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难度偏大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以及鲁迅的名言

人教版初中语文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以及鲁迅的名言

初中语文中鲁迅的文章
1、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风筝》散文诗集《野草》;
2、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3、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和<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5、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孔乙己》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鲁迅名言
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7、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9、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0、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11、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12、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13、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4、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难点突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难点突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难点突破1、含蓄而深刻的战斗的语言:这篇教材的难点是鲁迅在“重提”旧事时的那些含蓄而深刻的战斗性的语言。

鲁迅在1927年为《朝花夕拾》写的《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作文章有规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世事螺旋是鲁迅所不能容忍的。

鲁迅的童年时代,中国正在清朝政府封建统治之下,受着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而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又明文规定从小学四年级起每周必须读经一小时。

1926年鲁迅任教的厦门大学仍然是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写文言文。

这些封建复古逆流又都“螺旋”回来了。

鲁迅到厦门之后,十分失望。

在他离开厦门之前,曾和学生们在南普陀照了一张相片,他选了一个有洋灰墓地的地方作为背景,表示他要埋葬“过去”的决心。

后来他把这张照片收到他的杂文集《坟》里面去。

鲁迅收在《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就是回忆过去,总结教训,要埋葬那些陈腐的旧东西,不许它们复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鲁迅对准了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制度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但是他没有发议论,语言是非常含蓄的。

⑴先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名称谈起。

在第一段里作者说:“相传叫作百草园”,可见这百草园连一个正式名字都没有,而三味书屋是挂着匾的,它是经过先生们郑重命名的。

“草”是最无味的东西,读书有“三味”,可是从对这两个地方具体的描述,我们很清楚百草园有“百味”,所以作者说:“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三味书屋却是无味的,鲁迅就是这样含蓄地利用它们的名实不符,表示他的褒贬。

在第1段里鲁迅又用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个用词似乎矛盾的句子,暗示我们站在不同角度,对百草园不同的感受。

站在大人先生们(或不理解孩子们心理的人)的角度来看百草园确凿是杂草丛生的荒园,但是站在求知欲强好奇心盛的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它是个乐园,这在暗示我们两种人对这两个地方的两种态度。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与思考[论文]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与思考[论文]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与思考摘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当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造成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体制转型期,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

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鲁迅作品本身看,鲁迅作品之难当然还难在鲁迅文章的本身之难以读懂。

要走出这一困境,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系统性、整体性教学;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现状鲁迅作品阅读教学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仅鲁迅作品就有15篇,占阅读课文总数10%以上。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

但在当前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

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业已成为鲁迅作品教学的突出问题。

那么造成鲁迅教学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1.鲁迅作品教学现状1.1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

这种文化非常容易因追求新奇而被多少有些盲目偏激的青年所接受。

由于传统文化修养不深,再加上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安宁享乐几乎成了当代青年学生普遍的追求。

他们无法理解鲁迅,觉得鲁迅活得太痛苦,似乎鲁迅一生都沉浸在思考与孤独之中,而鲁迅所思考的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离他们太远,读鲁迅的书太沉重。

1.2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鲁迅作品被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长期偏向于从阶级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

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

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第一篇: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尊敬的评委和同学们: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

鲁迅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无可争议,他的作品和思想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将来也永远是中国文学和思想宝库中的精髓与宝贵遗产。

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不应该将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小学教材中删除。

我方将从以下四点来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鲁迅作品对中小学生写作具有借鉴性。

其笔法是现代小说的冷峻和中国传统文学的白描手法的结合,没有大起大落、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却常常有十分鲜明的人物性格;其论证技巧性强,只要有一个点,就可以通过这个点把它整个撕开,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鲁迅文章中有这么多值得中小学生去学习的技巧,为什么还要将其从中小学的课材中删除呢?第二,鲁迅是新文学的奠基者。

他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本转变,他的小说创作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艺术伟大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小说艺术的崭新时代。

当代中国因为鲁迅变得深刻,中国文学史因为鲁迅作品充满生机。

鲁迅的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其作品理应成为中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鲁迅精神从未过时。

