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1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
中医治疗肠痈的体会
中医治疗肠痈的体会
汤雅顺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6(017)005
【摘要】中医治疗肠痈的体会洪泽县人民医院(223100)汤雅顺关键词肠痈肠痈是肠内发生痈肿的急性腹部外科疾患。
现代医学所称的阑尾炎及阑尾脓肿,亦包括在肠痈的范围以内。
患者入院后,一般多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
其特点是疗效快,病程短,治愈率高。
在中药治疗方面,一般...
【总页数】1页(P19)
【作者】汤雅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1.05
【相关文献】
1.肠痈辨证施护105例体会 [J], 刘俊燕;王红艳
2.肠痈辨证治疗体会 [J], 陈肖蓉;朱王玲
3.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痰瘀痹阻证的临床体会 [J], 吴旻; 苏伟
4.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 [J], 汪春生
5.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体会 [J], 陈学奇;葛蓓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灌肠的心得体会
中药灌肠的心得体会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煎剂经直肠灌注到肠道,达到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温通经络等作用。
在我进行中药灌肠治疗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首先,中药灌肠在治疗某些肠道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对于直肠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中药灌肠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中药药性治疗病灶,起到改善病情的作用。
我亲身经历了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红、肿、热状况有所缓解,这使我深受鼓舞。
其次,中药灌肠对于改善肠道功能也有一定的帮助。
我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期间,发现自己的消化功能有所提高,大便通畅度明显改善,胃部不适感减轻。
这说明中药灌肠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此外,中药灌肠还能够对全身产生一定的调理作用。
因为大部分中药配方中含有一定的药效成分,通过直肠吸收进入到血液中,从而全方位地调理身体。
我在中药灌肠治疗后,身体状况整体感到有所改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提高了自身的抵抗力。
然而,在进行中药灌肠治疗时,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中药灌肠需要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不同的病症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根据个人情况需求进行针对性治疗,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浓度,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进行中药灌肠治疗时,需要确保操作规范和卫生条件。
卫生操作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而规范操作可以确保中药煎剂充分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决定进行中药灌肠治疗时,一定要找到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向医师反馈治疗效果和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药灌肠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一些肠道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改善肠道功能和调理整体身体。
然而,进行中药灌肠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确保治疗效果和个人的安全。
在未来的治疗中,我将保持对中药灌肠的信心,并继续探索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努力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其中,肠痈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在其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在肠痈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并提出优化的治疗方案。
肠痈是指大肠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中医学将肠痈归类为“痞满”、“下注”、“脾虚湿盛”等证候。
中医治疗肠痈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药治疗肠痈的疗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药的治疗作用持久,能够调整人体内部的功能状态,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使肠痈症状得到缓解。
其次,中药的药物组合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调整的,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中药还能够调节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针灸是中医治疗肠痈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肠痈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针灸还能够缓解肠痈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拿是中医治疗肠痈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拿能够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改善肠痈症状。
