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作为小学班主任,要善于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人为本的角度探讨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管理策略。

应该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校范围内,要与其他老师、辅导员、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注重情感沟通在课堂管理中,要注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良好情感。

班主任应该做到心平气和,不损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积极关心学生的情感经历,做到身临其境,同理心待人。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烦恼时,要及时倾听和关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适当的建议和鼓励。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良好关系。

三、灵活的教育管理策略在管理学生行为时,灵活多变的策略常常能够奏效。

面对不同的学生,对待不同的问题,班主任应该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可以采用耐心解释、引导督促、合理批评等方式,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改正不良习惯,重塑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班主任还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求给予更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学习的兴趣。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下是我对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组织音乐欣赏会和音乐比赛;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决策。

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商讨班级活动的安排和实施,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倾听学生的心声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和学生们进行心理沟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扰。

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他们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关注学生的成长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状态。

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给予他们关怀和鼓励。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班级评议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建立合作共赢的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倡导合作共赢的班级文化,让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建立和谐融洽的班级关系。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长期以来,人们对班级属性尚存争议,其中主要集中在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还是一种社会初级群体的分歧上,并由此产生了著名的“谢吴论战”(北京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之间的学术争论,谢维和教授认为班级是一种社会初级群体,而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

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对班级的属性看法尚存争议,但实践中的班级集体建设一直带有极强的组织构建性质,并将组织程度的高低作为鉴别集体凝聚力的重要参数。

这意味着人们习惯把班集体当作科层组织来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作为科层组织的班级及其管理方式有人将实践中的班级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扁平式等四种结构[1],这显然与科层制组织结构如出一辙。

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分工,存在着老师、班长、团支书、各种委员、组长、学生等层级与相互隶属关系。

处于层级顶端的是老师或班主任,他们掌管着班级的所有事务,对学生有着绝对的领导权,是班级所有矛盾的最终裁决者,他们也是所有班级规定的实际制定者或代言人。

老师或班主任的下面是班委会。

班长在名义上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委分管着学习、体育、卫生、文娱、劳动等具体事项。

与班委会平级的是团支部或少先队,负责思想方面的具体事项。

在科层制思维的指导下,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就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我们可以将科层制的班级管理方式分为教师中心型管理、民主集中型管理和放任型管理三种。

“教师中心型管理”主要指学校的教师或班主任对班里每个同学的每件小事不仅挂在心上,而且都要亲自出面指手画脚,做出的决定要学生不折不扣依从,凭恃实施奖惩的权力进行管理,虽然有班委会和团支部,但班主任或教师过问班内一切大小事务并做出决定。

“民主集中型管理”主要指在教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委会和团支部作为核心,管理班中人员及事务。

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老师一般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他们会把拟议的行动和决定与班委会或全体学生磋商,有关班里的决策由班委会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鼓励学生参与。

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我的班级管理模式,方法和措施

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我的班级管理模式,方法和措施

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我的班级管
理模式,方法和措施
关于我的班级管理模式,我提出的主要理念是以人为本,自主管理。

我最看重
的是尊重个人,并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刺激大家共同创造更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实施班级管理模式中,我将提倡“自治、公平、互助”的原则。

也就是说,
班级学生将收到尊重,班级事务将由学生来决定,并能平等地参与,并按共同利益为基础,进行互帮互助。

此外,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还将重视学生对外的行为。

让他们学习正确的
社会风俗,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收获社会的认可,建立自信心。

同时,我也会在管理中注重个体与团队的协作,从而达到提高全班学习效率的目的。

这里,我要提醒我们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维护班级纪律、严谨上课,不随便
缺席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身的行为和学习成绩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争光。

我们都有义务为班级的形象做出贡献,让班级的气氛宁静而和谐!
总的来讲,我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自主管理,旨在尊重每一位学生
的权利,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激励自主学习。

建立一个和谐、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应该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为核心,通过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班主任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关心学生的成长,真诚待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班主任可以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班主任还可以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中进行深入学习。

