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庄子》内篇哲学思想分析
摘要《庄子》内篇涵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在《庄子》中,“道”是最高的概念。
虽然《庄子》内篇对“道”的直接描述很少,但毫无疑问,庄子所有的论证和寓言都是依道而发,并最终回归于“道”。
这是《庄子》内篇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这七篇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虽然这七篇并不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吸收。
除了“道”,这一重要概念外,“逍遥”、“自然”、“安命”、“物化”等也是其中的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由“道”而来,是庄子为了更好地阐述“道”所使用,它们和“道”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构筑了庄子思想的来源,使庄子思想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和潇洒飘逸的浪漫情怀。
逍遥游的直入云天之境大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物化论使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一味地拘泥于封闭的过去,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本论文中,社会哲学和生命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
社会哲学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为政治国两方面,对“安命”、“与君处”、“治政”等方面进行分析;生命哲学主要阐述庄子的生死观,由于庄子是依“道”而发,而“道”是任自然的,所以庄子的生死观也就是随顺自然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生与死都是物化的结果,不必乐生悲死,生不足喜,死亦不足忧,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的生灭和流转。
庄子将肉身留在无奈、可悲的世间,精神却任逍遥在与造化者游的自由国度。
沉重的肉身无法飞翔,将庄子困在尘世;而飘逸的精神却让庄子悠闲自适得神游在“无何有之乡”,这是一种“撕裂”的人生,也是一种庄子式的升华人生!庄子的思想让人觉得庄子似乎是一个冷酷、孤傲的人。
但是透过庄子的这层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性情中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相当脆弱的人。
辨析《庄子·养生主》的养生观
j8
----------------------- Page 2-----------------------
文学漫谈
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大干世界五光十色,人们面 (“缘督以为经”) ,只有采用如此隐士修养之方
对着金钱、权力、名誉、声色、犬马等诸多诱惑,正 式才能真正 “保全生,养天年”。
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 陈鼓应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其实是充满悲剧意
----------------------- Page 1-----------------------
巾外文艺 ‰
辨析 《庄子 ·养生主》的养生观
张郑波
摘要:庄子在 《养生主》中借用了一连串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其养生之道,核心观点是 缘‘‘督以为经”,标准是 “保
“缘督以为经”,那又该如何理解这五个字呢?郭象 也就吻合养生之道了。
日: “顺中以为常也。” 成玄英疏日: “缘,顺 (二)养神与形
也。督,中也。经,常也。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 庄子借 “泽雉逍遥 自在”来说明 “养神”乃养生
忘物,不为外物所累,追求逍遥自得。养神的要领在
一
、 养生之道
于 “蓄神”,即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保持宁静的心
在 《养生主》中庄子谈到 “秦失吊老聃”一事: (二)养生观是一种精神素养和生活理念
老聃死了,他的好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养生之道,其实应该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
种和谐、恬淡、无限及 自然的境界。在陈鼓应看来, 意》)。
“庄子的 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自由 庄子在 《达生》篇中,表达了 “形全精复”的理
_庄子_内篇的思想
收稿日期:2001203206作者简介:刘韶军(1954-),男,山东掖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道家思想研究。
第40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11月V o l .40 N o .6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v . 2001《庄子》内篇的思想刘韶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庄子》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文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
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
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庄子;内篇;思想中图分类号:B 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1)06200107206一、内篇思想的统一与完整老、庄为早期道家两大代表,二人思想不完全相同。
老子思想的主旨是阐述圣人式侯王实行自然无为之治[1](第3、57等章)。
庄子的思想,据《庄子》内篇而言,虽然最终也落脚到对社会人世的关心与责任上,但更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即对主体的人来说,更为注重内在精神的超越性。
因此,注意区别二者的思想差异,对于理解道家从早期到后世的演变,实有重要意义。
今天所见《庄子》分内、外、杂三篇,此非庄子本人著作原貌,已成定论。
然三篇何者为庄子原著,何者非庄子原著,素有争论,莫衷一是。
笔者仔细对照内、外、杂篇,发现外、杂诸篇思想多有与内篇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之处,可知外、杂篇与内篇非一人所作。
再通读内篇各篇,更可看出其中存在着前后呼应的思想线索,体现了一个基本统一的思想系统,因而可以认为,与外、杂诸篇不相一致乃至矛盾的内篇,属于庄子的原作。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3篇)
