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合集下载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

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

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 8
10
5公斤 2 -15元
27 54
0 10
10+10 10公 4 斤-30 元
剩余价值即资本增值过程
• 所谓资本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了补 偿劳动力价值这一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 过程。 • 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划分
G −W − G '
• 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
–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 而产生,它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条件。
• 解决矛盾的关键:
–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的买和卖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可以理解为人 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 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商品交换: • 商品流通: • 货币流通:
比较
• 形式:
– 商品流通: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 货币流通:商品是资本流通的媒介
• 内容:
– 商品流通:先卖后买,获得使用价值 – 货币流通:先买后卖,获得价值
• 流通的限度:
– 商品流通:有限 – 货币流通:无限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相对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资本,而不是来源于 资本家所垫付的全部资本。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 率。
m' = m / v m '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率
• 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说明在雇 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多少, 工人得到多少;后两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 式说明在一个劳动日中,工人用多少劳动 时间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有多少时间无 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举例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为: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了物质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了;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价值也作为抽象劳动,也成为了商品的新价值。

劳动者的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①形式不同。

第一、流通公式不同。

商品流通公式是W —G —W ;资本流通公式是G —W —G 。

第二、买卖的顺序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

第三、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商品流通中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中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第三、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物的是货币;资本流通中充当媒介物的是商品。

②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量相等的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增殖了的价值。

因此资本流通的公式应该是G —W—G’。

其中的G’=G +△G,△G就是剩余价值。

如果货币在运动中获得了剩余价值,这个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所以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③流通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有限度的,资本的流通是无止境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规律与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①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第一、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第二、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A.低价购买;B.高价购买;C.欺诈)②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第一、货币退出流通储藏起来,其价值永远不可能发生增殖。

第二、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必须通过流通才能购买,而且剩余价值也只能通过流通才能实现。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1.劳动力的涵义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第二、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①劳动力价值A.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

B.劳动力价值的构成: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第三章__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章__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一种是物化劳动的表示法:m’=
剩余价值率(m’) 的表示方法:
m = v = 无酬劳动 有酬劳动
一种是活劳动的表示法: m’=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影响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剩余价值绝对量—资本家所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 间内生产剩余价值的数量。 M= ×V=m’ ×V v M—剩余价值量 V —代表可变资本总量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流通
的货币的区别是:
(1)两者流通的形式和顺序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形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W1 —G —W2) 资本流通的形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 (G —W —G’)
思考: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在 形式上的共同点。
(2)两者流通的内容和起点、终点不同。 W1 —G —W2 G —W —G’ 简单商品流通从商品开始到商品结 束,运动的内容主要是使用价值的运动。 货币是交换的媒介。 资本流通的起终点是一种特殊的使 用价值,而且起终点的特殊使用价值(G、 G’)是不同的。运动的内容是货币。商 品成为流通的媒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 历史和道德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的历史传统习惯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相比,具 有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 值,还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 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价值的源泉。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的 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出来的。(生产方法本质相同) 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众多资 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生产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因而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全社会资本 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归个别资本家所有,而相对剩余 价值则归整个资本家阶级所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引言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工资所得的部分。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生产过程和利润分配三个方面探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被买卖。

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隐含着劳动者的剥削。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需要寻找到一份工作以获得生存所需的报酬;另一方面,劳动者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资本家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而决定工资水平。

这种势力不平衡导致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无法获得与自身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报酬。

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当劳动者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生产时,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以货币形式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可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劳动者为满足自身生存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剩余劳动则是超过必要劳动的部分。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更加复杂。

资本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这种生产过程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利润分配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最终体现为利润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利润。

利润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资本家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手段。

通常情况下,资本家通过投资和再投资将利润积累起来,形成更大的资本量,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分化的现象。

资本家通过获取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财富,而劳动者则往往陷入贫困和不公正待遇。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方式使得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同时也限制着社会的发展。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了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
2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
绝对剩余 价值的生 2

3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延长工 人的劳动时间,或者增加他们的劳动强度
这种做法被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而他每天的工 资只覆盖了他8小时的劳动,那么剩余的4小时劳动时 间所生产的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
01 劳动力的买卖 02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03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04 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 05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性 06 对剩余价值的批判和解决方案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是一个 核心概念
它描述了工人所生产的价值与他们得
x
到的报酬之间的差额
这种差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 和阶级关系的特点
4
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
在这个体系中, 工人是生产力的 主要贡献者,但 他们却得不到与
之相应的报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表现 为阶级冲突和经
济危机
相反,资本家通 过占有剩余价值, 积累了财富和权

5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性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扮 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除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还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引入新技术等方 式降低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种做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例如,如果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一个工人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那么 资本家就可以降低工人的工资,从而在整体上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获得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

①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②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③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殖过程①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②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弥补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m)是指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使用资本(包括货币和生产资料)来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活动,以赚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力进行了购买,但是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这就构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但却由资本家所占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和动力。

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生产资料和工人的结合,形成了生产力,创造出商品。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称为可变资本。

总资本等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与劳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有关。

剩余劳动是工人在满足自身生活需求之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的大小有着密切关系。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不仅只收回他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多得到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剩余劳动又是由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是资本家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一种方法,而剩余劳动时间的缩短则会对资本家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资本家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例如提高劳动强度、减少工资等手段。

在流通过程中,资本家将生产的商品卖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在流通过程中,资本家还需要支付各种费用,例如原材料的购买费用、劳动力的支付等。

这些费用加上不变资本,即为生产成本。

如果生产成本超过商品价值,资本家就无法获取利润。

总结起来,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一种剥削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使用资本进行生产,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而工人则只能得到自身劳动力的价值。

