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结膜充血—风火赤眼 结膜充血 风火赤眼 巩膜黄染—湿热黄疸 巩膜黄染 湿热黄疸 睑红肿湿烂—脾胃湿热 睑红肿湿烂 脾胃湿热 目眶黑—脾肾虚损 目眶黑 脾肾虚损 小儿睡卧露睛—脾胃虚弱 小儿睡卧露睛 脾胃虚弱 眼目胀痛流泪—肝经湿热 眼目胀痛流泪 肝经湿热 望耳: (三)望耳: 耳瘦薄干枯—肾精不足 耳瘦薄干枯 肾精不足 耳中疼痛,耳中流脓 肝经湿热 耳中疼痛,耳中流脓—肝经湿热 (四)望小儿指纹
(5)痿痹: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 痿证 )痿痹: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痿证 四肢关节肿胀,曲伸不利—痹证 四肢关节肿胀,曲伸不利 痹证
局部望诊: 二、局部望诊:
望头面: (一)望头面: 头发色黑而润泽—肾气充足 头发色黑而润泽 肾气充足 头大或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不足 头大或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 肾精不足 头发稀疏而黄—肾气不足, 头发稀疏而黄 肾气不足,精血虚 肾气不足 面部水肿—水湿泛滥 面部水肿 水湿泛滥 口眼歪斜—风中经络 口眼歪斜 风中经络 望眼: (二)望眼:
少神: ②少神: 表现:精神不足或精神倦怠,动作迟缓, 表现:精神不足或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 反应迟钝,面色少华。 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 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虚证。 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虚证。 失神(没有精神): ③失神(没有精神): 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 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萎靡或烦躁狂乱,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昏谵语, 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昏谵语,卒倒 而目闭口开,遗尿等。 而目闭口开,遗尿等。 意义:说明精气亏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意义:说明精气亏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预后不良。 预后不良。
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 如面色晦暗、枯槁,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一、望诊(一)总的观察:望诊是四诊之首,主要四方面,即神、色、形、态。
望神:是指神气、神志而言。
从神的盛衰,可以看出病情的轻重。
以及预后的好坏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表现,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
色宜明亮含蓄,最忌晦暗。
望形:是看病人身体强弱能力的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
望态:即望病人的动态。
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动态,掌握这种规律,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
1、望神:安静——病在阴爽朗——病在阳恍惚——神识似明不明,见物不真切,多为津液亡或心血虚之象呆钝——是情志病,神情呆钝,如家有丧亡或不幸之事沉郁——情志不遂烦躁不宁——见于热病或神气将亡之时疲惫——见于过劳后、肾虚、胃不实昏瞀——神识不清,心中烦闷,多为火热,邪入心包之象。
2、望色(色与泽):青——为风、多为肝病赤——为热,多为心病黄——为湿,多为脾病白——为寒,多为肺病黑——为劳,多为肾病鲜明——新病,病在表。
久病忌见(因系人体内脏精气将竭之象)晦暗——久病,病在里清癯——久病气虚枯涩——久病血虚3、望形态:形之胖瘦——胖人多中风,形厚气虚,难以周流,素多抑郁,湿蓄生痰,痰雍气塞故多暴厥,瘦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肌之滑涩——表明津液的盛衰腠(汗孔)之疏密——表明营卫的盛衰肉之坚软——胃气的盛衰筋之粗细——肝血的盛衰骨之大小——肾气的盛衰甲之刚柔——胆液的盛衰指之肥瘦——经气的盛衰掌之厚薄——脏气的盛衰天柱骨倒——第七颈椎塌陷,颈项不立,为重病末期。
角弓反张——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为深热作痉,小儿惊风。
口眼歪斜——中风,或掉线风(面神经麻痹)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内生痈脓,或干血瘀积经脉,以致新血不能营养肌肤。
毛悴色夭——太阳经病,痉病,落枕。
龟背——脊背弯曲形如龟背,多为督脉空点,或风邪客于脊入于骨髓。
多见于脊椎结核。
鸡胸——前胸凸出,如鸡之胸状,身体衰弱,骨软,胸总畸形发育均可见。
中医内科学如何通过四诊方法全面诊断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通过四诊方法全面诊断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患者的神色,包括面部的色泽、神情等。
如果患者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通常表示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面色苍白、晦暗,神情疲惫,可能是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形态方面,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肢体活动自如者病情较轻,而肢体拘挛、颤抖则可能是风证或虚证的表现。
舌苔的变化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体内的寒热虚实情况。
