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小知识及儿童心理缺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
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为大家详细讲解下。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以上就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详细讲解,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
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心理品质。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左右达到高峰,而到六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在父母身边得到 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机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退缩行为
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 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障碍: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ADHD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
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脑性瘫痪
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 育持续性障碍症侯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 骼问题。
DNF-5:属于运动障碍 诊断标准:2014年 必备: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
不适当的吮吸行为
表现:吸吮手指和脚趾,尤其是大拇指导致大拇指变 形 主要原因:小宝宝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嘴巴 认识世界。较大宝宝仍吮吸手指,可能是有心理原因, 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注意力
咬指(趾)甲
主要原因: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孩子 压抑情绪紧张)
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干预技巧: 排便治疗 心理治疗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幼儿园是儿童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认识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良好的情绪体验、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2.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1)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
(2)情绪变化剧烈:幼儿园儿童情绪变化频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自我意识不完善:幼儿园儿童的自我意识还不完善,常常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4)社会交往能力薄弱:幼儿园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还不成熟,容易产生沟通和合作上的困难。
(5)情绪管理困难:幼儿园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情况。
二、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2. 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3. 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信心。
三、促进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1. 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 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和关爱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
3. 培养社交能力: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儿童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4. 引导情绪管理:教师和家长可以教给儿童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5. 鼓励自我表达: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积极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6. 建立良好的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机制: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7. 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培养的活动,以帮助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多动症也称“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不能坐定看一会儿电视。
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冲动行为。
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比如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
又如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4)学习困难。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轻重程度。
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
智力水平较高、多动症状较轻的,可在初中阶段才出现学习困难。
2.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以及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等。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
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3.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9%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
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缺少某种学习技能,包括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篇一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孩子。
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李如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
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1)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健康的行为与他们是否以积极恰当的方式认识,分析,解释及交流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2)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
幼儿通过学习获得社会交往技能对其一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证据证明,社会交往技能对幼儿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期心理状态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得素质。
幼儿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显得由为重要。
幼儿心理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5.12汶川大地震中,9岁的小宁浩从废墟中逃生后,想到仍在废墟中的同学时,义无反顾返回教室,救出了两名同学,自己胳膊受伤。
当记者问他是否害怕时,他的回答很简朴:“因为我是班长!”同样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满脸是血的北川3岁男孩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
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小郎铮,这个“敬礼娃娃”,感动了全中国。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

首先,成人必须以身作则,克服自身 的说谎行为,决不对孩子说谎。
其次,要耐心,亲切地和孩子讲道理, 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文艺作品中 的形象去揭露说谎行为的丑恶,赞美 诚实行为的美好,帮助孩子分清是非。
再次,对孩子无意中造成的过失不能 严加指责。
案例2: 中班来了一位小男孩,是个非常任性,倔强,
点评: 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比较慢,攻击性行为
较多。 表现:这类孩子一般活动多而杂乱,缺
乏组织性和目的性,注意力不集中,情 绪不易控制,行动冲动,不考虑后果, 有不良行为如好打架,好顶嘴,执拗, 霸道,纪律性差等不良行为,可能是俗 称的“多动症”。 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行为治疗主要采 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并通过合适的训练程序,减少孩子的过 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3:
小女孩的父母都到外地打工了,她跟爷爷奶奶 住在家里,他们家住在六楼,很少有小朋友跟 她一起玩,她不爱说话,爱爬高,攻击性行为 很强。奶奶每天送她来幼儿园,她不哭也不闹, 自己走进教室,奶奶走的时候,她只看一眼, 也不跟奶奶说早点来接之类的话。
每天,她都一个人玩玩具,坐滑梯,她自己拿 自己想要的东西,拿不到就抢别的小朋友的, 如果抢不到的话,就打别的小朋友。喝水的时 候,她从来不说要,如果倒水给她,她口渴就 喝,不渴的话,她就不理你,走到一边去玩。
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及预防

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
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小学心理建教育主要内容》

