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合集下载

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

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

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现代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经济领域,在其中个人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

因此,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对于决策者、从业者和求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和人口结构等。

经济增长是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就业机会才能增加,人们才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同时,技术进步也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和需求,有些岗位可能会消失,而其他岗位则会涌现出来。

这对求职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会对就业机会和劳动条件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税收政策可以激励企业增加就业,最低工资政策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训计划和教育改革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另一个影响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因素是人口结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出生率的下降,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也将给养老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挑战。

在劳动力市场中,行业和职业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一些行业在经济增长中表现出色,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其他一些行业则可能面临衰退。

因此,求职者需要了解当前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以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

除了宏观层面的分析,个人层面的因素也对劳动力市场的形势产生影响。

个人的技能水平、经验和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个人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软技能也对就业机会产生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分析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任务。

它需要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并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详尽的形势分析,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就业决策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规划。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简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简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描述:1. 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总量超过9亿人,其中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

2. 劳动力结构逐渐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就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3. 就业形势复杂多变: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国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需求增加;另传统产业的用工需求减少,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就业压力。

4. 劳动力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除了技术工人、生产员工外,高素质人才和服务行业人才也备受青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 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向高技能、高素质、高薪酬方向转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需求越来越大。

2. 劳动力供求关系加剧:随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劳动力市场发展呈现出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的双重矛盾。

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些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用工荒的困境。

3.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我国就业,一些我国劳动力也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4. 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劳动芳龄,劳动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近14亿的人口数量。

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创新化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就业形势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2%。

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2.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但还有提升空间。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迁的加快,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缺乏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不少企业的难题。

3.收入差距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民生水平差距较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与内陆、西南、西北地区相比收入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还存在于不同的收入层次内。

高收入人群正在享受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较低的收入群体却在低收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二、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1.失业率稳定未来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将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新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努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能够保持稳定。

2.外部压力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供需分析报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薪资变动趋势

供需分析报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薪资变动趋势

供需分析报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薪资变动趋势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薪资变动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薪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程度。

本报告将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薪资变动趋势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好地了解市场状况和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

一、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1.1 就业形势与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中国的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但各地区供求关系存在差异。

一线城市供求矛盾突出,人才过剩;而二三线地区则普遍面临用工荒情况。

本章将详细分析各地区的供求关系差异,以帮助企业在招聘和人才培养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

1.2 各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不同行业的供求关系存在着变化趋势。

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就业需求持续增长,而传统制造业的招聘需求则有所下降。

本章将详细探讨各行业的供求关系变化趋势,以提供给求职者找准发展方向。

二、劳动力市场薪资变动趋势2.1 薪资水平与职业发展阶段的关系薪资水平常常与个体的职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初入职场的人员薪资普遍偏低,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则有较高的薪资水平。

本章将分析薪资水平与职业发展阶段的关系,并为求职者提供薪资期望的参考。

2.2 薪资水平与行业的相关性不同行业的薪资水平存在差异。

高薪行业通常包括金融、科技等领域,而低薪行业则包括农业、服务业等领域。

本章将详细讨论薪资水平与行业的相关性,并为求职者提供针对性的职业选择建议。

2.3 薪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薪资的增长往往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企业普遍提高员工薪资以留住人才;而经济不景气时,薪资增长则相对较低。

本章将分析薪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未来薪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薪资变动趋势的详细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政府可以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就业稳定和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根据报告的建议制定招聘和薪资策略;个人可以根据报告的指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在国内就业。

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形势严峻,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业与失业情况、工资与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结合一些预测与趋势,探讨中国劳动力资源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劳动力供需关系中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资源供给方面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然而,劳动力需求方的需求情况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阶段,需求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某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更高素质、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渐增大。

因此,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将更加侧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需求。

二、就业与失业情况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

部分原因是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高精尖人才与普通劳动力供应之间的差距较大。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压力。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推进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兴起,给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量的中高端岗位逐渐形成,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

此外,强调创新和创业的政策也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新兴产业和技术的普及,某些传统劳动力岗位可能会逐渐消失,这将给某些劳动力带来失业风险。

因此,未来劳动力市场将面临就业结构调整、技能培训的需要。

三、工资与福利待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差异,中国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线城市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就业趋势、职业需求以及劳动年龄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9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而15岁至64岁的人口则为9.97亿,占比71.2%。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人口逐渐向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的方向发展。

二、就业趋势中国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的局面。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的出现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变化。

