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8人口与城市发展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微专题水量平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微专题水量平衡及其应用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

2.水量平衡原理:收=支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在的规律。

水量平衡方程式则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其方程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简单的说水平衡就是一个区域水的收入和支出相等。

水平衡具体解读如下:①水量平衡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②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任何一个闭合流域:③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

径流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所以:④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

地表水下渗到地下之后,一部分会储存在地下的土壤当中、一部分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为生物水,再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散发的大气当中转化为大气水,一部分也会直接从土壤当中蒸发掉转化为大气水,所以:⑤多年平均下渗量>多年平均地下径流量下渗的水越多,地下径流量也就越多,但下渗的水没有完全转化为地下径流量,没有转化为地下径流量的那一部分,大部分通过植被蒸腾和土壤水蒸发循环到了大气当中,所以:⑥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呈正相关,下渗量和蒸发量呈负相关。

下渗量越多,地表的水就越少,所以:⑦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呈负相关。

3.水的收和支(1)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地区多沼泽原因就是当地地表水的收入大于支出造成的。

(2)水平衡高考真题(用水平衡理论尝试解题)(2016年全国Ⅱ卷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城市群(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城市群(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城市群(含解析)一、单选题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

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A.最大的是甲模式B.最大的是乙模式C.最大的是丙模式D.三种模式一样大2.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A.职能一致性B.区域均衡性C.空间封闭性D.等级差异性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

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6.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

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

完成下面小题。

7.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8.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最主要表现为()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群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构成及人口容量人口增长

2024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人口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我们称为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能 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 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增长型(年轻型)
增长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
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 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
基础梳理:考点二
人口金字塔 稳定型成年型)
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
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 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 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 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 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3、人均消费水平
当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固定时,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 量不同。消费水平越高,资源和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 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4、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37.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 日本目前有1.26亿人口。其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 都要从海外进口。
中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 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 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 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 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 准,2021年,中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关于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知道并掌控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根据,复习时,不再寻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公道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全、完善而清楚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到达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门,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行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

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第二章区域可连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连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第二节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一地理基本技能第一讲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第二讲等值线的判读第三讲统计图表的分析第四讲地理数据分析与运算技能培养专题二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第二讲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二讲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第三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五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第一讲区位因素分析第二讲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第三讲人口、交通和城市专题六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第一讲区域空间定位第二讲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第三讲国土整治和可连续发展第四讲区域特点分析与差异比较专题七选修部分第一讲旅行地理第二讲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讲环境保护考前冲刺专题八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第一讲挑选题常用答题技能第二讲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专题九热门问题专题十规范答题要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篇2】一、学生基本情形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地球上 的水
自然地理部分
地表形 态塑造
整体性 差异性 地理环 境与人 类活动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文地理部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Ⅱ卷
选做题 选修模块
3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2、43
10分 100
任选一题
合计
(三)高考试题难度结构特点
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 难度结构是有一定梯度的,分析历年地理试卷结构可知,不 同档次的题目比例一般呈现为3:5:2。 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50% 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 法、基本能力。 较大难度题——约20%——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求, 选拔性强。 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 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提高中低档题 的正确率,是主攻方向。
精研考纲
科学备考
一、对于高考的一些思考 二、归纳高考的一些新动向: 三、我的复习策略
“得文综者得天下”
------地位重要决定考生考取的学校
“聪明并懒惰的士兵可以当将军”
--------高三复习是高心智的活动
一、对于高考的一些思考 思考:高考成败体现在何处?
体现在“考试” 上!----“分”是能力的集中体现 具体 知识 答题 素质 概念、原理 规律 审题 解题 求解 (思路和方法) 审视答案 表达(学科语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人口与城市问题

(2021·厦门三检)常住人口是指在某设区市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户
籍地不在本设区市的称为流动人口。我国某省流动人口规模大,以省外流动人口为主。
2000年,该省流动人口已达2 105.41万;2010年增至3 139万,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0%,且
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男性与女性人口的比值)较2000年均匀。下图示意该省2000年和
【考题·精细剖析】
(2021·山东等级考)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

