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1

合集下载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子圉生平
子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具体生卒年不详。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关 于他的记载并不多。
儒家思想倾向
子圉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 仁爱、忠诚、礼制和道德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基础。
二人关系分析
师生之谊
据《左传》记载,子圉曾向孔子请教过关于礼仪的问题,因 此可以推断孔子是子圉的老师或者前辈。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 了儒家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五 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 爱为基础,提倡中庸之道,追求个人 与社会的和谐。
子圉的生平与思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丰富 自己的认知。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建议学生关注学术界关于儒家文化研 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拓宽自己的学 术视野。
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
提倡学生尝试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研 究儒家文化,培养自己的跨学科研究 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课件中对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核心思 想进行了重点阐述,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进 行了佐证和解析。
课程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 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
深化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建议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文献, 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 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详细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课件(41张)

先秦诸子选读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课件(41张)
介宾短语后置句 (13)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4)假人于越而救溺子。______________ (15)失火而取水于海。介宾短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6)游于不用之国。______________ 被动句 (17)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_________ 被动句 (18)陈轸贵于魏王。 _______
躯体 首身离兮心不惩:______ ④身 鲁人身善织屦:_______ 自己
身体力行:亲自,亲身 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出逃。 古义:______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②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因,趁机;为,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 “ 所以 ” 搭配 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忘 ”,______ 忘记 ④而亡其富之涯乎 通“_____
(2)一词多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逃亡,逃跑 __________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外出,不在 __________
丢失 今我已亡之矣:_____ 死亡 ①亡 馁不得食,亦终必亡矣:_____ 灭亡 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
(3)本文在论据运用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提示
全文紧紧地围绕着话题旁征博引,撷英掇华,论据有力,力透纸背。从
古代诗词到今人的美文,从寓言故事到历史事实,内容充实丰富。
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
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
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课件 PPT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课件 PPT

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 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 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 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 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 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 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 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 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
4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
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 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 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 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 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
• 一个词概括故事——

绩昧亡裘,绩昧醉酒。
• 绩昧醉酒丢裘后,是怎样借此进谏君王的呢?
• ——长酒者,君失天下;匹夫失身。酒池肉
林,前车之鉴,国家灭亡,在于一酒。绩昧 顺势由小及大,由此及彼。
•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 ——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为民所立。
“于” :状语后 置
5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
• 一个词概括故事——

子圉荐孔。
• 子圉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精品课件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精品课件

7、对于桓公问富,管仲是如何回答桓公的?
运用对比的手法,举例说明,水的边即干岸,富之涯即知 足。知足之富,这又在于人心的满足。而人是贪婪的,贪 得无厌,永不知足,是贪腐灭亡的症结所在
8、三虱和一虱的观点有何不同?
三虱如人,只知道争抢,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 共同的利益。
赏析文本
每则寓言都蕴含了什么样的寓意或给 我们什么启示?请作一归纳。
特殊句式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状语后置句
游于不用之国 失火而取水于海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曾从子,善相剑也 判断句
思考讨论
1、子圉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太宰对孔子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子圉对孔子:先赞后怕。源于太宰的评价:和孔子相比, 细如蚤虱,故而妒贤嫉能,打击压抑。 太宰对孔子:先荐后压。态度同子圉如出一辙,为了自己 的利益,埋没人才。
2、伍子胥为什么一语就可将边侯吓倒从而使 自己化险为夷?
边侯怕连累自己,为了自保,不顾大局。子胥正是利用 他这一自私自利的人性之丑、人性之恶。
3、绩昧醉酒丢裘后,是怎样借此进谏君王的呢?
长酒者,君失天下;匹夫失身。酒池肉林,前车之 鉴,国家灭亡,在于一酒。绩昧顺势由小及大,由 此及彼。
4、鲁穆公为何遣子到远处的国家?犁锄的主张有 何不同?犁锄是怎么劝谏的? 穆公以为攀附强国自会安全,所谓背靠大树好乘 凉。犁锄却主张远亲不如近邻,要和邻国搞好关 系,才是上策。为此,犁锄通过“远人救不了近 险”、“远水救不了近火”即比喻论证,形象地 说理。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①读准字音、句读,能流畅朗读全文, ②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