《庖丁解牛》知识梳理(解析版)(3篇)一、文本背景与作者简介《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内篇》中的《养生主》。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养生主》主要探讨如何保养生命、顺应自然之道。
二、文本结构分析1. 引子:庖丁解牛的场景描写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场景,展现了庖丁高超的技艺。
庖丁解牛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动作的优美与和谐。
2. 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文惠君对庖丁的技艺赞叹不已,询问其技艺的奥秘。
庖丁的回答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他解牛的技巧和心得。
3. 庖丁解牛的具体过程庖丁详细描述了他如何观察牛的骨骼结构,如何运用刀法,如何在解牛过程中避开筋骨交错的地方。
4. 庖丁的哲学思考庖丁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更是一位深谙道家思想的哲学家。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阐述了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道家思想。
5. 文惠君的领悟文惠君听后,感叹道:“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不仅是对庖丁技艺的赞叹,更是对道家养生之道的领悟。
三、思想内涵解析1. 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顺应自然的过程。
他通过对牛结构的深刻理解,顺应其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高度契合。
2. 技艺与道的结合庖丁的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道的体现。
他通过解牛的过程,达到了“道”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技进乎道”的思想。
3. 养生之道文惠君从庖丁的解牛过程中领悟到养生之道。
这里的“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精神的修养,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
4. 无为而治庖丁解牛的过程,看似有为,实则无为。
他通过顺应牛的自然结构,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四、现实意义1. 工作与生活的智慧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著作《庄子》被称为庄子内七篇,这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大宗师》、《至乐》和《秋水》。
这七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哲学、修身养性、政治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按照字数从少到多的顺序,对这七篇进行介绍。
《秋水》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最少的一篇,全篇只有207个字。
它通过描绘秋水的景象,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如秋水般短暂而无常,应该以淡然的心态对待,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二少的一篇,全篇有15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朋友在一次逍遥游中的见闻和感悟。
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名利禄的执念,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至乐》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三少的一篇,全篇有17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朋友讨论乐的本质和真正的快乐来源的故事。
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条件,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四少的一篇,全篇有36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和他的学生讨论修道和达到大道的境界的故事。
庄子认为修道的关键是要放下自我,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通过修炼心性来达到与大道的合一。
《德充符》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五少的一篇,全篇有40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的学生杨子问他有关德的问题,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比喻,阐述了德的本质和修养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德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品质,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字数第六少的一篇,全篇有4800多个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对养生的理解和养生的方法。
庄子认为养生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保持心境的平静和身体的舒适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养生主-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养生主-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养生主-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多种哲学思想,其中更是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
庄子共有七篇,分别是《应帝王》、《淮南子》、《参同契》、《齐物论》、《知林》、《逍遥游》和《养生主》,它们组成了庄子整体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庄子七篇的逻辑结构做出详细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其内容主要是对政治的讨论。