但就业市场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方面,受制于经济结构和就业条件等因素,一些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应也相应越来越紧张。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常常让求职者艰难地在职业市场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三、职业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职业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富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互联网、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一些新的职业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人工智能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等。

这种职业需求的变革,不断提醒人们需要勇于改变和适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劳动年龄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年龄偏低。

尽管中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培训机会的增加和新的生产工艺的应用,年轻人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16岁至59岁人口占比达78.1%,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群体。

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增加,也意味着他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日益显著。

本文就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其趋势进行分析,了解该市场的演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1 劳动力市场总体概况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主要部分。

其中,城市劳动力市场较为发达,包括白领、蓝领、服务业等不同类型职业;农村劳动力市场则主要涉及农业和建筑劳动力等领域。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力规模为9.69亿人,其中城镇劳动力为4.07亿人,农村劳动力则为5.62亿人,占总人口规模中的78.5%。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1.2 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中国的就业情况近年来一直表现较为稳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数据,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去年持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1万人,实现了计划目标。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同样较为稳定,主要涉及农业就业和建筑业就业。

从就业行业来看,中国的三大行业就业人数分别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餐饮业。

这三大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三成,表明中国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就业的重要支撑领域。

1.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问题尽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规模巨大,但该市场的结构问题依然十分显著。

首先,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巨大。

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量的工薪阶层和高收入人群使得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就业稳定性也比较弱;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则较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失业和贫困风险较大。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劳动力过剩问题。

尽管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岗位数量不断增多,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许多劳动力市场岗位变得供大于求,增加了个体失业的风险。

1.4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中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也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影响最为深远的趋势。

2023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综合评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就业形势分析:1.1 就业总体情况根据调查统计,2023年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为X万人,较去年略有增加。

其中,城镇就业人口X万人,农村就业人口X万人。

就业率为X%。

1.2 就业质量评估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就业质量总体较好,在各个行业中具备较高的技能要求和综合素质需求的职位得到充分满足。

然而,一些新兴行业的就业需求还存在短缺问题,企业和学校应加强合作,提高相关人才的培养水平。

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2.1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技术行业一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持续发展。

预计2023年该行业的人才需求将继续增长,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领域。

相关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2.2 制造业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支柱产业,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

2023年,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将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向,对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2.3 金融服务业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金融服务业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投资顾问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

2.4 文化创意行业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及创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创意行业也在蓬勃发展。

预计2023年该行业的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涉及表演艺术、媒体传媒、动漫设计等专业技能。

三、职业发展趋势分析:3.1 人工智能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

劳动力供需与分析劳动力供需是指劳动市场上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的供求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的平衡与调整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的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劳动力短缺与就业失衡的对策。

一、劳动力供需状况与影响因素1.劳动力供给状况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劳动的总量。

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劳动力的总量和质量。

人口的增长与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供给。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适龄人口中就业或寻求就业的比例。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力供求的平衡。

2.劳动力需求状况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的劳动力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1)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力度,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2)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二、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问题1.劳动力短缺与供给过剩劳动力短缺是指劳动力供给不足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情况,而劳动力供给过剩则是指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

这两种情况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1)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将限制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空间,导致用工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2)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劳动力供给过剩将导致就业困难和失业率上升,对社会稳定和个体的生计造成负面影响。

2.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技能匹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和技能储备与之不匹配,造成了技能短缺和就业不平衡的问题。

三、解决劳动力供需失衡的对策1.改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标题: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就业形势、劳动力技能和劳动力流动。

一、劳动力规模1.1 人口规模: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规模庞大,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1.2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持。

1.3 劳动力参与率:我国劳动力参与率逐年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劳动力结构2.1 行业结构: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劳动力向高附加值行业集中。

2.2 技能结构:我国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逐渐增多,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2.3 教育结构: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就业形势3.1 就业率:我国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劳动力市场总体相对稳定。

3.2 就业结构:我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和高技能行业就业比重增加。

3.3 就业质量:我国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劳动者福利待遇不断改善。

四、劳动力技能4.1 技能培训: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4.2 创新能力:我国劳动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4.3 跨领域能力:我国劳动力逐渐具备跨领域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

五、劳动力流动5.1 内部流动:我国劳动力内部流动逐渐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5.2 外部流动:我国劳动力外部流动逐渐增加,劳务输出和输入促进了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5.3 海外人才引进: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结构、就业形势、劳动力供求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二、劳动力市场规模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庞大,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劳动力总人口约为9.8亿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大,约占总劳动力的40%。

