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部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要素报酬(factor payment)要素报酬指按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取得的相应的收入。

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指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而投到劳动者身上的投资,是无形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相关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之和。

政府预算赤字(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政府预算赤字是指在政府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差额(BD=G+TR-TA)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国内生产净值:(NDP)最终产品价值中扣除资本折旧得到的净增加值。

5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出个人收入。

(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8支出法: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来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多少最终产品的价值。

9收入法: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多少最终产品的价值。

10实际GDP:以过去某一年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1名义GDP(或货币GDP):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12折旧:是指资本物品由于发生损耗而造成的价值减少。

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X-M。

13 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为中心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

收入理论: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收入的关系,c=c(y)。

3储蓄函数:表示储蓄与收入的关系,s=s(y)。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消费之比率,即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几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产量或NI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收入称为均衡收入;2,IS与LM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IS曲线概述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IS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IS曲线的性质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收入;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如图1所示,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 ﹤S,如点A,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B;图1 非均衡点IS曲线的斜率决定一定量的利率变动△r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y有多大;斜率越小,一定量△r引起的△y越大;斜率越大,一定量△r引起的△y越小,如图2所示:图2 IS曲线斜率的特点IS曲线移动一自发性消费a增加、自发性投资I0增加、G增加、政府转移支付TR0增加、政府税收TX0减少均会导致IS曲线向右平移;二自发性消费a减少、自发性投资I0减少、政府支出G减少、政府转移支付TR0增加、政府税收TX0增加均会导致IS曲线向左平移;1.政府支出如G↑→D↑→I+D↑右移→i↑IS右移补充:在假设利率不变下,G↑→Y↑,但因将造成利率上升,即政府支出增加对于投资具有排挤效果crowding-out effect2.课税代表:左移代表:右移其中隐含I+D↓>S↓,系因MPS<1之故;3.投资如I↑→I+D右移→i↑→IS右移投资在何种情形下会增加此系指其它条件变动→预期生产力或通货膨胀将上升时;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因素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1 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02 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 ,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 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 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 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对于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c+s = c+I;已知s = sy,i = ir,故市场均衡条件简单地表示为 ir=sy;由于投资是利息率r的函数,储蓄是收入y的函数,ir=sy 同时也表示了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息率r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函数如图3所示;例:设 ir = e-dr sy =-a+1-by则 y = a+e-dr/1-b或 r = a+e/d-1-by/d图3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表示使得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均衡产出的不同组合描述出的曲线;两部门经济的IS曲线的推导和特征IS曲线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的移动投资增加或者储蓄减少,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投资减少或者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二三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三部门经济的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特征是: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的移动政府增加购买或者减少,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减少购买或者税收增加,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产品市场的失衡:IS曲线之外的点1.IS曲线左边的点:S < I,Y将增加;2.IS曲线右边的点:S > I,Y将减少;补充:什么是IS-LM模型IS—LM模型是反映和同时均衡条件下,和关系的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着名的John Richard Hicks和美国的创始人AlvinHansen,在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按照的观点,L和货币数量M决定着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既决定于利率i,又决定于y的水平;由此,在以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可以作出一条如图1;1 Ii=SY即IS, Investment - Saving2 M/P=L1i+L2Y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其中,I为,S为,M为名义货币量,P为,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为利率;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的愿望和货币数量相等,即和相一致,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希克斯又认为,社会储蓄S和投资I的愿望,决定的均衡,而储蓄和投资又必须同收入水平和利率相一致;由此,在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座标平面上,又可作出一条如图1,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储蓄等于投资,并且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适应;通过以上分析,对收入的决定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收入Y的均衡水平是由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凯恩斯体系的四大根基--、、和货币数量同时决定收入的均衡水平;在收入均衡点上,同时存在着以LM表示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和以IS表示的资本市场的均衡;如图1-5中,1表明:① Ii=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② M/P=L1i+L2Y 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其中,I为投资,S为储蓄,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为利率;说明:①收入Y的均衡条件为投资等于储蓄;②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储蓄与收入,利率呈正方向变化;因此,IS曲线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是投资和储蓄相等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该曲线是在进出口水平一定、一定的情况下给出的;如果把投资看成是对收入的"注入",则其应包括国内投资、出口和政府的;如果把储蓄看成是收入的"漏出",则其应包括国内储蓄、进口和;2LM曲线表明的是货币的与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该曲线上,实质货币供给与汇率为一定,人们对实质的需求取决于交易动机和动机;该曲线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明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利率和收入要么处于高水平,要么处于低水平;IS—LM模型图标在第Ⅰ区间:I < S,利率有下降的压力;L > M,利率有上升的压力;在第Ⅱ区间:I < S,L < M,利率有下降的压力;在第Ⅲ区间:I>S,利率有上升的压力;L<M,利率有下降的压力;在第Ⅲ区间:I>S,L>M,利率有上升的压力;把IS与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形中,得到IS—LM模型;二者交点E点代表均衡利率R0与均衡产出Y0,即E点对应的利率与产出水平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E点以外任何点代表的利率与产出组合,都不满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IS-LM模型与总供求模型关系IS或LM线移动能够或不过导致总需求线移动扩张对真实产出和价格影响IS曲线的移动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i=s,所以i和s的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变为i+g=s+t,此时,i、g、s和t中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移动;1、投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投资增加是指投资水平增加,也就是在不同利率下投资都等量增加;因此,投资增加△i则投资曲线ir向右移动△i,这将使IS曲线向右移动,其向右移动量等于ir的移动量乘以投资乘数k,即IS曲线的移动量为k△i;图投资变动引起IS曲线移动2、储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设投资保持不变,若储蓄水平增加△s,则水平就会下降△s,IS曲线会向左移动,移动量为k△s;类似地,储蓄减少使IS曲线右移,其移动量也是k△s;3、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与增加投资类似,因而会使IS曲线平行右移,移动量为政府购买支出增量与之积,即kg△g ;4、税收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税收增加类似于投资或消费减少,税收减少类似于投资或消费增加;因此,税收增加会使IS曲线平行左移,税收减少会使IS曲线平行右移,移动量为与税收变动量之积,即kt△t;总之,无论是投资、储蓄、政府购买支出还是税收的变动都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若LM曲线不变,IS曲线右移会使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IS曲线左移会使均衡收入减少,均衡利率下降,如下图所示:图 IS曲线移动对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影响LM曲线的移动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m=L,所以货币需求水平和货币供给水平的变动都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如下图所示;货币需求变动引起的LM曲线移动:货币需求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又使投资和消费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减少,故LM曲线向左移动;货币需求减少,均衡利率水平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故LM曲线向右移动;货币供给变动引起的LM曲线移动:m 增加,r 就下降,使投资和消费增加,从而使 y 增加,故 LM 曲线右移;m 减少,r 就上升,使投资和消费减少,从而使 y 减少,故 LM 曲线左移;m 变动对 LM 曲线的影响值得特别注意,因为m是可以控制的;若IS曲线不变,LM曲线右移, 使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下降;LM曲线左移,使均衡收入减少,利率上升;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减少即人们认为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少需要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贷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欠即认为这时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从而买债券风险大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再不愿去买债券,从而进入,使LM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的意义分析研究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和效果.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LM 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这样,或利率海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就大,从而效果较小,反之则反是;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事: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较大从而支出乘数较大,较小从而也使支出乘数较大,以及使斜率较大的因素如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较为敏感,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很多这在LM曲线陡峭时就会是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这在IS 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是这样,则效果就会很明显,反之则反;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LM曲线的三个区域及其经济含义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有上方倾斜线、垂直线的三个阶段.LM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其经济含义指,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极大,因为债券价格己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垂直阶段,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古典区域,介于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则称为“中间区域”;LM曲线概述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等于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LM方程1、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MD=MS2、LM方程的建立MD=MSMD=L1Y+L2rL1Y=kYL2r=m0-l rmMD/P=kY+m0-l r LM方程LM曲线的推导一LM曲线的推导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LM方程:M/P0=kY+m0-lr变形为:r =1/lm0-m/P0+k/lY即得LM曲线的斜率为:dr/dy = k/l由此可见,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持币倾向k和货币的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l;边际持币倾向k增加,L1曲线更陡峭,LM曲线则更陡峭;反之,LM曲线更平坦;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弹性系数l增大,L2曲线更平坦,LM曲线则更平坦;反之,LM曲线更陡峭;LM曲线位置的移动LM曲线的推导过程货币需求和货币对LM曲线的影响当决定LM曲线的因素发生变动时,LM曲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动;首先,如果货币的增加,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市场均衡利息率升高,从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既定收入下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其次,如果货币的供给增加,既定收入对应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当货币的供给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LM曲线的位置,取决于货币投机需求、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如果由于经济的变动使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LM曲线的位置就会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向相反方向移动,即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反之,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反之,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交易性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同方向移动,即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货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LM曲线向左移动;导致LM曲线平移的因素:1、名义M;2、P;3、自发的货币投机需求m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LM曲线把平面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1、利率降到很低r1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会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对应的LM曲线上也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通常就是我们说的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中,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政府会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使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效果;2、如果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候r3水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投机需求曲线表现为r3以上是一条与纵轴相重合的垂直线,LM曲线也从利率为r3开始成为一条垂直线;LM曲线呈垂直状态的这一区域就被成为古典区域;3、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区域,LM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为正值;</CA>3,边际消费与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 ,MPC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1;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 ume不同,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MSP=ds/dy边际储蓄倾向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引起储蓄增加的程度的一个概念,即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变动额;若以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以ΔS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函数的斜率;因为收入不是被用来消费,就是被用来储蓄,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即MPC+MPS=1;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例如,有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000美元,并且他们打算把其中的400美元存到银行,那么其边际储蓄倾向就是MPS=400/1,000=,即40%;补充:边际储蓄倾向的概述边际储蓄倾向是用来测度收入增加引起储蓄增加的程度的一个概念,即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变动额;若以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以ΔS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是的斜率;因为收入不是被用来消费,就是被用来储蓄,因此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即MPC+MPS=1;边际储蓄倾向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MPS <1,不过,随着收入增加,边际储蓄倾向呈递增的趋势;例如,有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000美元,并且他们打算把其中的400美元存到银行,那么其边际储蓄倾向就是MPS=400/1,000=,即40%;对边际储蓄倾向的影响居民边际储蓄倾向对十分敏感;真实利率高则边际储蓄倾向高,真实利率低则边际储蓄倾向低,并由此会引起引致性投资的波动;所以,真实利率是这样通过边际储蓄倾向导致中国的周期性波动的;在紧缩时期,真实利率提高,导致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对应着的是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因而,这使得下降,所以真实利率更加升高,更加不足;政府就开始通过货币和刺激经济,使大幅度增长,拉动总需求;这些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上升,从而真实利率下降,边际储蓄倾向下降,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更加增大,通货膨胀更加上升;4,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补充: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l 国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围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l 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在国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I=NI-个人所得税+GT。

