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1c76ce0c22590102029d2f.png)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刘军平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
本文认为,通过对结构和翻译的解构,德里达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作者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如延异、踪迹、可重复性、确切翻译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说明德里达的翻译理论不仅是形而上的构建,也可运用到翻译实践的思考。
关键词:解构翻译延异踪迹可重复性Résumé : Il s’agit d’une analyse de la théorie de traduction derridienne sous six aspects différents. Par la déconstruction de la structure et de la traduction, Derrida réussit à jeter une base solide pour la théorie de traduction du déconstructionnisme. Des notions clés, telles que différance, trace, répétitivité et traduction exacte, sont abordées avec minutie de façon à démontrer que la théorie derridienne est aussi bien une construction métaphysique qu’une application théoriqu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许多著作都是“通过翻译而思”,用翻译来思考哲学问题。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37ca5b389eb172ded63b7ce.png)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08252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9.png)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一.引言随着各类学科的诸多理论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引入,翻译的理论阐释也变得多样新颖,诸如令人耳目一新的翻译心理学、翻译美学和翻译哲学等。
其中,产生于西方文论界的解构主义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对结构主义的反思。
解构主义理论在人文、社科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轰动。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笔者发觉从解构主义角度研究翻译,确实能够看清翻译的本质,进而挖掘出研究翻译的新思路。
讨论解构主义与翻译问题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无论对这种理论赞成与否,人们都无法否定其客观存在的影响。
(王宁,2009)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这一思想引入翻译,打破传统的翻译观点忠实和通达,强调译者本身作用和意义,这对翻译的传统理论有较大冲击,但也给人们对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解构主义在翻译理论中的具体体现解构主义最初是从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该思潮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倡议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包括社会秩序、道德秩序以及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和民族性格等。
总之,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换言之,解构主义是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反二元对立、反权威的学术思潮。
因而,翻译的本质过程也就解析和重构了文本并且回到表达意象被命名和传达之前的一个状态了,从而便使得语言在本质含义层面重新传达或转向的路径走向透明清晰了。
解构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分解、重新分析、再次构建的过程,通过引入的外来各类语种元素,颠覆、拆解原文语言秩序。
因而,在解构文本材料时,源语文本的界限和限制因素不复存在,其隐含的涵义也并非不变,延异存在于文本材料开放的动态过程进行中。
用德里达的话说,翻译其实就是内涵意义不断地被推迟和延异,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不断地被解析和构筑,译者自身成为语言文本材料的最终解构者和阐释者(derrida, jacques,2001)。
德里达:翻译与解构
![德里达:翻译与解构](https://img.taocdn.com/s3/m/b89134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4.png)
德里达:翻译与解构【内容提要】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
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
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
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
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ormati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关键词】德里达/文本/翻译/解构德里达是作为一名译者步入学术圈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译作,翻译的是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
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德里达始终把翻译当作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来思考,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都与翻译问题高度相关。
某些研究者注意到了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内的重新措词)对于理解“解构”的价值,但并未注意到,或至少未充分注意到,语际翻译对于理解该“概念”的重要作用。
德里达提醒我们:“……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
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而一种语言内部也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正是解构所专注与关切的东西。
”(注:德里达:《书写与差异·访谈代序》,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第23页。
)与语内翻译相比,德里达认为,语际翻译更好地演示了解构的运作,更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
一、巴别与债务《圣经·创世纪》有个著名的故事:闪族人来到示拿平原,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并且给自己起个名字(to make for ourselves a name),以便把闪的后裔召集在一起。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2b06d22ee06eff9aef8078e.png)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翻译的 启示
