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合集下载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备。 最后,通 读本 书,作 者的 一 些 观 点
对我也 深受 启 发。如:评 价 一 种 思 想、 学术路径的好坏,应当从当时的社会政 治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的实际构成出发, 而不能离 开 特 定 的 环 境 和 思 想 文 化 结 构去孤立地、绝对地断定孰是孰非。这 使得我们今后在看待问题、研究问题或 某个现象的时候,应该多角度、多维度、 多方面 的 去 思 考 研 究。 近 现 代 政 治 思 想的产生 形 成 发 展 基 本 上 和 近 代 中 国 的衰落同步进行,由于中国近现代思想 家们处于空前动荡的年代,就必须投入 到等待他们的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他们 的思 想 也 只 得 跟 着 瞬 息 万 变 的 社 会 局势。
国内背景,中 国 政 治 思 想 的 变 迁 离 不开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自 身 的 因 素。 对 于 西方输入 人 现 代 价 值 有 着 顽 强 的 排 斥 因素,在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思想的影 响下,君权之上、伦理本位的思维 模 式 很难跳出专制主义的桎梏,很难做到客 观、独立的讨论政治问题。尽管对于外 来的挑战有着不适应的因素,但其思想 变革的内在动力,如:儒家思想本 身 就 存在着一些否定专制、强调民本和个人 独立的 因 素。对 于 背 景 的 分 析 使 我 们 多方位、多角度的看待中国政治思想的
再者,对 各 个 思 想 做 客 观 的 介 绍。 无论是龚自珍社会批判的思想,抨击封 建专制制度;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 想;太平天国平等、正义的思想;资产阶 级改改良派的思想,它们的产生都对社 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 具有历 史 局 限 性。任 何 一 种 思 想 都 是 历史潮河中的一部分,一起构成了中国 近现代 政 治 思 想 史 的 蓝 图。 比 如 早 期 的改良思想家们鼓吹天赋人权思想、反 对君主专制,进一步从人权的角度分析 西方与 中 国 强 弱 不 同 的 原 因。他 们 还 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商战 固本,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在 思想上没有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 想那么系统那么成熟,内部观点也有矛 盾。尽管 他 们 是 洋 务 派 思 想 到 康 梁 维 新变法思想之间的一个过度形态,但他 们的思想 为 改 良 主 义 思 想 高 潮 的 到 来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读后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实践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一书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介绍和分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主张以仁义为政治准则;道家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法家则重视法制和严明的法律规范,主张以法治国。

这些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在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们以仁爱之心相待,以礼义之道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之道为思维方式,以诚信之道为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风貌。

另外,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我也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强调的仁爱、礼义、智慧、诚信等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倡导仁爱之心,推崇礼义之道,弘扬智慧之道,践行诚信之道,以此来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是一本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体会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凯里学院赵文敏通过半个多月的在线学习,有幸聆听葛荃和孙晓春两位教授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看法,虽然由于工作和教学的关系,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有点囫囵吞枣之感,没有能全部消化两位教授的讲课内容,但总体感觉到收获不小。

下面结合两位教授的讲解内容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思考,谈谈个人的感受。

首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必须掌握好课程深浅难易的分寸。

这门课程一般不是面向哲学专业的同学,它只是从政治的角度,较为简单地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思想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很大程度上只是让学生在了解先贤思想的同时,能够培养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其并不是要学生对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及其知识结构和水平,对古人思想能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启发学生对这些思想的来源及影响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味地求深或是一味用一些古语来和学生进行交流,显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这门课程深浅难易的把握,就是考验授课老师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从而才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中各种政治思想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同样考验的是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结构的驾驭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某一种思想或某一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绝对不是破天荒地产生的,而是后人在认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后进行发展和推进的。

因此,在前人和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思想上的对话与沟通。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尤其是儒家思想,前后纵贯两千四百多年,一直得到后人的传承与发展,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贾谊、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和“礼”都贯穿始终,这些应该成为认识儒家思想的关键词,从中了解到儒家思想在面对自身发展困境时是怎样进行调适和发展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_的心得体会

中国政治思想史_的心得体会

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心得体会站在历史的长河遥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

