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普通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
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包括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类单元的种群。
群落的基本特征:1,物种的多样性2,植物的生长型的和群落结构3,优势现象4,物种的相对数量5,营养结构。
群落的类型:北方针叶林、温带阔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沙漠、淡水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
在调查某片大型雪松林的分布型时,随机取了10*10平方米,六个样方,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目分别为24,26,35,21,30,36株,请你判断该片雪松林的种群分布型?某研究小组在对四川西部某块大型野生草场的野兔进行生态学研究时,为了统计这块草场内总的野兔数量,初期在这个草场的不同区域捕捉了30只野兔,在每只野兔腿上系上红丝线后放回草场,一个星期后重新在这个草场内的不同区域捕捉了45只野兔,发现其中被系红丝带的野兔数量是12只,请你帮助该研究小组估算这个草场里总的野兔数量是多少?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成分。
种群的分布型随机分布:每个个体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
较少见。
只有当环境均一,资源在全年平均分配且种群内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导致任何形式的吸引和排斥时才可能出现。
均匀分布:个体间的距离比随机分布更为一致。
其分布距离的均匀主要是由于种群成员间进行种内竞争引起的。
集群分布:个体呈疏密不均匀的分布,又称聚集分布;种群分布中最常见的类型。
集群的大小和密度可能差别很大。
种群的年龄分为三种生态年龄,即3个年龄组: 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3种主要的年龄结构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老型。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中国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复习重点笔记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狭义:生物+环境广义:生物+环境+人+社会+经济生态学核心:保护(就地,迁地,离体)开发(有序,持续)利用(永续利用),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全面科学发展观五个体现。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萌芽时期;创立与发展时期;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生态系统生态时期;人类生态学时期。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分3类: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与现场调查;②实验室分析;③模拟实验;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⑤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方法论:①层次观;②整体观;③系统观;④综合观;⑤进化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1.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1]。
生态学中,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
环境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影响分为: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按范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⑴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⑵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环境系统概念: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地将环境分割为互不相关的各个部分,强调环境系统的本质在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普通生态学复习
普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
生态幅(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范霍夫定律或Q10定律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o=T/ (T-10) =2-3群落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生物地化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经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元素”的观点,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于该种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后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Shelfold于1913年提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普通生态学复习点【普通生态学】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强度比较:
• 选择系数 (s) = 1 – 相对适合度(w)。 • 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1/N • 选择系数>遗传漂变强度10倍,遗传漂变可以忽略, 反之亦然。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 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 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
(2)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
dN rN (1 N )
dt
K
5 种群的波动及调节机制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折温一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分布格局类型的判定
常用而简便的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 方差/平均数比率,即
S2
m
S2 = 0
=1
m >1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成群分布
种群内分布型的研究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于植物、定 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居 地的空间分布。
2 存活曲线
•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 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第二章 能量环境
• 概念:发育阈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 • 生物对光的适应 • 生物对极端的温度的适应 • 以典型的温带深水湖的水温垂直变化,说明水温的生态作用 •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光质: 可见光、紫外、红外等-短波杀菌作用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阿伦定律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鱼类
《普通生态学》重要知识点题库及答案
1.生态因子的定义?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存的条件,对于动物是食物、热能和氧气。
2.生态因子的分类有哪些?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都有哪些?(1)按性质分(5):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有无生命特征(2):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2):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哪些是直接作用因子?哪些是间接作用因子?(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间接作用: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照、温度的影响对生物发生作用4.限制因子定义?研究限制因子具有什么样的实用意义?定义: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的因素意义:某种植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长缓慢,或某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缓慢,只要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便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
5.耐受性定律?研究耐受性定律的实用意义?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意义: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宽窄,可将生物区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7.影响植物春华阶段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低温8.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质地:粗沙、细砂、粉砂、黏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9.三大类土壤的特点(1)砂土: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疏松,黏结性小,通气性能强,但蓄水能力差,易干旱,因而养料易流失,保肥性能差。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生态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受性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指示生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物候二、思考题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种群环境容纳量生命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周限增长率、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二、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6)种群的增长模型(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9)种群调节的学说。
(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成效、繁殖格局二、思考题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一、名词解释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生态位、捕食作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二、思考题1.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3.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千万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的不二法门!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 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 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物候霍普金斯定律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二、简答、问答:1、生态系统的特点:(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时间变化;(3)具有自动调控功能;(4)是开放系统(可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有大气圈上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下层(风化层)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现代生态学 :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是从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两极发展:分子、基因和生物圈、宇宙②研究手段的更新:便携式仪器的出现、自记电子仪、3S系统、计算机生态建模③研究范围的扩展: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研究④发展速度迅速⑤应用性增强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的环境类别划分:水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在生物学内的交叉:生理生态学生态遗传学行为生态学与自然学科的交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与人文、经济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政治生态学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北欧学派:创建人R.Sernauder创建。
一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代表人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Rubel。
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英美学派:代表人物F。
E.ClementsA.G。
T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级群落而出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