城镇劳动力则约为5.8亿人,占总劳动力的60%。

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庞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劳动力市场结构分析1. 行业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行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创造业和农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三大主要行业。

其中,服务业占比最大,约占总就业人口的50%以上,创造业和农业分别占比约为30%和20%。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2. 地区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地区结构差异较大。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

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力流动性较低。

这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地区不平衡发展。

四、就业形势分析1. 就业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总体较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就业率达到了94%摆布。

这一数据表明,大部份劳动力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2. 失业率尽管就业率较高,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失业率约为5%摆布。

这一数据表明,部份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难点。

五、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1. 劳动力供给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但供给结构不平衡。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城镇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教育、技能等因素的不足,一些劳动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供给结构不平衡。

2. 劳动力需求我国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需求结构不合理。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就业形势、薪酬水平、人材培养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1.1 我国劳动力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1.2 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高技能劳动力比例逐渐增加。

1.3 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尽管劳动力总量大,但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部份地区和行业浮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二、就业形势2.1 就业结构不断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就业比例逐渐增加。

2.2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就业岗位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2.3 农民工就业问题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民工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三、薪酬水平3.1 薪酬水平逐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和紧缺人材的薪酬水平较高。

3.2 城乡薪酬差距缩小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薪酬差距也在缩小,农民工的薪酬水平逐渐提高。

3.3 行业薪酬差异较大不同行业之间的薪酬差异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四、人材培养4.1 高校人材培养不断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人材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革,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材。

4.2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材的重要途径,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4.3 人材流动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材流动日益频繁,人材市场逐渐形成,人材的选择空间也更加广阔。

五、未来发展趋势5.1 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人材供需关系将更加市场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1.就业人口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就业人口也随之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已达14.9亿,其中就业人口超过7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2.劳动力结构调整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位逐渐减少,高技能人才和知识经济人才需求急剧上升。

这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竞争将更加激烈。

3.用工方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方式已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全职就业,还包括兼职、临时工和自由职业等多种形式。

用工方式的变革对于用工环节的管理和普及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问题分析1.供需不平衡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口增加,但是就业结构、就业速度和就业质量却不尽相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逐渐减少的传统产业就业结构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创新性崛起的新职业领域招聘条件较高,一些优势人才形成一定程度的稀缺资源。

2.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

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仍存在不足,培养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

工种标准带来的更大问题是,新技术和产业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一些人才不得不面对以往时代所需的职业能力的积累与现实市场需求的形成悬殊的问题。

3.用工环节的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多样化,但用工环节的管理草率。

虽然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法规,但一些企业对于劳动诉求反应滞后,甚至形同想象,并未真正实现给予劳动者尊重和保障其权益方面所说的目的。

国内劳动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国内劳动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加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一)劳动力总量1. 总量规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9.11亿人。

2. 增长趋势:从增长趋势来看,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劳动力结构1. 年龄结构: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比逐年下降。

2. 性别结构:男性劳动力占比略高于女性,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3.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明显,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三)劳动力素质1. 教育程度: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

2. 技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一)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保持稳定,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 区域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劳动力市场流动1. 城乡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将减弱,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2. 区域流动:劳动力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跨区域流动将成为常态。

五、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1. 劳动力供给过剩:低素质劳动力供给过剩,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1 劳动力市场供给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和城镇居民就业人口。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

1.2 劳动力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

1.3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部份地区和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部份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分析2.1 薪酬水平差异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

普通来说,城市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要高于农村劳动力;高技能岗位的薪酬水平也要高于低技能岗位。

2.2 薪酬水平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渐提升。

但是,薪酬水平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存在差异,部份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

2.3 薪酬水平公平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要实现薪酬水平的公平,需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分析3.1 就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服务业和高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减少。

3.2 就业岗位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也在提升。

但是,部份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3.3 就业环境改善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环境改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便性和适应性。

通过减税降费、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环境的改善。

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及对策

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及对策

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是一个国家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内因素1. 人口结构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现象加剧。

人口的劳动力增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地区面临着失业人口增加的问题。

对策: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鼓励发展养老产业;制定促进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通过培训和转岗,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2. 教育资源不足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到位,大量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高质量的教育,导致他们没有竞争力。

人才流失成为了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

对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创业,吸引返乡创业;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竞争力。

3. 行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行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一些行业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行业供应不足。

对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劳动力配置和流动,推进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域和跨行业流动。