其次,推拿能够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肠道动力学,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推拿还能够缓解肠痈引起的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优化治疗方案方面,中医治疗肠痈可以进一步整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较为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推拿疗法;对于肠道炎症反应较为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针刺疗法。
其次,鼓励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从而减轻肠痈症状。
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
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摘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对中医护理在肠痈中的运用作出了相关的介绍。
肠痈的中医护理大致包括一般护理、情志护理和病情观察与护理以及辩证施护等,并着重介绍了针对瘀滞型、湿热型和毒热型三种肠痈的辩证施护过程。
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参考,从而探讨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来促进中医护理在肠痈上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肠痈肠痈就是肠道内出现痈肿的急性腹部外科疾病,在医学范畴上属于急腹症,也就是现代医学上说的急性阑尾炎。
目前在肠痈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中医护理能够很大程度地帮助肠痈疾患的患者取得更加好的治疗效果。
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都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疗效,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常用患者的腹痛发作频率,同时还能够利用一些针灸或者按摩穴位等传统中医护理方法缓解肠痈带来的的疼痛感。
下面,就来简单讨论一下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过程。
1一般护理一般护理是中医护理的一个重要前提。
保证肠痈患者所在的病室的整洁舒适,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医护人员应该安排患者卧床进行休息,同时调整整个病室的温度和湿度,来保障患者处于一个十分舒服的氛围中。
术前,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注意患者的腹肌是否出现了紧张的情况以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术后,医护人员应该观察患者的饮食状况,同时还应该及时询问他们的腹痛状况,同时对伤口的愈合作出正确的评估。
这些就是肠痈的一般护理工作。
2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也是中医护理在肠痈上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情志护理就是医护人员应该针对病人的情志活动变化状况,来进行有目的性的护理工作。
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对肠痈这一疾患的足够了解,容易在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情绪上的变化。
3病情观察与护理病情观察与护理是中医护理中一个关键步骤。
医护人员通过对肠痈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的观察才能够有效的指导相关的中医护理程序,例如说,当观察到患者的腹部疼痛至出现腹肌紧张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对患者进行针灸的护理办法,来帮助患者降低他们的痛苦程度。
中医肛肠科学的临床实践有哪些经验总结
中医肛肠科学的临床实践有哪些经验总结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对中医肛肠科学临床实践经验的一些总结。
一、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外感六淫等因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肛肠疾病。
例如,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容易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肠,引发痔疮、肛痈等疾病;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可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肠道脉络,引起便血、肛裂等病症;过度劳累或久坐久立,会使气血瘀滞,肠道传导失司,诱发便秘、痔疾等。
二、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肛门局部形态、色泽、分泌物等,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如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多为肛痈;肛门皮肤出现裂口、出血,可能是肛裂。
2、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叙述,了解症状的特点、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同时注意患者口气、排泄物的气味,为诊断提供参考。
3、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变化、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对于明确病因、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切诊包括指诊和脉诊。
指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摸肛门及直肠内部,了解肿物的大小、质地、位置等情况。
脉诊则通过触摸脉象,判断患者的气血盛衰、脏腑虚实。
三、治疗原则1、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下注型肛肠疾病,如肛痈、肛瘘等。