我们吸收和继承着古人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我们摈弃和批判着落后思想展望明天。

谈到中国政治思想,我们无论如何都会从记忆里找出那深刻了脑海的常识,儒家孔子的“仁、义、礼、智”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的“依法治国”“以刑去刑”……中国古人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璀璨的历史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也将永远以其独特的姿态闪烁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不断的指引着中国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今天的我们越来越西方化,西方的经济体制好,西方的政治制度好……各种吹捧西方的舆论异常活跃,而在鼓吹背后,祖先的许多智慧结晶,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仅存的传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摇摇欲坠,遥想当年那些引起西方瞻仰的古代政治思想,现如今又会被多少人嗤之以鼻?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人智慧,现如今又多少人懂?多少人用?渐行渐远的儒道法墨思想是否也正如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那样肤浅?其实不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礼治”、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不正贯穿了中国的历史,至今仍然延用么?社会的进步没有缺少史人的指导,社会的复杂关系,人类的微妙情感其实也正是恪守了“礼治”“兼爱”等各种育人的原理,而当代人很多的将社会的各种丑陋现象上溯为前人留下的弊病,对各种文化大肆的抨击和批判,而我们不能遗忘的历史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孔子的严重的批判,认为孔子没有民主,没有科学,从而彻底的去否定孔子,这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摧残。

而纵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却不能痛改前非,至今仍有人全盘否定中国的政治思想,认为那是历史遗留的垃圾,从而对西方的那一套所谓的文明极力的吹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啊?纵观历史,中国被称为世界的文明古国,考究其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是傲然璀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更是犹如万古明灯,照亮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富强而奋斗。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啊,我就感觉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博学的导游,在时间的长河里穿梭,从先秦诸子一路走到晚清的思想家们。

先秦那时候可热闹了,诸子百家就像一群各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思想的江湖里“大打出手”。

孔夫子站在那儿,温文尔雅地讲着“仁”,那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境界,就像给混乱的社会开了一剂温柔的药方,希望大家都能当个好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

墨家呢,他们就像一群充满热血的侠义之士,讲“兼爱”“非攻”,感觉就是在呼吁大家放下争斗,一起爱来爱去的,多和谐。

道家又不一样了,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看透尘世的隐士,说“无为而治”,仿佛在告诉统治者们,别瞎折腾,让大自然和老百姓自己按照规律发展就好,这种思想就像是给忙碌又混乱的政治生活泼了一盆凉水,让人冷静下来。

然后到了汉朝,董仲舒这个“思想魔法师”把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揉在一起,弄出了个适应大一统王朝的新思想体系。

这就像是给儒家思想穿上了一身华丽的新衣服,让它登上了政治思想舞台的C位,而且一坐就是好多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思想闪光点。

不过有时候也觉得那些思想家们挺不容易的,要在封建王朝的大框架下,努力地给统治者出主意,又想让老百姓过得好点。

就像走钢丝一样,一边得讨好上面,一边还得顾着下面的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以前我觉得古代的政治思想可能就是一些干巴巴的教条,但是萧公权先生这么一梳理,我才发现每一种思想背后都有当时社会的影子,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比如说在乱世的时候,法家思想可能就比较受重视,因为需要严刑峻法来稳定社会秩序;而在太平盛世,儒家的那种道德教化的思想就更流行,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而且啊,我还发现中国的政治思想有着很强的传承性。

后代的思想家往往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思考,虽然有时候会批判前人的观点,但也都是在那个思想脉络里的一种发展。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书为政治思想史,正如其序言,所说。

一部政治思想史,不仅在于记录各种言论与历史片断,更在于通过重述政治及政治思想的变迁,获得深刻的政治洞察与在思想领悟。

从书中可见其精神脉络。

但相应的是,由于想要展示政治思想的变迁,加上作者中文系的出身,使得它在思想上的描述有些凌乱了。

也未尝不是一种特色。

并非一味地按照朝代介绍其主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通过政治变迁的脉络,来时刻反思如何拥有现代化的政治。

反思历史上哪些事件和时间节点是具有现代性政治的。

我们的政治从远古开始,久远的几位有名的帝皇,留给我们的政治观念并不多。

但其中可知的是:为天下,公事,比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当然,此时的天下含义仍尤其的狭隘。