当代中国依然需要鲁迅的风骨、文风和勇于“揭短”的批判精神。

在今天,我们一直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和培养个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这与鲁迅极力提倡的“立人”思想和个性解放的素质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对方辩友,您还能说鲁迅的思想基础过时了吗?第四,如果说鲁迅的文章太深,学生不易理解,那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学生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因为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学生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今天的学生对鲁迅的文章不理解,甚至于“厌倦”,难道要怪鲁迅吗?我方认为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把鲁迅那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误读成革命理想;文化语境被扭曲成政治语境,才使他的文章既丧失了审美性,也失去了多元价值的光芒。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在我们的小学时光里,有一个名字总是如雷贯耳,那就是鲁迅。

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竟然走进了小学教材,这可真是件值得说道说道的事儿。

还记得那时候,翻开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就那样赫然出现在眼前。

当时年纪小,不太懂鲁迅文字里的深意,只觉得那些文字好像有些晦涩难懂。

比如说,里面提到的何首乌、覆盆子,还有那神秘的美女蛇的传说,对于小小的我们来说,既新奇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在下面却听得云里雾里。

什么“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一大段的描写,我们要背得滚瓜烂熟,可心里却在嘀咕:“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些花草树木和小虫子嘛。

”但随着老师一点点地剖析,带着我们去感受每一个字背后的画面,我们好像慢慢走进了那个充满生机的百草园。

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小的鲁迅在菜畦里穿梭,好奇地观察着每一株植物;看到他小心翼翼地去摘覆盆子,然后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听到了蝉在枝头欢快地歌唱,看到黄蜂在花丛中忙碌。

那些原本觉得普通的事物,突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还有那篇,一个脖子上戴着银项圈,手拿钢叉,在瓜地里勇敢刺猹的少年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多鲜活的场景啊!我们一边读着,一边想象着那个夜晚,那片瓜地,那个勇敢的少年。

当时,为了理解这些文章,我们可没少下功夫。

课后的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个都不能少。

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语的意思,我们能争得面红耳赤。

还记得有一次,小组讨论“其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还是老师出马,给我们解释清楚,这才罢休。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

鲁迅被选入小学教材的作文一提到鲁迅,那可是大名鼎鼎啊!对于咱们这一代以及后面的孩子们来说,鲁迅的文章能被选入小学教材,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

记得我小时候上小学,那时候翻开语文课本,冷不丁就会看到鲁迅的文章。

一开始,真有点懵,感觉他的文字和平时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有点深奥,有点严肃。

可随着老师的讲解,慢慢地,我好像能走进那个由鲁迅构建的独特世界了。

就说这篇吧,里面对百草园的描写,那叫一个细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瞧瞧,这一段写得多生动!那菜畦的碧绿、石井栏的光滑,仿佛就在眼前。

还有那些小昆虫们,一个个都像是活灵活现的小伙伴,在百草园里尽情玩耍。

我当时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园子里了,跟着鲁迅一起探索着其中的奥秘。

老师给我们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那叫一个绘声绘色。

她说鲁迅写这些,不仅仅是在写一个园子,更是在写他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我们这些小毛孩,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但心里其实已经对那个神奇的百草园充满了向往。

还有,那个脖子上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闰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画面感简直绝了!我都能想象出闰土那勇敢又敏捷的样子。

每次读到这儿,我都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么一个厉害的朋友,一起在瓜地里玩耍,那该多好啊!鲁迅的文字,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有点难懂,但一旦读懂了,就会发现其中的魅力。

他对人物的描写,那真是入木三分。

1到6年级语文鲁迅的文章

1到6年级语文鲁迅的文章

1到6年级语文鲁迅的文章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他的文章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而著称。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中,鲁迅的文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一到六年级的角度出发,介绍几篇适合学生阅读的鲁迅的文章。

一年级:《自题小像》《自题小像》是鲁迅的一篇小品文,通过自嘲和自我介绍的方式,展现了鲁迅对个人形象的无所谓态度。

这篇文章语言简单明了,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来了解鲁迅的幽默风格和独到的思考方式。

二年级:《故乡》《故乡》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极强的个人感受描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既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钟爱,又能够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三年级:《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随笔集,其中每一篇都记录了他的童年回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这本书中的文章篇幅较长,语言较为复杂,适合三年级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进行阅读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童年回忆,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并且对当代社会现象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四年级:《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描述了一个疯狂而扭曲的世界。

这篇小说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感受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普通人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篇长篇小说,以主人公阿Q的形象来讽刺中国人民传统观念中的软弱和虚伪。

