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筮法_占法与_大衍之数_程浩

合集下载

第十讲 易学术数略讲

第十讲 易学术数略讲

占断原则
朱熹“变占法”(朱熹变卦法): 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概括了变卦的七种 情形,因而有七条占断原则: 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卦辞。 六爻皆变(乾坤有用九用六辞,故除外),则 占之卦卦辞。 三爻变,变了一半,故本之两卦各占一半,以 本卦卦辞为主,之卦卦辞为辅。 一、二爻变,占本卦变爻,上爻为主。 四、五爻变,占之卦不变爻,下爻为主。(变 数太多时,要看变后的不变者)
梅花易数发明了许多种简便的起卦方法,大体 有据物象起卦与据易数起卦两种。据物象起卦 则是直接根据所取之物象所归属之八卦来起卦, 不涉易数。据易数起卦,则将所取之数以八除, 得八之内的数,得单卦。以六除之,得动爻。 如以写字的笔画起卦,以年月日时起卦均为梅 花易数所创。其所用易数乃先天八卦次序易数, 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 七,坤八。
三变所得挂扐数:同二变,不4则8。
三变的起始数为二变之后过揲之策数。即44减 去4或减去8得数,40减去4或减去8得数。得40、 36、36、32。所以,三变的起始数为40或36或 32.。二扐之前共一个挂一,故两次受揲四之策 实为39或35或31。三数均不能被4整除,39÷4, 35÷4,31÷4,均余3。同二变的情形。即二 扐之策的和必定为3(当其中一扐数为1或2时, 另一扐必为2或1,以足3数)或7(当其中一扐 数为3时,另一扐必定能被4整除而余4)。加 上一挂之策,故一变所得一挂二扐之策不4则8。 三变之后再将49根蓍草合为一处,开始第四到 六变。
工具准备
1、五十根蓍草。 2、放置蓍草的圆木筒。 3 、木格(即一块横木板。当中刻出东西两个 大的区间来,可谓东(右)大刻与西(左)大 刻,放置分二之后的两部分蓍草。在西大刻之 西又刻出三个小区间来,可谓三小刻,放置三 变三次余策和)。 以上为三大件,有此即可占筮。若严格按筮仪 做,还有焚香敬拜等仪式,还需其它工具如床、 香炉、香盒、黄漆板、笔墨砚等。

《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到底是什么?四营三变是怎样一个过程?

《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到底是什么?四营三变是怎样一个过程?

《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到底是什么?四营三变是怎样一个过程?我们知道,《周易》最初是一本用来占筮的书,是《易传》把《周易》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那么,《周易》最初是如何来进行占筮的呢?《系辞》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如何占筮的记载。

读懂了这一段文字,就学会了最早的占筮起卦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原文: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内容,一是揲蓍法的具体操作方式,二是揲蓍法的哲学含义。

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和占筮实践总结出揲蓍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过揲法”和“挂扐法”。

两种方法的演蓍过程一样,只是计数方式不同,得卦的结果相同。

简单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步骤:准备五十根蓍策,合大衍五十之数。

取出一根以象太极。

将四十九根蓍策任意分成两份,象征太极生两仪,始有天地。

再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具备。

蓍策一共是两份,用左手拿一份,然后用右手数左手中蓍策,每四根算一组,一组一组地数,这就是所谓的“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最后会剩下个零数,从一根到四根都有可能。

不论剩下几根,都把它夹在无名指和中指之间,这就是所谓的“归奇于扐以象闰”。

再用右手,拿两份中的另一份,用左手数右手中蓍策,也是四根为一组,方法和右手数左手蓍策一样,也就是再次“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最后会剩下个零数,也是从一根到四根都有可能。