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薏苡仁等。
2、活血化瘀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肛肠疾病,如血栓性外痔、内痔嵌顿等。
常用桃仁、红花、赤芍等药物。
3、润肠通便针对便秘引起的肛肠疾病,如肛裂、痔疮等。
常选用火麻仁、郁李仁、当归等。
4、补中益气适用于中气下陷型的肛肠疾病,如直肠脱垂。
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物。
四、中医特色治疗方法1、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先熏后洗肛门局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痔疮、肛裂、肛周湿疹等疾病。
2、中药灌肠将中药药液通过灌肠的方式注入直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1956年资料1 我对祖国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我对祖国医学的认识毛健吾我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之余,挤出一些时间来就研究中医。
我对中医之所以有兴趣,起初是受父亲粗通中医的影响,后来是我患过几次险症,都是中医治愈,因而对中医发生信仰。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间,我喜欢经常翻阅中医书,遇家人有病,我且大胆作临床实践,轻微的伤风感冒,总是屡试屡愈,因而我觉得中医是有它的道理,值得研究。
我研究中医的动机,不是打算挂牌行医糊口,而是认为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应该加以科学整理,发扬光大。
同时,我自愧在文化界鬼混十余年,对祖国文化丝毫无贡献。
因此,我想:如果能够在中医这份文化遗产上作出一些贡献,那怕是一点一滴,也是光荣的。
我在研究中医过程中,曾受某些朋友的冷讽热嘲,说在科学时代学落后的中医,太没有出息。
但是我并不以此种看法为然,坚持了我的研究。
最近看到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中医,号召中、西医团结,中西医互相学习,并强调西医必须学习中医,鼓舞了我研究中医的积极性。
对于党和政府对待中医的政策,我认为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完全拥护。
我以一个中医的小学生资格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挽救了中医,解放了中医。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一贯是轻视中医,打击中医。
记得汪精卫做伪行政院长时代,伪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那家伙就曾公开主张取缔中医,从此把中医打落冷宫。
那时,也有人唱“中医科学化”的高调,实质上是要“中医西医化”,意思是只要西医,不要中医。
几几乎把这份几千年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葬送掉。
解放以后,使中医翻了身。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待中医的政策一贯是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提高现代医学和医疗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总目标下互助互勉,共同学习和研究祖国的医学遗产,使它不断地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年资料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
年资料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医诊断上的辨脓法孙启明辨脓为外科疾患临床诊断措施中的重要的一环。
它的诊断的正确将直接决定临床治疗方针的正确、及时与否。
从而也决定患者的预后。
往往不正确的诊断常造成治疗上的重大错误,而给患者带来恶劣的后果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因之,临床上有脓、无脓、脓深、脓浅、是脓、非脓等,必须加以细心的辨别诊断。
由于辨脓诊断上的错误,常造成一系列的错误的治疗。
为了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警惕,特不厌其烦的逻列于下,加以讨论。
(1)脓未形成,误为有脓,而误施切开。
违背了根据机体自然抗病趋势“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而严重地破坏和损害了机体的自然抗病机能,形成坏证。
正如,陈实功所说:“脓未熟而遽针,则气血泄,而脓反难成。
”近年来,苏联 A.B.维什涅夫斯基学派的医学家,A.A.维什涅夫斯基,A.H.雷日赫等教授,在瘭疽的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新的成就。
他们在临床上已放弃和摆脱了近80年来沿用于治疗瘭疽的对患者显然有害的“早期及起早期的切开方法”。
(2)脓已形成,误为无脓,而不及时施行切开。
养痈贻患,致使毒攻其内,引起机体的严重中毒并发脓毒败血病。
外科精义说:“夫疮疽既作,毒热聚攻,蚀其骨膜,肌肉腐烂,若不鍼烙,毒气无从而解,脓淤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其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
”脓液形成以后,由于无路可出,以致向组织深部及对机体最不利的方向破溃,常穿通脏腑,腐烂筋骨。
内经说:“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治①瘀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1959年资料4 中医对肠癰的认识与治疗
薛立斋云:“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李梴说:“若腹胀大,转侧闻有水声,或脐生疮出脓,大便屡下脓血者不治。”医宗金鉴云:“如躭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毒攻内脏,腹痛牵阴,肠胃受伤,或致阴器紫黑腐烂,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衾帏多臭,烦躁不止,身热嗌干,俱属逆证。”高锦庭说:“如脓从大便出者易治,若在脐旁出头者,即以卧针刺之,若从脐内出脓者不治。”
大黄汤(外科正宗方):大黄、朴硝各一钱,丹皮、白芥子、桃仁各二钱。
按本方为大黄牡丹汤的演化而成,其疗效不若大黄牡丹汤的迅捷,但是在形寒微热,脉紧实有力,年龄较高的患者,虽诊断确为实证,则以本方的采用为妥善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方):川芎、归尾、赤芍、苏木、枳壳、丹皮、瓜仁、桃仁、槟榔、大黄。
