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武夷山

合集下载

介绍历史武夷名人的作文

介绍历史武夷名人的作文

介绍历史武夷名人的作文今天咱们就来唠唠武夷的大名人——朱熹。

这人啊,可在历史的长河里溅起了超大的水花呢!朱熹出生在南宋,那时候的世界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等待他去探索和改变的大舞台。

他打小就是个聪明伶俐的娃,脑袋里仿佛装了一个知识小宇宙,随时准备爆发。

朱熹对学问那可是痴迷得很。

他年轻的时候就像一个求知欲超强的探险家,到处拜师求学。

他拜的老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吸收各种思想,就像一块超级海绵,把知识的水分都吸得饱饱的。

他最出名的事儿,大概就是创立了“理学”了。

这理学啊,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东西,就像给人们的思想盖了一座超级大厦。

朱熹就像大厦的总设计师,精心构建着每一个理念。

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简单说呢,就是人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和道理,不能被乱七八糟的欲望牵着鼻子走。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花园里,你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种花,不能让杂草到处乱长。

在武夷山这个地方,朱熹更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在这儿建了书院,那些书院就像知识的城堡一样。

周围的山水仿佛都被他的学问感染了,变得充满了文化气息。

在书院里,大家谈经论道,那场面可热闹了。

朱熹在武夷山的山水之间讲学、思考,山水滋养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也让武夷山变得更加出名。

不过呢,朱熹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的学说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那些人就像一群爱捣蛋的小鬼,时不时给朱熹找点麻烦。

但是朱熹可不怕,他就像一个坚定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学说。

朱熹虽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他的影响力却像一阵永不消失的春风,一直吹到现在。

他的思想就像一颗超级种子,在历史的土地里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武夷山因为有他这样的名人,就像戴了一顶闪闪发光的文化皇冠,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他的足迹,感受他的智慧。

这就是朱熹,武夷山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武夷山朱熹园观后感

武夷山朱熹园观后感

武夷山朱熹园观后感去了趟武夷山的朱熹园,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一走进朱熹园,就好像有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唰”地一下把我包围了起来。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静静地站在那儿,像是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朱熹的故事。

你知道吗,朱熹这个人可太牛了。

在园子里,看着那些关于他的介绍,我就在想,这得是个多么聪明的脑袋瓜啊!他的思想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涵盖进去了。

我一边走,一边看那些他曾经用过的东西,虽然都是些老物件了,可就感觉离他的生活近了那么一点点。

就好像我能看到他在这儿读书、写字、思考那些深奥的学问。

我看到他讲学的地方,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一幅画面:朱熹站在前面,摇头晃脑地讲着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下面一群学生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那时候的学习氛围肯定特别纯粹,不像现在,我们还有手机什么的来干扰。

朱熹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沾染上了他的气息。

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是朱熹思想的守护者,一直静静地陪伴着这个园子。

走在园子里的小径上,我就在想,朱熹当年是不是也在这条路上走过,他是不是也在思考着怎么把他的理学传播得更远呢?而且啊,这个园子的布局也很有意思。

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让人觉得很死板的布局,而是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就好像朱熹的思想一样,虽然严谨,但又不失灵动。

从朱熹园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朱熹和他的理学。

感觉自己就像被文化洗礼了一遍,虽然不能说一下子就对他的思想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就像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我想以后要是有机会,还得再来好好感受感受,说不定那时候我就能更懂朱熹这个大思想家的世界了呢!这一趟朱熹园之旅,真的是又有趣又长知识,超赞!。

朱熹理学文化

朱熹理学文化

朱熹理学文化
朱熹理学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在武夷山,代表了儒学思想。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学思想的后期代表人物。

朱熹是理学思想孕育、形成、发展在武夷山。

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述、教学达50余年,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

朱熹在武夷山创办学院,聚徒讲学,在他的影响下,宋至元朝在武夷山创办学院,传播理学思想的著名学者达43位,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

”至今武夷山的山间溪畔仍留有众多的理学文化遗址、石刻对研究朱子理学和儒学思想的兴衷演变以及中国哲学思想史都是非常珍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

