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原理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天气预报显示,自2011年2月25 日夜间开始,受地面倒槽和冷空气影响, 山东省迎来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 程。为有效缓解严峻的旱情,山东各级 人工影响天气部门抓住难得的时机积极 开展增雨抗旱作业。25日夜间至27 日白天,山东开展了20年以来最大规 模的飞机、火箭、高炮联合人工增雨 (雪)作业,全省范围内降水明显,十 分有利于小麦返青。
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
②本质:客观的物质体系
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 用.
③基本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物质 资料 生产 方式
劳动者 生 产 力 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
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物质关系
客观的 不能随 意选择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民 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竟宣称“茂盛 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 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无比的白菜重达500斤, 棉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 当时的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宣 传画:玉米长到月亮上,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 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 色;棉花堆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笑哈 哈地遥指珠穆朗玛峰。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 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 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 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 洲。”
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成语:刻舟求剑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绝对静止论
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流”。
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4探究世界的本质

4探究世界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
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
的起源和发展史。宇宙、天体和
生命都不例外。
闪电
西瓜

牛顿 核聚变
恩格斯指出:“物、物 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的。”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 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 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 概括起来。”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请思考】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者不还,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 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 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 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 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机械运动:刮风下雨、海陆变迁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 主义社会)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什么?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静止的两种情形
性质的相对稳定
(性
质-基本不变)
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不显著 运动, 是运动 的特殊 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关
联系
特点
系 比 较
角度
含义
运 动
整个物 质世界
宇宙中一切 事物、现象 变化和过程

高中思想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课件

第四课 世界的物质性 结构图
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定义〔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相对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世界观〕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X X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物质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性的反映。

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开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开展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局部。
一、物质的概念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 是否成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 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如仁者心动〕P31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如刻舟求剑〕

2018-2019版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 世界的物质性

2018-2019版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 世界的物质性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1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试判断: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回事。

( )提示错误。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和总结,二者不能等同。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请思考: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提示观点错误。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自身规律的支配。

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探究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议题:世界是神创造的吗世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世界、宇宙有探寻,从肉眼发展到望远镜和人造卫星,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蒙昧时期的神话,古代哲人的猜测,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革命,直到20世纪现代宇宙学的诞生,从宇宙大爆炸到演化出生命。

(1)从宇宙大爆炸到演化出生命,说明自然界是怎样形成的?(2)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与哲学上的物质是一回事吗?为什么?答案(1)从宇宙大爆炸到演化出生命,证明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和 生理活动: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 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影响人的 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意识能够指 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实践的 结果和方向
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创造 性,能够创造出新的概念、思想 和文化成果
04
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动人类认 识和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0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起 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具有具体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真理具有条件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真理具有可变性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此处输入你的智能
图形项正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8.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 错) [矫正]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能创造、 改变和消灭规律。 9.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错) [矫正] 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间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 系,故不是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自身不是规律。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 错) [矫正] 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不意味着能够把握规律,因为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重难点二 全面理解运动(5年0考) 1.运动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 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 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 不在运动。你坐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
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题中的观点( D )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否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③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认识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重难点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5年2考)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规律是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客观的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规律是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 普遍的 其固有的规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 人口因素 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生产方式 社 会 的 物 质 性 。 地理环境
③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 生 产 方 式
生 产 力 ( 客 观 劳动资料 的 物 质 力 量 )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客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互 关 系 的经济关系) 相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 是 物 质 关 系 , 具 有 物 质 性
2017版高三一轮政治教学实用课件
第10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2.进行一种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区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有生有灭
别 存在状 态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联系 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
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
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注意: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视野拓展
客观存在 ≠ 客观实在


物质具体形态 除了共性(客观实 在性)之外,还具 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共性:唯一特 区 性(客观实在 性) 别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握,不可片面化,否则会犯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高考对这一 联问题的考查往往通过提供具体情景,要求考生仔细辨析。如: “客观存在”包含“客观实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 ( 1) 2008年广东单科卷以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为背景材 在”和精神、意识现象。 系 抽象 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 料对物质概念进行考查,其辩题“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 观实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仅仅一字之差,对考生的心理素质是 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 存在” , “客观存在”不 很大的考验。 现。 一定是“客观实在” 。 关系。 (2)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化,2011年江苏单科卷中“万事万物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的转化。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易错点3 人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3.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 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 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 )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 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 孟浩然)

命题预测 1.专家指出,暴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 另外,我国现在处于汛期,是天气系统非常活跃的时期, 暴雨的出现也是季风活动的结果。这表明( ) ①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创造具体的联系 ③事物的运动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④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
1.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特别提示 ①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 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③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④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概览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 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 观性和普遍性。

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总结课件

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总结课件
⑤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表述】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 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 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 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 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 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除包括物质现象, 还包括除他人的意识。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 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 东西不一定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 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的精神、意识现象。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注意】错误倾向: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 一性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典例 (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 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 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 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 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 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当选。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 为人类谋福利。
04 世界的联系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内部的联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形 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人类社会内部的联系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广泛 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0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要点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 的规律。
要点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 生。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 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唯心主义可以避免我们陷入虚幻和空想的境地,更好地把 握现实和未来。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坚持用联系、 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和片面 的观点。
坚持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律 ,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形而上学 可以避免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真相。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 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 在认识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 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 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 论指导实践。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2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2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区别
角度 含义 宇宙中一切 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 特点 无条件 的、绝 对的、 永恒的 有条件 的、相 对的、 暂时的
联系
运 整个物 动 质世界
Hale Waihona Puke 物质的 静 具体形 止 态
性质相对稳 定;位置或 运动状态相 对稳定
静止是运 动的特殊 状态,动 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
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你要讨债 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 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 “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
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 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 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 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 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 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 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 是……的要素。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中伴随…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 统一性就在于它 的物质性。 (世界观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 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
考点2
【原理名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原理表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 会的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 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发展 的规律是客观的。
3、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 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在运动中有静止,在静止中有 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
【原理表述】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 存在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量的科学材料告诉我们:各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 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的 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表明 A.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B.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无关 C.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 部分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意义】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 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英雄史观。 【联系实际】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讲 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点
哲学 的物 质概 念
1.自然界 的物质性 2.人类社 会的物质 性
命题形式
备考策略
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事 能分析出哲学的物质 例为背景,以选择题和 概念包含的三层意思; 非选择题的形式,联系 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 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 理的内容;注意准确 的概念、物质和意识的 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 辩证关系等进行综合考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查。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物质)
意识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1)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 的本质属性。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 态是物质的表现。 (2)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 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惟一特性,即客观 实在性以外,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4)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从而否认物质世 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 质性。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共12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共12张PPT)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92021/11/192021/11/192021/11/19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物质的具体形式 具体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 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 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 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 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 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 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物 质
产品的分配关系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 产生的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 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注意1: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 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 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 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梳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导语】作者整理了《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究世界的本质》,供高考考生参考,期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2.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2.1、物质2.1.1、哲学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状。

物质世界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1.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相伴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

2.2运动2.2.1、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进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

【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2.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2.3、物质运动的规律2.3.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进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固的联系。

2.3.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意义【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中,都遵守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产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守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物质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2—1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
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与规律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无所作为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