班主任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主任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班主任可以定期与家长面谈,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问题,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班主任还可以积极回应家长的关切和建议,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还应该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和教学效果。

班主任可以利用电子平台和互联网资源,建立班级网站或微信群,及时发布学校和班级的信息,方便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电子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班主任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学习和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班主任可以参加教师培训和研讨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其他班主任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参与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角色,其管理策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班主任的管理策略更应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生活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下面将介绍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班主任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个性化的教育管理策略,班主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学生情感管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班主任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管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状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班主任要注重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生活能力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班主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生活能力。

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自治活动、班级管理委员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家园共育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处理各种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班主任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和表彰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努力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将人的需求、感受和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员工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以达到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果的目标。

在小学班主任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管理策略:1.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们相互合作、关爱彼此,注重培养同学们的互助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可以设置班级口号、奖励机制等,让同学们感受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友爱之情。

2.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班主任要通过与每个学生的沟通和观察,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和需求,确保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进度,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给予学生积极的正面激励: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激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可以通过班级表彰、班级评比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

4.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

班主任可以设置心理咨询时间,倾听学生的诉求和烦恼,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支持。

5.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班主任要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需求。

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6.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可以参加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关心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班主任的管理策略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下面是小学班主任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管理策略。

1. 班级组织管理
班主任需要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激励和关爱中成长。

班主任可以通过
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如班级文化节、班级运动会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热情,
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2. 个性化发展管理
小学生个性化管理的关键是要先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


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

3. 鼓励合作管理
班主任需要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提升班级的整体素质。

例如,可以把课堂分成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协作的意识和技能。

同时,班主任也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

4. 轻松愉悦的管理方式
班主任需要在管理中注重心理情感的因素,如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自立
等健康的心理态度,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班主任可以采取放松的态度和幽默的语言,让学
生感到轻松、舒适,从而更好地融入班级管理。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应以教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着重学
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提升,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心身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

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

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什么是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关注和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达到个体的最大化发展。

敢管会管是强调管理者要勇于管理,善于管理,并通过管理来实现团队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策略与技巧,可以帮助班级管理者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管理秩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第一步:明确班级管理目标和方向班级管理者首先需要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这包括要确定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等。

管理者要与教师团队共同商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并明确阐述给学生和家长,以建立统一战线。

第二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个体的需求和特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和家访等方式,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第三步: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对于班级日常管理至关重要。

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塑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尊重、支持和帮助。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还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实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第四步: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人为本和敢管会管的管理策略需要结合具体的管理措施。

班级管理者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准则,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管理要求。

同时,可以制定奖励和惩罚机制,及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倡导正面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不良行为。

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中,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学生,如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班会讲座等。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323教育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发挥其最佳的激励和教育功能。

1、平等和谐,有效管理,激发教学共鸣点。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并非简单的“控制”二字,因为单纯控制的后果是不仅控制了学生的身体也控制了学生的思维。

高效的课堂管理首先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基础上的多向沟通,这种沟通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升华过程。

师生在沟通中互相了解,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吸引力场,将师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为进一步的有效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要善于倾听与发现,要听清学生的语言,更要听懂学生的语言,并能体会出学生语言背后的情感诉求。

这样,教师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教学良机,并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转化成课堂中最鲜活生动的环节。

这样的课堂管理靠的不是制度的结束,而是共同的学习追求,共同的学习享受。

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才能。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进行大胆的尝试,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自我,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以人为本,以爱育爱。

要实现“以爱育爱”的目标,首先教师必须具备爱人生、爱事业、爱学生的情感,只有具备这种爱,才能真正从思想和情感上,以学生为本,真挚地爱学生,主动去为孩子成长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用自己的深深的爱熏陶、感染、教育学生,使之产生爱生活、爱他人、爱学习的情感和实际行动。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

对于外向活泼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而内向腼腆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引导。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

班主任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疏导。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解决学生的情感困扰。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班主任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定期开展情感关怀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班主任应该注重家校沟通,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动态,为学生提供家庭支持。

班主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老师往往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宰者,学生的自主权较小。