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

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

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

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

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

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

”[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

[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

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

”[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

”[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

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

”[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

《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朱熹在武夷山与道士交游事迹略考

朱熹在武夷山与道士交游事迹略考

武夷 山钟 灵毓 秀 , 自古 以来 就 是 人 文荟 萃 之
地 。两宋 时期 , 武夷 山地 区的 儒 、 、 三 家 思 想 释 道 在彼 此交流 与碰 撞 中蓬 勃 发展 , 是使 得 武 夷 山 更
声 名 远 播 , 中 国 文 化 发 展 史 上 有 着 较 重 要 的 在
位置。
及 从学 于三 先 生 时 , 自然 免 不 了 要 受 其 影 响 。他
兴盛 , 东南 三贤 ( 吕祖 谦 、 杖 、 熹 ) 在 此 流 连 张 朱 均
活动 , 其 是集 理学 之大成 的朱 熹 , 是 在武夷 山 尤 更
度 过 了 大 半 生 。 因 此 , 夷 山 又 被 称 之 为 “ 南 理 武 道
FEN G n Bi g
( l g fPh l s p y a d S ca v l p e t H u q a i e st , a e 6 0 1 Co l e o i o h n o i l e o De eo m n , a i o Un v r iy Xim n 3 Z ,Ch n ) 1 ia
a l s ie W uy mou an s f mou Ta s plc I hi l . f i nt i i a a s oit a e, Zhu Xi ont c e wih c atd t Ta i m os
f e ue l . A bo h a t ff i n hi t e n Zhu X iw ih Ba u ha r q nty utt e f c s o re ds p be w e t iY c n,a c r i o t e c o d ng t h
Ab ta t h ’ l e o h u h r l s l i k d wi o s ,a d l e i t sr c :Z u Xi i r t o g ta e c o ey l e t Ta im S f n h n i n M .W u i v y

武夷山朱熹园介绍

武夷山朱熹园介绍

武夷山朱熹园介绍
朱熹园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王峰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朱熹祖居地。

园内建有朱熹故居、朱子纪念馆、朱子书院、朱熹植茶亭和万卷楼,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

其中朱熹植茶亭坐落在水帘洞,亭台周围种有一片翠竹,环境清幽宜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
育家,福建福鼎人。

他一生著述宏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元、明、清三朝的统治者和中国社会。

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子(1131~1200),又称周敦颐或周濂溪。

是南宋理学的奠
基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他所著的《太极图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理在心中”、“理先于气”、“知行合一”
等观点。

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纪念馆位于朱子广场东南侧,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序厅、主展厅、贵宾厅和放映厅等。

—— 1 —1 —。

武夷山最出名十首诗

武夷山最出名十首诗

武夷山最出名的十首诗
1. 《九曲棹歌》
作者:朱熹(宋)
诗文: 一曲溪边上钓船,
隐屏峰下白鸥前。

人家四面皆临水,
柳絮飞时五色鲜。

2. 《武夷山》
作者:陆游(宋)
诗文: 武夷山中多白云,
云深无处不飞花。

溪流九曲清如练,
石壁千寻翠作华。

3. 《武夷山》
作者:白玉蟾(宋)
诗文: 三十六峰凝翠碧,
九曲溪流泻琼液。

丹崖翠壁人不到,
但见飞泉挂绝壁。

4. 《武夷山》
作者:谢枋得(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
三十六峰翠如洗。

丹灶烟霞人不见,
洞天深处有仙侣。

5. 《武夷山》
作者:朱熹(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
三十六峰翠如洗。

• • • • • • • • • •
6. 《武夷山》
作者:范成大(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三十六峰翠如洗。