但从起流传的精神可以看出古典政治的风范。

黄帝推崇黄老之术,此为君面南墙之术。

此时的道术指的是统治之术,也并非后世的老庄之学。

老庄的避世精神真正的流传是从魏晋时开始。

及至夏商周三代,可谓古典政治的开端。

此时中国的贵族。

书中一种观点讲得很好,君主对人民的维护来自于内心的怜悯,是那种天生的优越感带给他们的对下层人民的怜悯之心。

正是这种世代传承的高贵感,构成了贵族的精神和道德感和荣誉感。

我们今天一味地抨击贵族并不合适。

这种精神在西方社会里流传至今,构成了上层社会道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中国,早已经消失不见。

自从蛮族入侵,蛮族政治的实行,我们的贵族精神彻底的失去了。

宋襄公遵守贵族的战场礼仪,在今天看来殊为可笑,早在春秋战国远去之后,就遭到了人的耻笑。

贵族精神的失落,也代表着古典政治的失落。

它本当有更好的传承或者更好的变化形式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影响至今天。

其思想根源皆可从此寻到。

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西周传统的礼仪社会,经过了一个大的战乱和更替,形成了法的社会管理体制。

及至秦一统天下。

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就已经无法回头了。

在一个广阔的平原地区,人数众多,又怎么能形成其他种类的政治体制呢?我们经历明清的政治落后难免会兴起探寻西方政治发展以及起源的想法。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坐上一艘晃晃悠悠的小船,一路看两岸的奇景。

最开始接触那些古老的政治思想时,感觉像是在跟一群穿着长袍马褂、满脸严肃的老夫子对话。

比如说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这可是个超级大“门派”。

孔子天天念叨着“仁”,就像个老父亲一样,苦口婆心地跟弟子们说:“你们呀,要做个仁人,要有爱心,要对别人好。

”这放在政治上呢,就是君主得有仁德,要爱护百姓。

君主就像一家之主,百姓就是家庭成员,如果君主不仁德,就像家长天天打骂孩子,那这个家肯定乱套。

我就想啊,这孔子在当时到处碰壁,肯定心里特委屈,觉得这些诸侯怎么都不听劝呢。

再看孟子,他比孔子还激进一点。

孟子那是相当硬气,跟君主说话都像在教训小孩子。

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就像一颗炸弹。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君主听到这个理论时脸都绿了,心说:“你这小子,怎么把百姓看得比我还重呢?”可孟子才不管呢,他就觉得百姓才是根本,君主不过是为百姓服务的。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员工才是根基,老板得为员工谋福利,要是老板只想着自己吃喝玩乐,不顾员工死活,那这个公司迟早得垮。

法家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了。

韩非子他们这群法家的人,就像一群严厉的教官。

他们觉得人性本恶,所以要用严刑峻法来管理。

这就像学校里那些特别严格的老师,只要你犯错,就给你严厉的惩罚。

在政治上,法家主张君主集权,用法术势来驾驭臣民。

秦国就是靠法家思想强大起来的,可也因为太严苛了,最后百姓受不了,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被紧紧地勒着脖子,最后肯定会断气的。

道家呢,又特别潇洒。

老子和庄子就像两个看破红尘的隐士。

他们觉得政治啊,最好是无为而治。

政府别老是瞎折腾,就像大自然一样,让百姓自己按照规律发展。

这就像养植物,你要是天天拔苗助长,肯定把苗都弄死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然后就别管了,它自己就会长得很好。

我觉得道家这种思想在战争之后或者社会动荡之后特别适用,让百姓休养生息。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哎呀,说起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我可真是有点话要说。

这书啊,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不过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没打算看,毕竟政治思想史听起来就挺枯燥的。

但你知道的,有时候人就是得逼自己一把,不是吗?我记得那天,阳光正好,我坐在咖啡馆的角落里,手里拿着这本书,心里想着:“好吧,今天就让我来挑战一下自己。

”我翻开书,第一页,第二页,慢慢地,我发现这书其实挺有意思的。

萧公权先生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政治思想,用大白话讲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他讲到孔子的时候,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而是说孔子就像个老邻居,总是喜欢在街头巷尾跟人聊天,讲些做人的道理。