4. 环境和社会治理问题一些污染和互联网黑色产业导致了许多大量的人才流向了发达的国家,影响了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应量。

对策: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加强对互联网管制力度,防止黑色产业的恶性循环。

二、国际因素1. 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加剧了国际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一些低技能的岗位被向海外转移。

对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以增强其对未来经济的竞争力;制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工人的权益。

2. 移民问题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行业劳动力供需两极分化。

对策:优化国际移民政策,使之符合实际情况和真实的社会需求,减少非必要性的人员流动;探索通过技能移民机制引进更多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进来。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应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应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摘要:劳动力是一个国家人口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对于我国经济开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今年两会中提出的“供应侧〞改革为研究背景,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应状况紧张和供应需求市场结构不平衡的结论,认为分析该种现象应该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以改善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应;劳动力需求;供需平衡一、研究背景日前于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提出“供应侧改革〞的概念,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开展形势下,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但是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以前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需求的方法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要求,要用改革的方法来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会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重进行“供应侧〞改革,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减少无端和低效供应,扩大有效和中端供应,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供应,促使供应和需求不断协调,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劳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血液,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和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

从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我们了解到,2021年和2021年我国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均为4.1%,失业人口分别为926万人和952万人。

目前国际通用的失业警戒线标准为:3%或4%以下为劳动力供应紧张型,5%-6%为劳动力供应宽松型,7%-8%为失业问题严重型。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虽然我国的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在近几年大体不变,但是失业人口总数确在上升,目前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应紧张状况,需要采取措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应进行改革,促进劳动力供需平衡。

二、劳动力市场供应紧张现象产生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供应紧张,劳动力供应小于劳动力需求。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原因来解释:劳动力供应过小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原那么之一是全覆盖,也就是说在我国范围内,人们在提供劳动力或者是增加劳动力时以换取报酬或者是得到更多的报酬,就会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或者是缴纳的局部增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增加劳动力时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会比增加前还要少,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用闲暇代替劳动,来维持自己效益的最大化,此时,劳动力市场的供应就会减少。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

首先,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了9.74亿人。

然而,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中高端结构比例相对较低。

具体而言,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高,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低。

这种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

其次,劳动力供给还受到年龄结构的影响。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1%。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少。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劳动力供给还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

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但仍存在教育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这种教育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

高等教育的缺乏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

第四,劳动力供给还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传统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而一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这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结而言,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总量庞大但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教育水平不均衡等问题都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调整劳动力供给状况,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加速推进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调整,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

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

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 1.8亿劳动力。

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

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新时期就业是可持续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

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的安定。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

本文拟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今后若干年?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

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

有观点认为,中国男16 —5 9岁、女16 —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 9 9 5年为7.3 1亿人,2 0 0 0年为7.8亿人,2 0 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

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 —65岁年龄段,那么,1 9 9 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 0 0 5年超过9亿人,2 0 2 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 0 5 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

中国社会院人口所的一项预测认为, 我国15 — 59岁人口2 0 0 0年为8.23亿人,2 0 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 0 2 0年达9.4 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

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

联合国1 9 9 4年的预测认为, 中国15 — 59岁劳动年龄人口2 0 0 0年为8.32亿人,2 0 10年将增至9.26亿人,2 0 2 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 0 0 0年中国15 —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

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 0岁、女5 5岁,易9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

毕业论文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从现在起,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10年左右,绝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20年左右,近40年内将始终高于目前的数量,21世纪中期后有所减少也极其有限,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

二、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的积便是劳动力实际供给量。

由于我国人口受年限参差不齐,兼业、非正规就业和地下经济活动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加之劳动力不受法定劳动年龄限制,因而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远高于国外一般水平,如按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测算约为9 5%左右(以1982年和1 9 9 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是94.7%和9 5.3%),按国际可比口径(15 —64岁的人口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计算当在85%左右,比20世纪90 年代中期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尼、巴西分别高出14.4、10.6、30.4、23.6、16.4、19.7个百分点。

今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受教育年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的非正规就业转化为正规就业,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肯定会趋于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参与率降低也可能是就业市场恶化的结果,在那种场合,公开的和隐性的失业水平都会提高。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如能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水平,那么本世纪前10年劳动力将每年新增9 0 0万以上(比前10年每年多增加约2 0 0万人)。

如果超过这一水平,每年将新增1000万以上。

2010 年以后,伴随少年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迅速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会明显降低,从而劳动力供给量会逐渐减少,但绝对量仍会增加相当长一段时期。

