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179d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47f8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一、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本课件旨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这一立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是全世界最多数人的立场,从根本上说,就是全人类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用辩证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解放。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共同富裕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强大动力,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光辉旗帜。
六、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理论。
它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世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ppt课件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84c9e755270722182ef777.png)
最新课件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最新课件
2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最新课件
3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间
最新课件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4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最新课件
8
评价:
(1)就其坚持从物质存在出发去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而不是到精神性东西中寻求世界本原而言, 古代唯物主 义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 而且其原子论还达到了很高的 抽象水平。
(2)但就其把物质混同于某些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 因而对世界的物质性本原的理解带有直观和朴素的色彩 而言, 它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难以抵挡唯心主义的 攻击。
(2)总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最新课件
17
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 本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 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 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最新课件
空间
18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是同物 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最新课件
9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第二 种形态。这种物质观与近代科学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0dcd48852458fb770b56da.png)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 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 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
苹果落地是现象,
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
举
例
大海潮汐是现象,月球引力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地球引力是本质 太阳升落是现象,引力作用是本质
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地位不同。
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的作用不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联系
第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 必然性总是与偶然性相联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 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二,偶然性总是和必然性相 联系,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 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 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35页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 特征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火水 鱼‛
成语故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
你的幸运数字是……
幸运数字一定能带给你幸运吗?
(2)联系的普遍性
①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②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③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统一整体和过程。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 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 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 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 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 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 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 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 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3644904693daef5ef73dfa.png)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
劳动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
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社会的产物”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二、 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
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主要表 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 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 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 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 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新事物:偶然→必然; 旧事物:必然→偶然)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含义 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
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 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 客观实在性。”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社会会历史条件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
尔文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革命性 科学性
——列宁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 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含义 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502f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b021ddc281e53a5902ffa7.png)
--王阳明
❖实践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
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唯心主义者突出强调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 动性、创造性。但是它们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精 神的自我创造。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首先,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
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红 花!
其次,一切反映形式,都伴随着一定的信息过 程,人的认识作为社会人的高级反映活动,本质上 正是主体自觉接受、采集、加工、处理、保存、传 输客体信息的过程。
蛇!
杯弓蛇影
最后,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 求中居于主导的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
第四节 认识系统的结构 一、认识主体 二、认识客体 三、认识中介
一、认识主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
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的“人本身的 自然力”,尤其是人所独有的感知——思维力,是 人的成熟的自然机体中潜在的特殊才能,是人以观 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内部根据。
实践主体
实践工具
实践客体
第四,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第五,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db91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e.png)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基本立场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基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针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等,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 供了智慧。
倡导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方案。
谢谢
THANKS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 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最终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 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条件
需要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 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 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章第二节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章第二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68d69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7.png)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02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
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03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
03
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 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 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 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 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 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 性中存在着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 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 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 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 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矛盾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04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 现,并且受到主体和客体的制约。
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往复的过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主体所面对 的客观事物或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 章第二节ppt课件
• 引言 • 唯物论 • 辩证法 • 认识论 • 结论
01
引言
本节主题简介
本节主题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主要探讨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 用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幻灯片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83fd330b4c2e3f572763a4.png)
②主观唯心主义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a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b王阳明:“心外无物” 王阳明: 心外无物” 王阳明 c贝克莱:“物是观念的复合” 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复合” 贝克莱
9
5.哲学 5.哲学派别——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两派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两派划分依据: 理解) (2)关于唯物主义(理解) ) 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 证唯物主义。 证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②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 初”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 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 和唯心史观( )(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和唯心史观(不彻底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
6
2.哲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 2.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世界的普 遍本质, 遍本质,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7
3.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即思维和存在何 内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本体论;( 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认识论 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 ※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的问题, 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 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 )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 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 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 中的根本问题。 中的根本问题。
《马哲电子教案全文》课件
![《马哲电子教案全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791e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与联系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2.1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规律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2 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的本质和起源社会意识的作用和反作用2.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三章:阶级和阶级斗争3.1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阶级的定义和特征阶级斗争的含义和形式3.2 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阶级社会的形成和阶级划分阶级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规律3.3 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动力第四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1 人民群众的概念和作用人民群众的定义和特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4.2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3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5.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当代思想文化中的作用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第六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6.1 实践的概念和特征实践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6.2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本质和起源认识的过程和规律6.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7.1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和特点7.2 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7.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8.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运用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8.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挑战和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未来发展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的理论解读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指导作用9.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国际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际合作和冲突中的调节和解决作用9.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展望和设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和价值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成就和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机遇和前景1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影响和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部分,需要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PPT优质课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ddfb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c.png)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观是关于哲学的哲学,是对有关哲学本身的一系列 问题如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基本问题等等 的反思
不同的哲学观对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基本 问题等等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使得哲学史上的各 种哲学理论相互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 变革就是从哲学观的变革开始的
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总体功能
.
1.哲学具有描述功能
❖ 哲学的描述功能在于其通过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 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描述性解答,能够为人们 提供一幅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这是哲学能够成为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重要根据
.
3.哲学具有规范功能
❖ 哲学并不局限于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描述和解释,它总 是还要按照某种特定的价值尺度、价值标准来审视现实的人 与世界的关系,并自觉地追求和观念地建构一定的理想的人 与世界的关系,正因如此,哲学能够为一定时代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向导
❖ 哲学的规范功能在于其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应如何”问 题的回答,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无论是科学主义思潮还是人本主义思潮都极为重视以语言为出发 点去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哲 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
20世纪以来,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又出现了所谓的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也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类实践去考察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而真正发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有人称其实现了西方哲学 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转向”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完全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上的文本; (2)后人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3)一种学派; (4)意识形态; (5)现实的运动。
1837年底: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
1840、下半年—1841、3:写作并完成博士论文,获博士学位; 1842、1—1843、3:在莱茵报工作;43、6,与燕妮结婚; 1843、3—44、3: 1844、4—8: 1845、2、3: 1848、1: 在巴黎与人合作办《德法年鉴》,创刊号即停刊; 流亡巴黎时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驱逐出巴黎,迁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共产党宣言》写作,并于2、24在伦敦出版;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详述待 后);
(四)社会人格:
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精神领袖。
马克思生平简介:
1818、5、5: 1835、9、24: 1836、10、22: 生于德国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 毕业于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1835、10、15—36、8:依父命在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 (3)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讨论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共先进文化建设。
第一节
(一)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世界历史形成、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经济危机和工人阶级的反抗[英国的 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
(二)科学前提:
对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英国的古 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
(三)直接理论来源:
1848、3、3:
1848、4、6:
被比利时政府下令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
被巴黎当局驱逐出巴黎,回到德国;
1849、5、19: 被德国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出德国,来到巴黎; 1849、7、19: 被法国政府当局驱逐出巴黎,赶出法国;
1849、8、26: 从法国来到英国伦敦——直至去世。
1883、3、14: 在英国伦敦逝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几部主要著作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核心命题——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核心范畴——异化劳动;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核心范畴——实践;
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
唯物史观的基本图式(草创)。
5.《共产党宣言》(1848):