比如,舌苔白厚而腻,多为寒湿内阻;舌苔黄厚而燥,多为里热炽盛。
在望舌时,还要注意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
舌质淡白多为气血两虚,舌质红绛多为热入营血。
脉象更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
正常脉象应当是和缓有力、节律整齐。
而不同的脉象则反映出不同的病症。
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弦脉主肝胆病、痛证,滑脉主痰湿、食积等。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
比如,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为实热证;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为虚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方面,通过嗅患者口中、身体、排泄物等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中有酸腐气味,多为食积;口臭秽浊,多为胃热。
患者身体有腐臭气味,可能是疮疡溃烂;排泄物有恶臭气味,多为湿热下注。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问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通过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诱因、症状的特点、病情的变化、治疗经过等,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2中医学(四诊八纲)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四诊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 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返回目录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四、望姿态
一般规律(阳主动,阴主静)
机体功能亢进、躁动不安--阳、热、实证
机体功能衰退、喜静懒动--阴、寒、虚证
阳主动 阴主静
姿势异常与意义
坐而喜俯 肺虚体弱
端坐呼吸 肺实气逆
但欲卧而不得坐 坐则头昏眼花 气血不足
动态异常与意义
角 弓 反 张
脊背后弯,后折 如弓,兼有颈项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问疼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诊法
四诊合参
遵循原则
整体审察
四
诊
★ 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 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 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 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 ,探求疾病的本质。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医学
58人民卫生出版
社
科皆尤再辩六头一 ,可必兼,胸身问 天见问服九腹四寒 花。经药问,问热 麻再期参旧七便二 疹添,机病聋,问 全片迟变十八五汗 占语速。问渴问, 验告闭妇因倶饮三 。儿崩女,当食问
医学
•
十 问 歌
59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一、问寒热
• 寒—恶寒和畏寒。 恶寒:自觉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
医学
41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五、望舌 齿印:主脾虚湿盛
• 舌质淡嫩,边有齿痕, 多为脾虚;
• 舌体胖大,舌质淡白, 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 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
医学
42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五、望舌
2.舌苔
• 苔色:白、黄、灰、黑 • 苔质:厚薄、腐腻、润燥
医学
43人民卫生出版
社
五、望舌
(1)苔质 厚苔:主里证, 外邪入 里
仍 觉寒冷者。
畏寒:久病体弱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
暖,可以缓解者。
• 热—实热和虚热。
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
虚热:患者阴阳、气血不足引起发热,
兼见其他虚医证学 症。
60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一、问寒热
• 恶寒发热 • 但寒不热
表证(表寒 表热) 里寒证(实寒 虚寒)
• 但热不寒
里热证(实热 虚热)
三、问疼经头痛—痛连项背。
• 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
•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
•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
•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
医学
64人民卫生出版
社
三、问疼痛
四肢痛(多见于痹证): • 游走痛—风胜(行痹); • 剧痛喜暖—寒胜(痛痹); • 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 • 红肿热痛—热胜(热痹)