这种描述,让我一下子就觉得孔子这人挺亲切的,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形象。

再比如,他谈到孟子的时候,也不是那种“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是说孟子就像个倔强的老头,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哪怕别人不理解。

这种描述,让我对孟子的印象一下子鲜活起来,觉得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书里还讲了很多其他的思想家,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每个人物都被萧公权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跟他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听他们辩论,看他们争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萧公权先生在书里提到了一个细节,他说老子出关的时候,守关的士兵问他:“你要去哪里?”老子回答:“我要去远方。

”士兵又问:“远方是哪里?”老子说:“我不知道,但我要去。

”这个细节,让我对老子的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那种超脱和对未知的探索,真的很打动我。

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我开始意识到,政治思想史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就像萧公权先生说的,这些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穿越了千年,依然在今天发挥着作用。

所以,如果你问我《中国政治思想史》这本书怎么样,我会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读后感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在这趟旅程中,我看到了古人在政治这片大舞台上各种精彩又复杂的“表演”。

一开始,我对那些古老的思想和制度感到特别头疼,感觉就像是面对一团乱麻,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比如说,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儒家提倡“仁政”,想让统治者当个大好人,用爱去治理国家;墨家就很仗义,讲究“兼爱”“非攻”,就像一群热血侠客,想让大家都平等相待,别老打仗。

可这些想法在当时那个乱世,就像一个个美好的童话,想要实现真的很难。

而且每个门派之间还互相掐架,都觉得自己的主张才是拯救天下的正道,这就像一群小孩在争谁的玩具更好玩一样,特别热闹。

再往后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就像给国家这辆大车套上了一副冰冷的铁缰绳。

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可是也太严厉了,老百姓都过得战战兢兢的,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样,一不小心就触犯法律了。

后来汉朝建立,汉初实行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这下可好,国家就像一个疲惫的旅人,终于能喘口气休息一下了。

政府不怎么插手老百姓的生活,大家都自由发展,经济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汉武帝的时候,董仲舒站了出来,像个超级推销员一样把儒家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然后推销给了汉武帝。

从此,儒家思想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一飞冲天,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大框,把各种有利于统治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特别强。

但是呢,它也有好的一面,它提倡的道德教育让社会有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就像给社会这个大花园围上了一道篱笆,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古代政治思想的长河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浪花”。

比如魏晋时期的玄学,那些文人雅士们整天讨论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什么“有无之辩”,感觉他们就像生活在云端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

读《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有感《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按照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习惯断限,截取近代百余年的后三十年即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段,对其间的重要政治思想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及价值作简介和简评。

因采用了逐一考察每一思朝的酝粮,兴起和发展或转折的体例,在上限上或许上推,如对无政府主义思潮,三民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的评述均追溯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

这是需要说明的一点。

第一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第一章,北洋军阀的封建主义专制。

本章节有三大内容,第一是:民国初年的复辟思想,主要讲述“尊孔复古”反动思潮的兴起。

民初尊孔复古舆论首先是由孔教会提倡的。

1912年10月,康有为和陈焕章等在北京建立孔教会,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孔教组织,总会设在北京,其借孔教以收笼人们思想之意图显然易见。

孔教会成立后,得到了袁世凯政府的批准与赞扬,并大力鼓吹孔孟之道,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要利用封建的纲常伦理控制和束缚人民的思想,阻碍民主思想的深入传播,为其政治上的独裁统治服务。

帝制复辟思潮的基本内容有三,第一是攻击和否定民主主义思想,肯定和颂扬封建的孔孟之道,宣扬非孔孟之道不能为立国之精神;第二是攻击民主共和制度不适于中国国情;第三是鼓吹君主制,宣扬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国。

由此可见,首先,帝制复辟思潮是中国社会政治进步的巨大阻力,其次这一反动思潮一段时间内污染并统治了中国思想界。

最后,由于人民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意识,帝制复辟思潮及其活动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第二是:封建军阀的“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第三是甲演派的政治主张。