这篇小说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对近代社会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六年级:《彷徨》《彷徨》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困惑和彷徨中度过的一段时光。

这篇文章可以引发学生对成长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对人生困惑的理解和鼓励。

鲁迅的文章踢出语文

鲁迅的文章踢出语文

鲁迅的作品被移出语文教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时代性太强:鲁迅的作品多创作于近现代,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和人物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引起当今中学生的共鸣。

文字晦涩难懂:鲁迅的作品语言较为独特,用词较为生僻,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难度较大。

教育改革和减负政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的实施,教材的编纂者认为鲁迅的作品难度较大,不适合大量收录在中学教材中。

价值观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鲁迅的作品中所描述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被当今中学生所接受。

尽管鲁迅的作品被移出语文教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再重要或没有价值。

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鲁迅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选修课等方式来学习和欣赏。

同时,教育者和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思考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

不宜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绍兴一中

不宜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绍兴一中

不宜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绍兴一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编入鲁迅的文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文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

这样算起来,现在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共有鲁迅文章14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在中学6年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属鲁迅作品了。

其他著名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以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

以前的教材中,鲁迅作品还要多。

在不同时期(有时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除上述文章外,还有以下作品先后见于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一件小事》《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最先和最后》《非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铸剑》《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__的变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三月的租界》《狂人日记》《范爱农》《雪》《人生识字糊涂始》《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自传》《流产与断种》等。

鲁迅作品固然可以进中学教材,但像现在这样一选就是十几篇,理由并不是十分充足的。

更令人奇怪的是所选篇目又多集中在《呐喊》这本小说集里。

这本小说集,包括《(呐喊)自序》共有15篇作品,而现在选人的就有5篇,占了整个集子的1/3。

中学语文课本上选了这么多鲁迅作品,鲁迅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不会同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作品适不适合中学生读,在《不是信》一文中就曾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记得曾在报上发表过。

”就拿《呐喊》来说,这本集子是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的。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

解决初中鲁迅教学难的拙见摘要:现在,在中学教材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鲁迅教学难”,对此,不少学者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主张删掉初中的鲁迅作品;有的主张应加多鲁迅的文章,然而,他们的争论都只仅仅停留在“删与不删”的层面上,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结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对此,我从编写教材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拙见。

关键词:初中;鲁迅作品;教学难;拙见当下,在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学习的难点。

众多语文老师不知从何处着手讲解鲁迅的作品,更不知怎么讲解才能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深刻思想,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而学生更是觉得鲁迅文章难读,不仅文字拗口,意思更难懂,更别说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了。

因此,出现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不必花更多的精力,能懂则懂,不强求。

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亲自到学校考察过,他们不知道,在中学的考试中鲁迅作品出现的机率达到了80%,这不得不促使学生们学习。

在这里我们尚且抛弃那些对鲁迅不纪念的说法,从实际的需要就能明白其作品的重要性,更别谈其深刻的革命性、哲理性了!对于一个离我们时代很远的人物的作品在理解上是肯定不能到达当时的效果的,因为我们离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距离,不懂得当时的社会,不能理解当时人的思想。

于是有的学者提出初中教育中抛弃鲁迅作品的学习。

事实证明,这种设想又是不现实的。

对于我国文化巨人的作品怎能完全抛弃呢?面对这种困境,鄙人对此问题有以下解决拙见。

主要从三大部分着手:一是教材的编选,二、具体的鲁迅教学。

三、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新课标的形式下,对于鲁迅作品在选择上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水平而选取,其中学生不仅仅以城市为主,应考虑到乡村学校,在选取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糙的淘汰,把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又难懂的作品首先排除,然后根据近几年所选取的鲁迅作品列出一张清单,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学校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得出哪些作品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然后选编入教材。

鲁迅的作品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作文

鲁迅的作品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作文

鲁迅的作品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作品校园面临尴尬境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而著称,曾激荡着一代代青思想灵魂。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的作品972362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现在有几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就是说中学生怕学鲁迅的作品,不喜欢鲁迅作品,我认为,这不是事实,这个说法没有根据的。

它扰乱了视听,应当澄清。

顺口溜把鲁迅作品和文言文、写作文放在一起来说,无非是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懂、难学。

实际上,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并不难懂。

就上海现行的范守纲先生主编的初中教材来说,鲁迅的诗文共七篇,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自题小像》、《自嘲》。