凌云鹏
肠癰是属于中医内癰门的一种疾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它的记载。但是“肠癰”的证候,在近代医学上包括那几种疾病?却是羣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肠癰就是阑尾炎;有的说,肠癰可能包括着阑尾炎、阑尾脓肿、腹壁脓肿、盆腔炎、盆腔脓肿、腹膜炎……等疾患;我觉得前者所述,太为狭小,后者所论,太广泛了些。中医对肠癰的认识,是指腹部的内脏癰毒,而最主要的,是凭证而治。因此,主观上认为未便局限于一种疾患来研究中医对肠癰的证治规律。但是以临床上所见来说,阑尾炎及其形成的并发症,其证候以中医视之,则确是肠癰,尤其可以加以假定为“大肠癰”症而无疑。所以把阑尾炎列为肠癰之一,是正确的,以阑尾炎统括中医的肠癰,似乎不够妥当,是否合理,有待大家研究。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肠痈疗效分析总结(原创)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陆良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包括姓名、性别、病历号、联系电话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陆良县中医院外科一、基本情况肠痈(急性阑尾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自2012年即将本病纳入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从2014年6月到2015年06月,陆良县中医院外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肠痈(急性阑尾炎)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155例,完成临床路径136例,平均住院日7.8天。
我科按照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要求,对该病进行诊治。
我科采用急诊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穴位注射、耳穴压仔、红外线微波照射等治疗方式,按照中医诊疗方案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100%。
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后疗效显著。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急诊手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抗生素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针、针刺、耳穴压仔、红外线微波照射等。
1958年资料2治愈肺脓肿之初步报告
1958年资料2治愈肺脓肿之初步报告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治愈肺脓肿之初步报告济宁市立医院内科孙方成肺脓肿乃是肺中局部化脓区,已成腔或未成腔的种疾患。
它伴有组织坏死,如坏死的组织较大则称为坏疽。
肺脓肿是不少见的严重疾患,多侵犯壮年人,并男子患之者相当子女子之五倍。
据Gray十Schuindt氏报告,抗生素应用前肺脓肿之治愈率低于20%,但自青霉素问世以来,此种疾患的治愈率仍不太合理想,如据1953年张氏报告40例中仅22人全愈,疗期有达3月之久者;1954年孙氏等报告81例,全愈者23例;1956年周氏等报告60例,治愈者27例。
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当中,曾发觉先贤们对此病有不少的经验,这些经验已经各地试用证明疗效较青霉素并无逊色,其中有用各种抗生素治疗不见效而改用中药治疗转愈者,我们亦从临床上取得证实,亦证明确有疗效。
兹将我们学习情况综合报告于下:一、祖国医学上有关肺脓肿的纪录概况素问中有:“肺之痈喘而两胠满”,“肺痈吐脓如糯米粥,咽燥,振寒。
”灵枢经上有:“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疽,上肉微起者肺痈也。
”这几句话,描写得很简单,据之以诊断为肺脓肿,自然还不够,但其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最古的医书中已把肺痈与肺坏疽并列,这点与今日之认识自无二致。
另外,还可以看出有胸痛,气喘,胸部胀闷,吐脓如米粥,发热发冷等肺脓肿的重要症状。
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云:“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咳而胸满,振振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这里所说的肺痈,据许多作家的意见认为即相当于今日之肺脓肿;虽不绝对如此,但确将肺脓肿包括在内,则毫无疑问。
根据文中所述的症状,可能包括的病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1958年资料2 治疗慢性肠炎的初步经验报道
1958年资料2 治疗慢性肠炎的初步经验报道.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治疗慢性肠炎的初步经验报道俞尚德慢性肠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胃肠病之一种,它的发病是渐进性的,在病程中往往有恶化与好转交替出现。
由于长期泄泻,致蛋白类食物、维生素及其他物质吸收的减退而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障碍及营养调节的障碍,同时这些障碍又助长了慢性肠炎的过程而使其病程恶化,因此造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慢性肠炎最典型的自觉症状是腹泻,这种腹泻发生在清晨(中医称“五更泻”,现代医学称“催醒泻”)或在进食后迅即感觉腹部难过而要排便,脐部周围有轻度疼痛,肠内有“咕噜”作响及有液体移动的声音,排便以后这种现象可暂时减轻。
一昼夜大便常在三、四次至十多次,吃牛乳、豆浆、脂肪等食物后往往使便次增多,大便中有时肉眼可以看到粘液,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未消化的食物残余但没有虫卵,培养也没有致病菌生长。
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认识,如内经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难经:“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此病在肾,俗呼为脾肾泻。
”又云:“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方纔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