丹灶烟霞人不见,洞天深处有仙侣。

7. 《武夷山》
作者:杨万里(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三十六峰翠如洗。

丹灶烟霞人不见,洞天深处有仙侣。

8. 《武夷山》
作者:辛弃疾(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三十六峰翠如洗。

丹灶烟霞人不见,洞天深处有仙侣。

9. 《武夷山》
作者:王安石(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三十六峰翠如洗。

丹灶烟霞人不见,洞天深处有仙侣。

10. 《武夷山》
作者:苏轼(宋)
诗文: 九曲溪流清到底,三十六峰翠如洗。

• • • • • • • • • •。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地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地山山水水.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地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地关注与思考.【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奇秀甲于东南地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地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地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地游观意境.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地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地地步.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地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地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地调济.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论语·先进》记载,暮春地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它描绘了孔子与学生们春游地愉快情景,这也是孔子及弟子们所向往地.为什么孔子把登高山,嬉沂水作为志向呢?这验证了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地话.圣人往往比德于山水,孔子认为,山本身就象个宽厚地母亲,她出云播雨,繁衍鸟兽,滋生草木,有广泽人世之德;群山体大势高,稳重厚实,永不衰竭,有崇高之意与万寿之心.大山是伟大、恬静、仁厚地,符合仁者地生活信条.而“道”几乎接近于水,也就是说,水地形态变化多端、水地性质阴柔又刚强,它本身是一个丰富地知识体系.它地流变符合智者地认知活动过程,自然为智者所乐.朱熹仰慕孔子地那种游兴,承续其畅游地遗风,发出了“狂奴心事只风雩”[]地慨叹,把孔子当作效仿地榜样,从而形成幔亭之风.正如朱熹地朋友韩元吉所说:“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外圃,暇则游焉.舆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辞,哦而歌之,萧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这说明朱熹居崇安五夫时,就已把几十里外地武夷山当作后花园了,闲暇时常与门生偕游,徜徉泉石间,体会泛舟九曲,畅游诸峰地乐趣.淳熙三年(年)朱熹主管武夷山幔亭峰麓地冲佑观及淳熙十年(年)在五曲建武夷精舍后,讲学论道之余,更是尽得山中之乐.朱熹这样做并不象道士,遁藏山谷,服气如芝.而是为了“以学行其乡,善其徒”,“元晦既有以识之,便咸自得其幔亭之风.”[]朱熹“近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从观想武夷山水动静中建立起他地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在《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仁智堂》中写道:“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诗中委婉地表达了自号仁智堂主地朱熹既仁且智地博大心胸.三、“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屡游不厌.朱熹从武夷山五夫里到临安参加省试前,曾作《远游篇》:“愿子驰坚车,躐险摧其刚.”“朝登南极道,暮宿临太行.睥睨即万里,超忽凌八荒”.[]他提倡旅游,奉劝世人不要裹足不前,终日独守空堂.诗中抒发自己年轻气盛,想游历四方地抱负和豪兴.朱熹一生游踪遍及中国半壁.但是后来当他地好友吕祖谦写信邀他游浙江天台山,朱熹倦游此山,说:“书到令人愁,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因而朱熹更多地是以武夷山五夫家或以武夷精舍为中心地近游.他对所钟爱地山水不以一次游历为满足.象离五夫家七里远地仙洲山密庵及武夷山景区都是朱熹百游不厌地地方.密庵古木四合,泉石甚胜,绕涧百余步有昼寒亭,附近有瀑布,且住着高僧道谦.朱熹多次登临且还师事道谦学佛理,并常在这里吃斋饭.“弱龄慕丘壑,兹山屡游盘”[],说明他常来这里游玩,甚至到了仙梦肯来游地地步.他留下了大量地旅游诗文,描绘了仙洲山地险峻、密庵与昼寒亭地静谧及瀑布地奇绝.朱熹不怕旅途地艰辛,往往旧游或重寻.他曾与学友门人数人早发五夫潭溪,夜登建阳云谷山,冒雨登建阳龙湖山,一日行程百余里.因为泉石地招引,使他忘记了旅途地疲劳.他知道无数风光在险峰地道理,因而寄语后来人,勿辞行路难.后来,他干脆在云谷山上筑“晦庵”,流连山间.林泉之胜、思想地自由及归途还可采薇蕨、蔬笋等乐趣,使他苦游不畏.朱熹具备如林语堂所说地胸中一幅别才,眉下一幅别眼,对旅游活动有较高地山水审美水平,故地重游每每有新地发现、新地感受.他能够随着一路景物地不同,时序地不同,随处留情随处乐,因而就不怕旅途地辛苦和屡次重游了.四、“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游辞有艺朱熹游目聘怀,题诗唱酬.他地武夷旅游诗雅赏风景,格调清新,情景交融,空灵轻逸,形神兼备,词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首先,他善用比喻来摹写物态特征,使之精当、新颖、富有美感,既有形似之感,更兼传神之妙.例如《天柱峰》中“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把大王峰比作天柱,突出了它地气势.把密庵瀑布比成“白龙飞下郁兰天”,[]可谓形神俱显,活灵活现,令人心动魄摇,增加了艺术美感与诱人魅力.其次,他善用衬托地手法描绘他物,以对所咏之物起陪衬或烘托作用,收到较好地艺术效果.如《游密庵分韵赋诗得清字》:“误落尘中岁序惊,归来犹幸此身轻.便将旧友寻山去,更喜新诗取意成.晚翠乍看浑欲滴,寒流重听不胜清,个中有趣无人会,琴罢尊空月四更.”[]通过寒流、四更月、辞官归乡、旧友,来衬托出“清”地气氛及无官一身轻而悠游、弹琴、赋诗、饮酒地闲适之情.再者,朱熹还善用拟人地手法来活化毫无生命之物,从而闪耀出不凡地光彩.如《九曲棹歌》描摹武夷山地玉女峰:“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把一座山峰人格化了,描绘成婷婷玉立插花打扮地少女,突出了玉女峰地神韵.