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班主任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体育锻炼、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勤劳朴实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班主任也可以通过讲座、讨论、读书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小学班主任需要注重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和情感关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将重点放在个体的需求和利益上,尊重和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重要指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一、关心学生的情感和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身心健康,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困扰,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主任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关注学生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教育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身心问题,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寻求专业的帮助。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班主任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挑战。

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适时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挑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三、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小学班主任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在学习上给予学生适度的自主权。

班主任可以将学习任务适当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班级管理上给予学生相应的管理权。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如选举班级干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等,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四、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视域下小学班级管理对策

以人为本视域下小学班级管理对策

以人为本视域下小学班级管理对策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班级管理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措施,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得到支持和关注。

2. 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班级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可以组织各种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班级管理的基础。

教师应该以平等、关心、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也需要建立起规范的纪律和班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4. 个体化的学习管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都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学习计划和管理措施。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进行个别化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5.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管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也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成就感。

6. 家校合作: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在学校内进行,还需要和家庭密切合作。

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需求,互相支持和配合。

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或家访活动,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共同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计划。

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小学班级管理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个体化的学习管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与家校合作。

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做好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

以人为本做好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

以人为本做好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诸多新理念中。

以人为本。

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对待,是一种十分突出的变化。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工作中。

我们也应该积极表达“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一切管理行为都要以促进学生的自身开展为目标。

一、民主参与定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作为一个由数十名学生组成的班级来说,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就会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班级的各项工作也就没法运行。

在班级管理中。

我尽可能发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因此,本学期一开学,我就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

班级规那么从学习、纪律、卫生和参加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但凡在某一方面表现积极、优秀的,即可奖励一颗星。

凡积满10颗星的学生,即可被评为一星级少年,获得相应荣誉的证书一张。

累计获得20颗星。

晋升为二星级少年。

依此类推,获得星星越多,星级少年的级别越高。

为了提高学生遵守班级规那么的热情,同时在班内开展了与规那么相配套的“星星擂台赛”活动。

让每个学生积极争取做星级少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开展。

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多了,课下追逐打闹的少了,学生作业也越来越认真工整了。

学生没事时,总是爱趴在公开栏前,数一数自己的星星。

比一比谁的增加了。

自从开展“星星擂台赛”活动以来,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盼。

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以身示范做表率。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

其身正,不令那么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早上要求值日生早到校,我就每天和值日生来得一样早。

要求学生随手捡起纸屑。

我首先不声不响地把它捡起来。

这样,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次。

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电影票,要求学生周日到电影院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飘扬的红领巾》。

我在发放电影票给学生时。

随口说了一句:“听说这部电影很好看,老师也会去看,”本来只是一句鼓励学生去看的随口之言,没想到当晚就有学生打问我第二天几点去电影院。

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在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理念。

这个理念强调了班级管理者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以下是几个班级管理策略,来帮助班级的老师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1.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涉及的是班级共同的价值观、规则准则、共同理念和活动。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通过班级活动、集体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

班级文化的构建应该以兴趣爱好、分组竞赛等方式,通过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出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班级氛围。

2. 体验式教学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教学。

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来锻炼其灵活应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初步评估,分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班级中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分组,增强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和融合意识。

4. 个性化辅导在班级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面临存在个性化问题,这就需要班级管理者进行个性化辅导。

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抽查或者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后,然后进行个性化辅导。

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够增进学生与班级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5. 弱化评价弱化评价就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的学习空间。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塑造出一个更加自由和多元的学习空间。

总的来说,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可以让班级的管理者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健康、积极、有益的环境中成长。

以上的班级管理策略能够为班级管理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在实际的学习和管理中进行差异化的选择。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小学班主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策略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管理策略:1. 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小学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班主任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困难和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支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恰当的关注和帮助。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机制: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机制,定期与家长面谈、进行电话沟通或者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生学习进展。

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情况,与家长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支持学生的发展。

3. 创设宽松和友好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内创设宽松和友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班主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友情和乐于助人的行为来营造这种氛围。

4. 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班主任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和支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主任可以组织课外科技活动、阅读和探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究中去。