”景岳全书:“肾泄者,每于五更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累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有不痛者。
”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述,一般都可符合于慢性肠炎。
中医认为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谷所致,治法宜温补脾肾兼固涩之剂,作者运用此法治愈了十多例慢性肠炎,茲选择三例介绍如下:典型病例病例一:黄××门诊号12一754男44岁职员病历摘要:1949年起,有反复障发性的腹痛、腹泻,每天大便3一6次,呈白色水样,粘性,曾吃过多次S.G.无效。
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
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
汪春生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1958(0)1
【摘要】查考祖国医学文献,没有阑尾炎的记载,但从中医用肠瘫治法治疗阑尾炎的临床经验来看,可以确认中医所称的“肠瘫”亦即现今之阑尾炎。
祖国医学有着丰富的遗产,“肠瘫”在古代医学中早有悠久的文献记载。
远在战国间秦汉时代(公元前246年),内经灵枢玉版篇:“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
【总页数】4页(P54-57)
【关键词】中医;中国医药学;牡丹皮;脉迟;病理变化;祖国医学;腹皮急;腹皮绷急;炎症;病理;气血凝滞;脉洪数;血液;解剖学;脉数;自汗出;自汗;西医;皇汉医学;附子;乌头属;弥漫性腹膜炎
【作者】汪春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希望——湖南省中医学院院长尤昭玲谈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体会 [J], 陈野
2.学习前贤深研医道弘扬祖国医学——名老中医宋向元论医撷萃 [J], 马明良;贾斌;
3.学习前贤深研医道弘扬祖国医学——名老中医宋向元论医撷萃 [J], 马明良
4.“祖国荣誉高于一切”——向女排学习,誓为祖国运动医学事业拼搏 [J], 峰石
5.祖国医学的药物应用——中医学习讲座之四 [J], 陈苏生;曲祖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古籍关于肠痈的章节
中医古籍关于肠痈的章节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古籍里的肠痈,这肠痈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内乱”。
想象一下,我们的肠道就像一个繁华的小镇,本来大家都安居乐业的。
结果突然来了一群捣乱的家伙,这就是肠痈。
在中医古籍里啊,肠痈被描述得可形象了。
它就像肠道里悄悄滋生的“小恶魔”,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偷偷搞点小破坏,让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就像有个小老鼠在肚子里时不时地咬一口,不太疼但就是让你不得劲儿。
肠痈这个病啊,发展起来可不得了。
要是把肠道比作一条河,那肠痈就像是河里突然出现的礁石,阻碍了水流(气血的运行)。
气血就像那些勤劳的小船夫,本来要顺畅地运输各种物资(营养之类的),这下可好,被这“礁石”搞得晕头转向,船只乱撞。
古籍里对肠痈的症状描写也很有趣。
说腹痛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有人在肚子里打鼓,而且不是那种有节奏的打鼓,是乱敲一气。
有时候痛得厉害,就像肚子里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拳击赛,肠子里的各个器官都被揍得嗷嗷叫。
中医对待肠痈的方法呢,那也是相当有智慧的。
就好比是派遣各路“大侠”去消灭这个“小恶魔”。
中药方剂就像是这些大侠们的武功秘籍,不同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发挥着不同的威力。
有的药材像勇猛的先锋,冲进去直接和病魔对抗;有的像智慧的军师,在旁边指挥着气血的运行,让它们更好地去围剿肠痈。
而且啊,中医看肠痈还特别注重整体。
不会只盯着肠道这个“战场”,而是会把整个人体当成一个大王国。
如果身体这个王国的其他地方有虚弱或者不协调的地方,就像王国的边境有漏洞或者内部有矛盾,都会影响到对肠痈的治疗。
要是从预防肠痈的角度来说呢,就像守护我们的小镇一样。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
如果暴饮暴食,那就像是突然往小镇里涌进一大堆垃圾和不受欢迎的人,很容易就给肠痈这个“小恶魔”创造滋生的环境。
中医古籍里对肠痈的记载,就像是一部充满智慧又有趣的故事集。
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在面对疾病时的奇思妙想,也让我们知道,身体里的这些小病痛虽然有时候很折腾人,但在中医的智慧面前,就像那些小恶魔最终都会被正义的力量所打败。
中医肠道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医肠道的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对肠道健康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明白了中医对于肠道健康的重视。
中医认为,肠道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肠道不仅负责消化吸收,还与人的情绪、免疫力、皮肤状况等密切相关。
讲座中,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医对肠道功能的认识,强调了保持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讲座让我对中医肠道养生有了新的认识。
中医认为,肠道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肠道通畅,防止湿邪、热邪、寒邪等侵袭。
讲座中,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医调理肠道的几种方法,如饮食调理、按摩、艾灸等。
其中,饮食调理尤为重要,要注重食物的搭配,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
再者,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医治疗肠道疾病的特色。
中医治疗肠道疾病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方法相较于西医的抗生素等药物,副作用较小,更适合长期调理。
此外,讲座还让我认识到中医肠道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肠道疾病患者日益增多。
