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应力及其测量解析PPT教案
a)它是引起各种地下或露天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 用力。 区别于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其他力学。
b)传统的岩石工程的开挖设计和施工的经验类比法有局限性。 小规模和地表的岩石工程,经验类比的方法往往是有效的。 大规模和深部的岩石工程,经验类比法有不足。
第3页/共74页
4
c) 是岩石工程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的必要 前提条件。
第10页/共74页
4.1.3 地应力的成因
3)岩浆侵入
岩浆侵入、冷凝收 缩和成岩,均产生 应力场。
高温岩浆对周围岩 体施加均匀压力, 冷凝后收缩,并从 接触面逐渐向内部 发展。
产生局部应力场。
第11页/共74页
12
4.1.3 地应力的成因
4)岩体自重应力场
垂直应力: z H
侧压力: x y z
向接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 主应力一般第为5页/共垂74页直应力的1~2 倍,甚至更多。
6
4.1.3 地应力的成因
1)地幔热对流 硅镁质组成的地幔因高温,
上下对流、蠕动,深部地幔 上升到顶部时变成2股方向相 反的平流:与反向平流相遇, 转为下降流进入深部,形成 封闭的循环体系。 亚洲形成孟加拉湾延伸至贝 尔加湖的最低重力槽,是拉 伸的袋装区,西昌、攀枝花 到昆明的裂谷刚好处于这一 地区,形成以西藏为中心的 大对流环(上升),华北-山 西地堑有下降流。 产生很大的水平应力。
2)测量技术和计算理论 比 较成熟
3)精度相对较高的地应 力
4)目前使用最为广泛
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 荐使用的地应力测量方 法
第45页/共74页
46
c.测量要求与步骤
1)测量要求 钻孔的深 度必须超 过开挖 影响区, 才能测到 岩体内的 原始应力 ,否则测 出的是二 次应力。
b)传统的岩石工程的开挖设计和施工的经验类比法有局限性。 小规模和地表的岩石工程,经验类比的方法往往是有效的。 大规模和深部的岩石工程,经验类比法有不足。
第3页/共74页
4
c) 是岩石工程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的必要 前提条件。
第10页/共74页
4.1.3 地应力的成因
3)岩浆侵入
岩浆侵入、冷凝收 缩和成岩,均产生 应力场。
高温岩浆对周围岩 体施加均匀压力, 冷凝后收缩,并从 接触面逐渐向内部 发展。
产生局部应力场。
第11页/共74页
12
4.1.3 地应力的成因
4)岩体自重应力场
垂直应力: z H
侧压力: x y z
向接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 主应力一般第为5页/共垂74页直应力的1~2 倍,甚至更多。
6
4.1.3 地应力的成因
1)地幔热对流 硅镁质组成的地幔因高温,
上下对流、蠕动,深部地幔 上升到顶部时变成2股方向相 反的平流:与反向平流相遇, 转为下降流进入深部,形成 封闭的循环体系。 亚洲形成孟加拉湾延伸至贝 尔加湖的最低重力槽,是拉 伸的袋装区,西昌、攀枝花 到昆明的裂谷刚好处于这一 地区,形成以西藏为中心的 大对流环(上升),华北-山 西地堑有下降流。 产生很大的水平应力。
2)测量技术和计算理论 比 较成熟
3)精度相对较高的地应 力
4)目前使用最为广泛
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推 荐使用的地应力测量方 法
第45页/共74页
46
c.测量要求与步骤
1)测量要求 钻孔的深 度必须超 过开挖 影响区, 才能测到 岩体内的 原始应力 ,否则测 出的是二 次应力。
地下采矿课件第4章 地应力及其测量
σ3 =
E ( ε 3 + ε 1 ) 2 1
E
(1)
2、未知主应力方向的应力解除
由弹性原理: 由弹性原理:
§4-4 岩体初始应力场测定
ε α = ε x cos α + ε y sin α
2 2
γ xy
2
y
sin 2α
εα 3
α3 α1 α2
εα 2
式中: 轴成α 式中:εα为x轴成α角度方向的线应变 。
σ1
ε3 ε1
σ3
x
ε x = ε 3 = 0, ε y = ε 1 = 0
卸去外力,变形恢复,此时: 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力,变形恢复,此时:
ε x = ε 3 , ε y = ε1
根据广义虎克定律: 根据广义虎克定律:ε 1 = 1 (σ 1 σ 3 )
E
ε3
1 (σ = E
3
σ 1 )
解得: 解得: σ 1 = 1 2 ( ε 1 + ε 3 )
§4-3 岩体构造应力
由地质特征推断构造应力方向
§4-3 岩体构造应力
由地质特征推断构造应力方向
§4-3 岩体构造应力
(二)构造体系及区域构造应力场
对一个区域而言,在一次 对一个区域而言, 构造运动中,既有褶皱又有断 构造运动中, 层和节理等。 层和节理等。 这些构造形迹尽管形态各 性质不同、大小悬殊, 异、性质不同、大小悬殊,但 大都不是孤立出现, 大都不是孤立出现,而是相伴 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 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 例如米字型构造体系。 例如米字型构造体系。 扭性断层-- --张性断层 S1,S2’扭性断层--张性断层
E //
E ( ε 3 + ε 1 ) 2 1
E
(1)
2、未知主应力方向的应力解除
由弹性原理: 由弹性原理:
§4-4 岩体初始应力场测定
ε α = ε x cos α + ε y sin α
2 2
γ xy
2
y
sin 2α
εα 3
α3 α1 α2
εα 2
式中: 轴成α 式中:εα为x轴成α角度方向的线应变 。
σ1
ε3 ε1
σ3
x
ε x = ε 3 = 0, ε y = ε 1 = 0
卸去外力,变形恢复,此时: 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力,变形恢复,此时:
ε x = ε 3 , ε y = ε1
根据广义虎克定律: 根据广义虎克定律:ε 1 = 1 (σ 1 σ 3 )
E
ε3
1 (σ = E
3
σ 1 )
解得: 解得: σ 1 = 1 2 ( ε 1 + ε 3 )
§4-3 岩体构造应力
由地质特征推断构造应力方向
§4-3 岩体构造应力
由地质特征推断构造应力方向
§4-3 岩体构造应力
(二)构造体系及区域构造应力场
对一个区域而言,在一次 对一个区域而言, 构造运动中,既有褶皱又有断 构造运动中, 层和节理等。 层和节理等。 这些构造形迹尽管形态各 性质不同、大小悬殊, 异、性质不同、大小悬殊,但 大都不是孤立出现, 大都不是孤立出现,而是相伴 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 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 例如米字型构造体系。 例如米字型构造体系。 扭性断层-- --张性断层 S1,S2’扭性断层--张性断层
E //
地应力及其测量原理PPT精品文档
3
❖在20世纪50年代,瑞典人哈斯特(Hast)采用应力解 除法和压磁变形计在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应力测量。 1958年首次公布了他于1952-1953年在瑞典拉伊斯瓦 尔(Laiswall)铅矿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个矿区的地 应力测量结果,首次测得近地表地层中的水平应力高 于垂直应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 地应力及其测量原理
3.1 概 述
3.1.1 地应力概念
a 地层未受到扰动时,存 在于地层内各点的应力称为 原岩应力,或称为原始应力, 或称为初始地应力(in situ stress)。它是地下工程围 岩变形、破坏、支护结构受 力的根本渊源。
1