不论剩下几根,都把它夹在中指和食指之间,也就是再次“归奇于扐以象闰”。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1 1 1 1 1 1 P(9) P1(3) P2(4) P3(4) P4(4) P5(4) 4 2 2 2 2 64
通过排列组合后的概率运算,各筮数出现的概率可列表如下: 筮数 五变后的运算结果 出现概率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36 32 28 24 20 16 1/64 7/64 18/64 22/64 13/64 3/64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程浩 (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北京 100084)
摘要:清华简《筮法》以蓍草为占,所见筮数比《周易》的“六” 、 “七” 、 “八” 、 “九” 多出“四” 、 “五”两个,可见其用数与《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同。将 所谓“天地之数五十五”运用到《系辞》占法中,所得筮数恰为“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并且各数出现的概率也与《筮法》的实际情况相合。 《筮法》中的数字卦例正 是用所谓“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通过《系辞》所述占法推演得来的。 关键词:清华简 《筮法》 大衍之数 数字卦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有一种详述解卦理论的筮书,整理者题之为《筮法》 。 简文前半篇根据占问的事项分类列举了许多卦例并进行解说, 后半篇则阐释了该 书分析卦例的一些基本原则。 至于其中的数字卦卦例如何占得,简文并没有具体 描述,只是在篇末进行了简短说明: 各当其卦,乃扐占之,占之必扐,卦乃不忒。 ① 李学勤先生根据“其间有‘扐’ ” ,断定其“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 , 是很正 确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 《周易》就是用蓍草或算筹演算成卦的。其具体过程见于《系 辞》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② 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通过分两、挂一、除四、去余的演算过程,可得“六” 、 “七” 、 “八” 、 “九”四个 筮数。 北京大学藏汉简 《荆决》 , 也是一种用算筹的占法, 其运算方法见于篇首 “序 言” : 左手执书,右手操筭,必东面。用卅筭,分以爲三分,其上分衡,中分 ③ 从,下分衡。四四而除之,不盈者勿除。 这种算法用筹较少,相对 《周易》略显简单, 所得筮数只能是“一” 、 “二” 、 “三” 、 ④ “四”之一,可能出现的全部卦象也只有十六种。 ⑤ 然而在《筮法》中,筮数有“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六个, 其成卦之法显然与《周易》 、 《荆决》不同。既然简文失载,旁证阙如, 《筮法》 的占法就不得而知了吗?这一问题似可从出土实物资料中得到启示。

周易古筮法详解

周易古筮法详解

周易古筮法详解《系辞传》有关筮法的内容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

第二步骤是“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shī)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象天地人三才。

第三步骤是“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

“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

“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步骤是“归奇于扐(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

“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

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两个余数,故云“再扐”。

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完毕。

“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

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而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而另一只手必余二。

不余则视作余四。

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

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

加上挂一,总数是五或九,如下图:1+4+4=91+3+1=51+2+2=51+1+3=5将第一次变化后取得的余数放置在一边,用剩下的蓍草开始第二次变化。

在第一次变化的第二部中取走的一根蓍草,与最后得出的作为余数的蓍草,都单独放置,不再参加第二次的变化,因此第二次变化所用的蓍草是44根或40根,如下图:49-5=4449-9=40第二次变化除了所用蓍草的数目比第一次少外,其他步骤与第一次变化完全相同,也要经过“分而为二”、“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扐”四个步骤,最终求出一个余数来。

《易经》中唯一记载的最古老的算卦方法——《大衍筮法》

《易经》中唯一记载的最古老的算卦方法——《大衍筮法》

《易经》中唯一记载的最古老的算卦方法——《大衍筮法》大衍筮法:大家都知道《易经》最早是一门占卜的学问(哲学化那是以后的事儿了),但是,当你认真拜读了《易经》之后,你会发现,其中居然没有一句直白的告诉你如何占卜。

《易经》只讲了占到这一卦代表了什么,占到那一卦代表了什么,却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算卦,怎么起卦。

这就好比有人扔给你一副象棋,告诉你哪个叫马、哪个叫炮,却没告诉你玩法。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怎么可能呢!从古代到现代,这么多人都拿《易经》算卦,人家是怎么学会的啊?记录算卦方法的最原始的文献就是《易传》。

《易传》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十篇孔子解释《易经》的文献,这十篇文献历来也被称为“十翼”,这就是孔子写给我们的《易经》的辅助教材。

“十翼”里有一篇《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这也是《易经》中唯一的最古老的有文献记载的算卦方法——《大衍筮法》。

最早接触《大衍筮法》是八十年代就读浙江中医学院期间,当时的学术氛围,易经术数的研习还比较传统(遵古法),不像现在各门各派卜筮之法层出不穷,多有“创新”,令人眼花缭乱。

有人就问了,难道铜钱卦和梅花易数就不古了吗?当然古了,只不过那是中古近古的事儿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咨讯的发达,人们都奔着更简洁更快速的方法去了,像这种需要较长时间起卦的复杂之法,逐渐的被冷落了。

其实,后世铜钱卦乃至梅花易数的出现,就决定了卜筮之术(至少是起卦方法)的便捷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在追求效率和急功近利的当代,《大衍筮法》几乎已经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少有人问津了,只有少数人还守着这份坚持——遵古法!《大衍筮法》即蓍草揲蓍法,是《易经》原文中唯一记载的一种最为古老的筮法。

筮即策,是运用蓍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得出特定的数字组合,从而以数字转化成阴阳卦爻符号,并以此结合《易经》卦爻辞论断吉凶。

《大衍筮法》出自今传本朱熹隶定的易传《系辞上传》。

辞曰:“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发现早于《周易》的揲蓍法:《归藏》“大衍之数”六十

发现早于《周易》的揲蓍法:《归藏》“大衍之数”六十

发现早于《周易》的揲蓍法:《归藏》“大衍之数”六十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有一部分属“易占”的内容,其与传世的所谓辑佚《归藏》大致相同。