心理脆弱 自制力差 动机缺失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 的意见或做法,唯我独尊,很少顾及他人。由于独生子女独特的家庭结构,他们从小 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独享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自我中心一再 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的弱 点。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轻则对今后的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 实生活,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自我中心
自私利已 缺乏同情心
小学生存在的主要 人格缺陷
心理脆弱 自制力差 动机缺失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 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可我们身边 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还有的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 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
心理脆弱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耐受力差,应对挫折的抵抗力较为薄弱,在 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某些学生因为老师的 严厉批评而走上了轻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学和老师的不当言行之外,更多的是 这些同学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过分敏感,不能及时降解心理压力,以致引发严重的心 理障碍。我们不仅要问: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面对危机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 灵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风暴呢?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过 多的溺爱和过少的竞争,剥夺了他们经受困难和挫折历练的机会,他们就像生长在温 室里的鲜花,弱不禁风,难以承受风霜雨雪的考验。
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五篇】

【导语】判定孩⼦⼼理是否健康,其标准⼤致有如下⼏⽅⾯:良好的⽣活习惯⽣活习惯包括饮⾷、睡眠、运动、⾔⾏等⽅⾯。
下⾯®⽆忧考⽹给您推荐了⼉童⼼理健康⼩常识【五篇】,欢迎阅读借鉴。
1.⼉童⼼理健康⼩常识 1、能按成⼈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
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概括。
肯动脑筋,想像⼒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些⽇常⽣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母,爱⽼师,爱⼩朋友。
能恰当地表达⾃⼰的喜怒哀乐。
对⼈有礼貌,会⽤礼貌⽤语,有同情⼼,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惧怕⿊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动物。
4、不以满⾜⾃⼰的需要⽽提出过分的要求。
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喜欢种花和饲养⼩动物,喜欢听⾳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的⾏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的和他⼈的东西。
服从约束。
接受别⼈的批评和建议。
6、与⼤家在⼀起时⽐⼀个⼈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的⿇烦,肯帮助其他⼩朋友,能为⼩朋友取得成绩⽽⾼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
不向⼩朋友、客⼈要东西吃。
能⾃⼰到商店去买⼀些简单的⽣活⽇⽤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道上独⾃⾏⾛。
2.⼉童⼼理健康⼩常识 ⼀是要从⼩培养孩⼦的独⽴性。
独⽴性对⼀个孩⼦来说很⽐较困难的,但是对其整个成长过程是很有帮助的。
⼩孩⼦只要家长在⾝边就会想着去依赖家长。
所以在做每件事前应该要让孩⼦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三思⽽后⾏,让他⾃⼰做事,⿎励孩⼦⾃⼰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多和同龄⼈交流沟通,提⾼孩⼦的社交能⼒。
⼆是锻炼孩⼦对问题的判断能⼒。
判断是⾮好坏也是需要从⼩教育的,教育孩⼦树⽴⼀个正确的⼈⽣观和价值观,教他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不能去做,要帮助孩⼦学会分析,并且要给孩⼦树⽴⼀个好的榜样。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哪些,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恶劣的气候,各种事故等人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是产生不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
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冲击甚大。
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
2.学校教育的忽略。
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学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弊端。
比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的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另外,很多学校口头上说是实行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许多学生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等等。
还有部分教师欠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惯于不自觉地将许多本来属于心理问题的东西看成是思想意识问题。
如:把学生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这种把学生心理看成思想问题来处理的方法,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用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给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
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从多方面做起:(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一)内容: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1)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
学习语言沟通技巧:了解交往中开诚布公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选择适当时机谈论感情问题;谈论感情问题时懂得倾听和发问;勇于表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不卑不亢;不轻易责怪他人;面对批评做适当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影响;能区别某人的真正言行与你、对他言行的反应或判断是否相同。
(2)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3)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二、学会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l)了解体察情绪的多样性情绪自觉: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辨别,倾听内在的自我对话。
(2)学习分析不同情绪状态的前因后果情绪监察:留意是否有自我贬抑的消极信息,了解情绪的真正原因。
(3)学习情绪状态下的控制和疏导方法情绪管理:延迟满足;衡量情绪的强度,克制冲动,减轻压力。
(4)学习分析情绪与行为的差距情绪决策: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
5.学会增强耐挫能力增强耐挫意识。
认识到遭遇挫折是正常的。
学会耐挫方法。
学习接受和适应遭到的反对和不成功;学会给予和接受有益的批评;学会响应指示和接受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限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二)内容: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主讲: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大全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资料,欢迎阅读。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小学生跳楼自杀、厌学、孤僻……许多极端的事例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今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南京团市委和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监测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有关专家组织了一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涉及南京10所小学。
结果表明,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离的小学生为17.92%,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01%。
82.08%小学生心理健康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拉萨路小学、太阳城小学、高淳阳江中心小学、六合区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的302名1~6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填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评估与干预