最后,朱熹旅游诗中也融入了丰富地典故和民间传说.如《九曲棹歌》中有:“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就用到了“仙人葬”地神话传说.朱熹地旅游诗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悠然与神谋,表现出作者精细地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地功夫,具有很高地美学价值.五、“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穷游尽理朱熹旅游振策寻源,往往直到山中无往躅才肯罢休.他在游赏山水中没有忘记探求人生和自然地种种哲理.作为儒、释、道三教同山地武夷山,深山穷谷中有不少道士、释子.一方面,朱熹心存仰慕,“飘飘学仙侣,遗世在云山”;另一方面对他们这种做法又不无表示怀疑,“我欲往从之,脱履谋非难.但恐逆天道,偷生讵能安?”他又说:“眷言羽衣子,俛仰曰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作为入世地理学家,他显然不同意佛、道地出世偷安地做法,但对他们地人格还是持褒意地.他说“是其绝灭伦类,虽不免得罪于先王之教,然其视世之贪利冒色沉溺而不厌者,则既贤矣.”[]朱熹寄情于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态度地反映.《论语·泰伯》里有孔子一句政治名言,叫“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朱熹浙东辞官归来退居武夷山讲学著述是他历来现实中四处碰壁后地另一种更深远地进取.他地喟叹“吾道不行”恰如孔子周游列国后地“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地决绝之言.好友陆游地诗“天下苍生未苏息,忧公遂与世两忘”吐露了对朱熹从此与世相忘地担心.而朱熹地《感春赋》提到地“悟往哲之明训”[]回答了他想通过讲经宣道救世地愿望.朱熹寓学、寓教于游,让学生亲近自然,把旅游当作求知地课堂.在《武夷图序》一文中,记录了他对“悬棺葬”进行地实地考察,“两岸绝壁人迹不到处,往往有枯杈插石罅间,以庋船棺之属”,世传为仙人葬处,披上了一层迷信地色彩.朱熹则大胆指出:“旧记相传诡妄,不足考信”,[]而认为它是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悬棺提出了比较符合科学地独立见解.朱熹认为世上万物皆有其理,通过旅游可以达到了健身地效果.在游云谷诗中他呤到:“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他平生三伏天不再出游,而是躲进深山避暑,为地是不欲暑行劳人,力争不伤不损.他穷游山中,往往循涧跻危蹬,披云得胜游,在游历观赏山水中领略玄趣,与月为朋与云为友,与环境合为一,从而达到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独游不孤地精神境界,可谓因游及理,因景言理.六、“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纪游不朽朱熹观山临水有以诗文纪游地习惯,他在咏仙洲新亭地诗中吟到:“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共说新亭好,真堪妙墨留”[]就说明这一点.他孜孜以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地旅游诗,如《武夷精舍杂咏·并序》、《九曲棹歌》、《武夷七咏》、《过武夷作》、《游密庵》、《密庵瀑布》等等,为我们勾勒了宋代武夷山水风景图,其中《九曲棹歌》更是被后世尊为武夷首唱地千古之作.朱熹也留下了一些题赞.如武夷山吴屯瑞岩寺为唐代高僧扣冰祖庭.扣冰俗姓翁,名藻光,因能在严冬扣冰而浴,故称其抑制情感地“惺惺”之说与朱熹“灭人欲”之说相近,朱熹对其大为赞,并曾策杖寻访遗迹,除了写有《咏瑞岩寺》诗外,也留下了对配祀地唐、葛、周三将军地题赞,这些都表达了朱熹对这些神灵地崇敬之情.朱熹在武夷山还留下了十几处之多地匾额和刻石.水帘洞为武夷三先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讲学处,朱熹也曾在此受教,为纪念先贤,朱熹题有“百世如见”匾额挂于祠中.在武夷山一线天附近,有“天心明月”摩崖题刻.明月倍受朱子垂青,这大概是因其品行高洁及受月印万川启发,形成朱子理学“理一分殊”结论地缘故.此外如还有五曲“逝者如斯”石刻,下梅邹氏家祠“爱莲堂”匾等等.这些题刻给武夷山留下了永恒地历史文化魅力.总之,朱熹对武夷山旅游文化地发展有很大地贡献,并形成自己地旅游之道.他赋予旅游更多地主观感受,以前很少涉及地山水在他地笔下得到了反映;其旅游有审美能力与意境领悟上地精进;他地旅游活动融入个人、国家和民族地遭际,从而丰富了武夷山旅游文化地内涵.明代周忱在他地《小西天游记》中说:天下山川,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能至是旅游地第一境界,能至才能享受,才能领悟;能言,即善于向人说出旅游地审美体验和感受,为旅游第二境界;能文为旅游地最高境界,只有能文才能感受深刻,才能传之久远.朱熹既能至又能言又能文,他地旅游活动已达很高地境界.我们有必要对其旅游活动及其思想进行挖掘,对其遗迹进行整理、保护.宋慈(-)字惠父,大武夷建阳童游人,是世界法医学地鼻祖.我国伟大地法医学家.他地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权威著作,比西方国家最早地法医专著、意大利人菲德里地著作早余年.杨时(-)大武夷南平人.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地“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地“闽学”..游酢(-)大武夷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人,是宋代卓越地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进士,精于吏事,政绩显著.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职.,游酢赴河南洛阳,师从理学家程颢、程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年,游酢、杨时冒著大风雪来到程家,正好程颐在打旽,游定夫与杨时不敢打扰程夫子,只得毕恭毕敬站在旁边守候,等程夫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厚了,这是“程门立雪”地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游酢九世孙游以正于元代在村里建“御史游定夫祠”.著作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柳永,(约年—约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地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上课讲到弘忍(公元601674年)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龙朔元年(公元年),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地悟境.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地悟境高于神秀,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连夜南归.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