据该墓发掘简报称:“该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于秦代。

”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还出土了60支算筹,它与《归藏》占书放在一块。

较细长,断面呈圆形,一端为骨制,另一端为竹制,竹制的一端均用丝线缠绕,外涂红漆。

长62.5、直径0.4厘米。

出土时置于一竹筒内,竹筒长67.5、直径5.6厘米。

简报判定为占卜用具。

笔者认为: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算筹应是“蓍草”,称为“枚”。

这60支枚是归藏易的大衍之数。

即:归藏易的大衍之数是六十。

根据文献和考古证据,筹算有筹具和博具两种。

《汉书·律历志》载:“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可见西汉算筹长为13.6厘米,直径0.23厘米为圆柱形。

目前出土的算筹一般长13.6厘米,与文献记载相符。

博具一般在23.5厘米长。

如1975年湖北省江陵市凤凰山168号西汉墓中(埋葬时间:文帝13年,即公元前167年),与笔、削、牍等文具一道,出土了一束算筹数十支,长13.5厘米,径约0.3厘米,与《汉书·律历志》中的记载符合对于筮法用的“蓍”,据《说文解字》说:“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仪礼注疏》说:““卿大夫之蓍长五尺”者,《大戴礼》、《三正记》皆有此文。

立筮由便,以其蓍长,立筮为便。

对士之蓍三尺,坐筮为便。

若然,诸侯蓍七尺,天子蓍九尺,立筮可知。

”按周尺当今0.227米计算,其长度分别为2.04米、1.58米、1.14米、0.68米。

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还出土了60支算筹长62.5厘米,与“士之蓍三尺”接近,以此可以推断15号秦墓的主人当是士族。

60支算筹一端为骨制,另一端为竹制,这标志着卜筮从骨卜到筮法的演变,龟卜、骨卜先于筮法,筮从竹暗示蓍草曾是竹子做的。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易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瑰宝。

它是一部关于变化和周而复始的道德哲学经典,主要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与解读,来阐释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生的方向。

在易经中,有一项古老的筮法,被称为大衍之数古筮法。

这种筮法以一定的方式排列数字,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古代和现代的运用。

一、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基本原理大衍之数是指从一至九,以及从十至九十九这二十个数字。

在古筮法中,这些数字会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并与六十四卦中的爻辞和卦辞相对应。

通过抛筛取得的数字与这些排列的数字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卦辞的解读。

大衍之数所遵循的原理是“终始之数,始于数一,终于数九”。

这意味着在开始之初,我们只关注数字一的位置,而在最后的结果中,我们则关注数字九的位置。

这一原理反映了易经所强调的变化和循环的观念,它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古代应用在古代,大衍之数古筮法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领域。

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抛筛取得的数字与卦辞对应后,可以揭示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从而指导自己的决策。

在官方方面,大衍之数古筮法常用于吉凶预测和国家运势研究。

例如,一些重要的政策决策会事先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用大衍之数古筮法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在君王即位时,也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卜卦仪式,来探测国家的命运和国家安危。

在个人层面,大衍之数古筮法也被寻求帮助的人广泛使用。

做生意的人会用它来预测市场走势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寻找最佳的商机。

而其他人则可能会用它来解答关于健康、婚姻、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三、大衍之数古筮法的现代应用虽然古代的大衍之数古筮法在今天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它的理念却在一些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学和领导力发展方面,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原理被用来分析和管理复杂的系统和团队。

通过观察和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可以更好地预见并应对潜在的挑战,并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筮法

筮法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易传中有一大部分专着重发挥《易经》卦、爻辞的道德的意义,更确切一点说,附会卦、爻辞,使其有道德的意义。

易传中的《象辞》就专是这样的著作。

例如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天的运动有刚健的性质,君子以天为法,也要“自强不息”;地的形势有宽厚的性质,君子以地为法,也要“厚德载物”。

六十四卦的《象辞》都是先指出某一卦的特点,然后说“君子以……”或“先王以……”,就是说,君子要以此为法,有某种道德品质。

这里所谓君子,当然都是指当时统治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传的重要不在于这些道德教训,而在于它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

上面引《系辞传》说:“以动者尚其变,以卜筮者尚其占。

”又说:“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传的宇宙观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是从“动”和“变”得出来的。

这些概念是和筮法分不开的。

要想具体地了解易传中的这些概念,必须先知道筮法的大概情况。

《系辞传》里有一段就是讲筮法的,它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一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占用五十根蓍草,可是实际只用四十九根。

先取出一根不用,放在一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以后要经过四次经营,才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果(“四营而成易”)。

第一营是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大部分(“分而为二”)。

第二营是从右边大部分中取出一根放在一边(“挂一”)。

第三营是把两大部分的草各自分开,每四根为一组(“揲之以四”);两部分中有不够四根或仅有四根的小部分,放在一边(“归奇于扐”),这是第四营。

周易大衍筮法

周易大衍筮法

《周易》中的蓍草占卦方法—大衍筮法简单介绍首先解释大衍筮法。

大,指太极,古文“太极”均书为“大极”;衍,表示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衍生、展开、推演。