行为问题
愤怒和破坏行为
部分儿童会表现出频繁的愤怒情绪爆发、 尖叫、打砸等破坏行为,这可能源于情绪管 理能力的缺乏。
孤僻和反社会行为
有些儿童会表现出孤独、不愿意与他人交 流互动的孤僻倾向,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反 社会行为。
过度活跃和注意力缺失
某些儿童表现出难以集中注意力、动作过 于激烈等过度活跃的行为特征。
技巧
访谈要耐心、同理心强,建立 良好的治疗同盟。以开放式问 题引导,鼓励儿童主动表达。
依据,是评估儿童心理健 康状况的关键一环。
心理测试
常见心理测试
• 智力测验 • 人格测验 • 情绪状态评估 • 认知能力评估
测试目的
心理测试可以帮助专业人士全 面评估儿童的心理状况,为后 续干预提供依据。这些测试可 以客观量化儿童的认知水平、 情绪反应和行为特点。
情绪管理
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 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 压力。
未来发展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日后 的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和职业发 展都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及表现
情绪问题
儿童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不 稳定等问题,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功能表 现。
行为问题
儿童可能表现出过度活跃、攻击性行 为、违反纪律等问题,影响到社交互动 和学习表现。
帮助儿童识别并改变不合理的想 法和信念,培养积极正面的思维方 式。
药物治疗
对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注意力缺陷 、抑郁等,可以辅以药物治疗以改 善症状。
家庭治疗
通过家庭成员的参与,改善家庭关 系,为儿童营造稳定、支持的环境 。
行为矫正
明确目标
针对具体的问题行为,制定清晰的行为 改变目标。
奖励机制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与应对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与应对方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然而,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因为他们不懂得表达或者家长不了解相关症状,导致问题被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方法。
1. 焦虑和担心焦虑和担心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症状。
孩子可能因为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感到焦虑和担忧。
他们可能表现为易怒、失眠、胃痛、抑郁等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减轻孩子的压力。
- 鼓励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 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学习计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2. 自卑和自我否定许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卑和自我否定的情况。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或不受他人喜欢。
这种心理状态会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卑情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 积极肯定: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价值。
- 激发潜能:发掘孩子的特长,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提高自信心。
3. 沉迷于电子产品如今,许多儿童沉迷于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视、平板等。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孩子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 设立合理的使用时间限制: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他有益的活动。
- 共同参与: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户外活动、读书、做手工等有趣的事情,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和交流。
- 榜样示范:家长应当自觉遵守电子产品使用的规定,以身作则。
4. 抑郁和情绪低落儿童抑郁和情绪低落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在学业压力、亲友关系、生活变故等方面遭遇困扰,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导读: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哪些?做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做好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观察。
那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到底有哪些呢?小编这就来告诉大家: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到底有哪些?*一、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
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
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1、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2、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3、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4、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5、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
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6、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7、贬低、妒嫉他人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8、自暴自弃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健康小知识及儿童心理缺陷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心理健康小
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儿童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
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
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
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应对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
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
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
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
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
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
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
克服自卑。
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
看心理医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