胡 正 茂
( 广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英语 语 言文化 学 院
中图 分 类 号 : H 0 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广 东・ 广州 5 1 0 4 2 0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5 ) 3 3 — 0 1 7 4 — 0 2
Ke y wor d s de c o ns t mc t i o ni s m; t r a ns l a t i o n ; De r r i da ; s t r uc t ur li a s m;
的是作为结构 主义基石 的“ 结构 ” 。在德里达看来 , 结构主义 思想 就其核 心而 言就 是统 治 了西方 哲学 达上 千年 之久 的 “ 逻各斯 中心主义” ( 1 o g o c e n t r i s m) 。L o g o s 是希腊古 典哲学中
形并茁壮成长 。而解构主义尤其在 2 0世纪 8 0 、 9 0年代 对翻
Ab s t r a c t L e d b y J a c q u e s De n ' i d a i n t h e 1 9 6 0 ’ S , d e c o n s t r
德 里达倡 导的解构主义 以颠覆 主导 当时思 想体 系
统摄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 , 解构主义便在当时应 运
而生 。“ 解构 ” 这一概念显然 以“ 结构 ” 为预设 , 而解构主义即 是针对 在相 当一段 时期处统治 地位 的结 构主义 ( s t r u c t u r a l —
研究 的哲学思考 同样值得关 注。本 文即是简要梳理 以德里
分析 ,有微观 的文本细读 ,也有宏 观的意识形态审视 ( 见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翻译的影响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翻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d9a70dbed5b9f3f90f1cd5.png)
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蒋骁华早在 1 9 9 5 年就提
出 了解 构 主义 翻译 观 问题 ; 2 0 0 1年 李 红 满 探讨 了
解构 主义对 传 统翻译 理论 的 冲击 ; 1 9 8 7年 , 2 0 0 5年 王宁 、 2 0 0 0年 郭建 中和 2 0 0 4年 王东 风 等人 也 对 解 构主 义翻译 理论 进行 了评 介 , 开 拓 了翻译研 究 的新
第3 3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 1 月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o I _ 3 3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Xi ’ a n Te c h n o l o g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J a n . 2 0 1 3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5 — 1 0
基金资助 : 教育部人 艾社会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 目( 1 1 YJ A7 4 0 0 3 8 ) 作者简介 : 贾欣岚 ( 1 1 ) 7 O 一 ) , 女, 天津大学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 言与文化 翻译. E - ma i l : j i a x i n l a n g l o r i a @1 2 6 . c o m.
领域 . 文 中 斌从 德里 达 的解 构 主义哲 学观 入手 , 对 其
发, 以异延 为核 心 , 瓦 解 了 传统 的形 而 上 学 和根 深
蒂 固的逻各 斯 中心 主 义 , 拆解并 分 析 了社 会 、 历史 、
政治 、 法律 等 诸 多 领 域 中 的本 质 问 题. “ 在 解 构 面 前, 文 中别 无 选 择 ” [ 1 ] 反 映 了解 构 主义 哲学 的客观 性 和 普遍性 . 1 9 7 4年 美 籍 印 度 裔 学 者 佳 亚 特 里 ・ 斯皮 瓦克 最早 将德 里达《 论文 字学 》 译成 英 文 ; 1 9 8 2 年乔 纳森 ・ 卡 勒促 进 了解 构 主 义 与英 美 文 学 批评 传统 的衔接 ; 1 9 8 7年 希利 斯 ・ 米 勒 对修 辞 的 解 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b7e9e6f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f.png)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摘要:解构主义是针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出现的一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潮。
作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核心观点是消除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二元对立, 排除本源和中心。
凯瑟琳·戴维斯的著作《解构主义与翻译》在传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础上, 根据其研究重新思考了翻译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重新认识德里达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Derrida’s View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Comment on Davis’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32, Jiangxi)Abstract: Deconstruc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thought,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s the forerunner of deconstructi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dvocates the elimination of logocentrism. Based on Derrid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Kathleen Davis presents her medit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book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rrida as well as his works on deconstruction. Meanwhile, it exerts a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Derrida一、引言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原版《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1460e9e5524de518964b7dc7.png)
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来源和兴起