前五篇,都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

而且都是用纯净的白话写的。

现在的初中生是完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

其中比较深的思想内涵以至哲理,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也是可以深浅不同地领悟的。

有个别的用词、句式(如“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与现在的普通话的习惯不大一样,学生读起来会感到有点晦涩,但实际上构不成多大障碍。

后两首旧体诗,与教材中的许多古代诗文相比,也不算难,而且这两首诗,脍炙人口,不少初中生原先已有印象,听到过“风雨如磐闇故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因此并不难接受。

初中的教材没有选鲁迅的杂文,高中的教材中选了几篇,如《未有天才之前》、《拿来主义》和富于杂文色彩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

鲁迅的杂文由于写作背景比较复杂,语言表达曲折、含蓄,思辨性强,观点深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估计太低。

我从2001年以来,一直在编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听过一些课,开过一些座谈会。

我亲耳听到有一位高中生说,鲁迅的文章好像是在写现在,好像是针对现在说的,认为鲁迅的文章有预见性、前瞻性。

对鲁迅作品撤退语文教材的看法

对鲁迅作品撤退语文教材的看法

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看法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

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语文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一次引起热议,支持与反对者众说纷纭。

支持鲁迅作品淡出语文教材的观点是认为鲁迅文章难教、难学、难考,中小学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

鲁迅的批判精神值得称赞,但他有时候却过于偏激,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

“中小学生应该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比较地来读,才能了解时代背景和真实历史。

鲁迅时期可谓群星灿烂,有梁启超、胡适、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谢冰莹、梁实秋等诸多著名作家,还有已选入语文教材的冰心、朱自清等。

不同年龄的学生可有不同的选择,尤其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应该多读一些充满人情味和爱的作品,而不是从小学得过于尖刻,对所有事情都带有成见。

因此,他们主张与其让孩子早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受宫崎峻、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的感受,由浅入深更接地气。

这样的语文教材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另一种呼声则认为:读不读鲁迅,教材中选不选鲁迅的文章,是关乎我们民族精神文明、提高我们民族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大事,切不可忽视,更不可删除。

对于这几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逐渐去鲁迅化’很值得警惕。

例如《阿Q正传》中阿Q 的精神胜利法、《药》中华老栓的愚昧、《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迂腐……鲁迅用辛辣的笔触揭示了这些铁屋子里的人的麻木和冷漠,并对这些国民的弱点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学习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才能体现语文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重视。

他们还认为,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

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鲁迅作品难学难教这是现时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据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不愿学习鲁迅作品;一部分语文老师也说,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

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鲁迅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现在很多中学生不读鲁迅,我觉得这可能是受了一种暗示的作用。

这暗示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说:你们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你们无法读懂。

再有一种则在说:你们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你们不该去读。

在这两大读鲁迅主流的影响作用下,加之遇到一些诸如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问题,就会让人觉得鲁迅作品不好,而不愿学。

如果在一片否定或者怀疑的声音中去学(教)鲁迅的作品,那无异于带着枷锁跳舞,这也将直接降低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运行,在语文教育观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出困惑,找出对策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一、鲁迅及其作品的地位、影响鲁迅是不会被中华民族忘记的,他,真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表征。

鲁迅,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精神。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每个学期都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

发现不管是在旧的教学体制还是新的课程改革下,在不同的中语版本中,鲁迅作品入选的数量之多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风筝》;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诗歌《雪》等等。

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透过个别典型现象引发的困惑与辩证思考尽管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系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质疑、教师讨论甚至家长困惑,引发了我们的辩证思考。

鲁迅先生的作品难读作文提纲

鲁迅先生的作品难读作文提纲

鲁迅先生的作品难读作文提纲
《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难读这件事》
咱就说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吧,那可真是有点难读啊!嘿,你还别不信。

有一次啊,我兴致勃勃地拿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准备好好拜读一番。

我坐在那舒适的椅子上,调整好姿势,开始看呀。

结果呢,哎呀妈呀,看了没几页,就被那密密麻麻的字和一些不太好理解的句子给搞懵了。

有的词语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感觉像在看天书一样。

我就使劲儿琢磨,这个字在这里到底是啥用意呢,那句话到底想表达个啥呀。

看着看着我就脑子开始混乱,眼皮也开始打架了,差点就昏睡过去。

我心想,这鲁迅先生的作品咋就这么难啃呢!但咱也不能轻易放弃呀,我强打精神继续看,可还是感觉云里雾里的,真的是太让我抓狂啦!
哎,怪不得大家都说鲁迅先生的作品难读呢,通过我这次的亲身体验,可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呀!看来呀,要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还真得下一番功夫,要多查资料,多思考,慢慢去品味才行呐。