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
质建筑, 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1)、(2)题。
(1)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 )
2021年北京卷 2021年湖南卷 2021年天津卷
18题(2) 区域图+文字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人口分布特点
1-2
统计图+文字 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8
统计图+文字 以民工流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专题1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热点情境·地理思考】
安徽省作为外出人口大省,2012年以前净流出人口持续增加,2013年首次出现外出人口 回流现象,至2018年已连续六年持续回流。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 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人口迁移出现新特点。如下图。 (1)(区域认知)2019年安徽人口流动呈现哪些新特点? 提示:区域间人口流动双向加速,省际间流动更加频繁;流向外 省人口远多于流入人口。 (2)(综合思维)安徽人口大多流向江苏和上海,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1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三农”政策利好
会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之后,人口盲目增长。
中国的婴儿潮示意图
考点三 人口相关概念的图表呈现
(二)“婴儿潮”
1.概念: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
2.中国的婴儿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 第三次是1981-1990年:结构性增长,这次 出生高峰并不是由于妇女的生育率高引起 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 即育龄妇女,特别是旺育年龄妇女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中国的80后,生育率快速下滑,第四轮 婴儿潮,自然就没有出现。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真题探究】人口相关概念的图表呈现
(2023春·浙江金华·高三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人口倒挂”现象是指 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下表示意我国某市2011-2019年户籍人 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国总人口共计141212万人, 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口高达1.9亿人,占比13.5%,相较于2010年大幅度上升了4.6%。
考点三 人口相关概念的图表呈现
(一)人口老龄化
3.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1)老年人口基数大;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化的增速。 (3)老龄化进程不平衡: ①城乡不平衡:农村高于城镇; ②区域不平衡:东部快于西部,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 ③结构不平衡:我国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 老龄化进程也有明显阶段性的不均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 1950-1957年,第二次是1962-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在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 次出生高峰叠加的时候,老年人口比例将一下子急剧拉升提高8个百分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统考版):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统考版):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研析考情解密高考高考题涉分考点题型难度命题情境设问特征考情报告2021广东卷,15~166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流速、水深示意图层层递进,推理判断[命题分析]近几年高考题考查了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两个考点,通过分析涉及的考题,明显偏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多以区域外力作用地貌分布图为素材。

题型选择题、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在题组内基本依次加大,以中档题目为主,也有区分度较大的难题出现。

2021全国乙卷,37(2)6分外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中三河镇的形成成因探究2020全国卷Ⅲ,7~88分内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易某地地质剖面图推理判断2020全国卷Ⅱ,3724分内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中金沙江云南段示意图成因探究2020全国卷Ⅰ,3724分外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中某区域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分布图推理判断2019全国卷Ⅰ,9~111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堆积性游荡河道层层递进2019全国卷Ⅱ,9~111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山前平原地表变化并列设问2019全国卷Ⅲ,372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综合题难河流断面演变成因探究2018全国卷Ⅲ,6~78分内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易贝加尔湖成因探究2018全国卷Ⅰ,6~812分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中河段断面上沉积物层层递进、推理判断[核心素养]重点考查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第6讲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1.区域认知:各圈层的分布及结构特征。

2.综合思维:以三大岩石的成因为基础,通过绘制岩石转化过程图,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及过程。

3.地理实践力:通过不同地壳物质循环图示的判读,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并树立圈层联系的思想。

考点一地球的结构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城市(练习)(原卷版)-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人口与城市(2023上·河南郑州·高三校联考)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2001~202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20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人口的自然增长B.人口的机械增长C.经济的持续发展D.医疗条件的改善2.与其他地区相比,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经济C.地形D.政策3.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导致()A.迁入人口数量增加B.幼儿和养老产业扩大C.人口年龄结构改变D.劳动力成本下降(2024·陕西商洛·统考一模)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

过去10年,我国相继实行了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和全面三孩政策,总和生育率虽微幅增加,但并未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

2020年我国的家庭户平均规模已跌破3人,低至2.62人。

下表示意2000—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与平均生育年龄变化(生育率单位:个。

生育年龄单位:岁),一般女性育龄范围为15~49岁。

完成下面小题。

.韦雷博村选址的主要优势是()①林木繁多,空气好②地势高,水灾较少③地形平坦,空间大④海拔高,气候较凉爽C.②③D.③④).供奉祭品C.旱季储粮D.保存种子9.目前韦雷博村的传统文化仍然得以保留,主要影响因素是()A.经济B.政策C.交通D.科技(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城市。

下图为张掖市1949—2015年城市用地规模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张掖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经济C.水源D.生态环境11.符合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是()A.①处,交通便利,发展现代商贸产业B.②处,水源充足,发展高耗水工业C.③处,地形限制,城市拓展空间受限D.④处,环境优美,适合发展高档住宅(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大都市核心区域以外的乡村地区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城乡人口的双向涌入加剧了该地区的用地矛盾,同时使其空间形态围绕着不同就业中心发生了空间分化,出现网络型、走廊型、跳跃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

人口--难点突破系列14(中国人口问题,含负增长)(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人口--难点突破系列14(中国人口问题,含负增长)(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
2.山东省人口为什么那么多? 文化环境
山东深受儒家礼义文化影响,诚实勇敢、热情好客。齐鲁文化的大气、孔孟 之乡的豪气,扑面而来的是齐鲁山水的豪情和山东人的热情。“好客山东” 正是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吸引外来人口集聚的独特因素。
总结其他因素
1. 中国人口数量 概况
2022我国(城市)人口前十排名
名次
1. 中国人口数量 概况
广东省和山东省,人口超过1亿。
1.广东省人口为什么全国第一? 经济吸引
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大量外来的人口都融入到广东,广东人口迅速 增加,从老龄化率来看,2019年广东65岁以上的人口仅占百之九,远低于 全国的平均水平11.9%,而一些省份都超了14%。更低的老龄化率意味着更 低的社保负担,更高的人口红利,这是广东维持经济持续向好的原因之一。
129.12
468.46
1.2010~深2圳020年四城34.市0 人口变化的1共16.同88特点是( ) 59A6..73总人口增加,中心
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A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
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1. 中国人口数量 真题
23. 题由1目题中可四知城四市城是市我总国人最口发都达在的增四加个,城而市结,合城所市学等知级识高,,四总城人市口经增济加发,达部,分人中口心增城加区大人都口来减源少于,人中口心的城迁区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2. 中国人口增长
2. 中国人口增长 概况
增量最大
增速最大 三年自然灾害
总量最大 人口减少
2. 中国人口增长 概况
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0.67%;死亡人口 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0.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06%。