雅克· 德里达(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 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1)解构主义从语言入手来突破封闭而具有结构性 质的语言文本现象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瑞士语言学索绪尔 (Saussure)。他提出的语言符号理论。 传统认识观:本体论认识观。 结构主义认识观: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其本体性。 事物没有永恒的本体性。其暂时的本体性本身有 赖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其他术语和概念: Supplement(替补): Rousseau----education supplements
nature; writing supplements the speech; Derrida: writing supplements the speech and takes the place of speech, because speech is always already written; Nature is always already contaminated with civilization; there is no „original‟ nature.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核心,就在于坚信有某种存在 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原、本质、绝对真理,即某 种终极之“道”或者意义,而仅仅将语言看成是 表达“道”或意义的工具。 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导致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形 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将声音(口头语) 看成最接近思想或事件的媒介,而将书写记号 (文字)仅仅看成是声音的派生物。 这实际上就是“语音中心主义”。
3). 对本源(origin)概念的批判,提出踪迹(trace) 的观念。 4). 对有形存在(presence)的批判;强调无形(absence) 的作用。 5). 提出延异观(différance)。 Différance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To differ-它表示永远的差异,永远的变化;(dissimilar) To differre (Latin)-它表示播散;(scatter, disperse) To defer-它表示永远的推延,延迟,永远达不到终极所指, 变化也就成为永恒;(delay) différence与différance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8e0b4f205901020207409ccf.png)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uly 2006 [收稿日期]2005-10-12 [作者简介]苏琪(1974-),男,枣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外语综论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苏 琪(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摘 要]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4-0114-03On D err i da ’s D estructura list V i ewpo i n ts of Tran sl a ti onS U Q i(Foreign Language Depart m ent of Zaozhuang College,Zaozhuang City,Shangdong Pr ovince,277160) Key words:Derrida;destructuralis m;translati on theory Abstract:Derrida,the rep resentative of Destructuralis m,intr oduced his destructuralist thoughts int o translati on theory,the radi 2cal anti -traditi on concep ti ons of which such as negati on of the ulti m ate sense of the original text,diss oluti on of the authority of original authors,aboliti on of the distincti ons bet w een authors and translat ors,original texts and translated texts and clai m that translat ors were creative subject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i m pact on the traditi onal translati on theories,thus initiating a thor ough reconsiderati on of the m.However,while acknowledging the fact that destructuralis m has shed insightful light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with its ne w pers pec 2tive,we must be a ware of its inherent li m itati 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 m ),又名“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d8d556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1.png)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例子
解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提出的由西班牙语翻译家安东尼奥·德里达(Antonio deRibera)的理论,旨在重新定义翻译的角色和目的。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再是仅仅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而是一种审美性的实践,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不仅要将原文本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还要使译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可读性,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本的意义。
举例来说,假如要将一篇西班牙语文章翻译成英语,翻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意义,还要考虑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译文能够与原文本的意义相一致。
例如,原文本中的一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某种宗教的观念,而译文中可能会使用更具有宗教含义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
另外,如果原文本存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译文则可能会使用更简洁的句子结构,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f8d80303d8ce2f00662377.png)
解构主义影响到了很多领域,例如建筑、服装设计、电影、语言 研究等等。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在德里达对女性翻译者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女性译者不是 简单地亦步亦趋,她不是原作者的秘书,而是原作者所眷顾的人。在 原作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行创作。翻译即写作,不是文字转换意义上 的翻译,而是由原作激发的创造性书写。”
