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和,孩子快乐”第六场——0-6岁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情感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主题是0-6岁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需求,因为群里面父母的孩子比较集中处于这一年龄段,而且这一年龄段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最为重要的。
《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作者劳拉博士曾说“如果亲子关系受到破坏,任何育儿技巧都没有办法弥补“。可见亲情关系,情感连结对我们的重要性。
因为我也在讲很多别的课程,特别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我也经常说“不要拿方法太当方法,因为这些方法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帮助我们和孩子增强情感连结。”
亲情的连结基础有了,才是我们的方法可以应用的一个最重要前提。因为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最基本的亲密关系都不稳固的话,我们的方法就不能影响到孩子。
既然亲情连结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加强和孩子的连结呢?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于亲情是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满足,从而建立和增强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今天主要分成几个阶段来讨论
第一个阶段是一岁前,打下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一到三岁,帮助孩子构建安全依赖,有助于让他逐步走向独立。
第三个阶段是三到六岁,帮助孩子开发独立性。
先来看第一个阶段,0-1岁,帮助孩子构建最初的信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成长发展分成了8个阶段,很重要的就是0-6岁这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发展的危机,危机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在每个阶段,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心理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转化成一个机会,如果处理的好,就可以成为孩子发展的一个契机,帮助孩子发展出新的能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孩子发展的障碍,进而影响孩子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自信,抗挫折能力,人际关系的基础,对外界的认知,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就是一岁之前,也就是第一个阶段,0-1岁,是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如果发展不好,孩子对新环境就会焦虑不安。
所以0-1岁,要坚持以婴儿为中心的养育原则,孩子一出生,从母婴一体的情况,变为出生之后面对的陌生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创伤,会导致孩子严重焦虑,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非常安全,孩子不需要自己呼吸,也不需要自己进食,母体可以完全满足他的需要。他出生以后在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呼吸,自己吃东西。现在很多医生都会在孩子一出生之后就放在妈妈身边,目的就是缓解孩子这种焦虑,让孩子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这种焦虑是伴随死亡的焦虑,因为孩子出生以后,一旦自身的呼吸,进食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自身就会死亡,所以这种焦虑感是我们可以想见的。
所以也有说法“新生儿如何娇惯都不为过”。只要婴儿哭了,就立即过去抱,去检查孩子是不是累了,饿了,不舒服了,要立即满足他的需求,也就是及时满足,之所以对婴儿要及时满足,还有一个原因是婴儿期的很多感受都是象征性的,他会泛化,妈妈如何对他,就意味着外面的世界如何对待他,今儿导致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外在的感知会反作用于孩子的内在,当妈妈及时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世界是友好的,可靠的,是令他放心的,温暖的,并不可怕,当他反作用于内在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一定是因为我很不错。”
如果他的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就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妈妈关注。”
所以及时满足,也是在帮助孩子产生最初的自信。这个阶段,孩子如果被满足的好,就会产生天然的自信。
所以我们说的有些孩子天生乐观,其实就来源于此。
如果妈妈产后抑郁,没能及时满足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世界不安全,反作用于内在就是认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进而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关系,不和别人发展关系,因为自己发出的信号得不到满足,进而不再发出信号。孩子会觉得一旦我和别人发展关系,就可能会很失望,而这种挫败的情绪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伤害,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就开始避免和别人发展关系。