在《应帝王》中,庄子以“问政”的形式,提出了大量有关政治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政治治理上,提出了“礼仪之道”、“务学之法”和“心术之变”等观点,深刻地揭示出政治管理的重要性。
二、《淮南子》《淮南子》是庄子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教育、道德、人生的讨论,其中庄子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此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德本”、“德行”、“德言”、“德境”等概念,深刻地阐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参同契》《参同契》是庄子中的第三篇,主要是一篇关于社会建设的讨论,其中庄子提出了“国家之建立”、“社会之安排”、“公法之设立”等观点,以此来指导国家的社会建设,强调了国家的社会治理应当以法治为准则,以保障公正与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中的第四篇,涉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讨论,其中庄子强调了“齐物论”的思想,认为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之上的,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天人合一”、“物归其本”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
五、《知林》《知林》是庄子中的第五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然界的认识,其中庄子强调了“自然界的认识”,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循环变化”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六、《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六篇,从逍遥游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生的观念,其中庄子强调了“以自然为本”,认为人生应当以自然为准则,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以自然为本”、“心态的调整”、“生活的发现”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追求与意义。
《养生主》养生观
从《养生主》“三辨”看庄子的养生观摘要:《养生主》阐释了庄子的养生哲学,庄子在《养生主》一开篇就提到了自己养生哲学的主旨——缘督以为经,即顺应生命自然的循环规律。
庄子通过一则则寓言故事,主要从天人之辨、有无之辩和出入之辨三个方面了阐释“缘道以为经”的主张。
关键词:庄子《养生主》养生哲学《养生主》为《庄子·内篇》中的一篇。
顾名思义,《养生主》中谈论的就是关于养生的问题。
养生主即养生之主,是养生的宗旨。
庄子在文章开篇便点明了自己的养生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保身”是保护身体,“全生”是保全生命,“养亲”是养护精神,“尽年”是享尽天年,“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四者是评判一个生命是好是坏的四个标准,要做到这一切就应该“缘督以为经”。
“缘督以为经”是全篇的主旨所在,庄子认为顺应生命自然的循环规律,不为自己的“成见”所禁锢,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了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游刃,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而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缘督以为经,我认为庄子是通过对三组相对意象的辨析来进行阐述的。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将天人之辨,有无之辩,出入之辨融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养生观。
一、天人之辨在《养生主》的几则寓言故事中,最突出的一组相对的意象就是天与人。
天即道,是主宰万物之所在。
它可以是构成万物的规律,也可以直接化为万物本身。
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与消亡的根本缘由,是先于一切存在的存在。
人指代一切与人相关的概念,人与天不同,天是无形的,其概念宽泛而抽象,而人是有形的,关于人的概念可以变得很具体;天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逍遥的,而人则往往受制于其它,是不自由的;天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共性,而人则充满了变数,是一个个体。
人需要“为人”,但更需要“顺天”以此达到平静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文慧王惊叹于庖丁熟练地解牛手法,于是说出了:“嘻,善哉!技盖至此乎?”面对如此夸赞,庖丁却没有欣然接受,而是一本正经的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庄子内七篇》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庄子所著,共分为七篇。
这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天人感应篇》、《鬼神篇》、《大宗师篇》、《应帝王篇》和《养生主篇》。
这七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修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奇妙而超凡脱俗的哲学世界。
首先,《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长的一篇,共有6897字。
这篇文章以庄子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世间繁琐事物的超越和对人生意义的解放思想。
这篇哲学小品描绘了人们追求内心自由、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激励读者去寻找自己心灵的栖居之地。
其次,《养生主篇》是《庄子内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仅有1174字。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于养生之道的探讨和主张。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身心的和谐与自然,遵循天道,放弃功名利禄的追逐,而是注重锻炼身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二长的一篇,共有4127字。
这篇文章以“物我两忘”的境界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虚无和人与自然的无限融合的思考。