4 结语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所引发 的热潮已经退去。由于难以给解构主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总像雾 里看花一样对它只有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却无法明确解释“什么是 解构主义?”所以学术界和大众刊物一直以来对于解构主义都是争论 颇多。在学术界,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疯 狂。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 象征。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尽管它只繁荣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 解构主义仍旧是一个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解构主义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它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和二元对立论以及一切封闭的体系它要打破新批评的自足性和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大力主张消散一切意义延伸指向自由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23 内江科技 2010年第4期
学术研讨
பைடு நூலகம்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郭晶晶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瞄准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德里达发出了瓦解动员令:“要解构 二元对立,在特定的时刻,首先就是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他不仅 言语激烈,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发起多项解构努力。其中最成功的语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6235f3c376eeaeaad1f330dd.png)
有的因素与外在因素 自由组合 。 使他们交叉重叠从而产生无限可能 合 理之处 , 但也有其偏 颇不足之处 。解构主义否定结构 , 否定意 的意义网络” 。 义。 否定作者 的权威性 , 否定文本 的独创性 ……其本 质可以说是 德里达把他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 翻译研究 , 他认 为解 构 否定性 的。否定恒定 的结构和明确 的意义 , 夸大 意义 的不确定性 主义翻译息息 相关 。 他认 为源文根本不是原文 , 而是对一个 意念 和相对 性 . 必然导致 阐释的多元 论 , 使 翻译最 终陷入 混乱虚无 当
剖析它 的不合理之处 ,德里达在8 F 代末期陆续在他 的三本文集 理解? … 这种哲学 上的转 向不仅仅对翻译 理论研究提供 了新 的 《 论书写学》 和《 言说与现象》 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结构 主义哲学 。 契机. 而且经过对抗 和解构后 , 限制 翻译理论 发展 的话语 也将经 他直接否定 了意义的确定性 , 否认了结构的存在。他的主张核J 就 历 一种转换 。 通过 打破传统僵 化的术语、 概念 、 定义 、 从 跨学科 的 是“ 解构” , 要“ 突破原有的系统 , 突破封闭的结构 , 排除中心和本源 , 角度 吸收全新 的思想源泉 。然而 ,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 德里达的解 消解二元对立 , 并让瓦解后的系统各要素暴露出来 , 然后让这些原 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理论 的一些基本 问题 的质疑 和挑战虽有去
键词】 德 里达 ; 解构主义 ; 翻译理论
【 中图分类号】 H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0 8 — 3 5 1 — 1
这些十分激进 的反传统观念无 疑对传统 翻译 理论 产生 巨大 的冲
德里达_翻译与解构_单继刚
![德里达_翻译与解构_单继刚](https://img.taocdn.com/s3/m/444122156bd97f192279e952.png)
哲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专栏)德里达:翻译与解构单继刚/文提 要: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即都在寻找某些“超验所指”(在任何语言中的任何时间都表达同样概念的所指),并以它们为中心,建构起具有等级秩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要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必须先解构其赖以生存的“可译性”基础。
这样,解构问题转化为翻译问题。
翻译,特别是语际翻译,见证、展现和诠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分裂、所指/概念/意义自身的分裂、语言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以及文本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分裂。
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翻译也撕裂了自身。
它不再担“翻译”的名,而蜕化为无限暧昧的“变形”(transf or mati on)概念,德里达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话“when mercy seas onsjustice”(情理兼顾)揭示了其内涵。
关键词:德里达;文本;翻译;解构德里达是作为一名译者步入学术圈的,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译作,翻译的是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
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德里达始终把翻译当作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来思考,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都与翻译问题高度相关。
某些研究者注意到了语内翻译(同一种语言内的重新措词)对于理解“解构”的价值,但并未注意到,或至少未充分注意到,语际翻译对于理解该“概念”的重要作用。
德里达提醒我们:“……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
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而一种语言内部也存在着一种以上的语言。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正是解构所专注与关切的东西。
”①与语内翻译相比,德里达认为,语际翻译更好地演示了解构的运作,更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