近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1.2时空定位能力学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1.2时空定位能力学案(2021年整理)

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1.2 时空定位能力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1.2 时空定位能力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1.2 时空定位能力学案的全部内容。

技能二时空定位能力方法一时间方面的定位—时间、日期、季节的判断(一)特殊地方时的判断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2.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3.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4.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

5.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

6.日影最短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

(二)日期的判断判断依据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直射赤道春秋分(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春秋分日(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春秋分日(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1.依据天文现象确定季节我国气温分布情况全国普遍高温,全国低温中心位于青藏高原,高温中心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南北温差大,全国的低温中心位于漠河附近我国灾害性天气台风、暴雨、伏旱、冰雹寒潮、沙尘暴、冻雨和雪灾盛行风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东亚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气压分布亚欧大陆受印度低压(996hPa)控制、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1 026 hPa)亚欧大陆受亚洲高压(1036 hPa)控制、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1006 hP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移南移3.现象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我国河流的径流丰水期枯水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河流不结冰结冰,可能出现凌汛长江口的盐度偏低偏高我国沿海海域易发生赤潮易出现咸潮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逆时针方向流动4现象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北半球的植物生长旺季温带、寒带地区草木枯黄动物的迁徙北迁南迁北半球山地雪线上移下移南极大陆冰川面积变大变小南极周围海洋的浮冰减少增多1.(2017·江苏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发展(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1~2题。

阿凡题1086679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 .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迁移C .人口死亡率D .人口密度解析:第1题,A 对:上海、北京、天津是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是城镇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

B 错: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区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在4%以下,比例较低。

C 错:广东经济发达,其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口的比例都不高,还未进入老龄化阶段。

D 错: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小于城镇,因而城镇老龄化现象更明显。

第2题,贵州、湖南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经商,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

答案:1.A 2.B3.(2016·天津卷)读下图,回答问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阿凡题1086680( )解析:根据该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率基本上是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1990年至2000年降速较快。

答案:D(2014·全国卷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完成4~5题。

4.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阿凡题1086681( )A.①B.②C.③D.④5.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1990年移民人数接近20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8%,因此该年总人口数约为250百万。

②图中1990年总人口数接近300百万,因此B项错误。

1950年移民人数约为10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7%,因此该年总人口数为143百万左右,而③图中1950年总人口低于100百万,④图中1950年总人口略高于50百万,因此C、D项错误。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10年移民人数约为13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4%,因此1910年总人口数约为93百万;1930年移民人数约为14百万,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2%,因此1930年总人口数约为117百万。

所以从1910年到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24百万。

同理,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26百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57百万;1970~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约为50百万。

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量最多,但该时段内人口迁入的总量较少,所以这段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

答案:4.A 5.C(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6~7题。

6.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7.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阿凡题1086682(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解析:第6题,比较a方案和c方案两图可知,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而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

第7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太大,老龄化问题严重;c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方案生育率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故该方案较合理。

答案:6.D 7.B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图所示: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人口增长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生育率指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15~49周岁)人数之间的比例。

读“世界人口最多5国近50年生育率(单位:%)变化图”,完成1~3题。

1.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 )①人口出生率②人口死亡率③家庭人口数量④人均寿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1970年以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尼西亚D.印度3.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B.人均寿命的延长C.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解析:第1题,结合生育率的含义知,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家庭人口数量。

第2题,由图示信息知,1970年后,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最快,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最快,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

第3题,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答案:1.C 2.A 3.A我国的人口问题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

2016年1月我国全面放开二孩,即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4~6题。

4.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距B.家庭原因C.计划生育D.个人原因5.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A.0.2亿B.0.7亿C.1.0亿D.1.3亿6.“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D.有利于扩大内需解析:第4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正确。

第5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正确。

第6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内需,所以D正确。

答案:4.C 5.B 6.D高频考点二人口迁移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阿凡题1086683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解析:第1题,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

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

第2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

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

第3题,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原有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大量迁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结合材料“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看出上海市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由此可以判断上海市今后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1.A 2.C 3.D(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4~5题。

阿凡题1086684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析:第4题,该题需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第5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

答案:4.D 5.C6.(2016·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