庄子倡导人们要放下对于功利欲望和名利的追求,而是去创造一个真实自我的境界,与自然相融、物我合一,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天人感应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四长的一篇,共有3048字。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庄子对于天人合一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与天地相通,感受到宇宙的力量,从而指引人们走向真理。
人与天地相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人生的归宿。
《大宗师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三长的一篇,共有3181字。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于智者和大师的探讨和敬仰。
庄子认为智者具有洞悉和领悟自然的能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了超绝的境界。
庄子以自己的师傅老聃为楷模,对大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慧表达了无尽的敬意。
《应帝王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五长的一篇,共有2752字。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文本结构,笔者已撰文论述了其纵向结构层次是“言、象、意”层层深入的“召唤结构”,其横向结构体系是由内、外、杂篇组成首尾圆合、三重回环的回旋结构体系,并说明内篇各篇及外杂篇的许多篇章在总体上都是回环结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包括内七篇在内的《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
事实上,《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灵活多变,并不完全相同。
一、一般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篇章结构,目前仅见到王景琳、孙以昭、阮忠等先生有过一定探讨。
王氏将庄文的结构方式归纳为并列相承式、一本多茎式和链式三种:孙氏总结为论证式、归纳式和连锁式三种:阮氏从章法的角度归结为游龙式章法、故事式章法和议论式章法,但涉及的篇章都较有限。
笔者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同时参考诸贤的高论,认为《庄子》的一般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式并列式篇章结构,是指篇章中各自独立完整的章节、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平等、并列、相关或相对的。
没有主次、偏正之分和相互包含、领属的关系。
在庄书中,《人间世》《山木》《让王》等全篇以及许多篇中的一些章节,都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人间世》一篇,由“颜回见仲尼请行”、“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商丘大木和荆氏之木”、“支离疏”、“孔子适楚接舆作歌以讽及续曲”七则寓言组成,每则寓言自成一段,“都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也各具特色,特别在寓言和寓言之间,庄子没有插入任何过渡性的文字。
七则寓言犹如七颗珍珠,在形式上并列”。
细按文意,七段文字又可分为并列的两组:前三段为第一组,分别从事君之难、奉使之难和傅太子之难的角度,阐明如何“处人”之道;后四段为第二组,分别以“散木”因“无用”免患,“大木”以“不材”自全,支离疏因残疾“终其天年”以及接舆讽世之歌等,说明如何“自处”之道。
“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
庄子的主要篇目
庄子:九部主要篇目解读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独到,深邃而又玄妙,至今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解读庄子的九部主要篇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庄子哲学的精髓所在。
第一部:内篇《内篇》着重强调了一个观念——人生应该尽情享受,追求自由,活得快乐自由,才是上天的真正意图。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用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去阐述这种观点,让人仿佛看到了他那快乐自由、精神自由的生活。
第二部: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著名的篇章,它形象地描绘了庄子的境界,即逍遥自在、不拘无束。
此篇还深远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形象,让大家对庄子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部:南华经《南华经》是庄子玄学思想的代表作,在其中他阐述了关于“无为而治”和“道”的合一性,让人们从更深层次地认识了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
第四部: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它在思维上突破了局限,开创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们从元素之间的联系中看到整个世界的构成方式。
这部篇章还引导人们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让人在莫名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第五部:养生主《养生主》中让我们明白了庄子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庄子认为,养生应该从内至外,用心调理身体,修习养志,那么生命便可以得到最优的保养。
第六部:至乐《至乐》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庄子心灵与境界的完美融合。
从中我们看到了庄子对境界和内心状态的过人感悟,也让我们在追求自我的同时,更多地感知生命的真谛。
第七部:大宗师《大宗师》阐述了道家思想中的“道”是无法解释的无形世界,让我们明白了道不可道,非常高深的哲学思考。
第八部:骈拇《骈拇》描绘了庄子生动而又独特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九部:列仙传《列仙传》呈现了庄子的一种思想和哲学性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世间万物的同时,求得内心的安静和满足。
总之,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玄远,这些九部主要篇目表现出的思维深度,哲学意涵,为我们的思考人生带来了一个新的视角——活在当下,追求逍遥自在。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
