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

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1、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睥睨(pìnì)波澜(lán )鞺鞳(tāng tà)罪孽(niè)眩目(xuàn )驰骋(chíchěng)虐待(nüè)雷霆(tíng )忏悔(chàn )徘徊(páihuái )郢(yǐng )稽首(qǐ)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3、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文本的记述人物饱含感情倾向的艺术特点。

3. 体会屈原的正直爱国,不屈身于邪恶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怎样理解“有人说司马迁表面上写屈原,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这句话。

学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

屈原是楚国贵族之后,曾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才华横溢,治国有方,因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后又遭到流放,但是屈原对楚王仍是一腔赤诚,其爱国忠君之志令人感动。

屈原最终怀沙投江,以死明志,其高风亮节更是彪炳千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屈原的塑造,表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与屈原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屈原的生平事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 介绍课文节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三、课文朗读与解析(2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橘颂”、“受诬”等。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领会(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或者是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课题
《屈原(节选)》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 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 中国的预言诗人。 3.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 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 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 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 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 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 获。
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赤诚的爱国者。为使 祖国免遭秦国侵犯,他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南后、靳 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 耻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这正 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 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
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
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 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 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 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 明了吗?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教材说明】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命题人为“屈原(节选)”。

本课文是《离骚》中的节选,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学生应该注意作者的形象描述和言辞奇妙的特点,了解《离骚》的艺术形态和文学价值,同时要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习屈原所写的《离骚》的艺术形态。

2. 感受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屈原使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表达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热爱中华文化。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1. 讲台、黑板、粉笔。

2. 课本、相关辅助材料。

3. PPT投影仪,相关PPT。

4.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背景以及《离骚》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对本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为何而生?PPT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步:讲解1. 讲解《屈原》的著作背景、内容。

2. 由浅入深讲解屈原的思想情感在诗中的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在讲解的同时,用PPT呈现相关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表现技巧。

第三步:分析1.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屈原的诗歌,了解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分析屈原表现手法,重点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其表达的思想。

3. 利用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演练1. 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通过读诗、写诗、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

2. 分组演练:分组进行小组演讲,每组分别选取一个小节进行阐释,可以通过图表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出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形式特点.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鉴赏重要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楚辞》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洁﹑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2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找出文中的意象,并且分析其作用【导入】欣赏影片,初步走进屈原的生活。

【板书】题目作者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学案,齐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是应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2﹑学生齐声诵读《离骚》,了解“楚辞”形式特点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二、合作探究:1、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再读文章,根据意思了解文意,并叙故事四、精讲解疑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

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

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参考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XXX《屈原》(节选)导学案【研究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XXX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XXX(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XXX。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XXX,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XXX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XXX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XXX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

XXX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XXX(tíng)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罪孽(niè)鞺鞳(tāngtà)徘徊(páihuái)稽首(qǐ)......睥睨(pì).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膜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划分层次并扼要归纳综合。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召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巨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 )
罪孽.(niè )鞺鞳
..(pái huái )稽.首(qǐ)
..(tāng tà)徘徊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自然景象是
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写作特点】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