所以我们怎么回应孩子的方式,就会演化成孩子对待外界的方式,他的人际交往模式。
有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儿,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不敢表达,也不敢走近,回溯到小时候,弟弟出生之后,妈妈对她有一些忽视,自己喜欢的东西,常常得不到,进而影响到自信,越是自己喜欢的,越是不敢去争取。
刚刚谈到小婴儿,一个特点是“泛化”,还有一个特点是“没有时间感”,对于五六岁的孩子,饿的时候,我们告诉他“等一会儿”,他知道,但是小婴儿是不知道的,他饿得时候,只会觉得自己越来越难受,因为没有时间感,孩子会觉得自己要永远都这么难受了。这个时候的安抚就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即使及时满足,冲奶粉也常常需要一点时间,这个时候,情感上的安抚,比如抱起,轻拍,轻声说话这样的回应,都可以降低孩子的焦虑。
婴儿还有一个特点叫“主观全能感”,婴儿觉得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自己的感觉就是世界的感觉,所以及时满足能够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可以掌控这个世界的,可以帮助他发展自信。之后孩子才会顺利过渡到一岁半开始的“不全能感”阶段。
现在也有很多提倡延迟满足,但是这个不适用于婴儿期。我们觉得只延迟了5分钟,但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可能已经开始崩溃了。
其实现在群里面的孩子大多都一岁多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来说这个阶段呢,一来为了我们再要一个的话,可以引以为戒,二来我们说了孩子前期的安全感被破坏的话,会影响他后期的人际关系,抗挫败能力,自尊自信等,我们只有学习了,才能对应的上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0-1岁就是为建筑打地基的阶段,如果地基没有打好,高楼是禁不住风吹雨打的。
有些人很脆弱,一丁点事情都会闹情绪,这就是“褪形”到婴儿的状态了,因为当时他这种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
很多做出极端事情的人,就是因为婴儿期的“主观全能感”没有得到满足,成年以后,遇到情绪上的剧烈波动,就会激发他的“主观全能感”,会“褪形”到婴儿的状态,会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全世界,因而会做出很多极端的行为。
有一个例子,带孩子去打针,有一个孩子就一直哭,往妈妈怀里钻,妈妈心不在焉的安慰“别哭了,不疼的,没事的”,没有形成情感上真正的连结,没有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绪,这个时候,另一个孩子过来摸这个孩子的手,结果这个孩子突然爆发成嚎啕大哭。这个孩子很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痛苦都从未被彻底的安抚过,他一直期望妈妈能够真正的安抚他,所以他遇到一点情况就会想要让妈妈安抚。
总结一下,一岁以前,满足孩子的无所不能。尤其是三个月之前,孩子是完全活在自己的感觉里的,妈妈怎么对待他,他就认为这个世界是怎么对待他的,并且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进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评价。
很多父母都意识到孩子很在意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其实不仅仅是评价,我们对于孩子发出的信号是如何回应的,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价。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中,孩子会很爱笑。当妈妈对于孩子的需求信号积极回应的时候,孩子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会对生命充满人情,与人为善,同时又坚定的捍卫自己。
“延迟满足”确实能够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发自内心的爱。妈妈和孩子缺乏心灵层面的交流,会导致孩子心灵层面的感应减弱。
孩子全能的自恋感被充分的满足后,心智就会自然向前发展,在一岁半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就会更容易把自己和外界分开,从这时候开始,他不仅会关注自己,也会关注他人。
我们说水满则溢,爱也一样,孩子内心充满爱以后,才会自然而然得向外流淌。
孩子从一岁半开始,主观全能感下降,这时孩子内心开始冲突,既想独立开来,又需要妈妈。
他会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到,可是真正在做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做不了,因此又还需要妈妈。这个时候,内心就产生了冲突。
这个阶段很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会对陌生人产生焦虑,很黏妈妈,不希望离开妈妈。
如果一岁内,孩子的发展很顺利的话,孩子就比较容易控制自己,树立起信心。如果发展的不好,孩子就会自我怀疑,他想做一件事,可是做不好,妈妈又不提供支持,不给予足够的爱,他就会觉得爱是有条件的,进而怀疑自己,做事情畏首畏尾。
所以一岁半到三岁之间,是孩子一生中最容易产生挫败感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着重发展孩子的安全依恋。好的安全依恋,就意味着孩子可以更好地独立。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发现自己和妈妈是分离的,妈妈是一个妈妈,而不是自己,并且他会了解到,没有妈妈,他是没有办法真正独立的。这时候就是全能感在下降,依赖感在增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