b 当地层被开挖 后,存在于开挖空间 周围岩体中重新分布 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 也叫诱发应力 (induced stress)。
而主要在0.25~0.43之间。
11
3.2.2 构造应力
1 古构造应力:是地质史上由于构造运动残 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也称为构造残余应力。
2 新构造运动应力是现今正在形成某种构造 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应力,也是导致当今地震和 最新地壳变形的应力。
3 封闭应力是在各种地质因素长期作用下 残存于结构内部的应力。
❖地应力实测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 1962~1964年在三峡平善坝坝址获得了岩体表面应力 测量成果。
❖1964年,在陈宗基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武汉
岩土力学研究所在湖北大冶铁矿进行了国内首次应力
解除测量,测量深度为80m。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66年开展了地应力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在河北 省隆尧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应力观测台站,
2
3.1.2 地应力研究国内外情况
1 国外发展情况
❖在20世纪50年代,瑞典人哈斯特(Hast)采用应力解 除法和压磁变形计在现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应力测量。 1958年首次公布了他于1952-1953年在瑞典拉伊斯瓦 尔(Laiswall)铅矿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四个矿区的地 应力测量结果,首次测得近地表地层中的水平应力高 于垂直应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 地应力及其测量原理
3.1 概 述
3.1.1 地应力概念
a 地层未受到扰动时,存 在于地层内各点的应力称为 原岩应力,或称为原始应力, 或称为初始地应力(in situ stress)。它是地下工程围 岩变形、破坏、支护结构受 力的根本渊源。
1
b 当地层被开挖 后,存在于开挖空间 周围岩体中重新分布 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 也叫诱发应力 (induced stress)。
而主要在0.25~0.43之间。
11
3.2.2 构造应力
1 古构造应力:是地质史上由于构造运动残 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也称为构造残余应力。
2 新构造运动应力是现今正在形成某种构造 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应力,也是导致当今地震和 最新地壳变形的应力。
3 封闭应力是在各种地质因素长期作用下 残存于结构内部的应力。
❖地应力实测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 1962~1964年在三峡平善坝坝址获得了岩体表面应力 测量成果。
❖1964年,在陈宗基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武汉
岩土力学研究所在湖北大冶铁矿进行了国内首次应力
解除测量,测量深度为80m。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66年开展了地应力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在河北 省隆尧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应力观测台站,
2
3.1.2 地应力研究国内外情况
1 国外发展情况
3地应力及测量
地应力的概念、成因、基本规律、测量的必要性
3.1 概论
一、 地应力测量的必要性
3.1 概论
一、 地应力测量的必要性
1. 地应力定义
原岩: 未受工程影响而又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
原岩应力(亦称初始应力或地应力):
定义一:原岩中存在的应力。 定义二: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的内应力。
地应力: 指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的内应力, 通常又称为原岩应 力、初始应力。
2. 研究地应力的重要性 地应力是各种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 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 提条件。
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
废料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也具有
重要意义。
(1)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原始参数。 (2)确定开挖方案与支护设计的必要参数。
同一类地区,其构造应力仍是不均匀分布,与小的地质构造运动(地 壳变形)有关,有的地段强、有的地段弱。
3.1 概论
四、 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工程建设中,对工程岩体地应力的掌握,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进行原位 地应力测量。
尽管地应力有各种假说和理论对地壳的受力有一定规律性认识,但工 程岩体都会受到各种局部地质特征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 地应力认识简史
1926年, 苏联学者金尼克修正了地应力静水压力假设,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岩层的重 量,而侧向应力(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应乘以一个修正系数λ。即
v H
h
v
H 1
其中,λ为侧压系数
1
υ-上覆岩层泊松比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度的 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3.1 概论
一、 地应力测量的必要性
3.1 概论
一、 地应力测量的必要性
1. 地应力定义
原岩: 未受工程影响而又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
原岩应力(亦称初始应力或地应力):
定义一:原岩中存在的应力。 定义二: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的内应力。
地应力: 指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的内应力, 通常又称为原岩应 力、初始应力。
2. 研究地应力的重要性 地应力是各种岩石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定工程岩体 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 提条件。
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
废料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也具有
重要意义。