中医四诊八纲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 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 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 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 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 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 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 甚至可能增剧。
六、望 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看图)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苔) 三、舌诊的内容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
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佳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四种方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析。
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讲究“望色言情”,观察患者的面色可以了解其气血循环的情况和有无病理变化。
舌苔的观察可以反映消化系统和内脏的功能状况。
脉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气血状况。
望诊是中医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第一次接触,通过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外在表现,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步,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获取更多关于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声音是心脏功能的反映,可以了解患者的心情和情绪状况。
气味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湿气、痰湿等病理物质的积累。
通过闻诊,中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步,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表现。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相参,问诊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起因、病程等信息,中医师可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证候类型。
问诊的技巧和提问的方式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步,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脉诊讲究“拿脉三重”,即拿脉初诊、二诊、三诊。
中医师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的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病因,根据证候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法强调整体观察和病因论治,注重治疗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与西医的病症治疗有所区别。
中医四诊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
中医护理学基础—四诊
问睡眠
1 2
睡眠情况
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难易、睡眠时间 、睡眠质量等。
失眠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易醒多 梦等。
3
伴随症状
了解患者失眠时伴随的症状,如心悸、烦躁、胸 闷等。
问二便
排便情况
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等。
排尿情况
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包括小便次数、量、颜色等。
质。
汗气
闻患者汗出的气味,有助于了 解病情轻重和病邪性质。
痰涕之气
嗅患者痰涕的气味,可判断病 证的寒热虚实。
二便之气
通过嗅患者大小便的气味,了 解脏腑功能状况和病邪性质。
04
问诊
问寒热
寒热的性质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观察寒热的轻重程度,如恶寒重
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等。
寒热的时间
了解寒热症状出现的时间,如恶寒 发热同时出现、先恶寒后发热等。
寒热的部位
询问患者寒热症状出现的部位,如 全身性寒热、局部性寒热等。
问汗
汗出的性质
了解患者出汗的情况,如自汗、 盗汗、战汗、黄汗等。
汗出的时间
询问患者出汗的时间,如夜间盗 汗、白天自汗等。
汗出的部位
了解患者出汗的部位,如头汗、 半身汗、手足心汗等。
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
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冷痛、热 痛等。
辨证施护方法
包括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护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病情 及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护理。
案例分析:四诊在辨证施护中应用
案例一
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经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护理措施包括调整 饮食,以易消化、健脾胃食物为主,同时配合针灸治疗调理脾胃功能。