一、巴别与债务《圣经・创世纪》有个著名的故事:闪族人来到示拿平原,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并且给自己起个名字(t o make f or ourselves a na me),以便把闪的后裔召集在一起。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901028dd36a32d7375813c.png)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时间:2009年9月23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室主持人:李龙泉博士论题: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矛盾和调和参加者:副院长王鲁男教授,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学院中青年教师翻译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意义的确定性与否,而对于意义问题的探讨又深入到哲学问题的最核心:本原。
德里达的一系列解构主义理论正是对本原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
因此,对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成为理解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关键之关键。
本次讨论围绕德里达的2篇重要论文:Des Tours de Babel和What is a “Relevant” Translation?和德里达的一个重要概念:il n’y pas de hors-texte对德里达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次讨论的主要内容1.引言2.本原中心主义3.德里达个人成长经历简介4.巴别塔之旅:Babel的词源谈起5.什么是“确切的”翻译?( What is a “Relevant” Translation?)6.文本之外无物(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7. 结语8.问题及思考引言德里达的所有写作,不拘泥“主题”和有问题的文本,是不断围绕着附属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展开的。
根据德里达,所以的哲学都紧紧关注着翻译的概念:“哲学的概念是翻译或者说可译性的论题”。
1.Des Tours de Babel:Babel的词源谈起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德里达首先从语言的起源和分散说起,以对Babel的词源探究开始。
他用哲学词典的注释和《圣经》故事证明“Babel”不仅代表着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代表着建构或完整的不可能性,传说中未建成的巴别塔工程也成为了混乱、尤其是语言混乱的象征。
德里达引用伏尔泰的话指出“Babel”的本义是指“上帝”、“人的圣父”和“上帝之城”,但由于出现了“变乱语言”的那个事件,这个词就有了“混乱”的含义,于是“混乱”就成了对“Babel”的翻译。
德里达关于原文与译文的关系1
![德里达关于原文与译文的关系1](https://img.taocdn.com/s3/m/a930b656852458fb770b56f9.png)
摘要:本文从德里达的文本和意义理论出发,探讨其解构翻译思想对于传统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的突破,提出原文与译文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德里达;原文;译文;互补共生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或者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是翻译研究所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
西方传统的翻译观念是以原语为导向的,原文和原文作者都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译者和译作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于是,译者在翻译中严格的以原作为依归,“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
到了后现代,罗兰·巴特、福柯等哲学家对原文和原文作者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
罗兰·巴特,甚至宣称“作者已死”,这也就意味着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不再发挥影响,真正起作用的是文本里的符号;读者被赋予极大的“自由”,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阅读和解释文本。
此外,罗兰·巴特还否认了文本具有终极意义,也就说,文本的意义不固定、不唯一,不是一层不变,而是可以有多重解释。
后来,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书中,喊出“走向译者”的口号,使得译者的地位和自由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扩大”;他还指出,译作不再依赖于原作,相反,原作要靠译作而“存活”。
解构主义代表德里达,受到了本雅明的影响,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就像郭建中也在《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一书中写道:“每一篇作品里的语言符号都与作品以外的符号互相关联,每一文本都与其他文本互相交织,因此文本的意义总是超出文本的范围不断变动游移,没有任何文本是真正独创的,所有文本必然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德里达则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先有文本基础上进行重写的结果,而创作过程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文本相互模仿、翻印、重写的无限循环的过程。
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所有的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的生命拓展有赖于翻译;译文是原文存在的前提,是原文生命的延续。
正如他所说:“原文处于一种被需要的状态,即本身处于匮乏或流放的状态。
翻译对于原文来说处于一种先在。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f3654d7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c.png)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摘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基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前言: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爆发大规模的反传统的、反权威、反对一切禁锢自由思想教条的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
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为,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另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拆解”概念汲取灵感,提出“解构”概念,并通过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逐渐形成了德里达式“解构主义”思想。
在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哲学界奠定了根基。
随后,德里达去美国讲演,解构主义随之传播到整个欧美大陆。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打破了结构的封闭性和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以此颠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该理论涉及到了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等人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德里达一直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概念问题。
