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我爱这土地 (2)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省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省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保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日本侵华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太阳与土地是最能够概括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来得以表现。

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

他曾经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

”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2.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1938年11月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创作的乐趣,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写作技巧: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现代诗。
5.课后拓展:推荐阅读其他表达爱国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5.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丰富情感世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主题: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所表达的爱国情怀,通过诗歌的朗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深度解读,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艾青的诗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人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表达个人情感的现代诗,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现代诗的特点:现代诗的形式多样,理解其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对比、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现代诗的自由、节奏和意象等特点。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2.教学难点
-诗歌解析: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举例:如“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悲痛、忧虑等情感。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举例:解释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如形象生动、增强表现力等。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诗歌情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讨论和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掌握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强调诗句的停顿、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
-诗歌主题: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举例:针对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感悟诗歌情感。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举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文化背景、历史时期等,培养多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说明、互动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

2. 诗歌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的含义。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鉴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欣赏和评价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写一段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的文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并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歌颂祖国的诗歌,如《我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自由体新诗的创作方式,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内在节奏,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了解作者的背景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诗句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感受诗歌蕴含的激情,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注意现代诗的节奏与情感,搜集作者的创作经历和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1.点评学生作业2.艾青诗歌特点:艾青的诗歌是诚实而直率的。

艾青善用现代的修辞和生活化的语言。

诗歌具有感染力,诗人有着浓重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自由体诗创作。

二、品鉴诗歌1.情感来源作者生活颠簸而坎坷,他再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生活阅历。

动荡的时局下,作者到过祖国的各个地方,并深深被祖国的美好山河感动。

对于这片历史悠久,被侵略者铁蹄蹂躏导致四处战火纷飞的土地,作者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熊熊燃烧着,最终凝成了这首《我爱这片土地》。

2.抒情方式诗歌的题目非常直接,“爱”字斩钉截铁,直接点题。

诗歌的最后一句再次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整首诗像鲜血一样庄严,可以说是作者的爱国誓言。

3.创作思路本诗共两层结构第一层:鸟儿对土地的眷恋,隐藏着献身祖国的意愿。

第二层:问句引出本诗主题,捧出炙热的赤子心。

4.诗歌情感载体(1)意象与意境诗歌本身是一种比较飘忽的情绪倾诉。

因此诗歌创作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之上,让这种情绪获得一个具象。

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氛围这就是意境。

而诗作是用意象和意境说话的。

(2)本诗的意象鸟代表谁?不难发现,作者已经明确说出来了,鸟儿就是我。

所以,鸟儿的歌唱实际是我在歌唱。

鸟儿不死的灵魂也是我的灵魂。

(3)问题:土地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河流象征什么?风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明确:土地象征性着沦丧的广阔国土;暴风雨象征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河流象征着郁结于人民心中汹涌澎湃的悲愤;风象征着长期遭受侵略者暴行的人民的愤恨;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的,来自心中的曙光。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近年来,中华民族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但是,我们与土地的联系却越来越淡漠,甚至忽略了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护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地,关爱土地,保护土地。

第一步:了解土地的概念和种类在学习土地保护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岩石、矿物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种类很多,有荒漠、沙漠、盐碱地、湿地、水域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土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第二步:掌握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土地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登高望远,人类文明史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史,古代的汉人、唐人,他们所开拓的土地,仍然是我们大力保护的重点内容。

因此,土地保护是保护人类文明的保障之一。

第三步:了解土地保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当前,土地受到的压力很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无序开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物质等,引起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密度大、土地流转增多等问题,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压力;大量滥伐森林以及非法采矿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土地的保护和治理。

第四步:提升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保护土地?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土地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和生态教育,如举办农业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观察生态现象,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土地的意识和行动。

此外,在社区、农村和城市中,还应该增加地理知识教育,让人们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提高公众参与土地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保护土地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土地保护的责任人。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和语句理解。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 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5. 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3. 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和情境创设材料。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诗。

2.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4.体会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检查1、读准字音嘶哑(sī) 腐烂(fǔ) 黎明(lí)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激动而愤怒。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3.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 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5.知识链接现代诗也叫“白话诗”,诗歌的一种,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收入六首中外现代诗,以爱国思乡为主元素。

单元目标总共有三点要求,一、揣磨诗的意象。

二、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三、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此时的祖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发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通过对美好故土的眷恋以及借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已内心最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

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过十几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中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有限,又加之距今时代久远,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针对九年级的学生,想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巧妙的抒情方式。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1.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2.教学工具:多媒体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本诗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2.体会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中国人自古就有深厚的恋土情结,土地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大家朗读得很精彩,背诵得也很熟练,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

2.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怆、沉郁(深沉)。

(2)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对祖国的爱。

(3)诗人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内心情感的?在结构上,第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讨论后汇报,师生对话,教师加以引导,汇总答案:第二节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

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

升华主题,深化感情,呼应标题。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4)诗歌中有两处省略号,可否加以修改?如:把第一个改成逗号:把第二个改成感叹号。

学生思考后集体讨论,教师指导得出最佳答案:第一处省略号能表现出诗人对光明的未来的向往,用省略号更能体现出向往之意。

第二处省略号在结尾,更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爱意犹未尽,绵绵不绝,更加深沉,而不是激昂的戛然而止。