中医诊法名词解释
中医诊法名词解释中医诊法是一种古老而又丰富的中华药学的一部分,它已经在中国和东亚很长时间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
中医诊法包括四诊法、望诊法、问诊法、切诊法和听诊法等,这些诊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症的发展和病情的变化。
在中医诊法中,有许多诊断用语和诊断术语需要仔细解释。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
四诊法分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其中望诊用眼观察、察看病人头、面、目、舌、脉、性、色等,通过对病人的外观特征和气色合适的分析,来诊断病情。
闻诊是听诊的一种,用听觉来判断病变的情况,主要包括听诊心肺、听诊呼吸、听诊腹部等。
问诊则是通过询问病人和检查病史来获取信息,包括病程、症状、病因、以及病人的个人习性等。
切诊则是用手指按压脉道,判断病人身体各个器官的情况和病情的程度。
2. 脉诊中医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人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
在普通人看来,脉搏只是在人体内部自然而然流动着的,但在中医界,每个穴位和每条脉搏都有着特殊的涵义。
通过对脉搏的感受,中医医生可以诊断出病人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并确定病人的脏腑功能、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
3. 面诊中医面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特征来诊断病情和健康状况。
医生会以面色、面形、面部皮肤毛发、眼睛、口唇、鼻子等为主要诊断要素,来进行病情分析和判断。
例如,中医认为,面色苍白而暗淡、眉毛无神、口唇发黑发暗、鼻子塌陷、皮肤粗糙、毛发稀疏等现象都表明患者存在体虚、气血不足等情况。
4. 听诊听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心跳、肚腹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其病情和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听诊不仅包括听呼吸、听胸腔、听腹部等,还可以检测病人的咳嗽、排尿、排气等情况。
听诊虽然并不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作为诊断方法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病症。
总之,了解中医诊法中的这些常用术语和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有更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四诊
•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痕。主病:阴 津亏损,血虚不润。
•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与 胖大舌同现,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14
• (3)望舌态
• 强硬: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或中风先兆。
歪斜:中风或中风先兆。主因风痰或痰瘀阻滞。 短缩:常与萎软并见。主病情危重。可因寒凝 筋脉,气血虚衰,热盛津伤,风痰阻络。 吐弄:均为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 已绝。弄舌,动风先兆,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 2、小便
• (1)尿量增多:虚寒证、消渴病 • (2)尿量减少:热盛、汗吐下伤津、 肺脾肾 功能失常,气 化不利;
• • • • •
小便短赤而急迫,甚至癃闭,膀胱湿热; 尿道涩痛,湿热下注; 小便量多色清,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遗尿或余沥不尽,肾虚不固; 小便失禁,肾气不固、肾阳虚衰。
• (六)问睡眠
• 1、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表现。多 见于阴血不足,阳热亢盛;痰火食积,邪气干 扰。
• 2、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内阻的病症 。若昏睡见于急性热病者,多属邪入心包、热 盛神昏。
• (七)问耳目 • 1、耳鸣、耳聋: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属 肝胆火盛,虚证多属肾虚精亏。 • 2、目眩: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气血 不足,目失所养。 • (八)问经带 • 1、月经: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等。 • 2、带下:量的多少,色质与气味。
23
• 4、呃逆与嗳气(噫):均为胃气上逆。依 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积食、气郁的 不同。
• (二)、嗅气味 • 1、口气 • 2、排泄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 等。秽臭者多为热证,有腥味的多属寒, 奇臭者多为积食。
24
• 三、问诊 • (一)问寒热:询问有无怕冷或发热感。 “寒”有恶寒、畏寒之分;“热”,体温升 高,或体温不高,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 1、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外感表证。外邪性 质的不同,寒热有轻重之别。(1)恶寒重发 热轻为风寒表证;(2)发热重恶寒轻为风热 表证。 • 2、但寒不热:只感寒冷而不发热,里寒证特 征。寒邪致病,或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舌 诊