简析《庄子·养生主》中的养生观“养生主”是著名的春秋文献《庄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庄子的养生观。
这篇文章以庄子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了他的养生观,并阐述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养生观是庄子最著名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约束,可以规划良好的生活方式、努力平衡身心,使自己变得健康、活力四射。
首先,庄子强调要增强自身健康,努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他建议人们要早睡早起、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改善身心状态,保持身体健康,获得安定心境。
此外,他建议人们要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活力。
其次,庄子强调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调节身心,建立心理健康。
庄子认为,在生活中要善于练习静心,静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更充分地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此外,要培养归于内心的清晰素描,静坐冥想,以实现宁静。
此外,庄子强调要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依此作出改变。
庄子说,首先要正视自己的行为,而后要省察自己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切莫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事。
庄子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拥有健康、平静心态。
最后,庄子强调要体悟自然,合乎自然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体悟自然、和谐融洽,才能获得安定和平。
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开放自己的心灵,以拥有和谐的自然之美,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观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他把“健康”放在首位,把除病之外的调节身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从内心把控自己,探索自然,获得身心全面协调。
庄子提出的养生观提倡健康、静心、自省、适当运动和安定心境,有助于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庄子·养生主
养生主①《庄子》本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即“养生之宗旨”。
全篇可分为四节,首节开宗明义,提出“缘督以为经”的总纲,指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境况,在这种境况下,当顺任自然之理。
第二节,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正面阐明文章宗旨。
第三节,用右师不善养生和泽雉不蕲樊中的寓言,从正反两面阐明宗旨。
末节用老聃安时处顺,哀乐不入的寓言,进一步阐明宗旨。
最后以“薪尽火传”之喻总结前文,收结全篇。
全文结构明晰,巧设比喻,妙意环生。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
以有涯随④无涯,殆⑤已⑥,已⑦而为⑧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⑨督⑩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_之会+。
文惠君曰:“譆1!善哉!技盖2至此乎?”庖丁释3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4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5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6,批7大郤8,导9大窾0,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Q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W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注释】① 选自《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② [涯]边,际。
③ [知]同“智”,智慧,智识。
④ [随]追逐,追求。
⑤ [殆]通“怠”,困乏,疲惫。
⑥ [已]通“矣”。
⑦ [已]指示代词,此。
⑧ [为(wéi)]做,此处引申为追求。
⑨ [缘]循,顺。
⑩ [督]督脉。
! [经]义理,法则。
@[生(xìng)]同“性”,本性,天性。
#[庖(páo)]厨师。
$[文惠君]即魏惠王,魏国都大梁,故常称梁惠王。
姬姓,魏氏,名罃(Yīng)。
%[解]分解牛的肢体。
^[踦(yǐ)]抵住,用力顶住。
&[砉(huā)然]皮骨相离声。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庄子养生主读后感1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
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2《养生主》通篇不过600言,是《庄子》内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但细细读来,仍然有颇多尚可深究之处。
在本片开端,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句,历来广受争议。
“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
”近代王叔岷先生的解释颇具影响,他说:“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
‘为善’,谓‘善养生’。
为‘恶’,谓‘不善养生’。
‘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乎虚浮’,益生、长寿之类,所谓虚浮也。
试论庄子_养生主_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版社,&!!#.% 胡锦涛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0 % ’ 人民日报,*++- 1 &+ 1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0 1. -223. %""# 4 /#&&. &""#. "!. "&%