(1)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原始参数。 (2)确定开挖方案与支护设计的必要参数。
同一类地区,其构造应力仍是不均匀分布,与小的地质构造运动(地 壳变形)有关,有的地段强、有的地段弱。
3.1 概论
四、 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工程建设中,对工程岩体地应力的掌握,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进行原位 地应力测量。
尽管地应力有各种假说和理论对地壳的受力有一定规律性认识,但工 程岩体都会受到各种局部地质特征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 地应力认识简史
1926年, 苏联学者金尼克修正了地应力静水压力假设,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岩层的重 量,而侧向应力(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应乘以一个修正系数λ。即
v H
h
v
H 1
其中,λ为侧压系数
1
υ-上覆岩层泊松比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度的 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第3章地应力及其测试
锦屏河谷下切后最大主应力分布
58 锦屏河谷下切后剪应力分布图
——
下 蚀 作 用 的 结 果
峡
谷
地
貌
虎跳峡
三峡
59
3.3 高地应力区特征
研究高地应力问题的必要性 • 研究高地应力本身就是岩石力学的基本任务。 • 岩体的本构关系、破坏准则以及岩体中应力传播规律都要受到地
应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60
高地应力判别准则和高地应力现象
53
4)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随深 度增加而减小,且趋近于1
平均水平应力 K 垂直应力
K 1500 0.5 Z
K 100 0.3 Z
54
• 5)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 增长关系
55
6)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随深度 增加而增大,一般差别很大。
56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两个水平主应力的比 值表
1. 高地应力判别准则
(1)目前国际国内无统一的标准。
(2)国内一般岩体工程以初始地应力在20-30MPa为高地应力(大于800米
深)。
(3)由于不同岩石,弹性模量不同,岩石的储R能c性能也不同。按《工程岩体
分级标准》(GB50218-2014):
称为极高初始地应力,
度;
为高地应力。 其中: 为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
•近代地质力学的观点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构造应力的总 规律是以水平应力为主。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因地球自转角度的变化而产
生地壳水平方向的运动是造成构造应力是水平应力为主的
重要原因。
14
15
地应力分布理论:
• 海姆假设: (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静水压力假设)
岩石力学课件第三章 地应力测量.ppt
11
岩石力学
二、地应力认识的历史
哈斯特地应力实测
20世纪50年代,哈斯特最先在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开展了地应力测量工作。
哈斯特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水平主 应力一般为垂直应力的1~2倍,其至更多; 在某些地表处测得的最大水平应力高达7MPa, 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力的理论和 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12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1)、大陆板块边界受压引起的应力场
13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2)、地成因
地幔热对流(碰撞、俯冲、海岸)
15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3)、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 (4)、地温梯度引起的应力场
16
岩石力学
三、地应力的成因
1926年,苏联学者金尼克修正了海姆的静
水压力假设,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
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而侧向应力(水平应
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其值应为γH乘以
一个修正系数λ(侧压力系数)。他根据
弹性力学理论,认为:
1
v
H , h
H
1
H
9
岩石力学
二、地应力认识的历史
朗金假设
朗金认为地壳中各点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
岩层的重量,而侧向应力(水平应力) 应为
γH乘以一个修正系数λ(侧压力系数)。
他根据松散介质理论,认为:
tg 2 ( )
42
v
H , h
H
tg2 (
4
)
2
H
10
岩石力学
二、地应力认识的历史
地质学家李四光
本世纪2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出,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上层一定厚 度的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要性远远超 过垂直应力分量” 。
第五章地应力分析 PPT
1530-1632m,倾角55 ゜,倾向南偏东5゜ 1632-1642m,倾角54↘4゜,倾向南偏东5 ゜ 1676-1900m,倾角56-58 ゜,倾向南偏东4 ゜
1900-2350m,倾角56 ゜,倾向南 2350-2444m,倾角18-20 ゜,倾向南偏东45 ゜ 2444-2500m,倾角40 ゜,南偏东25 ゜
2500-2849m,倾角6-8 ゜,南偏东25 ゜
断点位置:1632m、2350m、2444m
N2d:506m N1t:1250m N1s:1812m
E2-3a:3067m E1-2z:4128m
K2d:4360m
506-1854m倾角52-55゜,南倾
1854-2170m倾角50-60゜,南倾 2170-2200m倾角40゜,南偏北 2200-2440m倾角40-50゜,南倾 2440-2470m倾角50-60゜,南倾 2470-2636m倾角50-60゜,南倾
NDS-PERFORM钻井 系统
地应力测定方法
❖ 应用构造地质力学方法研究地应力的相对大 小及大致方位
❖ 应用成像测井确定地应力的方位 ❖ 应用水力压裂资料确定地应力大小 ❖ Kaiser 效应试验测定地应力大小
根据断层特点及走向确定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地应力方向: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向平行断层延伸方向 上覆地层压力v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H> 最小水平主地应力h
W3Ⅲ
W3Ⅲ (TVD:2812.57m)
(TVD:3120.00m)
例
?