大衍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易经·系辞》介绍了大衍筮法的运用方法,使用的工具为蓍草,古人认为蓍草和龟甲一样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

在河南汤阴羑里城的演易台前,有一片生长茂盛的蓍草园。

蓍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菊科草本植物,高三余尺,羽状叶脉互生。

夏秋之际开白花,深秋枯槁,逢春又生。

相传这种草能生长千年而茎数三百。

蓍草是草本植物中生长时间最长的一种草,而且它的茎又很直,正像人若有犹豫不决的事要问有声望的老年人一样,因此传说用蓍草占卜是很灵验的。

如果没有蓍草也没关系,可以用牙签、竹棍、火柴棍、围棋子或扑克牌之类的东西代替。

首先找五十根蓍草或替代品。

为什么把50作为大衍之数呢?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相合,圆满了就是道。

《河图》与《洛书》的总数加起来是100,是个盈数。

100个数里面,50个阳数,另外50个是阴数。

阴阳之数,两两相合,组成了50个阴阳数,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大衍之数解释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

大衍之数,就是道之数。

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存而不用,也就是说实际用以占筮者为四十九根。

五十根蓍草用来表示天地万物。

那个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极,大衍之数,遁去其一,也就可以理解为由太极衍生出来万事万物。

一、成爻设卦的步骤1.一变四营:所谓四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环节。

为操作简单,就不把蓍草拿在手里了。

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部分而放在案前的左右两边,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将左右两簇蓍草分别以四根为一组来数。

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含余数四),左右两簇剩余的零散蓍草加在一起,不是四个,就是八个。

这些余出来的和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合在一起不用,以后继续使用的就是两部分四个四个数出来的那些。

8 大衍筮法

8 大衍筮法

铜钱(清代以后以乾隆钱为最佳, 当代用硬币亦可)三枚,合于手心, 默念欲占之事,约一分钟,待心静, 即可摇撒铜钱于桌面之上,再看铜 钱背和面的组合情况:
一个正面、两个反面,称作“单”, 画作“\”,为少阳; 两个正面、一个反面,称作“拆”, 画作“\\”,为少阴; 三个正面,没有反面,称作“重”, 画作“O”,为老阳,是变爻; 三个反面、没有正面,称作“交”, 画作“X ”,为老阴,是变爻。
乾 兑 离 震 — - - —— - — — - - — — —— ——
坎 艮 - — —— - - - -
三易之后即可确定初爻的阴、阳、老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爻是从下向上排列 爻是从下向上排列 的。 完全按照相同的方法,再把三易重 复五次,就可以找到其他五爻的阴阳老 少,把六爻全部确定下来,这样就完成 了一卦的演算。
“十有八变成卦” :“从最底下 十有八变成卦” 十有八变成卦 起,依次为初、二、三、四、五、 上爻,每三变产生一爻,从底下 往上叠。一共十八变而成一卦”。 这个俗语: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 好看。”就来自于此。
宋代朱熹在《易学启蒙》中为蓍草占 算拟定了七条体例: 1、六爻皆不变者,占本卦卦辞。 2、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之辞占。 3、二爻变者,则以本卦二变爻之 辞占,而以上爻之辞为主。
每倒出一次画一爻,从第一爻开 始,六爻成卦。一共需摇、倒、 画六回。第一回为初爻,画在卦 的最下面,依次上升,第六回为 第六爻(上爻),画在最上边。 如遇有X(交、老阴)、O(重 老阳),再画出变卦。
重与交之爻谓之发动,重作单属 阳,交作拆属阴,凡动爻有变, 重变单,交变拆。 宋代以后又创造出许多起卦 方法,但因为与《周易》直接联 系少,故暂不做学习。
“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 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 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 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 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 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五十有五” 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由七 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 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4——大衍筮法是历法,不是筮法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4——大衍筮法是历法,不是筮法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4——大衍筮法是历法,不是筮法上回说到,《丰》卦排在第五十五位,暗喻的是河图十数。

巧的是,在《系辞》中,写着河图十数的前一段,也是一串数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一段文字,据说记载的是“大衍筮法”,是教人算命用的筮法。

占筮用的蓍草果真如此吗?一、“大衍”历法之“闰”我们相信,任何一个第一次看见段文字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筮法,而是历法。