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

第四则故事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
绍绩昧借醉酒, 表达对帝王响亮的警 示 ,说明“勿以恶 小而为之”的治天下 的道理。
1.5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有的)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曰:“假(借)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 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 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祸患) 其不救乎!”
《韩非子·说林上》
翻译:杨子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住在旅店里。店老板有两个妾, 长得丑的地位高,长得美的地位低。杨抄子问这其中的原因,店老板回 答说:“漂亮的人自认为漂亮,我并不觉得她漂亮;丑的人自认为丑, 我并不觉得她丑。”杨子对学生说:“实行贤德而去掉自认为贤德的思 想,到哪里不会受到赞美呢?”
翻译:曾从子是一位善相剑之人,(客游卫国)卫君抱道怨吴王, 曾从子就说:吴王好剑,我是相剑者,请大王让我去为吴王相剑, 拔出剑给他看,乘机将他刺死。卫君却说:“你这样做并非缘于 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富强,卫国贫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你 为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将曾从子逐走了。
第六则故事说明了 一个什么道理?
第十四则故事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
启示人们不要为了眼前
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
同的根本利益
选文一共用了14个故事,这些 故事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剖析人 性的弱点,共10例;一类是蕴含着 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共4例。韩 非子或使用散见在史书的例子,或使 用民间的传闻,或独自创作,化抽象 为具体,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 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见 识呈现出来,在平实中见神奇,语言 冷峻犀利,韩非之文形成冷峻峭刻、 锋芒毕露的风格。在先秦诸子之文中 自成一家,独具特色。
......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 近,何不到晋国去呢?” 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 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 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则——卫君论剑、从子被逐 1、这则故事通过“卫君论剑”,说明一个人对别人的行 为动机要从他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 考虑,进而作出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2、且看卫公怎么说: “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这是第一层 意思,先指出曾从子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这是第二层意思。古代帝王 或者会夜郎自大,卫出公则明言卫国跟吴国比,既弱小 又贫穷。“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这是 第三层意思。既然你曾从子为的是利而不是义,转而听 吴王使唤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所以你一定去的话,恐怕 你会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卫君并没有被别人的花言巧语和自己的怨恨情绪冲 昏头脑,反而清醒地认识到曾从子的致命伤——为利而 非为义,并坚决地驱逐了他。

第10则——杨子论美、自夸无益、谦虚谨慎 1、这则故事通过逆旅之父和杨子对美的看法,说 明有才有德的人不以此自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真正有才 德而又不自以为贤的人,到哪里人们都会认为他 美。 2、在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 “行贤”就可以了,不要去想别人怎么评价,更 不要自我夸耀。因为评价永远是他人做得更客观、 更公正。
第5则——远水近火、犁锄譬喻 1、这则故事通过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 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白如 话。 2、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秦穆 公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工夫完全下错了。 3、从故事本身看是讲国家的外交重点如何确定的 问题,但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看,还可以概 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 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 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只有建立战略眼光,善于抓 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人们做任何事 情都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zuō)

第14则——三虱争彘、合力协作 1、这则故事通过三虱从“争彘”到“相与讼”再到“相与聚嘬” 的变化告诉人们:有的人往往忽略了远处的共同利益,容易为了 眼前利益而争论不休,这些人的目光是短浅的。任何利益都有眼 前和长远两者之分。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才能立于不败 之地。如果目光短浅,只顾及眼前的、局部的、表面的利益,斤 斤计较,争执不休,那就必然会失去长远的根本利益,乃至有生 命的代价。 2、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只老虱子的经验之谈,那三只虱子只是 在哪里为了争夺最肥的地方,可能还会大打出手,也可能会在腊 月祭祀的时候一无所有,面临生命的消亡或开始另一段艰难的寻 觅。 3、内讧是普遍发生的,导致损人不利己的结果也是不少。推而广 之,人类的互相杀戮、争夺资源、侵害环境,其实和那三只虱子 没什么区别。但是人类永远摆脱不了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战争。 从有人类文明以来,这种争斗的战争就没有终止过。战争最直接、 最发自内心的原因就是争夺利益。这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 类嗜利的本性。
(zhú)
第11则——利在贲诸、见利而为…… 1、这则故事通过渔人持鱣、妇人拾蚕,说明了对 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2、“追名逐利,失其本心,以致迷途失性。”在 追逐名利的时候,有的人失去了平时判断是非的 标准,有的人失去了固有的价值观。这则故事讽 刺的是在利益驱动面前,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 比。
渔者持鳣,妇人拾 蚕 杨布打狗 富之以涯 三虱食彘
道理与启示 合适环境方显其长 处世之艰难 行贤而不自贤
利之所在皆为勇夫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知足之足方为满足
共同利益为个人利 益之前提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 14 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
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 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
子圉见孔子于 商太宰
韩非子
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 是人类心灵净化的地平线。 先秦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战国时发展到高峰。如果说 《庄子》把寓言故事发展成独立的文学 体裁,那么《韩非子》则开始了有意识、 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寓言故事,形成了 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