0
500
1000 m
T
干 层 可能油层
正断层
剖面位置示意图
T′
6
1900-2350m,倾角56 ゜,倾向南 2350-2444m,倾角18-20 ゜,倾向南偏东45 ゜ 2444-2500m,倾角40 ゜,南偏东25 ゜
2500-2849m,倾角6-8 ゜,南偏东25 ゜
断点位置:1632m、2350m、2444m
N2d:506m N1t:1250m N1s:1812m
E2-3a:3067m E1-2z:4128m
K2d:4360m
506-1854m倾角52-55゜,南倾
1854-2170m倾角50-60゜,南倾 2170-2200m倾角40゜,南偏北 2200-2440m倾角40-50゜,南倾 2440-2470m倾角50-60゜,南倾 2470-2636m倾角50-60゜,南倾
NDS-PERFORM钻井 系统
地应力测定方法
❖ 应用构造地质力学方法研究地应力的相对大 小及大致方位
❖ 应用成像测井确定地应力的方位 ❖ 应用水力压裂资料确定地应力大小 ❖ Kaiser 效应试验测定地应力大小
根据断层特点及走向确定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
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地应力方向: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方向平行断层延伸方向 上覆地层压力v >最大水平主地应力H> 最小水平主地应力h
W3Ⅲ
W3Ⅲ (TVD:2812.57m)
(TVD:3120.00m)
例
?
0
500
1000 m
T
干 层 可能油层
正断层
剖面位置示意图
T′
6
地应力概念与其测量方法
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自重应 力场。
构造应力:由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或地 壳中长期存在着一种促使构造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这就是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构造 应力场。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次生应力(二次应力)岩体开挖扰动了原岩的自然 平衡状态,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发生变化,变化后 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二次应力。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本章内容:
§5-1 概述 §5-2 地应力成因 §5-4 岩体初始应力分布状态 §5-5 岩体初始应力场测定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5-1 概述
1 基本概念
原岩:未经工程开挖而又不受开挖影响仍处于自然 平衡状态的岩体,称为原岩。
围岩:受工程开挖影响应力发生重新分布的岩体, 称为围岩。
目前,原岩应力的实测深度达3000m。在这一深度内,原岩应力变 化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原岩应力场是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场;
二、水平应力σH普遍大于垂直应力σv ,即 侧压力系数λ=σH/σv >1;
三、原岩应力三个主应力σHmax,σHmin,σv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1、平均水平应力σH与垂直应力σv 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断层和结构面附近是应力降低区,断层端部、拐角处应力 集中区,主应力方向大多平行或垂直于断层走向。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5.4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现场量测方法 一、岩体应力现场量测方法概述 1.目的: (1)了解岩体中存在的应力大小和方向 (2)为分析岩体的工程受力状态以及为支护
及岩体加固提供依据 (3)预报岩体失稳破坏以及预报岩爆的有力 工具
构造应力:由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或地 壳中长期存在着一种促使构造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这就是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构造 应力场。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次生应力(二次应力)岩体开挖扰动了原岩的自然 平衡状态,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发生变化,变化后 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二次应力。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本章内容:
§5-1 概述 §5-2 地应力成因 §5-4 岩体初始应力分布状态 §5-5 岩体初始应力场测定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5-1 概述
1 基本概念
原岩:未经工程开挖而又不受开挖影响仍处于自然 平衡状态的岩体,称为原岩。
围岩:受工程开挖影响应力发生重新分布的岩体, 称为围岩。
目前,原岩应力的实测深度达3000m。在这一深度内,原岩应力变 化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原岩应力场是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场;
二、水平应力σH普遍大于垂直应力σv ,即 侧压力系数λ=σH/σv >1;
三、原岩应力三个主应力σHmax,σHmin,σv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1、平均水平应力σH与垂直应力σv 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断层和结构面附近是应力降低区,断层端部、拐角处应力 集中区,主应力方向大多平行或垂直于断层走向。
地应力概念和其测量方法
5.4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现场量测方法 一、岩体应力现场量测方法概述 1.目的: (1)了解岩体中存在的应力大小和方向 (2)为分析岩体的工程受力状态以及为支护
及岩体加固提供依据 (3)预报岩体失稳破坏以及预报岩爆的有力 工具
地应力及其原理PPT课件
层重量,而水平应力是泊松效应的结果。
第十九页,共110页。
▪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20年代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 上层一定厚度的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 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第二十页,共110页。
