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知识讲解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所谓教育性原则就是指一切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 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日记法 2. 传记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 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学 前儿童心理的常用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思想, 根据正式文字记载, 在2 5 0 0多 年以前, 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如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有《 三字 经》 中“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 近现代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四)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 则。
(1) 新的需要。 (2)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 小大人” , 即 成人的雏形, 认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来研究儿童。人 们甚至从未想过,腊、 古罗马社会, 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 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念
(二)幼 儿的概
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参考答案
主题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探寻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胎儿、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B2.D3.D4.D5.C6.B三、填空题1.脑2.客观现实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4.0〜65.冯特四、判断题1.(X)2.(X)3.(,)4.(,)5.(X)五、简答题1.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③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自己心理现象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长时间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心理的实质;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学术界把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显示的放映不同于镜子和照相机,但是,不论心理活动过程多么复杂,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
脱离客观现实,个体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现象。
②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个体的心理按其内容、源泉和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客观现象的映象总是在不同个体的大脑中形成,因此又是主观的。
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而是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六、论述题: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但同时又会为实践服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源于社会实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材培养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12-18岁
18-24岁 25-65岁 65-
忠诚
爱 关心
不确定感
孤僻和疏离 自私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二、行为主义观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 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
• 经典行为主义 •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 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 “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 与动物等同起来。
性器期 (3-6岁)
•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 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 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 欲幻想。
•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 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 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 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 性,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 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 子。
• 重要概念: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 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适应、平衡、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 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发生认识论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儿童在早期阶段思维、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过程。
对于学前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大一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儿童发展的阶段理论学前心理学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过程,而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传感期、感觉运动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传感期(0-2岁)是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感觉运动期(2-7岁)是儿童开始发展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具体运算期(7-11岁)是儿童逐渐掌握具体概念和操作能力;形式运算期(11岁及以上)是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儿童情感的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学前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在情感上的发展主要经历依恋、分离和认同等阶段。
依恋阶段通常出现在0-2岁,婴儿对主要照顾者建立起强烈的情感依赖;分离阶段(2-5岁)是儿童开始独立探索世界,但也面临与父母分离的挑战;认同阶段(5-6岁)是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建立社会关系。
三、儿童社会认知的培养学前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即儿童对社会规则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借鉴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情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一学生需要学习关于儿童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例如,学习儿童在玩耍中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等社会技能的过程。
四、儿童语言和沟通发展语言和沟通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方面之一。
学前心理学强调了儿童语言和语言意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性。
大一学生可以学习关于语言习得理论、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和提高儿童语言技能的方法。
五、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对于学前心理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在运动中发展感觉、协调和控制能力,并提高身体素质。
大一学生可以学习关于儿童身体发展和运动教育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适宜的运动活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二次作业及答案(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二次作业及答案(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2、纵向研究3、实证研究法4、横向研究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 , 把被研究者称为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与。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和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和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2、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次作业答案(第1至2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
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
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梳理
学前心理学大一知识点梳理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学前心理学大一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00字)学前心理学是指研究儿童0-6岁期间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及相关问题的学科。
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对儿童教育的关注逐渐加深,学前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200字)1. 感觉与知觉:学前儿童的感觉器官逐渐发育完善,能感知周围事物的声音、色彩、触觉等;他们也开始能够辨别物体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 认知结构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逐渐从简单的模式迁移到更复杂的抽象思维,他们开始形成概念、解决问题以及进行推理。
3. 语言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猛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形成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
三、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200字)1. 情绪的认知与表达:学前儿童通过情绪的认知与表达来理解和适应外界环境,他们能够区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初步具备情绪调节的能力。
2.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进行评价。
3. 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开始主动与他人进行互动,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并逐渐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四、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200字)1. 個性特點的形成:學前兒童的性格特點逐漸形成,一部分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另一部分则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早期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學前兒童逐漸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進行調節,培養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有助於其性格的順利發展。
3. 社會化的影響:學前兒童的性格發展還受到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同伴互動的影響。
他們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梳理并举例(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梳理并举例第一章1、考核的知识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知识讲解共41页文档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知 识讲解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儿童成长。
礼仪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儿童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交能力。
儿童学会礼仪,有助于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出彬彬有礼的性格。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我意识对儿童的自尊心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
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对礼仪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学前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心理知识点大一上学期
学前心理知识点大一上学期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和培养。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学前心理知识点,旨在帮助大一上学期学生对学前心理进行初步了解和认识。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认识和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和发展过程。
在学前阶段,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并开始展示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
同时,他们也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体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情感体系。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懂得分享、关爱和尊重他人。
同时,他们也会经历情绪的波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关怀。
