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一阶段导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第一阶段导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第一阶段学习包括六个章节: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讲:产品市场的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五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六讲: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这一阶段的具体学习重点如下:
第一讲绪论
一、导学大纲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两个基本假设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4.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导学重点、难点讲解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社会总体的经济运行状况)。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出)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合适的速度增长。(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就要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前提来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因为社会总产出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对资源的利用,所以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产出的增长)因此,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短期内决定一个经济社会国民收入或社会总产出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决定。
长期内决定一个经济社会总产出的因素以及如何决定。
经济(国民收入或社会总产出)在长期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短期的波动,即一个时期的经济出现高涨另一个时期又出现萧条或衰退。
与经济短期波动相联系的就业、失业和价格水平、通货膨胀问题。
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应该如何促进国民收入(总产出)稳定地以适度的速度增长。(认为政府应该而且能够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稳定适度增长)
2.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中提出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被认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从时间顺序上看,宏观经济学经历了从威廉•配第到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再到凯恩斯、佛里德曼、卢卡斯、萨缪尔森等理论学说的演变过程。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1)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4)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深化及其演变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3.宏观经济学两个基本假设及源由
涉及宏观经济学两个基本假设:
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自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就是在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中发展,尤其是30年代经济大危机,经济学家认识到,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就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又产生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即充分就业)。
第二,政府应该并且能够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相反,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生产者卖出自己的产品所得要么消费要么储蓄,消费就为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储蓄的部分从长期来看总会转化成消费即对另外一种产品的需求。当然,某一生产者可能会把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过多,价格下降会消除这种过剩)不会出现普遍性的过剩和不足,也不可能出现长期的失业和萧条。政府只是“守夜人”“管的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4.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短期宏观经济政策
(4)经济增长理论
(5)经济周期理论
(6)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5.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可以而且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3)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4)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5)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
(4)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
一、导学大纲
1.国内生产总值含义
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3.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5.名义GDP和实际GDP
二、导学重点、难点讲解
1.GDP含义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强调以下几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只核算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由最后使用者(企业、个人、政府)购买使用,而不是用于销售或用于深加工后再出售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s):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指用于再销售或进一步加工以生产别的产品后再出售的产品。
(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只要生产出来了,无论是否卖掉,都计入GDP。(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利用,只要产品生产出来了就消耗了资源,无论是否卖掉)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某一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本期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价值应全部计入GDP,上期的不能计入。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其中。GDP是价值的和,因此,没有价格的东西不计入GDP。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不计入。
(7)GDP不仅包括有形产品的价值,还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的价值。
旅游、教育、卫生、服务等行业所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报酬统计在内。
(8)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依据国土原则,把凡在本国境内的本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都统计在内。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外国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唯一区别是它们空间范围的确定原则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所谓“国民原则”是指,凡是本国居民生产的,不管生产在哪里进行,都计入产出总量;而不是本国居民生产的,即使是在本国国土上进行的,也不能计入产出总量。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所谓“国土原则”是指,凡是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