重点内容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 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望
意
舌
义:了解病的本质,指导辨证施治, 反映脏腑虚实、气血亏虚
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主 要观 察 内容 舌质 (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附着于舌面的苔状物
胖 瘦
瘦 薄 舌
舌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 湿热,痰浊停滞 舌瘦瘪淡红而嫩—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舌瘦薄而色红绛而干—多为阴虚火旺
3. 望 舌 形
芒刺:主热盛(状如草莓)
裂纹:多见于阴液亏损(舌面裂沟、
深浅不一) 齿印:多为气虚或脾虚(齿痕舌)
3. 望 舌 形
舌疮: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 火上炎(溃疡、红肿) 舌下络脉:青紫色主血瘀(舌尖上 卷见舌底两侧络脉)
5. 有无变化—反映病情进退
第二节
闻 诊
[本节重点]
1.掌握谵语、音哑失音、咳嗽、喘、 哮、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 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 低、强弱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口气、 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 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问 诊 概 念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
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二、嗅 气 味
实证、热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多恶 臭 虚证、寒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带 腥味 1.口气 宿食:气味酸馊 臭秽:脾胃有热、消化不良 腐臭:牙疳、内痈
嗅 气 味
2. 汗气 湿热蕴蒸:汗有腥膻味 狐臭:腋下汗臭 3.痰涕气味 肺痈:咳唾浊痰脓血,味腥臭 肺热鼻渊:鼻流浊涕,黄稠有腥臭
嗅 气 味
望神内容
眼神 得 明亮 神 灵活 神少 少 欠灵 神 活 目光 失 晦暗 神 瞳人 呆滞 假 突然 神 睁眼 精神意识 语言 动作 反应灵敏活 动自如 反应迟钝 临床意义 正常,病 轻 正气已伤 脏腑功能 不足 正伤病重 神志清楚 清晰 精神倦怠 气短懒言
精神瘘糜 低微不清 反应迟钝 甚或神志 昏迷 突然转清 突然清亮 言语不休
4.二便气味 肠有积热:大便酸臭 宿食积滞: 矢气奇臭 肠寒:大便溏薄味腥 湿热:小便臭黄赤 虚寒:小便清长色白而无臭
嗅 气 味
5.经带气味 湿热:白带色黄臭秽 虚寒:带下清稀腥臊
6.病室气味
脏腑衰败:病室有腐臭或尸臭味
水中晚期:尿臊味 血证:血腥臭气 消渴重证:烂苹果味Fra bibliotek第三节
问 诊
[本节重点]
苔黑燥裂,舌绛芒刺—为热极津枯
苔薄黑润滑—多为阳虚或寒盛
黑苔
黑 苔
3. 苔 形
舌苔布满全舌者称全苔 分布于局部者为偏苔
部分剥脱者为剥脱苔(花剥苔) —主胃阴不足
偏舌之左右者—多属肝胆病证。
望舌苔要点
1. 苔色黄白—反映病证寒热 2. 苔质薄厚—反映病邪浅深 3. 苔质润燥—反映津液存亡
4. 苔质净腻—反映脾胃运化
迟钝或循衣 摸床或卒倒 目闭口开手 撒遗尿 突然动作
回光返照 病情恶化
(二)望
概 念
色
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 情的方法,包括面色、肤色。
常色:我国人正常肤色为面色微 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望色依据
望 色
颜色—青、赤、黄、白、黑 反应疾病不同性质和 不同脏腑的病证 光泽—肤色荣润或枯槁 反应脏腑精气盛衰
闻 诊
听声音 闻(嗅)气味
一、 听 声 音
1. 声 音 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 静默懒言 小儿惊风:惊呼阵阵发,尖利高亢 小儿腹痛:阵哭拒食,辗转不安 小儿夜啼:惊恐、虫积、饥饱不调
一、 听 声 音 2. 语 言
谵语:热扰心神 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 狂语: 痰火扰心 言謇:中风
(三)望 形 体
指望病人的外形和体质
望 形 体
胖瘦
浮肿
阴阳气血盛衰
水肿证 鼓胀证
瘦瘪
恶病质 疳积
(四)望 动 态
指望病人的行、走、坐、卧、立等体态 动静 望 形 体 喜动者多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者多阴证、寒证、虚证 肺气上逆实证 肾不纳气 水凌心肺 热盛动风 血虚风动 破伤风 虚风内动 中风偏枯证 痹证 痿证
苔薄—邪气在表,病轻邪浅
苔厚—邪入腑脏,病较深重 薄 厚 厚—病势渐增 薄—正气渐复
望舌苔
⑵ 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 苔润 — 津液未伤
太过湿润(为滑苔) —主脾虚、
湿盛或阳虚水泛
苔 燥
津热阴
液盛液
耗伤亏
伤津虚
望舌苔
⑶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 腐苔: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 形如豆腐渣堆积,刮之易去 掉—属湿热蒸化脾胃湿浊 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而粘, 如涂油彩刮之不脱者—属
望 舌 分 部
舌尖—心肺(上焦)
舌中—脾胃(中焦)
舌边—肝胆(下焦)
舌根—肾
望 舌 方 法
伸舌自然 两侧舒展 宁可重复 毋使疲劳 光线充足 注意染苔 舌苔舌质 综合分析
(一)望 舌 质
主要包括:神、色、形、态
1. 望舌神 有神:舌质红活明润
无神:舌质干瘪晦暗
(一)望 舌 质