▪ 50年代,哈斯特在测试地应力时也发现地 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 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应力主应力一般 为垂直应力的1~2倍。
第三十六页,共110页。
▪ 6.3 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通过理论、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的分
析与研究,已初步认识到浅部地壳应力分布的一些 基本规律: ▪ (1)地应力是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 和空间的函数。
▪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压 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 变化的,因而它是一个非稳定的应力场,
▪我国大陆板块发 生变形,产生水平 压应力场,其主应 力迹线如图4-1所 示。
第二十六页,共110页。
(2)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应力场 由硅镁组成的地幔因温度很高
,具有可塑性,并可以上下对流 和蠕动。当地幔深处的上升流 到达地幔顶部时,就分为两股 方向相反的平流,经一定流程 直到与令一对流圈的反向平流 相遇,一起转为下降流回到地球 深处,形成封闭的循环体系。地 幔热对流引起地壳下面的水平
第二十三页,共110页。
▪ 6.2 地应力的成因 ▪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至今也不
是十分清楚。 ▪ 近30多年来的实测和理论分析表明,地应力
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运动过程密切相关,
第二十四页,共110页。
▪ 6.2地应力的成因
▪ 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 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侵入和地球非 均匀扩容等。
第十九页,共110页。
▪ 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 20年代指出“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仅影响地壳 上层一定厚度的情况下,水平应力分量的重 要性远远超过垂直应力分量”。
第二十页,共110页。
▪ 50年代,哈斯特在测试地应力时也发现地 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 近水平的,而且最大水平应力主应力一般 为垂直应力的1~2倍。
第三十六页,共110页。
▪ 6.3 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通过理论、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的分
析与研究,已初步认识到浅部地壳应力分布的一些 基本规律: ▪ (1)地应力是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 和空间的函数。
▪ 地应力在绝大部分地区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压 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 变化的,因而它是一个非稳定的应力场,
▪我国大陆板块发 生变形,产生水平 压应力场,其主应 力迹线如图4-1所 示。
第二十六页,共110页。
(2)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应力场 由硅镁组成的地幔因温度很高
,具有可塑性,并可以上下对流 和蠕动。当地幔深处的上升流 到达地幔顶部时,就分为两股 方向相反的平流,经一定流程 直到与令一对流圈的反向平流 相遇,一起转为下降流回到地球 深处,形成封闭的循环体系。地 幔热对流引起地壳下面的水平
第二十三页,共110页。
▪ 6.2 地应力的成因 ▪ 产生地应力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至今也不
是十分清楚。 ▪ 近30多年来的实测和理论分析表明,地应力
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各种运动过程密切相关,
第二十四页,共110页。
▪ 6.2地应力的成因
▪ 包括:板块边界受压、地幔热对流、地球内应 力、地心引力、地球旋转、岩浆侵入和地球非 均匀扩容等。
3地应力及其测量
•评价:直接得到应力值,不受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制约; •所测结果为二次应力,还原原岩应力需根据有关理论进行修正。
2015-3-3
水压致裂法原理
Pi=3σ2-σ1+T PS=σ2 Pr=3σ2-σ1 若有裂隙水压P0则在式中减去 该项
Pi—初始开裂压力 Ps—关闭压力 Pr—裂隙重开时的压力
2015-3-3
2015-3-3
5 高地应力问题
岩体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单轴强度时,就是高 地应力。高地应力表现特征,首先是地震, 在工程上有以下特征: ①岩爆、剥离
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在地下洞室开挖中,会出
现岩石的脆性破裂,积聚在岩石中的应变能由于 突然释放而产生岩爆或剥离。 对较高,当开挖后,侧向应力减小至零,而岩石 中的应力积累已超过岩石单轴强度,则当应力超 过值较小时,出现岩石剥离,应力大时出现岩爆。
2015-3-3
6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 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一般为0.2~0.8,多数情况下为0.4~0.8。
2015-3-3
7地应力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层和断 层的影响最大。
2015-3-3
4 地应力的确定方法
1 地应力场实测 ①量测围岩的绝对应力值,包括大小和方向; ②量测围岩应力在开挖过程中的相对变化。 2 量测方法: 直接法: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等 间接法 :应力解除法—孔底法、孔壁和孔径法; 应力恢复法。 2 地质力学分析 ⑴确定围岩初始应力场的方向; ⑵初始应力场量值的计算; ⑶水平和垂直应力比值的评价。
2015-3-3
在开挖前,岩石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相
五 高地应力问题
②岩坡错动:边坡开挖中,由于高地应力 卸荷后,发生岩坡错动。有两种形式:
2015-3-3
水压致裂法原理
Pi=3σ2-σ1+T PS=σ2 Pr=3σ2-σ1 若有裂隙水压P0则在式中减去 该项
Pi—初始开裂压力 Ps—关闭压力 Pr—裂隙重开时的压力
2015-3-3
2015-3-3
5 高地应力问题
岩体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单轴强度时,就是高 地应力。高地应力表现特征,首先是地震, 在工程上有以下特征: ①岩爆、剥离
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在地下洞室开挖中,会出
现岩石的脆性破裂,积聚在岩石中的应变能由于 突然释放而产生岩爆或剥离。 对较高,当开挖后,侧向应力减小至零,而岩石 中的应力积累已超过岩石单轴强度,则当应力超 过值较小时,出现岩石剥离,应力大时出现岩爆。