通过学习中医肠道养生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一些具体收获:1. 学习了中医对肠道生理功能的认识,了解了肠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掌握了中医调理肠道的几种方法,如饮食调理、按摩、艾灸等。
3. 认识到中医治疗肠道疾病的特色,了解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4. 学习了如何将中医肠道养生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
总之,这次中医肠道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肠道健康,积极运用中医养生知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中医肠道养生,让中医的智慧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外科精要陈自明痈疮案心得体会
外科精要陈自明痈疮案心得体会读陈自明先生的医学专著,深感中医外科成就非凡,博大精深,临床应用卓有成效,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理论和知识丰富完善。
特别是在处理传染病方面有独特见解,对外科各病种的病因病机有独到见解,对疑难病症有独到研究。
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陈自明教授认为人类的疾病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是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有的疾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疾病有一定联系),有与疾病本身相关或不相关的病;其次是患者症状与疾病的特点和疾病发展有密切关系(如感冒发烧,口腔溃疡、肺炎、支气管炎;还有一些慢性咳嗽、慢性胃病等都可以使疾病发生);再次是临床上常与传染病相互联系。
今天通过一则鲜活发生在陈自明教授身上的真实事例引起了我对相关疾病知识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中医外科诊疗方法知识学习理解上的加强。
一、以中医外治理论为指导,提高疾病认识我曾接触过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在临床中发现该患者舌苔白腻、脉滑数,脉弦细,而诊断为肺痈,当时不能下论治,因为她患的是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这种疾病的特点就是外感寒湿或内伤饮食,加上外感风寒外泄而形成脓疮。
由于该患者舌苔白腻,脉弦细(肺痈),但其发病之初就有热证发生,所以治疗上宜清泻肺火以化湿热。
但是要用外敷药来通调胃肠、解表散寒、清热燥湿;以通利经脉、利气通腑;而同时还要适当地补充益气养阴的药物。
例如桃仁、红花等活血祛风药以及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等。
在中医外治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理后患者的病症很快得到了改善。
二、以辩证论治为基础,总结经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依据病邪的性质、范围、来龙去脉等不同的特点,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因病机,还要考虑机体所出现的病理状态,及时根据疾病的发展趋势对症治疗。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止感染。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手术所需的特殊条件的配合。
例如:患处与肌肉组织结构疏松有很大关系;炎症一旦爆发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很大的损伤。
热熨在肠痈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及体会
热熨在肠痈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及体会摘要】肠痈术后常出现腹胀、呃逆、呕吐、肠粘连等胃肠道损伤,植物神经麻痹、功能紊乱症状,使用中医传统治疗技术热熨,可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不适及并发症。
【关键词】热熨肠痈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225-02热熨法(药熨法)是熨疗法的一种,它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的目的。
肠痈术后消化道症状,中医认为属脾气亏虚,肠腹瘀滞內结,气机不利,通降失常所致,吴茱萸热熨法可明显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1]。
2011 年10 月到2013 年3 月,本院外科对42 例肠痈术后患者进行了热熨治疗,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身体康复速度加快,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2 例患者,男19 例,女23 例;年龄23 ~69 岁,平均42 岁;39 例患者为术后当天进行热熨,3 例为术后第一天进行热熨。
1.2 操作方法吴茱萸和粗盐各250 克,炒热后(温度50 ~60℃,手试适合)装双层布袋中,患者仰卧,在神阙穴周围涂抹少许凡士林,药袋置神阙穴上来回移动(避开切口处),温度较高时用力要轻,速度要快,随着药熨袋温度降低,用力可逐渐增大,速度减慢,每次20分钟,每天2 次,术后6 小时后即可应用。
1.3 结果 42 例患者热熨后,有34 例术后当天排气,6 例术后第一天排气,2例术后第二天排气,无一例术后肠粘连发生,未出现一例烫伤水泡现象,排气后进食未发生腹胀、呕吐现象。
2、护理 2.1 情志护理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更应保证情绪平稳乐观、神态和调、胸怀舒畅。
患者对手术一般会有恐惧心理,且担心热熨过程中对切口有影响,使切口裂开,增加疼痛,部分患者抵制操作,护士在操作前一定要做好沟通,讲解操作目的、步骤、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以及操作中的患者感觉,使患者自觉地调摄情志,消除恐惧、紧张心理,操作过程中,护士经常询问患者感觉,及时调整手法,会使患者更放心的配合。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三年)