文章编号:%""# 4 /#&&(&""#)"! 4 !" 4 "&
自 由 是 人 所 以 为 人 的 根 本 特 征 ,自 由 促 成 了 人 的 主 体 特 性。可是,客体极其强制性并未消逝。所以,人又总是生活于追 求超越有限,又无法摆脱现有存在的紧张之中。也许逻辑对此 只能徒显苍白,态度和选择却颇具冲力。《庄子·养生主》也许 看到了这一点。《养生主》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三篇。此篇强调 尊重人的个性,强调追求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的绝对自由。 生命是有限的,又是有意义的。生活于世俗社会的人们要摆脱 “ 功 名 ”、“ 利 禄 ”、“ 权 贵 ”的 经 验 羁 绊 ,追 求 心 灵 上 的 宁 静 和 幸 福;坦然面对生死,寻求精神上的存留。生命是宝贵的,一切外 在存在都应以此为最大的善。
一、顺其自然,爱护有限生命 “ 吾 生 有 涯 ,而 知 也 无 涯 。以 有 涯 随 无 涯 ,殆 已 。已 而 为 知 者 ,殆 而 已 矣 。为 善 无 近 名 ,为 恶 无 近 刑 。缘 督 以 为 经 ,可 以 保 身 ,可 以 全 生 ,可 以 养 亲 ,可 以 尽 年 。”(《 养 生 主 》)生 命 是 有 限 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去追随无限,只能疲累不堪。此 章 的 主 旨 意 在 要 求 人 们 要“ 顺 其 自 然 ”、“ 善 待 自 我 ”、“ 爱 护 生 命”!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极速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 水 平 也 有 了 较 大 的 改 善 和 提 高 。而 现 世 的 人 们 似 乎 并 不 满 足 于 现 状 ,仍 在 不 断 地 追 求 高 学 历 、高 工 资 、高 品 味 、高 生 活 。在 这“ 四 高 ”的 驱 使 、利 诱 之 下 ,人 们 对 功 、名 、利 、禄 、权 、贵 的 追 求 极 度 膨 胀 。二 年 前 ,常 听 这 样 一 句 话“满 街 都 是 大 学 本 科 生”。如今,又常听这样一句话“一个馒头砸下去全是研究生”。 可见,在我国积极的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人们的学历水平有了 显著的提高。可,试问一下,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探求知 识 ”、“攀 登 科 学 ”的 高 峰 而 学 习 的 呢5 答 案 恐 怕 显 而 易 见 :纯 粹 的 学 术 性 、钻 研 性 人 才 屈 指 可 数 ——— 大 多 数 的 人 们 只 是 为 了 追逐上述的功、名、利、禄、权、贵———这些身外之物。而可悲的 是 有 些 人 达 到 了 目 的 ,而 有 些 人 却 还 未“ 品 尝 ”其 滋 味 就“ 早 逝”了。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而知识、功、名、利、禄、权、贵… … 是 无 止 境 的 。我 们 不 要“ 贪 得 无 厌 ”,要 有 所“ 节 制 ”;一 味 地 追 求 这 些 身 外 之 物 是“ 危 险 ”的 。对 于 功 、名 、利 、禄 、权 、贵 ,要 顺其自然的去取得,不要勉强、强迫。如若不然,最终只能精疲 力 竭 ,甚 至 身 心 憔 悴 。其 实 ,“ 毫 末 与 山 丘 、天 地 和禾弟 米 的 大 小 是一样的。如果以它的大看成就是大,那么,万物都是大的;以 它的小看成就是小,那万物都是小的。”6% 7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
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关于庄子养生主的读后感选自《庄子》中的《养生主》是《庄子》中的名篇,为世代人民所传颂,它为人类树起一面维护生命的大旗。
给大家了养生主读后感,仅供参考。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
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
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表达。
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沉着。
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
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防止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哀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顺其自然,那么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
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庄子 - 内篇 - 养生主周·庄子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以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
试论庄子《养生主》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近 些 年 来 , 乎 每 年 都 有 这 些 国家 的精 英 , 上 自杀 的 道 几 走
路。 当然 , 多 年 轻 的 博 导 、 导 , 魔 致 死 的 事 件 也 多 不 胜 众 硕 病
数。 究其 原 因 大多 可 归 于 两 个 字 “ 累 ” “ 生有 涯 , 知 也无 劳 。吾 而 涯 。用 “ ” 有涯 ” “ 涯 ” 死无 疑 。我 们 的努 力 是 为 了 得 到平 随 无 必 “ 静 , 不 是 为 了无 休 止 地 从 一 个 目的 向另 一 个 目的 , 一 种 欲 而 以望 向 另 一 种 欲 望 奋 争 。 [欲 望 是 吃 人 的 魔 鬼 。 自己 的身 体 ”1 2 拿 当筹 码 , 去换 取 那 即使 倾 家 荡 产 、 负债 累 累也 “ 不 尽 ” 荣华 追 的
叭
V
o ‘1 l N 1 o 5 删
. . .
毳且 ^ 人 置 』 A9 灸 史誊 Q L 政
《 中共 乐山市委 党校 学报》 新论 ) (
20 年 1 月 09 1
P SH OO LSA M N I LO M F O CP A COL FE N UIP CM I E F . C第 1 卷 第 5 H CA TE . 1 期
富 贵 , 能溺 死 其 中。 识 期 盼 提 高 , 命 同样 渴 望 无 微 不 至 只 学 生
、
顺 其 自然 . 护 有 限生 命 爱
的关 怀 与 爱 。 生 命 是 有 限 的 、 弱 的 ”“ “ 脆 ,身体 是 革 命 的 本 钱 ” ,
绝 不 要 被 感 官 的 东 西 所 迷 惑 、 蔽 , 遵 从 自然 的 中 正 之 路 , 蒙 要
试庄《生》生 哲思 及 现价 论 子 主 命 学想 代值 养 的 其
《养生主》独特而完整的解读
养生: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庄子·内篇·养生主》解读人的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常说的身和心。
那么,人生一世,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且看庄子的《养生主》。