2015-3-3
6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 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一般为0.2~0.8,多数情况下为0.4~0.8。
2015-3-3
7地应力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层和断 层的影响最大。
2015-3-3
4 地应力的确定方法
1 地应力场实测 ①量测围岩的绝对应力值,包括大小和方向; ②量测围岩应力在开挖过程中的相对变化。 2 量测方法: 直接法: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等 间接法 :应力解除法—孔底法、孔壁和孔径法; 应力恢复法。 2 地质力学分析 ⑴确定围岩初始应力场的方向; ⑵初始应力场量值的计算; ⑶水平和垂直应力比值的评价。
2015-3-3
在开挖前,岩石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相
五 高地应力问题
②岩坡错动:边坡开挖中,由于高地应力 卸荷后,发生岩坡错动。有两种形式:
地应力测量方法PPT课件
4.2.3 水压致裂法
P
3
水压致裂应力测量原理
Ps 2
Pr 3 2 1 P0
由以上两式求σ1和σ2就无须 知道岩石的抗拉强度。因此, 由水压致裂法测量原岩应力 将不涉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 质,而完全由测量和记录的 压力值来决定。
4.2.3 水压致裂法
1)打钻孔到准备测量应力的部位,井将 钻孔中待加压段用封隔器密封起来,钻 孔直径与所选用的封隔器的直径相一致。 封隔器一般是充压膨胀式的,充压可用 液体,也可用气体。
裂压力 ④Ps0-关泵后压力表上保持的压力,称为关闭压力。如围岩渗
透性大,该压力将逐渐衰减 ⑤Pb0-停泵后重新开泵将裂缝压开的压力,称为开启压力
4.2.3 水压致裂法
水压致裂测量结果只能确定垂直于钻孔平面内的最大主应力 和最小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从原理上讲,它是一种二维应 力测量方法。
水压致裂法认为初始开裂发生在钻孔壁切向应力最小的部位, 亦即平行于最大主应力的方向,这是基于岩石为连续、均质和各 向同性的假设。水压致裂法较为适用于完整的脆性岩石中。
4.3.1 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一、应力解除法
(一)基本原理
地下某点的岩体处于三向 压缩状态,如用人为的方法 解除其应力,必然发生弹性 恢复,测定其恢复的应变, 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则可算出 岩体初始应力。
破坏联系,解除应力; 弹性恢复,测出变形;
x
x x
, y
y y
,z
z z
根据变形,转求应力。
4.3.1 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4.3.1 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3、应变花种类
为计算方便,常把三个应变片布置成如图所示的 形式。 即:等角应变花、直角应变花
第1112次课 第6章 地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
原理
6.2直接测量法(三、水压致裂法)
从弹性力学理论可知,当一个位于无限体中的钻孔受 到无穷远处二维应力场( , 1)的作2 用时,离开钻孔端部一 定距离的部位处于平面应变状态。在这些部位,钻孔周边 的应力为
1 2 2 (1 2 )c2 o s
r 0
式中, 和 分r 别为钻孔周边的切向应力和径向应力;为
测量方法:
1)测量手段的不同划分: 构造法、变形法、电磁法、地震法、放射性法。
2)测量原理的不同划分: 应力恢复法、应力解除法、应变恢复法、应变解除法、水压致裂法、 声发射法、X射线法、重力法
3)测量基本原理不同划分:
直接测量法:由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和记录各种应力量,并由这些应 力量和原岩应力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获得原岩应力值。
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等具有重 要意义。
一、 地应力测量的必要性
c 地应力分布理论: 1)海姆假设:(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静水
压力假设)h v H
海姆假说:在岩体深处的初始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体的重量成 正比,而水平应力大致与垂直应力相等。
2)金尼克假设:(弹性力学假设)
周边一点与 轴 1的夹角。
当 =0º时, 取得极小值,此时
321
原理
6.2直接测量法(三、水压致裂法)
P
3
水压致裂应力测量原理
如果采用图所示的水压致裂 系统将钻孔某段封隔起来, 并向该段钻孔注入高压水,
当水压超过 32 和1岩石抗
拉强度T之和后,在 =0º处,
也即所在方位将发生孔壁开 裂。设钻孔壁发生初始开裂 时的水压为 ,则P i 有
130
力
150
170
190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水平主应力σhmax=6.7+0.0444H(MPa) 最小水平主应力σhmin=0.8+0.0329H(MPa)
式中H为深度,单位为m.
6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 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一般为0.2~0.8,多数情况下为0.4~0.8。
7地应力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层和断 层的影响最大。
4 地应力的确定方法
1 地应力场实测 ▪ ①量测围岩的绝对应力值,包括大小和方向; ▪ ②量测围岩应力在开挖过程中的相对变化。 2 量测方法: ▪ 直接法: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等 ▪ 间接法 :应力解除法—孔底法、孔壁和孔径法;
应力恢复法。 2 地质力学分析 ▪ ⑴确定围岩初始应力场的方向; ▪ ⑵初始应力场量值的计算; ▪ ⑶水平和垂直应力比值的评价。
3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状态:非常复杂。 ▪ 影响因素: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
等。 ▪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
仍是初步的。 ▪ 到目前为止,对天然应力还缺乏完整的系
统理论,还无法进行较完善的理论计算, 只能由实测来确定。 ▪ 这就给天然应力场的确定造成很大困难。
▪ 适合完整脆性岩石中使用 ▪ 缺点:只能确定垂直于钻孔面的2维应力;
精度不够
•孔底应力解除法实施步骤
•1 钻孔至测量深度 2 在孔底贴应变片 3 解除围岩应力。 评价:1 只能测得孔底平面的两个主应力,三维应力需三个孔测量;
2 由于孔底应力集中影响,所测应力较真实原岩应力要高些
•孔壁应力解除法实施步骤
构造应力、温度应力、渗流荷载。 ▪ 围岩的初始应力场:
由于岩体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在开挖隧道前岩体中就 已经存在着一定的地应力场,称为围岩的初始应力场.