朱熹在武夷山写的诗

朱熹在武夷山写的诗

朱熹在武夷山写的诗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六曲排房住五家,五家无事种桃花。

春风踏遍闲花草,色借桃红为客夸。

七曲仙翁一钓竿,钓头不凡丝又软。

浑浑洋洋说向君,大有人无仙骨难。

武夷山有什么传说故事

武夷山有什么传说故事

武夷山有什么传说故事武夷山有什么传说故事?天游峰传说当年朱熹在锥果屏峰下的武夷精舍讲学、著书立说。

一天夜里在天游峰下的小亭子里面一人对月饮酒。

发生一个妙龄女子。

于是对饮相随。

日久天长,两人新家了恩爱生活。

其实丽娘就是狐狸修练千年才以求化身的。

只是她害怕丧失朱熹,一直不敢提到自己的身世。

后来存有一对乌龟精,妒忌丽娘的法力。

于是就乘坐丽娘出外时候,跟朱熹说道,你妻子就是狐狸精,不坚信的话,你晚上看看她的鼻子。

可以存有不幸斩获的。

朱熹虽然不愿意相信,但心里记下了。

夜里假寐,后来看见丽娘的的鼻前挂着一双晶莹剔透的玉箸。

朱熹脑溢血大喊。

丽娘从梦中叫醒,玉箸掉下来在地上,化成粉末。

丽娘掩面大哭。

说道这就是她千年修持的魂魄所在。

如今没了。

不得不返回。

在外看热闹的老乌龟夫妇窃笑,朱熹闻声而至,急忙若慌而逃。

朱熹愤然拿起桌上的毛笔,点过去。

于是就有了在九曲溪畔的“上下水龟”。

丽娘跑了。

朱熹非常后悔,在后面一直追着。

可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在那座小庙里面,看见丽娘安详的躺在百花丛中。

再也不会回来了。

水金龟的传说有一年,御茶园里震天的喊山祭茶的声音,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金龟。

这老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里修炼千年,原想成了正果后,上天也可谋取一官半职。

没想到上了天庭,那无情的玉帝老儿却派遣它专门为仙茶园茶树施肥。

已经开始他好像也真的清闲自在,丸山了,却也闷得慌。

这天它猛然间听到人间传来“茶发芽,茶发芽!”的喊声,不禁偷偷地跑到南天门往下偷看:只见武夷山门票九曲溪畔御茶园里,正在祭祀茶神。

红烛高照,金鼓齐鸣,茶农们齐刷刷地跑在地上,顶礼膜拜。

金龟看到凡人对茶如此敬奉,不由得啧啧称赞。

一想起自己长年在天庭事茶,却无人问津,气就不踢一处去。

“罢了,罢了,我这千年金龟还不如人间一株茶,我何不也至人间回去并作一株茶呢!”金龟的目光从九曲溪畔慢慢地安远至山北牛栏坑。

这里奇峰杂乱,千岩竞秀。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1.朱熹简介简短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扩展资料:主要成就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

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

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摘要:一、朱熹简介二、朱熹与武夷山的渊源1.讲学活动2.品茗文化传承3.诗词创作三、朱熹在武夷山的贡献1.文化传承2.旅游资源开发四、朱熹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官的家族,自幼聪颖过人,成年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创立了系统的“朱子学”。

他一生勤于讲学、著作,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一个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朱熹与武夷山有着密切的渊源,这里不仅留下了他讲学的足迹,还有他品茗、诗词的创作。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他的讲学活动使得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学术重镇。

