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
马克思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概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这部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商品经济和货币的起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经济和货币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他们分析了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概念,以及货币的产生、发展和作用。
2. 剩余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目的,它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表现。
他们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过程和实现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3. 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扩大再生产。
这导致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时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生产过剩的危机。
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周期性特征。
4.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取代了封建主义,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最终会导致其灭亡,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理论构想。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其目标是消灭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总之,《政治经济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汇总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十大经典理论
政治经济学十大经典理论1.古典政治经济学内容:这是最早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等。
他们主要研究了商品、劳动价值、自然价格、市场机制、人口增长、国富原理等问题,为后来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启示:市场自由和竞争有助于资源分配和生产效率,但需要政府监管以防止垄断和市场失灵。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这是一种批判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等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启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危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容: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采取干预政策,如增加支出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缺陷,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积极干预经济,以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是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1857年8月)I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1生产(a)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
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鲁宾逊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
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是错觉,只是美学上大大小小的鲁宾逊故事的错觉。
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了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后者在过去历史时代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一种理想,他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
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做为贵族比较多地站在历史上,从而避免了这种局限性。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
但是,产生这种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是一般关系)的时代。
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政治经济学名著
政治经济学名著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一百本参考书目(排名不分先后)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舍克,《嫉妒论》;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呵利润》;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贾汉贝格鲁(编):《伯林谈话录》: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系统地剖析传统官僚政治的好书)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卡尔,《历史是什么》;卡尔,《20 年危机》;查尔默斯,《科学是什么》;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被西方哲学界盛誉为“英国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唯一贡献”。
) 米尔斯,《权力精英》;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拉里,《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张岱,《夜航船》;曾伯格(编),《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弗格逊,《金钱关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麦基(编),《思想家》;孟柯,《孟子》;基辛格,《大外交》;布热津斯基,《大棋局》;奥尔森,《权力与繁荣》;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诺斯等,《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诺斯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诺齐克,《无ZF、国家与乌托邦》;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触史》;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费予通,《中国绅士》;布罗代尔,《资木主义论丛》;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利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奈格里和哈特,《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洛伦兹,《攻击与人性》;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弗兰克,《白银资本》;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木主义精神》;霍布斯,《论公民》;卡多佐,《法律的生长》;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分析》;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布坎南,《则产与自由》;富布莱特,《帝国的代价》;阿罗,《信息经济学》;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德沃金,《法律帝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道德行而上学原理》;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罗素,《自由之路》;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谢林,《冲突的战略》;詹宁斯和瓦茨(修汀)《奥本海国际法》;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ZF管制》;斯蒂格勒,《经济学家与说教者》;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汤因比与迟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希克斯,《经济史理沦》;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希尔斯,《论传统》;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德勒巴克(编),《新制度经济学前言》;斯笛尔(编), 《20 世纪七大思想家自述》;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学》导言
2、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 盾。 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 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 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该社会 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形成一 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越来 越突出。
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 研究生产关系
1、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 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 济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 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 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 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 基本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 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历史上还出现过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 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代表小资产阶 级利益和愿望的经济理论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 是法国的西斯蒙第等人。 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和阶级矛盾尚 未充分发展时期,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 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19世纪初的杰出代表是法 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抨击资 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不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 永恒性,但并未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和 方法。
会计名著导读---国富论
分工交换理论
——分工产生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从事分工是因为人类天性就具有进行 相互交换的倾向或天性,动物则没有这种倾向
“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 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 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4) 《国富论》的一些引语
“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 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 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
“他在通常情况下既不是为了提升公共利益,也不知 道他能为此做到多少。他选择国内的产品供给而不是 国外产品也只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因为这可能会为 他带了最大的效用,他只计算自己的得失,就像在很 多范例中一样,最终结果是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 得到的,而不是由于任何个人意愿导致的。”
分工交换理论
——分工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的业务减少到某种简单的操作 分工使简单的操作成为劳动者唯一的职业
分工可以节约从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人们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在不同地点、用很不相 同的工具进行的工作。如农村织工从地里到织机需要很多时间
(5)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并
无所谓内在联系
不宜过度解读,就是两篇不同类别、相互独立的文章 David Hume 反馈回来的公众对《道德情操论》的看法
“权利和财富就像无数勤恳的机器一样谋划着去生产一些微不 足道的方便。”
“权利和财富挡住了夏天的小雨,而不是冬天的暴风雪,他们 的占有者一直,有时会比以前更多地,暴露在焦虑、恐惧、悔 恨、病痛、危险、和死亡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ppt课件
《导言》要论证两点:
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统一 和相互作用,指出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个 环节(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
二、生产在这些环节中的决定地位:生产 不仅是这种统一的出发点,而且是决定因 素,而分配形式不过是生产形式的另一种 表现。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分三个方面:
上述现象引起的思考?