翻译是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探讨的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来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这些学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一、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质疑理性、颠覆传统,是一种全开放性的理论,发起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旨在消解西方传统的逻各斯心主义(logocentrism)。
从辩证的视角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翻译观
![从辩证的视角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adc50371a0116c175e0e481e.png)
从辩证的视角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翻译观作者:黄橙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黄橙橙(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830)摘要:作为犹太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必有其东方犹太性;而作为一名解构主义哲学家,其翻译观又势必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和中国译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
跟批评界一些学者将其解构主义看成彻底的颠覆、毁灭、虚无主义不同,我们更应从辩证的视角来看待。
关键词:东方犹太性;解构理论翻译观;冲击;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11-02一、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思想性质法国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虔诚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中产者家庭,从小受到犹太文化思想观念的深刻浸染。
克里斯蒂芬·诺里斯在他的名作《德里达》中曾指出:“德里达的犹太民族性,他那属于边缘性的、被放逐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感受——这一切对他的思想构成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
”犹太民族的历史是长期被征服、被压迫的历史。
受压制的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事物的矛盾差异性上。
在他们那里,世界和事物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任何一种看得见的在场的事物和力量后面都隐含着看不见的不在场的处于受压抑状态的力量,而后者才是事物之根本。
所以,在改造世界时,处于弱势受压迫地位的犹太人不能也无法用一种强权的方式推陈出新,只能用叛逆的斗争方式,从主流文化入手,从其内部加以颠覆,达到为自己受压制的文化争取立足之地的目的。
犹太人文化思想的独特性,正体现在他们密切关注事物的矛盾性和边缘性的差异论世界观上,以及坚持从事物结构内部颠覆事物结构并改造事物结构的解构式的思想策略上。
德里达自身的成长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则完全是一部受压迫的历史。
正是他这种饱受欺凌、歧视的社会处境,使得他格外关注并同情那些处于边缘或受压抑状态的事物。
反映在他的理论思想中,“他者”和“不在场”的声音便占据了核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作者:任淑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8期摘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966年,年仅36岁的雅克·德里达以《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语惊四座,次年更以3本文集《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érance)、《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和《论书写学》(Of Grammatology)奠定了他作为“解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翻译成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与翻译息息相关,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捉摸的现象,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概念。
在《哲学的边缘》(M argin s of Ph ilo sophy)的论文中德里达杜撰了一个新词“différance”,“延异”被规定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是指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间。
德里达有意改变一个字母(difference—différance)意在表明,语言中任一要素都不是自足的,必与其他要素相关,但又彼此有别。
例如,所指与能指相关,能指并不就是特定能指的能指,所指也不一定先于能指存在,两者的联系是有差异和不确定的。
德里达相信这一新词最能体现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套差异的系统理想,而翻译体现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差异。
就翻译来说,德里达认为原文信息和编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译文的不同表达形式和相互联系。
德里达曾这样认为:“Supposing a play o f forms without a determined and invariable substance,and also supposing in the practice of this play a ret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differences,a spacing and temporization,a play of traces.”(Derrida,1982:15转引自刘军平)因而,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保护这些形式差异,而忽视内容(中心)。
在中心和本原缺席的时刻,一切都变成非形而上学的话语。
与拘泥于语法规则的形式主义不同,德里达的内容(中心)是超验主义的所指,并且“印迹”(trace)、非中心化(decentering)、补替(supplement)、播散(dissemination)和延异(différance)无限扩展了意指指用领地,激发了语言、思维和翻译的思路。
德里达认为翻译不存在固定的同一意义,它提供游戏的空间,延伸边界,为差异提供新的道路。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原文靠译文生存。
这些观点无疑会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传统翻译理论里“忠实”原则的冲击首先让我们看看礼教社会的忠实。
忠实意味着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行。
妻子对丈夫、臣子对君主,即便是只有异心而没有异行,如果被察觉也是不忠;有时即便是没有异心,而被认为异行,也会被认为不忠。