2. 望舌色: 淡白色 —主虚证、寒证 红 色 —主热证 绛 色 —主邪热炽盛,主阴虚火旺 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 青紫色 主阴寒、瘀血 深绛而暗者为紫舌 主气血壅滞、瘀血
是血
脏之
腑外
气荣
病
主病 主寒证 痛证 青色 惊风 血瘀 主热证 实热 满面通红 赤色 虚热 午后颧红 黄色 主湿、虚、黄疸 白色 主虚、寒、失血 黑色 主肾虚、水饮、瘀血
色
脏腑 归属 肝 心 脾 肺 肾 病理 气血不通 经脉瘀阻 阳热上浮 气血外荣 气血不荣 湿热蕴结 气血不足 气血不荣 久病虚损 阴寒内盛
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腐 苔
腻
苔
望舌苔
⑷剥脱:舌苔全部退去(光洁如
镜)— 镜面舌,表示胃
阴枯竭,胃气将绝
⑸花剥苔,地图舌—多为胃气阴两伤
少 苔 剥脱苔 较 重 无苔 更重
伤阴轻
镜 面 舌
地 图 舌
2. 苔 色
⑴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 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
白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
苔白如积粉—为暑湿秽浊之邪内蕴
运用原则
1. 内外详察 2. 四诊合参 3. 病证结合
第一节 望 诊
[本节重点]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和常色、病色 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色 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 3.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 望肢体皮肤、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 的基本内容
望 诊
概 念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精神、 面色、形体、姿态、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异常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和特点 2.疼痛的部位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与食量 2.口渴与饮水 3.口味
五、问睡眠
主要包括失眠与痴睡
六、问二便
1.问小便 主要与肺、脾、肾、膀胱有关 2.问大便 主要与脾胃、大肠相关
七、问小儿及妇女
1. 问小儿 内容:出生前后 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 2. 问妇女 ⑴月经:先期 后期 闭经 无定期 过多过少 ⑵带下:色 量 质 气味
淡白色—主虚证、寒证
红 色—主热证
青紫色
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主阴寒、瘀血 舌深绛而暗者为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
淡白色—主虚证、寒证
红
色—主热证
绛 色—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3. 望 舌 形
老嫩:辨寒热虚实
老舌:主实证、热证
嫩舌:主虚证或寒证
胖 大 舌
舌胖嫩有齿痕,色淡属脾肾阳虚, 胖嫩舌 水湿停留 舌胖嫩紫暗—多为中毒 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见心 肿胀舌 脾有热
1.掌握问诊的内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 在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
概
念
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 目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 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 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与现代医学大致相同 1. 一般情况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白 厚
主 主
湿 寒
浊 湿
内 痰
盛 饮
薄 白
⑵
黄 苔
主里证、热证 薄黄—风热在表 黄滑舌淡胖—阳虚水湿不化 黄腻—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老黄焦裂—里热盛极,耗伤气阴
薄 黄
黄 腻
老黄焦裂
⑶ 灰 苔
苔灰而润滑—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 苔灰而干燥—为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⑷ 黑 苔
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 苔黑干焦而舌红—多为实热内炽
一、 听 声 音 5. 呕 吐
呕吐:有生有物自口而出 干呕:有声无物 吐:有物无声 实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 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 呕声低微无力
6. 呃 逆
概念:气逆于上,自咽喉出, 齐声呃呃,不能自主 新病: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 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 多为胃气衰败征兆 虚寒:呃声低沉而长 实热: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
咳嗽 抽搐 偏瘫 痿痹
二、局 部 望 诊
1. 望头面:头颅大小、面肿、腮肿、口眼喎斜 2. 望五官:
眼
耳 鼻 口唇 齿龈
眼神 色泽
眼态 反映五脏情况
反映肾与肝胆情况 反映肺与脾胃情况 反映脾胃的情况 反映肾与胃的情况
咽喉
反映脾胃与肾的情况
二、局 部 望 诊
3.望颈项躯体:瘿瘤 瘰疬 鸡胸 项强 癥积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