这一过程导致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周转
三、剩余价值在两个领域的分割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三个“揭示了”)
2·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 •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 (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四个阶段 • 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 • (2)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的原因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的物质基础 • ——固定资本的更新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 1、如何评价萨伊和李嘉图的观点? • (1)萨伊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会爆发
经济危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在物物交换 的情况下,卖的过程也就是买的过程,供给会创造 它的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但 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卖的过程与买的过程在时间 和空间上是分离的,供给和需求会出现量上的失衡, 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 (2)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 结论是错误的。
•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 论,他们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把其全部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 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完整版)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4、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4、借贷资本和利息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7、股份资本和股息8、土地价格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

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第二,流通内容不同。

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 (G'=G+△G)。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

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资本积累的机制。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工人所得工资的价值部分。

以下将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如设备、机器等)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

工人通过劳动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并将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商品中。

然而,工人所得的工资只能覆盖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无法覆盖他们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剥削的主要形式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并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

通过支付工资,工人以劳动力形式卖给资本家,而劳动力的价值往往远远低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投资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

这样,资本积累的过程就开始了,同时也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积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购买新的生产资料来提高生产力,以增加商品的产量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第二,扩大劳动力的规模,即雇佣更多的工人,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生产量。

资本积累也导致了剥削的加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产量的增加,剩余价值的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进行再生产,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财富,还加剧了工人的剥削。

三、剩余价值的社会影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不断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而工人阶级则面临日益加剧的剥削和贫困。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导致了商业周期的波动。

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有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剩余价值的过度生产和积累。

当剩余价值过剩时,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5、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① 名义工资 ② 实际工资
6、工资的国民差异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增殖的规律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①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②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③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对剩余价值由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降低劳动力价值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则不需要此前提道虽迩不行不至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制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价值形成过程: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② 划分的内容: 不变资本是表现为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生产过程中价值量
不变;可变资本表现为劳动力形态的资本,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增大。 ③ 划分的意义: 主要是 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① 剩余价值率:m’=m / v 或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② 剩余价值量:M=m’·v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劳动日时间
•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② 联系: • 二者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二者都是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
五、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 3、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使用能否带来更多的价值

7第五章剩余价值论

7第五章剩余价值论
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 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资本的三种职能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 时间上的继起性 •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两大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 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的存在不能充分保证具备这两个条 件,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A G——W …P…W' ——G' \ Pm
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 生产过程,Pm代表生产资料, W’代表包含剩余价 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结论 资本家必须购买到一种能 产生价值增殖的商品,这种商 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 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 件。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大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
/A G——W …P…W' ——G' \ Pm
银行资 本家提 供贷款 产业资本家组 织商品生产
商业资本 家负责商 品销售
六、剩余价值的分配
给大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 给借贷资 本家支付 利息
△G
产业资本 家占有
低价批发让利给商业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绝对规律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P153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能创造比自身价值 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 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价 值刚好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 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超过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也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基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将劳动力输入到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劳动产生的商品交换为货币、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取利润。

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起到不同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原材料、机器设备等。

资本家通过购买这些生产资料,将其组织起来形成生产过程,并通过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操作,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生产资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劳动力是指具有生产技能的工人。

劳动力的特点是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劳动力纳入到生产关系中,使其为自己创造价值。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操作和劳动来创造价值,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此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还涉及到工资问题。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由其生活必需品的价值给定。

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一般是劳动者实际劳动时间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基于剥削劳动者的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货币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促使生产过程的展开。

货币资本的作用是推动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次,生产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的资本。

生产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与劳动力的结合,创造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生产资本的作用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最后,商品资本是已经生产出来但尚未出售的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是通过将生产出来的商品交换为货币,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变现。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料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料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料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值,也是衡量资本家利润的重要指标。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起着不同的作用。

资本的不同部分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货币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支付工资和购买劳动力的货币。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货币资本首先被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经过生产过程的改造和加工,最终形成商品。

货币资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媒介和推动的作用。

生产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性资本,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本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通过技术改造和劳动的有组织的协调运动,将原有的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改造而成的具有价值并可进行交换的商品。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商品资本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关键。

生产的过程是为了生产商品,而商品的交换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通过商品的交换,资本家可以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资本,从中获得利润。

可以说,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而商品资本则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资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而货币资本的作用相对减弱。

这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需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相互作用。

货币资本起到媒介和推动的作用,生产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而商品资本则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资本主义工资 1、工资及其本质
① 工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形式 ②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劳动力与劳动的科学区分 ① 劳动力是商品 ② 劳动不是商品 3、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① 劳动能力是看不出来的 ② 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③ 工资的支付形式 ④ 工资的现实运动 4、工资的基本形式 ① 计时工资制 ② 计件工资制
② 联系: • 方法相同,本质一致。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相对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绝 对性 • 前者是后者的一般基础,也是后者的起点。
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与联系 ① 区别: • 相对剩余价值由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 值由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获得 • 相对剩余价值由所有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个别企业 获得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降低劳动力价值、提高全社会劳动生 产率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则不需要此前提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制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价值形成过程: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
形成过程。 2、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m):即价值增殖,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
5、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① 名义工资 ② 实际工资
6、工资的国民差异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是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增殖的规律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①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②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③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变;可变资本表现为劳动力形态的资本,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增大。 ③ 划分的意义: 主要是 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
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① 剩余价值率:m’=m / v 或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② 剩余价值量:M=m’·v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劳动日时间
•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② 联系: • 二者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 二者都是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
五、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生产自动化使劳动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 3、自动化设备对剩余价值生产: 劳动日时间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① 它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② 它又是通过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4、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的差额,它在本质上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 5、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① 区别: • 提高的剩余价值率不同 • 所需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 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及其本质 ①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 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c)与可变资本(v)的划分 ① 划分的依据: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② 划分的内容: 不变资本是表现为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生产过程中价值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