重视植被生态、植物地理与植被制图。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方法一、野外观测研究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原地实验二、受控实验研究方法三、理论研究方法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一种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相对需求处在最小状态额营养成分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时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钟都留下来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应环境的某些特征。
普通生态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小题有重复)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 m。
3.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4.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6.物质循环:是指物质从大气、水域或土壤中,通过生产者吸收进入食物链,然后转移到消费者体内,最后被还原者分解转化回到环境中的过程(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运转)。
7.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8.生态危机:是指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9.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10.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
11.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12.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13.生物放大:积累在体内的污染物可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这就是生物放大。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system)2生态系统(ecosystem)3食物链(food chain)4食物网(food web)5营养级(triphic 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 flow 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 of 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 of bioecochemistry)3周转率(turnover rates)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s)二论述题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2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3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4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5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2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ss)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 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 .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6 .内稳态:是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7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8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
9.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1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少散热量。
12 .贝格曼定律(十分之一法则):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有增大的趋势;13.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
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4.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 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被视为生存对策。
16. k-选择:密度制约性自然选择(density-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种群稳定于K附近。
17. r-对策:是生物对不稳定环境的进化适应, r-对策者向着小型化、发育快速、繁殖能量分配高、产生数量多的后代的方向发展,以量取胜。
扩散能力极强,大多数先锋生物属于这类种群。
18.倒数产量法则:植物单株平均重量(w)的倒数与密度(d)呈线性关系,即 1/ w = Ad + B。
19. -3/2幂定律:自疏,导致生物个体大小(干重)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表现为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也叫-3/2自疏法则。
20.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两种或多种种群)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彼此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被称为竞争。
21.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2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
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
23.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24. 协同进化:指一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军备竞赛”。
25.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26.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物种。
27.建群种: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constructive species)。
28.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29.盖度: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30.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31.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32.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其具体定义和计算指标因群落不同而不同,多度、盖度、体积、重量等或他们的组合均可作为优势度的指标。
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 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33.重要值:也是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它简单、明确,所以在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采用。
计算的公式如下:重要值(I.V.) =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十相对优势度34. 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35. 层片: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36.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交叉地带)。
3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
38.林得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39.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恒定40.自梳现象:同种高密度而产生的植株死亡的现象41.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42.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二1、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和(蓝紫)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2、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时,植物吸收与释放CO2的速率相等;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3、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4、光因子主要从光质_,_光强__,_光周期___方面作用于生物。
5、生物的大环境包括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6、生活在海洋高渗环境中的动物,其获得水分的主要方式为直接吞水、食物水、和代谢水。
7、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常表现在形态上、生理上和行为上。
8、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皮肤蒸发、呼吸失水和排泄失水。
9、陆生植物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10、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随机)、(均匀)、(群团)3种类型。
1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1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14.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几个层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1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16.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1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三1.生态因子作用有何特点?[答]:1). 综合性:自然界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独立的。
2). 非等价性: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有主导因子和从属因子。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任何生态因子都不可缺少,无法替代,但是,数量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一定程度补偿。
4). 限定性: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各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
5) .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就是对生物产生直接影响;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因子的相互作用上。
2. 简述耐性定律及生物耐性的主要特点?[答]: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耐性特点:生物的耐性有最高、最低和最适范围。
生物耐性限度因发育时期、季节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
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窄。
生物的耐性范围是可以改变的。
3.简要说明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
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4. 陆生动物的保水机制[答]陆生动物为维持水平衡,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形成了许多节水适应:(1)减少呼吸失水:大多数陆生动物都能进行呼吸水分的回收。
即呼吸道较长,且迂回曲折。
鼻腔冷凝水,重吸收(2)减少排泄失水:有些脊椎动物如鸟、兽的肾脏,重吸收能力强,可以产生比体液的渗透压高的浓缩尿。
(3)减少皮肤的透水性(4)减少体表蒸发失水:陆生动物皮肤的含水量总是比其他组织少,同时皮肤中含有脂类,可以限制水分的移动。
如蜥蜴和蛇。
(5)利用代谢水5. 骆驼是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沙漠环境的?[答]:骆驼清晨取食有露水的植物嫩枝叶或多汁的植物获得必需的水分,尿浓缩最大限度减少水损失;驼峰和体腔中储存脂肪,代谢时可产生代谢水,以弥补水分不足;白天可吸收大量热使体温升高,以减缓吸热过程和出汗失水,晚上温度低时,皮下脂肪转移到驼峰中,把白天吸收的热量加快散发出去,让体温降低;骆驼只要获得一次饮水机会,饮水量很大。
6. 何谓种群?自然种群具有哪些特征?[答]: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自然种群具有下列特征:密度和大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繁殖能力),种群分布型(空间位置);种群的数量变化、质量变化;种群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对策);社群关系;种间关系等。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7. 何谓种群的空间格局?有那些分布类型?[答]: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产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有三类型: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
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容易产生随机分布。
如森林地被中的一些蜘蛛,面粉中的黄粉虫。
均匀分布:个体之间保持相近的距离。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空间资源均匀,再加上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如森林植物为竞争阳光和土壤养分。
沙漠植物竞争水分。
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是另一原因。
成群分布:也称成群分布。
个体的分布呈密集的斑块。
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呈此分布。
形成原因有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中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