不然呀,真的只能是望而却步喽。

以后呀,我可得做好充分准备再来挑战这些作品啦!。

最难理解的课文

最难理解的课文

最难理解的课文
最难理解的课文往往取决于读者的背景知识、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等因素,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以下列举几篇在中国语文教育中被认为有一定难度的课文: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虚伪,对于初中或高中生来说,理解其中深层次的社会批判和讽刺意味有一定的难度。

朱自清《背影》:虽然语言相对朴实,但其蕴含的父子深情和人生哲理,特别是对细微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对于一些年轻学生来说,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共鸣才能深入理解。

庄子《逍遥游》: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庄子的主要作品,《逍遥游》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想和浪漫的想象力,尤其是对“无待”自由境界的描述,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其超脱世俗束缚的精神追求具有一定挑战。

钱钟书《围城》某些篇章:这部作品的语言幽默机智,富含讽刺和双关,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剖析深入透彻,但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艺术,使得部分章节对青少年读者而言可能存在理解难度。

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古文:如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由于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与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加上文中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寓意,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当然,随着教育方式的进步和教学资源的丰富,老师们往往会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这些经典课文的内涵。

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咬文嚼字。在我...

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咬文嚼字。在我...

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咬文嚼字。

在我上课中最让我难教的是鲁迅的课文,鲁迅写得作品往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味作品谈不上,只能说学习理解课文,很受不了得是有的学生咬文嚼字钻牛角尖。

学习鲁迅写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主要是刻画了一个愚昧迷信、不识字断文、无名无姓地位低下的保姆,分析人物形象是个难点也可以说是培养写作的基础。

有这样一个句子“.“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

“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放,就炸了!”(这句话带有夸张的色彩。

一方面阿长为表现自己的神力编制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表现处阿长的粗俗,又使人看到了啊长的无知,淳朴。

)理解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在笑“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这个内容,觉得作者写得这些不雅,觉得很搞笑没有理解这样塑造人物突出阿长的无知淳朴,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点拨学生联系介绍阿长的内容就能理解这样写更能凸显阿长的无知淳朴粗俗,还有写阿长懂很多的规矩,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没有突出阿长的无知、粗俗和性格,我是这样说的,她作为下人做的任务,从阿长问我要吉利话和吃福橘的这个地方也看出阿长的愚昧,认为有了吉利话和吃了福橘就能一年平安稳稳当当。

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读这个部分,小组里谈论自己读后的体会,再在班里分享。

除了学习课文理解句子随机点拨,还有在口头作为里、书面作文了也有。

写人物作文的时候,先说说你想构造什么样的人,比如病人、英雄、奸商、强盗等如果写病人的,可以提示生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作品里有描写病态人物的怎么写得说一说,例如写《老王》病态的一些词句: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写《芦花荡》塑造英雄的等,可以借鉴,但是要符合你塑造的人物形象,适合你的作文内容。

鲁迅的语文-有难度的跨越

鲁迅的语文-有难度的跨越

鲁迅的语文:有难度的跨越基础教育中的“鲁迅语文”在最近10来年争议很多。

围绕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选文的种种变化,关于鲁迅作品所谓种种不适合于基础语文教育的观点也层出不穷:不规范、晦涩、不切合时代要求等等。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语文教学杂志上,对鲁迅作品进行“语言纠偏”的论文不时出现,所谓:“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可师法之处确实甚多。

但是,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六十多年了,若以当代之语法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标准――来衡量其作品,则其作品有些不够完美了。

”有人还具体作出了概括归纳,得出诸如字词使用不规范、句子搭配欠佳、复杂句太生硬、人物语言夹带书面语、古语、残留“日本味”、翻译腔之类。

如果说囿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某些安全考虑,纸质期刊上刊发的这类言论还数量有限,措辞节制,那么出现在互联网与自媒体上的批评言论则数量巨大,且无所顾忌。