说明西方人对马克思有了进一步认识; 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是正确的; 说明科学的理论能征服人心;马克思主义
理论并没有过时,她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
反思的结论
这充分表明,在当今世界上有许多人坚持 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的理 论,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 样。
马克思当选最伟大的哲学家有诸多因 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 冠的最主要原因。
路透社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和《资本论》对过去的一个世纪的政 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 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 写的内容。
德国的哲学家哈贝马斯(1929-)评价
他在《追补的革命》中申明:“东 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 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 式……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 广阔的前景。”
当代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评价
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或早已 过时)”等话语甚嚣尘上,几乎成为“流行病”。 而恰在此时,德里达郑重推出《马克思的幽灵》。 他在书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 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 没有将来……”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本 质上是价值的生产。在这里,不仅商品是价值物, 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人也成为价值物。因此, 研究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就构成了政治经济 学 的特殊内容。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1政治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该书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体系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
在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
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要素的协作才能完成。
其中,劳动力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人类劳动力资源的投入。
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其次,政治经济学认为,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政治经济学中,分配指的是财富的分配过程。
政治经济学认为,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要素的协作才能完成。
其中,市场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
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最后,政治经济学认为,交换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政治经济学中,交换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
政治经济学认为,交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要素的协作才能完成。
其中,货币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用于交换的媒介。
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交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总之,《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生产、分配、交换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对于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篇2政治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我很高兴能与您分享我阅读《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体验。
这本书是由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撰写,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基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
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宏编巨制。
全书共分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总形态,构成了一个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的批判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共分7篇25章。
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
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
他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第二篇到第六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
共分3篇21章。
第一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明产生资本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二篇研究资本的周转,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
30部必读的经济学经典1、《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经济表》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生产、流通、分配有规律的运行过程的简明图示说明,这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也是重农主义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
魁奈在“纯产品”的概念下,研究了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2、《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3、《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人口原理》是学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出版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它对世界人口理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口原理》是作为法国革命和革命的激进思潮的“消毒剂”而问世的。
马尔萨斯直言不讳地说,他写作《人口原理》的目的,“是运用这原理来试验一下那些关于人类和社会的完善性的理论的真实性”,而他所揭示的“真理”的效用则在于,使下层阶级“永远不易受到煽动性出版物的影响”,让上层阶级“无须担心那种革命的过火行为”。
正因如此,《人口原理》一问世,立即受到英国统治阶级热情的喝彩。
二百多年来,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科学家及政治家。
不仅如此,他的观点还影响着生物学的研究,查理•达尔文说他读过《人口原理》,该书为他的进化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政治经济学提纲
1.政治经济学:英国,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①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④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4.劳动的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5、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6.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就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简单劳动: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10.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完成)11.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12.货币的形式: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主要包括银行券、支票存款、电子货币等形式)13.货币层次:MO:现金,本币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MO+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1+一定期限内(三个月到一年之间)的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中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o:本币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O+能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信托存款、委托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其他存款)。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1.《资本论》(《Kapital》):这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该书共三卷,作者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机制和危机根源。
2.《共产党宣言》(《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编写的著名宣言,宣扬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德意志意识形态》(《Die Deutsche Ideologie》):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是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阐述。
4.《哲学的贫困》(《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这是马克思早期的哲学著作,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5.《经济学哲学手稿》(《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 1844》):这是马克思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包括了他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
6.《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完整)(《Kritik der politischenÖkonomie》):这是马克思晚年的著作,是对《资本论》的补充和批判,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和《土地所有权论》。
7.《路易波拿巴的18布里马尔》(《18 Brumaire des Louis Bonaparte》):这是马克思对法国政治和历史的分析,讨论了拿破仑三世的当政以及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Philosophie》):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反思。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
