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孔子简介
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孔子弟子:孔子认为:德行见长的弟子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见长的弟子是宰我、子贡。
政务见长的弟子是冉有、季路。
文事见长的弟子是子游、子夏。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
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列入“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孔子简介——精选推荐
孔⼦简介孔⼦简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孔⼦简介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即农历⼋⽉廿七~农历⼆⽉⼗⼀),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今⼭东曲⾩市南⾟镇)⼈,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孔⼦集华夏上古⽂化之⼤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化名⼈”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 孔⼦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所逐,于是带孔⼦庶兄孟⽪与孔⼦⾄曲埠阙⾥,过着清贫的⽣活。
孔⼦长⼤后,亦不得不为⽣活做许多粗活。
孔⼦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常将祭祀⽤的礼器(俎⾖)摆设起来,练习⾏礼演礼,作为⼀种游戏。
孔⼦长成后,⾝⾼九尺有六⼨,因此乡⼈称其为“长⼈”。
季⽒曾飨⼠,孔⼦也前去,但为季⽒家⾂阳虎所绌,于是孔⼦返回。
孔⼦⾏礼 传说,孔⼦年少⽽好礼,有⼀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太冷,他⼜穿着单薄的⾐服,不时地搓着⼿。
坐在⼀旁的母亲⼼痛地说:“孩⼦。
歇⼀会⼉吧!” “好啊!”孔⼦答应着站起⾝,拿起放在桌旁的俎⾖(当时⾏礼⽤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外⾯风⼤,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了,你不要到院⼦⾥去玩了吧。
” 孔丘⼀脸正⾊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礼呢!” “你⾏⼤礼⼲什么呢?”母亲问他。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也就是高尚人情德行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父母、尊重长者、关心他人,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修身篇1. 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修身首先要求一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努力成为一个君子。
2. 儒家的道德规范儒家倡导“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重中之重,指的是以爱人为本的伦理道德。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通过追求仁识,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
3.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追求道德的完善。
四、齐家篇1. 家庭伦理孔子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主张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并通过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行。
2. 家庭教育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家庭教育原则。
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孔子认为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道德完善的子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治国篇1. 君子的素质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之上,而不是权力和暴力之上。
2. 君子的职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宽容、谦恭、正直,并且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
君子应该懂得尊重和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谋福祉。
六、平天下篇1. 国际关系孔子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念,他认为各国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弟 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孔子人物简介
孔子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及其学说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有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人物事件1:大道归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块基石,儒家文明的第一个原点。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孔子对奋斗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对成功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当政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君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普通人说,要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
以仁生义,由仁及德,孔子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敦促当政者“身正”,又教化民众向善去恶、尊德守法。
孔子的仁政、德政观,构成古代最早的政治观。
人物事件2:有教无类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
他设坛开讲、诲人不倦,让社会走向有序;他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人物事件3:君子固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孔子回答弟子子路的话。
孔子一行从陈国出发到楚国需要经过蔡国,而蔡国正处于吴国和楚国交战的中间地带。
有一次,孔子被一伙乱兵包围了七天七夜,带的粮食全部吃光。
弟子们又累又饿,好多人都病倒了。
我们再来看看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白话助读: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即孔丘,名丘,字仲尼,谥号为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临沂市曲阜周村的一个贵族家庭。
少时孤贫,12岁孤身穷游,求学问道,24岁开始做私塾训课,传授学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学识、有才能,都可以受到尊重。
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五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人之本性,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智是发展自身能力的途径,信是维系人际信任的纽带。
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认为皇帝是天意之选,要顺天命才能保国家的安稳。
他主张“君子”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要勤于修德养品,追求道德至善。
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长期影响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礼让为贵,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的弟子编纂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成为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被历代帝王推崇为楷模。
他的形象和思想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远痕迹,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孔子简介
三、哲学上的贡献。
•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 艺文志》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 古”,认为在《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 关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 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 传》是第三阶段。《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 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好 《易》,是“观其德义”。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 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 《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 易传》十篇予 以系统阐发。可以说,是孔子使《易》转向哲学, 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因膰去鲁
灵公郊迎
匡人解围
丑次同车
灵公问阵
五十六岁 公元前496年(周敬 王二十四年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回 到卫国,卫灵公与夫人南子让孔子 为次乘招摇过市,孔子耻之,曾去 卫而又返。
五十九岁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 二十七年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问阵 于孔子,孔子提倡礼乐,不言军事, 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俎豆礼容
六岁 公元前546年 (周灵王二十 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 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 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
孔子父母合葬墓
十七岁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 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与孔 父合葬。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 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 之门外。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 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
孔子在中华文明的进步史上,至少 有五大贡献。
一、文献学上的贡献。
• 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是由孔子整 理成书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 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 305 篇,按风、雅、颂分 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尚书》又称 《书》、《书经》,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 子编定。
孔子的资料 -资料
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今山东省南部)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倡导“仁爱”、“中庸”、“礼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平资料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北部),其父名为丘,母名不详。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孔子自幼聪颖,善于学习。
17岁的时候,孔子开始担任“师保”(负责管理学生生活的职位)。
孔子25岁开始为各类人士辅导私人的门生,传授他的思想和知识。
他在35岁时,被鲁国任命为州牧,但由于他对政治世界的执着态度和忠诚使他面临着许多令人险恶的政治斗争,最终不得不离开了鲁国。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崇敬,成为各类人士的师傅和导师。
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
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传播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方式是通过对“老子”、“子书”和“春秋”等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他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讲解和批注的内容整理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后来成为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