年中医药治疗肠痈(阑尾炎)疗效分析、评估、总结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急腹症地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固定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地临床表现.但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而右下腹阑尾区点固定性压痛是该病地一个重要体征.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本病多有进食厚味,恣食生冷等因数,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到失职,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剧烈运动,导致肠腑血络受损,淤血凝滞,痰热互结,导致血肉腐败而成痈脓.我科采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上中医综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一、中医诊断(诊断要点)①病史:暴饮暴食,寒温不适,劳逸损伤病史: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初期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或—天内转移到右下腹.初起腹部隐痛,或阵法性加重,化脓性阑尾炎开始多为持续性跳痛,坏疽后即变为持续性剧痛:b5E2R。
③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食物残渣,多伴有纳差,便秘:④腹部体征: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⑤全身表现:早期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头晕、头疼,乏力等症状;体温持续升高,应考虑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地可能.少数热营入血、可有寒战、高热、神晕,谵语等表现.p1Ean。
⑥舌脉:初期舌多红,苔薄黄;后期舌红降,苔黄燥,脉象早期浮数,晚期滑数或细数;二、西医诊断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④可有发热;⑤白细胞计数增高;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阑尾炎;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④入院评估患者依从性好;三、疗效评估(中医证候判断标准):、痊愈:腹痛腹胀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显效:腹痛腹胀消失,食欲欠佳或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有效:腹痛腹胀减轻,食欲改善;、无效:腹痛腹胀无明显改善、食欲无明显改善;年我科接诊肠痈例,住院期间转院例,其中瘀滞型例,治愈率,湿热型例,治愈率,热毒型例,治愈率,我科按照诊疗方案,对该病进行诊治,手术切除阑尾后,在辅以中药内服治疗方式:按照上述辩证应用中药综合治疗,总有效率达.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案实施有一定疗效.DXDi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年资料1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学习祖国医学学习中医后对“肠痈”的体会汪春生查考祖国医学文献,没有阑尾炎的记载,但从中医用肠癱治法治疗阑尾炎的临床经验来看, 可以确认中医所称的“肠癱”亦即现今之阑尾炎。
祖国医学有着丰富的遗产,“肠癱”在古代医学中早有悠久的文献记载。
远在战国间秦汉时代(公元前246年),内经灵枢玉版篇:“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卫不行,及发为癱。
”癱疽篇:“始受寒邪, 血脉凝滞,久而不去,塞化为热,癱疽乃成。
伤于藏者,死不治。
”以上说明癱肿的产生,病原及其他外在动因(外邪)、精神状态对机体都有密切关系。
明代证治准绳:“集验论疮痈之法,其名有三:曰瓶曰癱,曰疽;而癱有发于外者(皮毛),有发于内者(内脏如肺癱、肠癱、肝癱、胃性质不同,于是人体便产生不同部位和性质的反应,并给以定名。
)”。
阐明炎症由于机体的反应和刺激物的西医记载阑尾炎应该说是在1886年稍前,当时波斯顿的费滋(Fitz. Reginald.)氏开始认识了它而号召医界注意这种疾病。
在一世纪之前,已曾有人注意到阑尾中发炎的事实,一般公认在1759年墨司蒂佛氏(Mestivier.)把阑尾炎的观察报告首先发表的第一个人。
在1812年有巴金逊氏(Parkinson.)报告一个因腹膜炎而死的病例,认为是因阑尾穿破所致。
根据以上的记载,中医对阑尾炎的认识比西医较早,相差约有二千年的历史。
病因中医的肠癰病因说,不外如下各点: ①寒温不适,喜怒无度,邪正相干。
说明发病与环境精神的突变,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紊乱。
②饮食所致,或由于饥饱,肠胃痞塞,传送失调,运化不通,造成气血凝滞,败血濁气壅遏。
③湿热瘀血流入小肠。
④其他。
古代医家能在这方面的探讨和推论是可贵的,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以及缺乏科学检查的帮助,一般地以邪气来解说,在肠癰病里又强调“痞塞” “传送运化”“瘀血”等致病的理论。
为便于中西医双方能结合探讨,不妨举一下西医对引起阑尾炎的病因说法加以对照。
在这里应该感到惊愕,古代医家的许多论点是符合现代学说的,单就以“痞塞” “瘀血”这两点而论在西医方面还未足够重视,在中医早已有了发展,现先就阑尾炎的解剖、病因谈一谈:阑尾的解剖阑尾是人体的退化结构,开口于盲肠的末端,状如蚯蚓,粗细类似鹅毛杆,长度平均8 厘米,最长达20 厘米,最短为2厘米,甚之仅能辨认出盲肠部的膨出;其管腔狭小(内腔横径1 一0.5 糎)。
婴儿期阑尾和盲肠的交界处成漏斗形,渐渐变成显明的分界,造成一个半月形黏膜皱襞。
阑尾的构造与肠壁不同之点为纵肌围绕而成。
阑尾的黏膜富有滤泡构造,其功用极似扁桃体,亦易起炎性肿张。
自 5 岁至30 岁为滤细胞旺盛时期,此后便渐衰退萎缩,阑尾的蠕动比肠管迟缓,其血运供给是经阑尾系膜的回结肠动脉,由同名静脉以入门静脉。
阑尾的病因阑尾炎多系由盲肠传播的一种局部传染病,一切急性与慢性肠炎实为阑尾炎的主要起因,但也有由血行传至的。
诱发阑尾发炎的因素有:①因阑尾细长,居于右髂窝盲肠的下端,较易滞积粪便而发炎。
②阑尾的蠕动迟缓而微弱,使阑尾的内容物滞积不易排出、遭之分解发酵,因其毒素的作用减低抗力。
③不规则的生活,屡发肠炎和慢性肠蠕动迟缓所致。
④异物进入阑尾腔,如毛发、鱼刺、果核、粪石、肠寄生虫(蛲虫、蛔虫等) 、食物颗粒等,阻塞或刺激阑尾粘膜,诱发炎症的病理变化。
(5) 伤风感冒所致。
⑥其他如外伤等。
病理机转巢氏病原“肠癱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败,化而为脓。
”皇汉医学“中医说瘀血意义,瘀即污秽之谓,血是血液,贝y所谓瘀血者,即变化而为非生理的血液也。
以现代的新说解释之,所谓瘀血者, 则不惟已失血液之用,反为有害人的毒物,既为毒物即须排除于体外,虽片刻亦不能容留之,瘀血且失抗菌性,而等于血液培养之瘀血,适宜于细菌之寄生繁殖,不惟容易诱致各种细菌,使成各种炎性病。
”所谓瘀血,便是促使某部血流缓慢和血管舒缩神经麻痹血流停止的一种血液循环障碍;其时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高度扩张,被黏成一片的红血球所充满。