三、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交规则和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的发展过程。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和合作,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同时,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是指儿童身体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括运动能力、生理发育和卫生习惯等。
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全面身体发展,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等形式,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指儿童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渐提高和发展过程。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学会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技能,并能逐渐运用这些技能进行社交和沟通。
语言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学前儿童的审美发展学前儿童的审美发展是指儿童对于艺术和美的感知、欣赏和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了各种美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参与美的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七、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儿童对于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大一学前儿童心理知识点
大一学前儿童心理知识点儿童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几个方面,介绍大一学前儿童心理的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思维、语言、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的逐步提高。
大一学前的儿童在认知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婴幼儿期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认识外界世界,如各种声音、触觉、视觉等。
大一学前儿童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辨别来认识事物。
2. 思维方式的变化:大一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思维向概念思维发展,能够通过类比和联想来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
3. 语言能力的提升:大一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
二、情绪管理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一学前儿童的情绪表现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的丰富性:大一学前儿童的情绪表现比较丰富,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
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指导来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2. 情绪的稳定性:大一学前儿童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明显。
他们需要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情绪的稳定。
3. 情绪的交流和理解:大一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言语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三、社会交往大一学前儿童开始进入集体环境,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社会交往成为他们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社会交往方面,大一学前儿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合作与竞争:大一学前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学会竞争,与他人在游戏和学习中竞争。
2. 立场与沟通:大一学前儿童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习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大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大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一种早期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有效的学习,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在实施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大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
1. 儿童发展阶段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适合儿童的教育活动和内容。
2. 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学前期迅速发展。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建构认知结构。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3. 儿童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交流和思考的主要工具。
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启发性的交流活动,帮助儿童培养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4. 儿童社交发展学前期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社交互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团队意识。
5. 儿童情绪管理儿童在学前期经历了情绪体验的丰富和多样化。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
6. 儿童游戏与学习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儿童在玩耍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7. 儿童特殊需求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如发展迟缓、多动症等。
了解这些特殊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8. 家庭与学前教育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学前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沟通和协作,共同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总结: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儿童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社交、情绪管理、游戏与学习、特殊需求以及家庭与学前教育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5、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6、简述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
熟悉环境的改变;被他人惧怕情绪感染;后天经验所致。
7、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
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8、简述依恋及其表现。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通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吮吸、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随等,以此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9、试述依恋的特征。
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
10、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
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
11、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12、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13、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对规则的理解:规则是万能不变的;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14、以社会性参与程度可将游戏分为几类。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5、简述操作性游戏的发展阶段。
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
16、简述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
17、简述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从对自己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
四.论述1、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
(3)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
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
(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3、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4、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养方式的影响(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2)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3)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4)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5)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5、试述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对游戏内容有强烈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自由地参与游戏;有假想与真实的转换;游戏中有人与人(物)的交流;各方面能力得到延伸发展。
6、维果斯基是如果看待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对我们的儿童教育有何启示?(1)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2)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可能发展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3)维果斯基将学校中的教学与发展比作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间的关系。
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能性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一个正确有效的教育既要确定教学的最低阈限,也要确定教学的最高阈限。
启示:对儿童的教育存在最佳时期,一定时期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倾向加以及时调整,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7、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轫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与人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而拒绝型依恋的儿童则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详细阐述,酌情加分)五.应用题1、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研究儿童气质的教育意义。
材料: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
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
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人注意到这个差异。
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
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受到表扬时,也没有什么表示。
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
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
如果椅子稍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
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她是偏于抑郁质的孩子。
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对抑郁质的儿童,则应注意发扬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的自信心等。
2、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研究儿童气质的教育意义。
材料: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
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他爱逞能。
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
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
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他偏于胆汁质。
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如对胆汁质的儿童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3、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情感.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4、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
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
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
5、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
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
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
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
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
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
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
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
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1) 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遗传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