地应力测量必要性:
▪ 天然岩体是预应力体 ▪ 工程建设需要 ▪ 数值计算的必备参数 ▪ 分布复杂,要了解必所引起的应力称为 岩体的自重应力。
➢ 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在地下洞室开挖中,会出 现岩石的脆性破裂,积聚在岩石中的应变能由于 突然释放而产生岩爆或剥离。
➢ 在开挖前,岩石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相 对较高,当开挖后,侧向应力减小至零,而岩石 中的应力积累已超过岩石单轴强度,则当应力超 过值较小时,出现岩石剥离,应力大时出现岩爆。
五 高地应力问题
▪ ②岩坡错动:边坡开挖中,由于高地应力 卸荷后,发生岩坡错动。有两种形式:
五 高地应力问题
▪ 2)构造应力:由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所引起 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 3)温度应力:由岩体内地温梯度的影响而产生 的应力称温度应力。3°C/100m
▪ 4)成岩应力:岩石生成过程中在成岩作用下所 产生的应力。如结晶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作用,脱水作用等。
▪ 5)渗流荷载:地下水在岩体中运动所产生的荷 载。渗流荷载一般作为外荷载
▪ 水力压裂法适合于深部地应力测量(500m以 上)或石油钻孔等
▪ 地质力学法可以给出较大范围内原岩应力的定 性评价,若与实测资料结合,会对工程范围内 岩体的原岩应力作出较可靠的评价。
▪ 最近提出的试算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位移反 分析法等尚有待完善。
5 高地应力问题
岩体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单轴强度时,就是高 地应力。高地应力表现特征,首先是地震, 在工程上有以下特征: ▪ ①岩爆、剥离
扁千斤顶法-压力枕法
•应力恢复法测地应力
•其基本原理是事先在隧道的岩壁表面安装应变计,并记录下应变计的初读数,然 后在岩壁上掏一个狭长的槽口,这就解除了垂直于槽口的法向约束和平行于槽口 的切向约束,应变计读数将下降;最后将扁千斤顶放入槽口,固定后加压,使应 变计读数恢复到掏槽前的数值。此时,扁千斤顶显示的压力即为岩体中相应方向 的应力
•评价:直接得到应力值,不受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制约;
•所测结果为二次应力,还原原岩应力需根据有关理论进行修正。
水压致裂法原理
Pi=3σ2-σ1+T PS=σ2 Pr=3σ2-σ1 若有裂隙水压P0则在式中减去 该项
Pi—初始开裂压力 Ps—关闭压力 Pr—裂隙重开时的压力
水压致裂法优缺点
▪ 优点:能测量深部应力,已见报道的测点 深5000m;不需预先开巷道;
▪ 6)施工应力:人为因素产生。
▪ 在天然应力中,成岩应力仅在岩石生成过程中起 作用,温度应力在地表浅部作用较小,所以,岩 体中天然应力主要是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两者 构成了天然应力场的主要部分。
▪ 岩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已处于一种天然 的平衡状态,但在工程建设中,不仅会施加附加 应力,还会引起应力重分布,正是由于工程建筑, 岩体的天然稳定状态将随之改变。
3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 1、地应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 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大部分地区为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 压应力场。
2 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上覆岩层的重量
3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
4 平均水平应 力和垂直应力 的比值随深度 增加而减小, 在不同地区变 化速度不同。
5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长 ▪ 斯蒂芬森(O.Stephansson)等人根据实测结果给 出了芬诺斯堪的亚古陆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 平主应力随深度变化的线性方程: ·
•1 钻孔至测量深度 2 在孔底钻小孔并在孔壁贴应变片 3 解除围岩应力。 评价: 用一个钻孔就可测得围岩三维应力状态
应力解除法总结:
▪ 环境温度效应计补偿 ▪ 假设是:岩石线弹性、连续均质和各项同
性基础上计算而得 ▪ 新的更精确的方法有待建立
原岩应力场确定方法总结
▪ 应力解除和恢复法适用于埋深较浅的隧道或硐 室
第三章 地应力及其测量
▪ 一 概述 ▪ 二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类 ▪ 三 分布规律 ▪ 四 测量方法 ▪ 五 高地应力地区的岩石力学问题
1 概述
▪ 地应力 岩体中各种应力的总称(一般不包括渗流荷载)
▪ 应力场 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应力场。 如自重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 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指工程施工前就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如自重应力、
式中H为深度,单位为m.