在这段“大衍之数”的文字中,提到了“四时”和“闰”。

这分明是历法的两个要素。

先来说说“闰”。

“闰”的字形,是“王在门中”之形,历来被认为是王者颁正朔之象。

段玉裁就解释说,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闰”字是“从王在门中”。

由此可见,王者告朔,是一项宣示自己得天命的隆重仪式。

历朝历代,都以“正朔”来宣示自己的正统。

巧的是,我们说过,《丰》卦之丰,是文王受命之地。

文王在丰建立的灵台,不仅是对自己得天命正朔的宣示,灵台本身更是“视朔”用的观台。

更巧的是,王者告朔之时通常所居的明堂,与视朔用的灵台是同一组建筑群,而《屯》卦中那“乘马班如”的天驷房宿,也叫明堂!房为明堂。

《晋书.天文志》更更巧的是,传说中,房宿这匹龙马身上所绘的河图十数,就是《丰》卦的卦序之数:五十五!更更更巧的是,我们说过,传说中,那位驾着龙马的日御羲和,就是那根据河图而画出了八卦的伏羲!!更更更更巧的是,我们还说过,这辆伏羲所乘,龙马所驾的马车上,还有一个巨大的车盖,名字叫做“寷”,就是“丰”卦的丰伏羲(羲和)驾龙马而为日御二、历法之“岁”说完了“闰”,接下来说说“四时”。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

俗话说“四时成岁”,春夏秋冬四时,组成了“岁”。

“岁”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阴历12个月,共354天,称为一“年”;阳历365天有余,称为一“岁”。

年和岁的天数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用闰月来调整,古代的历法置闰,是为了调节阴历和阳历,使之能够整齐。

大衍之数占卦方法及步骤

大衍之数占卦方法及步骤

大衍之数占卦方法及步骤编辑人:结缘神州本文为博客连接文档,请返回博客以参考阅读:该方法是最古老的易经占卜方法之一,是继承龟占后的主流占卜方法,至今尚未失传。

占卦须知大衍之数占卦需要通过筹策算出一个卦,每个卦有六个爻,第一个爻写在最下面,依次往上写,最终画出六个爻组成一个卦。

占卦时候需要记录的东西,就是每个爻的代表数字是什么,每个爻有可能的数字是6、7、8、9。

准备条件1、五十根筹策。

说明:古代人用筹策(蓍草)算卦,但是如今很难寻找这种东西,因此,在实际运用时,请用五十根类似筹策的东西用来算则可。

如果您是生活在农村,可以自己用竹片修理出来五十根竹签,如果您生活在城市很难寻找生态竹子,你可以购买五十根一次性筷子(这种方法不符合环保要求,但是如果竹签在日后循环使用也可),或者拿家里的筷子凑够五十根,用完后再清洗。

如果您使用的是家里的筷子,请先将油污洗干净。

2、一张白纸,一支笔。

纸和笔随便,能记录则可。

3、桌子、椅子。

4、一间房间。

占卦要求时间:最好在清晨或者晚上夜深人静时候,务必要在头脑清醒的时候。

如果您当天曾应酬、喝酒、体力劳动、房事等等,请不要占卜。

环境:不要有嘈杂声音,不要有干扰因素。

最好在自己的书房,早晨万物尚未苏醒之时。

占卦步骤1、先在纸上写好您要求问的事情,比如求问婚姻,则写上一句话:“某某(您的名字)如今因为和某某的婚姻一事,不知如何取舍,特请问于神灵,请神灵指点迷津,吉凶悔吝,都请指明,感恩至上!”如果您问的是别的事情,便应相对更改。

2、拿好五十根筹策,先算准确,是否真的是五十根。

3、接着按照以下步骤:首先,任意取出一根,放在桌子正上方,这一根一直不用。

(易经原文: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又九)第一次运算:1.任意在手中将四十九根分为两组,左手甲,右手乙。

(易经原文:分而为二以象两)2.从甲组中取出一根,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其余的两堆放在桌子上。

(易经原文:挂一以象三)3.甲组那堆,用四除之,也就是四根四根的数。

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

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

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
张朋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数字卦与《周易》的关系、数字卦与筮法的关系、作为占筮直接记录的数字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例变化、以"大衍之法"为代表的占筮方法的基本原则等相关问题,认为西周时候的两个并列的数字卦不是一次算卦的记录而是两次算卦的记录,是结果相近的两次占筮的记录.也就是说,根据"先卜而后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的原则,西周时候就重大事情一般要进行三次占筮或占卜,以含义互相接近的两次卜筮作为最终结果;而这两个含义互相接近的占筮被直接记录下来,就是考古发现中的两个并列的数字卦.
【总页数】6页(P7-12)
【作者】张朋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清华简《筮法》与周代占筮系统 [J], 程浩
2.再论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诸问题 [J], 张朋
3.清华简《筮法》诸例卦皆数字卦么?发现反例--与李学勤、廖名春等先生商榷
[J], 雪苗青
4.《周易》的智慧:(二)占筮法 [J], 于衍存;于春海
5.清華簡《筮法》與楚地數字卦實占筮例分析 [J], 賈連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周易筮法——筮,数也作者 : 坤德文化发布日期 : 2019-11-9 浏览人气 : 982——筮,数也古人云:“未学易,先学筮”。