《论语》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由孔子的学生和后人在四百多年里收集并记录孔子的言行举止所组成的。
这些言论和语录被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代表。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影响一直存在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他的思想与传统中国的“人伦”道德观和政治观相结合,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政治。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儒家传统”的原型。
儒家思想对中国接近两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都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象征之一,被广泛尊崇和崇拜。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思想的故事和传说被广泛流传,他被称为“伦理家之圣”、“文化的祖师”等。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出生于哪一年_ 孔子资料简介
孔子出生于哪一年_ 孔子资料简介在古代人们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并进行祭孔仪式。
那怎么回是现在的9月28号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出生于哪一年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出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距今已2566年)(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
一直以来史学界有所争议,有说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诞生在今山东曲阜,依西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也有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或周灵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依西历为公元前552年10月3日等等。
而在我国古代,人们则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作为孔子诞辰,并进行祭孔仪式。
民国期间政府曾定夏历8月27日作为教师节,后又把它换算为公元9月28日,这个日期也是如今流传最广的孔子诞辰日。
每年的这一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大韩民国、日本等地都有纪念活动,以在文庙举行正式的“祭孔典礼”最为常见。
孔子简介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孔子简介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 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 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 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 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 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tán]子朝鲁, 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 校,当在此前后。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 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 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孔子治理中都(今汶 上县)一年,有点政绩,被升为小司空,公元前 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 鲁国大治。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开始了周游列国 的旅程。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 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 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 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 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 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 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 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 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圣人,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虽然贫寒,但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对于学问有着极大的兴趣。
在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仁”思想。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和出发点。
孔子提倡“仁政”,主张“以仁治国”。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德教化,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繁荣。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特长,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个性和能力。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教育思想,主张尊敬父母、尊师重道、尊王爱民,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君主立德、政府行仁,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仁治国,尊重民众,倾听民意,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他认为礼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可以使人民心向上,行为端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尊为“圣人”,被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伦理、礼仪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2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 《诗》《书》《礼》 《乐》,序《周易》
(称《易经》十翼,或 称易传),撰《春秋》。 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3
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 《蟪蛄歌》《龟山操》 《盘操》《猗兰操》 《将归操》《获麟歌》
等诗歌
教育实践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 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 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简介
➢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要成就
道德学说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 道”思想体系:在个体 层面主张“仁、礼”之
德性与德行。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 容是“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
张“为政以德”。
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 的是重义轻利、“见利 思义”的义利观与“富
(《论语·为政》)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在于“美”与“善”的统一,同时也是形式和内
3
容的统一。孔子倡导“诗教”,即将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相融合,把
文学艺术视作变革社会和政治的手段,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主要成就
1
语录汇编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
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从小就刻苦好学,从他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老师时却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选择不远千里地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追求学问的热衷。
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
晚年时期回归后,孔子仍旧继续他讲学事业,培养学生,同时他还对六经等古籍进行整理和修订。
而世人皆知的《论语》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书中有不少可供人学习的孔子典故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学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义、礼乐,提倡德治。
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时,孔子还注重建立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还提出了利与义之间要更为重视道义的义利观念,以及重视民生,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
除了在道德和经济方面,孔子在其他领域比如旅游方面、艺术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
而这些使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事迹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摘抄笔记孔子的故事(3篇)
第1篇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以德治国”,被誉为“万世师表”。
二、孔子的故事1. 孔子学琴孔子年轻时,曾向鲁国著名的琴师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孔子反复练习,却始终不得要领。
师襄子见状,便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继续学习新的曲子了。
”孔子却回答:“我还没有掌握这首曲子的节奏,怎么能学新的曲子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的节奏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技巧了。
”孔子又回答:“我还没有理解这首曲子的意境,怎么能学习技巧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这首曲子的意境你已经理解,可以学习表达方式了。
”孔子回答:“我还没有体会出这首曲子的精神实质,怎么能学习表达方式呢?”最后,孔子终于掌握了这首曲子的精神实质,师襄子感叹道:“你真是琴艺高超,令人敬佩!”2. 孔子论孝孔子认为,孝是为人之本。
一天,孔子的一位弟子问他:“老师,孝是什么?”孔子回答:“孝就是尊敬父母,关爱亲人。
”弟子又问:“那怎样才算尊敬父母呢?”孔子说:“尊敬父母,就是要听从他们的教诲,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
”弟子又问:“那怎样才算关爱亲人呢?”孔子说:“关爱亲人,就是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关心他们的幸福。
”弟子听后,深受启发。
3. 孔子与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他十分喜爱。
一次,颜回问孔子:“老师,仁是什么?”孔子回答:“仁就是爱人。
”颜回又问:“那怎样才算爱人呢?”孔子说:“爱人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
”颜回听后,深受感动,决心努力践行仁爱之道。
4. 孔子与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得意门生,他聪明机智,善于辞令。
一天,子贡问孔子:“老师,仁和智哪个更重要?”孔子回答:“仁比智更重要。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那么他的智就变成了害人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听其言而观其行
3、从政鲁国
4、周游列国 5、晚年结局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 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庸俗的)事”。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 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 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 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 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逐渐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便 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 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 “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 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 及“至圣先师”。