6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 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一般为0.2~0.8,多数情况下为0.4~0.8。
7地应力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层和断 层的影响最大。
4 地应力的确定方法
1 地应力场实测 ▪ ①量测围岩的绝对应力值,包括大小和方向; ▪ ②量测围岩应力在开挖过程中的相对变化。 2 量测方法: ▪ 直接法: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等 ▪ 间接法 :应力解除法—孔底法、孔壁和孔径法;
应力恢复法。 2 地质力学分析 ▪ ⑴确定围岩初始应力场的方向; ▪ ⑵初始应力场量值的计算; ▪ ⑶水平和垂直应力比值的评价。
3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状态:非常复杂。 ▪ 影响因素: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
等。 ▪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
仍是初步的。 ▪ 到目前为止,对天然应力还缺乏完整的系
统理论,还无法进行较完善的理论计算, 只能由实测来确定。 ▪ 这就给天然应力场的确定造成很大困难。
▪ 适合完整脆性岩石中使用 ▪ 缺点:只能确定垂直于钻孔面的2维应力;
精度不够
•孔底应力解除法实施步骤
•1 钻孔至测量深度 2 在孔底贴应变片 3 解除围岩应力。 评价:1 只能测得孔底平面的两个主应力,三维应力需三个孔测量;
2 由于孔底应力集中影响,所测应力较真实原岩应力要高些
•孔壁应力解除法实施步骤
构造应力、温度应力、渗流荷载。 ▪ 围岩的初始应力场:
由于岩体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在开挖隧道前岩体中就 已经存在着一定的地应力场,称为围岩的初始应力场.
地应力测量必要性:
▪ 天然岩体是预应力体 ▪ 工程建设需要 ▪ 数值计算的必备参数 ▪ 分布复杂,要了解必所引起的应力称为 岩体的自重应力。
➢ 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在地下洞室开挖中,会出 现岩石的脆性破裂,积聚在岩石中的应变能由于 突然释放而产生岩爆或剥离。
➢ 在开挖前,岩石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岩石强度相 对较高,当开挖后,侧向应力减小至零,而岩石 中的应力积累已超过岩石单轴强度,则当应力超 过值较小时,出现岩石剥离,应力大时出现岩爆。
五 高地应力问题
▪ ②岩坡错动:边坡开挖中,由于高地应力 卸荷后,发生岩坡错动。有两种形式:
五 高地应力问题
▪ 2)构造应力:由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所引起 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
▪ 3)温度应力:由岩体内地温梯度的影响而产生 的应力称温度应力。3°C/100m
▪ 4)成岩应力:岩石生成过程中在成岩作用下所 产生的应力。如结晶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固结作用,脱水作用等。
▪ 5)渗流荷载:地下水在岩体中运动所产生的荷 载。渗流荷载一般作为外荷载
▪ 水力压裂法适合于深部地应力测量(500m以 上)或石油钻孔等
▪ 地质力学法可以给出较大范围内原岩应力的定 性评价,若与实测资料结合,会对工程范围内 岩体的原岩应力作出较可靠的评价。
▪ 最近提出的试算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位移反 分析法等尚有待完善。
5 高地应力问题
岩体中的应力积累达到单轴强度时,就是高 地应力。高地应力表现特征,首先是地震, 在工程上有以下特征: ▪ ①岩爆、剥离
扁千斤顶法-压力枕法
•应力恢复法测地应力
•其基本原理是事先在隧道的岩壁表面安装应变计,并记录下应变计的初读数,然 后在岩壁上掏一个狭长的槽口,这就解除了垂直于槽口的法向约束和平行于槽口 的切向约束,应变计读数将下降;最后将扁千斤顶放入槽口,固定后加压,使应 变计读数恢复到掏槽前的数值。此时,扁千斤顶显示的压力即为岩体中相应方向 的应力
•评价:直接得到应力值,不受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制约;
•所测结果为二次应力,还原原岩应力需根据有关理论进行修正。
水压致裂法原理
Pi=3σ2-σ1+T PS=σ2 Pr=3σ2-σ1 若有裂隙水压P0则在式中减去 该项
Pi—初始开裂压力 Ps—关闭压力 Pr—裂隙重开时的压力
水压致裂法优缺点
▪ 优点:能测量深部应力,已见报道的测点 深5000m;不需预先开巷道;
▪ 6)施工应力:人为因素产生。
▪ 在天然应力中,成岩应力仅在岩石生成过程中起 作用,温度应力在地表浅部作用较小,所以,岩 体中天然应力主要是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两者 构成了天然应力场的主要部分。
▪ 岩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已处于一种天然 的平衡状态,但在工程建设中,不仅会施加附加 应力,还会引起应力重分布,正是由于工程建筑, 岩体的天然稳定状态将随之改变。
3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 1、地应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 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大部分地区为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 压应力场。
2 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上覆岩层的重量
3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
4 平均水平应 力和垂直应力 的比值随深度 增加而减小, 在不同地区变 化速度不同。
5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长 ▪ 斯蒂芬森(O.Stephansson)等人根据实测结果给 出了芬诺斯堪的亚古陆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 平主应力随深度变化的线性方程: ·
•1 钻孔至测量深度 2 在孔底钻小孔并在孔壁贴应变片 3 解除围岩应力。 评价: 用一个钻孔就可测得围岩三维应力状态
应力解除法总结:
▪ 环境温度效应计补偿 ▪ 假设是:岩石线弹性、连续均质和各项同
性基础上计算而得 ▪ 新的更精确的方法有待建立
原岩应力场确定方法总结
▪ 应力解除和恢复法适用于埋深较浅的隧道或硐 室
第三章 地应力及其测量
▪ 一 概述 ▪ 二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类 ▪ 三 分布规律 ▪ 四 测量方法 ▪ 五 高地应力地区的岩石力学问题
1 概述
▪ 地应力 岩体中各种应力的总称(一般不包括渗流荷载)
▪ 应力场 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应力场。 如自重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 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指工程施工前就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如自重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