9.《资本的再生产》(《Reproduc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Total Social Capital》):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探讨了资本主义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FAQ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FAQ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都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决定,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才能深刻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
二、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为它们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第二,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第三,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第四,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着生产的发展。
反作用表现在三方面。
三、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及三种类型。
1、经济规律和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但还有它自身的特点。
①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和人们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活动而表现;②人们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达到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目的。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经典著作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②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1975,2004③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④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71,1973,2014⑤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⑥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8⑦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7⑧阿里吉著;《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谱系》路爱国等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⑨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⑩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⑾[比] 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⑿约翰·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段中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经济史①李宗正,鲁友章《经济学说史》(第二版),人民出版社②姚开健主编《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③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江西人民出版社④艾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⑤吴易风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⑥孙健主编《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⑦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⑧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⑨姚开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方法论方面①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②[英]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③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④[英]布劳格,巴克豪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⑤[英]W.R.艾什比《控制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65。
53本政治经济学必看书
53本政治经济学必看书1,马克思:资本论(1-3卷)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3,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4,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7,熊彼特:经济分析史(1-3卷)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9,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10,阿特金森:公共经济学11, 考特:法和经济学12,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13,阿罗:社会选择14,布坎南:同意的计算,自由,市场与国家15,定伯根: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6,罗尔斯:正义论17,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8,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19,贝克尔:人力资本,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20,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21,青木昌彦: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研究22,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3,锡克:第三条道路:经济-利益-政治24,科尔耐:短缺经济学25,德布鲁:价值理论26,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现代增长理论27,谢尔曼:激进政治经济学基础28,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29,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研究30,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31,纳尔逊:经济变迁德演化理论32,缪勒:公共选择理论33,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德新趋势34,斯皮尔格:经济思想的成长35,麦克米伦:经济学前沿问题丛书(1-11)3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37,霍布斯:利维坦38,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39,哈耶克:通往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40,孙冶方:社会主义论稿41,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42,历以宁:体制,目标,人,非均衡的中国经济43,吴敬琏: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当代中国经济改革44, 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4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的奇迹4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47,杨小凯:经济控制论初步,经济学原理48,黄有光: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49,张五常:佃农理论,经济解释50,李由:大国经济论51,王善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研究52,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1-2)53,汤敏: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1-3)。
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1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引起损害的实际上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
厂商作为替代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组织
行政费用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政府的直接管制
行政机器的运行同样需要成本
不采取任何措施
并非完美
批 判
1.立论错误-------损害不具有相互性
承认所有损害都 具有相互性 能预知自己行为 后果的效率性
养牛者对损害负责任
牛群的规模应是牛多吃 谷物增加的价值恰好等 于谷物的边际损失。
养牛者对损害不负责任
农夫可将谷物损失的价 值转移给养牛者,所以 牛群的规模不会增加。
Conclusion
“有必要知道损害方是否对引起的损失负责,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权 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但是, 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 法律状况影响的。” ——by 科斯
不良影响?将经济学引到了玄学的迷宫和不负责任的妄?搅乱了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成果阻碍了法学和经济学的良性融合?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人权保护支持观点对自己批判前的状态的假定前提进行评判谢谢观赏
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之
社会成本问题
——罗纳德.H.科斯
组长: 苏维 小组成员:丁晓婷 沈钲尧 王靖宇 梁佳杰 史妍慧 周利明 王雪涛 苏康宁 木尼拉 安康 李平 布阿提卡木
需要研究的问题
or
谁应该为 损失负责?
Example
牛 吃 谷 物
养牛区域
农场
•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牛吃谷物 科斯的观点:冲突具有相互性
应该避免较严重的损失, 养牛者赔偿农场主的损失 从总体和边际的角度看待
Example
两种不同的定价制度(交易成本为零) 对损失负责的价格体系 不对损失负责的价格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经典名著导读《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宏编巨制。
全书共分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总形态,构成了一个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的批判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共分7篇25章。
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
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
他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第二篇到第六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
共分3篇21章。
第一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明产生资本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二篇研究资本的周转,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