5. 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需求:小学生往往在情感上比较脆弱,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

班主任可以通过倾听、关注和安排合适的心理辅导来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

6.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班主任应当通过树立榜样、制定班规班纪、开展品德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班主任可以通过身教和言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

7. 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班主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提供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班主任可以成立学生会、组织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发现自己的潜能。

以人为本 小学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小学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小学班级管理
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实施,根据不同学生和课堂环境,采取恰当的方式来管理班级。

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把班级管理当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威胁,严肃态度只能让学生更容易变得焦虑、屈服。

应该多关心教育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表现,给学生提供安全的温暖的环境,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管理自己,把责任感引导出来,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严格的规定。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育态度,多诚恳关注孩子的表现,老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把自己组织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班级管理。

多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利用自身长处拓展发展自己的潜力,在学习的同时,多用积极的表扬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老师也要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和见证人。

最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学习课程安排,安排趣味性活动和练习,发挥学生的独特技能,建立一种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受益于班级管理,使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并真正从学习中受益。

以上就是我对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的建议,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业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耐心和关爱来管理孩子的成长,让学生自由发展,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成就感,受益一生。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

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笔者以为实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有效的手段。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特点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教育要力求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

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具体地讲它有以下特点:1、人本性。

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班级管理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极不适应。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则体现了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2、情感性。

运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往中,把交往方式控制在成人状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交往者。

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现代的“和谐教育”等都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浓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张湾区实验学校梁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在“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下,以班主任为主导进行的班级管理。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是“以人为本”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

一、树立威信是前提。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是班主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协同学校及家长,带领班干部及同学们努力奋斗的结果。

班级的凝聚力,来自于班主任的自身形象,形象越高大越完美,越能吸引学生,越富有感染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特别是对于喜爱或者厌恶的行为。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很可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给学生授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授课,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局面将会使学术形象更加完美;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最能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感召,成为他们钦佩和效仿的楷模。

班主任应为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关心学生;主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努力塑造学生喜爱的形象。

给学生留下崇高的学术形象和人格魅力,会使自身威信大增。

二、情感投入是关键。

在班级德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并把教育对象培育成真正的“人”。

新课改要求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性评价逐步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应当凸现其人文情怀,用教师的情感去管理班级,激活学生情感,重视心灵上的诱导,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

1、爱心护成长,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其实这句话里隐含着一个教育哲理,那就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含义其实很广泛,并不只是一种语言或行动上的礼貌,还包括您是否给他们适当的关注,对他们表达您的关心和照顾。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情绪管理、学业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面。

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班主任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和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班主任要学会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例如组织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团、俱乐部等,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班主任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

小学阶段是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班主任应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压力,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班级内外的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情绪态度,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班主任要加强学业指导。

小学阶段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班主任要与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和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班主任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班主任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班主任可以组织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教育他们正确对待饮食、运动、睡眠等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应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情绪管理、学业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面。

班主任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提供学业指导和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将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长期以来,人们对班级属性尚存争议,其中主要集中在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还是一种社会初级群体的分歧上,并由此产生了著名的“谢吴论战”(北京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之间的学术争论,谢维和教授认为班级是一种社会初级群体,而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

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对班级的属性看法尚存争议,但实践中的班级集体建设一直带有极强的组织构建性质,并将组织程度的高低作为鉴别集体凝聚力的重要参数。

这意味着人们习惯把班集体当作科层组织来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作为科层组织的班级及其管理方式有人将实践中的班级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扁平式等四种结构[1],这显然与科层制组织结构如出一辙。

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分工,存在着老师、班长、团支书、各种委员、组长、学生等层级与相互隶属关系。

处于层级顶端的是老师或班主任,他们掌管着班级的所有事务,对学生有着绝对的领导权,是班级所有矛盾的最终裁决者,他们也是所有班级规定的实际制定者或代言人。

老师或班主任的下面是班委会。

班长在名义上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委分管着学习、体育、卫生、文娱、劳动等具体事项。