瘀血可因血液在输出性静脉中的流出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而起,它也可以与血液流动途径中所存在的阻碍无关,此种瘀血是各种强烈作用的后果,例如便秘干燥。
这些障碍初时在有关的毛细血管中促使血流的力量减弱,血流极为缓慢,红血球瘀滞于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中;由于红血球不能继续前进,所以越来越多的蓄积起来,充满血管内,同时毛细血管和静脉高度扩张(瘀血前状态),以后由于血管舒缩神经完全麻痹,以及血管壁紧张度丧失,血液的流动渐行停止即成瘀血。
瘀血的后果各种不一,如果该部位的血管壁和血液中还没有发生特别深刻的损害,那末在瘀血的原因除去以后血液的流动便能恢复。
血管壁和血液内有剧烈变化时,瘀血就成为不可逆性,于相应部位的组织发生坏死,同时输入性动脉发生强烈的反射性病变,该部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也受到损害,这种情形常加速坏死的发生。
又说: “盖腹腔者,为身体中最大之腔洞,而受容最多之血液,故若有瘀血当较他部为尤多,且其一部又为骨盆,腔,为身体中最下部位之腔洞,而因缺少运动,若有瘀血停滞最易沉坠于此部。
”“由门静脉之存在,依解剖生理为所示,此静脉有司腹腔内诸脏器组织之静脉血,与由肠管所吸收之乳糜输送于肝脏之任务,然此静脉无他静脉所有之瓣膜装置,因之不惟不能促使血液之前进,且不得阻止其逆流,又为此静脉下流之肝内静脉,为通过无数分枝而充实之肝实质内,其抵抗面甚大,由此关系,此静脉之血压极微弱, 动辄于起始部有逆流情势,故若一有瘀血,将使此血压绝无或生阴压,即呈逆流,为此静脉本源之内诸脏器组织血管内,瘀血沉着。
”以上也说明了阑尾及其邻接器官等所处于的解剖部位与致成瘀血的有关因素。
又因廻盲部的血管装置,动脉分枝较多于静脉分枝,因此也易于某种原因的影响下造造瘀血。
中医所称之“气血凝滞”也就统括了以上所说的一部份道理。
外科正宗“……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
”大肠是消化管的最末一段,包括盲肠、结肠及直肠三大段,大肠的运动最缓,在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前半段其主要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及逆蠕动,从小肠移来的物体在此反复的来回移动,停留很久,由原来流动性的物体到渐渐变浓,如果肠管值此因某种原因而蠕动减弱发生机能障碍,这种常见现象也可认为同那些维持正常蠕动的因素一一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的作用不足或缺乏有关,其时神经机能障碍以及进入肠管内的食物的性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蠕动减弱也是因神经机能障碍而起,总之无论什么性质的肠蠕动减弱均能引起便秘,由于便秘粪质在大肠内停滞腐败和发酵等多种病理变化,以致最后发生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于有害动因所发生的复杂的反射性反应。
当然这一系列的变化阑尾也避免不了罹患。
其他食物和消化产物也都能抑制肠管的运动招致肠壁的瘀血,血循受阻,组织缺氧,局部抵抗减低,于是细菌乘虚入侵,而酿成炎症。
症状与诊断金匮“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外科启玄卷五: “凡肠内生痈(中略),其病小腹重,按之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恶寒,身皮错,腹皮急,如肿左甚者,小肠痈,右甚者,大肠痈,脐疮或脐出脓,或大便脓血外科正宗“(上略),发热恶寒……腹急渐肿,按之急痛,大便坠重,小便涩滞若淋, .....初起未成脓时,小腹殷殷作痛,俨似奔豚,腹中胀满不食。
”薛立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大便或脐间出脓。
”医学纲目卷十九“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
巢云: 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
”以上是中医文献中所记载肠痈的症状,现与近代阑尾炎的临床观察作一初步的对照,如下:(1)腹痛与压痛中医谓: “小腹殷殷作痛” “小腹疼痛”,“按之即痛”,“按之急痛”。
阑尾炎腹痛,一般先起于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或钝痛,常为持续性的,当炎症侵害到阑尾壁时,症状逐渐加剧,几小时后腹痛局限于右下腹部,如果发炎的阑尾邻累输尿管或膀胱时,便伴随泌尿系的牵引或放射痛,并又有如中医称作的“便数似淋”,“便淋刺痛”的尿路刺激症状。
阑尾压痛: 因阑尾位置和炎症区的不同可出现像麦氏点(McBurney) 或郎氏点(Lanz)( 注一) 处的压痛。
金鉴: “大小肠痈(中略) ,关元、天枢二穴隐痛,微肿,按之腹内急痛。
”根据穴位查考,关元穴在脐下三寸(约7.5 厘米) ,该处疼痛亦即在临床的脐周痛。
天枢穴在挟脐旁开二寸(约6.5 厘米) ,有“按之腹内急痛” ,该右侧穴相当于麦氏点的内上方3.4 厘米;如果在左侧天枢穴有“按之腹内急痛”,可能属体检时出现的洛氏征(Rovsing)( 注二) 。
(2)恶心呕吐: “腹中胀满不食” 。
阑尾炎的先驱症状为全身不适,胃口不好,倦怠无力,反射性的发生恶心或伴呕吐。
(3)右下腹肌痉挛: “腹皮急”,“腹急”。
这在阑尾炎时出现的人体的生理自卫现象,一般腹肌的痉挛其强弱随腹膜炎的情况为转移,如果在老年人、幼儿,或阑尾深藏于骨盆腔内,后腹膜腔时,腹壁肌防现象可减弱或可无。
(4)腰大肌刺激征: “缩脚肠痈”。
此由于发炎的阑尾刺激腰大肌而发生挛缩的现象,要是伸患者的病侧下肢时可引起腹痛,这尤须注意与腰大肌脓疡进行区别(5)脉搏: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脉迟紧者,则热未聚,而肉未腐( 中略) ;脉洪数者,则脓已成,将成溃疡。
"皇汉医学:“凡发热恶寒时,脉必浮数,今反迟紧者,此因疼痛之反射作用,当阑尾炎化脓时,脉转变为洪数。
”一般脉搏在阑尾单纯卡他期时可能显正常或者变弱,正如上述的随着炎症与病理变化的发展,脉可由“迟紧”变为“洪数” ,从此看起来中西医都认为脉搏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重要价值。
脉搏的快慢与性质为腹膜性中毒的标尺,在腹膜刺激与吸收毒素期内脉搏快而不稳,如发生腹膜炎时,脉搏数可高达每分钟120 次以上,在晚期时脉快而无力。
(6)体温:“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 阑尾炎时一般体温可能升到38 度左右,也可能不发热,很少高达摄氏39 度以上的,如果发生合并症腹膜炎或门静脉炎时例外,并可伴有寒颤(恶寒) ,晚期化脓时则起间歇热。
(7)合并症:1)阑尾脓肿:“少腹肿痞”,“腹皮急如肿状” 阑尾脓肿随着阑尾的部位及患者所处位置而定,于回盲部最多见、盲肠外侧、直肠膀胱凹或直肠子宫凹(Douglas 氏窝)、小肠中间,在前二种情况时可引起膀胱和直肠的刺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