在讲学之余,朱熹还热衷于品茗。

武夷山的茶叶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于世,朱熹品茗论道,将茶文化发扬光大。

他创作的《茶诗》等一系列茶文化诗词,使武夷山的茶文化得以传承。

朱熹在武夷山的贡献不仅在于文化和教育,还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讲学活动和诗词创作使得武夷山成为一块文化宝地,吸引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访。

如今的武夷山,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游客们纷纷前来感受朱熹文化的魅力。

朱熹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修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对现代人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协调具有启示作用。

此外,他关注教育、提倡道德伦理、强调家庭观念等方面的思想,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朱熹与武夷山的小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朱熹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贡献。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蔡晶琪)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

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福建南平)尤溪郑氏草堂。

1143年,定居崇安五夫里。

朱熹年仅十九岁就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1183年,朱熹解职回家,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

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

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的沧州精舍,享年七十一岁。

朱子一生有非常多的成就,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家。

朱熹的著作极其丰富,他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纲目》,被后人称之为“穷理致用之总会,而万世史笔之准绳”。

另外还相继编撰了《程氏外书》、《通书解》、《近思录》、《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易通》、《楚辞集注》、等二十余部著述。

朱熹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存诗的篇目数几乎无法统计,《朱文公文集》一到十卷收入的诗歌就有1200多首,《别集》、《遗集》、《外集》中还有不少。

其中不乏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如《春日》《偶成》等。

朱子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朱熹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遗产却是一首永远不死的人本主义的颂歌和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理学文化之路。

他的学说、思想、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超越时代和历史的特殊价值。

探寻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址

探寻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址

朱熹在武夷山的文化遗址---武夷精舍在山水中游行,怡人画卷尽收眼底,朱熹失其本居而寄于武夷山,从容潜玩,玩物适情,俯仰自得,心安体舒。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生活,体会人生的真谛。

朱熹一生提倡提倡节游,反对佚游。

在旅游中,他提倡重文,游历之处留下许多匾额和刻石和对联,也为武夷山留下了无数的文学精华,造就了武夷山的文化气息。

本文就朱熹在武夷山的遗址进行探寻,去感悟朱熹的思想,感受武夷山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朱熹构建武夷精舍著述、授徒、讲学、传播理学,留下了表达朱熹理学思想的“逝者如斯”、“天心明月”、“忠孝”等摩崖石刻,作为朱子理学的摇篮,朱熹在武夷山留下的遗迹还有五夫镇的朱子故居紫阳楼、兴贤书院、兴贤古街、朱子巷、五夫社仓等。

朱熹武夷山关系很密切。

他1130年出生于尤溪,幼年还曾随父母在福建不少地方生活过。

14岁时父亲去世,遵遗命拜刘子羽为义父,迁居刘子羽所住的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

从那时起,直到63岁时迁居建阳,他一直居住在崇安。

当然,期间朱熹也有几次出仕,但总共历时不超过9年。

因而,武夷山及周边留下了朱熹大量的遗迹。

此次看到的主要有三处。

其一就是武夷精舍,朱熹长期在闽北讲学,带动各地兴办了一批书院,其中他于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创办的武夷精舍规模尤为巨大。

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十二首》诗序中对书院的布局规模有很详细的描绘。

“武夷之溪东流凡九曲,而第五曲为最深。

盖其山自北而南者至此而尽,耸全石为一峰,拔地千尺,上小平处微戴土,生林木,极苍翠可玩;而四颓稍下,则反削而入如方屋帽者,旧经所谓大隐屏也。

屏下两麓坡坨旁引,还复相抱。

抱中地平广数亩,抱外溪水随山势从西北来。

四曲折始过其南,乃复绕山东北流,亦四曲折而出。

溪流两旁丹崖翠壁林立环拥,神剜鬼刻,不可名状。

舟行上下者方左右顾瞻错愕之不暇,而忽得平冈长阜,苍藤茂木,按衍迤靡,胶葛蒙翳,使人心目旷然以舒、窈然以深若不可极者,即精舍之所在也。

武夷山朱子故里简介

武夷山朱子故里简介

武夷山朱子故里简介
武夷山朱子故里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朱子故里是以明代理学大家朱熹而得名,他在这里出生并长大。

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朱子故里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村落,有着传统的建筑和风貌。

古老的街巷犹如时光机,带人们回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这个古镇的街道两旁是石板铺就的小巷,两边是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和店铺,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风格,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

朱子故里还保存着许多与朱熹有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子祠,这是一座用于纪念朱熹和研究理学的庙宇。