本篇内容通过讲解《系辞传》中的筮法,来说明为什么“未学易,先学筮”。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是如何生成。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何以穷究万物。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

筮的实质就是以数学计算来占筮,它的全部过程都是在计算,计算的目的是求出一卦来。

易卦的生成,都在于数的变化。

《易传·系辞》中关于筮法:“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今本的“大衍之数五十”五十后脱“有五”二字。

)解:上述《系辞传》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揭示演易,也就是筮法的数学基础是“天地之数”。

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

为什么列举奇偶数只从一到十呢?因为古人认为“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孔疏),“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甚至“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的“万物之数”,都可从一到十之数推出,用不着穷举。

因此,“十”虽少,但也是盈数或成数。

《左传·庄公十六年》就把十视作“盈数”。

要讲“蓍草预测法”,首先要了解“大衍之数”是什么意思

要讲“蓍草预测法”,首先要了解“大衍之数”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

加上曾仕强与南怀瑾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经》搞得神奇的不得了。

有个《易经》的小说,还把梅花易数写成有一个口诀的东西,更让人哭笑不得。

万物唯心,其实只要你觉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首先我们看关于《易经》的书时,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先把它想得简单起来。

大家会问,如果看不懂那些关于《易经》的书,怎么办?好办,不看。

总有一本书你会看懂的。

这不是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易经》太复杂,是出版人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书也不看,怎么就会懂《易经》,师傅怎么说,他怎么算。

就这么简单。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最早,只有“易”,没有“经”。

“易”的意思有三层:1.变易。

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阴阳交合表现宇宙和人世的无穷变化;2.简易。

即用最简单的概念去《易经》的“经”则是指经典解释最复杂的世界;3.不易。

变中有不变。

、、、、、。

的著作。

儒家奉《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学,再往下说,《归藏易》是商代的易学,《易经》是什么《周易》是周代的易学。

那么,在所有的这些之前,《易经》样子?我们不用后来的包括孔子解释《易经》的文字来表达,原文里,其实只有“吉、凶、悔、吝、厉、无咎”、“孚、志、尚、喜、庆”、“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这样的核心词。

由此不难《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一部用于“算卦”的工具书。

看出,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为“山东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写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

《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

“ ”南宋大儒朱熹也说:易》《乃卜筮之书。

”康熙大帝在《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议论己见,渐至启后人之疑”。

我们读的书与见过的世面肯定不如以上这三个人,既然这三个人已经说《易经》是“算卦”的书了,我们姑且就认定它是本“算卦”的书,不必多疑。

筮法研究(占筮与义理)

筮法研究(占筮与义理)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 朱熹说:分而为二者,以四十九策分置左
《尚书· 洪范篇》 的资料
•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 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疆,子孙其逢吉。汝则 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 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 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 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 共逆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 挂。 •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 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 能事毕矣。
现在,我们拿出50根牙签
• 根据系辞的纪录和朱熹等人的注解,开始
现场操作。 • 操作结束之后,大家纪录自己的结果。 • 注意:这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学习过程,不 要用它指导现实生活。 • 生活要靠努力和理智!
每人画一个表格
一易 余数 二易 余数 三易 余数 正策 数 9876 阴阳老少
第六爻
第五爻
第四爻 第三爻
第二爻
第一爻
大衍之数五十
• 大衍数为什么是50,很多人理解不同。京房以十
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为五十;马融以太极、两 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为五 十;荀爽以八卦、六爻加乾坤用九、用六为五十; 皆妄相附会,非学者所宜言。” 朱熹认从《图、 书》之中都可以找到大衍之数五十的根据。《本 义》云:“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 地十而得之。”《易学启蒙》云:“《河图》 《洛书》之中数皆五,衍之而各极其数以至于十, 合则为五十矣。”郭雍认为大衍之数是自然之数, 人不可穷尽其道理。只有圣人能明白其所以然, 学者不要凭借个人的私智去附会。

大衍之数:两千多年的未解之谜

大衍之数:两千多年的未解之谜

大衍之数:两千多年的未解之谜古人用蓍草是如何卜筮的?或者说易经原生的卜筮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确定可靠的答案(详见《大衍筮法:古人是怎么起卦的?》)至少从战国晚期起(一般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在目前可见的典籍记载中就已经语焉不详了。

唐宋时期的易学专家们据以考证推测并还原出来的大衍筮法,其根据唯有《易传·系辞》中的一段话: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lè)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事实上,宋朝时的大儒朱熹也承认,这段话说得太含糊了,看不懂。

不仅如此,所谓大衍之数五十,这个五十从何而来?为什么是五十?为什么要去掉一而其用四十九?漫说你我不知,从古至今也没人说明白过,换句话说,从古至今的各种说法有很多,但从来没有得到过公认。