马克思还阐明了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并以国家资本的更新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的物质基础。
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主要探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规律和实现的基本条件,说明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
《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运动、总形态,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和它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形式。
共7篇52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篇到第三篇探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
其中心问题是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最一般的形式。
第四篇到第六篇探讨剩余价值怎样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最后一篇通过探讨各种收入和它们的源泉,总结性地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的公式给予彻底的批判,粉碎了这种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谬论。
《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地批判考察马克思以前有关剩余价值的学说。
它实际上是把前三卷对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理论研究的成果,用学说史的形式来加以说明。
分为三册,第一册考察李嘉图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批判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学说。
第二册以批判李嘉图尤其是他的地租理论为内容。
第三册主要考察李嘉图学派的瓦解。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人类的历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在持续着。
《资本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整部《资本论》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以资本主义制度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作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结论。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和科学相结合的伟大典范。
这部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的实质。
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一切非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彻底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和列宁等无产阶级理论家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断地推进到新的高度。
迄今为止,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是我们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性著作。
《帝国主义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全称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于1916年4月出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新的特征,即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
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都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新特征,不了解它们是整个制度的一部分,而是将它们割裂开来分析,这样势必对已经到来的资本主义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熟视无睹。
为了对这种糊涂认识及时加以澄清纠正,以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有害影响,列宁连续写下了《第二国际的破产》、《论欧洲联邦口号》等文章,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初步概括,批判了考茨基刚刚出笼的“超帝国主义论”。
1916年初,列宁又在苏黎世州立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资料,记了15本有关帝国主义的笔记,随后写成了《帝国主义论》。
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后资本主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情况,全面地、透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征与本质,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首先,列宁全面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从剖析帝国主义的现实表现出发,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揭示了金融资本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内容。
此外,列宁还通过分析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以及殖民制度等现象,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精辟地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其次,列宁深刻地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揭示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中总结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中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最后,列宁彻底地批判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指出考茨基把帝国主义的政治同它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把政治上的垄断制同经济上的垄断割裂开来,这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是唯心主义的。
与此同时,在帝国主义的根源问题上,列宁驳斥了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是工业资本的产物,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等谬论,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刻的根源。
《帝国主义论》一书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全面创立,是《资本论》在新时代的真正续篇。
《建国方略》《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主要著作,包括《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分别写成于1917~1919年,共约23万字。
《心理建设》即《孙文学说》集中反映了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孙中山认为,民国以来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是革命党人对于革命宗旨和革命方略或信仰不笃,或奉行为力,其根源则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思想认识错误;只有破除这种“心理之大敌”,才能使自己的学说和主义为国人理解和奉行,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
在该书中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等十事为例,指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即“知易行难”的错谬,阐述其“知之惟艰,行之非艰”,即“知难行易”观的哲学思想,认为这是“宇宙之真理”,因为不知亦能行,能知更能行,人类不正由于有先知者先觉者创造发明于先,又有后知后觉者仿效推广和不知不觉者竭力乐于后,故能成就多少丰功伟绩。
他号召国人破除“知易行难”的迷信,在革命理论指导下,知而行之,建设一个“世界最文明进步之中华民国”。
《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中的主要部分。
孙中山早年即抱着“振兴中华”、“必使我国人人皆享福乐而后快”的崇高愿望投身革命。
1917~1918年,一战行将结束,孙中山预计交战国双方因停战而必将有大量资金、机器和熟练劳工过剩,如能吸引其投向中国,将是发展中国实业的“绝无仅有之机会”,于是“从事研究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而成此六种计划”,即《实业计划》。
这六种计划是:第一计划为建筑北方六港于直隶湾(即渤海湾)及由港至西北极端之铁路系统;开浚运河,移民蒙古、新疆,开发山西煤铁矿源等。
第二计划以建筑东方大港(即杭州湾之乍浦)为中心,整治长江航道,建设内河商埠,创建大型土敏土(即水泥)厂。
第三计划以建设南方大港(即广州)为主,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方略》及渔港,创立造船厂,以及建设由广州达于云、贵、川各省的西南铁路系统。
第四计划为修筑除西南以外的五大铁路系统,即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铁路系统。
第五计划为发展国民生活所需之粮食、衣服、居室、印刷等工业。
第六计划为开发矿冶业。
《社会建设》即《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共有结社、动议、修正案、动议顺序、权宜及秩序5卷,计20章158条,系统解释行使初步民权即集会手续及方法,并提供若干具体操作范例。
孙中山在序言中指出,民权主义的目标是使国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即使中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纯粹之民国”,故民权发达与否,关系着民国前途之安危。
于是他参酌西国议学之书数种,著为《民权初步》,“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孙中山写作《建国方略》的1918~1919年,正值他领导的护法运动受挫,退居上海,痛感“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更“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
他苦闷而不颓唐,于是潜心著述,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希望自己的学说重新唤起和武装革命党人和国民的心性,知而践行,建设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新中国。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建国方略》并没有成为现实,但它体现的孙中山的爱国情怀和诸多有理论价值的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的宝贵精神财富。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十大方面的关系。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正确处理重、轻、农的关系问题。
第一,毛泽东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因为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
只有重工业发展,才能为农业和轻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最先进的设备。
第二,毛泽东在强调重工业是重点的同时着重讲了重工业对农业、轻工业发展的依赖关系。
他认为,重工业发展依赖农业、轻工业提供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重工业依赖于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也依赖农业、轻工业提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