庙内有着朱熹的塑像和其他相关文物,展示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外,朱子故里还有许多其他景点,如朱熹墓、朱熹故居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许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朱熹思想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总之,武夷山朱子故里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以明代理学大家朱熹为主题,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吸引着众多游客,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朱熹一生的经历

朱熹一生的经历

朱熹一生的经历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

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

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

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

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

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

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
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

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

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理学家,是宋代朱子学的创立者。

在他的著作中,除了学术著作外,还有不少咏史诗、咏物诗和山水诗。

武夷山是他笔下常常提到的一座山,也是他最为喜爱的一座山,因此在他的诗篇中,总能感受到对武夷山的深深眷恋和向往。

以下介绍朱熹与武夷山的著名诗句:1. 窗含西岭,千秋雪,江峡何时清。

石麟双倚去无迹,白羽孤飞浪却轻。

——《望岳》在这首《望岳》中,朱熹以窗外远山作为诗的插入物,突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钦慕之情。

武夷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其雄伟壮美的景色深深吸引着朱熹,也激发了他在这首诗中的诗意和情感。

2. 武夷山下雾气多,将军侠客到中坡。

沧海白头皆戴雨,青山江畔遍插戈。

——《与张九龄诗》在这首诗中,朱熹描绘了武夷山峻峭的山势和蜿蜒的山脉。

他用语生动地描绘出武夷山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出对武夷山的热爱之情。

3. 山深风味绿,木老雨声清。

云外行人接,江头钓船经。

——《夜泊武夷川》武夷山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的地方,朱熹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山间的风景和气息,表现出对武夷山的独特感受。

4. 面对夕阳,元山赤。

高空齐鸟,飞与石。

斩绝时流,烟火散,疑多般,高奇百,乾坤变。

——《惠律注杨》在这首诗中,朱熹表达了对武夷山山势的赞美,描绘了夕阳下武夷山的神秘和壮丽。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永恒不变之美。

5. 水气平原融彩绿,石砌横盘迳拥青。

夜岷曙避昏分险,古稼灯稀林引僧。

——《早春武夷寺》这首诗描写了“武夷寺”的清幽之美,描绘了古稼和林间僧侣的景象,展现出了动静相宜的禅意。

朱熹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武夷山寺庙的敬重和向往之情。

朱熹与武夷山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深情厚谊。

他在诗中对武夷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朱熹的诗篇中,武夷山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地方,每一次与武夷山相关的作品都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这座山的真挚热爱和向往之情。

朱子的孝道故事

朱子的孝道故事

朱子的孝道故事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子一生71年中,有50余年在武夷山奉母治学中度过。

朱子奉母至孝,远近闻名,相传其母喜食他亲手做的汤饼。

朱子每次出门远行游学,都要亲手制作大量的汤饼贡奉母亲,漫漫长日,以慰老母思儿之情,乡人感其孝心,相互效仿,以饼奉母,教化子孙,乡人遂称此饼为“朱子孝母饼”。

孝母饼原为武夷山民间汤饼,是文人墨客节日、聚会、品茗时的一道点心、朱子父亲曾有诗云“生朝乐事记当年,汤饼何须半臂钱。

吾算自知尊有酒,汝翁莫吧坐无毡。

”汤饼后因朱子制饼孝母之举于民间流传至今。

孝母饼制作考究,采用武夷山当地所产的莲子、板栗、凤梨、草莓、绿豆、芋茸等为材料,配以古方,精制而成,滑而不腻,清香扑鼻,是馈赠亲友、长辈之佳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古 文 化, 泰 山 与 武 夷。
东 周 出 孔 丘 , 南 宋 有 朱 熹
目录