(由于篇幅有限,故不详细评述)第二章,蒋介石集团的封建法西斯主义。

本章节有五大内容,第一是:蒋介石法西斯的出现,法西斯主义是十月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思潮,是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产阶级最反动的政治思想,它无固定的理论体系和哲学思想。

墨索里尼在《法西斯主义论》中是这样阐述的:第一,否认和反对和平。

第二,否认和反对马克思主义,深信英雄创造历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观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观后感

《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读书报告回顾历史,从中国第一场在封建帝制时代,由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发的发起的那场少有的大规模的参政议政的“公车上书”运动起,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以集体签名的“万言书”的形式开始发表政见,其核心思想就是想要借甲午战败的这个机会,来鼓吹变法与改良,对西方开放,以此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这其中包括引进西方的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废除中国的旧的科举制,正如其文中所述,“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

”“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还有康有为接下来写的《请开学校折》。

要是没有《公车上书》等系列的准备活动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运动,我们就很难想象会在一八九八年中国就设立了京师大学堂。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北大从其孕育之时起,就与中国的自由主义事业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没有自由的时候,北大的使命是争取自由;有了自由的时候,北大的使命就是捍卫自由。

当然这不仅仅是北大的使命,也是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使命。

这本名为《自由主义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的书通过重新的发掘相关的历史文献,全面的给我们再现了北大的传统与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与传承的具体情况,书中荟萃了北大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自由与人权问题,宪法和法治问题,政体问题,政党政治问题,革命观问题,所有制与市场经济问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问题,个人主义问题,教育思想问题等多个方面的自由主义的立场和主张。

从本书中可以观之,自由主义并不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它传入中国不过一百来年。

然而正如佛教传入中国一样,既然传入中国就必然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然而它的意义又远非佛教可以相比,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传入,指导着中国的仁人志士,中国才得以由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开始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

自由主义曾经有几十年是中国社会上的主流思潮之一,第一个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的就是曾经任北大校长的严复,他翻译了穆勒的《论自由》,但是因为“中文自由常常含有放诞,肆意,无忌惮等劣义”怕中国人不能理解自由的真谛而误解为可以“为放肆,为不法,为无礼”,于是他特地的费劲心思译了《群己权界论》这一本书,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自由的经典定义: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任何他愿意做的事情,但是必须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界限。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第一篇: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引言】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

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

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

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

【正文】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

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

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

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

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

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

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惊心动魄的历史。

我在阅读这段历史后,感受到了中国政治发展和变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近百年的政治史展示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从清朝的封建王朝到民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治体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转型。

这些转变不仅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政治史的读后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近百年的政治历程充满了内忧外患、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中国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不公的问题、政府腐败的现象等。

同时,国内外各种力量的角逐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国家战略,寻求国家发展的新路径。

而在阅读中国政治史后,我也感到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时展现出了坚定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市场经济改革、加强国家领导力和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等。

中国政府的努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在阅读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后,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中国政府在应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展现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表示敬佩。

同时,我也对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中国政治史的阅读让我更加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并对中国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做出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本让我眼界大开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政治思想的变革历程。

封建时代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社会秩序、君主专制和道德伦理。

而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中国政治思想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逐渐在中国得到关注和传播。

这些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我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密切关系。

中国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的背景和社会变革。

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受到了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政治思想史让我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和动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启迪。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内容范围自先秦至孙中山。

萧氏于绪论中提出中国政治思想史两种划分的标准:“思想演变之大势”与“思想之历史背景”。

他首先否定了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停滞论,并按“思想演变之大势”将政治思想史分为四个阶段:“创造时期”(自孔子降生至秦始皇统一,即所谓先秦时代)、“因袭时期”(自秦汉至宋元)、“转变时期”(自明初至清末)、“成熟时期”(自三民主义之成立至1940年本书完稿时)。