读庄子的文章要有两个原则。
第一,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就篇论篇,而应该把句放入段、把段放入篇、把篇放入整部《庄子》来读,否则就会读不懂、歪读、误读,就是断章取义,这是读庄子的难处。
第二,不能无限拔高甚至神化庄子,不管他说什么,都硬要往现代社会的核心思想上靠。
下面就用这两个原则来解读《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题目的意思就是“养生的主旨、要领”。
《养生主》所讲的养生是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不是指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后世道教的练功、延寿、修仙,是理解偏了庄子的思想。
尽管这类人尊庄子为南华真人,但庄子称他们为“益寿者也”、“彭祖之流”、“神仙家流也”,对他们不大以为然的意思是很明显的。
第一段:主旨和总纲。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开门见山,揭出主旨和文章的总纲: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痛苦而必败;养生的要领在于“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不困于外物。
总括起来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这一段又分为两部分,到“殆而已矣”为止,讲的是“生命和求知”,后半段讲的是“身、心、精神、生死”。
“求知”是“认识论”问题,《齐物论》对此作了集中论述。
“求知”是生命与外在世界关系的首要问题,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以此作为全文起首,紧承《齐物论》的文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第一部分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这是字面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
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
“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
“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
《养生主》篇幅虽短,却上接《齐物论》并依次涵摄了《人间世》、《德充符》和《大宗师》各篇的主题。
关键词、《庄子》;养生;齐物;大化流行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3-0083-005《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最为短小的一篇,也常被看作思想最为单纯的一篇,但是,从古至今,对该篇的解读仍有很多歧见和未解的难题。
“养生主”标题之义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养生之要。
陆德明《经典释文》讲、“养生主,养生以此为主也。
”[1]406另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保养生命之主。
陆西星讲、“养生主,养其所以主吾生者也。
”[1]407生命之主或解为心、性,或解为神。
如释德清讲、“此篇教人养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
”[2]62释性通讲、“心不能不应物,特不为物所伤便是养也。
”[1]407陆树芝讲、“生者,形也;王者,神也;神者,形之所恃以立也。
”[1]409体现了在生命之形心或形神关系中以心、性或神为主的观点。
(1)历代学者也注意到该篇与前一篇《齐物论》和后一篇《人间世》的关系,可以说该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王讲、“夫齐物者必无我,无我者必无生,无生所以为养生之主,而生之所以存。
此庄子作《养生主》之篇而次之于《齐物》也。
”[1]406释德清讲、“能养性复真,所以为真人,故后《人间世》即言真人无心而游世。
”[2]68成玄英《庄子序》则梳理出《庄子》内篇前后相继的逻辑关系、“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
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
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
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
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
古之真圣,知天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
”[3]7林希逸却认为、“先言逍遥之乐,次言无是无非,到此乃是做自己工夫也。
此三篇似有次第。
以下却不尽然。
”[4]47本文通过对《养生主》一篇的解读,疏通《养生主》全篇的思想内容,重新思考该篇与内七篇其他各篇的关系,明确此篇在内七篇中的作用,进而确定《养生主》篇题之义并澄清《庄子》内七篇的逻辑。
一、知识与生命、《齐物论》与《养生主》《养生主》开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知”是对物的一种分别。
从范围上说,“知”的对象无穷,而且,即使面对同一对象,达到确定的知识也不可能。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是非不定”的观点,认为每个认识主体都会从“成心”出发而得出是非判断,却不存在判定谁的“是”才是真“是”的标准。
因此,是非从来都是某个人的是非,而不是真理。
而且,“知”又不仅仅关乎”知”本身。
人有“知”也就是有了对万物的分别,有了从自己成心出发的是非判断,就会产生善与恶、好与坏、荣与辱、贵与贱等相反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对自己所认可的事物和价值进行追求的欲望。
物无限则知无限,知无限则欲无限,这才是危险所在。
正如《齐物论》所说,人因为执着是非对立的分别而陷入“与物相刃相靡”、“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的令人悲哀的人生境况。
《养生主》以无限之知与有限生命的关系开篇,接续《齐物论》对执着是非分别的无限之知的否定,将文章的主题转向了生命。
那么,如何超脱无限的分别之“知”而保养有限的生命?庄子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此句至为重要,它提出了庄子养生的原则和养生的目的。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此句招致很多误解,尤其是“为恶无近刑”的主张与一般的道德观念相违。
于是,张默生提出这两句“当系倒句,当解作‘无为善近名,无为恶近刑’也,即善、恶皆不当为”[5]134。
陈引驰讲、“这两句的意思不是说可以为善或为恶,只要不至为名所累或招致刑罚即可;而是说不该去有意为善或为恶。
”[6]137-138实际上,此处的“善”与“恶”是以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而“名”和“刑”也是世俗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评判的结果,而庄子“不遣是非”,也无所谓善恶。