孔子的道德观
• 鲁国的法令规定:凡鲁国人做了诸侯的 臣妾,能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从官 府拿回赎金。子贡去诸侯家赎回一个 鲁国人,却不肯接受赎金。孔子说: “赐(子贡的名字)的做法错了。 圣人行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只是自己的行为 高尚就行了。当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拿回赎金并不损 害自己的道德,不拿回赎金就不能鼓励其他人来效法 了。”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弟子)救起溺水的人, 那人以牛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下来。孔子很高兴地说: “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鲁国人勇于拯救溺水者了。”
精益求精的孔子
•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 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 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 不熟。”过了几天, 师襄子又说: “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还没 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 “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孔子道: “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 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 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 王操》!”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 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 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 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 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 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孔子一生的经历
1、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一 青 少 年 时 期
.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 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 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 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 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 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 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 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 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 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 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 中阻挠甚至怀疑他为间谍,于是不得不 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学 而 不 厌,诲 人 不 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 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 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 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 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 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 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的孔子
• 有一次,孔子与子贡一边散步, 一边聊天.孔子问子贡:“子贡, 你和颜回,哪一个比较聪明?”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 他呀,听见一件事,就可以悟到十件 事,而我呢,最多悟到两件事罢了.'孔 子:'你说得对,在这方面你比不上他, 我都比不上他啊.”
孔子因材施教
•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 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 “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 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 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 做呢?”可是冉有也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 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 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 便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 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 要叮嘱他慎重。”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 • • • • • • • • •
孔夫子背书箱——尽是输(书) 孔夫子打哈欠—— 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的嘴巴——满口是理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 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国—— 尽是理(礼)
二 齐 国 经 历
.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 的学说也更加完善。51岁时,任鲁国中都 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 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 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 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 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 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 有的成就。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 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 “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 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55 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 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 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简介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 鲁国的都城,是我国 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 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孔庙、 孔府、孔林。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五.孔子晚年(专修教育文献整理)
《诗经》书影
《周礼》书影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 《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
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 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 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 《仪礼》《乐经》《周易》、《春 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 常称“五经” 这六部古籍有些(春秋一书为孔子所 作)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 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论语· 述而》)的原则, 只是对这六部古书做了整理工作。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 己:“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 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 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 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 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 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 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 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 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 “富而可 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思想核心是“仁”。
• “仁”即“爱人”。他把“仁” 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 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 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 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孔子论学习
孔子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人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 信乎?传不习乎?。
•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创建了
一套“仁政”学说,孟子始终没能实
现自己的主张。荀子继扬了孔子的
“礼”,又糅之以法家的某些主张,提出了一套“礼法” 学说。西汉的董仲舒终于使儒学更加符合“国家的需 要”。于是,儒学在汉武帝时取得了独尊地位。到宋 元明清时期,儒学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及 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历代 皇帝给孔子和他的高足门生以各种封号。明朝中叶以 后,随着“启蒙思潮”,对儒学作了批判。
孔子小故事--------仁爱之孔子
•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 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 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 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 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 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 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 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 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 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 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三 从 政 鲁 国
.
孔子任鲁国司寇像
夹谷会盟
四.周游列国
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 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 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 了卫国、宋国、齐国、 郑国、晋国、陈国、蔡 国、楚国、等地。(现 今大致路线曲阜——濮 阳——长垣——商丘— —夏邑——淮阳——周 口——上蔡——罗山—) 然后原路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