“鲁迅在造句方面是个大笨蛋”这样的标题已属常态。

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对“鲁迅语文”价值的质疑和挑剔又往往与另外一种文化动向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国学热”升温的氛围之中,我们将鲁迅当作背弃传统、损伤所谓母语教育的典型。

例如有“国学院长”与“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尖锐地提出:“鲁迅的文字佶屈聱牙,是失败的文学尝试,学生不爱读,教师不爱讲,却偏偏是教师、学生绕不过去的大山,岂非咄咄怪事?”“母语教育必须回到几千年来教育的正轨上来,即通过念诵的方法学习古代经典,用对对子、作文等方式训练其母语运用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亲近母语,更能亲近中国传统文化。

”“说实在的,白话文还用得着学吗?”将“鲁迅语文”当作破坏传统文化的典型也就是视鲁迅的语言为白话文的典型,这样的逻辑虽然未必代表了鲁迅质疑者的共同逻辑,但是,我们却能够进一步发现,对“鲁迅语文”的批评却绝对不是最近10多年的新鲜事,回看近一个世纪的鲁迅研究史,我们既能够在沈雁冰、瞿秋白、毛泽东等处读到对鲁迅思想的大力肯定,在李长之等处读到对鲁迅文体、语言的赞扬,但也能够在梁实秋、创造社同仁那里发现种种的语言文体批评,一句话,对“鲁迅语文”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其实一直都存在明显的分歧,而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人们对鲁迅语文的分析都离不开文言/白话、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这样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有些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难度偏大
最近重读鲁迅的文章,又有新的体会。

我查了一下,小学课本中收录鲁迅的文章,只有一篇《少年闰土》,初中课本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轮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等。

其实读这些文章,倒也不是太过于难懂,但是对于人生阅历较浅的中小学生来讲,还是缺乏一些品味它的生活底蕴。

比如孔乙己,学生当然是可以看懂的,
这个没问题,但是要深刻的理解,设身处地去揣摩主人公的心态,去理解当时
那个社会,就不是太容易了。

再比如少年闰土,内容也并不复杂,是讲两个小伙伴很早就认识,小时候还一
起玩,等到后来长大,人生境遇不同,生命轨迹各异,两个人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么生分,还夹杂着岁月的辛酸和沧桑。

这一份情感,小学生能深切地理
解吗?
等到高中之时,一些更加深刻的文章,都收录进来了,《呐喊》自序、《祝福》、《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其实这些文章,都需要深厚
的历史知识和情怀,长期积累的文化认知,对时代背景的熟知,才能读懂读透,我到现在重读这些文章,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得反复读反复看才慢慢
品出真滋味。

我的意思倒不是说学生读不懂内容讲的是什么,其实这个谁都很快会理解,问
题在于能够品出它的深层的背景和底色,这个是很难的。

再延伸一点来说,其
实中小学时学过的很多文章,都是历代流传下来最著名、最富有哲理、最精彩
的华章,但是那时候我们毕竟小,即便再聪明,你的智慧、你的阅历与理解,
都还是很有限的。

其实对于中小学学过的文章,很有必要回头再熟读一遍,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些深刻而精彩的作品,都被我们那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了解过了,然后
在我们的认知中,总觉得这些我们都学过了,知道了,根本没有再看的必要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市面上那么多书籍,你要找一本汇聚中小学文章名篇的专著,还真不容易,因
为大家都觉得那个太简单了,人人皆知,没有必要印制。

现在重读鲁迅的《祝福》、《药》、《阿Q正传》等作品,依然感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仿佛都意
味深长、有所特指,余味无穷,看而不厌,每一个句子的背后,似乎都藏着故事,藏着一个时代的背景,藏着某种象征和隐喻,这正是鲁迅文章的深刻与特
别之处。

经典之文就是那些何时去读,都不会过时,直指人性、直达人心的文字,它跨
越了时间的局限,提炼了普遍而长久的社会道理,每个时代每个人拿起它来读,都觉得说的正是现代,说的正是身边的人。

但终究还是需要你的人生阅历来支
撑你对作品的理解。

鲁迅先生的一部分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还是太深了一些,不太适宜放在初中和小学的课本里,他们的理解能力可能还达不到。

至于高中往上阶段,则可以慢慢接触,并且这一类文章,因为经典,适宜常看常思,每一次总有新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