毕业论文三、现行统计中的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我国现行统计中的劳动力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济活动人口,一个是城乡从业人员。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且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这一指标相当于前文分析中的全社会劳动力供给量。

至于城乡从业人员即是指全社会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力。

如2000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总量为7 3 9 9 2万人,从业人员数为72085万人,二者相减为1907万人,占经济活动人口总量的2.58%。

统计中的经济活动人口与城乡从业人员之间的差额是否就是全部公开失业人口?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国,失业有特殊的统计定义和统计范围。

劳动部门规定的登记失业的统计定义为:在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退休年龄以下)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在劳动部门办理了失业登记的人员,如此得到的失业率称登记失业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 9 7 8年的5.3%—度下降到1 9 8 5年的1 .8%,然后又逐步上升到2 0 0 0年的3 .1%、2 0 0 5年的4 .2%。

登记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政府得以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情况循序渐进地扩大登记失业的规模和比例。

未来5年政府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规划目标为不超过5%。

毕业论文统计部门的失业定义是: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正以某种方式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如此得出的失业率被称作调查失业率。

估算的调查失业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4%,90年代后期超过6%,2003 年后有所缓和。

从统计范围看,目前失业登记的统计范围基本上是户口在本地的城镇人口,失业调查的范围也是城镇常住人口,这两个范围都不包括广大农村和大量临时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也不包括下岗职工。

四、隐性失业人口除了上述统计到的公开失业人口外,中国城乡从业人员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就业不足人员和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城市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口界统称隐性失业人口。

就业不足人员就业不足人员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 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

用上述标准判断,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这其中有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各种工作不饱满、收入较低的就业人员。

就业不足是就业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失业的一种状态,但就业不足人员随时都可能转化为失业人员。

毕业论文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不足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要高得多。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失业保险覆盖面较宽,失业保险水平也较高,劳动力失业后普遍享受失业保险,生活有保障,因此有某些人盼失业”之说;但我国的失业保障面还比较窄,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还比较少,失业保险水平也很低,很多劳动力失去工作后也就失去了生活费来源,因此都力求能再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就是处于就业不足状态也总比失业强。

二是我国各类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还没有完全改变铁饭碗、大锅饭”的机制,单位不能根据生产和工作任务状况随时增减人员,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就业不足状态。

三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再加上户籍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特别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不能自由流向城镇。

下岗职工下岗职工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企业就业不足人员转化为公开失业人员的一种特殊的过渡形式。

1 9 9 8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六部门联合发文,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的正式职工(不含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合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

下岗“”实际就是失业,只是在保障制度上二者有所不同。

政府之所以没有选择让这些失去了工作岗位的人直接失业,乃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企业与职工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信用关系。

就是说,职工一旦被某一单位录用,事实上双方就互相对对方有了一个郑重的承诺。

职工的承诺是不经单位同意则必须永远在这里干,单位一方的承诺是只要你不犯大错就永远雇用你。

这种特殊的事实上存在的终身就业以及养老、医疗保障方面的承诺一一即以单位为载体的保障制度一一不仅以国家的形式给予了确认,而且也以低工资制度给以经济意义上的保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国家、企业、职工个人间的信用链条不断松动。

首先是国家改变了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并鼓励劳动者合理流动;职工个人也不愿终身依附于一个单位,而倾向于自由流动;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希望根据生产的需要招用人员。

这种制度与认识上的改变一经市场体制的催化,便使得隐蔽于单位内部的冗员大量显现出来。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在原有的单位保障体系已难以发挥作用、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完成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减人增效的目标,政府和企业就选择了让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但继续保留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下岗”方式,而不是直接失业的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专门适用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毕业论文应该说,下岗”制度的安排,对于保障离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1)政府财政压力过大。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中央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而且其出发点更多的是从稳定的角度考虑的。

但由于下岗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很差的企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沉重的老基地,应由企业负担的部分往往难以按时、足额到位,就是社会筹集部分(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承担)也存在很大困难,确保”的责任落到地方政府头上而这些地方政府的财政也很紧张,所需资金难以落实。

为此,中央政府只能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将资金的压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2)社会成本过高。

由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独立于失业保障体制而存在的,使得各级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不得不在维持正常的失业保障之外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用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再从资金的角度看,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筹集资金困难的问题,而中央政府对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又很高,于是便出现了企业为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发放而拖欠在岗职工的工资、政府为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的发放而拖欠教师或机关公务员工资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