与班委会平级的是团支部或少先队,负责思想方面的具体事项。

在科层制思维的指导下,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就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我们可以将科层制的班级管理方式分为教师中心型管理、民主集中型管理和放任型管理三种。

“教师中心型管理”主要指学校的教师或班主任对班里每个同学的每件小事不仅挂在心上,而且都要亲自出面指手画脚,做出的决定要学生不折不扣依从,凭恃实施奖惩的权力进行管理,虽然有班委会和团支部,但班主任或教师过问班内一切大小事务并做出决定。

“民主集中型管理”主要指在教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委会和团支部作为核心,管理班中人员及事务。

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老师一般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他们会把拟议的行动和决定与班委会或全体学生磋商,有关班里的决策由班委会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鼓励学生参与。

虽然教师在这种管理方式中依然有最终的决定权,但其过程体现了民主的特点,因此称为“民主集中型管理”。

第三种就是“放任型管理”,主要指教师或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放羊式”管理,极少运用权力,鼓励班干部独立行事。

对班级事务极少干预,凡事由班干部及学生自行决定及实施。

在以上三种管理方式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在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尤为普遍,特别是“教师中心型管理”,在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占据主流地位。

而“放任型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班级管理中较为常见。

当然,“教师中心型管理”和“民主集中型管理”甚至是“放任型管理”,都很能鼓舞一个甚至几个固定班干部的积极性,因为在我国中小学的班级中,管理角色一般都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体验管理工作的机会。

而且从表面上看,上述三种管理方式很能表现出一种作为一个集体应有的集体性和组织性,显得秩序井然。

然而未成为班干部的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班干部的自主性和协同性却受到了损害。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管理方式可以使一个班级组织稳定运作;但从大多数人的学习和成长来看,这些管理方式存在难以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和热情的缺点。

简单地说,采用这些管理方式的班级在局部来看也许可以稳定而有效地运转,但从整体来看,这些基于理性原则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班级活动的“管理主义倾向”,即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2]。

然而我们又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放弃对班级的管理。

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管理又可避免“管理主义倾向”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就是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依靠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及群体感情结构等综合性情况进行科学管理,并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成长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最大贡献。

那么,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1.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角色角色理论认为,所有社会行动者都充当多种他人或“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班级的管理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过程。

而互动就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构建,人们在互动中对他人的角色进行认知并构建自己的角色。

那么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首先要做的,是让班级中的全体人员各自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分担一个适当的角色。

也就是说,让他们各自处在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

在班级中有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健康委员等,也有组长及各科代表等。

如果在这些分工的基础上,再采用双人制(即两个学生共同担任一个角色)和交替制(规定一个任期,让大家轮流担任某一个角色)等形式的话,则能更容易使大家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且可让更多的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如所谓的“值周班长”制,由班长和团支书按周次轮流担任班长,负责轮值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样既分散了班长的工作量,不致影响其学习,又保证值周班长的新鲜感。

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角色,来满足学生不同的角色需要,如日本中小学班级中设有鱼委员、花委员等等。

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使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成为组织的一个零件。

通过这些分工,第一是为了增加班里的交互作用;第二是为了使每个人获得一种“存在感”;第三是为了通过履行各种职责使每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第四是为了通过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而让大家都能积累一些做管理的经验,以求将来在求职和工作中占有优势。

我们把这种班级组织形式称之为“一人一个角色的全员参与”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使那些在编入班级组织形式之前在班级中失去存在感的学生、或是那些认识不到自己潜在能力的学生、又或是那些从来没有发挥过骨干作用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少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在学校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者,升入大学或到了工作单位之后,其组织活动能力一般都强于在校期间未担任过学生干部者。

因为前者通过在校期间的管理实践,已多少具备一些组织能力、经验及相应的心理素质。

2.以课题或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化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一个班级只是学校整体的一小部分,但一个班级往往拥有五六十个学生,把它看作一个小集体的话,又显得太大。

人们一直以来对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着批判。

然而在这一现实没有得到改变以前,我们仍然需要一些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班级管理,这种手段就是“小组化”,即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

这种小组化至少有四点好处:(1)加快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更容易发展学生的个性。