2.播放背景音乐,全班再次深情地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以学生活动为主,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而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感谢祖国,我们更热爱祖国。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话题难度较大或者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设置讨论主题时,尽量让话题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我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中来。我可以提问学生:“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分析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意写作,激发创作潜能,提高写作水平。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交流,共同探讨诗歌内涵,促进人际沟通与协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感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这种情感如何感染我们。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感悟和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学生对土地情感的思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有几个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对于诗歌主题思想的讲解,我应该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诗中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举例来说,可以结合一些历史背景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理解本诗的感情和深刻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感情,通过自学和讨论品读欣赏诗歌的富表现力语言,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真挚深沉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和诗人的感情。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

生:欣赏影片。

师:看完这段影片后,老师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内心的感受。

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灾难,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

龙盘虎卧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我堂堂中华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

面对山河破碎、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纷纷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心。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今天,除了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是我们的嘉宾之外,老师还特别邀请到了一位特约嘉宾,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由请他上台自我介绍。

(学生上台开始介绍后出示课件)(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视频入手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1、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小声试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yǎ) 喉咙(hóu lóng ) 汹涌(xiōng yǒng) 腐烂(fǔlàn )3、视频朗读欣赏4、朗读指导注意他在读时有什么技巧?比如,他是按照怎样的基调去朗诵的?他是怎么处理停顿和重音的?大家可以边听边做记号,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

有些要拖长音的可画上破折号。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感恩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和感受。

(3)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标注重点内容。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查找生字词。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3)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标注诗歌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资料:关于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step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step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3. step3: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热爱”到“愤怒”,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4. step4: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家乡的情感。

5. step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新的作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

2.《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

谁不热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腐.烂(fǔ)喉.咙(hóu)吹刮.(guā)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刺激使发怒。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1.诗人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诗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和语速。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张三六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开阔视野。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

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

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土地”、“鸟”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2、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土地”、“鸟"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女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歌曲《多情的土地》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歌曲《多情的土地》。

是啊,我们的土地是如此的多情,如此的美丽,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根基,我们的母亲。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可是曾几何时这片多情美丽的土地却被百般蹂躏,为了这片多情美丽的土地,多少人付出生命,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赤子之心的眷恋情结。

为了这片美丽,伟大的诗人艾青发出了心底的呐喊:我爱这土地!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心灵感受这片赤子之心。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穿越时空面对面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

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指一生扮演诗人艾青进行作者及背景简介)
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

三、诵读经典——点燃爱国情
1、由学生扮演的“艾青”朗读诗歌。

(师生点评)
2、学生自由朗读。

(屏显诗歌节奏)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根据屏幕上展示的节奏,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诗歌,然后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歌。


3、提问: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歌?
明确:应该读出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和悲愤的感情。

指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全班合作朗读。

(我们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中心语,诗歌朗读语速要慢一点。


四、品读经典——感悟爱国情
1、看题目,有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读出来。

(出示“爱”繁体字)
2、同学们发现这个“愛”有什么不同?
3、是啊,爱就要用心,作者是在诗歌中是怎样用心表达这种情感的,咱们再走近文字,勾画出能够表达爱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屏显: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深沉的爱,勾一勾、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的理解或者困惑)
(1)学生自主默读,勾画、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

(4)思考:(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提问)
①为何从“嘶哑”一词中可以读出作者的爱呢?
②是否可以把“歌唱”改成“怒吼”?
明确:虽然祖国满目疮痍,但是作者还是满怀深情地歌唱,希望唤醒民众的爱。

③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

④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明确: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

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插入背景介绍——展示日本侵华资料图片,从而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土地——受蹂躏的国土河流——满腔的悲愤
风——愤怒的反抗黎明——光明的未来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⑤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了什么?
⑥“我的眼里满含泪水”泪水是懦弱的表现吗?
(《土地的誓言》一文:我要用眼泪洗去她一切污秽与耻辱。

这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当面对暴风雨万般痛苦的时候,就只能用泪水凝成诗句。


⑦深沉后边是省略号,有学者说可以改成感叹号,你们觉得呢?
明确:不能,省略号表示作者的感情无情无尽,还有意犹未尽。

(请同学们用感叹号读一读,再用省略号来读一读。


⑧诗歌中有三个“这”,一个“那”,可以把“那”改成“这”吗?
明确:“这”是祖国目前的灾难,“那”是诗人的憧憬。

五、经典回放——澎湃中国心
诗人憧憬未来,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你、未来是我。

(展示今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

六、爱的留言——抒写爱国情
如果说诗人是一只飞越风雨的一只鸟,那么我们也要做翱翔天宇的雄鹰,搏击长空,留下我们最嘹亮的歌声。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和谐奋进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

(1)写在便贴上。

(2)找几个同学读自己的作品。

(3)将同学们的所有作品贴在班级留言板上。

七、爱的回音——唱响中国梦
是啊,同学们,正是这片多情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个像诗人艾青一样多情而顽强的中华儿女,他们在硝烟弥漫、侵略者的铁蹄恣意践踏的岁月里依然心怀憧憬,相信未来。

正是他们杜鹃啼血般的不绝呐喊,“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浴血奋斗,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屈辱我们可
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

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永不变色,“以天下为己任”,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复兴。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对土地深沉的爱齐读这首诗。

1、配背景音乐,全班齐读整首诗。

2、播放歌曲《共筑中国梦》结束本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