(ɡuǐ)
(huò)

(cí —见微知萌、见微知著、叶落知秋 1、这则故事讲述箕子因为纣王用上象牙筷子而惊恐, 并由此发出了见微知著、由始知终的深刻预见,告诉我 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 问题,看到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2、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是要与犀 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 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 是锦衣,住的的高台。 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纣王的贪 欲是无休止的,后果是严重的——“天下不足矣。” 3、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 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 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社 会就完全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 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就业之风”。
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
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 渔民持鳝、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 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 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

第4则——醉酒亡裘、绩昧巧谏、醉酒之弊 1、这则故事写绍绩昧借醉酒亡裘这件事,沉 溺酒色的君王提出了严肃的忠告与警示。 2、这个故事表面上讲机智巧辩,借宋君问醉 酒亡裘的事巧谏宋君,实际上是讲进谏之难。作 者要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 淫无度,必亡天下。 劝谏国君凡事都要有节 “度”。
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
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 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 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
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 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 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 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第3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 • 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 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 结在于作乱的心理。 • 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 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只有洗心革面 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的。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 “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

gǎo
(xiǎn)
第8则——鲁人徙越、发挥特长、知己知彼 1、这则故事通过善织的鲁人想迁到越国去的举动, 说明人拥有了某一特长,必须寻找合适的环境条 件,才能充分发挥特长。 2、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 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 走进死胡同。
第9则——毁易种难、惠子喻树、群众路线 1、这则故事通过惠子“关于十人树杨不胜一人拔 之”的阐述,凸显了处世的艰难。 2、由于破坏的速度要大于创造的速度,所以进行 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 3、惠子劝诫陈轸“必善事左右”,不能仅仅“贵 于魏王”。说明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 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 从某种角度讲,走群众路线,是人生存立命的根 本,因为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 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的变化性。人,生于社 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 的依存和建设。任何人,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 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第12则——杨布打狗、换位思考 1、这则故事借杨朱的话,告诉人们要善于设身处 地为别人着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 来。 2、这则材料也有讽刺狗的意思。或者借狗不识人 讽刺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或被表面假象 所迷惑,不重内在实质,结果闹出笑话。
第13则——知足之足、凡事有度…… 1、这则故事通过一段颇有哲理性的对话,说明了 一个道理:凡事都须有个限度、边际,贵于知足; 为人君广大悉备,虽曰富有,但也必须知足、有 度,不能唯求富国,而致民贫。 2、对于财富的标准问题,管仲的回答充满哲理: “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3、天地生财,那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 “富也有涯”,钱财终究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的。最终必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所以,做 守财奴的人是可耻的,也是可悲的。而乐善好施, 与社会一起分享你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才是达 者、智者。
《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 说,而善著书。” 但其文风峻峭犀利, 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韩非 的寓言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 说,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在冷峻 的外表下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 或鞭策,或讽刺。
(yǔ) xiàn
xiàn
xiàn
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 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 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 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 是对私利的算计。 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 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讽刺的角 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 话中可以看出来: 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 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 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 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 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 心。 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
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 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 的反应也很妙。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 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 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 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 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 义,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