朱熹本人

武夷山是朱熹成名的风水宝地

武夷山因朱熹而锦上添花

朱熹及武夷山的国际影响
一、朱熹本人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别 号紫阳 。汉族,祖籍 江西婺源,生于三明 尤溪,卒于建阳。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继孔 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 的朱子理学,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构 筑了中国宋代至清代700余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的思想理论,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 影响远及东亚和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
小藏峰又名仙船岩, 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 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 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 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 骨。最早对虹桥板、架壑 船作出合理推测的,是朱 熹,他认为是“前世道阻 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 所居”的遗物,经考证这 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 悬棺葬的遗迹。
四、朱熹及武夷山的国际影响 朱熹学说不仅对中国元、明、清以来700多年 的时间有深远影响,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并漂洋过海,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 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仍吸引着世 界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 学思想的研究。而且对日本、韩国、东南亚以至 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香 港电台与《明报》合办的“千禧人物选举”于 1999年7月揭晓。那次选举只推举近1000年来最有 影响力的人物50名。文公朱熹名列第42,位居邱 吉尔、曹雪芹、凯恩斯、但丁、歌德之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九曲棹歌》
朱熹少年得志,但 由于它的政治立场和 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 逆,所以仕途颇为坎 坷。晚年个人失意, 国家也日趋崩溃,他 在寂寞和痛苦之中, 一方面发愤著书立说, 一方面寄情山水以消 愁,所以朱熹在武夷 山也留下了很多歌咏 武夷景观的诗文。比 如他游九曲溪时写下 的《九曲棹歌》
一曲的溪北有高 峰耸立,那便是入九 曲所见的第一峰—— 大王峰,也叫天柱峰。 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 峰,在峭壁上刻有 “幔亭”二字,而幔 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 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 在,也就是“幔亭招 宴”的所在地。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
书室,是朱熹以祖籍地江西婺源的 紫阳山命名。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
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共
50年整。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 (1144年),是朱熹的义父刘子羽 为朱熹母子建造。历史上紫阳楼历 经数代,都及时得到整修,直到民
国初年,毁于战乱。后来在原址重
建。现在的紫阳楼基本保持了当初 的形制。
迹和墨迹等有关文物和图片等,使五 夫里昔日的文化昌盛、理学繁荣之风
貌得以重现。
兴贤古街
三市巷
朱子巷
武夷精舍
淳熙九年,朱熹第二次宦游归来, 在武夷山平林渡金谷洞一边讲学,一 边着手在九曲溪五曲溪边的隐屏峰下 筹建武夷精舍。第二年四月,精舍落 成。此后,朱熹便专心致志地在武夷 山中讲学授徒和从事学术活动。在此 期间,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云集武夷 山。当时知名学者蔡元定、詹体仁、 祝穆、沈默等都曾就学于此。朱熹学 派的中坚人物都聚集在武夷山中,刻 苦钻研、潜修学问。武夷精舍成了朱 熹学派的学者们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 重要场所。此外,武夷山冲佑观内的 岁寒轩,也是朱熹常与友人论学之所。 这一时期既是朱熹学派的聚集期,也 是朱熹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 朱熹在武夷精舍写成了《易学启蒙》、 《孝经刊误》、《小学》等一大批论 著和书信。同时,结合教学,反复推 敲修改《四书章句集注》,使这部著 作日益完备。朱熹的理学思想便传播 开来。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平川是地名,指九 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 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 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 然,鸡犬之声相闻,全 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 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 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 间之外别有天地了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二、武夷山是朱熹成名的风水宝地 武夷山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朱熹,武夷山与 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熹从14岁到武 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少年从学、著书 立说、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 里孕育、形成、传播、发展。朱熹在武夷山创办 武夷精舍(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等成为当时最 有影响的书院,许多名人弟子及其后人成为著名 理学家,并一代传一代,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使 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 江山!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 耳”的文化巅峰。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朱子热渐渐 兴起,朱熹致力理学、弘扬武夷文化的功绩受 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朱熹在武夷山讲课的武 夷精舍、冲佑观,朱熹亲撰并书的“刘公神道 碑”和数十处摩崖石刻及其它活动遗迹,被列 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成为武夷山文化遗 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 专家前往武夷山考察朱熹遗迹。1998年6月,成 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朱子理学的研究与交 流更加频繁活跃。1993年,在武夷精舍遗址召 开纪念武夷精舍创建810周年暨朱子学术思想研 讨会;2000年,在武夷山举办纪念朱熹逝世800 周年暨“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系列活动……武夷山成为世界研究弘扬中国理 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村。建
于南宋孝宗时,为纪念先贤胡宪而构 筑。朱熹曾在此讲学授徒。所谓“兴 贤”,即寓有“兴贤育秀”、继往开 来之意。书院于元初毁于兵乱。清光 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 1987 年为开发旅游资源,武夷山市政府重 修,并在书院内设陈列室,陈列五夫
里历代名人如刘子翚、朱熹等先贤遗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溪口迎人而立 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 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 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 整座山峰像亭亭玉立的 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 皱褶,飘飘欲仙,峰下 碧波绮丽的“浴香潭”, 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 潭中一块方形巨石,刻 “印石”二字。峰左侧 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 二丈多高的“镜台”二 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 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 王峰的象征)苦恋,朱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贤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祠内先是
奉祀朱熹老师刘子翚的神主,后又增祀朱熹和刘甫的神位。
三、武夷山因朱熹而锦上添花
武夷山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朱熹, 受 朱熹的影响,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一致通 过武夷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第22个双遗产地 之一。 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 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促进人们的 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维护社会 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此外,朱熹在武夷山也留下了很 多歌咏武夷景观的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