各说各有理的大衍之数,古人们都是怎么理解的?一春秋卜子夏曰:三揲之极,多得老阴,其数合二十五以对之而求之也,其一不用者,太极也。

(《子夏易传》)卜子夏,卜是姓,不是占卜的卜。

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

在孔子所传的四门学问中(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卜子夏以文学见长。

《子夏易传》一书,有两卷本,有十一卷本,旧本题卜子夏撰,但作者是否就是春秋时人卜子夏,或者其真本是否留传,早在唐朝时就被质疑并被官方采纳而停止向学校颁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

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

”西汉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

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

京房师承焦延寿,开创京氏易学,自成一派,《汉书》中有《京房传》。

西汉刘歆曰: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

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

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

刘歆,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名儒刘向之子。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展开全文大衍之数:衍即演算。

易学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

演算第一步:太极占筮时准备50根蓍草(筹策),取出任意一根,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极”。

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保持不动,真正进行演算的是49根。

第一次演算任意分四十九根为两组,左与右。

对应原文:分而为二以象两从左手组中取出一根,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

注:左为天,右为地。

左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左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整除而无余数,则取出四根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归奇于扐以象闰。

右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也是象征,春夏秋冬。

右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象征五年二闰。

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

所余者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第一次演算完成。

注:第一次演算的结果不是五数,就是九数。

第二次演算将所余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上角,但不要与前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注:第二次的演算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第三次演算将第二次运算所余之数,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但勿与前两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注:第三次演算的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最后留在桌上的余数以四除之,得到九或八或七或六。

九与七为阳爻,八与六为阴爻。

经过以上三次演算得到初爻,知其为阴爻或阳爻,并且记下数字(九或八或七或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12014年1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Jan .2014收稿日期:2013-11-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2&ZD133)作者简介:程浩,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学。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有一种详述解卦理论的筮书,整理者题之为《筮法》。

简文前半篇根据占问的事项分类列举了许多卦例并进行解说,后半篇则阐释了该书分析卦例的一些基本原则。

至于其中的数字卦卦例如何占得,简文并没有具体描述,只是在篇末进行了简短说明:各当其卦,乃扐占之,占之必扐,卦乃不忒。

李学勤先生根据“其间有‘扐’”,断定其“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1],是很正确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周易》就是用蓍草或算筹演算成卦的。

其具体过程见于《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2]通过分两、挂一、除四、去余的演算过程,可得“六”、“七”、“八”、“九”四个筮数。

北京大学藏汉简《荆决》,也是一种用算筹的占法,其运算方法见于篇首“序言”:左手执书,右手操筭,必东面。

用卅筭,分以爲三分,其上分衡,中分从,下分衡。

四四而除之,不盈者勿除。

[3]这种算法用筹较少,相对《周易》略显简单,所得筮数只能是“一”、“二”、“三”、“四”之一,可能出现的全部卦象也只有16种[4]。

然而在《筮法》中,筮数有“四”、“五”、“六”、“七”①、“八”、“九”6个,其成卦之法显然与《周易》、《荆决》不同。

既然简文失载,旁证阙如,《筮法》的占程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100084)《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注:①《保训》是特例。

在清华简书类文献中,《保训》不仅字迹特别,形制短小,而且是用旧简重复利用制成。

②吴振武:《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字》,“第一届汉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香港大学,2002年,香港。

又见《语言文字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4-46页。

又见《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字》,《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73-76页。

又可参看《“”字的形音义》,《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第141-142页。

③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也”字用法与攻王光剑、书缶的释读》,待刊稿。

④贾连翔《数字卦研究》,未刊稿。

参考文献:[1]李天虹.楚简文字形体混同、混讹举例[J].江汉考古,2005,(3).[2]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7.[3]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J].文物,2013,(8);又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11(重印本).[4]季旭升.说文新证[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87.[5]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946.[6]马楠.清华简〈筮法〉二题[J].深圳大学学报,2014,(1).[7]廖明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J].文物,2013,(8).[8]程浩.清华简〈筮法〉占法拟测[J].深圳大学学报,2014,(1).【责任编辑:陈红】法就不得而知了吗?这一问题似可从出土实物资料中得到启示。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其中的《易占》简被认为就是“三易”之《归藏》。

值得注意的是,15号墓中与《归藏》同出的,还有60支算筹[5]。

这些算筹很可能就是当时演“易”的工具,而其数量并非50支。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系辞》所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可能并非占法之通则。

前贤已经指出,“大衍之数五十”后有脱文,原文实为“大衍之数五十五”[6]。

《系辞》又有:“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因此,我们试将“成变化而行鬼神”之数五十五运用到《周易·系辞》所述运筹之法进行演算:第一营“分而为二以象两”,即将55支算筹随机分为两份。

假设两份分别为23与32,用等式表示即为55=23+32;第二营“挂一以象三”,即从其中一份取出一支算筹置于旁侧。

第一步的等式就变为55=23+31+1;第三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即取除四的余数。