对于政治思想创造于晚周、先秦之时的原因,萧公权先生认为是两大主因:“社会组织之迅速变迁,与伟大思想家之适生其会而已。

”同时,萧氏亦指出“假使社会之进化甚速,政治之变革甚剧,则环境既殊,问题迭起,思想与之共变,亦能日新月异,与时消息。

不必得永久可用之真理,而自有继续不断之进步。

”但这里的疑问便是:为何吾国政治思想在萧氏所谓的“创造时期”之后的二千余年间便没有了“再创造”呢?而只是“因袭”、“转变”呢?萧公权先生对此也是有回答的,他认为是由于吾国政治思想一个异于西方的特点——“重实际而不尚玄理”——以及“由秦汉至明清二千余年之中,君统无改,社会少变。

”那这两者的原因又何在呢?萧氏并未作具体解答,只是一笔带过。

在我看来,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正因秦开创的君主(或皇帝)专制统一,而使得自秦以后的政论都是以专制政体和君道为中心的治术,更偏实际致用。

萧公权先生认为,孔子所提出的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政理和治术,但秦统一后的政治思想则绝大数为治术了。

但更为重要的是“君统无改,社会少变”的原因,此可称为中国历史的第一等大问题,我深感若无陈寅恪、钱宾四、何炳棣等历史大师之学识,绝不足以论之,更遑论我等学识尚浅的学子。

然冯芝生先师有云:“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以我所学,试提出其中一个原因的话,便是:科举制度及其产生的士绅阶层。

因为这个科举制度是打通了政府与社会的一条路,使得民众有自下向上流动的空间,更为依附和尊奉王朝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刚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这书听起来就很“学术”,会不会读起来像啃干巴巴的馒头一样难受呢?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发现别有洞天。

书中那些古代思想家们就像一个个鲜活的人站在我面前。

孔子就像一个特别执着的老夫子,到处传播他的“仁政”思想,感觉他就是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一心想着怎么让国君实行善政,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的那套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以前觉得有点刻板,可在萧公权先生的解读下,好像也能理解这是孔子为了构建一个有序社会的一种努力。

然后是法家的那些人物,他们就像是一群很务实的“改革派”。

商鞅变法那劲头,感觉就是一个猛人,想着用严厉的法律来迅速让国家强大起来。

他们眼里,规则就是要强硬,这样才能让大家听话,国家才能高效运转。

不过也有点像那种很严厉的班主任,虽然学生成绩可能会变好,但大家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的。

读到后来,我发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就像一场热闹的接力赛。

每个学派都接过前一棒,然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加上自己的想法再跑一段。

而且这些思想之间还经常互相吵架、互相融合。

就像儒家和法家,一开始感觉水火不容,儒家讲究道德感化,法家讲究严刑峻法。

可是到了后来,汉朝的时候不就搞了个“外儒内法”嘛,这就像是把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衣服给缝一块儿了,还穿出了新花样。

萧公权先生写这本书的方式也特别棒。

他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这些思想,而是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

就像看电影一样,先给你展示一下那个时代的大舞台,什么诸侯混战啦,老百姓生活困苦啦,然后再让这些思想家们登场。

这样一下子就能明白为啥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一个在古代政治思想大观园里逛了一圈的游客。

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局限。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能把古代这些好的思想,像“民本”思想之类的,和现代的一些理念好好融合融合,说不定能创造出更适合咱们中国的发展模式呢。

而且,了解了这些思想的发展脉络,再看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就好像有了一种从历史深处照过来的光,能让我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的热闹。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会不会是那种超级枯燥,看几页就能让人呼呼大睡的学术专著呢?事实证明我小瞧它了。

萧公权先生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导游,带着我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丛林里穿梭。

一会儿是孔子那充满仁爱和秩序的儒家世界,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大家庭,大家都彬彬有礼,互相尊重,孔子就像那个智慧的大家长,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治国。

再一会儿又到了老子那玄之又玄的道家天地,就像进入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无为而治”这个概念就像一阵清风,吹得我晕乎乎的,又觉得特别有深意,原来不瞎折腾也是一种治国的高招呢。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在罗列各个思想家的观点,那简直是一场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赛。

就拿儒家和法家来说吧,儒家讲道德感化,就像用温暖的阳光慢慢融化冰块;法家则是挥舞着严厉的律法宝剑,像是秋风扫落叶一样,要快速地建立起社会秩序。

萧公权先生把这两种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描写得就像武林高手过招,让我看得热血沸腾,一会儿觉得儒家的方法好温柔、好人性化,一会儿又觉得法家在乱世中好像更能迅速起效。

