
京都田猎大赋是汉赋的主导样式, 京都田猎大赋是汉赋的主导样式,具有以下 特点:在内容方面多描写帝王宫苑的富丽, 特点:在内容方面多描写帝王宫苑的富丽, 都市的繁华,物产的丰饶, 都市的繁华,物产的丰饶,封建统治者的奢 侈生活,借以夸耀汉帝国的盛威. 侈生活,借以夸耀汉帝国的盛威.虽然赋末 附有规谏之意, 劝百讽一" 收效甚微. 附有规谏之意,但"劝百讽一",收效甚微. 在形式上,铺张渲染,辞藻华丽,结构宏伟, 在形式上,铺张渲染,辞藻华丽,结构宏伟, 韵散结合,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韵散结合,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咏物抒情小赋出现在东汉中叶.这一时期, 咏物抒情小赋出现在东汉中叶.这一时期, 汉王朝的国势逐渐衰微,政治上的黑暗, 汉王朝的国势逐渐衰微,政治上的黑暗,儒 学的衰微,有识之士处境的日益艰难, 学的衰微,有识之士处境的日益艰难,加剧 了文人的忧虑和愤懑.形诸于文字, 了文人的忧虑和愤懑.形诸于文字,就产生 了直抒胸臆,表现自我情感的抒情小赋. 了直抒胸臆,表现自我情感的抒情小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论贵粟疏》 •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 艺术特色: 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有战国纵横遗风。
• 人皆以贾生通达国体,今观贾生之策,其迂远不 通者,犹十而一二,岂如晁之凿凿可行哉?(李 贽《藏书》) • 惟谊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 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 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 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 略,不能与晁錯之深识为倫比矣。(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七篇)
班固与《汉书》
• 生平: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 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 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 四部分组成,即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 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时限: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 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 互见法: •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 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 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本传晦之,而他传 发之” )。 •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汉纪》 • 1、编撰者: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颍阴人(河南 许昌)。建安三年(198)3年时间编成。 • 2、主旨:为汉献帝改编《汉书》以便阅读。共十八 万字。 • 3、体例:编年体,而吸取了纪传体“人经事纬”的 特点。被认为是断代编年体的代表作。此后晋人袁宏 《后汉纪》、孙盛《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 野《宋略》以至于宋代《资治通鉴》,均如此。 • 4、特点:词约事详;史论精彩。(《汉纪·孝文皇 帝纪下》论免租税之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