23、31、1除四的余数分别为3、3、1;第四营“归奇于扐以象闰”,即将余数相加从筹策中去除。

最终的运算结果即为55-(3+3+1)=48。

《系辞》云:“四营而成易”,以上“四营”称为一“变”。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说把剩下的筹策再用“四营”的方法进行运算。

通过归纳法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变所得的余数之和只能是3或7,而之后再变所得的余数之和则只能是4或8。

根据以上规律,可以将这种算法的运算步骤与可能得到的结果列表如下:原数五十五经过五变得到的结果36、32、28、24、20、16除四以后,便是《筮法》中所见的数字“四”、“五”、“六”、“七”、“八”、“九”。

由此可见,《筮法》的数字卦例正是用所谓“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通过《系辞》所述占法推演得来的。

这种运算方法与《系辞》占法有两处不同:第一,《系辞》用筹数五十(实为四十九),此用五十五;第二,《系辞》三变成一爻,此处五变成一爻。

考虑到《筮法》与《周易》本属两种占筮系统[7],二者存在这种差异就很容易理解了②。

在清华简《筮法》中,作为卦划的数字“四”、“五”、“六”、“七”、“八”、“九”出现频率并不对等。

廖名春先生曾作统计:“114个六画卦共684爻,‘一’和‘六’出现高达631次,而‘九’、‘八’、‘五’、‘四’出现一共才53次”,并解释这种现象说:“这当是其成卦法所致”③。

如果《筮法》的占法恰如我们推测的这样,那么占得六个数字的概率确非一律。

就比如筮数“九”所对应的五变后的运算结果36,只有在第一变余数是3(出现概率1/4),其他四变余数皆为4(出现概率各为1/2)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也就是:55-3-4-4-4-4=36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用数学算式表达即为:通过排列组合后的概率运算,各筮数出现的概率可列表如下:由上表可知,通过前述占法筮得“七”与“六”的概率相加接近2/3。

正是因为这两个数字出现的概率比较高,遂使“七”与“六”逐渐抽象化,成为了的阳爻与阴爻。

注:①简文原写作“一”,实为数字“七”。

说见廖名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文物》2013年第8期;马楠:《清华简〈筮法〉二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②马王堆帛书《系辞》无“大衍之数”章而有描述“天地之数”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数语。

因此,不能排除今本《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晚出的可能性。

若是,则《筮法》这类用55支算筹的占法较之用49的占法要更古老。

③见前揭廖名春先生文。

第1期程浩:《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63·马楠第31卷第1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12014年1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Jan .2014收稿日期:2013-11-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清华简与传世经部文献研究”(13YJC770037)作者简介:马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从事先秦两汉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

一、《筮法》中“一”表示数字“七”清华简《筮法》中出现的卦画有“一”、“六”、“四”、“五”、“八”、“九”六种,其中最常出现的卦画为“一”和“六”,笔者认为,“一”实际上代表的是数字“七”,全篇中证据有三处:(1)【24】-【27】两组卦分别为“九八七六五四”和“四五六七八九”,正合于“内胜外”、“外胜内”。

(2)【52】-【57】简文以十二地支配卦画,则释“一”为“七”也同样通顺。

(3)简文云“其失十三”。

【15】则简文中数字卦卦画可分为三组,相加皆为13:4+9=135+8=136+7=13而《筮法》所见数字卦中“一”实为数字七,又可通过数字卦的算法得到验证。

基于“大衍之数五十”的朱熹《周易本义》算法可以写作:50-1=49分为左右,分别除4,取余数(整除以4计)相加,则得到5或9;余下44或40,分为左右,分别除4,取余数(整除以4计)相加,得到4或8;余下32、36、40,分为左右,分别除4,取余数(整除以4计)相加,得到4或8;如果三次得到:5+4+4=13,则49-13=36=4×9;(老阳)5+4+8=17,或9+4+4=17,则49-17=32=4×8;(少阴)5+8+8=21,或9+4+8=21,则49-21=28=4×7;(少阳)9+8+8=25,则49-25=24=4×6。

(老阴)结果以7、8为主,9、6为辅。

事实上,并没有一种类似的算法可以同时得到1、4、5、6、8、9六个数字,并以1、6为主。

相对而言,一种算法的结果主体为6和7,由于4=6-2;9=7+2;8=6+2;5=7-2,所以可以想(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100084)清华简《筮法》二题参考文献:[1]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J].文物,2013,(8).[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影印本)80.[3]陈侃理.北大汉简数术类〈六博〉、〈荆决〉等篇略述[J].文物,2011,(6).[4]董珊.读北大汉简〈荊决〉[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2-12-21.[5]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6]陈恩林.关于〈周易〉“大衍之数”的问题[J].中国哲学史,1998,(3).[7]程浩.清华简〈筮法〉与周代占筮系统[J].周易研究,2013,(6).【责任编辑:陈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