如历史上的岳飞,精忠报国,最后却被宋高宗怀疑有异行而以不忠的名义处以极刑。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家“一主二仆”的身份决定了“忠实”就是准则,这使得翻译家无法摆脱从属的低级或女性地位。
传统上的直译派和意译派都声称自己是忠实的,但又都被对方认为不忠实。
直译派攻击意译派,只忠实内容不忠实形式;意译派攻击直译派,只忠实形式不忠实内容,使译文晦涩难懂。
虽然两派都认为,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都把百分之百的忠实视为各自的理想。
历史的长河中翻译家们兢兢业业,留下了无数优美的翻译诗篇,却没有几个人能记住译者的名字,要么是因为人们想当然地把他们的辛劳和他们创造的美归功于原作者,要么是因为他们地位低下,甚至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
“不忠的美人”、“翻译者即叛逆者”、中国古代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都预设了翻译中,忠实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忠实,同时也道出了译者的艰辛和地位的卑微。
然而,正如谢天振教授所说,翻译研究终究不仅仅是译文与原文的比照或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还涉及其他诸多因素,这里既有翻译行为的主体——译者本人的语言能力和知识装备,更有翻译作为一个文化行为或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包括政治气候、意识形态、时代风尚、读者趣味,等等。
(谢天振,2007:194)在解构主义质疑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之前,结构主义假定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稳定的指涉关系或同一性关系。
而德里达却认为,能指所指涉的那个事物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虚幻的在场,实际的事物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场于读者眼前,能指只是再现了不在场的在场,取代了在场的地位,因此能指与它所要体现的在场之间存在着一种时空延异的关系。
由此可以得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一成不变的。
也就是说,解构主义解构了意义的确定性,直接导致“忠实”的瓦解:既然原意是不确定的,忠实体现原意也就变成了不可能。
2.对传统翻译理论里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的冲击“逻格斯”源于古希腊的“Logos”,原指说话、思想等,后被引申为“圣言”、统一性、本质、规律、终极存在等。
“逻格斯中心主义”即是一种以逻格斯为基点的思想。
它设定事物和世界中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永恒的“逻格斯”、统一性或语言中心,它是事物和世界的根基,哲学和科学的目的就是全力发掘事物和世界中的这种“逻格斯”、统一性、中心以深刻把握世界的运行规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翻译理论中,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始终处于一种二元对立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用“主人与仆人”的比喻来形容作者与译者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传统的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模式-复制”的关系。
原文和作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译文和译者则处于从属和低下的地位。
解构主义对“逻格斯中心”、对二元对立的解构为传统翻译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不然就会变得陈腐僵化,阻碍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产生。
如果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进行再思索,走出传统的框框,超越和突破前人认识的局限。
没有对传统的超越和突破,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
因此,传统与创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解构主义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思考。
三、对解构主义的正确理解尽管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挑战有其合理之处:对翻译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作了认真的清理,并进而由此检讨传统翻译理论,诸如原文本质中心论,“忠实”原则等。
但我们不能对其局限性视若无睹。
如解构主义与实践脱节严重,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不能说是一种理论,因为解构主义者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描写性或规范性的翻译原则、模式和方法,也没有详细探讨具体的翻译过程。
他们只是用翻译这种现象,来阐明他们的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思想(郭建中2000:187)。
解构主义否定结构,否定意义,否定作者的权威性……蔡新乐就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并未解构“中心”,反而是虚无主义的表现(蔡新乐2006:86)。
在文学批评中,全以作者本意为理解和阐释的准绳,这种实证主义观点当然是狭隘和武断的,但把作者和读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巴特1988:148),不免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张隆溪1986:169)。
然而,解构主义,作为结构主义之后新兴的理论范式,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它的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不断更新和演进,新范式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旧的范式出现了危机。
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结构主义翻译观的封闭性与静止性,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可以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功地颠覆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因此,我们在接受解构主义时,首要是学习它的批判精神,抓住它的创造性实质而不是否定性、破坏性和颠覆性等表面特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解构主义的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1]蔡新乐.翻译与汉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黄海军.解构主义:影响与局限[J].外语教学,2008,(1).[8]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J].外国语,1997,(2).[9]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6). [10]杨柳.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理论“旅行”[J].外国语,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