而且,萧公权先生在讲述这些思想的时候,还巧妙地把它们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这就好比看电影的时候,你不仅看到了主角们的精彩表演,还看到了整个舞台的布置、灯光效果,一下子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演。

比如说在讲汉朝董仲舒的思想时,就提到了当时大一统的政治需求,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让它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就像是给儒家思想穿上了一身华丽的政治礼服,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思想也是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变装的啊。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调皮”,因为它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知识海洋里快要溺水的人,拼命地划水想跟上萧公权先生的节奏。

那些密密麻麻的论述和引用的文献,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跳来跳去,搞得我有点眼花缭乱。

但是呢,当我好不容易把一个章节读懂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是征服了一座小山丘,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

中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权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有点犯嘀咕,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干巴巴、充满学术术语,让人看几页就想打瞌睡的书呢?还真不是。

萧公权先生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伯伯,他把那些古老又深奥的政治思想,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

读着读着,我发现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很呐。

从先秦诸子百家开始,就像一场超级大辩论,儒家倡导的“仁政”,感觉就像给政治披上了一件温暖的外套,充满了人文关怀,统治者要是能按照这个来,那简直就是大家心中的理想君主。

可是道家呢,又有点“仙风道骨”,主张无为而治,好像在说:“你们都别瞎折腾,让世界按照自然的规律走就好了。

”这就好比是在一群积极分子当中的那个淡定哥,别有一番风味。

再往后看,法家就像是严厉的教导主任,提出以法治国,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谁要是不听话,那就得挨板子。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就像是一把利刃,能够快速地让国家建立起秩序。

这把利刃要是用得不好,也容易伤着自己。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朝代又有不同的思想侧重。

有时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整个社会就像被儒家的“礼”给包裹起来一样,大家都规规矩矩的。

但是呢,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又不可能完全只依靠一种思想,往往是几种思想互相交融、互相博弈。

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感觉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家们可真是绞尽脑汁啊。

他们想要构建一个完美的政治体系,让国家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们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社会的观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虽然有些想法在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或者不太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那可都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点子。

读完这本书,我也会时不时地想,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和这些思想家们来一场对话,那该多有趣啊。

我肯定要问问孔子,他老人家的“仁政”到底要怎么具体实施才能让那些贪心的君主们真正听进去;我还要问问韩非,他的严刑峻法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让老百姓太害怕而失去活力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曹德本版)
论董仲舒思想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采纳
经济:在经济上董仲舒主要提出‘限民名田,裁抑兼并’的经济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熟,成为封建经济主体。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农民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的限民田,抑兼并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持社会稳定。

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抑兼并则保证正常的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有利于巩固统治。

政治:在政治上董仲舒主要提出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

由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政策,地方实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中央。

汉景帝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中央集权任十分松散。

董仲舒在《公羊春秋》的基础上提出“大一统”的思想更加深入的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在政治上要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一切以君主为先,一切顺从于君主。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思想:在思想上董仲舒主要提出:
1)‘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论证君子授命于天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汉初因常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实行休生养息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即无为而治,即无政府主义,国家不干涉农业生产而这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想观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董仲舒则提出君权神授,君子授命于天,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和合法性。

名义尊天实则尊君。

“三纲五常”则是对社会公共关系和等级制度的强化,其目的就是要用儒家伦理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政令的行而有效。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大一统主张在思想上的表现,都以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持政局稳定则是最终目的。

首先经济是基础,出现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出现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阶级,出现相适应的阶级就会随之产生他们的思想诉求,而这种诉求在社会张大网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政治。

董仲舒思想的提出有其合理的社会经济基础,阶级,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

孔孟的先秦儒学是传统儒学的思想基础,经过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后的儒学才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传统儒学。

这是因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才会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视之为中华民族的正统
思想。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咏唱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千古绝响;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高洁傲岸的民族气节,传颂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男儿热血。

董仲舒的思想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作出发展同时也为宋明理学奠定思想基础。

可以说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深深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史。

其思想不仅仅在思想史上,在政治史上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新闻1051班
李佼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