《德充符》中那些遭受刑罚、身体残缺之人并不是内德不全,而只是没有谨慎实践庄子的“为恶无近刑”的主张而造成对自己形体的伤害。
而“为善无近名”提出做世俗认为善的事情而不能招致名声之累,这符合庄子的一贯主张,因为“名”在庄子看来同样是凶器,和“刑”一样是可以杀人的。
“名”和“刑”虽然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后的不同结果,但在伤害人的生命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要求人们遵从中道的行为原则,也就是“缘督以为经”。
“缘督以为经”,郭象注为“顺中以为常也”[3]117,将“督”解为“中”。
因此,此处的意义是要求人们遵从中道的行为准则。
但又有学者将“督”解释为“虚”,如王夫之说、“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
”[7]30-31这一解释可以从下文“庖丁解牛”的寓言中得到支持。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
在庄子看来,世俗人的思想世界中完全是各种相反的判断,相反的两端为”实”,中间为“虚”,是与非,善与恶,名与刑为两端,为“实”;善与恶之间,名与刑之间为“中”,为“虚”。
庄子认为顺着中虚的原则就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全生”指保全生命。
又有一种观点认为“生”通作“性”,“全生”意为保全天性,但在《庄子》内篇中并没有探讨性的问题,而且本文开篇讲“吾生也有涯”,“生”也指生命,因此不宜将“全生”之“生”解为“性”。
“尽年”指享尽自然所赋予的寿命,也就是“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实际也是保全生命之义。
“保身”一般被解释为“保全身体”,但是,“身”不仅指人的形体,也有生命之义,如《楚辞?离骚》、“鲧直以亡身兮,终然|乎羽之野。
”如果依从这样的解释,则“保身”也是“保全生命”之义。
“养亲”从字面上讲指奉养双亲,但这种解释使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如果“保身”、“全生”、“尽年”均可解释为“保全生命”之义,则“养亲”也就不应该解释为“侍奉双亲”,而同样应解释为“保养生命”。
那么,“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并不是递进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不同方面,而是庄子用不同的语言强调了相同的”保全生命”的主题。
由这一养生主旨可见,庄子的养生只就“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而言,并不以追求长生为目的。
《养生主》开篇不仅彰明了本篇的主题,也揭示了庄子思想的主题是个体的生命。
正如王博在《无奈与逍遥》中所说、“我们读的是庄子的生命,庄子对生命的理解,他怎么样来思考生命与世界的一种关系,他怎么样和这个世界相处。
”[8]20二、养生与处世、《养生主》与《人间世》在提出养生的原则和目的后,庄子讲了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的动作符合“桑林”的节奏,合于“经首”的乐律。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如此,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天理”指自然的纹理,此处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固然”指本然,原本的样子。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就是顺着牛天然的纹理、本来的结构来解牛。
牛天然的纹理和结构就是它的筋脉和骨骼,“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就需顺着牛的筋脉骨骼来运刀。
在筋脉和骨骼之间又有空隙,这就是“批大郄,导大U”,“郄”通作“隙”,“U”为“空”义。
这样,刀在筋脉骨骼之间的空隙游走,不与牛的经脉骨骼发生碰撞,也就不会带来对刀的伤害。
“庖丁解牛”的故事以牛喻复杂的人间社会,以刀喻人的生命。
族庖一月换刀,因为他用刀砍牛的骨骼;良庖一年换刀,因为他用刀割牛的筋脉;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却依旧如新,因为他顺应牛天然的纹理和结构,小心谨慎而游刃有余。
社会也有其固有的筋脉骨骼,也就是各种或明或暗的社会规则,会戕害人的生命。
人在社会中若要保全生命、终其天年,就要顺应规则,不与之发生摩擦和冲突,这就是庄子的处世之道。
联系开篇所讲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则“名”和“刑”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就相当于牛的筋脉骨骼,“近名”、“近刑”就似以刀去砍斫牛的筋脉骨骼。
“缘督”是让人处世要顺着“名”与“刑”中间的空隙行为,就像刀在牛的筋脉骨骼之间“游刃有余”。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这一段是庖丁解牛之“技”进于“道”的过程。
人对社会的认知和把握也有这样的过程。
庖丁刚开始解牛时眼中无非全牛,就像人对社会一无所知。
三年之后能够了解牛的纹理结构,就像人已达到对社会的认知,这是“知”的层次,对庖丁解牛来讲也就是”技”的层次。
而达到“道”的层次则超越了“知”,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游刃有余。
虽然庖丁解牛已进入如此之化境,但他遇到复杂的情况还是要小心谨慎,“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这也说明社会过于复杂,过于危险,处世特别困难,必须小心谨慎来保全生命。
如何在复杂而危险的社会中保全生命是《人间世》篇的主题。
该篇首先借颜回欲出仕、叶公子高出使齐国、颜阖将做卫太子师傅几则寓言,突出现实情境的险恶、处世的艰难。
在不同的情境下,庄子提出“心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以及“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顺世方法来保全生命。
后又借用栎社树、商丘之大木、荆氏造才、牛之白颡者、豚之亢鼻者、人有痔病者及残疾者支离疏等故事说明无用才可以保全生命的道理,而中道夭折正是因为于世有用。
三、形心之养、《养生主》与《德充符》在“庖丁解牛”后,庄子说、“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此段出现了“天”和“人”这一对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庄子思想中,“天”主要取自然之义,包含天地万物,且此天地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天不只是自然,也是自然之运行,或者说是大化流行。
“人”指“人为”,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自然的改造。
庄子认为自然的运行与演变不能由人来决定,也不能以人力来参与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