即国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课本第27页〕l 一般价格水平:用P表示。

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l 失业率:其被定义为已经失业但是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100%l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l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注意:l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任何组成局部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一样。

我们把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称为乘数或支出乘数。

用K表示。

〔课本第5 1页〕l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局部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l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用MD T表示。

l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防止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构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l 灵活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到达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解答名词解释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综合。

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的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收入总和。

3、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出口品等。

4、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

5、总产值:指统计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值,即销售总收入。

6、增加值(又称附加值):指统计期内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即销售总收入与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产值之间的差额。

7、GDP的统计方法:生产(增值)法:只关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即新创造出来的产出(前面介绍过)支出法:只关注最终的销售额。

既然任何一种国民产出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被购买,则我们把花费在最终产品或劳务上的所有支出相加,总额应该等于国民产出总价值。

收入法:关注所有要素收入。

收入是针对产出的生产而进行的支付,因此最终总收入应该等于总产出。

8、消费(C):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用于购买消费品方面的支出。

包括购买耐用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9、投资(I):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

10、政府购买(G):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11、净出口(N某):是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或者说等于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12、价格指数:是表示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数量指标。

常用的价格指数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GDP缩减指数(GDPdeflator)。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和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GDP缩减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

13、名义GDP:指的是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4、实际GDP:指的是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如消费品、出口品等。

4.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等。

5.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6.存货投资:就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8.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9.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0.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第二章:12.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3.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4.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5.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7.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8.货币幻觉:即所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19.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20.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
2.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3.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5.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试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6.实际汇率:是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它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7.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

8.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9.托宾的Q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该系数为企业股票市值对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

10.CPI:消费价格指数,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11.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12.经济增长:(书本版)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百度版)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部分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部分

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部分第十二章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总投资: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的部分。

6、国民收入: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3、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边际消费(储蓄、进口)倾向:增加的消费(储蓄、进口)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即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储蓄、进口)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4、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与收入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即当期消费决定取决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宏观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一组商品(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国民产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

衡量国民产出的经济变量有多个,如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

总需求: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净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及新增加的产值。

国民收入: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个人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2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4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6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通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7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8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

9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11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2托宾的“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q)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的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1.总需求货币数量论: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取决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

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摩擦失业率: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引起的失业。

供给经济学:指通过使长期的(垂直的)AS曲线向右移动以提高潜在GDP的政策措施。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宣称降低税率会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储蓄和投资,这将使总供给大量增加,从而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即使在低税率的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也会使税收收入增加。

但是这种观点在短期内可能能够实现,但在长期可能是令人质疑的,因为虽然长期的产出增加了,但是只是小幅度的,很有限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减税所带来的损失。

货币中性: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同比例变动。

当货币是中性的时候,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此时只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并不改变,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以及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影响产出水平和实际利率,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呈现中性。

2.总供给工资粘性: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

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之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粘性的”。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改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支出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XXX提出的需求能创造本人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步伐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XXX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阐发,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水平的均衡、稳定、增长与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国内生产净值(ND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D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4、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5、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

7、名义GDP:如果以现行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叫名义GDP,是因为它没有剔除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因素。

8、实际GDP:如果以某个确定时期的市场价格乘以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产量,得出的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之所以称之为实际GDP,是因为它已经剔除了物价上涨或通货胀的因素。

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

基本观点是: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其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因此,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中的收入。

1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

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

11、流动性陷阱: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化,利率高时,人们持有较少的货币;利率低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

如果利息率特别高,以至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此时购买债券特别有利,即使万一利率还会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会带来一定的资本损失,但此时极高的利息收益会补偿债券价格下降的损失,这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用于储蓄的货币都购买债券,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指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CPI:消费物价指数。

是指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下降。

人们不断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因而流动性偏好趋向无穷大。

这时候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

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充分就业失业率:是指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而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或者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过程。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由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NI: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乘数-加速数原理: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投资减少时,减少的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这样,又不断循环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法定准备金率: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

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这一比率被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经济增长: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表示。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被称为IS曲线。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