(4)易于组织和协调。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小组应该根据什么来编成。

一般而言,有三种方法:一是随机分组。

在班级组建之初学生彼此不认识的时候,当然只能采用这种方法,但当一个班级融为整体的时候,这种方法也是最理想的。

因为这说明班级的每个成员之间都建立起稳定、融洽的关系,当然这几乎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二是根据兴趣爱好及是否熟悉来分组。

我们中国人在组织一个集体的时候,往往讲究的是“志同道合”,即所谓“物以类聚”。

这种方式以人为主,以感情为主。

采用这种方式编成的小组稳定性强,极易获得成绩,但也极容易形成小圈子,容易拉帮结派,从而不利于整个班级的管理。

因此本文认为第三种方法更值得重视,即根据某一课题项目或目标来分组。

这种方法以课题项目或一定目标为根据,采用的是“先工作,再熟悉”的方式。

比如通过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课题,或者分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便可以编成这种小组。

如可以组成协助教师上好语文课的语文小组,为搞好文娱活动而组成的文娱小组,等等。

采用这种方式组成的集体是以“工作为中心”,以“理性为主”的集体,这种编组方式与社会上组织的分组方式较为接近。

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极有好处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在进行班级小组化的时候,有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两种形式,前者是一个针对班级常规管理的、较长时期开展共同活动的学习单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分组,这可以说是班级里最基本的集体。

为了增强每个同学的归属感,打消他们的“不安定感”,我们必须将同学们固定在一定的小组之内。

然而,如果只有这种固定小组存在的话,整个班级也会出现一种千篇一律、缺乏活力的局面。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更换固定小组或者适当地增加一些临时小组,例如在开展学习活动遇到了临时性的、派生出来的新课题或有新的任务出现时,专门把一部分同学编在一起,组织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这些新课题或完成新任务,如果这些课题或任务得以圆满解决,那么班级可解散临时小组,只保留以前的固定小组[3]。

3.在理性组织基础上考虑班级的情感结构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我们总是试图以效率、民主等理性原则来管理班级,这样的管理思维容易导致“管理主义倾向”。

有人根据班级组织的人际关系特征、主要矛盾冲突、结构化程度或集体性以及发展水平将班级的发育分为孤立探索、群体分化和组织整合三个阶段[4]。

这种分法符合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同一个人交往得越多,就会越有好感,而越有好感也就会和这个人交往越密切。

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即与某人接触越多,就越感到厌烦,甚至断绝往来关系。

虽然我们提倡应该“先工作,再熟悉直至亲密”,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总存在一些自己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的人,因此我们在坚持理性原则的同时,还必须以感情为重要因素,即在考虑班级全体或小组的编组和管理时,应将学生的感情考虑进来。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莫雷诺开发的社会关系测量技术。

莫雷诺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一种是相互吸引力,一种是相互排斥力,为此,他开发了一种社会测量技术,试图对集体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了解:(1)整个班集体是否很团结?(2)班集体中存在哪些伙伴群体?(3)班集体或伙伴群体中的中心人物有哪些?(4)每个同学在班集体或伙伴群体中各自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们在纸上写出三个他们希望编在一个小组的同学名字(最好写上理由,以便将来给予指导),或者三个不愿意编在一起的三个同学名字(不建议使用),然后将这些结构在一个模型中排列出来,这样每个人在群体中与他人的联系便一目了然。

图1便是这种社会关系测量的模型。

其中表示双向选择,表示非互惠的选择方向。

在测量模型中,社会成员在可见的空间排列,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都有相对位置,箭头所指方向表示那些关系最密切和有联系的吸引状态,那些疏远的和不联系的则表示互不吸引。

这种类似于网络的模型就是班级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的模式。

通过审视网络,我们就可以发现班级内部的感情结构。

首先,如果我们同时进行“愿意和谁分在一组”以及“不愿意和谁在一组”的测试的话,我们可以根据某一学生被选择和被拒绝的次数,将班级集体内部的学生划分为受欢迎群、不受欢迎群、中间群、孤立群四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